导读:本文包含了适度容量论文开题报告文献综述、选题提纲参考文献及外文文献翻译,主要关键词:容量,人口,承载力,生态,水资源,城镇化,青藏高原。
适度容量论文文献综述
杨文婧[1](2018)在《基于经济和资源环境约束下的贵州省适度人口容量研究》一文中研究指出对于一个城市的发展,从客观上来讲,在任何时期始终存在着一个适度且合理的人口承载量。而生态适度人口的确定,主要取决于两个方面:一方面是该区域生态承载力;另一方面就是该区域内人口对生态资源的需求。本文应用可能-满意度方法,通过对贵州省经济和资源环境承载力的计算来研究贵州省人口规模的适度容量。结果表明,目前贵州省人口、经济与资源环境间发展不协调,尤其人口规模满意度有待提高。故贵州省应该高度重视当前的问题,采取必要的措施保护耕地面积不致减少,严格控制人口增长速度,与此同时节能减排,降低能源消耗量,提高资源的有效利用率,进一步优化产业结构,从而在根本上减少贵州省生态赤字,增强其生态承载力,最终对区域环境承载的人口压力起到缓解作用,以使其人口发展与经济社会、环境以及资源的发展相协调。本文以贵州省的经济和资源环境的实际情况为立足点,研究其适度人口容量,首先针对国内外学者在人口容量方面的众多研究进行分类总结,对统计到的贵州省1986年至2016的相关数据,运用描述性统计的方法就省内人口、资源环境与经济社会的发展现状及趋势进行阐述,同时进一步观察贵州省人口自然增长率;然后,本文采用了分位数回归法对2015年至2025年贵州省的年末人口数量进行了预测,预测结果显示2020年贵州省内年末总人口数量将达到3597.35万人,到2025年,年末总人口将会达到3668.20万人。接下来,通过各个人均指标测算不同指标相应的多目标可能满意度,了解不同指标上贵州省人口承载力现状。继而通过2010-2030年人口、经济与社会、资源与环境叁大模块预测值,了解在此期间两个系统之间承载力的内部联动、互相影响的关系。通过脉冲响应函数以及方差分解探究人口与社会经济、人口与资源环境的相互影响机制。最后,以本文的实证分析得出的结论为依据,提出一些有利于实现贵州省经济社会与人口、资源环境之间健康发展的可实施意见。(本文来源于《贵州财经大学》期刊2018-06-01)
张鹏,李萍,李文辉[2](2017)在《基于适度人口容量的生态文明城市建设研究——以广东省惠州市为例》一文中研究指出生态文明城市是新型城镇化建设的目标,是实现经济发展、民生改善与生态保护协调统一的最佳方式。适度的人口容量、科学的城市规划和有效的城市治理是避免和减轻城市病的根本途径。本文从生态经济学和系统工程学跨学科的视角出发,构建了一个基于适度人口容量,人口流动和城乡均衡发展的生态文明城市建设路径的理论分析框架,并以广东省惠州市为例,根据土地功能定位和主体功能区定位,分别测算了惠州市的适度人口容量;基于人口自然变动和人口机械变动的趋势,预测了惠州市未来人口发展状况。研究发现,惠州市常住人口已略微超过基于土地功能定位测算的适度人口容量,但基于主体功能定位的人口密度模型测算表明,惠州市未来人口发展规模远低于适度人口容量,进而从总体上剖析了惠州市生态文明城市建设中适度人口容量和人口均衡发展方面带有普遍性的问题和原因。由此,揭示出生态文明城市的创建,必须基于人口承载力,走动态规划调控路子,协同推进经济建设、民生改善、生态保护、环境优化和制度改革,真正地促进流动人口市民化、城乡公共服务均等化和社会保障公平化。(本文来源于《中国人口·资源与环境》期刊2017年08期)
陈金泉,王海仓,陈云辉[3](2017)在《生态足迹视角下区域适度人口容量预测——以赣州市为例》一文中研究指出根据生态足迹理论,建立生态足迹计算模型和生态适度人口容量预测模型,分别对赣州市2012年的生态足迹和生态承载力进行测算与分析,对赣州市2020年生态适度人口容量进行预测.结果显示:2012年赣州市域生态足迹为1.346704955 hm~2/人,可利用生态承载力0.580912783 hm~2/人,生态赤字为0.765792172hm~2/人,预测赣州市2020年生态适度人口容量为1047.07万人.与预测的生态适度人口容量相比,根据四次多项式曲线拟合模型预测的赣州市2020年人口总量将超出约106.54万人.届时,赣州市将面临严重的人口压力.据此,为提高赣州市适度人口容量以及减轻人口压力提出几点建议.(本文来源于《江西理工大学学报》期刊2017年01期)
张聪聪,赵玲[4](2016)在《“生态约束”下的柴达木地区适度人口容量分析》一文中研究指出柴达木地区的资源相对丰富,面积辽阔,但生态环境较为脆弱,水资源缺乏,气候条件差,大部分属于荒漠或半荒漠地区,能够供人类生存的地方极少。文章利用生态足迹模型估算出柴达木地区适度人口规模应该是在25.8万人左右,这表明柴达木地区的供需失衡问题十分突出,对自然环境的索取已经超过了当地生态的承载能力。(本文来源于《中国市场》期刊2016年18期)
曹霞,邹萍[5](2015)在《基于适度容量预测的服务业项目空间布局优化途径——以徐州为例》一文中研究指出研究从徐州市区商业综合体、五星级酒店和集中办公楼宇叁大重要服务业项目入手,以影响其发展的主要因素为参考指标,对重要服务业项目的适度容量进行预测;同时,结合重要服务业项目空间分布现状及存在问题,以适度容量为指导,探讨重要服务业项目的空间布局优化途径,以期有效引导徐州市区重要服务业项目的选址和落地,推动城市现代服务业与城市经济的双赢发展。(本文来源于《规划师》期刊2015年10期)
张美慧[6](2015)在《辽宁省适度人口容量及其相关问题研究》一文中研究指出人类是维持经济运行和社会发展的主体,地区的人口承载力(人口容量)和适度人口是影响当地经济与社会发展的两个重要因素。所以,探究一个地区的人口承载力和适度人口对当地人民社会生活质量的提高,经济的健康发展均有非常重要的意义。本文立足于研究辽宁省的人口承载力和适度人口,首先运用描述性统计的方法对1978年至2014年辽宁省人口的发展现状和发展趋势做出了叙述,同时人口自然增长率进行了进一步的观察;接下来,本文采用了线性回归模型、Logistic人口增长模型和灰色预测模型对2015年至2030年辽宁省的年末人口数量进行了预测,预测到2020年辽宁省年末总人口达到4538.7万人,到2030年辽宁省年末总人口达到4605.7万人。在本文的第四章,分别从耕地面积和可适宜建设用地面积两个方面运用单因素方法对辽宁省的土地人口承载力进行分析,预测得出在假设2020年辽宁省人民生活平均水平分别为:温饱、小康和富裕基于耕地-粮食的土地人口承载力分别为6300.54万人、5512.07万人和4900.42万人。本文将人口承载力与实际人口的比值定义为人口承载率,则可计算出2020年辽宁省温饱型土地人口承载率为72.04%、小康型土地人口承载率为82.34%、富裕型土地人口承载率为92.62%;在“可利用适宜建设用地面积”角度继续考察辽宁省土地人口承载力,评价结果得到2020年辽宁省基于利用适宜建设用地的人口承载力可达到13072.41万人,综合两种因素下的结果,得到辽宁省土地资源综合人口承载力为7780.17万人,所对应的人口承载率为58.33%。本文还从经济发展的角度考察了辽宁省的经济资源人口承载力,研究得到辽宁省经济资源人口承载力为5580.63万人,对应的人口承载率为81.33%。第五章,本文选取了包含经济水平,社会生活和生态资源叁个方面的40个指标创建了辽宁省适度人口指标体系,采用可能-满意度方法对2020年辽宁省适度人口进行了研究,在可能满意度为0.6的情况下,得出辽宁省经济水平、社会生活和生态资源所对应的适度人口分别为:4587.3万人、4371.1万人和4410.8万人,根据叁种因素对人口可持续发展影响的重要程度,将其赋予不同的权重,最终得到2020年辽宁省的适度人口容量为4462.7万人。同时得出在这叁个因素水平中最制约人口增长的因素,分别为:地方公共财政收入”、“卫生机构技术人员数”和“城市天然气供应量”。文章的第六章,总结了通过统计方法预测出的2020年辽宁省年末人口总量、2020年人口承载力,以及通过可能-满意度方法运算得到的2020年辽宁的适度人口,通过2020年辽宁省的预测人口数量与其他叁个指标的对比,推断到2020年时,如果到了2020年辽宁人民的平均生活水平已经达到富裕的状态,人均对粮食的需求也会相应增多,那么辽宁省粮食产量将面临着不能“自给自足”的局面。2020年辽宁省适度人口为4462.7万人,预测得出的实际人口为4538.7万人,最大承载人口根据考察的角度不同有不同的结果,经过观察可以发现这叁者满足适度人口<实际人口<最大承载人口。也就是说在未来的5、6年中辽宁省不会存在人口超载的问题,但是为了能够实现经济、社会和环境叁者的协调和可持续发展,2020年时应把人口控制在适度人口即4462.7万左右。本文的创新之处有以下两点:1.人口承载力研究角度的创新基于单因素分析方法的土地人口承载力的研究大多数是基于“耕地-粮食-人口”的角度,然而,本文认为从承载人口的功能上来分析,土地资源的主要功能不仅仅是为人们提供粮食满足人类的生活所需,土地资源还可以为人们提供住所,这也是保证人民生活顺利进行的根本。所以本文从可利用适宜建设用地面积的角度考察了2020年辽宁省的土地人口承载力。2.人口研究分析方式的创新以往的研究多数把人口承载力和适度人口作为两个独立的方面的在研究,本文在考察辽宁省人口发展时将这两个指标结合在一起研究:在预测了辽宁省人口增长趋势之后,分析了土地人口承载力,结合预测出的人口和人口承载力计算出人口承载率,更加直观的体现出辽宁省实际人口与最大承载人口之间的差距。除了让实际人口与人口承载力联系更紧密外,文章还将经过统计模型推算出的2020年辽宁省人口数量与辽宁省人口承载力和适度人口这3个指标进行了对比分析,更加透彻的解析了辽宁省人口发展的现状和以后需要注意的问题。(本文来源于《东北财经大学》期刊2015-10-01)
赵欣[7](2015)在《基于经济承载力法的鄂州市适度人口容量研究》一文中研究指出鄂州市是湖北省的一个有着特殊地位的地级市,担任着湖北省政治经济改革"试验田"的重任。人口作为一个地区最重要的资源,既具备着社会属性也具备自然属性,是一切资源利用的基础。在城市发展过程中,合理的人口规模可以促进城市功能的完善,相反人口不足或者过剩,都会导致一些城市病的产生。鉴于此,本课题研究通过分别预测并比较国民生产总值以及人均国民生产总值之间预测值来计算鄂州市人口的适度总量,希望能给鄂州市改革措施的科学制定、改革制度的顺利实施提供数据支撑。(本文来源于《中小企业管理与科技(下旬刊)》期刊2015年04期)
赵欣[8](2015)在《基于资源环境承载力预测法的鄂州市适度人口容量研究》一文中研究指出人口作为一个地区最重要的资源,具有自然与社会的双重属性,是一切资源利用的基础。城市人口预测是城市规划的技术指标和布局依据,对城市发展具有十分重要的影响。适度的人口规模是保证城市可持续发展的前提和保障。本文以鄂州市为例,基于资源环境承载力预测法研究并计算了鄂州市适度人口总量,以期为鄂州市适度人口研究提供全面的数据支撑。(本文来源于《中小企业管理与科技(中旬刊)》期刊2015年04期)
赵玲[9](2014)在《城镇化进程中青藏高原城市适度人口容量分析》一文中研究指出青藏高原城镇化水平迅速提高的同时,城市人口容量引发的生态安全问题越来越显着。文章应用生态足迹模型,利用2012年数据测算青藏高原门户城市西宁市的适度人口容量,结果表明,西宁市现居人口超过适度人口容量。分析影响西宁市适度人口容量的因素,发现西宁的区位要素、环境污染、经济发展叁个因素对人口容量有较大影响。(本文来源于《生态经济》期刊2014年08期)
李卓[10](2014)在《基于水资源约束视角的兰州新区适度人口容量研究》一文中研究指出2012年8月,兰州新区成为国务院批复的第五个国家级新区,规划面积806km2。随着入驻兰州新区的企业与人口不断增加,兰州新区供水压力也逐渐增加,本文试图运用多因子分析法,以淡水资源、经济发展水平、生态建设为指标,对兰州新区未来在满足规划的经济和生态指标前提下,可容纳的人口数量进行估算,并提出了相应的政策建议。(本文来源于《甘肃科技纵横》期刊2014年05期)
适度容量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生态文明城市是新型城镇化建设的目标,是实现经济发展、民生改善与生态保护协调统一的最佳方式。适度的人口容量、科学的城市规划和有效的城市治理是避免和减轻城市病的根本途径。本文从生态经济学和系统工程学跨学科的视角出发,构建了一个基于适度人口容量,人口流动和城乡均衡发展的生态文明城市建设路径的理论分析框架,并以广东省惠州市为例,根据土地功能定位和主体功能区定位,分别测算了惠州市的适度人口容量;基于人口自然变动和人口机械变动的趋势,预测了惠州市未来人口发展状况。研究发现,惠州市常住人口已略微超过基于土地功能定位测算的适度人口容量,但基于主体功能定位的人口密度模型测算表明,惠州市未来人口发展规模远低于适度人口容量,进而从总体上剖析了惠州市生态文明城市建设中适度人口容量和人口均衡发展方面带有普遍性的问题和原因。由此,揭示出生态文明城市的创建,必须基于人口承载力,走动态规划调控路子,协同推进经济建设、民生改善、生态保护、环境优化和制度改革,真正地促进流动人口市民化、城乡公共服务均等化和社会保障公平化。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适度容量论文参考文献
[1].杨文婧.基于经济和资源环境约束下的贵州省适度人口容量研究[D].贵州财经大学.2018
[2].张鹏,李萍,李文辉.基于适度人口容量的生态文明城市建设研究——以广东省惠州市为例[J].中国人口·资源与环境.2017
[3].陈金泉,王海仓,陈云辉.生态足迹视角下区域适度人口容量预测——以赣州市为例[J].江西理工大学学报.2017
[4].张聪聪,赵玲.“生态约束”下的柴达木地区适度人口容量分析[J].中国市场.2016
[5].曹霞,邹萍.基于适度容量预测的服务业项目空间布局优化途径——以徐州为例[J].规划师.2015
[6].张美慧.辽宁省适度人口容量及其相关问题研究[D].东北财经大学.2015
[7].赵欣.基于经济承载力法的鄂州市适度人口容量研究[J].中小企业管理与科技(下旬刊).2015
[8].赵欣.基于资源环境承载力预测法的鄂州市适度人口容量研究[J].中小企业管理与科技(中旬刊).2015
[9].赵玲.城镇化进程中青藏高原城市适度人口容量分析[J].生态经济.2014
[10].李卓.基于水资源约束视角的兰州新区适度人口容量研究[J].甘肃科技纵横.201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