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在市场经济条件下如何发挥内部审计的职能和作用(论文文献综述)
任惠玲[1](2022)在《论市场经济下审计的职能与作用》文中提出审计作为维护市场经济和谐稳定的一种重要的经济监督活动,其职能与作用的有效发挥不仅可以有效提升企业经营管理水平,促进企业健康发展,而且有利于政府工作改进,促进社会经济和平稳定发展,因此,应充分发挥审计监督职能作用,维护审计的独立性与合法性,为审计工作在市场经济发展的开展提供良好的外部环境,以此来促进经济的健康发展。本文从审计的角色定位和职能展开分析,探讨强化审计职能与作用的具体对策。
邓磊[2](2021)在《论市场经济下企业内部审计的职能与作用》文中认为目前,我国市场经济已经进入了一个崭新的发展阶段,企业的经营需要满足市场经济需求,不断创新和优化产品才能适应市场经济发展形势,在市场经济条件下有更长远的发展。企业内部审计工作对于市场经济下企业的健康持续发展发挥着重要的作用,企业领导人应重视企业内部审计工作,了解内部审计的职能与作用。因此,文章首先分析了市场经济下企业内部审计工作的重要性,进而分别讨论了市场经济下企业内部审计的职能与作用。
戴景[3](2021)在《J省Z保险公司风险导向内部审计问题探讨》文中指出1949年,新中国成立,国家颁布政策规定国内所有保险公司都归国家所有,中国人民保险公司于10月20日在北京成立,标志着新中国第一家大型国有保险公司的诞生。我国保险行业经历了建国初期的起步,到六七十年代的低谷,最后到现在的快速发展的过程,30年的改革开放为我国保险业发展注入了新的生机和活力。伴随着市场经济的高速发展,我国保险行业逐渐进入发展的“快车道”。近年来,随着居民健康和财产风险防范意识的逐渐深入,保险产品形态不断创新,保险公司通过承担风险来获利的盈利模式,使得保险公司每时每刻都处在一种风险高度暴露的环境,公司所面临的各种风险也越来越大。作为风险管理活动的重要组成部分,以风险为导向的内部审计越来越受到保险公司的关注。以风险为导向的内部审计理论诞生于国外,相关理论的研究较之国内更加成熟。中国以风险为导向的内部的审计理论薄弱,在企业中的应用范围狭窄。为了提高企业竞争力,为企业健康发展保驾护航。传统的审计模式需要进行转变,需要从财务导向向风险导向转变。风险导向内部审计对审计的服务模式进行了修改,不但可以充分发挥监督职能,而且可以满足传统的审计模式无法满足的现代企业风险管理模式中对于风险评估的需要。本文主要采用文献研究法、案例分析法和图表分析法对J省Z保险公司风险导向内部审计进行研究。总结国内外学者们对风险导向内部审计的各种研究和理论基础,结合J省Z保险公司风险导向内部审计具体情况,指出其存在问题,针对性剖析其风险导向内部审计问题的成因,并且依据这些问题的成因,对J省Z保险公司风险导向内部审计给出相应的完善建议。全文共分为六个部分。第二、三、四、五部分是本文研究的核心内容。第二部分主要介绍内部审计的概念、特征、影响因素和理论,理论基础主要包括内部控制理论、受托责任理论以及全面风险管理理论,为后文的案例分析与研究提供理论基础。第三部分是J省Z保险公司风险导向内部审计现状及存在的主要问题,首先介绍了J省Z保险公司相关情况、及常见的风险,其次介绍了公司内风险导向内部审计活动现状,包括机构设置、职能定位以及工作流程,并分析了其风险导向内部审计活动中存在的相关问题,主要有审计地位偏低、审计队伍不稳定、审计项目过多以及审计结果利用不充分四点。第四部分根据J省Z保险公司风险导向内部审计的现状,从风向导向内部审计部门地位、审计方法、审计队伍建设、以及审计质量评价四个方面存在的不足,对其风险导向内部审计存在问题的原因进行分析。第五部分是对第三、四部分存在的问题和原因提出风险导向内部审计建议。根据研究结论,通过对J省Z保险公司风险导向内部审计案例的分析,可以为其他保险公司开展风险导向内部审计活动提供一定经验。要想更好地开展风险导向内部审计首先需要提高公司的内部审计部门地位,包括优化组织结构以及建立一个良好的审计文化氛围;其次是改进风险导向内部审计方法,可以通过完善非现场审计、以风险为导向设计审计方案及获取审计证据以及推动审计信息化建设方面入手;然后是优化内部审计队伍建设,改善内部审计人员的任用机制、加强继续教育以及完善相应的考核激励机制;最后是完善风险导向内部审计质量评价,不仅要全面开展风险导向内部审计质量评价工作,还应该合理设定风险导向内部审计质量评价指标以及加强质量评价结构的后续利用。
管淑慧[4](2021)在《国有企业内部审计职能定位与升级路径》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当前,许多国有企业都建立了包含内部审计的现代企业管理制度。但是国有企业的内部审计工作还存在一些问题。在国家相关政策下,国有企业的内部审计面临着升级的挑战。文章分析了当前国有企业内部审计职能定位与升级中存在的问题,并提出了国有企业应当改善内部审计形象、细化职能定位、注重内外部风险的管控、建立新型增值型内部审计体系,以切实提高国有企业的整体效益。
樊芷懿[5](2021)在《内部审计与国有企业高管腐败 ——来自我国上市公司的经验证据》文中指出腐败是全球关注的热点问题之一,它早已不仅仅限于政治领域,企业领域也存在一定现象。目前,不少学者主要从微观和宏观层面对企业高管腐败的成因进行分析,并从外部治理机制的角度对腐败治理进行研究。关于高管腐败的内部治理层面,国内大多数学者从内部控制角度入手,分析其对高管腐败的影响。随着内部审计在公司治理中越来越受到重视,其地位和作用也已经得到业界公认,近年来,许多学者研究了内部审计对盈余管理和高管腐败的治理效应。但在我国现行的国有企业管理体制下,内部审计能否充分发挥作用、内部审计与内部治理机制的互动关系能否提高其治理的效果等问题,还需我们进一步的研究和实证检验。本文从内部审计治理效应的理论框架出发,将寻租理论、委托代理理论和内部控制理论作为理论基础,以沪市A股国有上市公司2012年至2018年的高管腐败数据为样本对象,检验内部审计的治理作用,并按内部审计部门的组织地位区分独立性程度,探讨内部审计独立性程度对治理高管腐败的影响;最后,从内部控制的角度入手检验内部审计治理效应的实现路径。通过理论分析和实证检验,本文得出以下研究结论:第一,高管腐败与内部审计呈显着负相关关系,说明企业内部审计能够降低高管腐败程度。第二,内部审计独立性越高,对高管腐败发挥的治理作用越强。第三,内部控制有效性在内部审计与高管腐败之间发挥部分中介效应。第四,内部审计对内部控制有效性有正向促进作用。内部审计是公司治理的四大基石之一,相较外部治理机制具有“先天性优势”,从内部审计的角度研究高管腐败治理具有重要意义。本文的研究丰富了内部审计与企业高管腐败相关的文献研究,研究证明内部审计与内部控制的中介关系为高管腐败的内部治理提供了新的研究角度,也为推进国有企业内部控制和内部审计的建设提供了理论依据,对提升内部审计水平和内部控制有效性具有一定的现实意义和实践价值。
蒋维[6](2020)在《基于平衡计分卡的Z集团内部审计绩效评价研究》文中研究指明随着经济全球化与市场经济的高速发展,企业在面临发展机遇的同时也面临着更多的经营风险,由此产生的内部审计职能作用被企业日益重视。制定一套完整的、全面的内部审计制度,一方面可以提升企业的管理水平,另一方面可以优化企业的治理流程,进而实现企业的经济目标。本文以Z集团为研究对象,以国内外研究成果为基础,首先阐释了内部审计、绩效评价和平衡计分卡等相关理论,为研究Z集团内部审计绩效评价体系奠定了理论基础。其次立足于Z集团内部审计绩效评价的实际情况和特点,利用问卷调查法和实地调研法对该集团的经营状况及内部审计的现状进行系统分析,得出该集团内部审计绩效评价体系主要有以下缺陷:忽视对内部审计工作质量的考核、考核指标设置不合理进而使得考核结果不全面和考核目标与公司战略目标脱节等。再根据该公司目前经营状况的特性,基于平衡计分卡的四个维度——财务维度、客户维度、内部审计业务流程维度及学习与成长维度,构建适用于Z集团内部审计绩效评价的平衡计分卡指标体系,使内部审计部门绩效与公司战略目标有机的结合起来,引入层次分析(AHP)法计算出内部审计绩效评价体系相关的各指标的权重,再结合专家打分情况对四个维度的评分情况进行汇总分析。最后,针对所得的结果及该集团的实际情况,提出切实可行的应对措施及相应的保障措施。以达到激励内部审计人员、实现企业价值增值和提升内部审计的战略地位的目的,将Z集团在经营与治理过程中的风险降低到合理的可接受范围之内,促进该集团稳健发展。
杜方正[7](2020)在《我国国有企业刑事合规制度研究》文中研究指明我国国有企业面对刑事法律风险防控的现实难题,在犯罪论实践上的首要反应,当属建立企业层面的刑事合规管理体系。上位法需求、合规制度的来源构成与行政监管要素是当前国有企业刑事合规制度的现实境遇。合规文本模式导致刑事合规风险识别的形式化、有效合规判定基准偏离刑事合规的预设轨迹以及法律程序性障碍影响刑事合规目的判定是国有企业刑事合规制度适用的主要问题。刑事合规本质上是由国家与企业出于保护企业合法权益之共同目的,采取的刑事实体、程序性及企业内部风险控制手段在内的各项管理运行机制与措施。建构与完善企业合规制度是维护企业正常生产经营与实现内部治理的潜在要求。国有企业开展刑事合规管理有着天然的法理基础与实践来源。风险刑法理论、情境预防理论以及刑法治理模式理论成为国有企业刑事合规研究不可或缺的理论依据。国家法层面的刑事合规、国有企业层面的刑事合规以及国资监管层面的刑事合规是国有企业三阶层刑事合规基本分类。国有企业刑事合规的必要性在于,国有企业是最为重要的合规主体,具有明显的法律拟制属性,刑事合规具有法治国企建设的内生动力。国有企业刑事合规的价值取向在于实现犯罪预防的目的。实现现代企业治理则属于国家和企业共同的价值目标。刑事合规制度的风险防控既力求避免国家法层面的刑事法律风险,也对企业层面的刑事合规风险识别与评估设置必要“警戒线”,不断探索适合自身的基础路径与合规风险传导机制。准确识别与评估刑事合规风险是国有企业刑事合规管理的关键。刑事合规风险的识别与评估以审计监督、监察监督与专项合规管理为基础路径,主要针对商业活动与生产经营中的贪污贿赂型刑事合规风险、职权型刑事合规风险与经营型刑事合规风险。在刑事合规风险传导基理上,刑事合规管理体系是刑事合规传导阻断机制的基准阀门,刑事合规风险传导具有不确定性与跳跃性的基本特性。常规型刑事合规风险传导与突发型刑事合规风险传导共同构成了国有企业刑事合规风险传导的标准化模式。国有企业刑事合规管理的行政监管逻辑起点体现在行政监管与刑事合规的零和博弈,两者难以调和的矛盾成为合规管理首要面对的难题。行政和解的引入具有法定意义结案机制的参考价值,是有效刑事合规前置径路的必经环节,更是刑事合规立足长远的借鉴之策。国有企业刑事合规管理的行政监管逻辑构造则表现于对国有企业多重风险治理体系的反思。毫无疑问,国有企业刑事合规上的突破与进展,必然需要对现有的刑事合规管理架构进行必要的整合与改造,创设与组建统一的综合性合规部门,统筹管理国有企业风险防控事项;合理协调监察与刑事合规职能关系,突出合规的前置刑事合规风险防控特征;突破西方产权理论束缚,完善国有企业高级管理人员特殊合规激励政策机制;突破反腐败、反欺诈和反贿赂刑事合规领域,以刑事罪状论构建刑事合规职能视阈。刑事合规制度是否有效且得到充分地遵守与执行,关键在于合规管理运行机制的有效与否。国有企业刑事合规管理的有效证成既遵循一般企业合规的客观规律,无一例外地围绕保证企业实现合法合规经营为根本目标。国有企业刑事合规制度的有效性证成紧紧围绕刑事合规制度正当化与刑事合规制度的开放性展开。流于形式的刑事合规管理更是对企业有限管理资源的浪费与实质阻碍。正在走向成熟与完善的国有企业刑事合规管理应当力求在法律逻辑与司法实践中回避“故步自封”与“因循守旧”。作为迅速发展的一门科学,刑事合规需要有“海纳百川”之气度和“兼容并蓄”的气魄,敢于尝试、能够突破,于正当化基础之上实现刑事合规制度的“行稳致远”。国有企业刑事合规旨在建立以反腐败、反贿赂为中心的重点领域合规管理与合规制度体系。通过引入预防商业贿赂合规失职罪的法律适用,反商业贿赂立法应坚持主体身份的一致性、合规体系的衔接性与资产保护的平等性等基本要素,以非自愿的排除性、出罪功能的自治性与追诉权的裁量性等维度构建刑事合规出入罪机制。刑事合规激励制度是国有企业建立与完善合规制度与体系的动因,也是“宽严相济”刑事政策在合规管理体系上的程序性展现。提倡依托行政与刑事合规激励新机制,激发“先行先试”国有企业在实现合规管理有效性与风险防控上有所突破与日臻完善,为全面推行企业合规制度奠定坚实环境基础与提供行动范本。
王恒亮[8](2020)在《民营企业内部审计高质量发展路径研究 ——以DH集团为例》文中研究说明随着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逐步建立和完善,近年来民营经济发展势头迅猛,在经济贡献、技术创新等方面逐步赶超国有经济,成为国民经济的重要组成部分。民营企业出于加强管理和规避风险等需求,越来越重视内部审计的发展,并且内部审计随着企业的发展不断完善其职能,致力于帮助企业实现目标,在改善治理、防范风险、完善内控等方面的作用逐渐凸显。内部审计高质量发展是新时代内部审计创新与发展的新理念,伴随着我国经济高质量发展理念的产生而出现。目前,民营企业对内部审计高质量发展的实践尚处于初步的探索阶段,很多企业还未弄清内部审计高质量发展的内涵,不知该如何实现内部审计高质量发展。本研究以受托责任理论、价值链理论和内部控制理论作为全文的理论支撑,详细梳理内部审计需求、内部审计职能和内部审计质量方面的相关文献,找寻内部审计高质量发展的理论依据,结合我国现阶段经济特征和内部审计发展的实际情况,提出内部审计高质量发展的内涵。本研究采用案例研究的方法,基于DH集团内部审计的实际案例,深入剖析该企业内部审计高质量发展取得的成效及其原因,总结得出民营企业内部审计实现高质量发展的关键是解决内部审计发展过程中面临的不平衡和不充分的问题,可以从“质量变革”和“效率变革”两方面进行实践创新,并据此提出民营企业内部审计高质量发展的路径,另外提出一系列有助于其顺利实践的保障措施。通过以上研究,为民营企业内部审计工作向高质量发展转型提供路径借鉴,同时对其他类型的企业解决内部审计发展中面临的不平衡和不充分的问题也具有一定的借鉴意义。
范凯[9](2020)在《内部环境缺陷对会计信息失真的影响研究 ——以雅百特公司为例》文中研究指明会计信息是维持市场经济体制稳定运行的重要因素,是利益相关方进行市场交易的基础和重要依据。但因为会计信息是企业提供的,会计信息质量水平和企业会计处理方式、信息传递方式等有着直接关系。而内部控制作为一种企业治理机制,对保证公司正常运转、财产安全、经营效益等有着重大意义,同时也决定了会计信息质量好坏。内部控制能否发挥应有的效用,内部环境是一个重要前提条件,它也直接关系到企业会计信息质量水平。人力资源管理体系、企业组织结构以及企业的氛围,也是影响企业会计信息质量的一环。本文的研究针对企业内部控制体系的内部环境要素,以雅百特公司财务造假一案为案例研究对象,结合内部环境对会计信息失真可能造成的影响,给出了相应的解决意见和改进措施。首先,对本文的研究背景进行了论述,并阐明了本文的研究方式和研究意义;接着,梳理和分析企业内部环境、会计信息失真等相关的理论文献;然后论文对会计信息失真现状进行总结并对内部环境要素对会计信息失真的影响进行理论分析;接着,在有关理论基础上,结合雅百特公司财务造假一案,对内部环境要素对企业会计信息失真如何进行影响进行具体案例分析。最后,本文就企业内部环境存在的问题以及问题产生的根源,给出了营造企业文化、完善人力资源政策、健全内审制度、强化公司新战略监管等具体措施。本文创新点主要有:目前相关文献对于内部控制和会计信息失真的研究主要集中于内部控制整体,对于某一具体要素研究相对较少,本文着重于内部环境的角度,研究其对企业会计信息失真的影响。此外,目前针对内部环境要素,主要认为内部环境包括治理结构、机构设置与权责分配、企业文化、内部审计、人力资源政策等五个部分,本文认为内部环境也受到公司战略和企业社会责任的影响,所以本文将这两个要素也归纳进内部环境要素中并对其进行分析研究。
刘奕[10](2020)在《5G网络技术对提升4G网络性能的研究》文中指出随着互联网的快速发展,越来越多的设备接入到移动网络,新的服务与应用层出不穷,对移动网络的容量、传输速率、延时等提出了更高的要求。5G技术的出现,使得满足这些要求成为了可能。而在5G全面实施之前,提高现有网络的性能及用户感知成为亟需解决的问题。本文从5G应用场景及目标入手,介绍了现网改善网络性能的处理办法,并针对当前5G关键技术 Massive MIMO 技术、MEC 技术、超密集组网、极简载波技术等作用开展探讨,为5G技术对4G 网络质量提升给以了有效参考。
二、在市场经济条件下如何发挥内部审计的职能和作用(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本文主要提出一款精简64位RISC处理器存储管理单元结构并详细分析其设计过程。在该MMU结构中,TLB采用叁个分离的TLB,TLB采用基于内容查找的相联存储器并行查找,支持粗粒度为64KB和细粒度为4KB两种页面大小,采用多级分层页表结构映射地址空间,并详细论述了四级页表转换过程,TLB结构组织等。该MMU结构将作为该处理器存储系统实现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三、在市场经济条件下如何发挥内部审计的职能和作用(论文提纲范文)
(1)论市场经济下审计的职能与作用(论文提纲范文)
引言 |
一、市场经济下的审计职能 |
(一)审计的经济监督职能 |
(二)审计的经济鉴证职能 |
(三)审计的经济评价职能 |
二、市场经济下的审计作用 |
(一)制约性作用 |
(二)促进性作用 |
(三)宏观经济调控和管理服务作用 |
三、充分发挥审计职能和作用的对策 |
(一)建立健全内部审计管理体系,充分发挥审计的制约性作用 |
(二)创新内部审计工作方法,充分发挥审计的促进性作用 |
(三)加强内部审计转型,充分发挥审计的宏观调控作用 |
结语 |
(2)论市场经济下企业内部审计的职能与作用(论文提纲范文)
前言 |
一、市场经济下企业内部审计工作的重要性 |
二、市场经济下企业内部审计的职能分析 |
(一)企业内部审计的监督职能 |
(二)企业内部审计的管理与控制职能 |
(三)企业内部审计的评价与鉴证职能 |
三、市场经济下企业内部审计的作用分析 |
(一)企业内部审计可以强化企业风险管理 |
(二)企业内部审计可以规范企业经营 |
(三)企业内部审计可以加强企业内部控制 |
四、结束语 |
(3)J省Z保险公司风险导向内部审计问题探讨(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1 引言 |
1.1 研究背景和意义 |
1.1.1 研究背景 |
1.1.2 研究意义 |
1.2 文献综述 |
1.2.1 关于风险导向内部审计发展的研究 |
1.2.2 关于风险导向内部审计模式的研究 |
1.2.3 关于风险导向内部审计应用的研究 |
1.2.4 关于风险导向内部审计方法的研究 |
1.2.5 文献述评 |
1.3 研究思路与方法 |
1.3.1 研究思路 |
1.3.2 研究方法 |
1.4 研究框架 |
2 风险导向内部审计理论概述 |
2.1 风险导向内部审计的概念 |
2.1.1 内部审计 |
2.1.2 风险导向内部审计 |
2.2 风险导向内部审计的特征 |
2.2.1 审计目标的转换 |
2.2.2 审计范围的扩大 |
2.3 风险导向内部审计的影响因素 |
2.3.1 内部审计机构的独立性 |
2.3.2 内部审计人员的素质 |
2.3.3 内部审计的技术方法 |
2.4 风险导向内部审计理论基础 |
2.4.1 受托责任理论 |
2.4.2 战略管理理论 |
2.4.3 全面风险管理理论 |
3 J省Z保险公司风险导向内部审计概况及存在问题 |
3.1 J省Z保险公司情况简介 |
3.1.1 公司简介 |
3.1.2 组织结构 |
3.1.3 常见风险 |
3.2 J省Z保险公司内部审计组织机构和职能分析 |
3.2.1 内部审计机构设置 |
3.2.2 内部审计职能定位 |
3.3 J省Z保险公司风险导向内部审计工作流程 |
3.3.1 审计立项阶段 |
3.3.2 审计阶段 |
3.3.3 审计报告阶段 |
3.3.4 审计评估整改阶段 |
3.4 J省Z保险公司风险导向内部审计存在的主要问题 |
3.4.1 审计地位偏低 |
3.4.2 审计队伍不稳定 |
3.4.3 审计效率偏低 |
3.4.4 审计成果利用不充分 |
4 J省Z保险公司风险导向内部审计存在问题的原因 |
4.1 J省Z保险公司风险导向内部审计缺乏独立性 |
4.1.1 审计独立性缺失 |
4.1.2 管理层干预风险导向内部审计 |
4.2 J省Z保险公司风险导向内部审计手段存在不足 |
4.2.1 审计方法单一 |
4.2.2 审计信息化水平较低 |
4.2.3 审计方案制定及证据获取未以风险为导向 |
4.3 J省Z保险公司风险导向内部审计队伍建设存在缺陷 |
4.3.1 审计人员审计经验不足、知识结构单一 |
4.3.2 审计队伍人员流动性大,队伍不稳定 |
4.3.3 审计人员继续教育模式不健全 |
4.4 J省Z保险公司风险导向内部审计质量评价不合理 |
4.4.1 质量评价部分指标设置不科学 |
4.4.2 质量评价结果应用不到位 |
4.4.3 质量评价存在冲突 |
5 提高J省Z保险公司风险导向内部审计质量的建议 |
5.1 提高J省Z保险公司风险导向内部审计部门地位 |
5.1.1 优化组织结构 |
5.1.2 建立良好的审计文化氛围 |
5.2 改进J省Z保险公司风险导向内部审计方式方法 |
5.2.1 完善非现场审计,及时更新风险评估模型 |
5.2.2 以风险为导向设计审计方案及获取审计证据 |
5.2.3 推动内部审计信息化建设 |
5.3 优化J省Z保险公司风险导向内部审计队伍建设 |
5.3.1 改善内部审计人员任用机制 |
5.3.2 加强内部审计人员继续教育 |
5.3.3 完善内部审计人员考核激励机制 |
5.4 完善J省Z保险公司风险导向内部审计质量评价 |
5.4.1 全面开展内部审计质量评价工作 |
5.4.2 合理设定风险导向内部审计质量评价指标 |
5.4.3 加强质量评价结果的后续利用 |
6 结语 |
参考文献 |
致谢 |
(4)国有企业内部审计职能定位与升级路径(论文提纲范文)
0 引言 |
1 国有企业内部审计职能定位与升级面临的挑战和难题 |
1.1 职能定位模糊,业务层级较低 |
1.2 内部审计的权威性不够,没有形成一致的认同度 |
1.3 内部审计的职能定位和升级将面临文化与认知的挑战 |
2 国有企业内部审计职能定位与升级路径分析 |
2.1 细化审计职能定位,构建增值型审计业务体系 |
2.2 塑造内部审计形象,使增值型审计身份得到认同 |
2.3 扩大风险控制范围,提高增值型审计的风险管控能力 |
3 结束语 |
(5)内部审计与国有企业高管腐败 ——来自我国上市公司的经验证据(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
ABSTRACT |
第1章 绪论 |
1.1 研究背景和意义 |
1.2 关键概念界定 |
1.3 研究思路与研究内容 |
1.4 研究方法 |
1.5 创新点 |
第2章 文献综述与理论基础 |
2.1 文献述评 |
2.2 理论基础 |
第3章 理论分析与研究假设 |
3.1 内部审计与高管腐败之间的关系 |
3.2 内部审计独立性程度对高管腐败的作用 |
3.3 内部审计与高管腐败的中介机制 |
第4章 实证研究设计 |
4.1 样本选择与数据来源 |
4.2 变量定义 |
4.3 实证回归模型 |
第5章 实证结果分析 |
5.1 描述性统计 |
5.2 单变量分析 |
5.3 相关性分析 |
5.4 回归分析 |
5.5 内部审计与高管腐败的中介机制 |
5.6 进一步分析 |
5.7 稳健性分析 |
第6章 研究结论与政策建议 |
6.1 研究结论 |
6.2 主要政策建议 |
6.3 研究不足与展望 |
参考文献 |
致谢 |
学位论文评阅及答辩情况表 |
(6)基于平衡计分卡的Z集团内部审计绩效评价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第一章 绪论 |
1.1 研究背景及意义 |
1.1.1 研究背景 |
1.1.2 研究意义 |
1.2 国内外研究现状 |
1.2.1 内部审计定义与职能演变相关研究 |
1.2.2 内部审计绩效评价相关研究 |
1.2.3 平衡计分卡应用于内部审计绩效评价相关研究 |
1.2.4 文献述评 |
1.3 研究内容与方法 |
1.3.1 研究内容 |
1.3.2 研究方法 |
1.4 创新与不足 |
第二章 相关概念与理论基础 |
2.1 内部审计绩效评价相关概念 |
2.1.1 内部审计绩效的概念 |
2.1.2 内部审计绩效评价的概念 |
2.2 相关理论基础 |
2.2.1 平衡计分卡理论 |
2.2.2 绩效管理理论 |
第三章 Z集团内部审计绩效评价现状及存在的问题 |
3.1 Z集团基本概况 |
3.1.1 Z集团简介 |
3.1.2 Z集团内部审计机构设置 |
3.2 Z集团内部审计概况 |
3.2.1 Z集团内部审计工作内容 |
3.2.2 Z集团内部审计部门及人员情况 |
3.2.3 Z集团内部审计制度体系建设现状 |
3.2.4 内部审计操作流程 |
3.3 Z集团现行内部审计绩效评价现状 |
3.3.1 内部审计工作绩效考核 |
3.3.2 内部审计人员绩效考核 |
3.4 Z集团内部审计绩效评价存在的缺陷 |
3.4.1 不够重视对内部审计工作内容的质量考核 |
3.4.2 绩效考核指标单一导致考核结果不全面 |
3.4.3 绩效考核体系与公司战略目标联系不紧密 |
第四章 基于平衡计分卡的Z集团内部审计绩效评价体系的构建 |
4.1 平衡计分卡引入Z集团内部审计绩效评价的必要性与可行性 |
4.1.1 将平衡计分卡引入内部审计绩效评价的必要性 |
4.1.2 将平衡计分卡引入内部审计绩效评价的可行性 |
4.2 基于平衡计分卡的内部审计绩效评价指标体系的构建原则 |
4.2.1 目标导向性原则 |
4.2.2 效益性原则 |
4.2.3 定性与定量相结合原则 |
4.2.4 可操作性原则 |
4.3 基于平衡计分卡的Z集团内部审计绩效评价指标的选取 |
4.3.1 第一维度——财务维度 |
4.3.2 第二维度——客户维度 |
4.3.3 第三维度——业务流程维度 |
4.3.4 第四维度——学习与成长维度 |
4.4 Z集团内部审计绩效评价体系指标权重的确定 |
4.4.1 指标赋值方法 |
4.4.2 基于AHP法确定内部审计绩效评价指标权重 |
第五章 基于平衡计分卡的Z集团内部审计绩效评价结果及相关对策建议 |
5.1 内部审计绩效评价指标体系的具体应用 |
5.1.1 内部审计绩效评价体系评价指标评分标准的确定 |
5.1.2 内部审计绩效评价体系评价指标评分值的汇总 |
5.2 内部审计绩效评价结果具体分析 |
5.2.1 财务维度具体分析 |
5.2.2 客户维度具体分析 |
5.2.3 内部审计业务流程维度具体分析 |
5.2.4 学习与创新维度具体分析 |
5.3 提升Z集团内部审计绩效的保障措施 |
5.3.1 营造全员参与内部审计绩效管理的文化氛围 |
5.3.2 完善内部审计质量控制机制 |
5.3.3 建立各部门协作的沟通平台 |
5.3.4 加强内部审计人力资源建设 |
第六章 结论与展望 |
6.1 结论 |
6.2 展望 |
参考文献 |
附录 |
攻读学位期间主要的研究成果 |
致谢 |
(7)我国国有企业刑事合规制度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引言 |
第一章 国有企业刑事合规的制度现状及适用问题 |
第一节 国有企业刑事合规制度的现实境遇 |
一、刑事合规制度的法律评价 |
二、刑事合规制度的义务来源 |
三、刑事合规制度的行政监管 |
第二节 国有企业刑事合规制度的适用问题 |
一、合规文本模式导致刑事合规风险识别的形式化 |
二、合规管理运行机制偏离企业刑事合规预设轨迹 |
三、法律程序性障碍影响刑事合规价值与目的判定 |
本章小结 |
第二章 国有企业刑事合规的概念重构与法理探寻 |
第一节 刑事合规概念二元视角与基本立场 |
一、合规理论框架下的刑事合规 |
二、关键概念视角下的刑事合规 |
第二节 国有企业刑事合规制度的法理依据 |
一、风险刑法理论的合规导向 |
二、情境预防理论的合规指引 |
三、企业犯罪治理的合规维度 |
四、刑事合规阶层性分类理论确立 |
第三节 国有企业刑事合规的必要性与价值目标 |
一、国有企业刑事合规的必要性 |
二、国有企业刑事合规的价值目标 |
本章小结 |
第三章 国有企业刑事合规的风险识别与传导规制 |
第一节 国有企业刑事合规风险识别与评估的路径 |
一、刑事合规风险识别的基础路径 |
二、刑事合规视角下贪污贿赂型风险 |
三、刑事合规视角下的职权型风险 |
四、刑事合规视角下的经营型风险 |
第二节 国有企业刑事合规风险传导的边界与规制 |
一、刑事合规风险传导的国企边界 |
二、刑事合规风险传导的基本原理 |
三、刑事合规风险传导标准化模型 |
四、刑事合规风险传导的规制路径 |
本章小结 |
第四章 国有企业刑事合规的行政镜像与治理反思 |
第一节 行政镜像:国有企业刑事合规制度的零和博弈 |
一、国有企业行政监管的权力来源 |
二、国有企业刑事合规的公法属性 |
三、破解之道:行政和解稳步引入 |
第二节 治理反思:国有企业多重风险治理体系的重塑 |
一、国有企业多重风险治理制度形成与层叠 |
二、国有企业刑事合规管理架构塑造与提升 |
三、应然之解:“综合合规职能体系”构建 |
本章小结 |
第五章 国有企业刑事合规制度有效性与证成轨迹 |
第一节 国有企业刑事合规制度正当化的“抱朴守拙” |
一、法人替代刑事责任原则的演进 |
二、刑事合规形成机制的预防功能 |
三、国有企业刑事合规正当性原则 |
第二节 国有企业刑事合规制度开放性的“行稳致远” |
一、国有企业刑事合规的开放性 |
二、国有企业刑事合规过程再溯 |
本章小结 |
第六章 国有企业刑事合规指引与激励的初步方案 |
第一节 重点领域刑事法律风险的合规指引 |
一、域外专项刑事合规的制度借鉴 |
二、反商业贿赂统一立法初步构想 |
三、国有企业反商业贿赂合规指引 |
第二节 刑事合规激励的刑事政策与行政指向 |
一、“宽严相济”刑事政策的合规适用 |
二、国有企业刑事合规激励的基础路径 |
本章小结 |
余论:企业合规布局的前提与范本 |
参考文献 |
致谢 |
在读期间发表的学术论文 |
(8)民营企业内部审计高质量发展路径研究 ——以DH集团为例(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1 绪论 |
1.1 选题背景 |
1.2 研究目的与意义 |
1.2.1 研究目的 |
1.2.2 研究意义 |
1.3 研究内容与方法 |
1.3.1 研究内容 |
1.3.2 研究方法 |
2 文献综述与相关理论 |
2.1 文献综述 |
2.1.1 国外研究现状 |
2.1.2 国内研究现状 |
2.1.3 文献评述 |
2.2 民营企业内部审计高质量发展相关基础理论 |
2.2.1 民营企业的界定 |
2.2.2 民营企业内部审计的特征 |
2.2.3 内部审计高质量发展的内涵 |
2.3 民营企业内部审计高质量发展相关理论基础 |
2.3.1 受托责任理论 |
2.3.2 价值链理论 |
2.3.3 内部控制理论 |
3 民营企业内部审计高质量发展相关理论分析 |
3.1 民营企业内部审计目标定位变迁 |
3.1.1 查错纠弊 |
3.1.2 积极兴利 |
3.1.3 价值增值 |
3.1.4 提质增效 |
3.2 民营企业内部审计高质量发展的必要性分析 |
3.2.1 适应高质量发展经济环境的需要 |
3.2.2 服务民营企业高质量发展的需要 |
3.2.3 提升民营企业内部审计质量的需要 |
3.3 制约内部审计发展的因素分析 |
3.3.1 管理当局对内部审计的重视和支持 |
3.3.2 内部审计的独立性 |
3.3.3 内部审计部门的规模 |
3.3.4 内部审计人员的专业胜任能力 |
3.3.5 审计技术方法的水平 |
4 DH集团内部审计案例分析 |
4.1 DH集团基本情况 |
4.1.1 DH集团简介 |
4.1.2 DH集团组织架构 |
4.2 DH集团内部审计的发展历程 |
4.2.1 建立起步阶段(1994-2007) |
4.2.2 转型发展阶段(2008-2010) |
4.2.3 巩固提高阶段(2011-2016) |
4.2.4 高质量发展阶段(2017 至今) |
4.3 DH集团内部审计现状 |
4.3.1 内部审计组织架构 |
4.3.2 内部审计部门的组织定位和职责权限 |
4.3.3 内部审计工作流程及制度建设情况 |
4.3.4 内审人员结构和软硬件资源配置情况 |
4.4 DH集团内部审计高质量发展的成效分析 |
4.4.1 通过审计信息化技改提升审计能力和效率 |
4.4.2 通过审计全覆盖扫除审计盲区 |
4.4.3 通过关键风控点评估增强风险防范能力 |
4.4.4 通过转变工作作风提高审计监督与服务能力 |
4.5 DH集团内部审计高质量发展成效的原因分析 |
4.5.1 基于高独立性的内部审计战略定位 |
4.5.2 积极推动审计信息化建设 |
4.5.3 注重对内审人员的结构优化与后续教育 |
4.5.4 强化审计质量控制 |
4.6 案例小结 |
5 民营企业内部审计高质量发展路径 |
5.1 树立内部审计高质量发展理念 |
5.2 提升内部审计机构的独立性 |
5.2.1 合理设置内部审计机构 |
5.2.2 完善内部审计章程 |
5.3 加强审计人才队伍建设 |
5.3.1 优化内部审计人员结构 |
5.3.2 加强对内部审计人员的后续教育 |
5.4 革新审计技术方法 |
5.4.1 加强企业内部审计信息化建设 |
5.4.2 基于审计业务类型创新审计技术方法 |
5.5 全面深化审计全覆盖目标 |
5.6 完善审计质量控制制度 |
5.7 提高内部审计结果利用水平 |
6 民营企业内部审计实现高质量发展路径的保障措施 |
6.1 完善内部审计法制体系 |
6.2 充分发挥内部审计协会的作用 |
6.3 企业领导层对内部审计工作给予重视和支持 |
6.4 深入落实内部审计质量保证与改进项目 |
结论与展望 |
参考文献 |
攻读学位期间发表的学术论文 |
致谢 |
(9)内部环境缺陷对会计信息失真的影响研究 ——以雅百特公司为例(论文提纲范文)
致谢 |
摘要 |
abstract |
1 绪论 |
1.1 研究背景与意义 |
1.2 国内外文献综述 |
1.3 研究思路与方法 |
1.4 研究内容与框架 |
1.5 本文创新之处 |
2 概念界定与理论基础 |
2.1 内部环境与会计信息失真的概念界定 |
2.2 内部环境与会计信息失真研究的理论基础 |
3 内部环境角度下会计信息失真现状概述和影响因素分析 |
3.1 内部环境角度下会计信息失真现状概述 |
3.2 内部环境要素对会计信息失真影响理论分析 |
4 案例研究——以雅百特公司为例 |
4.1 雅百特公司简介 |
4.2 雅百特财务造假案介绍 |
4.3 雅百特会计信息失真案的财务角度分析 |
4.4 内部环境角度下雅百特会计信息失真成因分析 |
5 内部环境角度下减少会计信息失真对策 |
5.1 完善和健全企业治理架构 |
5.2 构建合理的内部机构和权责分配体系 |
5.3 培育企业文化 |
5.4 改进人力资源政策 |
5.5 有效发挥内部审计的作用 |
5.6 强化公司海外战略的保障与监管 |
5.7 强化社会责任感建设 |
6 结论 |
6.1 论文结论 |
6.2 论文的创新点 |
6.3 研究不足 |
6.4 建议与展望 |
参考文献 |
作者简历 |
学位论文数据集 |
(10)5G网络技术对提升4G网络性能的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引言 |
1 4G网络现处理办法 |
2 4G网络可应用的5G关键技术 |
2.1 Msssive MIMO技术 |
2.2 极简载波技术 |
2.3 超密集组网 |
2.4 MEC技术 |
3 总结 |
四、在市场经济条件下如何发挥内部审计的职能和作用(论文参考文献)
- [1]论市场经济下审计的职能与作用[J]. 任惠玲. 财会学习, 2022(02)
- [2]论市场经济下企业内部审计的职能与作用[J]. 邓磊. 中国乡镇企业会计, 2021(07)
- [3]J省Z保险公司风险导向内部审计问题探讨[D]. 戴景. 江西财经大学, 2021(10)
- [4]国有企业内部审计职能定位与升级路径[J]. 管淑慧. 当代会计, 2021(09)
- [5]内部审计与国有企业高管腐败 ——来自我国上市公司的经验证据[D]. 樊芷懿. 山东大学, 2021(02)
- [6]基于平衡计分卡的Z集团内部审计绩效评价研究[D]. 蒋维. 湖南工业大学, 2020(04)
- [7]我国国有企业刑事合规制度研究[D]. 杜方正. 东南大学, 2020(02)
- [8]民营企业内部审计高质量发展路径研究 ——以DH集团为例[D]. 王恒亮. 哈尔滨商业大学, 2020(10)
- [9]内部环境缺陷对会计信息失真的影响研究 ——以雅百特公司为例[D]. 范凯. 中国矿业大学, 2020(01)
- [10]5G网络技术对提升4G网络性能的研究[J]. 刘奕. 数码世界, 2020(0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