导读:本文包含了染色体稳定性论文开题报告文献综述、选题提纲参考文献及外文文献翻译,主要关键词:染色体,核型,原位,油菜,荧光,远缘,细胞系。
染色体稳定性论文文献综述
白晗,刘涵,马宇歌,肖晶[1](2019)在《唾液腺腺样囊性癌中POLQ的表达定位及对染色体稳定性的影响》一文中研究指出目的:唾液腺腺样囊性癌(SACC)是一类发生在头颈部的缓慢生长的高恶性腺上皮来源肿瘤,易沿神经侵袭,且易复发、高转移,目前缺乏有效的治疗措施。所以,探讨SACC的发病机制,寻找新的治疗靶点,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本课题组在前期研究中发现PTEN在唾液腺肿瘤发生发展中起着关键性作用。所以,为深入探讨PTEN在SACC发生发展过程中的潜在作用机制,我们已通过基因表(本文来源于《2019第九次全国口腔生物医学学术年会论文汇编》期刊2019-10-11)
王筠竹,赵勤政,秦晓东,杨树琼,李子昂[2](2018)在《甜瓜属人工合成异源四倍体染色体稳定性研究》一文中研究指出异源多倍体在形成初期常常会伴随减数分裂紊乱,导致其基因组结构发生变化,包括染色体数目减少、染色体融合以及染色体重排等。甜瓜属异源四倍体Cucumis×hytivus是一个人工合成的异源多倍体,其亲本遗传背景清晰,并经过多年不断自交,因此是研究异源多倍体物种稳定机制的理想体系。本研究以甜瓜属人工异源四倍体C×hytivus为对象,对其进行核型分析并探索了该异源四倍体基因组/染色体的稳定性。首先利用黄瓜fosmid克隆进行了种间FISH(fluorescence in situ hybridization),共筛选出了29个在C. hystr/x中期染色体上产生单一信号位点的黄瓜fosmid克隆。结合利用12个黄瓜fosmid和野生种基因组DNA进行FISH,成功识别出C.hystrix的12对同源染色体,构建了中期染色体核型。同时对45S和5SrDNA进行了定位,并通过重复杂交利用C hystrix基因组DNA和BAC克隆457-F11快速识别野生种的染色体。随后,利用GISH和fosmid-FISH鉴定出了甜瓜属异源四倍体C.×hytivus的所有19对部分同源染色体,建立了染色体核型,同时研究了黄瓜主要重复序列TypeⅠ/Ⅱ/Ⅲ/Ⅳ和45S、5S rDNA等在C.×hytivus染色体组的分布模式,以揭示其染色体结构组成。最后利用GISH(genomic in situ hybridization)技术观察并分析了C.×hytivus减数分裂染色体的行为,阐述了其与基因组结构稳定性的关系。结果表明,甜瓜属异源四倍体的亚基因组结构较为稳定,未出现大规模的染色体变异或非整倍体,然而fosmid的信号模式表明可能存在小片段染色体重组,并且减数分裂较为紊乱,存在亚基因组之间的部分同源染色体配对,为种间渐渗奠定了细胞学基础。研究结果有助于进一步研究甜瓜属异源四倍体遗传、表观遗传变化及表型变异,同时对于阐述亲本染色体基数相差较大的异源多倍体物种的形成、进化及稳定机制具有重要意义。(本文来源于《中国园艺学会第八届黄瓜学术研讨会暨新品种展示观摩活动会议手册》期刊2018-10-12)
蔡文侠,林丰,吴文彬,林爱丽,郑国军[3](2018)在《无精子症患者染色体不稳定性研究》一文中研究指出目的探讨染色体不稳定性在无精子症形成过程中的作用,为进行病因学研究和采取干预措施提供理论依据。方法随机选择无精子症患者40人为实验组及正常的育龄男性30人为对照组,对其外周血淋巴细胞按染色体脆性位点(FRA)、姐妹染色单体互换(SCE)和微核(MN)检测方法进行培养检测,分别记数、计算染色体FRA、SCE及MN发生率。结果实验组的外周血淋巴细胞FRA、SCE和MN发生率与对照组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1)。结论 FRA、SCE和MN发生率可作为经常暴露在易致DNA损伤的环境下发生无精子症患者染色体稳定性的检测指标。(本文来源于《中国优生与遗传杂志》期刊2018年07期)
李佳佳,陈默,尧良清[4](2018)在《基于循环肿瘤DNA的染色体不稳定性检测在卵巢癌中的研究进展》一文中研究指出卵巢癌具有早期诊断困难、化疗耐药性高、肿瘤复发率高等特点,其死亡率居于妇科肿瘤的首位,目前急需卵巢癌特异性肿瘤生物标志物。染色体不稳定性在卵巢癌中较为常见,对卵巢癌的诊断、治疗、预后评估具有良好的预测价值。目前循环肿瘤DNA在卵巢癌中的研究已取得很大成果,其中基于循环肿瘤DNA的染色体不稳定性检测在卵巢癌中具有潜在的研究价值。(本文来源于《中国肿瘤》期刊2018年07期)
刘桥刚[5](2018)在《维生素B12缺乏对人肝细胞增殖、凋亡和染色体不稳定性的影响》一文中研究指出维生素B12(Vitamin B12,VB12)又称钴胺素(Cobalamin,Cbl)),是一类含钴原子和咕啉环的水溶性B族维生素。维生素B12具有多种形式,其中,甲钴胺(Methylcobalamin,MeCbl)是维生素B12在哺乳动物细胞代谢中的活性形式之一,氰钴胺(Cyancobalamin,CNCbl)是人膳食补充的主要维生素B12形式。VB12是一碳单位代谢(One-carbon metabolism,OCM)中重要的微量营养素(Micronutrients),其作为甲硫氨酸合成酶(Methionine synthase,MS)的辅酶是合成甲硫氨酸(Methionine,Met)及随后的重要甲基供体S-腺苷甲硫氨酸(S-adenosyl methionine,SAM)不可缺少的关键化合物,在DNA甲基化过程中发挥重要作用。VB12缺乏或代谢异常时,可能阻碍甲基化合物形成,从而导致DNA甲基化和基因表达异常等基因组不稳定性事件发生,甚至诱导神经系统发育异常、心血管疾病以及神经系统退行性疾病的风险升高。肝脏是VB12储存和代谢的主要器官,为探讨不同形式的VB12缺乏对人肝细胞增殖、凋亡和染色体不稳定性(Chromosome instability,CIN)的影响,本研究选取人正常肝细胞HL-7702和人肝癌细胞QGY-7703为受试细胞,根据标准RPMI-1640培养基中VB12浓度、维护人淋巴细胞基因组稳定性最适VB12浓度和临床生理参考值,配制CNCbl或MeCbl浓度为0、37、370、3700 pmol/L的RPMI-1640干预培养基,干预培养受试细胞9天,用台盼蓝拒染法评价受试细胞株的生长情况,胞质分裂阻断微核细胞组试验(Cytokinesis-block micronucleus cytome assay,CBMN-Cyt)评价受试细胞株核分裂指数(Nuclear division index,NDI)、细胞凋亡水平和CIN。研究结果显示:(1)与对照组(3700 pmol/L)相比,370 pmol/L的CNCbl和MeCbl对HL-7702和QGY-7703二受试细胞的增殖和CIN无显着影响,而0和37 pmol/L的CNCbl和MeCbl均可显着降低二株细胞的增殖速率(P<0.05)和NDI水平(P<0.05),并可显着诱导二株细胞的CIN升高(P<0.05)和凋亡发生(P<0.05)。(2)对比分析CNCbl和MeCbl对受试细胞的NDI、凋亡和CIN影响发现,在HL-7702细胞中,无论浓度为37 pmol/L还是3700 pmol/L,CNCbl干预培养的细胞NDI都显着低于相同浓度MeCbl培养下的细胞(P<0.05),而CIN和细胞凋亡却显着高于相同浓度MeCbl培养下的细胞(P<0.05)。在QGY-7703细胞中,虽然细胞凋亡和NDI在CNCbl和MeCbl为37 pmol/L时无显着差异,但CNCbl 37 pmol/L培养下的细胞CIN率显着高于相同浓度MeCbl培养下的细胞(P=0.003);在3700 pmol/L的CNCbl培养下,QGY-7703细胞的NDI率显着低于3700 pmol/L的MeCbl培养下的细胞(P=0.031),而CIN率(P=0.015)和细胞凋亡率(P=0.035)同样也显着高于3700 pmol/L的MeCbl培养下的细胞。研究结果表明,二种形式的维生素B12缺乏均可诱导人正常肝细胞和肝癌细胞染色体不稳定性并降低细胞增殖率,最终导致细胞的凋亡;与CNCbl相比,MeCbl在维持细胞增殖状态、基因组稳定性以及细胞凋亡过程中更为有效。(本文来源于《云南师范大学》期刊2018-05-25)
卞瑶[6](2018)在《异源六倍体小麦形成初期减数分裂过程中染色体稳定性的探究》一文中研究指出普通小麦是世界叁大粮食作物之一,是全球粮食安全的基础。普通小麦(Triticum aestivum L.,BBAADD,2n=6X=42)的进化历程经历过两次杂交多倍化事件,第一次是发生在约0.5百万年前的异源四倍化事件,第二次是发生在约8 000年前的异源六倍化事件。普通小麦既是年轻的异源多倍体代表,又是杂交多倍化后形成物种的典型范例。现存的普通小麦均为整倍体,而在新合成的异源六倍体小麦中非整倍体普遍发生,并且在实验室条件下,整倍体与非整倍体间无明显的适合度差异。但有关六倍体小麦形成初期如何解决减数分裂过程的不稳定性所带来的挑战以及提高其成为新物种所必须的适合度等关键问题的研究还鲜有报道。因此,本研究以一种新合成异源六倍体小麦的较早期世代群体为实验材料,通过模拟在六倍体小麦起源地可能发生的环境条件,筛选出核型稳定的抗性个体,通过核型鉴定及减数分裂过程中染色体行为的分析,结合转录组测序来探究并找到异源六倍体小麦中与减数分裂中染色体行为相关的基因。首先,对新合成的异源六倍体小麦群体进行热胁迫和盐胁迫的处理,从中筛选获得个胁迫条件下的抗性群体,通过荧光原位杂交(FISH)和基因组荧光原位杂交(GISH)的分子细胞学方法对抗性群体进行核型鉴定。结果发现,两个抗性群体的整倍体比率约达80%且远高于对照群体(35.5%)。为了验证抗性群体中的抗逆性以及核型稳定性是否可遗传,我们进一步对抗性群体进行了连续叁代的抗性评价和核型分析。结果显示,与对照群体相比,耐热群体和耐盐群体均可以将其抗性稳定传递给后代,并且其后代群体始终保持高整倍体比率(73.68%-93.33%)。其次,选取耐热群体、耐盐群体和对照群体的第叁代植株进行减数分裂过程中染色体行为的分析。结果显示,花粉母细胞减数第一次分裂中期的染色体异常行为主要表现为单价体的出现,部分花粉母细胞还出现了二价体提早解离的现象;减数第一次分裂末期出现了同源染色体在向两极移动过程中的滞后现象。进一步分析发现单价体在不同染色体及亚基因组的分布体现出了明显的偏好性,这与体细胞核型鉴定中非整倍体产生的偏向性结果基本一致。其中,4B染色体为观察到单价体频率最高的染色体,B亚基因组为观察到单价体频率最高的基因组。统计发现,耐热、耐盐群体中单价体、二价体提早解离以及染色体滞后的现象出现的频率显着低于对照群体,表明抗性群体后代在减数分裂过程中染色体的稳定性显着高于对照群体。为了从分子水平观察抗性群体与对照群体在减数分裂过程中染色体稳定性的差异,我们以第叁代群体作为实验材料,同时以核型稳定并且减数分裂正常的栽培六倍体小麦中国春(Chinese Spring,CS)作为正向对照,分别选取叶片及处于减数分裂前、减数第一次分裂、减数第二次分裂及叁核期花粉四个发育时期的花药进行转录组测序分析。参考拟南芥中与减数分裂相关的基因,我们筛选出小麦中与减数分裂相关的基因列表,通过差异表达基因的比较分析,在减数分裂基因列表中发现了12个候选基因,其在抗性群体中的表达模式趋近于中国春,判断这些基因可能对维持减数分裂过程中染色体的稳定性有重要作用。我们采用病毒诱导基因沉默(VIGS)的方法对其中两个基因分别进行功能验证,结果显示在这两个基因表达显着降低的沉默系中,减数分裂过程中单价体、二价体提早解离及染色体滞后出现的频率显着提高,并且其减数分裂过程中染色体异常的行为与在新合成异源六倍体小麦中发现的极其相似。以上研究表明,减数分裂相关基因在表达水平上发生的可遗传的改变可以与植物对胁迫的抗性能力同时被筛选出来,并且显着增加新形成六倍体小麦的减数分裂稳定性。从进化的角度讲,它们呈现出一种拱肩(Spandrel)效应,即虽然整倍体本身不一定表现为适合度的增加,但因其在遗传上与具有适应意义的胁迫抗性相关联而被间接选择并保留下来。本文研究结果为异源六倍体小麦形成初期如何快速降低减数分裂过程中染色体的不稳定性这一问题提供了一种新颖的解释。(本文来源于《东北师范大学》期刊2018-05-01)
满玲妤[7](2018)在《人工合成芸薹属六倍体基因组稳定性及其染色体行为研究》一文中研究指出芥菜型油菜(Brassica juncea,AABB)、白菜(B.rapa,AA)和黑芥(B.nigra,BB)是芸薹属重要的物种,各自具有不同的优良性状。为集合这叁种物种的优良性状,可进行种间远缘杂交和筛选,得到新型六倍体油菜。目前对其形成初期染色体遗传稳定性和规律的研究不多。本文利用我们建立的芸薹属染色体精确识别技术,通过两次连续的多色荧光原位杂交,对两种不同人工合成六倍体油菜(A~j A~jA~rA~rB~jB~j和A~jA~jB~jB~jB~nB~n)的不同世代(S_1、S_2和S_3)的有丝分裂中期、第一次减数分裂中期和后期进行细胞遗传学研究,了解六倍体在形成初期染色体行为和稳定性,以及减数分裂过程中染色体遗传特性。得到如下结果:(1)对99株两种不同基因型人工合成六倍体的不同世代(S_1、S_2和S_3)植株进行染色体辨认,发现随着自交代数的增加,染色体数目趋于减少,非整倍体植株比例趋于增加。不同亲本来源所形成相同基因型(A~jA~jA~rA~rB~jB~j或A~j A~jB~jB~jB~n B~n)的六倍体植株,其染色体及基因组的稳定性也是不同的。(2)对人工合成六倍体(A~jA~jA~rA~rB~jB~j)S_1代植株减数分裂I中期和后期细胞进行了的染色体精确观察,发现六倍体存在多种不同类型的中期染色体配对异常和后期染色体错分离,并统计了不同染色体在减数分裂I遗传稳定性。证实减数分裂异常是六倍体基因组不稳定的原因。(3)对不同亲本形成的芸薹属异源六倍体植株的表型和染色体组成进行了观察,发现表型存在较大差异,并且随着自交代数的增加,表型发生改变。通过本次研究我们初步了解人工合成六倍体植株染色体行为变化规律,筛选出最佳亲本组合方式,得到多株整倍体植株,有望应用于油菜育种,同时拓宽了芸薹属植物种质资源、丰富自然界物种多样性。(本文来源于《内蒙古大学》期刊2018-05-01)
忻晓霞[8](2017)在《人工培育新型六倍体油菜染色体遗传及后代稳定性分析》一文中研究指出多倍化在自然界中普遍存在,是推动高等植物进化的重要力量。多倍化通常导致即刻形成新物种、生物多样性的增加和为进化提供了新的遗传材料。尽管多倍体基因组已被广泛研究,但是在多倍体形成初期染色体遗传稳定性机制方面的研究较模糊。本文利用多个重复序列(5SrDNA、45SrDNA、CentBr1、CentBr2、pBrSTR)和2个BAC克隆(KBrH092N24和BNIH 123L05)作为混合探针,结合连续两次多色荧光原位杂交技术,对人工培育新型六倍体油菜(AnAnArArCnCn)S0及其自交后代S1有丝分裂和减数分裂的染色体进行了精确识别,以了解人工培育六倍体油菜染色体遗传及后代的稳定性。目前得到结果如下:(1)经鉴定证实S0染色体加倍成功,为含有完整染色体的人工培育六倍体。对S0减数分裂中期Ⅰ和后期Ⅰ的染色体进行精确识别,发现以下异常现象:a中期Ⅰ的染色体除形成二价体之外,还存在大量多价体和单价体;b在后期Ⅰ,染色体出现分离错误和提前分离的现象。通过对染色体的配对方式和错误分离进行统计,证实了染色体不稳定(错分离)存在热点和冷点,并且中期染色体配对异常影响后期染色体错分离。(2)对32株S1代个体的染色体精确识别,发现存在大量非整倍体(29株,90.62%),同时筛选出3株染色体稳定遗传的个体。此外在S1个体中还存在染色体重排。通过染色体拷贝数改变的统计,发现S1个体基因组不稳定受So减数分裂异常的影响。通过本研究,我们探讨了人工培育六倍体染色体遗传规律,了解人工培育六倍体后代基因组结构的变化规律和遗传稳定性,同时筛选出染色体稳定遗传的个体,有望应用于多倍体育种。(本文来源于《内蒙古大学》期刊2017-06-05)
段典榕[9](2017)在《叶酸缺乏对不同状态结肠细胞FOLR1表达和染色体不稳定性的影响》一文中研究指出随着人们生活习性和膳食结构的改变,结直肠癌发生率已在全球范围位居第叁。叶酸对结直肠癌在内的多种肿瘤有一定防范作用,且能抑制结直肠癌个体术后黏膜细胞增生。FOLR1基因编码叶酸受体蛋白α(Folate Receptorα,FRα),该受体蛋白与叶酸的亲和力及其自身的表达量对叶酸摄取起决定性作用。FOLR1蛋白能与叶酸特异性地结合并将其转运至细胞内,进入细胞的叶酸通过一碳单位代谢参与DNA的合成、损伤修复和甲基化。当叶酸缺乏和代谢异常时,通常引起DNA结构和基因表达异常等基因组稳定性下降事件,从而提高神经系统发育异常、多种退行性疾病及肿瘤发生风险。为探讨不同氧化态叶酸缺乏对不同状态结肠细胞FOLR1表达和细胞基因组稳定性的影响与差异,本研究从叶酸对人正常/结肠癌细胞FOLR1转录与翻译的影响及差异、叶酸对二受试细胞染色体不稳定性(Chromosome Instability,CIN)的影响二个层面进行分析,以RPMI-1640培养基为对照(叶酸2266nmol/L),选取还原态的5-methyltetrahydrofolate(5-MeTHF)和氧化态的Folic Acid(FA)缺乏浓度(22.66 nmol/L)、维持基因组结构稳定的充足浓度(226.6 nmol/L)干预培养人结肠腺癌细胞COLO205、人正常结肠上皮细胞CCD-841-CoN(CCD)28天,取培养第14天和第28天细胞提取总RNA和总蛋白,用RT-qPCR及2-ΔΔCT法分析受试细胞二个时段FOLR1基因转录表达情况;用Western Blotting检测二个时段干预后FOLR1蛋白表达情况;在干预培养的第9、18、27天,用胞质分裂阻断微核试验(Cytokinesis-Block Micronucleus assay,CBMN)检测二受试细胞株的CIN水平。研究结果显示:(1)在自然状态下,CCD细胞的FOLR1蛋白相对表达显着低于COLO205细胞(P<0.001)。(2)二种状态的叶酸干预14和28天,COLO205细胞FOLR1转录和蛋白表达变化趋势一致;叶酸浓度降低,FOLR1转录(P<0.001~0.01)和蛋白(P<0.01~0.05)表达显着升高;且在叶酸缺乏(22.66 nmol/L)时,CIN率显着高于对照(2266nmol/L,P<0.01)。在CCD细胞中,叶酸缺乏(22.66 nmol/L)时,14天干预时FOLR1转录(P<0.001)和蛋白(P<0.01~0.05)较对照组显着升高;而干预28天时,叶酸缺乏引起CCD细胞的FOLR1转录(P<0.001)和蛋白(P<0.01~0.05)表达显着低于对照,同时,叶酸缺乏引起CCD细胞的CIN率显着高于对照组(P<0.01~0.05)。(3)不同氧化态叶酸干预对COLO205和CCD细胞FOLR1转录影响程度存在差异,在叶酸缺乏浓度(22.66 nmol/L)下,5-MeTHF对二种受试细胞FOLR1转录表达上调作用显着强于FA组(P<0.01)。结果提示,叶酸缺乏在正常细胞和结肠腺癌细胞中均引起FOLR1 mRNA及蛋白表达上调,CIN升高;但在正常细胞中,叶酸持续缺乏导致后期出现FOLR1mRNA和蛋白表达下降,推测叶酸缺乏诱导染色体损伤并促使细胞生长停滞或凋亡,基因表达下滑;而肿瘤细胞自身具有永生化及FOLR1高表达的特性,其响应叶酸缺乏及其细胞生长阻滞效应的能力低于正常细胞。研究还提示,叶酸缺乏导致FOLR1表达上升,5-MeTHF对基因转录上调作用强于FA。(本文来源于《云南师范大学》期刊2017-05-30)
莫小辉,杨连娟,潘会君,胡专,余茜[10](2015)在《带状疱疹患者淋巴母细胞在传代培养过程中染色体的稳定性分析》一文中研究指出目的评价EB病毒转化的淋巴母细胞在传代培养过程中染色体的稳定性。方法采用EB病毒感染带状疱疹患者外周血中的B淋巴细胞,形成的淋巴母细胞(LCL)经过6个月的传代培养,通过核型分析比较淋巴母细胞染色体在培养前后是否存在差异。结果 4株染色体正常的LCL培养6个月后染色体无明显差异,1株染色体异常的LCL在传代培养过程中退化死亡,1株LCL培养6个月后染色体出现了亚二倍体和超二倍体。结论核型正常的LCL在传代培养过程中染色体具有较高的稳定性,选择核型正常的LCL有助于建立稳定的细胞系。(本文来源于《国际检验医学杂志》期刊2015年19期)
染色体稳定性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异源多倍体在形成初期常常会伴随减数分裂紊乱,导致其基因组结构发生变化,包括染色体数目减少、染色体融合以及染色体重排等。甜瓜属异源四倍体Cucumis×hytivus是一个人工合成的异源多倍体,其亲本遗传背景清晰,并经过多年不断自交,因此是研究异源多倍体物种稳定机制的理想体系。本研究以甜瓜属人工异源四倍体C×hytivus为对象,对其进行核型分析并探索了该异源四倍体基因组/染色体的稳定性。首先利用黄瓜fosmid克隆进行了种间FISH(fluorescence in situ hybridization),共筛选出了29个在C. hystr/x中期染色体上产生单一信号位点的黄瓜fosmid克隆。结合利用12个黄瓜fosmid和野生种基因组DNA进行FISH,成功识别出C.hystrix的12对同源染色体,构建了中期染色体核型。同时对45S和5SrDNA进行了定位,并通过重复杂交利用C hystrix基因组DNA和BAC克隆457-F11快速识别野生种的染色体。随后,利用GISH和fosmid-FISH鉴定出了甜瓜属异源四倍体C.×hytivus的所有19对部分同源染色体,建立了染色体核型,同时研究了黄瓜主要重复序列TypeⅠ/Ⅱ/Ⅲ/Ⅳ和45S、5S rDNA等在C.×hytivus染色体组的分布模式,以揭示其染色体结构组成。最后利用GISH(genomic in situ hybridization)技术观察并分析了C.×hytivus减数分裂染色体的行为,阐述了其与基因组结构稳定性的关系。结果表明,甜瓜属异源四倍体的亚基因组结构较为稳定,未出现大规模的染色体变异或非整倍体,然而fosmid的信号模式表明可能存在小片段染色体重组,并且减数分裂较为紊乱,存在亚基因组之间的部分同源染色体配对,为种间渐渗奠定了细胞学基础。研究结果有助于进一步研究甜瓜属异源四倍体遗传、表观遗传变化及表型变异,同时对于阐述亲本染色体基数相差较大的异源多倍体物种的形成、进化及稳定机制具有重要意义。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染色体稳定性论文参考文献
[1].白晗,刘涵,马宇歌,肖晶.唾液腺腺样囊性癌中POLQ的表达定位及对染色体稳定性的影响[C].2019第九次全国口腔生物医学学术年会论文汇编.2019
[2].王筠竹,赵勤政,秦晓东,杨树琼,李子昂.甜瓜属人工合成异源四倍体染色体稳定性研究[C].中国园艺学会第八届黄瓜学术研讨会暨新品种展示观摩活动会议手册.2018
[3].蔡文侠,林丰,吴文彬,林爱丽,郑国军.无精子症患者染色体不稳定性研究[J].中国优生与遗传杂志.2018
[4].李佳佳,陈默,尧良清.基于循环肿瘤DNA的染色体不稳定性检测在卵巢癌中的研究进展[J].中国肿瘤.2018
[5].刘桥刚.维生素B12缺乏对人肝细胞增殖、凋亡和染色体不稳定性的影响[D].云南师范大学.2018
[6].卞瑶.异源六倍体小麦形成初期减数分裂过程中染色体稳定性的探究[D].东北师范大学.2018
[7].满玲妤.人工合成芸薹属六倍体基因组稳定性及其染色体行为研究[D].内蒙古大学.2018
[8].忻晓霞.人工培育新型六倍体油菜染色体遗传及后代稳定性分析[D].内蒙古大学.2017
[9].段典榕.叶酸缺乏对不同状态结肠细胞FOLR1表达和染色体不稳定性的影响[D].云南师范大学.2017
[10].莫小辉,杨连娟,潘会君,胡专,余茜.带状疱疹患者淋巴母细胞在传代培养过程中染色体的稳定性分析[J].国际检验医学杂志.201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