导读:本文包含了碰撞造山带论文开题报告文献综述、选题提纲参考文献及外文文献翻译,主要关键词:成矿,花岗岩,淮阳,腾冲,比利,喜马拉雅,秦岭。
碰撞造山带论文文献综述
陈仁旭,尹壮壮,夏春鹏[1](2019)在《大别-苏鲁造山带橄榄岩记录的碰撞造山过程中地幔楔的地壳交代作用》一文中研究指出地壳交代作用是洋壳俯冲带板片-地幔界面的普遍现象,由于地幔楔样品的缺乏,其识别存在困难。而碰撞造山带广泛出露的地幔楔来源的造山带橄榄岩则是理想的研究对象。本文对大别-苏鲁造山带橄榄岩的已有研究成果进行了系统总结。这些成果表明这些橄榄岩在大洋俯冲向大陆碰撞转换的不同阶段经历了多期地壳来源流体的交代作用。地壳交代作用不仅改变了地幔楔橄榄岩的地球化学成分,而且导致了交代矿物的生长以及超镁铁质交代体的形成。这些交代体或作为同碰撞和碰撞后镁铁质火成岩的地幔源区,或将地壳组分传输到深部地幔,或释放流体交代大陆俯冲隧道中的俯冲陆壳。本文对地壳交代作用研究中存在的重要问题和解决思路提出了建议。(本文来源于《矿物岩石地球化学通报》期刊2019年03期)
毕献武,唐永永,陶琰,王长明,胥磊落[2](2019)在《西南叁江碰撞造山带沉积岩容矿Pb-Zn-Ag-Cu贱金属复合成矿与深部过程》一文中研究指出西南叁江特提斯造山带中新生代沉积盆地中(沱沱河、玉树、昌都和兰坪-思茅地区)发育包括金顶超大型铅锌矿床在内的一系列以沉积岩容矿的Pb-Zn-Ag-Cu贱金属矿床,构成长达千余千米的青藏高原东缘贱金属成矿带。作为大陆碰撞环境成矿谱系的重要矿床类型,加强这些矿床的理论研究对提高和完善大陆碰撞造山成矿理论和指导找矿勘查等具有重要意义。已有研究表明这些Pb-Zn-Ag-Cu矿床的分布受盆地形成后新生代大型逆冲推覆-走滑构造控制,其容矿岩石和成矿作用特征与SEDEX和MVT矿床存在明显的差异,矿床成矿流体表现出多来源混合的特征,成矿与深部过程密切相关。尽管取得重要进展,但由于缺乏高精度年代学数据制约,成矿动力学背景及其与碰撞造山的时空联系存在较大争议。一些矿床的研究显示复合成矿迹象,但是复合成矿过程与深部驱动等问题仍不清楚。近年来我们以兰坪和昌都盆地的Pb-Zn-Ag多金属矿床和Cu多金属矿床为重点研究对象,系统开展了成矿年代学、成矿流体源-运-储系统和复合成矿机制以及深部过程对成矿制约等方面研究。结果表明,兰坪盆地西缘Cu(Mo)多金属矿床主要形成于48~58Ma,兰坪和昌都盆地Pb-Zn-Ag多金属矿床主要形成于27~33Ma。成矿流体表现出明显的多来源混合的特征,主要存在叁种类型:1)变质流体与盆地卤水或大气降水复合成矿,以金满-连城Cu矿床为代表; 2)盆地卤水与大气降水复合成矿,以金顶Pb-Zn矿床为代表; 3)盆地卤水和岩浆流体复合成矿,以拉诺玛Pb-Zn-Sb矿床为代表。兰坪盆地西缘Cu矿床主要形成于新生代印度-欧亚大陆主碰撞挤压阶段,与成矿密切相关的变质流体可能来源于陆-陆碰撞俯冲引起的高压变质。Pb-Zn矿床主要形成于印度-欧亚大陆晚碰撞构造转换环境,构造挤压和造山隆起驱动盆地流体迁移,同期的岩浆活动主要为成矿提供热驱动力或成矿物质。(本文来源于《岩石学报》期刊2019年05期)
宗克清,汪在聪,袁禹,章军锋,程怀[3](2019)在《中亚造山带南缘弧-陆碰撞与大陆弧岩石圈地幔折返的Os同位素证据》一文中研究指出中亚造山带是全球非常重要的增生造山带,他经历了不同地块长时间复杂的汇聚增生作用过程,其中弧-陆碰撞在中亚造山带的形成和演化过程中扮演了重要角色。但是我们对具体弧-陆碰撞及其深部地幔过程的认知还很有限。本研究对敦煌造山带橄榄岩开展了系统岩石学和地球化学工作,以此探讨弧-陆碰撞过程中大陆俯冲以及弧下岩石圈地幔折返过程。敦煌造山带橄榄岩出露于敦煌早古生代高压变质地体中,其北部紧邻北山早古生代大陆弧。(本文来源于《中国矿物岩石地球化学学会第17届学术年会论文摘要集》期刊2019-04-19)
赵俊先[4](2019)在《大别碰撞造山带佛子岭群主期变质条件和年代学》一文中研究指出北淮阳变质单元位于大别造山带北部,是大别造山带重要的组成部分,佛子岭群则是北淮阳变质单元主体构成岩石单元。就目前为止,与大别造山带其他岩石单元丰富的研究成果相比,关于佛子岭群的研究相对薄弱,其一,对其主期变质P-T条件和时限还缺乏精确的限定,通常认为佛子岭群是大别造山带经历浅变质的岩石单元;其二,对其构造归属还没有一个统一的说法。这也制约了对大别造山带结构框架及其形成机制的全面理解和阐释。为此,本次研究对佛子岭群地区展开了详细的、系统的野外地质调查、区域变质岩石学、岩相学、矿物化学、热力学和锆石U-Pb年代学研究。以期进一步丰富和确实该单元的形成环境,完善大别造山带的变质演化历史和结构框架。研究的主要内容和成果为:(1)佛子岭群变质P-T条件评价:岩相学研究显示,石榴云母片岩所含矿物组合较为完备,具充分的石榴子石+斜长石+黑云母+白云母+石英矿物组合。相对而言,作为该地区的主体岩石,石英云母片岩和云母石英片岩,矿物组合较为单一,主要矿物有石英+斜长石+白云母+黑云母。前者是本次研究的重点研究对象,在精确矿物化学分析的基础上,选取合理的GB&GBPQ温压计组合进行联合求解,计算得出温压范围为P=0.93-1.12 GPa和T=613-669℃;对于后者,采用Bt-Ti温度计,将压力标定为1.0 GPa,得出温度范围为543-654℃。综合GB&GBPQ温压计的计算结果、Bt-Ti温度计的估算温度和区域变质岩石学的研究,当压力为1.0GPa时,佛子岭群主期变质温度在543-669℃范围,普遍经历了较高压力的角闪岩相变质。说明佛子岭群在造山过程中卷入了较深层次的俯冲,俯冲深度可达33 km。(2)锆石U-Pb年代学分析:本次研究分析测试了4个佛子岭群锆石样品,CL图像和定年结果表明均为碎屑锆石。结合前人研究资料,统计结果显示,佛子岭群的147颗碎屑锆石谐和年龄范围为413±9 Ma-3101±48 Ma,峰值年龄分别为435Ma、848 Ma、957 Ma、1713 Ma和2531 Ma。其中最小的碎屑锆石年龄413 Ma,将佛子岭群的沉积下限限定为早泥盆世;其次,佛子岭群地区缺失580-510 Ma的岩浆活动;848Ma和957 Ma两个峰值年龄显示佛子岭群具亲扬子性;1713 Ma和2531 Ma两个峰值年龄分别与华北板块的五台旋回和吕梁-中远旋回密切相关。即佛子岭群物源具混合源特征。(本文来源于《合肥工业大学》期刊2019-04-01)
任纪舜,朱俊宾,李崇,刘仁燕[5](2019)在《秦岭造山带是印支碰撞造山带吗?》一文中研究指出国内外一些学者认为秦岭是一个印支碰撞造山带.但迄今为止,秦岭尚未发现叁迭纪或古生代延续到叁迭纪的洋盆存在的任何痕迹.秦岭泥盆系-叁迭系为滨、浅海相沉积,没有远洋沉积,更没有镁铁质和超镁铁质岩石及与之密切相关的放射虫硅质岩组成的蛇绿岩套.泥盆系与下伏地质体之间有一个清楚的区域性角度不整合.商丹断裂并不是印支期,而是加里东期的板块缝合带;其两侧,中朝板块南缘和扬子板块北缘均有十分清楚的加里东造山作用的记录.沉积于扬子板块北缘的中上泥盆统刘岭群的放射性铅同位素组成与北秦岭相近,碎屑锆石年龄谱系亦证明其物质主要来自中朝板块南缘的北秦岭造山带.所谓勉略印支缝合带中的勉略和叁里岗蛇绿混杂岩中的镁铁质岩,同位素测年均为元古代之产物,后者又被南华系-震旦系沉积覆盖.所谓勉略缝合带,实为一区域性大断裂带.早古生代,其北侧属扬子板块北部被动边缘;南侧为扬子板块核心部分的扬子准地台(小克拉通).所以,秦岭的印支造山作用,并不是洋盆消失后的陆陆碰撞造山作用,而是海盆消失后的中朝与扬子2个小陆块间逆冲-迭覆造山作用.作为秦岭东延的大别山超高压变质带被认为是秦岭印支碰撞造山的重要证据之一,但大别山超高压变质岩是在造山作用过程中动态超高压条件下形成的,仅用简单的静岩压力来计算其形成深度,显然是不符合实际情况的.野外地质观察、构造地质学、变质岩石学、同位素地质学、地球化学、地球物理学以及物理实验等方面的实际资料和研究结果均说明超高压变质作用并不是在上地幔而是在地壳内进行的.南秦岭-大别山的地壳构造层次,上地壳自上而下依次为:未变质的沉积岩层、绿帘-蓝片岩层、高压变质岩层、超高压变质岩层;下地壳为未卷入超高压变质作用的麻粒岩相-高角闪岩相变质杂岩.含柯石英的超高压单位只是位于上地壳下部的厚约10~12km的席状构造岩片.初步认为上地壳这一从低压到高压再到超高压的构造系统,是印支造山期间,南秦岭-大别山的上地壳以下地壳顶部为主剪切滑动面,多层次剪切作用造成的.上地壳下部的超高压变质岩,则可能是强烈剪切引起的频繁地震的震源区瞬时超高压作用的结果.(本文来源于《地球科学》期刊2019年05期)
张洪瑞,侯增谦[6](2018)在《大陆碰撞带成矿作用:年轻碰撞造山带对比研究》一文中研究指出新特提斯俯冲带之上的年轻碰撞造山带是进行大陆碰撞成矿研究的天然实验室和理想对象.本文以比利牛斯、阿尔卑斯、扎格罗斯、喜马拉雅四个地球上最年轻的大陆碰撞造山带为例,通过对这些造山带结构组成、演化过程和成矿系统等方面的概述,划分碰撞造山带类型,探讨不同类型碰撞带成矿同异性及缘由.对比研究表明,四个碰撞造山带可划分成简单碰撞和复合碰撞两种类型.前者以比利牛斯和阿尔卑斯为代表,表现为狭窄线状造山带和对称式造山带结构,缺乏弧岩浆活动,发育以中上地壳物质活动为主的成矿系统(密西西比河谷型铅锌矿床和造山型金矿床).后者以扎格罗斯-伊朗高原和喜马拉雅-青藏高原为代表,在欧亚大陆南缘表现为宽阔的造山高原和不对称式造山带结构,大陆边缘弧岩浆活动显着,产有大规模成矿系统(岩浆碳酸岩型稀土矿床、碰撞型斑岩铜矿床、造山型金矿床、密西西比河谷型铅锌矿床和伸展构造有关的锑金多金属矿床).尽管在简单碰撞带形成之前也有新特提斯洋壳的俯冲,但是没有形成大陆弧.而复合碰撞带在大陆俯冲之前有大陆边缘弧的形成,大陆碰撞引起增生造山带再活化,其中新特提斯洋壳俯冲作用为随后大陆碰撞带成矿提供了金属预富集.(本文来源于《中国科学:地球科学》期刊2018年12期)
吕洪波,冯雪东,王俊,朱晓青,董晓朋[7](2018)在《狼山发现蛇绿混杂岩——华北克拉通与中亚造山带碰撞边界的关键证据》一文中研究指出通过对内蒙古西部狼山地区进行野外调查,笔者等在狼山南缘的一系列构造逆冲片露头中发现了蛇绿混杂岩。根据野外观测、岩石薄片鉴定、岩石地球化学分析和锆石U-Pb定年等综合研究,确定了蛇绿混杂岩的基质为绿泥石片岩,而混杂岩块包括:紫红色硅质岩、石英角斑岩、玄武岩、蚀变辉绿岩和变质辉长岩等。其中,绿泥石片岩、玄武岩、蚀变辉绿岩中年轻的岩浆锆石年龄将岩浆喷发时代锁定在早白垩世晚期到晚白垩世早期,而且该叁种岩石都具有高铝(Al_2O_3>17%)玄武岩的特征,指示了本区白垩纪与俯冲带相关的构造环境。依据狼山白垩纪蛇绿混杂岩的发现笔者等尝试重新厘定华北克拉通与中亚造山带之间的碰撞时间和边界:作为华北克拉通西北重要组成部分的鄂尔多斯地块在晚白垩世向北俯冲并最终与中亚造山带碰撞拼合,从而造成了阴山造山带西段狼山的隆起。根据构造地貌相似性原理,华北克拉通北部边界可能要从白云鄂博至西拉木伦河一带向南移到阴山—燕山一带,而最后的碰撞时间则由晚古生代推迟到晚白垩世。华北克拉通与西伯利亚克拉通之间的中亚造山带的宽度也进一步向南加宽为整个蒙古南部与内蒙古高原区,构成新的中亚造山带。这一认识为华北克拉通和中亚造山带中新生代构造演化研究以及重要成矿带成因机制探讨提供了新的大地构造模型,也为促进华北克拉通中生代破坏理论的改进提供新的信息和思路。(本文来源于《地质论评》期刊2018年04期)
蔡鹏捷,许荣科,郑有业,陈鑫,刘嘉[8](2018)在《柴北缘从大洋俯冲到陆陆碰撞:来自开屏沟造山带M型橄榄岩的证据》一文中研究指出造山带幔源(M型)橄榄岩虽然在高压/超高压变质带分布不多,但由于其来自俯冲板块上覆的岩石圈地幔,因此是研究俯冲隧道内俯冲板片与地幔楔之间相互作用的重要对象,对于还原超高压变质带的演化有重要意义.柴北缘鱼卡榴辉岩-片麻岩区边部附近的开屏沟存在一套橄榄岩,其岩石类型、成因、时代等都缺乏研究.对开屏沟橄榄岩全岩的主量和微量元素及铂族元素、橄榄石主量元素、锆石U-Pb年龄和Hf同位素进行了研究.结果显示,其全岩具有高的Mg#、Mg/Si和Ni值,同时表现出亏损难溶的HFSE和HREE,轻微富集LILE和LREE中与流体活动性相关的元素;橄榄石具有较高的Fo值(90.11~92.77)与NiO含量(0.32%~0.45%)、低的CaO含量(<0.02%);PGEs的球粒陨石标准化配分模式与交代橄榄岩和残留橄榄岩近似;两组变质锆石年龄为459.5±3.6Ma和417.5±2.7Ma,对应的εHf(t)值为-0.71~9.45和-11.96~-1.20,分别反映了洋壳流体(或早期大陆俯冲板片流体)和陆壳流体交代的性质和时限.开屏沟橄榄岩来源于俯冲带上覆地幔楔,遭受了不同来源流体不同程度的交代作用而获得地壳特征,同时为柴北缘大洋俯冲到陆陆碰撞的构造演化提供了新证据.(本文来源于《地球科学》期刊2018年08期)
马建军,王珩,何川,王璐,王勤燕[9](2018)在《南祁连造山带新元古代后碰撞岩浆作用:年代学和地球化学证据》一文中研究指出南祁连造山带南缘乌北地体中的柯柯沙花岗岩岩浆作用记录了中国西北部响应全球Rodinia超大陆汇聚过程中长时间的后碰撞花岗岩岩浆作用历史。柯柯沙花岗闪长岩和二长花岗岩的LA-ICP-MS锆石U-Pb定年获得其锆石结晶年龄分别为(861±9)~(863±4)Ma和(827±6)~(830±8)Ma,变质锆石年龄为(463±3)Ma。结合先期获得的年龄数据,柯柯沙花岗岩体可能为约860 Ma和810~830 Ma的两阶段岩浆作用产物。花岗闪长岩和二长花岗岩分别呈弱过铝质和弱—强过铝质的高钾钙碱性S型花岗岩特征,其岩浆形成于后碰撞阶段的伸展构造环境,源区岩石主要为变质杂砂岩,岩浆部分熔融温度约为800℃,压力在0.9~1.4GPa之间。综上所述,乌北地体主碰撞阶段结束于860 Ma之前。(本文来源于《地球科学与环境学报》期刊2018年02期)
张诗启,戚学祥,韦诚,张超,吉风宝[10](2017)在《滇西高黎贡造山带始新世岩浆活动及其对印度板块与欧亚大陆碰撞的响应》一文中研究指出高黎贡构造带构成腾冲地块的东部边界,其内出露的新生代花岗岩与印度板块和欧亚大陆的碰撞有关。本文通过岩石学、岩石地球化学、锆石LA-ICP-MS U-Pb定年和Lu-Hf同位素示踪对腾冲地块东缘――高黎贡构造带内3个始新世花岗岩体进行了研究,结果表明其形成时代为43~47Ma。岩石具有高钾钙碱性、高硅、富钾、低钙、低磷,A/CNK值介于1.05~1.14之间,LREE富集以及Eu、Sr、Ba、Nb、P和Ti强烈负异常等特征。锆石Lu-Hf同位素测试结果表明九斤粮岩体和大中山岩体的锆石ε_(Hf)(t)值特征相近,分布于-8.4~-0.8之间,对应的t_(DMC)值为1317~1730Ma;董家园岩体的锆石ε_(Hf)(t)值则分布于球粒陨石线两侧(-7.0~+5.7),对应的t_(DMC)值为907~1531Ma。这些特征说明九斤粮岩体和大中山花岗岩岩浆来源于中-新元古代变沉积岩部分熔融的产物,董家园花岗岩岩浆来源于中-新元古代变基性岩和变沉积岩的部分熔融。岩石地球化学特征和构造环境判别图解显示该期花岗岩形成于同碰撞的构造环境,是腾冲地块内晚白垩世和古新世岩浆活动的延续,是对印度板块与欧亚大陆碰撞的响应。(本文来源于《岩石学报》期刊2017年12期)
碰撞造山带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西南叁江特提斯造山带中新生代沉积盆地中(沱沱河、玉树、昌都和兰坪-思茅地区)发育包括金顶超大型铅锌矿床在内的一系列以沉积岩容矿的Pb-Zn-Ag-Cu贱金属矿床,构成长达千余千米的青藏高原东缘贱金属成矿带。作为大陆碰撞环境成矿谱系的重要矿床类型,加强这些矿床的理论研究对提高和完善大陆碰撞造山成矿理论和指导找矿勘查等具有重要意义。已有研究表明这些Pb-Zn-Ag-Cu矿床的分布受盆地形成后新生代大型逆冲推覆-走滑构造控制,其容矿岩石和成矿作用特征与SEDEX和MVT矿床存在明显的差异,矿床成矿流体表现出多来源混合的特征,成矿与深部过程密切相关。尽管取得重要进展,但由于缺乏高精度年代学数据制约,成矿动力学背景及其与碰撞造山的时空联系存在较大争议。一些矿床的研究显示复合成矿迹象,但是复合成矿过程与深部驱动等问题仍不清楚。近年来我们以兰坪和昌都盆地的Pb-Zn-Ag多金属矿床和Cu多金属矿床为重点研究对象,系统开展了成矿年代学、成矿流体源-运-储系统和复合成矿机制以及深部过程对成矿制约等方面研究。结果表明,兰坪盆地西缘Cu(Mo)多金属矿床主要形成于48~58Ma,兰坪和昌都盆地Pb-Zn-Ag多金属矿床主要形成于27~33Ma。成矿流体表现出明显的多来源混合的特征,主要存在叁种类型:1)变质流体与盆地卤水或大气降水复合成矿,以金满-连城Cu矿床为代表; 2)盆地卤水与大气降水复合成矿,以金顶Pb-Zn矿床为代表; 3)盆地卤水和岩浆流体复合成矿,以拉诺玛Pb-Zn-Sb矿床为代表。兰坪盆地西缘Cu矿床主要形成于新生代印度-欧亚大陆主碰撞挤压阶段,与成矿密切相关的变质流体可能来源于陆-陆碰撞俯冲引起的高压变质。Pb-Zn矿床主要形成于印度-欧亚大陆晚碰撞构造转换环境,构造挤压和造山隆起驱动盆地流体迁移,同期的岩浆活动主要为成矿提供热驱动力或成矿物质。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碰撞造山带论文参考文献
[1].陈仁旭,尹壮壮,夏春鹏.大别-苏鲁造山带橄榄岩记录的碰撞造山过程中地幔楔的地壳交代作用[J].矿物岩石地球化学通报.2019
[2].毕献武,唐永永,陶琰,王长明,胥磊落.西南叁江碰撞造山带沉积岩容矿Pb-Zn-Ag-Cu贱金属复合成矿与深部过程[J].岩石学报.2019
[3].宗克清,汪在聪,袁禹,章军锋,程怀.中亚造山带南缘弧-陆碰撞与大陆弧岩石圈地幔折返的Os同位素证据[C].中国矿物岩石地球化学学会第17届学术年会论文摘要集.2019
[4].赵俊先.大别碰撞造山带佛子岭群主期变质条件和年代学[D].合肥工业大学.2019
[5].任纪舜,朱俊宾,李崇,刘仁燕.秦岭造山带是印支碰撞造山带吗?[J].地球科学.2019
[6].张洪瑞,侯增谦.大陆碰撞带成矿作用:年轻碰撞造山带对比研究[J].中国科学:地球科学.2018
[7].吕洪波,冯雪东,王俊,朱晓青,董晓朋.狼山发现蛇绿混杂岩——华北克拉通与中亚造山带碰撞边界的关键证据[J].地质论评.2018
[8].蔡鹏捷,许荣科,郑有业,陈鑫,刘嘉.柴北缘从大洋俯冲到陆陆碰撞:来自开屏沟造山带M型橄榄岩的证据[J].地球科学.2018
[9].马建军,王珩,何川,王璐,王勤燕.南祁连造山带新元古代后碰撞岩浆作用:年代学和地球化学证据[J].地球科学与环境学报.2018
[10].张诗启,戚学祥,韦诚,张超,吉风宝.滇西高黎贡造山带始新世岩浆活动及其对印度板块与欧亚大陆碰撞的响应[J].岩石学报.201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