导读:本文包含了着火温度论文开题报告文献综述、选题提纲参考文献及外文文献翻译,主要关键词:煤尘,粉尘,温度,最低,测温,程度,粒径。
着火温度论文文献综述
刘天奇[1](2019)在《不同煤质煤尘云与煤尘层最低着火温度实验研究》一文中研究指出为研究不同煤质的煤尘云与煤尘层最低着火温度特性,选取褐煤、长焰煤、不粘煤、气煤、焦煤、瘦煤、贫煤和无烟煤8种不同变质程度煤尘样品,对煤尘云与煤尘层最低着火温度展开测试分析.结果表明:煤尘变质程度越低,TC越小,受限空间内煤尘云越容易着火,煤尘爆炸潜在危险性就越大.通过建立TC与Vad、r的叁维拟合模型,发现Vad越大且r越小,TC越小,即越容易着火,爆炸危险性就越大.褐煤TL最小,仅为240℃,变质程度相对较高的瘦煤、贫煤和无烟煤的TL分别为褐煤TL的1.29倍、1.33倍和1.49倍.分析发现小粒径、大厚度的煤尘层相对更容易着火,这是由于小粒径煤尘颗粒间孔隙率较小,厚度的增大有利于热量的持续积累,从而大大减小热量散失速率.对比8种煤质的煤尘云与煤尘层最低着火温度,发现相同粒径条件下,8种煤尘的TC明显大于TL,且两者比值TC/TL介于[2.1,2.5],通过建立TC与TL之间的指数增长拟合关联模型,为不同状态下煤尘最低着火温度特性的确定提供了理论基础.(本文来源于《燃烧科学与技术》期刊2019年05期)
刘天奇[2](2019)在《不同煤质煤尘云最低着火温度变化规律研究》一文中研究指出为研究不同煤质煤尘云最低着火温度变化规律,选取褐煤、长焰煤、不黏煤、气煤、焦煤、瘦煤、贫煤和无烟煤8种煤质煤样,采用煤尘云最低着火温度测试装置,研究了煤尘云最低着火温度随变质程度、粒径及混入惰性岩粉量的变化规律。研究结果表明:①煤样变质程度越低,受限高温空间内煤尘云越容易着火,煤尘云爆炸潜在危险性越大;煤尘云着火过程是可燃气相环境主导的。②随着粒径在75μm到25μm范围内减小,8种煤质煤尘云最低着火温度均不断减小,褐煤尘云最低着火温度最大降幅最大,达18.6%,说明褐煤尘云最低着火温度受粒径影响最大;空干基挥发分越大且煤尘半径越小,煤尘云越容易着火;在"敏感粒径区间"内褐煤尘云最低着火温度降幅最大,达8.47%。③向煤尘中混入不同比例的惰性CaCO3岩粉对8种煤质煤尘云着火现象均有明显抑制作用。(本文来源于《工矿自动化》期刊2019年09期)
祝佩,田华,孟相宇,崔靖晨,田江平[3](2019)在《射流温度对高温气体射流控制压缩着火的影响》一文中研究指出为了解决柴油预混合压燃着火相位的控制难题,采用高温气体射流控制压缩着火(jet controlled compression ignition,JCCI)的方法,其通过射流喷入一定量的高温气体来触发缸内处于着火临界状态的预混合气自燃,从而实现着火相位的有效控制。采用叁维CFD耦合简化化学反应机理的方法,研究高温气体JCCI方式的着火和燃烧过程,分析射流温度分别为700,800,900和1 000 K时对其燃烧和排放特性的影响。研究结果表明:在上止点附近射流喷入高温气体能触发缸内预混合气多点自燃;随着射流温度提高,高温反应始点前移,放热峰值升高;CA50前移,燃烧持续期缩短;此外,NOx排放逐渐增加,CO排放逐渐减少,soot排放量几乎为零。(本文来源于《中南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期刊2019年07期)
王娜[4](2019)在《浅谈煤的着火温度中温控装置的校准》一文中研究指出为了保证煤的着火温度测试结果的准确性,使用仪器设备装置的测温精度、升温速度必须满足国家标准规范要求,对可能影响试验结果的因素进行详细分析并实施严格控制,本文探讨了玻璃温度计、数显温度计及自动控温装置在使用前、使用中,严格按照国家标准对温度控制和温度显示设备进行一定周期的有效校准检定,对校准结果进行确认和利用,从而保证煤中着火温度测试结果的准确性和重现性。(本文来源于《煤炭与化工》期刊2019年06期)
刘天奇,王宁,李渊博[5](2019)在《不同煤质煤尘层最低着火温度特性及其影响因素研究》一文中研究指出为研究不同煤质的煤尘层最低着火温度特性及其影响因素,选取褐煤、长焰煤、不粘煤、气煤、焦煤、瘦煤、贫煤和无烟煤8种不同变质程度的煤尘样品,测试分析8种煤尘层的最低着火温度及最低着火温度工况下煤尘层着火类型、着火时间,并研究了粒径和煤尘层厚度对煤尘层最低着火温度的影响。结果表明,随变质程度由褐煤逐渐增大,最低着火温度T_L由290℃不断增大。褐煤、长焰煤、不粘煤和气煤为a类着火,其着火时间较为接近,均值为19. 5 min,而焦煤、瘦煤和贫煤为c类着火,着火时间均值为11 min,表明随变质程度增大,虽然T_L增大,但着火时间明显缩短。通过分析最低着火温度工况下不同煤质的温度T-时间t变化情况,认为褐煤、长焰煤、不粘煤和气煤煤尘层温度曲线中出现明显上下波动现象,是因为煤尘层厚度有限,无法长时间积聚能量。通过构建T_L与粒径r、煤尘层厚度d的叁维空间拟合模型,发现粒径小、厚度大的煤尘层具有更大的着火敏感性和爆炸潜伏性,更应加强防范。(本文来源于《安全与环境学报》期刊2019年03期)
赵丹,贾进章,齐昊,潘竞涛[6](2019)在《工业分析指标对煤尘云最低着火温度的回归预测》一文中研究指出为研究煤尘工业分析指标与最低着火温度之间的定量关系,选用了10种不同煤质的煤样,利用双炉全自动工业分析仪和粉尘云最低着火温度测试仪对10种煤样的空干基水分、空干基灰分、空干基挥发分、空干基固定碳和煤尘云最低着火温度值进行测定,通过主成分分析和多元线性回归分析的方法建立数学模型,预测煤尘云最低着火温度.结果表明:工业分析指标之间具有高度相关性,进一步得到煤尘云最低着火温度值预测方程,经过实例预测得到回归方程的平均相对误差为5.56%,对回归方程进行显着性分析,结果显示,回归效果显着,该方法可用于煤尘云最低着火温度值的预测.(本文来源于《辽宁工程技术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期刊2019年03期)
苏浩,仲海霞,曹勇,李斌[7](2019)在《锆金属粉尘云最小点火能和最低着火温度的试验研究》一文中研究指出为研究锆金属粉尘云燃烧的基础特性参数,从而为其安全性能提供依据,采用哈特曼管试验系统和最低着火温度测定系统分别对锆金属粉尘云的最小点火能(MIE)和最低着火温度(MIT)开展试验研究。分别研究了锆金属粉尘云质量浓度、点火延迟时间和喷粉压力对MIE的影响,以及粉尘云质量浓度对MIT的影响。结果得出:中位径为33.49μm的锆金属粉尘云的MIE在1~3 mJ之间;在50~500 g/m~3质量浓度范围下,随着质量浓度增大,MIE先减小后增大,在质量浓度为400 g/m~3时达到最小;点火延迟时间从10 ms增至180 ms,MIE先减小后增大,在60 ms时达到最小;喷粉压力从0.4 MPa增至1.0 MPa,MIE先减小后增大,在0.6~0.8 MPa间达到最小。该粒度锆金属粉尘云的MIT为210℃左右,在一定浓度范围下,MIT随粉尘浓度的增加而减小。(本文来源于《爆破器材》期刊2019年02期)
崔忠文,周曦禾,周捍东,孙勤杰,刘海良[8](2019)在《杨木粉尘云与粉尘层最低着火温度研究》一文中研究指出以杨树集成材生产切屑碎料的木质粉尘为研究对象,分析粉尘云着火温度和粉尘层着火温度的影响因素。结果表明:1)在粉尘云浓度227~2273 g/m3范围内,其着火温度随浓度升高呈先降后增的规律;在粒径48~200μm范围内,随粒径增大而提高;2)粉尘层着火温度受粉尘含水率和粉尘层厚度的影响较大,受粒径的影响相对较小。在常规杨树实木加工工况下,粉尘云和粉尘层最低着火的敏感温度分别是415℃和260℃。(本文来源于《木材工业》期刊2019年02期)
张静,周捍东[9](2018)在《毛竹粉尘云爆炸最低着火温度的研究》一文中研究指出以毛竹原料生产竹制品的切屑碎料为研究对象,采用Godbert-Greenwald恒温炉,系统地研究粉尘云浓度、竹粉含水率、粒径以及喷粉压力对粉尘云最低着火温度(MITC)的影响。结果表明:在粉尘云最低着火温度的试验中,同一喷粉压力条件下,随着粉尘浓度的增大,竹粉的MITC呈现先下降后平缓的趋势。喷粉压力在0.05~0.1MPa范围内,敏感浓度均为909g/m3,所对应的粉尘云最低着火温度分别为430℃、415℃、410℃、420℃,其中最适宜喷粉压力为0.09MPa。含水率在0~32%的范围内,MITC由405℃增长到450℃,呈直线上升。毛竹粉的粒径从200目筛下增大到60目筛下,MITC先上升后趋于平缓,由405升至420℃仅增长15℃,相较于含水率的上升趋势不够显着。(本文来源于《木材加工机械》期刊2018年05期)
郭昊,胡双启,王文琪,任丽军[10](2018)在《精对苯二甲酸(PTA)粉尘云最低着火温度实验研究》一文中研究指出为了解精对苯二甲酸(PTA)粉尘的燃爆特性,评价其着火危险性,利用标准测试装置GG恒温炉研究了PTA粉尘云的最低着火温度在浓度及粒径因素影响下的变化规律。引入了统计着火温度的概念,通过正态分布概率模型,应用MATLAB软件计算了PTA粉尘的统计最低着火温度。研究结果表明:随粉体粒径的增大,粉尘云最低着火温度先降低后升高,在D50=74μm处出现最小值;PTA粉尘云最低着火温度随粉尘云浓度的增大先降低后升高,最低着火温度为600℃,统计最低着火温度为613℃,对应的最敏感浓度为1.021 g/L。(本文来源于《消防科学与技术》期刊2018年10期)
着火温度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为研究不同煤质煤尘云最低着火温度变化规律,选取褐煤、长焰煤、不黏煤、气煤、焦煤、瘦煤、贫煤和无烟煤8种煤质煤样,采用煤尘云最低着火温度测试装置,研究了煤尘云最低着火温度随变质程度、粒径及混入惰性岩粉量的变化规律。研究结果表明:①煤样变质程度越低,受限高温空间内煤尘云越容易着火,煤尘云爆炸潜在危险性越大;煤尘云着火过程是可燃气相环境主导的。②随着粒径在75μm到25μm范围内减小,8种煤质煤尘云最低着火温度均不断减小,褐煤尘云最低着火温度最大降幅最大,达18.6%,说明褐煤尘云最低着火温度受粒径影响最大;空干基挥发分越大且煤尘半径越小,煤尘云越容易着火;在"敏感粒径区间"内褐煤尘云最低着火温度降幅最大,达8.47%。③向煤尘中混入不同比例的惰性CaCO3岩粉对8种煤质煤尘云着火现象均有明显抑制作用。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着火温度论文参考文献
[1].刘天奇.不同煤质煤尘云与煤尘层最低着火温度实验研究[J].燃烧科学与技术.2019
[2].刘天奇.不同煤质煤尘云最低着火温度变化规律研究[J].工矿自动化.2019
[3].祝佩,田华,孟相宇,崔靖晨,田江平.射流温度对高温气体射流控制压缩着火的影响[J].中南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2019
[4].王娜.浅谈煤的着火温度中温控装置的校准[J].煤炭与化工.2019
[5].刘天奇,王宁,李渊博.不同煤质煤尘层最低着火温度特性及其影响因素研究[J].安全与环境学报.2019
[6].赵丹,贾进章,齐昊,潘竞涛.工业分析指标对煤尘云最低着火温度的回归预测[J].辽宁工程技术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2019
[7].苏浩,仲海霞,曹勇,李斌.锆金属粉尘云最小点火能和最低着火温度的试验研究[J].爆破器材.2019
[8].崔忠文,周曦禾,周捍东,孙勤杰,刘海良.杨木粉尘云与粉尘层最低着火温度研究[J].木材工业.2019
[9].张静,周捍东.毛竹粉尘云爆炸最低着火温度的研究[J].木材加工机械.2018
[10].郭昊,胡双启,王文琪,任丽军.精对苯二甲酸(PTA)粉尘云最低着火温度实验研究[J].消防科学与技术.201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