导读:本文包含了小麦野生近缘植物论文开题报告文献综述、选题提纲参考文献及外文文献翻译,主要关键词:小麦,植物,赤霉病,基因组,多样性,青藏高原,抗病性。
小麦野生近缘植物论文文献综述
侯文倩,李小梅,谢玫瑰,张磊,穆可卿[1](2018)在《小麦野生近缘植物多药抗性基因PDR7的生物信息学分析》一文中研究指出小麦的野生近缘植物,尤其山羊草属中含有丰富的抗病虫基因,是小麦遗传育种的重要基因来源。针对禾谷镰刀菌入侵引起的小麦赤霉病,在山羊草属中尚未找到相应抗性基因。多药抗性基因(pleiotropic drug resistance, PDR)是ABC (ATP-binding cassette)转运蛋白基因叁大亚家族中的一个,具有对生物和非生物胁迫的广谱抗性。本研究以D、C、U、M、S染色体基组的山羊草属植物为研究材料,对PDR7基因进行分离鉴定和生物信息学分析。结果表明,这些PDR7基因为半个PDR基因,具有PDR基因的典型结构域,是膜蛋白;同源序列对比和进化分析均表明,在山羊草属植物中,PDR7基因具有高度的保守性。以AePDR7为代表进行了启动子预测,表明AePDR7对禾谷镰刀菌等真菌、脱氧雪腐镰刀烯醇(deoxynivalenol, DON)、生物激素、盐胁迫、冷胁迫、干旱胁迫等均有响应元件,说明其可能是一个广谱抗性基因。(本文来源于《分子植物育种》期刊2018年24期)
袁谦,甄士聪,赵永涛,张锋,张中州[2](2016)在《小麦近缘属野生植物抗赤霉病及远缘杂交技术研究进展》一文中研究指出小麦赤霉病是我国小麦主产区的重要病害之一,能造成小麦产量降低和品质下降。其抗性属于数量性状遗传,能直接应用于生产的抗源较少,亟需寻找新的抗源。目前小麦近缘属野生植物抗赤霉病研究及远缘杂交技术已经取得了一定的进展,这对小麦抗赤霉病育种具有深远的意义。为此,对小麦近缘属野生植物抗赤霉病研究情况及远缘杂交技术进行综述,并对小麦抗赤霉病育种进行展望。(本文来源于《大麦与谷类科学》期刊2016年04期)
李清善,刘王锁[3](2015)在《宁夏盐池县大水坑小麦野生近缘植物原生境动态监测及保护建议》一文中研究指出[目的]动态监测宁夏盐池县大水坑小麦野生近缘植物的原生境。[方法]通过对宁夏盐池县大水坑小麦野生近缘植物5年的围封保护措施,动态监测其原生境变化。[结果]保护区内共有4种小麦野生近缘植物,即沙芦草、沙生冰草、披碱草和赖草。保护区内的小麦野生近缘植物得到了较好的保护和恢复。[结论]该研究可为小麦野生近缘植物资源合理开发、荒漠治理和防沙治沙的应用打下良好基础。(本文来源于《安徽农业科学》期刊2015年04期)
魏学军,张娜,闫红飞,杨文香,刘大群[4](2012)在《小麦野生近缘植物抗病性鉴定研究进展》一文中研究指出小麦野生近缘植物具有优良的抗病特性,是改良普通小麦的宝贵遗传资源,是基因改良和培育高产、优质和高抗病性小麦的基础。为此,主要对小麦赤霉病、白粉病、叶锈病、条锈病、秆锈病等小麦主要病害的发生及危害情况进行简述,阐述了利用小麦野生近缘植物进行小麦主要病害的抗病性鉴定研究进展,包括苗期及成株期鉴定、温室及田间试验、分子标记辅助鉴定等,指出了小麦近缘野生植物与普通小麦直接或间接杂交转移优异基因情况,并对其发展前景进行了展望。(本文来源于《中国农学通报》期刊2012年12期)
李波[5](2011)在《小麦近缘野生植物及小麦主产区杂草资源调查》一文中研究指出随着转基因作物的发展,人们对转基因作物对环境的潜在危害担忧不断上升,所以在转基因小麦进入商业化种植之前,要对其进行必要的环境安全评价。转基因小麦对其近缘野生植物的生态影响是转基因小麦环境安全评价的一个重要方面。要开展这方面的研究,就要对我国小麦近缘野生植物的种类及其分布要有详细的调查研究。本文对我国小麦近缘野生植物种类及其分布数据进行整理,并且绘制出了我国小麦近缘野生植物各个属分布图和总分布图,从而对我国小麦近缘野生植物总体分布状况有个详细的了解。此外,还在小麦开花期对小麦主产区(山东省、河南省和江苏省的北部)进行小麦田间小麦近缘野生植物及其杂草资源进行调查。最后,对转基因小麦对近缘野生植物多样性影响实验田中的杂草资源进行调查。结论如下:1、在我国小麦近缘野生植物物种丰富,分布广泛。我国在小麦起源史上也占有重要的地位。在我国分布的小麦近缘野生植物主要包含11个属。2、据小麦近缘野生植物分布图,我们可以知道小麦近缘野生植物大部分的分布在我国北部、西北、西南省份。而在华北和华南的省份的分布不是很丰富,在南部只有个别省份有个别属的分布。新疆、甘肃、陕西、西藏、云南是主要的分布省份,我国的小麦主产区分布物种不是很丰富,并且种群密度很小。3、在小麦开花期,对小麦主产区(山东省、河南省和江苏省的北部)小麦田间的近缘野生植物和杂草资源调查。调查结果我们发现,分布的小麦近缘野生植物有8种。其中,节节麦和鹅观草分布广泛,而且种群密度很大。此外,调查还发现在麦田及周围分布有179种杂草,分别属于33个科。但是地区差异不明显。4、对转基因小麦对其近缘野生植物多样性影响试验田第一年的种植情况进行杂草资源调查。积累第一年的数据,为以后的数据对比打下良好的基础。从实验情况发现,需要种植新的近缘植物种类。根据小麦田间调查结果,这次我们选择了在当地比较普遍存在节节麦和鹅观草。5、要对我国的转基因小麦进行环境安全评价,就要明确我国小麦近缘野生植物的具体分布,从而才能对其进行具体有针对性的研究。对我国小麦主产区的小麦近缘野生植物进行调查,正是明确我国小麦近缘野生植物的具体分布及其生长习性。这为环境安全评价确定具体的研究对象及研究对象的基本特点提供了很好的基础数据。(本文来源于《河北科技大学》期刊2011-05-01)
[6](2011)在《国家多年生小麦野生近缘植物圃》一文中研究指出(本文来源于《植物遗传资源学报》期刊2011年02期)
丛雯雯,郭长虹[7](2010)在《小麦近缘野生植物的赤霉病抗源筛选及其利用》一文中研究指出赤霉病是禾谷镰刀菌等真菌侵染所造成的生育后期的气候型病害。世界各产麦区均有此病害发生,在气候潮湿、温暖多雨的地区尤为严重。培育抗病品种是解决赤霉病危害的根本途径。在披碱草、偃麦草、山羊草和鹅冠草等小麦近缘种属植物中已经鉴定出赤霉病抗性基因。携带赤霉病抗性基因的外源染色体可以通过附加、代换和易位导入小麦。本文综述了小麦近缘野生植物的赤霉病抗源,以及利用这些抗源进行小麦赤霉病抗性育种的研究进展。(本文来源于《分子植物育种》期刊2010年05期)
杨瑞全,吴素琴,杨星伟,王生录[8](2010)在《宁夏小麦野生近缘植物的种类、分布、生态类型及经济用途》一文中研究指出叙述了宁夏小麦野生近缘植物的种类、分布、生态类型及经济用途,并建议采取多种措施保护宁夏小麦野生近缘植物。(本文来源于《宁夏农林科技》期刊2010年01期)
史冀伟[9](2009)在《小麦野生近缘植物中间鹅观草(Roegneria sinica.var.media Keng)的遗传多样性与基因组构成分析》一文中研究指出根据《中国植物志》的分类系统,鹅观草属(Roegneria C.Koch)在全世界约130余种,是禾本科小麦族(Triticeae)中最大的属。我国有70余种,其中很多种为特有种。我国的鹅观草属具有抗逆、长穗、多粒等优良性状,可作为作物改良的丰富基因库。中间鹅观草(R. sinica. var. media Keng)隶属鹅观草属,为中国特有种,具有多年生、自花授粉的特性,主要分布于山西、甘肃、新疆等省(区)。或许由于中间鹅观草分布区域的限制,对其基因组构成、居群内与居群间的多样性研究罕见报道。此外,在2002年由原中国农业科学院作物品种资源研究所对分布于新疆地区的小麦族植物调查收集时,发现了一个可能具有光温敏不育性的中间鹅观草居群。因此,以居群为单元,在形态学、细胞学和DNA水平对中间鹅观草进行分析,对于阐明该物种的基因组结构、多样性程度以及制定科学的保护与利用策略,均具有重要意义。本研究以采自新疆的3个中间鹅观草居群为单元,每一居群随机选取30个单株,通过对11个形态学性状、2n染色体数目及基因组构成、PMCs的染色体配对行为、SSR的多态性进行分析,获得如下主要结果:1、形态学性状的多样性分析表明,3个居群的总遗传多样性指数为1.991,遗传多样性主要集中于居群内(91.76%),而居群间的遗传变异(8.24%)相对较小;不同取样梯度下的遗传多样性指数随单株取样数目的增加呈现增大趋势,但当取样数目达到18株时,遗传多样性指数达到最高值。上述结果说明,对于小麦族自花授粉植物野外调查、收集时,应以居群为单位,而且每一居群至少应调查、收集18个单株,才能代表居群的遗传多样性。2、通过基因组原位杂交(GISH)技术,对3个中间鹅观草居群体细胞的基因组构成和染色体结构变异情况分析表明,3个中间鹅观草居群均为四倍体(2n=4x=28)物种,并首次确定了中间鹅观草的基因组构成为StH;特别值得指出的是,发现了St与H染色体间自发易位,长短臂易位的类型多样,大部分为2对相互易位,个别为1对相互易位,居群Z2291的易位频率(36.67%)明显高于Z2293(6.67%)、Z2289(0%),易位类型也比其它两个居群丰富,居群Z2291具有更丰富的遗传变异;染色体结构变异说明野生种在进化过程中不同基因组间能够进行一定的交流,而且个体间在基因组水平上存在明显差异。3、PMCs的染色体配对行为观察发现,(1)2个中间鹅观草居群在染色体配对行为上存在差异,在居群间和居群内存在丰富的遗传变异。居群Z2293和Z2289的平均染色体构型分别为0.67 I + 13.59 II (9.99环+3.59棒) + 0.0032 III+ 0.0424 IV和1.55 I + 13.20 II (8.93环+4.27棒) + 0.0027 III+ 0.0013 IV;居群Z2293中平均每个细胞中形成的II、环状II个数明显高于居群Z2289,而形成的I、棒状II明显低于居群Z2289,其中在H I、环状H/H II上存在极显着差异,居群Z2293的稳定性高于Z2289;变异主要集中在居群内(94.59%),Z2289居群内遗传多样性指数略高于Z2293。(2)St基因组和H基因组在各种构型上不存在显着差异,但是St基因组形成的II、环状II的数目高于H基因组,而棒状II、I低于H基因组,为St基因组和H基因组之间的差异性提供了证据;本实验中也观察到了异源染色体配对的现象,St基因组和H基因组之间可以配对形成的二价体、叁价体和四价体,说明St基因组和H基因组之间具有一定同源性,能够发生基因交流。(3)自发易位株1-22出现了大量由St和H构成的四价体,该株平均染色体构型为0.23 I + 12.21 II (9.53环+2.67棒) + 0.05 III+ 0.86 IV,平均每个细胞形成四价体的数量为0.86。(4)在居群间和居群内个体间染色体配对行为上的差异,说明在对野生种资源的收集、保存以及以野生种为对象的起源演化、向小麦等栽培种转移野生种外源基因等进行研究时,以居群为单位进行研究能够获得更为广泛、科学的结论。4、SSR的遗传多样性分析结果表明,中间鹅观草居群具有丰富的遗传多样性,并且80.51%的遗传变异存在于居群内部,这与染色体配对行为多样性和形态多样性的结果一致;居群总体的遗传多样性指数为0.573,居群Z2291的遗传多样性指数最高(0.607),这与形态性状结果不一致,在形态性状上变异最为丰富的是居群Z2289。5、在本实验中,无论是在形态学、细胞学,还是在DNA水平上都说明了中间鹅观草物种在居群间和居群内个体间具有丰富的遗传变异,因此对于野生种以居群为单位进行研究能够获得更为广泛、科学的结论;另一方面,染色体结构变异以及异源染色体之间能够配对说明野生种在进化过程中不同基因组间能够进行一定的交流。(本文来源于《中国农业科学院》期刊2009-06-01)
相吉山[10](2008)在《青藏高原地区小麦族野生近缘植物天然杂种的遗传鉴定》一文中研究指出小麦族(Triticeae)野生近缘植物天然杂种是研究近缘种属间可杂交性、种间演化关系、染色体组间同源性及系统生物学的宝贵材料。小麦族中的St基因组来源于假鹅观草属(Pseudoroegneria),而Y基因组的起源尚无定论,且St与Y基因组的同源关系极为相近。目前,能区别小麦族St与Y基因组的方法还未见报道。本研究对青藏高原地区小麦族8个物种垂穗披碱草(E.nutans)、披碱草(E.dahuricus)、大颖草(R.grandiglumis)、麦宾草(E.tangutorum)、短颖鹅观草(R.breviglumis)、扁穗冰草(A.cristatum)、糙毛以礼草(K.hirsuta)、短芒披碱草(E.breviaristatus)的12个天然杂种进行了遗传鉴定。首先,我们以垂穗披碱草(StYH)为模式种、老芒麦(E.sibiricus)(StH)为对照,建立了鉴别小麦族St与Y染色体组的GISH最佳体系。提取假鹅观草(P.spicata)的基因组DNA标记探针,用等比例混合的中国春(T.aestivum L.)和短柄草(B.sylvaticum)基因组DNA做封阻,探针与封阻DNA比值为1:50:50做GISH杂交时,可明确鉴别出老芒麦、垂穗披碱草、鹅观草(R.kamoji)、麦宾草和大颖草中的St与Y染色体组,且能辩明不同染色体间的易位。以上述建立的GISH体系,结合形态学、细胞学及分子标记等手段,对12个天然杂种YNP1~12的亲本、基因组组成及染色体结构变异进行了分析,并取得了以下结果。YNP1为垂穗披碱草和大颖草的属间杂种,六倍体(2n=6×=42),基因组组成为StStYYHP,其中1条St与1条Y染色体发生了端部相互易位。YNP2为麦宾草和大颖草的属间杂种(2n=6×=42,StStYYHP),其中1条St染色体的端部与Y发生了易位;1条Y染色体的端部与H发生了易位。YNP3、4为垂穗披碱草和披碱草的种间杂种(2n=6×=42,StStYYHH),YNP3中1条Y染色体的整臂与H发生了易位;YNP4中3条染色体为Y与H的整臂易位,其中的2条为相互易位,另1条Y染色体的整臂与H发生了易位。YNP5为垂穗披碱草和短颖鹅观草的属间杂种(2n=5×=35,StStYYH),其中1条St与1条Y染色体发生了端部相互易位;1条Y与1条H染色体发生了整臂相互易位。YNP6、7为大颖草和扁穗冰草的属间杂种(2n=5×=35),其中YNP6的基因组组成为StYPPP;YNP7的基因组组成为StStPPP。YNP8为糙毛以礼草和扁穗冰草的属间杂种(2n=5×=35,StYPPP)。YNP9~12为大颖草和短芒披碱草的属间杂种(2n=6×=42,StStYYHP),其中YNP9中1条Y与1条P染色体发生了整臂相互易位;YNP10中1条St与1条Y染色体发生了整臂相互易位。通过分析12个天然杂种的基因组组成,发现它们涉及了小麦族4种基因组St、Y、H和P,出现了4种不同组合StStYYHH、StStYYHP、StYPPP和StStPPP,且基因组间出现易位染色体的类型和数目不同。St与Y易位的染色体有7条,其中5条是端部易位,2条是整臂易位;Y与H易位的染色体有7条,其中1条是端部易位,6条是整臂易位;Y与P易位的染色体有2条,都是整臂易位;其它基因组染色体间没有发现易位。在12个天然杂种涉及的8个物种中,大颖草表现最为活跃,是8个天然杂种的亲本;垂穗披碱草和短芒披碱草、扁穗冰草、披碱草分别是4、3、2个天然杂种的亲本;麦宾草、短颖鹅观草和糙毛以礼草分别是1个天然杂种的亲本。在原生境条件下,这8个物种间发生自然杂交的几率不同。其中,大颖草和短芒披碱草相互间的杂交最易发生(产生了4个天然杂种),而其它物种间杂交分别只产生了1~2个天然杂种。并且,这些相同亲本产生的杂种存在基因型水平上的差异(染色体结构变异不同)。(本文来源于《青海大学》期刊2008-04-01)
小麦野生近缘植物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小麦赤霉病是我国小麦主产区的重要病害之一,能造成小麦产量降低和品质下降。其抗性属于数量性状遗传,能直接应用于生产的抗源较少,亟需寻找新的抗源。目前小麦近缘属野生植物抗赤霉病研究及远缘杂交技术已经取得了一定的进展,这对小麦抗赤霉病育种具有深远的意义。为此,对小麦近缘属野生植物抗赤霉病研究情况及远缘杂交技术进行综述,并对小麦抗赤霉病育种进行展望。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小麦野生近缘植物论文参考文献
[1].侯文倩,李小梅,谢玫瑰,张磊,穆可卿.小麦野生近缘植物多药抗性基因PDR7的生物信息学分析[J].分子植物育种.2018
[2].袁谦,甄士聪,赵永涛,张锋,张中州.小麦近缘属野生植物抗赤霉病及远缘杂交技术研究进展[J].大麦与谷类科学.2016
[3].李清善,刘王锁.宁夏盐池县大水坑小麦野生近缘植物原生境动态监测及保护建议[J].安徽农业科学.2015
[4].魏学军,张娜,闫红飞,杨文香,刘大群.小麦野生近缘植物抗病性鉴定研究进展[J].中国农学通报.2012
[5].李波.小麦近缘野生植物及小麦主产区杂草资源调查[D].河北科技大学.2011
[6]..国家多年生小麦野生近缘植物圃[J].植物遗传资源学报.2011
[7].丛雯雯,郭长虹.小麦近缘野生植物的赤霉病抗源筛选及其利用[J].分子植物育种.2010
[8].杨瑞全,吴素琴,杨星伟,王生录.宁夏小麦野生近缘植物的种类、分布、生态类型及经济用途[J].宁夏农林科技.2010
[9].史冀伟.小麦野生近缘植物中间鹅观草(Roegneriasinica.var.mediaKeng)的遗传多样性与基因组构成分析[D].中国农业科学院.2009
[10].相吉山.青藏高原地区小麦族野生近缘植物天然杂种的遗传鉴定[D].青海大学.200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