导读:本文包含了对羟基苯乙酸论文开题报告文献综述、选题提纲参考文献及外文文献翻译,主要关键词:羟基,苯乙酸,乙醇,催化剂,乙酯,脱羧酶,沉淀剂。
对羟基苯乙酸论文文献综述
郑良[1](2018)在《羟基扁桃酸还原制羟基苯乙酸的工艺研究》一文中研究指出羟基苯乙酸类化合物的用途十分广泛,但是其传统制备工艺存在使用剧毒原料,中间产物污染性高,反应条件苛刻,催化剂昂贵或制备复杂等缺点,发展受到了一定程度的制约。因此,研究新型羟基苯乙酸类化合物的制备工艺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基于上述原因,本论文探索了一种原料易得、绿色环保、工艺简单且易于工业化推广的制备方法,即以可清洁高效制备的羟基扁桃酸类化合物为原料,一步法还原制备羟基苯乙酸类化合物。课题主要内容如下:1.通过碱性条件下乙醛酸与苯酚及其它取代苯酚(2-氯苯酚、2-甲基苯酚、2-甲氧基苯酚)的缩合反应制备了一系列的4-羟基扁桃酸类化合物,以熔点仪及红外光谱仪进行表征,结果表明产物收率及质量满足进一步的还原需要。通过高效液相色谱建立了 4-羟基扁桃酸类化合物还原过程的定性和定量分析方法,为还原实验的展开奠定基础。2.对4-羟基扁桃酸采用催化加氢还原,分别以雷尼镍和钯碳为催化剂。实验结果表明,雷尼镍和钯碳效果相当,优选价格更低的雷尼镍用于进一步优化。优化过程通过单因素实验和正交试验探究反应温度、反应压力、催化剂用量和反应时间的影响规律和最优工艺条件,结果表明:不同因素的影响从大到小排列为催化剂用量>反应时间>反应压力>反应温度,且催化剂用量为显着影响;原料和催化剂用量(质量比)2:1,反应温度90℃,反应压力0.5 MPa和反应时间12 h时效果最好,反应的转化率为98.32%,产率为91.14%。对催化剂的循环使用进行考察,结果发现循环使用叁次后催化剂仍具备良好性能。对4-羟基扁桃酸采用化学还原,分别以硼氢化钠和亚硫酸氢钠为催化剂。实验结果表明,单独使用时两者均不能实现4-羟基扁桃酸的还原;将亚硫酸氢钠与还原性酸亚磷酸或甲酸混用后均有一定效果,且甲酸混用效果更好,用于进一步优化。优化过程通过单因素实验和正交试验探究反应温度、亚硫酸氢钠用量、甲酸用量和反应时间的影响规律和最优工艺条件,结果表明:不同因素的影响从大到小排列为亚硫酸氢钠用量>甲酸用量>反应时间>反应温度,各个因素均有影响但都不显着;原料和催化剂亚硫酸氢钠用量(质量比)40:3,甲酸用量和原料等摩尔比,反应温度100℃,反应时间10 h时效果最好,反应的转化率为98.56%,产率为93.17%。对于4-羟基扁桃酸的还原过程,雷尼镍催化加氢体系和亚硫酸氢钠-甲酸体系产率均达到90%以上,后者更高一些。前者催化剂用量大但可以循环使用,后者催化剂不可循环但是用量少,价格便宜,两种方法各有优劣,均有对其它羟基扁桃酸推广研究的必要。3.以4-羟基扁桃酸为研究对象,探究其还原产物的分离和纯化过程,得到最优纯化工艺条件为:重结晶溶剂甲苯,重结晶温度5℃,重结晶时间10 h。该工艺条件下,产物的纯度为94.7%,收率为91.6%,重结晶母液循环使用叁次后纯化效果仍然良好,产品纯度保持在93.6%以上,收率保持在92.1%以上。4.将两种4-羟基扁桃酸还原体系的最优工艺条件对4-羟基-3-氯扁桃酸、4-羟基-3-甲基扁桃酸和4-羟基-3-甲氧基扁桃酸进行推广,并对还原过程的机理进行探讨,可知:取代基的引入会增加位阻效应抑制还原过程,其对亚硫酸氢钠-甲酸体系的抑制作用更为明显。取代基的给电子性越强对还原过程越有利,吸电子性则对还原过程不利,并且吸电子基团氯的取代在雷尼镍催化加氢过程中会引发副反应生成HC1使体系酸化,进而使雷尼镍钝化失活。综合考虑,4-羟基-3-甲基扁桃酸和4-羟基-3-甲氧基扁桃酸更适用于雷尼镍催化加氢体系,4-羟基-3-氯扁桃酸则更适用于亚硫酸氢钠-甲酸体系。(本文来源于《北京化工大学》期刊2018-05-31)
王跃平[2](2017)在《CuO@SiO_2催化对羟基苯乙酸乙酯加氢研究》一文中研究指出制备了核壳结构CuO@SiO_2催化剂,对催化剂进行TEM、XRD、N2物理吸附表征,并研究了其对羟基苯乙酸乙酯加氢性能。结果表明,制备的催化剂呈核壳结构,SiO_2壳层的存在阻止了反应中Cu的聚集与流失,在10次循环实验中,催化剂上对羟基苯乙醇收率在99%以上。(本文来源于《云南化工》期刊2017年12期)
安雪飞[3](2017)在《1-α-羟基苯乙酸拆分工艺研究》一文中研究指出主要对1-α-羟基苯乙酸拆分工艺进行分析,结合当下1-α-羟基苯乙酸拆分工艺的发展现状,从实验仪器与试剂、实验结果与解析、实验结论等方面进行深入研究与探索,主要目的在于更好地推动1-α-羟基苯乙酸拆分工艺研究的发展与进步。(本文来源于《石化技术》期刊2017年12期)
宁军霞,杨金香,贺艳斌,职国娟[4](2017)在《硅源对Cu/SiO_2催化剂催化对羟基苯乙酸乙酯加氢性能的影响》一文中研究指出以正硅酸乙酯(TEOS)、硅酸钠(Na_2SiO_3·9H_2O)及硅溶胶(Si-sol)为硅源,采用共沉淀法制备了负载型Cu/SiO_2催化剂,并将其用于对羟基苯乙酸乙酯的加氢。通过XRD、N2物理吸附-脱附、H_2-TPR等手段研究了硅源对催化剂结构及反应性能的影响。结果表明,不同硅源制备的Cu/SiO_2催化剂中Cu物种存在形态及还原行为不同,进而使催化剂表现出不同的催化活性。以硅酸钠为硅源制备的Cu/SiO_2催化剂中CuO分散度高,且易被氢气还原为活性金属Cu,催化剂加氢活性最高,在反应原料25g、催化剂用量1.5g、氢气压力4MPa、反应温度170℃、反应时间15h的条件下,对羟基苯乙酸乙酯转化率达到99.5%,目标产物对羟基苯乙醇收率为99.3%。(本文来源于《化学与生物工程》期刊2017年03期)
杨国忠,郭婷婷,董璞,刘波静[5](2017)在《邻羟基苯乙酸在有机合成中的应用》一文中研究指出邻羟基苯乙酸是一种用途广泛的重要的精细化工中间体,也称邻羟基苯醋酸,2-羟基苯乙酸,2-(2-羟基苯基)乙酸。化学分子式为C_8H_8O_3,通常为米黄色至灰黄色粉末,在水中有一定的溶解度。该产品的结构中,羟基、羰基和亚甲基都能具有反应活性,而且能够发生自身的缩合环化等反应,具有很强的生物活性,因此被广泛用于农药、医药等的合成之中。该产品最主要的用途是合成甲氧基丙烯酸酯类杀菌剂,如嘧菌酯和该类杀菌剂的活性中间体。此外,邻(本文来源于《今日农药》期刊2017年03期)
刘剑峰[6](2016)在《邻羟基苯乙酸的制备方法研究》一文中研究指出邻羟基苯乙酸是生产嘧菌酯的主要原料,而嘧菌酯属于甲氧基丙烯酸酯类杀菌农药,高效、广谱,对几乎所有的真菌界(子囊菌亚门、担子菌亚门、鞭毛菌亚门和半知菌亚门)病害如白粉病、锈病、颖枯病、网斑病、霜霉病、稻瘟病等均有良好的活性。可用于茎叶喷雾、种子处理,也可进行土壤处理,主要用于谷物、水稻、花生、葡萄、马铃薯、果树、蔬菜、咖啡、草坪等。本文通过实验室的小试,对其制备方法进行了探讨及研究。(本文来源于《山东工业技术》期刊2016年24期)
王跃平[7](2016)在《Cu/MgO-SiO_2催化对羟基苯乙酸乙酯加氢制对羟基苯乙醇》一文中研究指出以气凝胶MgO-SiO_2为载体,采用等体积浸渍法制备了Cu/MgO-SiO_2催化剂,将催化剂应用于对羟基苯乙酸乙酯加氢制对羟基苯乙醇,结合FT-IR、XRD及TPR表征,研究了载体中MgO的引入对催化剂加氢性能的影响。结果表明,载体中引入质量分数10%的Mg,可以使Cu/MgO-SiO_2催化剂加氢性能明显提高,在催化剂用量2.5g、反应温度170℃、反应压力4MPa、反应时间20h,对羟基苯乙醇收率达到98%以上,明显高于Cu/SiO_2催化剂的81%。归因于Mg的引入使活性物种Cu分散度提高,还原性适宜。继续增加Mg含量至质量分数20%,催化剂活性下降,对羟基苯乙醇收率降至96%左右。主要是由于,过量Mg的引入,使Cu与载体相互作用增强,还原度降低,导致催化剂加氢性能下降。(本文来源于《山西化工》期刊2016年06期)
杨国忠,郭婷婷,董璞,刘波静[8](2016)在《邻羟基苯乙酸在有机合成中的应用》一文中研究指出邻羟基苯乙酸是一种有着广泛用途的精细化工中间体,大量用于合成甲氧基丙烯酸酯类杀菌剂如嘧菌酯等,在医药行业同样用于合成肿瘤血管阻断剂、治疗心律失常等的药物,具有一定的市场需求。(本文来源于《山东化工》期刊2016年23期)
宁军霞,卫星星,高慧[9](2016)在《Cu/SiO_2催化剂的制备及对羟基苯乙酸乙酯加氢催化性能》一文中研究指出分别采用浸渍法、沉积沉淀法和共沉淀法制备了Cu/SiO_2催化剂,利用低温N2物理吸附、XRD、H2-TPR等手段对其进行表征,并研究了该催化剂催化对羟基苯乙酸乙酯加氢的性能。结果表明,制备方法对Cu/SiO_2催化剂中Cu物种分散行为及还原性能有较大影响,进而使催化剂表现出不同的加氢活性。采用共沉淀法制备的Cu/SiO_2催化剂,活性物种Cu物种高度分散,且易于还原,表现出最佳的加氢活性,在催化剂用量为m(对羟基苯乙酸乙酯)∶m(催化剂)=25∶2.5,反应温度170℃,反应压力4MPa,反应时间15h条件下,对羟基苯乙醇收率达到99.2%。(本文来源于《精细与专用化学品》期刊2016年11期)
于力华,熊方杰,邓可宣[10](2016)在《构建杂化酶体系解析对羟基苯乙酸脱羧酶小亚基的功能》一文中研究指出对羟基苯乙酸(HPA)脱羧酶是一类甘氨酸自由基脱羧酶,催化前体对羟基苯乙酸或吲哚乙酸的脱羧反应,形成终产物对羟基甲苯和对甲基吲哚。由于其蛋白质结构中小亚基(HpdC)的存在,使其显示了一些不同于其他已知的几种甘氨酸自由基体系的特性,被认为是一类新型的甘氨基自由基酶体系。前期的研究结果初步显示了HpdC在整个脱羧酶体系中的重要性,但缺乏系统的实验验证。通过构建系列杂化脱羧酶(包括组合杂化酶体系与嵌合杂化酶体系)高表达质粒,对相应的编码蛋白质进行分离纯化以及酶活性检测等,探究了小亚基在整个脱羧酶体系中的功能。研究结果证明,小亚基HpdC的存在,一方面直接影响整个编码蛋白质的溶解性及复合物的稳定性,另一方面则通过介导脱羧酶高级聚合状态的形成,决定着酶的催化活性。(本文来源于《重庆大学学报》期刊2016年03期)
对羟基苯乙酸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制备了核壳结构CuO@SiO_2催化剂,对催化剂进行TEM、XRD、N2物理吸附表征,并研究了其对羟基苯乙酸乙酯加氢性能。结果表明,制备的催化剂呈核壳结构,SiO_2壳层的存在阻止了反应中Cu的聚集与流失,在10次循环实验中,催化剂上对羟基苯乙醇收率在99%以上。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对羟基苯乙酸论文参考文献
[1].郑良.羟基扁桃酸还原制羟基苯乙酸的工艺研究[D].北京化工大学.2018
[2].王跃平.CuO@SiO_2催化对羟基苯乙酸乙酯加氢研究[J].云南化工.2017
[3].安雪飞.1-α-羟基苯乙酸拆分工艺研究[J].石化技术.2017
[4].宁军霞,杨金香,贺艳斌,职国娟.硅源对Cu/SiO_2催化剂催化对羟基苯乙酸乙酯加氢性能的影响[J].化学与生物工程.2017
[5].杨国忠,郭婷婷,董璞,刘波静.邻羟基苯乙酸在有机合成中的应用[J].今日农药.2017
[6].刘剑峰.邻羟基苯乙酸的制备方法研究[J].山东工业技术.2016
[7].王跃平.Cu/MgO-SiO_2催化对羟基苯乙酸乙酯加氢制对羟基苯乙醇[J].山西化工.2016
[8].杨国忠,郭婷婷,董璞,刘波静.邻羟基苯乙酸在有机合成中的应用[J].山东化工.2016
[9].宁军霞,卫星星,高慧.Cu/SiO_2催化剂的制备及对羟基苯乙酸乙酯加氢催化性能[J].精细与专用化学品.2016
[10].于力华,熊方杰,邓可宣.构建杂化酶体系解析对羟基苯乙酸脱羧酶小亚基的功能[J].重庆大学学报.201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