海绵状血管瘤论文_王杰,刘雪娇,晁晓峰,张德云,石林

导读:本文包含了海绵状血管瘤论文开题报告文献综述、选题提纲参考文献及外文文献翻译,主要关键词:海绵状,血管瘤,磁共振,外科手术,颅内,骨血,颅骨。

海绵状血管瘤论文文献综述

王杰,刘雪娇,晁晓峰,张德云,石林[1](2019)在《经四脑室底切除桥脑海绵状血管瘤临床疗效分析》一文中研究指出目的分析桥脑海绵状血管瘤的病史、手术疗效及预后,探讨最佳手术入路,减少并发症。方法回顾性分析徐州医科大学附属医院神经外科2014年1月至2018年8月收治的9例桥脑海绵状血管瘤患者的病例特点及手术效果。结果 9例患者病灶根据病变部位选择正确的手术入路全切除,术后4例神经功能改善,术后5例患者新增一过性神经功能障碍,其中眼震、视物模糊等眼球运动障碍2例,吞咽困难1例,面瘫2例。术后1个月mRS评分与术前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 0. 05)。术后6个月mRS评分与术前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 <0. 05)。结论枕下后正中经四脑室底入路可以有效地切除桥脑海绵状血管瘤,患者术后症状改善明显,预后良好,生活质量提高。(本文来源于《局解手术学杂志》期刊2019年11期)

郑如林,刘晓霞,高希春,夏东洲,李静[2](2019)在《肝脏海绵状血管瘤介入治疗后CT、MR影像学特征》一文中研究指出目的:探讨肝脏海绵状血管瘤介入治疗后CT、MR影像学特征。方法:以2012年6月—2018年3月为时间段,选取我院肝脏海绵状血管瘤介入治疗患者68例,48例行CT检查,20例行MR检查。分析CT、MR影像学特征,介入疗效及两项检查的优势。结果:CT:平扫碘油沉积区呈高密度,坏死区呈低密度,存活血管瘤病变为结节状、条状或不规则片状低密度或等密度。增强后碘油沉积区及坏死区无变化,病变存活区动脉期边缘呈结节状或环形强化改变。MR:T1WI、T2WI上碘油沉积区无信号,存活肿瘤组织T1WI呈低信号,T2WI呈高信号,且随回波时间延长,高信号更为显着,显"灯炮征"。结论:肝血管瘤介入治疗后CT、MR检查都可行疗效评价,两者都具有典型的影像学特征,但MR对存活病变组织的范围和大小显示更清楚,对治疗效果的评价更准确,可进一步指导第二次手术的用药量。(本文来源于《影像研究与医学应用》期刊2019年22期)

鞠平[3](2019)在《常规超声对海绵状肝血管瘤诊断价值的系统性评价》一文中研究指出目的:分析常规超声对海绵状肝血管瘤诊断价值。方法:选择我院2017年1月—2018年12月期间收治的疑似海绵状肝血管瘤患者82例作为研究对象,对患者进行常规超声检查,以病理学检查为金标准,分析常规超声检查的结果。结果:经过病理学分析,50例患者确诊为海绵状肝血管瘤,常规超声检查确诊例数32例,有12例患者被误诊,误诊率为15%,有18例患者因症状不典型被漏诊,漏诊率为22%,和病理学检查结果存在明显差异(P <0.05)。结论:在海绵状肝血管瘤的诊断中,常规超声检查灵敏度和特异性较低,有待提高。(本文来源于《影像研究与医学应用》期刊2019年22期)

林群华,吴素莺,黄志鹏[4](2019)在《颅内海绵状血管瘤诊断中CT和MRI的应用价值研究》一文中研究指出目的:研究CT和MRI对颅内海绵状血管瘤诊断的临床应用价值。方法:对2011年12月-2018年12月我院手术病理证实的48例海绵状血管瘤进行回顾性分析,根据每个患者所采取的不同影像检查方法(CT、MR以及CT和MR联合扫描),将其分成叁组,其中CT扫描的患者有28例,MRI扫描的患者有20例,既有CT扫描又有MRI扫描的患者有15例,将其分为CT组(n=28)、MRI组(n=20)和联合组(n=15),对比诊断的结果。结果:CT组诊断结果:确诊为10例,确诊率为35.71%,误诊为9例,误诊率为32.14%,漏诊为9例,漏诊率为32.14%;MRI组诊断结果:确诊为11例,确诊率为55%,误诊率5例,误诊率为25%,漏诊为4例,漏诊率为20%;联合组诊断结果:确诊为13例,确诊率为86.67%,误诊为1例,误诊率为6.67%,漏诊为1例,漏诊率为6.67%。联合组与CT组、MRI组的诊断效果对比显示差异显着(P<0.05)。结论:对于颅内海绵状血管瘤的临床诊断来说,CT和MRI均有着一定的效果,但其联合使用的效果最好,可以有效提高确诊率,并能有效降低误诊率及漏诊率,因此,值得在临床上进行推广及应用。(本文来源于《现代医用影像学》期刊2019年11期)

蔡凤梅,赵荧,杨丽丽,刘辉,李元朋[5](2019)在《眼眶骨海绵状血管瘤四例临床病理观察》一文中研究指出骨骼海绵状血管瘤是一种罕见的良性血管性肿瘤,病因不明[1]。有学者提出为先天性的,有学者报道其发生与外伤有密切关系,也有学者认为是血管发育异常造成的错构性血管畸变或局部静脉曲张。任何年龄段均可发病,可为单发或多发,多发常同时侵犯多块骨骼。骨海绵状血管瘤主要生长(本文来源于《山西医药杂志》期刊2019年21期)

任鹏,李路莹,雷町,司马秀田,毛珂[6](2019)在《手术治疗颅内海绵状血管畸形所致癫痫疗效的相关危险因素分析》一文中研究指出目的探讨手术治疗颅内海绵状血管畸形(CCM)所致癫痫的疗效及术后癫痫复发相关的危险因素。方法本研究为回顾性研究,包含2009年12月至2018年12月在四川大学华西医院神经外科及上锦分院神经外科接受手术治疗的104例CCM所致癫痫患者临床资料,按照最后一次随访时是否有癫痫复发,将患者分为无发作组(n=75)和复发组(n=29),并对所有相关危险因素进行单因素和多因素分析。绘制生存曲线,分层评估有差异的危险因素对患者术后癫痫无发作概率的影响。结果所有患者平均随访时间为(3.89±2.61)年,术后无癫痫发作的概率在术后第1年为86.2%,第2年为75.2%,第3年为67.7%。通过对影响手术疗效的危险因素进行单因素和多因素分析,发现手术时年龄和癫痫病程长度是导致术后癫痫复发的独立危险因素,生存分析结果提示手术时年龄≤31岁、癫痫病程>3年者,术后复发的可能性大。性别、术前癫痫发作类型、磁共振检查和头皮脑电图结果是否符合、致痫灶位置、定侧及手术方式对疗效的影响无统计学意义。结论对于CCM所致癫痫,手术时年龄越小(≤31岁)、癫痫病程越长(>3年),术后复发的可能性就越大,应尽量早期手术干预。(本文来源于《四川大学学报(医学版)》期刊2019年06期)

陈晶晶,丁建,魏立晨,张南,戴嘉中[7](2019)在《伽玛刀治疗海绵窦海绵状血管瘤的长期随访研究》一文中研究指出目的分析伽玛刀治疗海绵窦海绵状血管瘤的长期疗效和安全性。方法回顾性分析15例海绵窦海绵状血管瘤病人的临床资料,均采用C型Leksell伽玛刀治疗。结果 14例病人在伽玛刀治疗后临床症状改善或保持稳定,仅1例治疗后出现间歇性复视症状。随访15例,中位随访时间83个月(63~128个月),血管瘤控制率100%;首次伽玛刀治疗后血管瘤体积较前缩小55.7%~94.5%,残留血管瘤再次行伽玛刀治疗后体积进一步缩小。无辐射诱导的神经功能障碍或迟发性并发症的发生。结论伽玛刀治疗能长期控制海绵窦海绵状血管瘤,改善临床症状,神经功能障碍的发生率低。(本文来源于《中国微侵袭神经外科杂志》期刊2019年10期)

王月波,蒋瑾[8](2019)在《颅骨海绵状血管瘤的临床、病理及影像学分析》一文中研究指出目的探讨颅骨海绵状血管瘤的临床、病理及影像学特点。方法回顾性分析12例经手术病理证实的颅骨海绵状血管瘤的临床及影像学资料。结果 6例位于额骨,2例位于顶骨,2例位于枕骨,2例位于颞骨,CT平扫表现为低密度的骨质破坏区,呈日光放射状或局限性溶骨性骨质破坏,颅内外板不同程度受累。MR平扫T1W表现为稍低信号,T2W表现为稍高信号,增强扫描明显不均匀强化。12例患者均行病变切除术加钛网修补术。肉眼见病变呈暗红色,突出颅骨表面;镜下见骨小梁被松散的结缔组织包围,周围见由内皮细胞排列的多个薄壁血管空间。结论颅骨海绵状血管瘤具有一定的影像学特征,术前正确的或具有倾向性的诊断有助于制定正确的治疗方案,减少术中出血。(本文来源于《实用医院临床杂志》期刊2019年06期)

胡伟华[9](2019)在《CT和核磁共振成像在颅内海绵状血管瘤诊断的效果评价》一文中研究指出目的:分析探究CT和核磁共振成像在颅内海绵状血管瘤诊断的效果。方法:将2018年5月—2019年5月我院收治的31例颅内海绵状血管瘤患者视为研究主体对象,所有患者先后实行CT诊断及核磁共振成像诊断,与手术病理诊断结果相对比分析其诊断准确性。结果:(1)经手术病理诊断显示:31例颅内海绵状血管瘤患者中,4例为脑外型颅内海绵状血管瘤、27例为脑内型颅内海绵状血管瘤;(2)对比统计结果发现,核磁共振成像诊断准确率明显高于CT检查,2组数据具备统计学研究意义(P <0.05)。结论:颅内海绵状血管瘤实行核磁共振成像的效果显着,能明显提高诊断准确性,有助于后续治疗;因此,值得在临床诊断领域中使用及推广。(本文来源于《影像研究与医学应用》期刊2019年21期)

许欢,陈志晔[10](2019)在《不典型叁叉神经海绵状血管瘤一例》一文中研究指出颅内脑外型海绵状血管瘤好发于中颅窝海绵窦区,典型病例磁共振表现为T1WI呈等或低信号,T2WI呈明显高信号,增强扫描明显强化,本文报道了1例不典型叁叉神经海绵状血管瘤,磁共振成像下等及稍长T2信号、灶内点状短T1信号及增强扫描不强化是其不典型征象。(本文来源于《中国医学科学院学报》期刊2019年05期)

海绵状血管瘤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目的:探讨肝脏海绵状血管瘤介入治疗后CT、MR影像学特征。方法:以2012年6月—2018年3月为时间段,选取我院肝脏海绵状血管瘤介入治疗患者68例,48例行CT检查,20例行MR检查。分析CT、MR影像学特征,介入疗效及两项检查的优势。结果:CT:平扫碘油沉积区呈高密度,坏死区呈低密度,存活血管瘤病变为结节状、条状或不规则片状低密度或等密度。增强后碘油沉积区及坏死区无变化,病变存活区动脉期边缘呈结节状或环形强化改变。MR:T1WI、T2WI上碘油沉积区无信号,存活肿瘤组织T1WI呈低信号,T2WI呈高信号,且随回波时间延长,高信号更为显着,显"灯炮征"。结论:肝血管瘤介入治疗后CT、MR检查都可行疗效评价,两者都具有典型的影像学特征,但MR对存活病变组织的范围和大小显示更清楚,对治疗效果的评价更准确,可进一步指导第二次手术的用药量。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海绵状血管瘤论文参考文献

[1].王杰,刘雪娇,晁晓峰,张德云,石林.经四脑室底切除桥脑海绵状血管瘤临床疗效分析[J].局解手术学杂志.2019

[2].郑如林,刘晓霞,高希春,夏东洲,李静.肝脏海绵状血管瘤介入治疗后CT、MR影像学特征[J].影像研究与医学应用.2019

[3].鞠平.常规超声对海绵状肝血管瘤诊断价值的系统性评价[J].影像研究与医学应用.2019

[4].林群华,吴素莺,黄志鹏.颅内海绵状血管瘤诊断中CT和MRI的应用价值研究[J].现代医用影像学.2019

[5].蔡凤梅,赵荧,杨丽丽,刘辉,李元朋.眼眶骨海绵状血管瘤四例临床病理观察[J].山西医药杂志.2019

[6].任鹏,李路莹,雷町,司马秀田,毛珂.手术治疗颅内海绵状血管畸形所致癫痫疗效的相关危险因素分析[J].四川大学学报(医学版).2019

[7].陈晶晶,丁建,魏立晨,张南,戴嘉中.伽玛刀治疗海绵窦海绵状血管瘤的长期随访研究[J].中国微侵袭神经外科杂志.2019

[8].王月波,蒋瑾.颅骨海绵状血管瘤的临床、病理及影像学分析[J].实用医院临床杂志.2019

[9].胡伟华.CT和核磁共振成像在颅内海绵状血管瘤诊断的效果评价[J].影像研究与医学应用.2019

[10].许欢,陈志晔.不典型叁叉神经海绵状血管瘤一例[J].中国医学科学院学报.2019

论文知识图

一个HCC的图像序列生成的MTT参数图像一个海绵状血管瘤的图像序列生...一个HCC的图像序列生成的QOF参数图像复发性海绵状血管瘤患者皮损;;图...顶叶海绵状血管瘤MRI1A术前顶叶占...男,39岁,左侧颞极处海绵状血管瘤

标签:;  ;  ;  ;  ;  ;  ;  

海绵状血管瘤论文_王杰,刘雪娇,晁晓峰,张德云,石林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