血液体外灌注论文-千英信,汤建国,张志枫,周昌乐,许家佗

血液体外灌注论文-千英信,汤建国,张志枫,周昌乐,许家佗

导读:本文包含了血液体外灌注论文开题报告文献综述及选题提纲参考文献,主要关键词:“寸口”脉搏波,频谱分析,体外循环

血液体外灌注论文文献综述

千英信,汤建国,张志枫,周昌乐,许家佗[1](2019)在《基于寸口脉搏波频谱分析的体外循环血液灌注效果研究》一文中研究指出目的:通过观察体外循环不同灌注模式寸口脉搏波频谱变化规律,建立基于"寸口"脉搏波监测的体外循环搏动灌注效果评价方法。方法:将92例需体外循环术治疗的心脏病患者按区组随机化分组方法分为搏动灌注组(PP组)和非搏动灌注组(NP组)各46例,应用PowerLab数据采集分析系统记录脉搏波指标,观察2组体外循环前、体外循环中脉搏波频域指标的变化。结果:PP组能检测到脉搏波,NP组未能检测到明显的脉搏波,脉搏波能量主要分布在0~5 Hz范围,PP组脉搏波能量显着高于NP组,PP组脉搏波能量传递的衰减度低于NP组;脉搏波传导的能量主要是低频能量,包含呼吸波的能量。结论:PP组能检测到寸口脉搏波,提示脉搏波可以作为体外循环搏动灌注的客观评价指标,搏动灌注产生的脉搏波能量高于非搏动灌注脉搏波能量,频域参数0~5 Hz谱能比值可以作为体外循环搏动灌注有效性的量化评价指标,低频的呼吸波参与脉搏波中的能量传递,佐证了中医诊脉独取手太阴肺经"寸口"的科学性。(本文来源于《中国中医基础医学杂志》期刊2019年04期)

董世阳[2](2010)在《1.肢体缺血再灌注损伤对凝血功能的影响 2.羟乙基淀粉体外不同浓度血液稀释对人体凝血功能的影响》一文中研究指出目的研究在硬膜外麻醉下行下肢膝关节镜手术中,应用充气式止血带造成的单侧下肢肢体缺血再灌注损伤前后,人体血液动力学的变化以及肢体缺血再灌注损伤对人体凝血功能的影响,为临床麻醉管理提供理论依据。方法选择18例择期在L2,3间隙实施硬膜外麻醉下行单侧膝关节镜手术治疗的患者,ASAⅠ~Ⅱ级,所有患者在术中均使用充气式止血带,实施手术的外科医生团队为同一组医生。患者均于术前30min肌肉注射苯巴比妥钠0.1g,阿托品0.5mg。入室开放上肢静脉后,以0.2~0.25ml/kg/min的速度输入乳酸林格氏液,同时由同一麻醉医生进行硬膜外穿刺操作,在液体输入达到12ml/kg后,应用含有1%的利多卡因(Lidocaine)和0.375%的罗哌卡因(Ropivacaine)混合液,将麻醉平面上界基本控制在T8水平。分别于开放静脉后麻醉前(T1),于消毒后手术开始前根据当时的收缩压情况进行止血带充气(2倍SBP),在其充气后30min(T2),止血带放气后3min(T3),止血带放气后30min(T4)4个时间点抽取静脉血样,然后迅速应用血栓弹力图描记仪(TEG)进行凝血功能检测,应用以高岭土为激活剂的普通测试杯,记录主要测试指标包括反应时间(R值),凝固时间(K值),血栓最大幅度(MA值),凝固角(α角)以及30min后纤溶活动指标(LY30)。所有患者术中均只使用晶体液乳酸林格氏液进行扩容补液。在上述4个时间点记录患者的主要生命体征:心率(HR)、平均动脉压(MAP)、呼吸频率(RR)以及脉搏氧饱和度(SpO2)。若患者的血液动力学不稳定,出现MAP低于55mmHg时给予血管活性药物麻黄素10mg,并记录给药次数与剂量。结果在血液动力学方面,与T1相比较,T3时的MAP显着下降( P < 0.05), HR显着增高( P < 0.05),而RR和SpO2差异没有统计学意义。所有患者中只有一例出现MAP低于55mmHg的情况,给予10mg麻黄素后循环得到稳定,其他患者均未给药。在凝血方面,TEG数据中在T3时间点出现R值降低、K值降低、MA值增高、α角度增大的变化,显示血液呈现高凝状态的趋势,但是这种改变均在正常值范围内,且与其它时点相比其差异没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单侧肢体缺血再灌注损伤对人体血液动力学有一定的影响,但尚在机体代偿范围之内。而肢体缺血再灌注损伤对人体凝血功能没有显着影响。目的研究两种不同分子量的羟乙基淀粉(HES)溶液130/0.4和200/0.5在体外对人体血液不同浓度的稀释对凝血功能的影响,为临床血液稀释以及液体治疗提供理论依据。方法选择24例将接受择期手术的患者,ASAⅠ-Ⅱ级,随机分为用HES130/0.4稀释的万汶组(V组)和用HES200/0.5稀释的贺斯组(H组)。患者均于术前30min肌肉注射苯巴比妥钠0.1g,阿托品0.5mg。入室开放上肢静脉后,在未给予任何液体之前抽取患者的静脉血样,迅速分别对血样用不同的羟乙基淀粉溶液进行25%、50%及75%的稀释,然后应用血栓弹力描记图描记仪(TEG)对血样进行凝血功能检测,使用以高岭土为激活剂的普通测试杯。记录主要测试指标包括反应时间(R值),凝固时间(K值),血栓最大幅度(MA值),凝固角(α角)以及30min后纤溶活动(LY30)。结果25%稀释时,贺斯组、万汶组组间R时间、K时间、α角、MA的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50%稀释时,贺斯组的R时间、K时间均显着长于万汶组(P <0.05),α角、MA均显着小于万汶组(P <0.05); 75%稀释时,贺斯组的R时间、K时间均更加显着长于万汶组(P <0.01),α角、MA均显着小于万汶组(P <0.01)。各个组别、各个浓度的LY30的数据均没有显着统计学差异。结论在轻度血液稀释时HES130/0.4与HES200/0.5对凝血功能的影响差异没有统计学意义,但是当进行中度、重度血液稀释时,HES130/0.4对凝血功能的影响明显小于HES200/0.5。(本文来源于《南京医科大学》期刊2010-05-01)

刘友坦,黄绍农,古妙宁,卢健芳,杨新平[3](2008)在《高晶胶体液对体外循环热灌注治疗期间血液动力学和血气电解质的影响》一文中研究指出目的观察恶性肿瘤患者在全身热灌注治疗(VV-PISH)期间输注高晶胶体液(HHS)对血液动力学和血气电解质的影响。方法24例晚期中老年肿瘤患者被随机分成两组,每组12例:A组为常规输液组,B组为输HHS组。麻醉诱导气管插管后放置Swan-Ganz导管行心功能监测。双侧股静脉经皮穿刺插入股静脉插管,连接体外热疗机行热灌注治疗。记录A、B两组加温前、食管温度41℃、42℃、42℃1h、42℃2h与降温期40℃、38℃时的血液动力学、血气、电解质参数和肺部湿罗音情况。术中静脉输注去甲肾上腺素和艾司洛尔,使血压下降幅度不超过基础值的30%或心率≤130次/min,并记录各时段药物使用总量。结果随着体温的升高,两组血液动力学参数与加温前比较均发生明显变化,但与A组比较,B组同一时点的中心静脉压、平均肺动脉压、肺毛细血管楔压相对平稳,均低于A组;A组pH、剩余碱和红细胞压积在高温期各时点均明显低于B组;降温期肺部湿罗音例数A组明显多于B组(4∶1);B组去甲肾上腺素和艾司洛尔用量明显少于A组(P<0.05或0.01)。B组钠离子浓度虽然明显高于A组,但都在临床安全范围内。结论VV-PISH期间输注HHS可减少术中输液总量和心血管类药物用量,使患者血液动力学处于相对平稳状态,降低术中术后心衰和肺水肿发生率。VV-PISH期间输注含3.75%NaCl的HHS8ml/kg是安全的。(本文来源于《南方医科大学学报》期刊2008年08期)

马黎明,武广华,樊光平,孙强,李玮[4](1994)在《中深度血液稀释和低温高流量灌注体外循环临床应用(摘要)》一文中研究指出中深度血液稀释和低温高流量灌注体外循环临床应用(摘要)济宁医学院附属医院外二科马黎明,武广华,樊光平,孙强,李玮,刘炳忠我院自1991年至1993年6月,应用中深度血液稀释和低温高流量灌注体外循环(CPB)方法施行心内直视手术31例,临床效果满意,现...(本文来源于《中国循环杂志》期刊1994年09期)

樊光平,高永花,马黎明,李伟,孙强[5](1994)在《中深度血液稀释和低温高流量灌注体外循环心内直视手术36例报告》一文中研究指出本文初步报告36例体外循环心内直视手术经验,全部临床治愈。作者对中深度血液稀释和低温高流量灌注体外循环(CPB)方法进行了重点讨论,认为该方法可减少体外循环手术后并发症。具有良好的心肌保护作用,可提高心脏自动复跳率,有利于术后心功能恢复。(本文来源于《济宁医学院学报》期刊1994年02期)

马黎明,武广华,孙强,樊光平,刘志强[6](1992)在《中深度血液稀释和低温高流量灌注体外循环在心内直视手术中的应用》一文中研究指出作者将中低温(25~30℃)和中深度血液稀释(Hct0.11~0.26)以及高流量灌注[2.4~3.4L/(min(?)m~2)]方法用于心内直视手术56例,从而增加了灌注的安全度。作者认为其可减少体外循环手术后并发症。(本文来源于《山东医药》期刊1992年06期)

[7](1976)在《体外循环灌注液的临床研究(全血与血液稀释液的比较)》一文中研究指出开始用体外循环作心内直视手术时,用全血作灌注被认为是最满意的灌注液。但由于采用大量的同型血灌注后,产生过某些不良的结果,如大混合血产生的凝集反应、血清性肝炎和同型血综合征的出现等。同时大量用血的血源也有一定的困难。因此,就有研究用血液稀释液灌注的问题。(本文来源于《新医药通讯》期刊1976年03期)

血液体外灌注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目的研究在硬膜外麻醉下行下肢膝关节镜手术中,应用充气式止血带造成的单侧下肢肢体缺血再灌注损伤前后,人体血液动力学的变化以及肢体缺血再灌注损伤对人体凝血功能的影响,为临床麻醉管理提供理论依据。方法选择18例择期在L2,3间隙实施硬膜外麻醉下行单侧膝关节镜手术治疗的患者,ASAⅠ~Ⅱ级,所有患者在术中均使用充气式止血带,实施手术的外科医生团队为同一组医生。患者均于术前30min肌肉注射苯巴比妥钠0.1g,阿托品0.5mg。入室开放上肢静脉后,以0.2~0.25ml/kg/min的速度输入乳酸林格氏液,同时由同一麻醉医生进行硬膜外穿刺操作,在液体输入达到12ml/kg后,应用含有1%的利多卡因(Lidocaine)和0.375%的罗哌卡因(Ropivacaine)混合液,将麻醉平面上界基本控制在T8水平。分别于开放静脉后麻醉前(T1),于消毒后手术开始前根据当时的收缩压情况进行止血带充气(2倍SBP),在其充气后30min(T2),止血带放气后3min(T3),止血带放气后30min(T4)4个时间点抽取静脉血样,然后迅速应用血栓弹力图描记仪(TEG)进行凝血功能检测,应用以高岭土为激活剂的普通测试杯,记录主要测试指标包括反应时间(R值),凝固时间(K值),血栓最大幅度(MA值),凝固角(α角)以及30min后纤溶活动指标(LY30)。所有患者术中均只使用晶体液乳酸林格氏液进行扩容补液。在上述4个时间点记录患者的主要生命体征:心率(HR)、平均动脉压(MAP)、呼吸频率(RR)以及脉搏氧饱和度(SpO2)。若患者的血液动力学不稳定,出现MAP低于55mmHg时给予血管活性药物麻黄素10mg,并记录给药次数与剂量。结果在血液动力学方面,与T1相比较,T3时的MAP显着下降( P < 0.05), HR显着增高( P < 0.05),而RR和SpO2差异没有统计学意义。所有患者中只有一例出现MAP低于55mmHg的情况,给予10mg麻黄素后循环得到稳定,其他患者均未给药。在凝血方面,TEG数据中在T3时间点出现R值降低、K值降低、MA值增高、α角度增大的变化,显示血液呈现高凝状态的趋势,但是这种改变均在正常值范围内,且与其它时点相比其差异没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单侧肢体缺血再灌注损伤对人体血液动力学有一定的影响,但尚在机体代偿范围之内。而肢体缺血再灌注损伤对人体凝血功能没有显着影响。目的研究两种不同分子量的羟乙基淀粉(HES)溶液130/0.4和200/0.5在体外对人体血液不同浓度的稀释对凝血功能的影响,为临床血液稀释以及液体治疗提供理论依据。方法选择24例将接受择期手术的患者,ASAⅠ-Ⅱ级,随机分为用HES130/0.4稀释的万汶组(V组)和用HES200/0.5稀释的贺斯组(H组)。患者均于术前30min肌肉注射苯巴比妥钠0.1g,阿托品0.5mg。入室开放上肢静脉后,在未给予任何液体之前抽取患者的静脉血样,迅速分别对血样用不同的羟乙基淀粉溶液进行25%、50%及75%的稀释,然后应用血栓弹力描记图描记仪(TEG)对血样进行凝血功能检测,使用以高岭土为激活剂的普通测试杯。记录主要测试指标包括反应时间(R值),凝固时间(K值),血栓最大幅度(MA值),凝固角(α角)以及30min后纤溶活动(LY30)。结果25%稀释时,贺斯组、万汶组组间R时间、K时间、α角、MA的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50%稀释时,贺斯组的R时间、K时间均显着长于万汶组(P <0.05),α角、MA均显着小于万汶组(P <0.05); 75%稀释时,贺斯组的R时间、K时间均更加显着长于万汶组(P <0.01),α角、MA均显着小于万汶组(P <0.01)。各个组别、各个浓度的LY30的数据均没有显着统计学差异。结论在轻度血液稀释时HES130/0.4与HES200/0.5对凝血功能的影响差异没有统计学意义,但是当进行中度、重度血液稀释时,HES130/0.4对凝血功能的影响明显小于HES200/0.5。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血液体外灌注论文参考文献

[1].千英信,汤建国,张志枫,周昌乐,许家佗.基于寸口脉搏波频谱分析的体外循环血液灌注效果研究[J].中国中医基础医学杂志.2019

[2].董世阳.1.肢体缺血再灌注损伤对凝血功能的影响2.羟乙基淀粉体外不同浓度血液稀释对人体凝血功能的影响[D].南京医科大学.2010

[3].刘友坦,黄绍农,古妙宁,卢健芳,杨新平.高晶胶体液对体外循环热灌注治疗期间血液动力学和血气电解质的影响[J].南方医科大学学报.2008

[4].马黎明,武广华,樊光平,孙强,李玮.中深度血液稀释和低温高流量灌注体外循环临床应用(摘要)[J].中国循环杂志.1994

[5].樊光平,高永花,马黎明,李伟,孙强.中深度血液稀释和低温高流量灌注体外循环心内直视手术36例报告[J].济宁医学院学报.1994

[6].马黎明,武广华,孙强,樊光平,刘志强.中深度血液稀释和低温高流量灌注体外循环在心内直视手术中的应用[J].山东医药.1992

[7]..体外循环灌注液的临床研究(全血与血液稀释液的比较)[J].新医药通讯.1976

标签:;  ;  ;  

血液体外灌注论文-千英信,汤建国,张志枫,周昌乐,许家佗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