顶孢霉菌株论文-陈娥,张等宏,张小云,沈慧敏,张新虎

顶孢霉菌株论文-陈娥,张等宏,张小云,沈慧敏,张新虎

导读:本文包含了顶孢霉菌株论文开题报告文献综述及选题提纲参考文献,主要关键词:顶孢霉菌株,WP,MDP,豌豆蚜

顶孢霉菌株论文文献综述

陈娥,张等宏,张小云,沈慧敏,张新虎[1](2017)在《顶孢霉菌株(Acremonium hansfordii)可湿性粉剂和微粉剂对豌豆蚜和截形叶螨的药效评价》一文中研究指出【目的】明确虫生真菌顶孢霉对豌豆蚜(Acyrthosiphon pisum Harris)和截形叶螨(Tetranychus truncates Ehara)的防治效果.【方法】以啶虫脒和哒螨灵为对照药剂,采用喷雾法和喷粉法,测定顶孢霉孢子粉的室内毒力(LC50)及顶孢霉可湿性粉剂(WP)和顶孢霉微粉剂(MDP)田间药效.【结果】顶孢霉孢子粉对豌豆蚜和截形叶螨的LC50值分别为3.20×107个孢子/mL和4.63×108个孢子/mL.760mg/m2顶孢霉WP对豌豆蚜和截形叶螨处理11d后,其校正死亡率分别为78.38%和69.92%,均高于同期对照药剂.600mg/m2顶孢霉MDP处理9,11d后对豌豆蚜的校正死亡率分别为61.31%和70.29%,对截形叶螨的校正死亡率分别为48.27%,60.75%.500g/667m2剂量的顶孢霉WP对豌豆蚜和截形叶螨防效较好,处理14d后防效分别为74.60%,72.57%.400g/667m2剂量的顶孢霉MDP对豌豆蚜和截形叶螨处理14d后防效分别为70.19%,73.37%.【结论】顶孢霉WP和MDP随处理时间延长,对豌豆蚜和截形叶螨的校正死亡率逐渐增加,表现出良好的杀虫效果;对照药剂啶虫脒和哒螨灵初效好,但持效期短.因此,在农业生产中,顶孢霉两种制剂与化学农药交替使用,可延长对害虫的控制时间,在设施农业害虫防治中有很好的应用前景.(本文来源于《甘肃农业大学学报》期刊2017年05期)

郝雨[2](2015)在《顶孢霉菌株(Acremonium hansfordii)微粉剂加工及生产工艺流程优化研究》一文中研究指出顶孢霉(Acremonium hansfordii,Ahy1)菌株是从甘肃省榆中县黄家庄自然感病的桃蚜(Myzus persicae)蚜尸上分离获得,经安徽农业大学微生物防治省重点实验室鉴定。前期研究证明Ahy1对粘虫、菜青虫、菜蚜和二斑叶螨有较强的侵染毒力,为使这一虫生真菌资源能尽快应用于农业生产,开发适宜于甘肃干旱条件下生产和应用的真菌杀虫剂,在设施作物能够广泛应用,本文开展了适宜于设施作物使用的顶孢霉Ahy1微粉剂加工及生产工艺流程优化研究。主要结果如下:1.采用室内生物测定的方法,从6种载体,6种分散剂,5种粘着剂,5种紫外保护剂中筛选适宜于顶孢霉Ahy1孢子粉的微粉剂助剂。结果表明,载体硅藻土、紫外线保护剂荧光素钠和腐殖酸、分散剂木质素磺酸钠(或钙)、粘着剂羧甲基纤维素对顶孢霉孢子的生物活性无显着影响,可以作为顶孢霉Ahy1微粉剂的助剂。2.对用以上助剂加工的顶孢霉孢子微粉剂进行质量检测,结果如下:孢子含量为9.8×109个孢子/g,含水量为4.36%,孢子萌发率为90.23%,比重为0.37 g/cm3,颗粒细度过200目筛,粉粒直径约为74μm,5℃下贮藏6个月后孢子萌发率为80%,符合球孢白僵菌粉剂国家标准(标准号GB/T25864-2010),在颗粒细度上符合微粉剂的标准。3.通过对顶孢霉Ahy1菌株孢子粉生产工艺流程的研究,明确发酵罐中液体培养各个时期菌丝含量、产孢量、pH值和溶氧量的变化情况。其中菌丝含量在60 h时达到最大值,为0.0498 g/mL,孢子含量在72 h时达到最大值,为1.61×109个/mL,pH值在56 h时达到最低值,为2.24,溶氧量在28 h~52 h均保持较低值,从56 h开始上升。因此发酵的终点宜选择在60 h~72 h之间。4.对固体培养的条件进行研究表明,整体上在同等条件下浅盘培养比布袋培养的效果要好,同一种培养方式下,产孢量随环境湿度的增大逐渐上升,随基质厚度的增大逐渐下降。其中浅盘培养所用基质厚度为1 cm,环境湿度为80%时的产孢量最大,为12.33 g/kg。但综合生产效率和原料利用来考虑,基质厚度宜选择为3 cm左右,环境湿度在培养的前5 d宜保持在70%~80%之间,后3 d~4 d宜保持在50%~80%之间。5.通过对Ahy1孢子粉生产工艺流程和微粉剂制剂加工的研究,对生产中的操作方法、参数指标和产品检验方法提出规范性建议,为大规模的生产提供依据。6.98亿孢子/g顶孢霉微粉剂对甘蓝蚜、白粉虱和二斑叶螨进行室内毒力测定和田间药效试验。表明98亿孢子/g顶孢霉微粉剂对甘蓝蚜、白粉虱若虫和二斑叶螨有很好的效果,200 mg/m2处理7 d后室内对叁种供试昆虫的校正死亡率分别为67.18%、75.87%和57.53%;田间防效分别为61.66%、65.91%和54.84%,与对照药剂吡虫啉和哒螨灵相比,表现出一定的残效。在蔬菜大棚中有一定的推广应用价值。(本文来源于《甘肃农业大学》期刊2015-06-01)

王婧,杨立龙,陈娥,沈慧敏[3](2013)在《3种杀螨剂对顶孢霉菌株胞外蛋白酶和几丁质酶活性的影响》一文中研究指出研究了螺螨酯、噻嗪酮和吡螨胺在不同浓度下处理对顶孢霉胞外蛋白酶和几丁质酶活力的影响。结果表明,螺螨酯各浓度处理对顶孢霉胞外蛋白酶和几丁质酶活性均无影响,噻嗪酮高浓度处理顶孢霉在培养的前4d对胞外蛋白酶活性有轻微的抑制作用,随培养时间延长,抑制作用不明显;而低浓度处理下,即在1.25mg/L浓度下培养7d,其酶活力是第1天的3.97倍,对顶孢霉胞外蛋白酶活性有刺激作用。吡螨胺对顶孢霉胞外蛋白酶和几丁质酶活性有抑制,且随浓度增高和培养时间延长抑制作用越明显。(本文来源于《植物保护》期刊2013年05期)

田大伟[4](2009)在《顶孢霉菌株(Acremonium hansfordii)孢子乳悬剂和可湿性粉剂的配方筛选研究》一文中研究指出顶孢霉菌(Acremonium hansfordii),属于半知菌亚门丝孢纲(Hyphomycetes),丛梗孢目(Moniliales),是一类世界性分布的真菌。本文探索了顶孢霉菌株可湿性粉剂和孢子乳悬剂的配方筛选、剂型加工、室内毒力测定及孢子粉常温储存的技术途径,确定了顶孢霉孢子乳悬剂和可湿性粉剂的配方,并进行制剂加工。研究结果如下:顶孢霉孢子乳悬剂的加工通过助剂的筛选,得出顶孢霉孢子乳悬剂的配方。结果表明,姜油为最佳的溶剂油;吐温-80与OP-10的混合剂为最佳的乳化剂,其用量为0.3%;润湿剂采用0.1%的十二烷基硫酸钠;稳定剂采用0.3%的羧甲基纤维素钠;采用0.3%的腐殖酸作为紫外保护剂;抗生素选用硫酸链霉素,其适宜的浓度为0.25%;选用乙二醇作为防冻剂,比例为3%。然后将各助剂按比例加入姜油中,搅拌均匀,再与干燥过的孢子粉加入到混合液中再次搅拌将其加工成Ahy1孢子乳悬剂。顶孢霉菌株可湿性粉剂的配方优化为增强实用性,对本实验室研制的顶孢霉可湿性粉剂配方进行了优化。筛选出了对孢子活性影响最小的载体硅藻土、湿润剂为十二烷基硫酸钠(1%),分散剂为木质素磺酸钠(1.5%),粘着剂为黄原胶(0.05%),孢子萌发促进剂为硫酸锌(0.1%),紫外保护剂为腐殖酸(0.1%),抗生素为硫酸链霉素(0.25%),稳定剂为羧甲基纤维素钠(0.3%)。毒力测定顶孢霉孢子乳悬剂和可湿性粉剂对甘蓝蚜和粘虫室内药效评价结果表明,顶孢霉菌株两种制剂对试虫的校正死亡率在第1天时较小,第2天校正死亡率开始增高,第3天达到死亡高峰,表现出明显的杀虫作用,而对照药剂苏云菌杆菌对试虫的效果在处理24h内就很明显;两种药剂对甘蓝蚜致死率明显高于对粘虫的,说明顶孢霉菌制剂对同翅目害虫的作用高效,而对鳞翅目害虫的效果不佳;顶孢霉孢子乳悬剂的杀蚜效果比可湿性粉剂的效果好,当稀释1000倍液时,其校正死亡率为88.4%。孢子粉储存生理将不同含水量(1.73%、6.31%、21.4%)Ahy1菌孢子粉分别储存于4℃和25℃下,每隔15d检测活孢率、内源总糖和蛋白含量,持续进行240d。结果表明,各处理内源总糖含量和蛋白含量在前3个月储存期间缓慢下降。在4℃下,不同含水量的孢子粉的活孢率始终比25℃下降低缓慢。同一温度下活孢率的下降随孢子粉含水量增大而加剧。(本文来源于《甘肃农业大学》期刊2009-06-01)

张莉[5](2008)在《顶孢霉菌株(Acremonium hansfordii)可湿性粉剂制剂加工及药效评价研究》一文中研究指出顶孢霉(Acremonium hansfordii)Ahy1菌株是甘肃农业大学农药系从甘肃省榆中县黄家庄自然感病的桃蚜(Myzus persicae)幼虫分离获得的,该菌对菜蚜有较强的侵染毒力,经安徽农业大学李增智教授鉴定为顶孢霉菌(Acremonium hansfordii)。为使这一虫生真菌资源能尽快应用于农业生产,开发适宜于甘肃干旱条件下生产和应用的虫生真菌微生物杀虫剂,本文对顶孢霉Ahy1菌株加工工艺进行了初步研究,获得了顶孢霉分生孢子可湿性粉剂和分生孢子乳悬剂。主要结果如下。1.通过对顶孢霉Ahy1菌株孢子粉加工工艺的初步研究,选择出一级固体培养的最适培养基为玉米粉麦麸培养基,第六天为最佳培养时间;二级液体培养选择马铃薯-糖培养液振荡培养叁天,最适培养条件为25±1℃,120r/min;通过13种固体培养介质培养顶孢霉菌的含孢量和活孢率检测,筛选出了叁级产孢培养介质为低值陈米,初步获得孢子粉,孢子含量为5.8×1010个/g,含水量6%,活孢率93.5%,为进一步制剂加工提供依据。2.通过平板培养法,测定菌落形成单位数(cfu值),进行了可湿性粉剂常用助剂对虫生真菌顶孢霉Ahy1菌株孢子的生物学相容性研究。结果表明:载体滑石粉、硅藻土、碳酸钙、膨润土对顶孢霉孢子活力影响不明显;润湿剂中以十二烷基硫酸钠对顶孢霉孢子润湿作用最好,但在高浓度时对孢子萌发和菌丝生长影响较大;分散剂木质素磺酸钠对顶孢霉孢子活力没有影响;紫外保护剂荧光素钠和腐植酸对孢子活力无显着影响;常用稳定剂羧甲基纤维素钠对孢子活力无影响。顶孢霉孢子可湿性粉剂的含孢量达5.8×108个/g、含水量1.729%、悬浮率达82.24%、细度93.62%过220目筛、湿润时间136.01s。顶孢霉孢子可湿性粉剂不同温度下储存稳定性检验结果表明,低温下贮藏对制剂影响不大,但高温下对制剂的稳定性有很大影响,主要是对孢子萌有影响。3.在常温下将孢子粉分别在不同类型溶剂油和乳化剂中贮存,通过定期检测活孢率发现,溶剂油D、E、F对孢子活性影响较小,可作为孢子乳悬剂的溶剂载体;乳化剂I对孢子悬浮乳化的效果最好而活孢率影响最小,容积比为0.3%。其它生物学相容的助剂包括作为悬浮稳定剂的甲基纤维素钠,用量为0.3% (w/v);腐殖酸作为孢子的紫外保护剂,用量为0.1%等。根据筛选出的适宜助剂,加工出顶孢霉菌株乳悬剂,其含孢量为8.5×108个/mL,该制剂在水中有很好的分散性。4.通过对顶孢霉分生孢子可湿性粉剂和分生孢子乳悬剂对蚜虫室内生物测定结果,两种顶孢霉制剂对蚜虫的校正死亡率在24h时较小,而作用后72h表现出明显的杀虫作用;特别是顶孢霉孢子乳悬剂的杀蚜效果较好,其校正死亡率分别为82%、77.7%、60.08%和46.03%;而对照药剂阿维菌素对蚜虫的影响在处理24h后就很明显,分别为97.6%、81.91%、73.27%和65.93%,试验表明其对蚜虫有很高的致死作用。(本文来源于《甘肃农业大学》期刊2008-06-01)

李莉[6](2007)在《顶孢霉菌株(Acremonium hansfordii)对菜青虫的杀虫机理和液体发酵培养的研究》一文中研究指出本文以顶孢霉为研究对象,对不同昆虫进行了毒力测定、研究了感病菜青虫病理变化及液体发酵中粗毒素物质的提取和生物测定、并对液体发酵培养条件进行了探讨。研究结果如下:1.采用室内喷雾和浸渍法测定了顶孢霉菌株对甘蓝蚜、菜青虫、小菜蛾和粘虫4种供试昆虫的致病力。结果表明:顶孢霉菌株对甘蓝蚜和菜青虫幼虫有较强的致病毒性,且随菌液浓度的提高,致病力明显增强。顶孢霉菌对甘蓝蚜、菜青虫、小菜蛾及粘虫的致死中浓度分别为1.62×10~6个孢子/mL、1.25×10~7个孢子/mL、1.13×10~8个孢子/mL及1.01×10~9个孢子/mL。2.采用生理生化分析和室内生物测定方法,对顶孢霉侵染寄主菜青虫生理变化和侵染机理进行了研究。结果表明,顶孢霉侵染3龄菜青虫后,对其取食量、体重增加、排泄量及消化率均有明显的影响。从处理后第2d起,幼虫的取食量和排泄量明显低于对照,且处理幼虫体重下降。顶孢霉侵染菜青虫后,对食物的消化率保持40.5%~86.1%,低于对照组的88.5%~94.5%.菜青虫感染顶孢霉后,导致菜青虫体内的蛋白质含量降低,保护酶系统被破坏。表现为SOD、POD酶活性低于对照;CAT活力表现为在接种顶孢霉处理4h后,CAT活力明显下降,由接种后2h的9.277U·mg~(-1)·min~(-1)下降到第48h的1.531U·mg~(-1)·min~(-1)。3.采用液液萃取法提取了顶孢霉培养液的毒素,3种溶剂的毒素提取物对供试昆虫进行了杀虫活性测定。研究发现,改良Fries氏培养液为最佳的产毒液体培养基;顶孢霉菌株不同溶剂的粗提物对甘蓝蚜、菜青虫、小菜蛾和粘虫4种昆虫有不同的杀虫活性,并且不同昆虫、不同溶剂的粗提物活性存在较大差异,其中以石油醚浸提物的活性最高,对4种昆虫的死亡率分别为36.47%、35.84%、29.80%、11.11%;乙酸乙酯浸提物基本对所选的4种昆虫无毒性,对4种昆虫引起的死亡率最低,分别为6.25%、2.22%、3.85%、5.56%。石油醚浸提物对甘蓝蚜的毒杀活性在同一处理条件(时间和浓度)下毒性最高,引起的死亡率为36.47%,菜青虫次之,死亡率为35.84%。4.在顶孢霉菌株液体培养条件的试验中,研究了不同碳源、氮源及不同C/N比营养液和不同培养时间内顶孢霉菌丝生物量和产孢量的变化情况。结果表明:木糖为顶孢霉液体培养的最适碳源,脲素为该菌菌丝生长和产孢的最适氮源,C/N为10:1最适于顶孢霉菌丝生长和产孢;20℃对该菌的生长和产孢均有利;在振荡条件下(20℃,130rpm)对顶孢霉菌的菌丝生长和产孢均有利,分别为静止条件下的1.40和1.25倍。此外,当液体培养至6~7d时,菌丝生物量和产孢量均达到高峰,因此液体发酵终点应选择在接种后6~7d为最佳。(本文来源于《甘肃农业大学》期刊2007-04-30)

宋丽雯[7](2006)在《顶孢霉菌株(Acremonium Hansfordii)的生物学特性和对蚜虫致病机理的研究》一文中研究指出本文通过对采自甘肃榆中的顶孢霉菌株(Acremonium hansfordii)(Ahy1)生物学特性、侵染宿主范围、对寄主侵染力及侵染机理等方面进行研究,获得如下结果:1.采自甘肃榆中桃蚜上的虫生菌株经安徽农业大学微生物防治省重点实验室初步鉴定为顶孢霉Acremonium hansfordii。并且该菌无昆虫致病记载。2.通过8种碳源(葡萄糖、果糖、蔗糖、淀粉、甘露醇、肌醇、甘油、麦芽糖)和6种氮源(蛋白胨、硝酸钠、硝酸钾、氯化铵、硝酸铵、尿素)对顶孢霉菌株(Ahy1)的生长和产孢量的影响研究,证实了葡萄糖、蔗糖、蛋白胨对顶孢霉菌株(Ahy1)菌落的生长和产孢最有利;选用的5种培养基(PDA、淀粉琼脂、查彼氏、萨氏培养基和萨氏蛋黄培养基)中,萨氏培养基(SDAY)和萨氏蛋黄培养基(SEA)培养基最有利于菌落生长和产孢。3.用“孢子浴”法将顶孢霉菌株(Ahy1)对桃蚜,苜蓿斑蚜、豆无网长管蚜,粘虫,菜青虫五种试虫接种而进行了生物测定。结果表明对桃蚜的毒力最强,最终累计死亡率为84.07%,其次是豆无网长管蚜、苜蓿斑蚜和菜青虫,其最终累计死亡率分别为83.50%、78.18%和73.3%,对粘虫的毒力最差,最终累计死亡率仅为63.3%。蚜虫的死亡高峰期为第4~5天,粘虫和菜青虫为第6~7天,所获数据很好地拟合了时间-剂量-死亡率模型。由模型参数值估计出的顶孢霉对五种试虫的毒力指标的半致死剂量(LD50)中桃蚜的LD50为最小,接种4~5d内的LD50分别为131.23,49.23个孢子/mm2;而粘虫的半致死剂量较大,为1165.33,493.49个孢子/mm2。4.本文采用石蜡切片和扫描电镜技术,对顶孢霉(Ahy1)侵染桃蚜过程的组织病理学进行了研究。结果显示了顶孢霉分生孢子首先附着于桃蚜体表,在温湿度适宜(20℃,100%)的条件下,20~24h后分生孢子在寄主体表萌发,形成芽管后侵入体内,大约在36h内基本完成。在寄主体内菌体以酵母体的形式进行繁殖,形成菌丝段并产生菌丝穿透体壁,再次产生孢子,重新侵染其它寄主昆虫。5.通过对顶孢霉菌株(Ahy1)在不同培养时间内酶活性的研究,证明了胞外蛋白酶和几丁质酶的分泌规律及活力与毒力变化间的相互关系。顶孢霉菌株(Ahy1)菌株在有底物诱导的情况下,可以分泌产生胞外蛋白酶和几丁质酶(明胶和胶态几丁质培养平板上水解圈的平均直径分别为4.56cm和3.37cm)。通过对酶活性测定,表明不同生长时间酶产量水平存在明显差异。蛋白酶和几丁质酶产量第1天最低,分别为9.73U/mL,5.42 U/mL;自第2天起产量持续升高,第5天达到高峰,分别为37.5U/mL和31.21U/mL;第6天蛋白酶和几丁质酶活性开始下降。通过对蛋白酶和几丁质酶产生水平与菌株对五种试虫的毒力进行相关分析,表明蛋白酶和几丁质酶产量与毒力间存在显着的相关性。6.以菜青虫和粘虫为研究对象,研究了菌株侵染寄主后血淋巴酚氧化酶活力变化(本文来源于《甘肃农业大学》期刊2006-06-30)

虞悝[8](1994)在《头孢菌素C酶裂解的进展与产生7—ACA产黄顶孢霉菌株的构建》一文中研究指出产黄顶孢霉(A.chrysogenum(C.acremonium))产生的头孢菌素C(CPC),经过化学裂解,形成的母核7-ACA,成为许多半合成头孢菌素的起始原料.自从20世纪60年代初开始探索CPC酰化酶产生菌以来,假单胞菌菌株SY77-1的GL-7ACA酰化酶工作(1975),为CPC酰化酶的获得(1985)打下了基础;虽然迄今报道的CPC酰化酶,还不能像青霉素酰化酶那样应用于工业生产,但随着产黄顶孢霉中基因转化系的逐渐完善(1982~1989),近来矶贝隆夫等(1991)首先报告了构建产黄顶孢霉的7-ACA产生菌(本文来源于《国外医药(抗生素分册)》期刊1994年06期)

顶孢霉菌株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顶孢霉(Acremonium hansfordii,Ahy1)菌株是从甘肃省榆中县黄家庄自然感病的桃蚜(Myzus persicae)蚜尸上分离获得,经安徽农业大学微生物防治省重点实验室鉴定。前期研究证明Ahy1对粘虫、菜青虫、菜蚜和二斑叶螨有较强的侵染毒力,为使这一虫生真菌资源能尽快应用于农业生产,开发适宜于甘肃干旱条件下生产和应用的真菌杀虫剂,在设施作物能够广泛应用,本文开展了适宜于设施作物使用的顶孢霉Ahy1微粉剂加工及生产工艺流程优化研究。主要结果如下:1.采用室内生物测定的方法,从6种载体,6种分散剂,5种粘着剂,5种紫外保护剂中筛选适宜于顶孢霉Ahy1孢子粉的微粉剂助剂。结果表明,载体硅藻土、紫外线保护剂荧光素钠和腐殖酸、分散剂木质素磺酸钠(或钙)、粘着剂羧甲基纤维素对顶孢霉孢子的生物活性无显着影响,可以作为顶孢霉Ahy1微粉剂的助剂。2.对用以上助剂加工的顶孢霉孢子微粉剂进行质量检测,结果如下:孢子含量为9.8×109个孢子/g,含水量为4.36%,孢子萌发率为90.23%,比重为0.37 g/cm3,颗粒细度过200目筛,粉粒直径约为74μm,5℃下贮藏6个月后孢子萌发率为80%,符合球孢白僵菌粉剂国家标准(标准号GB/T25864-2010),在颗粒细度上符合微粉剂的标准。3.通过对顶孢霉Ahy1菌株孢子粉生产工艺流程的研究,明确发酵罐中液体培养各个时期菌丝含量、产孢量、pH值和溶氧量的变化情况。其中菌丝含量在60 h时达到最大值,为0.0498 g/mL,孢子含量在72 h时达到最大值,为1.61×109个/mL,pH值在56 h时达到最低值,为2.24,溶氧量在28 h~52 h均保持较低值,从56 h开始上升。因此发酵的终点宜选择在60 h~72 h之间。4.对固体培养的条件进行研究表明,整体上在同等条件下浅盘培养比布袋培养的效果要好,同一种培养方式下,产孢量随环境湿度的增大逐渐上升,随基质厚度的增大逐渐下降。其中浅盘培养所用基质厚度为1 cm,环境湿度为80%时的产孢量最大,为12.33 g/kg。但综合生产效率和原料利用来考虑,基质厚度宜选择为3 cm左右,环境湿度在培养的前5 d宜保持在70%~80%之间,后3 d~4 d宜保持在50%~80%之间。5.通过对Ahy1孢子粉生产工艺流程和微粉剂制剂加工的研究,对生产中的操作方法、参数指标和产品检验方法提出规范性建议,为大规模的生产提供依据。6.98亿孢子/g顶孢霉微粉剂对甘蓝蚜、白粉虱和二斑叶螨进行室内毒力测定和田间药效试验。表明98亿孢子/g顶孢霉微粉剂对甘蓝蚜、白粉虱若虫和二斑叶螨有很好的效果,200 mg/m2处理7 d后室内对叁种供试昆虫的校正死亡率分别为67.18%、75.87%和57.53%;田间防效分别为61.66%、65.91%和54.84%,与对照药剂吡虫啉和哒螨灵相比,表现出一定的残效。在蔬菜大棚中有一定的推广应用价值。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顶孢霉菌株论文参考文献

[1].陈娥,张等宏,张小云,沈慧敏,张新虎.顶孢霉菌株(Acremoniumhansfordii)可湿性粉剂和微粉剂对豌豆蚜和截形叶螨的药效评价[J].甘肃农业大学学报.2017

[2].郝雨.顶孢霉菌株(Acremoniumhansfordii)微粉剂加工及生产工艺流程优化研究[D].甘肃农业大学.2015

[3].王婧,杨立龙,陈娥,沈慧敏.3种杀螨剂对顶孢霉菌株胞外蛋白酶和几丁质酶活性的影响[J].植物保护.2013

[4].田大伟.顶孢霉菌株(Acremoniumhansfordii)孢子乳悬剂和可湿性粉剂的配方筛选研究[D].甘肃农业大学.2009

[5].张莉.顶孢霉菌株(Acremoniumhansfordii)可湿性粉剂制剂加工及药效评价研究[D].甘肃农业大学.2008

[6].李莉.顶孢霉菌株(Acremoniumhansfordii)对菜青虫的杀虫机理和液体发酵培养的研究[D].甘肃农业大学.2007

[7].宋丽雯.顶孢霉菌株(AcremoniumHansfordii)的生物学特性和对蚜虫致病机理的研究[D].甘肃农业大学.2006

[8].虞悝.头孢菌素C酶裂解的进展与产生7—ACA产黄顶孢霉菌株的构建[J].国外医药(抗生素分册).1994

标签:;  ;  ;  ;  

顶孢霉菌株论文-陈娥,张等宏,张小云,沈慧敏,张新虎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