希氏束论文_王星,何益,詹启路,周娇,戴树人

导读:本文包含了希氏束论文开题报告文献综述、选题提纲参考文献及外文文献翻译,主要关键词:房室,生理,心脏,右心室,室间隔,起搏器,心尖。

希氏束论文文献综述

王星,何益,詹启路,周娇,戴树人[1](2019)在《希氏束起搏与右心室起搏疗效比较的Meta分析》一文中研究指出目的系统评价希氏束起搏(HBP)与右心室起搏(RVP)的疗效。方法计算机检索PubMed、The Cochrane Library、Web of Science、EMbase、CNKI、VIP和WanFang Data数据库,搜集关于HBP与RVP疗效比较的随机对照试验(RCT)和队列研究,检索时限均为建库至2018年12月。由2名研究者独立筛选文献、提取资料并评价纳入研究的偏倚风险后,采用RevMan 5.3软件进行Meta分析。结果共纳入8个研究,包括1 130例患者。Meta分析结果显示:HBP组在QRS时限[MD=–43.88,95%CI(–52.53,–35.22),P<0.000 01]、左心室射血分数(LVEF)[MD=4.53,95%CI(2.67,6.38),P<0.000 01]、心功能(NYHA分级)[MD=–0.85,95%CI(–1.14,–0.56),P<0.000 01]等方面均优于RVP组,但HBP的手术时间[MD=15.21,95%CI(11.44,18.98),P<0.000 01]、曝光时间[MD=2.98,95%CI(2.09,3.86),P<0.000 01]比RVP组更长。结论当前证据显示,HBP在QRS时限、LVEF、NYHA等指标方面优于RVP,但手术时间更长。受纳入研究数量和质量的限制,上述结论尚待更多高质量研究予以验证。(本文来源于《中国循证医学杂志》期刊2019年11期)

司晓云,周纬,谌晶晶,莫显刚,王龙[2](2019)在《希氏束起搏与右室心尖部起搏对老年患者心功能影响的对比分析》一文中研究指出目的探讨希氏束与右室心尖部不同起搏部位对老年患者心功能的影响。方法选取广东省某叁甲医院2017年1月—2018年9月右室心尖部起搏器植入的41例老年患者作为右室起搏组,同期收治行希氏束起搏植入的32例老年患者作为希氏束起搏组。记录患者入院时的一般资料,分析起搏器植入时的起搏参数,分析术后3个月随访时的心脏超声指标。结果两组患者的一般资料情况无明显差异。两组患者起搏植入术后的阈值、R波振幅、电极阻抗无明显差异。右室起搏组植入术后较术前QRS波群明显增宽(P<0. 01),与希氏束起搏组相比QRS波群明显增宽(P<0. 01)。术后3个月随访时希氏束起搏组的射血分数、心排血量、每搏量、心排血指数均优于右室起搏组(均P<0. 01)。结论与右室心尖部起搏相比,希氏束起搏可以明显改善老年患者的心功能。(本文来源于《心血管病学进展》期刊2019年07期)

冯燕宁,韩麦丰,元晋霞[3](2019)在《希氏束起搏患者的护理管理》一文中研究指出近年来,随着起搏器新技术的不断研发,起搏器治疗适应症不断扩展,如埋藏式心脏除颤器、心脏再同步起搏除颤器、抗房颤起搏器等在临床上得到越来越多的应用[1],生理性心脏起搏器的应用得到了更多的关注。希氏束起搏(His bundle pacing,HBP)复制人心脏的正常传导,更接近于生理性起搏,在对心脏功能的改善方面比传统的右室心尖起搏更有优势。我院心内科,自2018年9月~2019年2月,为5例有常规心脏起搏适应证包括病(本文来源于《实用临床护理学电子杂志》期刊2019年44期)

贾宏[4](2019)在《窄QRS波希氏束室性心动过速一例》一文中研究指出起源于希氏束的窄QRS波室性心动过速临床少见且不易诊断。本文介绍一例窄QRS波室性心动过速的心电图表现,讨论希氏束室性心动过速的特点及发生机制。(本文来源于《实用心电学杂志》期刊2019年05期)

罗熙,何泉[5](2019)在《希氏束起搏的临床研究进展》一文中研究指出人工心脏起搏器自20世纪50年代开始广泛应用于临床以来,经过60年的发展,人工心脏起搏器治疗成为包括高度房室传导阻滞、病态窦房结综合征、多分支传导阻滞等缓慢型心律失常最重要的治疗手段。其中,右心室心尖部起搏因其操作简单、容易到位、脱位率低成为应用最为广泛的起搏方式。然而右心室心尖部起搏因其改变了心室激动顺序,引起心脏(本文来源于《现代医药卫生》期刊2019年19期)

罗立博,梁华生,梁远红,陈东骊,刘烈[6](2019)在《希氏束起搏的研究进展》一文中研究指出生理性起搏是心脏起搏与电生理领域的研究热点,希氏束起搏因为最大限度地保留生理性心室激动顺序,被认为是最具生理性的起搏模式。该文介绍希氏束起搏的定义、电生理特点与临床研究进展。(本文来源于《国际心血管病杂志》期刊2019年05期)

李玉秋,陈柯萍[7](2019)在《希氏束起搏在心力衰竭中的应用进展》一文中研究指出慢性心力衰竭是发病率很高的心血管疾病之一。流行病学资料显示,世界范围内心脏衰竭患者超过2500万,我国约有450万慢性心力衰竭患者[1]。目前,β阻滞药、血管紧张素转换酶抑制药(angiotensin converting enzyme inhibitor,ACEI)等药物治疗已成为慢性心力衰竭治疗的基石。然而,药物治疗存在一定的局限性,在改善远期生存率方面并不理想。心脏再同步化治疗(cardiac resynchronization therapy, CRT)即双室起搏已被大规模临床研究证实能够改善心力衰竭患者的临床症状,提高心力衰竭患者的生活质量,并且可以逆转左心室重构,改善血流动力学,降低心力衰竭患者的再住院率和病死率,是慢性心力衰竭的有效治疗方式[2]。但是,仍有30%~40%(本文来源于《中国介入心脏病学杂志》期刊2019年08期)

李雨薇,刘俊鹏,杨杰孚[8](2019)在《希氏束起搏的发展及现状》一文中研究指出随着人口老龄化加剧,心脏起搏器植入的需求也日趋增多。但目前对最佳心室起搏位点仍存在争议。传统右心室起搏,无论是右心室心尖部还是右心室流出道间隔部,都会导致心室收缩不协调,增加心力衰竭和心房颤动的风险。心脏再同步化治疗(cardiac resynchronization therapy,CRT)较右心室起搏保持了左、右心室电和机械的相对同步性,但与真正意义上的生理性起搏仍相距甚远。随着植入技术及器械的发展,更接近生理性起搏的希氏束-浦肯野纤维系统起搏,即希氏束起搏(his bundle pacing,HBP)和左束支区域起搏(left bandle branch pacing,LBBP)成为目前起搏治疗领域的研究热点,尤其是HBP能产生生理性的心室激动顺序,因而备受关注。(本文来源于《中国介入心脏病学杂志》期刊2019年08期)

潘晓杰,王莹琦,张树龙,尹晓盟[9](2019)在《9例希氏束左侧起源室早特点及消融疗效分析》一文中研究指出目的研究起源于希氏束左侧的频发室性早搏(室早)的心电图特点并观察电解剖标测(Carto)指导下射频消融效果。方法选取大连医科大学附属第一医院自2010年1月至2018年6月经心内电生理检查诊断为起源于希氏束左侧的频发室早患者9例,在Carto指导下进行标测及导管射频消融,分析其体表心电图特征、心内电图及消融结果。结果起源于左侧希氏束旁的室早心电图表现为:(1)胸前导联QRS波群时限较短;(2)胸前导联移行区通常在V1-V2导联之间;(3)以R波为主波的导联顶端尖锐无切迹、顿挫;(4)V1导联通常呈rS或者R型。9例中4例患者行射频消融术,成功率100%。结论希氏束左侧起源的室早具有特定的心电图特点,在Carto叁维标测指导下可以成功进行射频消融。(本文来源于《大连医科大学学报》期刊2019年04期)

司晓云,李伟,周典华,莫显刚,郑红梅[10](2019)在《希氏束起搏与间隔部起搏对老年患者近中期心功能的影响分析》一文中研究指出目的探讨希氏束与右心室间隔部起搏对老年患者近中期心功能的影响。方法选取2017年1月~2018年1月南方医科大学南方医院右心室间隔部起搏器置入的老年患者36例为右心室起搏组,行希氏束起搏置入的老年患者29例为希氏束起搏组。分析术后即刻、3、6个月2组起搏参数(起搏阈值、R波幅度及电极阻抗)、QRS时限,术后随访3、6个月,观察2组心脏超声及B型钠尿肽(BNP)水平。结果术后即刻、3、6个月,2组起搏阈值、R波幅度及电极阻抗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术后即刻、3、6个月右心室起搏组QRS时限明显长于术前,且明显长于同期希氏束起搏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2组术前心排血量、每搏量、心脏指数、LVEF、BNP水平比较,无统计学差异(P>0.05);与术前比较,右心室起搏组术后6个月心排血量、每搏量及LVEF明显降低,BNP水平明显升高,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P<0.01)。与右心室起搏组比较,希氏束起搏组术后3、6个月心排血量、术后6个月每搏量、心脏指数及LVEF水平明显升高,术后3、6个月BNP水平明显降低[(30.77±5.60)ng/L vs (34.58±7.32)ng/L,P=0.02;(28.20±6.30)ng/L vs (41.40±7.32)ng/L,P=0.00]。结论与右心室流出道间隔部起搏相比,希氏束起搏可以明显改善老年患者的中期心功能。(本文来源于《中华老年心脑血管病杂志》期刊2019年08期)

希氏束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目的探讨希氏束与右室心尖部不同起搏部位对老年患者心功能的影响。方法选取广东省某叁甲医院2017年1月—2018年9月右室心尖部起搏器植入的41例老年患者作为右室起搏组,同期收治行希氏束起搏植入的32例老年患者作为希氏束起搏组。记录患者入院时的一般资料,分析起搏器植入时的起搏参数,分析术后3个月随访时的心脏超声指标。结果两组患者的一般资料情况无明显差异。两组患者起搏植入术后的阈值、R波振幅、电极阻抗无明显差异。右室起搏组植入术后较术前QRS波群明显增宽(P<0. 01),与希氏束起搏组相比QRS波群明显增宽(P<0. 01)。术后3个月随访时希氏束起搏组的射血分数、心排血量、每搏量、心排血指数均优于右室起搏组(均P<0. 01)。结论与右室心尖部起搏相比,希氏束起搏可以明显改善老年患者的心功能。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希氏束论文参考文献

[1].王星,何益,詹启路,周娇,戴树人.希氏束起搏与右心室起搏疗效比较的Meta分析[J].中国循证医学杂志.2019

[2].司晓云,周纬,谌晶晶,莫显刚,王龙.希氏束起搏与右室心尖部起搏对老年患者心功能影响的对比分析[J].心血管病学进展.2019

[3].冯燕宁,韩麦丰,元晋霞.希氏束起搏患者的护理管理[J].实用临床护理学电子杂志.2019

[4].贾宏.窄QRS波希氏束室性心动过速一例[J].实用心电学杂志.2019

[5].罗熙,何泉.希氏束起搏的临床研究进展[J].现代医药卫生.2019

[6].罗立博,梁华生,梁远红,陈东骊,刘烈.希氏束起搏的研究进展[J].国际心血管病杂志.2019

[7].李玉秋,陈柯萍.希氏束起搏在心力衰竭中的应用进展[J].中国介入心脏病学杂志.2019

[8].李雨薇,刘俊鹏,杨杰孚.希氏束起搏的发展及现状[J].中国介入心脏病学杂志.2019

[9].潘晓杰,王莹琦,张树龙,尹晓盟.9例希氏束左侧起源室早特点及消融疗效分析[J].大连医科大学学报.2019

[10].司晓云,李伟,周典华,莫显刚,郑红梅.希氏束起搏与间隔部起搏对老年患者近中期心功能的影响分析[J].中华老年心脑血管病杂志.2019

论文知识图

希氏束电图-图26-9 希氏束电图、心电...分类及特点-图30-19 房室旁路位置示意图(详...绘制方法-图11-6 A-V水平的激动与传导梯形...

标签:;  ;  ;  ;  ;  ;  ;  

希氏束论文_王星,何益,詹启路,周娇,戴树人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