导读:本文包含了粗茎鳞毛蕨论文开题报告文献综述及选题提纲参考文献,主要关键词:粗茎鳞毛蕨,总酚,总黄酮,抗氧化活性
粗茎鳞毛蕨论文文献综述
赵晋彤,付梓璇,伊进杰,贾莹莹,韩香玉[1](2018)在《粗茎鳞毛蕨萃取物的体外抑菌及抗氧化活性分析》一文中研究指出为研究粗茎鳞毛蕨萃取物的体外抑菌及抗氧化活性,选用不同极性溶剂(石油醚,乙酸乙酯,正丁醇)对粗茎鳞毛蕨乙醇粗提物进行分级萃取,并测定各相萃取物中总酚、总黄酮含量。分别采用滤纸片法、微量肉汤稀释法测定其对金黄色葡萄球菌、枯草芽孢杆菌和大肠杆菌的抑菌活性,同时采用叁种体外抗氧化体系即DPPH自由基清除能力、羟自由基清除能力以及还原能力对其体外抗氧化活性进行综合评价。实验结果表明,乙酸乙酯相萃取物的总酚、总黄酮含量最高,分别为(122.63±2.64)mg/g、(98.46±1.73)mg/g。粗茎鳞毛蕨不同溶剂萃取物均具有一定的抑菌活性,其中正丁醇相萃取物对金黄色葡萄球菌、枯草芽孢杆菌和大肠杆菌的抑菌直径分别为(11.75±1.36)mm、(10.50±0.68)mm、(8.37±0.81)mm;最小抑菌浓度(MIC)分别为12.50 mg/mL、25.00 mg/mL、25.00 mg/mL。粗茎鳞毛蕨不同溶剂萃取物的抗氧化能力均随浓度的增加而增大,呈一定的量效关系,其中乙酸乙酯相抗氧化能力最强,对DPPH自由基、羟自由基清除率以及还原能力的IC50值分别0.14 mg/mL、0.33 mg/mL、0.05 mg/mL。综上所述,粗茎鳞毛蕨萃取物具有开发成为天然抑菌剂及抗氧化剂的潜力,本研究将为粗茎鳞毛蕨的进一步开发利用提供理论依据。(本文来源于《分子植物育种》期刊2018年16期)
郑皓,梁勇满,许亮,余佳培,蒋渐渐[2](2017)在《药用植物粗茎鳞毛蕨的研究进展》一文中研究指出目的本文从粗茎鳞毛蕨的分类与鉴定、资源与栽培、化学成分提取与分子学研究方面进行综述,旨在为蕨类植物的资源开发利用提供更可靠的依据。方法查阅文献、中药本草,并整理、分析、汇总。结果蕨类植物在我国有2600余种。主要成分为间苯叁酚类化合物。结论为我国粗茎鳞毛蕨的深入研究提供了一定基础。(本文来源于《中国中医药现代远程教育》期刊2017年17期)
赵玉敏,刘晓亮,栾志慧,顾地周,何晓燕[3](2015)在《粗茎鳞毛蕨不同部位乙醇提取液对菜青虫的生物活性影响研究》一文中研究指出应用均匀设计法研究了粗茎鳞毛蕨全株根、茎、叶不同部位乙醇提取液对菜青虫生物活性的影响.研究结果表明:茎的乙醇提取液对菜青虫具有明显的拒食作用,12h、24h和48h的拒食作用随提取液浓度增高而增强,24h质量浓度为45.0mg/m L时茎的乙醇提取液拒食率最高,可达93.8%.根、叶的乙醇提取液拒食作用均不明显.(本文来源于《通化师范学院学报》期刊2015年08期)
金哲[4](2015)在《粗茎鳞毛蕨绵马贯众素ABBA的提取及其抗肿瘤活性的研究》一文中研究指出粗茎鳞毛蕨(Dryopteris crassirhizoma)为鳞毛蕨科鳞毛蕨属植物,其干燥根茎称作绵马贯众。其有驱虫、抗疟疾,抗病毒,抗肿瘤作用。绵马贯众具有黄酮、萜类、间苯叁酚等有效成分,其中间苯叁酚类物质为最主要的有效成分。绵马贯众素ABBA是从绵马贯众提取分离得到的间苯叁酚类物质,报道具有抗肿瘤作用,其机制未曾报道。本文以野生粗茎鳞毛蕨干燥根茎为材料,提取分离了绵马贯众中总间苯叁酚类化合物,初步确定有效成分及敏感肿癌细胞株,对抗肿瘤活性及分子机制研究发现绵马贯众素ABBA对Hep G2细胞具有促凋亡作用,抗肿瘤机制是通过内源性的线粒体途径诱导的。以下为本文研究的初步结果:(1)取粗茎鳞毛蕨根状茎阴干后用粉碎机粉碎,过40目筛网。取500g粗茎鳞毛蕨根状茎粉末,80%乙醇为提取剂浸泡,料液比1:10,进行超声辅助提取30min,重复叁次。收集离心后的上清液,分液漏斗过滤,去除残渣。然后用正己烷萃取,保留上层正己烷相,旋转蒸发浓缩成浸膏,得出粗总间苯叁酚化合物。(2)利用DM-130大孔吸附树脂对粗茎鳞毛蕨总间苯叁酚的分离纯化条件进行了研究。以总间苯叁酚吸附率、洗脱率以及总间苯叁酚纯度为考察指标,考查DM-130大孔吸附树脂对总间苯叁酚的吸附洗脱能力。确定最佳上样条件为:粗茎鳞毛蕨上样液中总间苯叁酚的浓度为1.5mg/m L,最大上样体积为7BV(210mL)。用浓度为80%乙醇进行洗脱目标化合物,流速在1.0m L/min时洗脱结果最好。DM-130大孔吸附树脂对粗茎鳞毛蕨总间苯叁酚有良好的吸附和解吸性能,纯化后与之前没有经过处理的样品相比总间苯叁酚浓度有14.17倍增加。(3)通过高效液相色谱法得出纯化后绵马贯众素ABBA浓度极高,通过峰面积推测其含量在总成分的60%以上。通过液相色谱将化合物中不同成分分离后对肿瘤细胞作用发现提取物中起到抗肿瘤作用的物质为绵马贯众素ABBA。同时也得出人类肝癌Hep G2细胞对绵马贯众素ABBA最敏感。(4)药物处理后通过MTT比色法检测其细胞的活率,Annexin V-PI双染法检测早晚期的细胞凋亡,分子水平上对相关凋亡因子表达量检测发现绵马贯众素ABBA对Hep G2细胞具有浓度依赖性的促凋亡作用。绵马贯众素ABBA通过激活内源性的线粒体途径,调控凋亡相关因子的表达,最终促进Hep G2细胞凋亡。以上结果对绵马贯众素ABBA临床研究提供了初步的理论基础。(本文来源于《东北农业大学》期刊2015-06-01)
王禾,冯玉兰,黄笛,董丽[5](2012)在《粗茎鳞毛蕨孢子萌发研究》一文中研究指出以经过3年低温储藏的粗茎鳞毛蕨孢子为实验材料,从孢子离心、孢子消毒、培养基种类、光质等4方面对孢子萌发进行研究,结果表明:在离心转数≤14 000 r.min-1、离心时间≤30 min条件下,离心处理对孢子萌发基本无影响;对孢子进行1%NaClO水溶液浸泡处理20~30 min为最佳消毒条件;改良Knop’s培养基为最佳孢子萌发培养基;黑暗条件下孢子不能萌发,但是黑暗处理能够明显提高孢子萌发整齐性;红光比白光能促进孢子提早萌发1 d左右,但对提高萌发率效果不显着。(本文来源于《植物研究》期刊2012年03期)
林红梅,韩忠明,吴劲松,杨利民[6](2006)在《粗茎鳞毛蕨种群形态性状及其生态可塑性的研究》一文中研究指出对吉林省东部山区的3个粗茎鳞毛蕨种群进行了形态特征及其生态可塑性的研究。结果表明:林分郁闭度和光照条件显着影响粗茎鳞毛蕨种群的株高、冠幅、叶片数量、叶片宽度、孢子叶数等形态指标。方差分析结果表明:5个形态指标在种群间的差异程度依次为株高>冠幅>孢子叶数>叶数>叶宽。可见,不同光环境对粗茎鳞毛蕨种群的株高影响最大,对其繁殖能力也有较大影响,而对叶片数量和叶片宽度影响最小。尽管粗茎鳞毛蕨常生长在林下,有一定的耐阴性,但是过阴环境不利于粗茎鳞毛蕨种群的生长发育和繁殖更新。(本文来源于《吉林农业大学学报》期刊2006年04期)
连永权,王晓楠,陈真传,刘保东[7](2005)在《粗茎鳞毛蕨应用的研究》一文中研究指出为开发利用粗茎鳞毛蕨(DryopteriscrassirhizomaNakai)的药用和观赏价值、提高其质量和产量,对其进行了人工有性繁殖和复壮研究。在大批量人工有性育苗的基础上,予以分组复壮、对照栽培。筛选出了经济简便的技术路线,观察了形态发育与栽培条件的相关性。(本文来源于《中国野生植物资源》期刊2005年04期)
林红梅[8](2005)在《粗茎鳞毛蕨种群年龄结构与空间分布格局研究》一文中研究指出粗茎鳞毛蕨(Dryopteris crassirhizoma Nakai.)为鳞毛蕨科鳞毛蕨属多年生草本植物,是我国药典收载的贯众的原植物,主要分布于我国东北和河北东北部,朝鲜和同本也有分布。生于林下,海拔300—1200m。 粗茎鳞毛蕨寿命较长,可达30年以上。由于种群自然更新和药用部位生长缓慢,对资源大量开发的生态承载力不强。为了实现资源的可持续利用,必须科学地认识其种群生长规律,但到目前为止未见有关粗茎鳞毛蕨种群形态性状、年龄结构以及种群内分布型等方面的研究报道。为此,本文在对分布于吉林省长白山区的粗茎鳞毛蕨种群调查的基础上,分析了粗茎鳞毛蕨种群的形态特征、种群分布格局,并且初步研究了粗茎鳞毛蕨个体年龄的鉴别方法,以及非破坏性的调查种群年龄结构的方法,旨在揭示其形态建成及其更新规律,为粗茎鳞毛蕨的可持续利用提供可靠的科学依据。 本项研究的野外调查工作于2004年6月11日~8月22日进行。研究地点设在吉林省长白山区东南部的临江市,地理位置位于126°11′—127°35′E,41°27′—42°4′N,地处长白山主峰西南麓腹地,鸭绿江上游,森林覆盖率达83.4%。3个不同群落类型的调查样地是在充分踏查的基础上选择的,分别是千斤榆林、次生杂木林和针阔叶混交林采伐迹地的典型地段,基本反映了粗茎鳞毛蕨适宜生长的生境条件。主要研究结果如下: 1.通过野外调查发现,粗茎鳞毛蕨一个生长季节只长一轮叶片,且各叶片之间为镊合状的排列形式,停止生长后叶片自然死亡,留下没有腐烂的叶柄残基。为此,本文首次提出了以成轮生长的叶片为依据,通过计数其残基轮数来判别粗茎鳞毛蕨个体年龄的方法。通过研究证明该方法切实可靠,并且具有较强的可操作性,可以广泛的尝试应用于其它的相似蕨类植物或多年生草本植物的年龄结构研究中。各样地粗茎鳞毛蕨年龄与地上部分各性状之间具明显相关性,植株年龄均随叶数、株高的增加而增加,说明可以通过地上部特征鉴别个体年龄。 2.粗茎鳞毛蕨种群特征研究结果表明:在3个样地中,次生杂木林种群密度最大,种内竞争表现在植株生物量偏小;针阔混交林采伐迹地种群密度也较大,但地处开阔地带,植株生长旺盛,体型较大,各构件干物质生物量大;千金榆林中伴生有红松,草本植被盖度极低(仅有10%),林分郁闭度大,粗茎鳞毛蕨虽为草本优势种,但植株地上部分生长不够旺盛,其干物质生物量小。单样本的t—检验分析表明,个体间形态特征的差异极显着,各形态指标在种群内的差异度较大。F—检验表明:(1) 叶数、叶长、叶宽、株高、冠幅以及孢子叶数在3个种群间差异不显着;(2) 叶鲜重在3个种群间差异(本文来源于《吉林农业大学》期刊2005-06-01)
何群,尤瑞麟,姆旺戈[9](2003)在《粗茎鳞毛蕨原叶体细胞有丝分裂过程中微管列阵的变化(英文)》一文中研究指出应用Steedman’swax切片法、间接免疫荧光标记技术和激光共聚焦扫描显微镜技术研究了粗茎鳞毛蕨(DryopteriscrassirhizomaNakai)原叶体大液泡化细胞和分生组织细胞有丝分裂过程中微管列阵的变化。结果显示 :应用高浓度的多聚甲醛 (8% )可以很好地保持大液泡化细胞的结构和微管的抗原性。结果也显示Steedman’swax切片法和间接免疫荧光标记技术的优点 :(1)避免在微管标记过程中酶解细胞壁 ;(2 )在乙醇脱水过程中样品中叶绿素的自发荧光被减到最小 ;(3)能够详细观察到有丝分裂过程中微管骨架的变化。因此 ,这种方法可以被广泛用来调查简单植物体和复杂植物体中细胞的有丝分裂过程以及发育过程中微管骨架的变化。(本文来源于《Acta Botanica Sinica》期刊2003年02期)
刘保东,于明华,刘峥嵘[10](1998)在《粗茎鳞毛蕨值得栽培》一文中研究指出粗茎鳞毛蕨值得栽培刘保东于明华刘峥嵘粗茎鳞毛蕨是一种多年生草本植物,中药上称“贯众”,含有绵马酸、绵马素、白绵马素、鞣质等多种成分,具有较好的清热解毒、止血、活血、杀虫之功效,是治疗吐血、便血、子宫出血、衄血、肝炎、蛔虫病等的常用药。而且其株形优美,...(本文来源于《植物杂志》期刊1998年02期)
粗茎鳞毛蕨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目的本文从粗茎鳞毛蕨的分类与鉴定、资源与栽培、化学成分提取与分子学研究方面进行综述,旨在为蕨类植物的资源开发利用提供更可靠的依据。方法查阅文献、中药本草,并整理、分析、汇总。结果蕨类植物在我国有2600余种。主要成分为间苯叁酚类化合物。结论为我国粗茎鳞毛蕨的深入研究提供了一定基础。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粗茎鳞毛蕨论文参考文献
[1].赵晋彤,付梓璇,伊进杰,贾莹莹,韩香玉.粗茎鳞毛蕨萃取物的体外抑菌及抗氧化活性分析[J].分子植物育种.2018
[2].郑皓,梁勇满,许亮,余佳培,蒋渐渐.药用植物粗茎鳞毛蕨的研究进展[J].中国中医药现代远程教育.2017
[3].赵玉敏,刘晓亮,栾志慧,顾地周,何晓燕.粗茎鳞毛蕨不同部位乙醇提取液对菜青虫的生物活性影响研究[J].通化师范学院学报.2015
[4].金哲.粗茎鳞毛蕨绵马贯众素ABBA的提取及其抗肿瘤活性的研究[D].东北农业大学.2015
[5].王禾,冯玉兰,黄笛,董丽.粗茎鳞毛蕨孢子萌发研究[J].植物研究.2012
[6].林红梅,韩忠明,吴劲松,杨利民.粗茎鳞毛蕨种群形态性状及其生态可塑性的研究[J].吉林农业大学学报.2006
[7].连永权,王晓楠,陈真传,刘保东.粗茎鳞毛蕨应用的研究[J].中国野生植物资源.2005
[8].林红梅.粗茎鳞毛蕨种群年龄结构与空间分布格局研究[D].吉林农业大学.2005
[9].何群,尤瑞麟,姆旺戈.粗茎鳞毛蕨原叶体细胞有丝分裂过程中微管列阵的变化(英文)[J].ActaBotanicaSinica.2003
[10].刘保东,于明华,刘峥嵘.粗茎鳞毛蕨值得栽培[J].植物杂志.199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