导读:本文包含了大国因素论文开题报告文献综述、选题提纲参考文献及外文文献翻译,主要关键词:大国,国际,因素,政治,域外,国际关系,丝绸之路。
大国因素论文文献综述
鞠媚洁[1](2019)在《两岸南海维权中的域外大国因素影响研究》一文中研究指出南海问题发展至今,早已超越单纯的领土之争。当前除中国大陆、中国台湾、越南、菲律宾、马来西亚、文莱、印度尼西亚这七方宣称拥有南海全部或部分主权之外,还涉及美国、日本、印度、澳大利亚等国际势力的参与,牵涉到领土主权、交通航道、海底资源、地缘政治战略等一系列重要问题。在主权声索的七方中,中国大陆和中国台湾虽分隔两岸,但一脉相承,两岸南海政策在大体上具有一致性。近年来,两岸合作维权的呼声越来越高,但随着美国、日本、印度、澳大利亚等域外大国的介入,南海问题愈加错综复杂。域外因素对两岸的南海主权甚至两岸关系都产生了极大的影响。本论文旨在研究域外大国的介入对两岸南海维权的影响,并对今后两岸的南海政策提出思考与建议。南海问题自出现以来,美国一直秉持中立立场,但随着奥巴马政府“重返亚太”战略的开展,美国打着维护“航行自由”的旗号开始积极介入南海争端,日本、印度、澳大利亚也随之与美国形成战略合作,不断干预南海事务,导致南海局势紧张升级。域外大国介入争端,一是为谋求经济利益,争夺南海丰富的海底资源;二是为确保航行自由,维护本国在南海的海上贸易不受影响;叁是由于南海地理位置优越,极具军事战略意义,掌握其制海权将有利于海上军事部署;四是控制南海对遏制中国的发展乃至扩大在亚太地区的影响力都有重要意义。出于各自的利益因素和战略考量,美、日、印、澳不断加强与南海周边国家的合作交流,加快开发南海资源,强化在南海的军事存在。然而,此举不仅无视了两岸的南海主权立场,危及两岸的海洋经济利益与海上军事力量,还对两岸合作维权产生制约。受域外国家及两岸关系的影响,台湾陷入进退维谷的局面,而台湾在南海问题上的战略选择则成为两岸能否合作维权的关键因素。在当前国际形势下,南海争端日益复杂,和平解决争端困难重重。对两岸人民而言,南海地区的和平稳定至关重要,中国大陆和中国台湾应当共同致力于改善两岸关系,把握机遇,推动两岸合作,同时采取更加稳妥、有效的措施积极维权,以应对越来越多的挑战。(本文来源于《曲阜师范大学》期刊2019-06-12)
王波,李扬[2](2018)在《论“丝绸之路经济带”倡议下中国与中亚地区能源合作制度建设的大国因素》一文中研究指出当前中亚地区能源合作的突出特点表现为国际合作制度的复杂性。"丝绸之路经济带"倡议下中国与中亚地区能源合作制度的建设必须以深刻剖析中亚地区能源合作制度复杂性的驱动机制为基础。域内外大国地缘博弈与中亚国家外交自主性渐强的大国平衡外交政策是驱动中亚地区能源合作制度复杂性局面的两个关键因素。在与中亚地区的能源合作制度建设中,中国要秉承促进该地区现有的各种能源合作制度相互"合作"与"协同"的战略思路,处理好与俄罗斯、美国等相关大国的关系,营造良性地区合作制度环境;同时努力提高该制度对中亚国家的吸引力,打造共同利益与共同价值。中国应该致力于持续推动大国之间的战略互信,营造多元竞争的战略环境;打造开放包容且逐步深入的能源合作制度,倡导多样互补的能源合作模式;构建灵活务实的能源合作制度,提高中亚地区国家参与能源合作制度的域内向心力。(本文来源于《东北亚论坛》期刊2018年06期)
李兴[3](2018)在《“丝绸之路经济带”倡议与RCEP机制比较分析——兼析其中的大国因素》一文中研究指出"丝绸之路经济带"框架和区域全面经济伙伴关系(RCEP)机制的相似之处体现在制度安排、发展路径、配套和对接机制等方面,但在内部机制安排、外部发展环境、开放性、中美两国与此的关系等方面也存在很大的不同。俄罗斯、印度、美国、欧盟、日本等沿线相关大国或国家集团在其中发挥着各自的作用和功能,扮演着不同的角色。二者均与中国利益攸关,在地理上紧紧围绕着中国,集中国周边外交、亚欧外交、金砖外交、大国外交、发展中国家外交于一体,为我国及周边国家和地区的和平发展营造良好环境,为中国特色的大国外交奠定坚实基础。(本文来源于《北京教育学院学报》期刊2018年04期)
全金姬[4](2017)在《论朝鲜半岛政治文化形成中的大国因素》一文中研究指出政治文化影响一个国家的对外决策,对国际关系产生影响。在长期的历史演变中,屈辱的"恨文化"成为朝鲜民族的精神特征,朝鲜半岛民族形成了非黑即白、速冷速热的民族性格。半岛分裂后,无论是朝鲜的"先军文化",还是韩国的"先美文化",从本质上来看,都是"朝鲜半岛政治文化"的体现,而"朝鲜半岛政治文化"下的朝核问题和"萨德"部署,给东北亚地区稳定带来严重危害,引发地区安全困境。(本文来源于《黄海学术论坛》期刊2017年02期)
叶炜[5](2017)在《东南亚国际关系变迁与大国因素——“比较视野下的东南亚国际关系”国际学术研讨会综述》一文中研究指出东南亚的地缘政治与经济从未像今天这样变化如此之快,随着中国积极参与该地区的一体化进程以及"一带一路"倡议的提出,东南亚对于中国愈发具有重要战略意义。对此,美国的智库报告也提醒美国政府,面对21世纪新的地缘政治现实,美国和日本需要评估、重新调整对印太地区的接触政策。~①目前,东南亚地区是中国开展周边外交、推进"一带一路"倡议的重要舞台之一。东南亚与中国地缘相连,是华人、华侨最主要的聚居(本文来源于《近现代国际关系史研究》期刊2017年02期)
刘岚雨,陈琪[6](2017)在《国际经济组织如何思考——IMF和世界银行决策行为背后的大国因素》一文中研究指出权力政治视角下的国际经济组织是其主要股权国美国实现自身政治利益的工具,但是,考虑到现实运作中国际经济组织处理议题的专业性较强,因而国际组织在决策过程中享有较高的自主性,这使得美国在主导国际经济组织决策时将面临一定的困难。在此情况下,美国何以实现对国际经济组织决策的影响呢?通过研究发现,美国主导国际组织决策行为的手段有软硬两种:意识形态和断绝资助。国际经济组织决策行为背后的主导因素是大国意志,而出现意识形态和官僚机构在形式上对国际经济组织的主导,是为了掩饰其组织决策行为背后的大国因素,从而更好地延续国际经济组织在国际社会中的合法性。(本文来源于《暨南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期刊2017年10期)
马国俊[7](2017)在《联合国维和行动中的大国因素研究》一文中研究指出对联合国维和行动成功标准与影响因素的分析是对维和行动本身研究具有重要意义的内容。维和行动成功标准该如何确定则存在仁者见仁、智者见智的争议。诚然,对于一些维和行动,例如索马里第二期维和行动,卢旺达援助团,已经因为其造成的重大恶劣事件影响而公认为是失败的维和行动,而马其顿联预部队因为其达成了显而易见的使命被公认为是成功的维和行动。因此,除了少数效果非常明显的维和行动之外,绝大多数维和行动并不能够简单地划分为成功或者失败。由于每个维和行动的环境、使命都并不一样,因此想要制定一个适用于所有维和行动的判定标准是不合适且不切实际的。对维和行动是否成功的判定,虽然不同的既得利益者出于自身利益会作出不同的评判结论,但是针对维和行动本身而言,还是存在一些共同的要素,比如维和行动的目标是保护平民,监督停火、防止冲突再度爆发,实现和平进程,维和行动要遵循《联合国宪章》和维和叁原则,等等。探讨影响联合国维和行动的成功因素是一个较为复杂的课题,但是在联合国机制框架内,我们认为,大国是维和行动成败因素中最为关键的因素。因为在目前权力至上的全球体系中,在联合国制度框架下依旧可以看到大国博弈的影子。不过,这样的博弈受到了联合国机制的约束,并不表现为直接对抗,而是体现在像维和行动这样的联合国工作的成功与否上。大国博弈影响着维和行动的成功达成,一般来说,其影响路径主要有四个方面,一是大国干预对维和行动的主导权,二是大国依赖使用强制性武力,叁是大国热衷滥用人道主义干预和保护责任,四是大国往往缺乏公平正确的政治意图,其行动多以维护自身的战略利益为根本出发点。因此,这就要求在联合国维和行动中,大国作为权力的载体,不应一味以权力换利益,而是应该肩负起更大的责任,联合国维和行动离不开各会员国,尤其是大国的支持。(本文来源于《湘潭大学》期刊2017-05-28)
刘强[8](2016)在《2011年以来中缅关系中的大国因素研究》一文中研究指出中缅互为重要邻邦,两国自建交以来建立起了长期稳定、全面合作的双边关系。2011年,吴登盛政府上台,缅甸政府转型开始,稳步发展的中缅关系面临着诸多挑战。中缅关系的变化除了受两国自身原因的影响外,还受到外部因素的影响,即区域外大国的作用。缅甸政府转型以来,由于缅甸突出的战略地位,区域外大国开始重新审视缅甸,纷纷调整了对缅政策。美国将缅甸视为其“重返亚太”的一个重要突破口,开始对缅甸实行“务实接触”政策;日本配合美国重返亚太,重开对缅援助和投资,拓展利益,增加影响力;印度以缅甸改革为契机,加强对缅关系,将缅甸视为其“东向政策”、“印太战略”的门户。美国、日本、印度对缅甸政策的转变或调整,不乏牵制和削弱中国在缅甸影响力的考量,这些举动都对中缅关系的发展产生了一定冲击。本文试从国家利益的角度分析2011年缅甸政府转型以来美国、日本、印度叁个区域外大国因素对中缅关系发展的影响。文章以2011年以来美国、日本、印度对缅政策的调整为研究背景,以文献分析法为研究方法,运用政治学、历史学的概念和理论,系统、深入地剖析美、日、印对缅政策调整中的中国因素,并用国际关系学的知识分析在此影响下的中缅关系。本文还注意到,尽管美、日、印对缅政策的调整给中缅关系带来了影响,但其对缅政策的调整也面临着诸多制约因素。最后本文得出结论,美、日、印对缅关系的调整使中缅关系发展受到一定程度的冲击,但不会使中缅友好关系发生实质性变化,未来的中缅关系仍会以合作为主。尽管如此,中国也应在新形势下从政治、经济、外交领域出发,采取应变措施,巩固中缅友好关系。(本文来源于《云南大学》期刊2016-05-01)
许佳君,于俊清[9](2016)在《亚洲基础设施投资银行合作中的大国因素及应对策略》一文中研究指出亚洲基础设施投资银行已经渡过"出生"阶段进入成长阶段,内有印、俄、英、法、德诸国彼此之间不同的利益诉求甚至是竞争,外有美日的战略挤压。如何化解压力,将一系列竞争和诉求纳入一个长效共赢的合理轨道,对亚洲基础设施投资银行的未来至关重要。从结构现实主义出发,将结构主义的理论内核和中国外交相结合,指出中国在亚洲基础设施投资银行上面临大国实力对比和博弈带来的结构性制约,需直面现实、"防御"为主,一切以创造稳定发展环境为前提的战略定位,提出了通过加强与印公路铁路合作、与俄的中俄—中亚叁方共建、与内部发达国家成员深化金融合作和对美日占据舆论主动并趁"空虚期"快速推进项目的应对策略。(本文来源于《河海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期刊2016年01期)
杨和平[10](2015)在《中国西部国际安全的外交战略选择——基于“大西亚”区域安全大国因素的历史解读》一文中研究指出中国西部毗邻中亚、南亚。基于国际政治的关联性,更应该合并西亚整体观照,但没有一个现成的术语,姑以"大西亚"名之。这一区域历史上一直就不安宁,而且多为外力所强加。冷战后的这20来年,"大西亚"区域安全威胁的主要根源在于美国对外行霸道。中国不谋求区域霸权,但为了自身的安全和利益,当积极构筑一个国际安全屏障。历史证明,俄罗斯不至于成为独霸"大西亚"的威胁,因而可以成为维护这一区域安全稳定的合作力量。中国当强化与俄罗斯的战略协作关系。(本文来源于《西华师范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期刊2015年05期)
大国因素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当前中亚地区能源合作的突出特点表现为国际合作制度的复杂性。"丝绸之路经济带"倡议下中国与中亚地区能源合作制度的建设必须以深刻剖析中亚地区能源合作制度复杂性的驱动机制为基础。域内外大国地缘博弈与中亚国家外交自主性渐强的大国平衡外交政策是驱动中亚地区能源合作制度复杂性局面的两个关键因素。在与中亚地区的能源合作制度建设中,中国要秉承促进该地区现有的各种能源合作制度相互"合作"与"协同"的战略思路,处理好与俄罗斯、美国等相关大国的关系,营造良性地区合作制度环境;同时努力提高该制度对中亚国家的吸引力,打造共同利益与共同价值。中国应该致力于持续推动大国之间的战略互信,营造多元竞争的战略环境;打造开放包容且逐步深入的能源合作制度,倡导多样互补的能源合作模式;构建灵活务实的能源合作制度,提高中亚地区国家参与能源合作制度的域内向心力。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大国因素论文参考文献
[1].鞠媚洁.两岸南海维权中的域外大国因素影响研究[D].曲阜师范大学.2019
[2].王波,李扬.论“丝绸之路经济带”倡议下中国与中亚地区能源合作制度建设的大国因素[J].东北亚论坛.2018
[3].李兴.“丝绸之路经济带”倡议与RCEP机制比较分析——兼析其中的大国因素[J].北京教育学院学报.2018
[4].全金姬.论朝鲜半岛政治文化形成中的大国因素[J].黄海学术论坛.2017
[5].叶炜.东南亚国际关系变迁与大国因素——“比较视野下的东南亚国际关系”国际学术研讨会综述[J].近现代国际关系史研究.2017
[6].刘岚雨,陈琪.国际经济组织如何思考——IMF和世界银行决策行为背后的大国因素[J].暨南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17
[7].马国俊.联合国维和行动中的大国因素研究[D].湘潭大学.2017
[8].刘强.2011年以来中缅关系中的大国因素研究[D].云南大学.2016
[9].许佳君,于俊清.亚洲基础设施投资银行合作中的大国因素及应对策略[J].河海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16
[10].杨和平.中国西部国际安全的外交战略选择——基于“大西亚”区域安全大国因素的历史解读[J].西华师范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1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