导读:本文包含了实证主义史学论文开题报告文献综述、选题提纲参考文献及外文文献翻译,主要关键词:史学,实证主义,中国,马克思主义,历史,伊斯兰教,唯物史观。
实证主义史学论文文献综述
高楠[1](2016)在《历史规律的“隐”与“显”:从实证主义史学到辩证唯物史观》一文中研究指出千秋兴衰,似乎相隔一段时间,历史就会"重演",难道历史背后真存在那只"无形之手"——历史规律。历史哲学在历史长河中不断深化发展,本文以历史哲学中实证主义史学、历史非决定论、辩证唯物史观发展历程为轴,梳理历史规律的由隐转显,由显至隐,再由隐变显的动态脉络。历史规律的显现过程是能动的、辩证的。(本文来源于《青春岁月》期刊2016年03期)
王贺[2](2016)在《实证主义史学与文献学取向的中国现代文学研究——评陈子善《中国现代文学史实发微》》一文中研究指出自黄人着《中国文学史》(1905)以降,国人编纂文学史的历史已有百余年矣。百余年间,文学史的叙述与建构不绝如缕,而具文学史性质的专题研究之作亦相当丰硕,学界有目共睹,至于文学理论、批评作品,更是层出不穷。但比较传统的看法仍然以为,只有借助于理论、批评,不断地进行一系列专题、个案的研究,文学史的叙述与建构才能较为符合历史实存。此后这种看法遭到后现代史学的严重挑战,但就连最保守的史学家们也都同意这样一(本文来源于《海南师范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期刊2016年01期)
李林[3](2011)在《从“史学”到“实学”——试论当代中国伊斯兰教研究的实证主义转向及其表现》一文中研究指出20世纪上半叶的现代中国伊斯兰教研究以史学为主流,虽以传统史学的文献考据为主,但已受到实学的经世致用与西学的实证精神浸染。自20世纪下半叶出现的当代中国伊斯兰教研究将这种实证精神发扬光大,不仅继承了传统史学的文献考证,更关注对社会现象的实地考证,从史学中发展出"实证之学"。这种实证主义转向既表现为"重兴-繁荣"时期的"实地调查",也表现为"发展-转型"时期以来无论在研究方法、研究宗旨,还是学科依托上都有所突破的"田野调查"。(本文来源于《世界宗教文化》期刊2011年06期)
蒋大椿[4](2009)在《中国史学转型需找准定位》一文中研究指出19世纪末20世纪初,中国发生很大的转变当然首先是史学的转变。梁启超对中国史学的批评主要集中在史学的记载是贵族史,对平民很少关注,认为中国的史学重在史实上,但是没有严密的逻辑分析,中国不乏史实,但京缺这种分析。正是此时对史学上的批判,引出了史学的“转型”(本文来源于《社会科学报》期刊2009-11-19)
李婷[5](2008)在《19世纪末20世纪初传入东方的实证主义史学》一文中研究指出实证主义史学是19世纪在德国发展起来的由哲学及于史学的以实证主义方法和信念为指导的史学派别。19世纪后期实证主义的兰克学派传入日本,对日本早期的史学家和思想家产生影响,并波及历史学教育,在日本史学界掀起一股实证之风。(本文来源于《商业文化(学术版)》期刊2008年04期)
梁洁[6](2007)在《近代中国接受实证主义史学的因缘》一文中研究指出实证主义史学在中国的发展历程与西方不同。西方的近代实证主义史学建立在科学发展基础之上,除了继承兰克客观主义史学要求的如实直书外,还注重探求历史发展的规律,为历史研究开辟了新的领域。实证主义史学在近代中国的传播和发展,是因为实证主义史学的进化观念、实证方法与中国传统史学中的朴素进化观念、乾嘉学派的考据方法有着相通之处,从现实条件讲,其在很大程度上迎合了中国社会变革的需要。(本文来源于《北京工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期刊2007年01期)
张作成[7](2006)在《论十九世纪德国实证主义史学的批判性》一文中研究指出在十九世纪形成于德国的以兰克为代表的实证主义史学是受当时自然科学的影响并且继承了以往历史学家在历史写作中注重史料批判的优良传统。当时的德国各个知名大学则为这两种影响提供了发挥空间并且扩大了历史研究的社会声势。实证主义史学的形成使历史学取得了作为一门独立学科的合法地位,并且使史料批判成为历史学家写作中公认的学术规范。实证主义史学发源于德国,但它的影响却是世界性的。随着时代的发展,实证主义史学的理论和实践也受到了新史学家和历史哲学家的批判,其范围也超出了德国的范围。他们虽然批评和质疑实证主义史学的“如实直书”的理想,但是却并不否认其对史料进行批判考证的合理性,而是把它继承下来。因而可以看出从前实证主义史学、实证主义史学和新史学(后实证主义史学)的发展过程中所贯穿的一条主线——史料批判。这是历史学取得其作为一门独立学科的合法性和可信性的根本条件之一。(本文来源于《东北师范大学》期刊2006-05-01)
梁洁[8](2003)在《实证主义史学在中国的发展历程》一文中研究指出中国实证主义史学发展历程是中国史学近代化的一个缩影。实证主义史学一方面继承了乾嘉史学“无征不信”、实事求是的考证原则,另一方面也吸收了西方实证主义史学提倡的进化史观。尤其是它提倡把自然科学引入史学的观点促进了史学科学化的进程。实证主义史学在史学发展史上起了承上启下的作用,为马克思主义史学在中国的发展奠定了思想基础。(本文来源于《德州学院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期刊2003年05期)
梁洁[9](2003)在《实证主义史学与马克思主义史学比较研究》一文中研究指出中国实证主义史学发展历程是中国史学近代化的一个缩影。实证主义史学一方面继承了乾嘉史学“无征不信”、实事求是的考证原则 ,另一方面也吸收了西方实证主义史学提倡的进化史观。尤其是它提倡把自然科学引入史学的观点促进了史学科学化的进程。实证主义史学在史学发展史上起了承上启下的作用 ,为马克思主义史学在中国的发展奠定了思想基础。(本文来源于《济宁师范专科学校学报》期刊2003年04期)
梁洁[10](2003)在《中国近代实证主义史学研究》一文中研究指出实证主义史学在中国近代史学发展历程中的作用不可低估。从严复系统的向国人介绍近代西方实证主义哲学和实证主义史学开始,一大批历史学家在19世纪末20世纪初的几十年时间里,把这一产生于西方的史学流派引入中国,用它的进化史观和实证的方法对中国传统的史学加以改造。使实证主义史学成为20世纪20年代中国史界较具影响的史学流派之一,促进了中国传统史学向近代科学的史学迈进的历程。鉴于实证主义史学在中国史学发展史上的重要地位,近几年来学术界对实证主义史学的研究进一步加强,但现有的研究成果仍存在许多不足之处。 实证主义史学在中国的发展历程与在西方不同。在西方,近代实证主义史学建立在科学发展基础之上,除了继承兰克客观主义史学要求的如实直书外,它还注重探求历史发展的规律,为历史研究开辟了新的领域。实证主义史学在中国的传播和发展,很大程度上迎合了中国社会变革的需要。早期介绍西方实证主义哲学和实证主义史学的严复、梁启超关心的是用实证主义史学的进化史观和实证的方法来解决中国的实际问题。 五四运动以后,民主和科学的观念深入人心,为实证主义史学的发展、繁荣创造了条件,也使实证主义史学回复了学术思潮的本来面目,这一阶段的历史学家注重的是史学自身的发展,关心的是如何使史学科学化,主张史学与政治和社会问题分离。 论文在充分发掘和利用了一系列中外文史料的基础上,采用专题式的研究方式,论述了西方近代实证主义史学的发展历程、代表人物、代表作以及它对西方史学发展的影响。探讨了近代中国在内忧外患的社会条件下,接受实证主义史学的历史原因和现实条件,指出实证主义史学传入中国尤其是它提倡的进化史观,不仅是学术上的创新,更是政治上的需要。论文按实证主义史学自身发展规律,把实证主义史学在中国的发展历程划分为叁个阶段,并对每一阶段有代表性的史家的史观及史学成就作了详细论述;对实证主义史学的传播途径和发展规律也作了系统的介绍;论文也逐一论述了实证主义史学的史观及方法以及它同其他史学体系的关系,指出实证主义史学无论在史观上还是在方法上都有自己的独到之处;论文还特别比较了实证主义史学与乾嘉史学、实证主义史学同相对主义史学、实证主义史学与马克思主义史学的异同,意在纵向、横向研究实证主义史学在史学发展历程中与其他史学流派的关系,以及它在史学发展史上的地位;论文对实证主义史学的性质、作用、影响、局限性也作了一定的研究。 此外,对于梁启超是否应算作是实证主义史家这一问题,论文通过对梁启超史观及其史学方法的分析,认为梁启超虽然在晚年史学思想有所变化,在19世纪末20世纪初的这段时间内仍可以算得上是一位实证主义史家。论文还将实证主义史学在中国发展历程划分为叁个阶段,定性分析每一阶段的发展规律及发展状况。 全面了解实证主义史学,既可以帮助我们了解中国近代史学在国际学术界的地位,也能加深对中国近代史学近代化发展历程的认识,而且对于发扬传统史学的精华,吸收外来文化中的可取之处,推动当前中国史学发展更具借鉴作用。(本文来源于《山东师范大学》期刊2003-07-01)
实证主义史学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自黄人着《中国文学史》(1905)以降,国人编纂文学史的历史已有百余年矣。百余年间,文学史的叙述与建构不绝如缕,而具文学史性质的专题研究之作亦相当丰硕,学界有目共睹,至于文学理论、批评作品,更是层出不穷。但比较传统的看法仍然以为,只有借助于理论、批评,不断地进行一系列专题、个案的研究,文学史的叙述与建构才能较为符合历史实存。此后这种看法遭到后现代史学的严重挑战,但就连最保守的史学家们也都同意这样一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实证主义史学论文参考文献
[1].高楠.历史规律的“隐”与“显”:从实证主义史学到辩证唯物史观[J].青春岁月.2016
[2].王贺.实证主义史学与文献学取向的中国现代文学研究——评陈子善《中国现代文学史实发微》[J].海南师范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6
[3].李林.从“史学”到“实学”——试论当代中国伊斯兰教研究的实证主义转向及其表现[J].世界宗教文化.2011
[4].蒋大椿.中国史学转型需找准定位[N].社会科学报.2009
[5].李婷.19世纪末20世纪初传入东方的实证主义史学[J].商业文化(学术版).2008
[6].梁洁.近代中国接受实证主义史学的因缘[J].北京工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7
[7].张作成.论十九世纪德国实证主义史学的批判性[D].东北师范大学.2006
[8].梁洁.实证主义史学在中国的发展历程[J].德州学院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3
[9].梁洁.实证主义史学与马克思主义史学比较研究[J].济宁师范专科学校学报.2003
[10].梁洁.中国近代实证主义史学研究[D].山东师范大学.200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