清远市清城区东城街莲塘小学
个案情况:陈伟,男,12岁,五年级学生,独生子女,学习成绩优良。但生活自理能力极差,劳动观念淡薄,意志力薄弱,受同学的嘲笑,从而形成离群、自卑心理。
分析理论依据:形成陈伟这种个案情况的原因是复杂的。据了解,陈伟父母是一间纺织厂的老板,陈伟是独生子女,是家中的“小皇帝”,自小就由爸爸妈妈宠着长大,爸爸妈妈怕他做累弄伤,有时连洗澡穿衣都由大人包办。一次下课上厕所时由于着急解不开妈妈扣好的裤子,拉了一裤兜子屎,从此一些淘气的学生一见他就叫“拉屎王”,此后陈伟在同学心目中威信极低,不敢和其他同学一起玩,慢慢自己产生了孤独自卑、离群心理,形成孤僻性格,学习成绩直线下降。
陈伟家是一个富裕家庭,家中设备样样是现代化,许多家务也不用做,陈伟自小养成淡薄的劳动观念,对为什么要做家务,怎样做家务一知半解,所以在班的劳动实践课表现最差,自理能力低。由于父母认为只有这个儿子,以前自己的童年生活够穷苦了,现在有了好的生活条件,不能再苦了下一代,希望他能享点福,帮他包干所有活儿,让他无忧无虑地生活,给他更多更宽松的学习时间,学到更多书本知识,为他前进的路摆满鲜花。
现在生活条件好了,让孩子吃得好一点,穿得漂亮一点,也是应该的,但要有一个限度。从长远来看,不让孩子参加一些实践劳动,对孩子并没有好处。苏霍姆林斯基说:“幼年和少年时期过着无忧无虑心满意足生活的年轻人,在他们刚刚跨进独立的劳动生活时,往往会感到精神颓丧、对前途失去信心”。生活不可能事事如意,人生的道路不可能是笔直的、平坦的。如果从小没有经过磨炼,将来一遇坎坷挫折就不知所措,难以承受,甚至颓唐、退缩,以至走入极端。从这点来说,家长从小娇惯孩子,不让孩子劳动不是爱护孩子而是害了孩子。做家长的如果真想让孩子一辈子幸福,就必须从孩子的长远考虑,现在让他们干点活,磨炼磨炼意志,将来长大了才能正确对待困难,成为生活的强者。“人在劳动中创造物质和精神财富的同时,也创造了自己本身。如果我们希望我们的孩子成为真正的人,我们就应当不再去想如何使他们的童年过得轻松安闲和无忧无虑”。心疼孩子的家长应该记住苏霍姆林斯基这一忠告,理解它的真正含义,以培养孩子健全的个性、坚强的意志,使他成为社会有用之才。
教育方法:针对陈伟同学对劳动观念淡薄、生活自理能力低的个性以及意志力的薄弱等特点,要对其进行教育转化,培养其独立精神、顽强的意志,要从几个方面着手:
一、晓之以理。使其明白进行适当的劳动可以锻炼身体,发展智力,激发人的创造才能。由于陈伟平时懒于劳动,自理能力差,自己的裤子也是由大人来系,结果到厕所时解不开,酿成不该发生的事,受到其他同学的嘲笑,以至成为一个“边缘的学生”。其实一个人自小不参加劳动,没掌握劳动的方法与技巧,养成了娇生惯养的习惯,对以后面对社会是百害而无一利的,我们国家的建设是需要实践型、创造型的人才,要树立起把祖国建设成强大富裕国家的信念。纵观人类的发明创造都是由劳动操作中产生的。如“发明之王”爱迪生一生一千多项发明是由无数次实验才成功的;诺贝尔的炸弹也是冒着一次又一次的生命危险的试验而贡献全人类;居里夫人的几克“镭”是从几吨沥青中提取出来的。如果他们不进行艰险的亲身劳动,没有可能取得如此的辉煌。要发扬学习前人的艰苦精神,树立“自己能干的事自己干”的信心,为将来的社会实践工作打下基础。
二、要对陈伟的父母传导正确的育人方法。孩子自己能做的事自己做,不能样样替孩子代劳,尽量多创造动手操作和动手实践的空间让他锻炼,举外国教育孩子的例子:(1)在日本、美国、德国等国家的孩子自小就要培养他们吃苦耐劳的好习惯,他们提出一个响亮的口号:“不要给别人添麻烦”。在日本的一些学校把学生带到荒无人烟的小岛,在那里,孩子自己生活几天,这里既无电、无煤、连现成的淡水也没有,孩子们自搭住处,自找水源,他们自己拾柴点火,自制海盐,自己煮食野味、鱼类,有时只能自己采集野果充饥……。(2)在美国,虽然生活很富裕,但一些腰缠万贯的家长却让孩子靠课余时间打工挣学费。孩子们在星期日擦汽车、剪草坪、清扫街巷,甚至让孩子去餐馆洗盘子,去垃圾站清运垃圾,以挣学费。就连世界第一个亿万富翁洛克菲勒在给孩子零用钱时都是按美分计算的,并要求把各项开支帐目记在笔记本上,然后对其开支的合理性进行审查,不能把没必要的开支浪费。(3)根据美国心理学家威兰特对490名男孩子长达40年的跟踪调研表明:除去智力、家庭收入、种族背景及教育程度等因素外,从小干活的孩子较有才干,充满自信,人际交往能力两倍于父母卵翼下长大的同龄人,收入可能5倍于后者,失业率却是后者的十分之一。而从小不干活的人长大后容易作奸犯科,犯精神病的人可能10倍于前者,死亡率6倍于前者。
通过以上事例和数字,要求陈伟父母要配合学校的教育,要做到:(1)不能事事代陈伟做,自己的事要让他自己做,培养他独立自理能力和耐劳精神。(2)要教给陈伟一些家务的做法与技巧,使他做家务时不感到有困难。(3)提供多些劳动实践机会,如共同去买菜、共同做饭、拖地、自己上学等,培养勤劳节俭精神,锻炼意志。(4)定期和学校联系,共商教育对策,做到双管齐下。
三、要利用“学校、家庭、社区”三结合网进行教育。在学校里,见到陈伟在劳动干活方面表现积极了,就立即全班表扬,使他树立信心,还动员其他同学推荐他为班上的“清洁官”——劳动委员,促使他每次劳动要带好头,不怕脏,不怕累,做出榜样。在班中要组织各种劳动技能比赛,如:烹调比赛、洗衣比赛、制作学具比赛等,通过比赛使同学们掌握劳动的技能,从中体验劳动的乐趣。每次比赛都要求陈伟参加,比赛前父母在家中要预先指导陈伟,教他操作技巧和具体步骤,鼓励他大胆尝试,教师在比赛过程中见他有困难就给予指导,做得好时给予表扬鼓励。
组织同学们到社区去实践,到劳动实践基地进行分组种菜。安排陈伟任一个小组的组长,分好每组一小块地后,陈伟和其他同学合作开始翻土——整理泥土——施底肥——种菜苗——淋水,细心做好每个步骤,每天坚持淋水,定期施肥管理,三个星期之后教师对各小组种的菜进行评比。从这次劳动实践中,培养了陈伟与同学的团结合作精神,学会了种菜的知识,感受到了劳动带来的喜悦。
通过“学校、家庭、社会”的三结合教育,陈伟逐渐形成热爱劳动的习惯,感悟到了劳动的真正意义和乐趣。
四、要定期检查教育效果和转变情况,做好监督和指导。一种良好习惯的形成需要长时间的磨炼和顽强的意志,人的意志有时较薄弱,做事遇到困难会有退缩心理,当陈伟出现这样的苗头时要帮助他解决当前困难,用具体事例激励他要做生活的强者,并逐步养成自主劳动的好习惯和吃苦耐劳的好品质,建立起生活、学习的自信心。
教育效果:通过一个多学期的教育锻炼,陈伟同学变得活泼自信,学习成绩有很大进步,热爱劳动,现担任我们班的劳动委员,每次劳动都起带头作用,而且较好完成任务,受班中每个同学的尊敬。陈伟父母每次见到老师总是乐呵呵地说陈伟改变很大,在家中自己的事自己干,平时大人忙,自己就拿起家务来做,学会了买菜、煮饭、洗衣服、拖地……,渐渐养成了独立的自理能力和独自克服困难的本领,还养成节俭、乐于助人的好品德。最近陈伟同学自行设计的《长方体和正方体学具》获得校手工设计大赛一等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