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财政分权改革论文_吴园林

导读:本文包含了中国财政分权改革论文开题报告文献综述、选题提纲参考文献及外文文献翻译,主要关键词:财政,分税制,财政赤字,系统,本位,地方政府,曲线。

中国财政分权改革论文文献综述

吴园林[1](2018)在《财政改革的双向运动:中国财政分权二十年》一文中研究指出财政体制不仅关乎经济与发展,更是实施有效治理的关键。基于我国的社会政治经济环境,财政集权是基本特征,但同时具备多种分权因素而使得财政分权成为一种制度化的发展态势。本文对财政改革的前提——分税制进行了深入的解读与剖析,作者认为,分税制对现代财政体制的建立具有重要意义,但伴随深化改革需求而来的,是必须统筹中央与地方,平衡秩序与变革,兼顾政治与法律的多重挑战。也正因如此,财政体制的改革与重塑,将成为探索新时代大国治理道路上不可回避的命题。(本文来源于《文化纵横》期刊2018年05期)

许树华,张莹[2](2016)在《中国财政分权改革效益评价》一文中研究指出论文提出合理适度的财政分权的基本判断标准是要处理好政府与市场、政府与社会、各级政府间财权与财力的分配,并构建了衡量财政分权改革效应的评价体系,对财政分权改革效应进行量化考评,希冀为深化我国财政分权体制改革,构建现代财政制度提供理论指导。(本文来源于《中国乡镇企业会计》期刊2016年06期)

马万里[3](2015)在《从权力本位向权利本位转变——中国财政分权改革的下一步》一文中研究指出针对工具意义上的财政分权改革,应进一步延伸至对地方政府的行为重塑。地方政府行为变异对经济社会发展产生了诸多不利影响,表现为地方行为选择与中央目标不一致、地方行为选择与社会公众目标不一致。地方政府具有地方代理人、中央政策执行者和自主决策者的多重身份,正是在权利本位下地方代理人角色的缺失才是地方政府行为变异的根本原因。未来的改革应从政府权力本位向民众权利本位转变,塑造维护民众权利的"地方代理人",创建"以民众为中心的地方政府",突出强调满足民众需要的权利思想,实现权力-权利匹配;还应加快建立现代政府预算制度,健全监督制约机制,构建问责有效的财政分权。上述内容构成了中国财政分权改革的下一步。(本文来源于《现代经济探讨》期刊2015年10期)

许树华[4](2015)在《中国财政分权改革的经济学分析》一文中研究指出党的十八届叁中全会指出“财政是国家治理的基础和重要支柱”,这与“财政是庶政之母”的提法有异曲同工之处。财政的地位从经济体制改革的组成部分提升至国家治理体系的组成部分,从而确立了财政改革的国家战略地位。财政分权是世界各国财政制度安排的一般趋势。中国财政体制改革现已步入新的阶段,建立科学的财政分权理论分析框架,紧密结合我国实际情况,以推进国家治理现代化为目标,以财政分权理论为指导,从政府、市场和社会叁个维度,通过对财政分权改革效应的客观评价为依据,进一步深化财政分权改革,建立起财权与事权相统一、财力与支出责任相匹配、基本公共服务均等化的现代财政制度是本文研究的重要目标。因此这项研究具有重要的理论和现实意义。论文在界定财政分权科学含义的基础上,沿着“财政分权的必要性—财政分权的影响因素—财政分权改革效应评价—深化中国财政分权改革”的逻辑思路展开分析。论文通过梳理有关财政分权理论文献,比较分析美国、法国和印度等国家财政分权实践,总结我国财政分权改革的经验,提出了财政分权主要影响因素包括经济发展水平、政治制度、民主法制化程度、城市化水平、地域面积、人口密度和种族多样性等。财政分权改革的关键是选择合理的分权模式和分权度,财政分权是否适度,要看各级政府权责利是否对等,是否有利于完善各级政府的职能,政府与市场、政府与社会、各级政府间财权与财力的分配是否有利于提供财政资金效能,优质高效地提供公共品和服务,从而促进经济社会发展,提高人民生活水平。论文提出了以推进国家治理现代化为目标,以财政分权理论为指导,从政府、市场和社会叁个维度,建立财政分权改革效应评价模型,试图把财政分权对经济社会各方面的影响放在同一个时和空中研究。论文把财政分权的研究嵌入到中国特殊的制度环境当中,对我国财政分权改革的实践和特点做了总体分析和描述。重点尝试从经济学角度对中国式财政分权改革中存在的土地财政、区域经济不平衡发展等问题展开分析。还以西部省份云南省和东部省份浙江省为例,进一步分析了中国省级以下地方财政分权改革,包括“省直管县”财政分权改革实践。本文的贡献和创新主要包括:一是提出了财政分权改革的理论分析框架。财政分权的必要性可以经济学、宪政学和管理学等多重视角加以说明,但财政分权理论研究的重点主要集中在影响财政分权的因素、最优财政分权度的确定、财政分权效应评价等方面。论文提出财政分权改革目标应从单一的经济发展目标转向综合的社会公平目标、从传统管制模式转向现代治理模式、从公共财政的制度建构转向公共财产的法制规范。二是提出了财政分权“度”的影响因素。实现国家治理体系现代化的重要标志是让政府、社会与市场各归其位、各尽其责、各得其所。合理适度的财政分权的基本判断标准是要处理好政府与市场、政府与社会、各级政府间财权与财力的分配,保障各级政府都有必要的财权和充足的财力来较好地履行自身职能,以优质高效地提供民众满意的公共品和服务,促进社会经济的发展和人民生活福利的提高。叁是构建了衡量财政分权改革效应的评价体系。财政分权改革的效应应放在政府、市场和社会叁维立体坐标系中,以是否是“帕累托改进”作为衡量标准来评价改革的效应。从政府维度上主要考察通过改革各级政府间相互关系是否理顺;从市场维度上主要考查通过改革各级政府的收益、损失和效率变化;从社会维度上主要考查通过改革人民生活水平、社会效益和民主程度是否得到提升。构建财政分权改革效应评价体系,可以对各级政府财政分权改革效应进行量化考评,同时对财权与事权的匹配度、财政分权的程度或水平指标进行量化。目的是为深化我国财政分权体制改革,构建现代财政制度提供理论指导。四是基于“政府理性陷阱假设”,运用委托-代理理论、博弈论,剖析了财政分权中的若干现实问题,并提出了进一步深化财政分权改革的建议,包括加快财政体制法治化建设;完善财政监督约束机制;强化转移支付平衡与激励作用;协同推进财政分权配套体制改革等。(本文来源于《云南大学》期刊2015-05-01)

汪加玲[5](2015)在《中国财政分权改革与地方融资平台的兴“衰”》一文中研究指出本文分析了中国财政分权背景下地方融资平台兴起,指出要辩证看待地方融资平台,并在此基础上提出用分权再改革治理地方融资平台的建议。(本文来源于《中外企业家》期刊2015年10期)

赵德昭,许和连[6](2014)在《省以下财政分权体制改革与农村剩余劳动力转移——基于中国282个地级以上城市数据的实证研究》一文中研究指出中国现阶段城镇化的核心任务便是加快农村剩余劳动力向城镇的转移就业,从而完成农村居民生活方式向城镇居民生活方式转变,即农业文明向工业文明、农村文明向城市文明的转变,而完成上述过程则必须要有相应财政体制和公共支出体系作为支撑。在"政府引导"的基本格局下,中国当前的农村剩余劳动力转移工作,本质上已经成为一项公共的经济社会事务,其核心内容便是满足农民工在城市定居所需的基本公共服务。通过对改革开放以来财税体制改革和农村剩余劳动力转移历程的回顾,可以看到财政分权与农村剩余劳动力转移之间内在的深层次关联。1994年以来实施的分税制改革使地方政府掌握的经济决策权和可支配资源也得到大范围拓展,这使其有能力通过增加财政支出改善本地投资环境和提供更多公共服务,从而极大激发了地方政府推动城镇化的积极性。同时,中央对县乡财政的转移支付、"扩权强县"、"省管县"财政体制改革和"叁奖一补"政策等都极大提高了地方政府提供公共产品的能力,农村剩余劳动力向城市转移就业的速度也明显加快。本文依据Barro(1990)政府支出内生经济增长模型,系统构建了包含财政分权、劳动力就业在内的理论分析框架,并采用2003-2010年中国282个地级以上城市的面板数据,运用系统GMM估计方法实证检验了财政分权对农村剩余劳动力转移的影响效应。实证结果表明,财政收入分权和财政支出分权对农村剩余劳动力转移的影响效应均存在明显的"倒U型"曲线特征,最优财政收入和支出分权分别为1.7847和3.4830。当财政分权水平未达到"倒U型"曲线的顶点时,财政收入分权对农村剩余劳动力转移的正向促进作用要明显大于财政支出分权。当财政分权水平超过"倒U型"曲线的顶点时,财政收入分权对其转移的负向阻碍作用亦要明显大于财政支出分权。而且,财权和事权的严重不匹配在很大程度上造成了中国地市级政府缺乏为农村剩余劳动力在城市定居提供所需公共服务的能力。在"财权和事权相匹配"的指导原则下,在适度分权的合理区间内提高地市政府财政收入分权而相对降低其财政支出分权,并进一步完善省以下财政转移支付制度,将是未来省以下财政分权体制改革的关键所在。(本文来源于《湖南财政与叁农获奖论文》期刊2014-04-11)

赵德昭,许和连[7](2014)在《省以下财政分权体制改革与农村剩余劳动力转移——基于中国282个地级城市数据的实证研究》一文中研究指出依据Barro(1990)政府支出内生经济增长模型,构建了包含财政分权、劳动力就业在内的理论分析框架,并采用2003-2010年中国282个地级城市的面板数据进行实证检验。实证结果表明,财政收入和支出分权对农村剩余劳动力转移的影响效应均存在明显的"倒U型"曲线特征,最优财政收入和支出分权分别为1.7847和3.4830。在"财权和事权相匹配"的指导原则下,适当提高地市政府财政收入分权而降低其支出分权,并进一步完善省以下财政转移支付制度,将是未来省以下财政分权体制改革的关键所在。(本文来源于《财经论丛》期刊2014年01期)

楼屹[8](2013)在《中国财政分权体制改革的路径选择》一文中研究指出本文通过财政分权改革的框架下分析中国财政体制的经验研究,总结了财政分权改革进程中各阶段的改革特征,并对现行体制所引发的问题进行归纳。中国由于缺乏法律的保障、地区发展不平衡、事权和财权划分不规范和地方政府预算软约束等方面的问题需要解决,需要在已有研究的基础上对体制进一步的完善。(本文来源于《特区经济》期刊2013年09期)

刘洪铎[9](2011)在《财政分权导致地方政府财政赤字规模的膨胀吗?——来自分税制改革后中国省级的观察和经验证据》一文中研究指出本文从理论和实证两方面探讨了分税制改革以来确立的财政分权模式对我国地方政府财政赤字规模日益膨胀的影响。理论分析表明,地方政府日益膨胀的财政赤字规模是现行财政体制下财权和事权割裂、公共泳池问题、横向策略互动以及"政治锦标赛"引发的激励扭曲和为增长而过度竞争等因素的综合产物。基于全国1998-2006年省际面板数据,本文的实证研究支持了我们的理论预期,即中国式财政分权对地方政府财政赤字规模的膨胀具有显着的正面激励作用。本文的发现是稳健的,能够为强化财政制度安排、增强宏观经济稳定性提供有益的启示。(本文来源于《上海经济研究》期刊2011年09期)

刘洪铎[10](2011)在《财政分权对地方政府财政赤字规模膨胀的影响——来自分税制改革后中国省级的观察和经验证据》一文中研究指出本文从理论和实证两方面探讨了分税制改革以来确立的财政分权模式对我国地方政府财政赤字规模日益膨胀的影响。理论分析表明,地方政府日益膨胀的财政赤字规模是现行财政体制下财权和事权割裂、公共池问题、横向策略互动以及"政治锦标赛"引发的激励扭曲和为增长而过度竞争等因素的综合产物。基于全国1998~2006年省际面板数据,本文的实证研究支持了我们的理论预期,即中国式财政分权对地方政府财政赤字规模的膨胀具有显着的正面激励作用。(本文来源于《经济与管理研究》期刊2011年07期)

中国财政分权改革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论文提出合理适度的财政分权的基本判断标准是要处理好政府与市场、政府与社会、各级政府间财权与财力的分配,并构建了衡量财政分权改革效应的评价体系,对财政分权改革效应进行量化考评,希冀为深化我国财政分权体制改革,构建现代财政制度提供理论指导。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中国财政分权改革论文参考文献

[1].吴园林.财政改革的双向运动:中国财政分权二十年[J].文化纵横.2018

[2].许树华,张莹.中国财政分权改革效益评价[J].中国乡镇企业会计.2016

[3].马万里.从权力本位向权利本位转变——中国财政分权改革的下一步[J].现代经济探讨.2015

[4].许树华.中国财政分权改革的经济学分析[D].云南大学.2015

[5].汪加玲.中国财政分权改革与地方融资平台的兴“衰”[J].中外企业家.2015

[6].赵德昭,许和连.省以下财政分权体制改革与农村剩余劳动力转移——基于中国282个地级以上城市数据的实证研究[C].湖南财政与叁农获奖论文.2014

[7].赵德昭,许和连.省以下财政分权体制改革与农村剩余劳动力转移——基于中国282个地级城市数据的实证研究[J].财经论丛.2014

[8].楼屹.中国财政分权体制改革的路径选择[J].特区经济.2013

[9].刘洪铎.财政分权导致地方政府财政赤字规模的膨胀吗?——来自分税制改革后中国省级的观察和经验证据[J].上海经济研究.2011

[10].刘洪铎.财政分权对地方政府财政赤字规模膨胀的影响——来自分税制改革后中国省级的观察和经验证据[J].经济与管理研究.2011

论文知识图

年政府、社会和个人卫生支出...4.5 1979-2010 年政府卫生支出对 GDP 的...2 1982—1993 年财政包干制下的地方预算...各高校、科研单位获省部级以上人文社会科学...各高校、科研单位获省部级以上人文社会科学...各高校、科研单位获省部级以上人文社会科学...

标签:;  ;  ;  ;  ;  ;  ;  

中国财政分权改革论文_吴园林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