导读:本文包含了麦二叉蚜论文开题报告文献综述、选题提纲参考文献及外文文献翻译,主要关键词:种群,杀虫剂,麦蚜,表型,生物,抗药性,抗性。
麦二叉蚜论文文献综述
孟琳钦,李丹丹,苏丹,赵惠燕,胡祖庆[1](2019)在《取食感染大麦黄矮病毒小麦后麦二叉蚜体内保护酶和解毒酶活性变化》一文中研究指出植物病毒与介体昆虫之间存在互作关系,病毒会通过感染寄主植物或介体昆虫而间接或直接影响介体昆虫的适合度(Hu et al.,2013)。昆虫取食携带病毒植物后可能会引起自身的防御反应或调节反应。解毒酶和保护酶是昆虫体内的重要酶系,在对抗逆境及维持昆虫正常生理生化代谢方面具有重要作用(刘建业等,2017)。麦二叉蚜Schizaphis graminum是全球性农业害虫,除刺吸植物汁液、分泌蜜露(本文来源于《植物保护学报》期刊2019年03期)
董文阳,王超杰,桑梦科,苏栩,陈爽[2](2019)在《阿维菌素与3种化学杀虫剂复配对麦二叉蚜的联合毒力》一文中研究指出为减少化学农药的使用量,延缓抗药性,实现化学农药的减量增效,我们探讨了阿维菌素分别与吡虫啉、啶虫脒和氟啶虫胺腈复配对麦蚜的联合毒力。结果表明,阿维菌素与吡虫啉有效成分比3∶1,13∶9,1∶2,1∶4,1∶7时,其共毒系数分别为148.2,152.6,132.2,156.2,157.3,最佳配比为1∶7,其LC_(50)为0.485μg/mL;阿维菌素与啶虫脒有效成分比15∶1,5∶2,1∶1时,其共毒系数分别为155.3,198.9,139.1,最佳配比为5∶2,其LC_(50)为0.255μg/mL;阿维菌素与氟啶虫胺腈有效成分比2∶1,1∶3,10∶19,其共毒系数分别为241.3,176.3,206.4,最佳配比2∶1,其LC_(50)为0.222μg/mL。不同药剂以增效显着的配比混配使用,为麦蚜的有效防治和农药的减量使用提供了更好的途径。(本文来源于《植物保护》期刊2019年02期)
张百重,马康生,刘俊杰,卢留洋,谢兰芬[3](2018)在《基于转录组测序技术分析吡虫啉或氟啶虫胺腈对麦二叉蚜细胞色素P450基因表达的影响》一文中研究指出为了筛选出麦二叉蚜Schizaphis graminum参与吡虫啉或氟啶虫胺腈代谢调节的细胞色素P450(P450)基因,采用浸渍法,用吡虫啉或氟啶虫胺腈处理麦二叉蚜24 h后,通过构建转录组测序文库,并进行RNA-seq测序,筛选出差异性表达的P450基因,并进行实时荧光定量PCR(qPCR)验证。结果表明:用吡虫啉处理麦二叉蚜后,有19个P450基因上调表达,15个P450基因下调表达;用氟啶虫胺腈处理麦二叉蚜后,有18个P450基因上调表达,15个P450基因下调表达。运用qPCR验证了吡虫啉对12个P450基因的诱导表达,其结果与DGE测序文库显示的结果基本一致。这些结果可为深入研究麦二叉蚜P450对蚍虫啉和氟啶虫胺腈的解毒代谢作用提供依据。(本文来源于《农药学学报》期刊2018年06期)
郭建国,姜小凤,刘月英,金社林,袁伟宁[4](2018)在《甘肃省麦二叉蚜生物型结构的分子鉴定》一文中研究指出麦二叉蚜Schizaphis graminum是一种世界性害虫。早期染色体长度测量曾为科学认识其生物型提供了方法,但操作性和准确性有待加强。欧美国家率先利用鉴别寄主反应型鉴定出了11种生物型,国内利用该技术发现了CHN-I生物型,该方法虽操作性强,但易受寄主适生性与人为因素干扰,监测系统性有待提升。随着分子生物学技术快速发展,基因检测技术备受青睐,已成为自然种群遗传分化检测(本文来源于《植物保护学报》期刊2018年06期)
刘月英,郭建国,袁伟宁,张新瑞,贺春贵[5](2018)在《MN品系皮燕麦对E型麦二叉蚜的抗性评价》一文中研究指出为了明确MN品系皮燕麦对甘肃流行E型麦二叉蚜的抗性,筛选优异的抗蚜种质资源,在田间3年成株期自然感染蚜量比值法表型抗性鉴定基础上,采用室内苗期人工接蚜、实验种群生命表法测定了12个MN品系皮燕麦对E型麦二叉蚜的抗生性。结果表明,E型麦二叉蚜成蚜在表型中抗品系MN10253上的成蚜寿命和总产蚜量显着低于表型中抗品系MN08243、低抗品系MN09103和中感品系MN09255,产蚜前期显着长于MN08243、MN09103和MN09255;在MN10253上的平均发育历期短于MN08243;在MN10253上的种群趋势指数显着低于MN08243、MN09103和MN09255;在MN10253和MN08243上的内禀增长率rm、周线增长率λ和净增值率R0显着低于MN09255,有翅蚜率显着高于MN09255。说明表型中抗品系MN10253对E型麦二叉蚜种群繁殖具有抑制作用。(本文来源于《麦类作物学报》期刊2018年10期)
朱英慧[6](2018)在《细胞色素P450介导的麦二叉蚜对杀虫剂的抗性机制》一文中研究指出麦蚜是小麦上的重大害虫之一,通过直接刺吸植株汁液以及间接的传播病毒从而对小麦造成危害。本文以麦二叉蚜(Schizaphis graminum)为研究对象,经吡虫啉或氟啶虫胺腈处理24 h后,通过转录组测序技术筛选出差异表达显着的细胞色素P450基因,实时荧光定量PCR(q RT-PCR)以及RNA干扰(RNAi)进行验证,筛选出具有解毒功能的主效P450基因。具体研究结果如下:1.采用带虫浸液法测定吡虫啉和氟啶虫胺腈对麦二叉蚜的毒力。结果表明,吡虫啉和氟啶虫胺腈对麦二叉蚜LC_(50)分别为0.106和0.195 mg/L,这为麦二叉蚜解毒机制进一步研究及治理提供重要的理论基础和依据。2.分别用吡虫啉或氟啶虫胺腈(LC_(10))处理麦二叉蚜24 h后,然后建立转录组测序文库,同时进行Illumina RNA-seq测序处理,然后对转录组测序操作所得到的数据进行相关的处理分析。结果表明,吡虫啉处理麦二叉蚜后,19条被注释为细胞色素P450基因的unigenes上调,15条注释为细胞色素P450基因的unigenes下调;氟啶虫胺腈处理麦二叉蚜后,18个被注释为细胞色素P450基因的unigenes上调,15条注释为细胞色素P450基因的unigenes下调。3.通过荧光定量PCR测定12条P450 unigenes对吡虫啉响应情况,继而验证转录组测序的结果。荧光定量PCR分析结果显示10条P450 unigenes表达受吡虫啉显着诱导,2条不受吡虫啉的诱导表达,这与DGE文库结果基本一致(DGE结果中10条受吡虫啉的诱导,有2条不受吡虫啉的诱导)。其中CYP6A2、CYP6A13、CYP6A14和CYP4C1分别与棉蚜CYP6B和CYP4C基因同源,CYP3 clade和CYP4 clade的P450基因被认为够增强杀虫剂的抗药性。4.为了明确CYP6A13是否参与杀虫剂抗药性。利用RNA干扰技术,通过饲喂麦二叉蚜dsCYP6A13-370及dsCYP6A13-412,利用实时荧光定量PCR检测沉默效率以及干扰后对吡虫啉的敏感度。结果表明,喂养dsCYP6A3-412和dsCYP6A3-370 24 h以后,CYP6A13mRNA表达量都出现了明显的减少。饲喂dsCYP6A3-412和dsCYP6A3-370 48 h后,CYP6A13 mRNA表达量下降达到最低值,与对照组(dsGFP)相比,沉默效率分别达到55.1%和48.5%,随着时间的推移,CYP6A13 mRNA表达量仍然保持下调水平。为了进一步测定CYP6A13对杀虫剂的解毒作用,我们测定饲喂后麦二叉蚜对吡虫啉的敏感度。饲喂dsCYP6A13-412和dsCYP6A13-370 12、24、36、48、60 h后,然后经过吡虫啉24 h处理,处理组(dsCYP6A13-412)死亡率是对照组(dsGFP)的3.04、2.43、1.12、1.09和1.02倍;处理组(dsCYP6A13-370)死亡率是对照组(dsGFP)的3.46、2.61、1.06、1.13和1.05倍。这表明CYP6A3在麦二叉蚜对杀虫剂解毒过程中发挥重要的作用。(本文来源于《河南科技学院》期刊2018-06-01)
刘月英,郭建国,罗进仓,周天旺,张新瑞[7](2017)在《不同燕麦品种(系)对麦二叉蚜生命参数的影响》一文中研究指出为比较具有不同抗蚜性的燕麦品种对麦二叉蚜连续2个世代若蚜和成蚜主要生命参数的影响,在室内22℃条件下,采用网罩法对UFRGS105064-3等8个具有不同抗蚜性的燕麦品种(系)上的若蚜发育历期、存活率和成虫寿命、生殖力等生命参数进行了观测,组建了麦二叉蚜实验种群生命表。结果表明,不同燕麦品种(系)对麦二叉蚜若蚜发育历期和成蚜生殖力有显着影响,在抗蚜性强的品种(系)上,麦二叉蚜若蚜发育历期延长,成蚜产仔量减少;以内禀增长率作为测定抗生性的指标,供试燕麦品种(系)中,UFRGS105064-3、燕2007和白燕2号的抗生性最强,其次为MF9715,QO245-7、OA1251-1、108C105和UFRGS097018-3抗生性较差。通过对比不同世代的蚜虫生物学参数发现,抗蚜品种(系)对蚜虫下世代抗生性的影响存在加重现象,抗生性在蚜虫世代间可能存在累加效应,并且这种影响随着燕麦抗性的升高而加重。(本文来源于《麦类作物学报》期刊2017年12期)
郭建国,袁伟宁,周天旺,张新瑞,贺春贵[8](2017)在《E型麦二叉蚜在不同抗性表型燕麦上的取食行为》一文中研究指出【目的】为了明确E型麦二叉蚜Schizaphis graminum在不同抗性表型燕麦品系上刺探取食行为的差异性,查明燕麦抗蚜因子。【方法】采用直流型刺吸电位仪(DC-EPG Giga-4)记录了E型麦二叉蚜无翅成蚜在10个抗性表型差异MN品系皮燕麦上A,B,C,Pd,E,F,G和np 8种基本波形的发生次数和持续时间。【结果】刺探电位图谱显示,E型麦二叉蚜在10个抗性表型差异MN品系皮燕麦上的识别时间在1.03~2.62 min之间。表型中抗的MN10253品系上非刺探时间相对较长,开始至首次刺探时间最长,分别为117.77和13.80 min,说明叶片表面可能存在不利于E型麦二叉蚜定位和识别寄主的干扰因子;表型中抗的MN08252品系上口针在叶肉组织和木质部刺探取食持续总时间以及开始至首次刺探木质部时间均为最短,分别为78.01,62.73和32.29 min,且np波发生次数多达28.57次,说明叶肉组织和木质部中可能存在抗蚜因子;表型低抗的MN06203品系上F波持续总时间和平均持续时间均最长,分别为4.96 min和5.81 s,说明该品系具有较强的机械抗性;表型低感的MN11213品系上E1时间最短,为1.94 min,开始至首次刺探韧皮部的时间最长,为246.05 min,说明抗蚜因子可能存在于韧皮部。【结论】皮燕麦表型中抗的MN10253品系叶片表面、MN08252品系的叶肉组织和木质部以及表型低感的MN11213品系韧皮部组织内可能存在抗蚜性因子,表型低抗的MN06203品系机械抗性较强。(本文来源于《昆虫学报》期刊2017年11期)
赵彤,郭建国[9](2017)在《燕麦抗麦二叉蚜种质鉴定评价技术综述》一文中研究指出通过对麦二叉蚜生物型、燕麦种质资源对麦二叉蚜的排趋性、抗生性和耐害性鉴定、组合配置以及杂交后代群体抗性基因标记定位研究的分析,对燕麦抗蚜性鉴定技术、燕麦抗蚜机制、燕麦耐蚜性鉴定、燕麦抗性基因的分子标记等方面的研究进展进行了评述,旨在为燕麦抗蚜种质创制提供思路,解决单基因抗蚜品系应用麦二叉蚜分化新生物型的问题。(本文来源于《甘肃农业科技》期刊2017年06期)
燕赛英,杜孟芳,尹新明,安世恒,王同朝[10](2015)在《烟蚜茧蜂寄生对麦二叉蚜体内解毒酶和保护酶活性的影响》一文中研究指出烟蚜茧蜂Aphidius gifuensis Ashmead是蚜虫生物防治上的重要寄生蜂,采用分光光度法测定蚜虫被寄生后不同时期体内相关保护酶和解毒酶的活性变化情况,研究了烟蚜茧蜂寄生后对麦二叉蚜Schizaphis graminum(Rondani)体内解毒酶和保护酶活性的影响。麦二叉蚜被寄生后乙酰胆碱酯酶(ACh E)活性在12、72 h时极显着低于对照组。酸性磷酸酯酶(ACP)活性在3、5 h时明显低于对照组,但在24 h时ACP活性极显着高于对照。碱性磷酸酯酶(AKP)活性变化与对照组无显着性差异,仅在10、12 h时AKP活性略高于对照。过氧化氢酶(CAT)活性在24 h时显着高于对照。过氧化物酶(POD)活性在6 h时显着低于对照,在24 h时显着高于对照组。总超氧化物歧化酶(T-SOD)活性与对照组相比无显着性变化。推测烟蚜茧蜂寄生后对麦二叉蚜体内ACh E活性有抑制作用,对ACP、CAT、POD活性后期有激活作用,对AKP、T-SOD活性无显着影响。(本文来源于《河南农业大学学报》期刊2015年04期)
麦二叉蚜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为减少化学农药的使用量,延缓抗药性,实现化学农药的减量增效,我们探讨了阿维菌素分别与吡虫啉、啶虫脒和氟啶虫胺腈复配对麦蚜的联合毒力。结果表明,阿维菌素与吡虫啉有效成分比3∶1,13∶9,1∶2,1∶4,1∶7时,其共毒系数分别为148.2,152.6,132.2,156.2,157.3,最佳配比为1∶7,其LC_(50)为0.485μg/mL;阿维菌素与啶虫脒有效成分比15∶1,5∶2,1∶1时,其共毒系数分别为155.3,198.9,139.1,最佳配比为5∶2,其LC_(50)为0.255μg/mL;阿维菌素与氟啶虫胺腈有效成分比2∶1,1∶3,10∶19,其共毒系数分别为241.3,176.3,206.4,最佳配比2∶1,其LC_(50)为0.222μg/mL。不同药剂以增效显着的配比混配使用,为麦蚜的有效防治和农药的减量使用提供了更好的途径。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麦二叉蚜论文参考文献
[1].孟琳钦,李丹丹,苏丹,赵惠燕,胡祖庆.取食感染大麦黄矮病毒小麦后麦二叉蚜体内保护酶和解毒酶活性变化[J].植物保护学报.2019
[2].董文阳,王超杰,桑梦科,苏栩,陈爽.阿维菌素与3种化学杀虫剂复配对麦二叉蚜的联合毒力[J].植物保护.2019
[3].张百重,马康生,刘俊杰,卢留洋,谢兰芬.基于转录组测序技术分析吡虫啉或氟啶虫胺腈对麦二叉蚜细胞色素P450基因表达的影响[J].农药学学报.2018
[4].郭建国,姜小凤,刘月英,金社林,袁伟宁.甘肃省麦二叉蚜生物型结构的分子鉴定[J].植物保护学报.2018
[5].刘月英,郭建国,袁伟宁,张新瑞,贺春贵.MN品系皮燕麦对E型麦二叉蚜的抗性评价[J].麦类作物学报.2018
[6].朱英慧.细胞色素P450介导的麦二叉蚜对杀虫剂的抗性机制[D].河南科技学院.2018
[7].刘月英,郭建国,罗进仓,周天旺,张新瑞.不同燕麦品种(系)对麦二叉蚜生命参数的影响[J].麦类作物学报.2017
[8].郭建国,袁伟宁,周天旺,张新瑞,贺春贵.E型麦二叉蚜在不同抗性表型燕麦上的取食行为[J].昆虫学报.2017
[9].赵彤,郭建国.燕麦抗麦二叉蚜种质鉴定评价技术综述[J].甘肃农业科技.2017
[10].燕赛英,杜孟芳,尹新明,安世恒,王同朝.烟蚜茧蜂寄生对麦二叉蚜体内解毒酶和保护酶活性的影响[J].河南农业大学学报.201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