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怎能怨农民懂法?(论文文献综述)
蒋宁[1](2021)在《杨佳富文学创作的审美研究》文中研究说明在中国的西南边疆蜿蜒起伏的边防线上,有一批兼顾战斗和文学创作的优秀军旅文学作家,他们构建着云南军旅文学的大厦。他们勤奋踏实、坚持不懈地进行文学创作,换来了社会的瞩目和傲人的成绩,杨佳富就是其中杰出的代表。杨佳富是一个从云南边防部队走进文学殿堂的军旅作家,是一个云南边陲小城走出来的少数民族作家。他的文学创作遵循自然本真的创作理念,敏锐捕捉真实的生活细节,开辟了独具特色的审美视角,他的所有努力都指向构建诗意的精神家园。其文学作品中蕴含着浓厚的家国情怀,充满了爱国主义精神。杨佳富在坚持写作的30年间创作出254部作品,这些作品都见证着他的成长:从默默无闻的边防战士到独当一面的武警大校;从边防部队文员到声名大噪的《边防文学》主编;从低调的文学爱好者到着作等身的边防文学作家。杨佳富用自己独特的笔触,记录下家乡的风土人情,记录下彝乡民族文化的独特记忆,也记录下边防线上惊心动魄的点点滴滴。本文试图从杨佳富文学创作生活即艺术的审美追求入手,解读他文学艺术创作的审美理想,分析其文学创作追求自然本真的审美选择,着眼于其作品蕴含着淡泊真实的审美意蕴和亲和自然的人文关怀,挖掘其跨性别写作视角,旨在分析其蕴含于文学创作中诗意栖居的审美理想,最后挖掘其文学创作的审美追求对于当代文学创作的价值和意义。本论文共四章,加绪论、结语,共由六部分组成。绪论部分对杨佳富的文学创作进行总体关照,介绍杨佳富本人及其作品,整体评价杨佳富文学创作的艺术特色,归纳出其文学作品蕴含自然本真的审美意蕴,揭示其文学创作遵循诗意地栖居的审美理想。并对其作品进行整理、分类,结合时代背景阐释其作品的思想价值、文学价值和美学价值,总结概括杨佳富文学创作现象的意义。第一章从杨佳富“生活即艺术”的自然本真的审美追求出发。分为三节论述其文学创作的自然本真来源于真实的审美对象,真实的彝乡情愫和自然质朴的生活。第二章从场景本真、语言本真、生活本真三个维度分析杨佳富作品中追求自然本真的创作理念。第三章从跨性别写作视角分析杨佳富文学作品,通过对跨性别写作概念的阐释和对女性审美经验表达的论述突出其文学创作的创新点。重点分析作品通过女性形象的塑造和对女性心理的描写,体现其文学作品中蕴含社会美育和人文关怀的思想。第四章总结、升华杨佳富文学创作诗意栖居的审美旨归和分析其文学创作的审美价值。
李丹[2](2021)在《韩中推测样态表达对比研究》文中认为语言是人类进行沟通的基石,而推测样态表达对人们进行顺畅的交流起着重要作用,推测样态表达具有表达人的心理态度或感情的作用,与句中的其他各要素之间存在呼应关系。如果无法准确地使用推测样态表达,极有可能造成误解的情况发生,以至于导致沟通中断。因此,为了更好地进行流畅的交流,就需要对推测样态表达的功能及用法进行系统的学习。本文以五组语义相近的韩·中推测样态副词‘??,??,???,??,????’和“或许、恐怕、大约、可能、大概”为研究对象,从语言学的语义、句法、功能的角度出发,对两国的推测样态表达进行分析。在语义上,研究了两国推测样态副词的确信性程度及判断的依据;在句法上,研究了两国推测样态副词的位置特征及呼应状态;在语用上,研究了两国推测样态表达分别表示假定、可能、推测、恭敬时的功能,分析了推测样态表达在不同语境中的作用方式。主要以各词典中的定义及例句为依据进行分析,采用对比分析的方法展开研究。最后在结论部分,对本文得出的结论进行了梳理和阐述,提出了研究的不足之处。综上所述,本文通过对韩·中推测样态表达在语义、句法、语用、语篇上的分析,总结出韩·中推测样态表达的异同,从而得出客观结论。
赵金晓[3](2020)在《乡村振兴视角下农民公共道德素养培育研究 ——以平陆县杜马乡为例》文中提出面对新的发展形势,党的十九大报告对乡村振兴提出了新的要求,我国将“实施乡村振兴战略”提上了重要议程,同时党中央用“五句话,二十字”对本次战略部署进行了高度概括。当前我国在继续推进新农村建设时必须以乡村振兴战略总要求为指导,但是乡村振兴涉及的项目多、范围广、系统性强,在此过程中一定要高度重视道德建设和精神文明建设这两大关键问题,乡村振兴战略能否顺利推进在很大程度上受到这两大因素的影响。在整个道德体系中,公共道德占据着基础性的地位,从某种意义上来说,它是衡量社会文明程度的重要指标,也是确保社会经济持续健康发展的重要因素。农民的公共道德素养是整个农村道德体系的基础,我国是一个以农业为主的大国,农村人口占全国人口的大多数,作为乡村振兴的主力军,农民公共道德素养的培育显得尤为重要。文章先从选题背景入手,系统梳理了国内外研究现状,做出创新尝试。然后对乡村振兴和农民公共道德素养的相关概念进行阐释,深刻理解提升农民公共道德素养在乡村振兴中的地位,以及乡村振兴对农民公共道德素养的新要求。在研究过程中,笔者亲自前往杜马乡,运用问卷法和访谈法对杜马乡农民的公共道德素养进行调查分析,总结出乡村振兴实施以来农民公共道德素养培育取得的成效和存在的问题。并从农村社会环境、农民自身和农村基层干部三个角度来分析乡村振兴视角下农民公共道德素养存在不足的原因。最后,通过全面优化农村社会的公共道德环境、提升农民自身的综合素养、充分发挥村干部的主导作用三个方面对如何培育乡村振兴视角下农民的公共道德素养提出策略性思考。
刘文新[4](2020)在《西北地区城乡水贫困研究:失衡、演化及空间异质性》文中认为水资源是地球上所有国家和地区维持生命与经济发展的基础性资源。在发展中国家,特别是对穷人而言,家庭的取水时间与成本、与水资源有关的卫生健康问题、生产、生活用水的供应和获取都是非常重要的。由于这些问题,发展中国家的贫困地区往往更易受到短期冲击和气候变化带来的长期变化的影响。此外,由于人口密度增加、资源竞争加剧、环境退化和生物多样性丧失,也加剧了数百万人面临水资源短缺风险。科学合理的水资源评价往往被认为是制定合适的水资源管理政策的前提条件。然而,水资源是动态的系统,它既不是线性的也不是直接的,受人与人之间的关系活动及环境交互的影响。除了上述的因素以外,我国也有着自身固有的发展问题。受城乡分割发展模式的影响,国家在水资源的分配与建设上采取了以城市为中心的发展战略,却忽视了农村水资源的建设与发展,导致了农村水资源建设严重滞后。因此,水资源利用效率低下、气候变化、水资源环境恶化以及用水矛盾四者交织在一起,成为限制中国可持续发展的阻碍因素之一。但目前来看,一方面,现行的水资源评价方法主要集中于用水效率的测度,而忽略了社会适应性以及生态环境对于水资源的影响;另一方面,现有研究主要集中于农村地区的水资源驱动因子方面的研究,而忽略城市与农村之间的交互影响,从而制约了水资源管理政策的精确性与差异性。本文研究的核心问题是如何解决城乡水资源发展失衡的问题,主要围绕三个方面开展研究:第一,城市水资源和农村水资源的发展状况如何?第二,城市水资源和农村水资源之间存在怎样的失衡关系?第三,如何制定科学合理的水资源管理政策以解决城乡水资源发展失衡难题?基于此,通过对现有研究文献的细致梳理,总结了有关水资源评价的研究成果和研究方法,通过对水贫困理论的概念、理论框架以及理论基础的详细解读,我们构建了水贫困理论下的水贫困指数测度模型。在此基础上,我们确定了城市水贫困和农村水贫困的评价指标体系。本文首先测算了西北地区各地市2000-2017年的城市水贫困程度和农村水贫困程度,从资源、设施、能力、使用与环境五个维度全面评价西北地区城市-农村水资源系统的真实情况;其次,尝试考虑将城乡分割的视角引入到水贫困的分析框架内,以期更加准确地掌握西北地区城市-农村水资源发展的失衡情况;最后引入计量分析方法研究了城市-农村水资源发展失衡的时间模拟演化及空间关联程度,具体研究内容及结论如下:第一,西北地区城市-农村水贫困测算结果表明:各地市之间的城市水贫困和农村水贫困存在很大的差异。城市水贫困程度在0.118-0.443之间,整体得分呈现出明显的上升趋势,说明西北地区城市水资源系统的发展状况显着提高。农村水贫困得分在0.146-0.352之间,整体得分呈现出缓慢的上升趋势,说明西北地区农村水资源系统的发展状况缓慢改善。城市水资源的两极分化要比农村水资源的两极分化更为严峻。通过运用最小方差法对城市水贫困和农村水贫困的驱动因素进行判定,城市水资源和农村水资源的驱动因素存在明显的空间集聚现象,使用维度和环境维度等为影响城市水贫困和农村水贫困的共同驱动因素,说明水资源系统的影响因素不仅与地理空间有关,还与用水效率、生态环境具有密切的联系。第二,西北地区城市-农村水贫困的失衡性的测算结果表明:利用遗传算法估计模型参数,分析出城市-农村水贫困复杂系统的共生类型。西北地区城市-农村水资源系统的演化类型主要分为三种:协同型、竞合型(城市优先型与农村优先型)以及冲突型。城市-农村的合作强度存在显着的不平衡。研究区域的52个地市中有36个地市存在明显的竞争和矛盾,另外16个地市从参数上看是协同型区域,然而,其中有5个地区处于低水平的协同阶段。这表明西北地区城市水资源和农村水资源的发展失衡关系的总体形势不容乐观。近70%的地区仍处于相互制约或孤立发展的状态。第三,西北地区城市-农村水贫困的滞后性测算结果表明:2000年,西北地区城市水资源与农村水资源之间的关系以扩张负脱钩、弱脱钩、衰退脱钩为主;2017年,西北地区城市水资源与农村水资源之间的关系以扩张负脱钩、弱脱钩、强负脱钩为主。西北地区城市水资源与农村水资源之间的失衡程度呈现一种恶化的趋势。同时,按照计量经济模型方法,创造性地引入了ARMA模型对西北地区城市-农村水贫困失衡性的未来五年进行预测,西北地区城市-农村水贫困的失衡性将于2021年出现拐点,将会有一个较大的改善。第四,西北地区城市-农村水贫困的协调性测算结果表明:在2000-2017年间城市-农村水贫困的协调值呈明显的下降趋势,这表明城乡水资源的失衡性明显加剧,这进一步验证了第五章与第六章的结论。同时,失衡性在空间分布上明显表现出一定的规律,呈现出空间集聚。这表明空间因素对于城市-农村水资源的失衡性具有重要影响。从失衡性的空间布局来看,西北地区城市-农村水贫困的协调发展性的空集聚情况先增后减,异质性先减小,然后不断增大;得出西北地区城乡水资源的空间集聚区,高高区域和低低区域的显着性水平很高。通过对空间差异的把握,有助于缩小西北地区城市-农村水资源之间的差异。最后,本文在基于前文分析结果的基础上,进一步探讨了可行的西北地区城乡水资源管理政策的设计原则及政策措施并提出具体的优化建议。基于西北地区城乡水贫困的计算结果,提出了针对特定区域的城乡水贫困驱动因子,可以确定政策干预的优先次序。基于西北地区城乡水贫困失衡性的计算结果,本文进一步从管理方式、立法、产权、城乡一体化、投资、补偿以及水资源保护意识这七个方面提出了以下政策建议:(1)坚持行政集权,明确下级管理部门的权责;(2)完善水资源管理的法律法规制度,为水资源保护提供坚实的保障;(3)推进农田小型水利设施产权改革,实现三权合一的管理制度;(4)推进城乡管理一体化,保障农村与城市地位对等;(5)建立多元化多渠道投融资制度,引导企业积极参与;(6)改进水资源补偿制度,探索合理的奖惩机制;(7)树立公众水资源保护意识,从根本上推动全民参与水资源保护的行动中来。
于婷婷[5](2019)在《当代中国大学生友善观培育研究》文中研究表明每个时代都有每个时代的价值观,党的十八大报告中提出积极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而友善观作为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十二个范畴之一,更是中国公民道德价值规范的集中体现之一,并赋予其新时代的丰富意蕴。接好这历史的接力棒,弘扬包括友善观在内的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是当代大学生的境遇,更是沉甸甸的使命。习近平总书记概括的人才培养的辩证法即人才培养一定是育人和育才相统一的过程,而育人为本,人无德不立,育人的根本在于立德。世界多极化、经济全球化、社会信息化、文化多样化等集于一体的波谲云诡的国际形势,以及我国社会正处于快速转型和发展的时期,这一切都进一步加速了我国公民道德观念的嬗变,在国内社会生活中存在一些道德失范的现象。新时代呼唤新担当,引导大学生积极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之友善观,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中华民族自古就是一个崇德向善的民族,中华优秀传统友善美德是中华精神文明的重要组成部分,具有极其丰富的思想内容和价值蕴涵,道德承续下的传统友善观不断得到现实性转化,诠释出了其现代意义与理论价值。同时,西方社会对友善观的理论建构与实践样态也为我们培育当代中国大学生友善观提供了有益借鉴。本文以马克思列宁主义、毛泽东思想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特别是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指导,以“当代中国大学生友善观培育”为研究对象,紧密结合大学生实际,突出问题导向,综合运用思想政治教育学以及哲学、社会学、伦理学、教育学、政治学和心理学等多学科的理论、知识和方法,围绕“当代中国大学生友善观培育”的一系列重要问题来展开研究。首先,本文对当代中国大学生友善观培育的相关问题特别是其思想资源和理论经纬等进行概述或阐述;接着,对当代中国大学生友善观的现状及其问题归因进行分析,对当代中国大学生友善观培育面临的形势和任务以及现实意义进行阐述;在此基础上,着力对当代中国大学生友善观培育的基本路径和保障机制等进行探索和论述,力图初步构建一个方向正确、内容科学、结构合理、符合实际、便于操作的当代中国大学生友善观培育体系。基于上述研究思路,本文研究大致包括以下三个板块共七个专题。’第一板块包括导论、第一章、第二章。本板块主要概述或阐述当代中国大学生友善观培育的相关问题及其思想理论,并分别从理论层面和实践层面讨论研究当代中国大学生友善观培育的意义。导论主要概述本文的选题背景和研究意义、国内外研究现状以及研究的思路、原则、方法、重点难点和创新点等。第一章主要介绍友善、友善观、友善观培育的概念释义,同时分析了当代中国大学生的群体特征,进一步概括、提炼出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中之友善的深层内涵。第二章重点梳理友善观培育的思想资源和理论经纬,分别包括对马克思、恩格斯、中国共产党人关于友善的论述的阐释,对中国历史上关于友善的思想认识、西方社会关于友善认知的发展脉络和多维实践进行科学评析等。本板块为本文的研究提供了必要的资料借鉴和坚实的理论支撑。第二板块包括第三章、第四章。本板块主要集中审视、分析当代中国大学生友善观的现状及其问题归因,同时阐述当代中国大学生友善观培育面临的形势和任务以及现实意义。第三章力求从宏观上把握当代中国大学生友善观的应然与实然状态,通过问卷调查等实证研究方法对相关调研数据进行分析,总结、概括当代中国大学生友善观方面存在的问题,并对问题归因进行深入分析。第四章主要通过对当代中国大学生友善观培育面临的形势和任务以及现实意义进行阐述,以期立足现实,把握要求,从而更加明确加强当代中国大学生友善观培育的正确方向和使命责任。第三板块包括第五章、第六章和结束语。本板块是本文研究的重中之重,基于前面几章的理论阐述和现实关注,着力探索提出并论述构建当代中国大学生友善观培育体系的对策方案。第五章主要探讨当代中国大学生友善观培育的基本路径,从六个方面进行深入的研究,力求创新完善培育的基本路径,使之更加合理和可行。第六章主要探索构建当代中国大学生友善观培育的保障机制,以确保当代中国大学生友善观培育的内容、任务等能够真正逐步地得以完成、落到实处。结束语部分是对全文进行简要的总结和展望。
许志贤[6](2018)在《当下农村房屋拆迁利益冲突法律问题研究》文中研究指明农村房屋拆迁中因利益冲突产生各种矛盾,农民暴力抗法事件层出不穷,这一弱势群体给社会安定带来不和谐因素。只有用法律对农村房屋拆迁行为进行控制进而减少或化解社会矛盾,才能达到平衡各主体之间利益的目的。农村房屋拆迁中各利益主体的利益冲突主要表现为政府与农民之间的利益冲突,农民与农民之间的利益冲突。农村房屋拆迁利益冲突中应对的困境主要在法律规制不完善,法定程序执行不到位,权利保障不平等。基于此,在法律法规方面,建议以立法的方式明确界定“公益”的范围,严禁违反拆迁程序,严禁非法强制拆迁和获取非法利益,在《刑法》条文中写入与违法拆迁相关的罪名,违反者承担相应的刑事责任,以此加大保护被拆迁人的合法权益;在法定程序执行机制方面,提出了将农民参与程序实质化纳入法律条文,听证程序之引入;在合理配置房屋拆迁利益方面,提出了保护房屋拆迁合法权益,由“司法拆迁”真正替代“行政强拆”,打通房屋拆迁利益诉求渠道,另外,政府负责“三通一平”,开发商参与摘牌挂,拍得土地,与政府直接形成民事法律关系,不与拆迁农户直接发生法律关系,有效减少社会冲突。
张勐[7](2018)在《东平县农村法治建设问题研究》文中研究说明党的十八届四中全会探讨了国家现代化进程中的农村法治建设问题,指出由于国家制度供给、国家发展模式与资源配置、农村社会结构、历史传统等方面因素的影响,目前农村法治建设仍然存在农民的主体地位没有确立、法治的平等精神缺失、农村法律制度不健全等突出问题。认为农村法治的未来发展宜采用政府主导推进型模式,在政府领导下通过各种具体制度的建构来促进农村法治的发展。全会作出了《中共中央关于全面推进依法治国若干重大问题的决定》等一系列关于法治国家重要决定,在这一背景下,笔者以农村法治建设为研究方向,通过对山东省泰安市东平县法治建设在社会主义农村建设中的具体运用,以农村法治建设的基本理论为出发点,着眼于当前农村法治建设中存在的主要问题,提出了推动农村法治建设的对策建议。本文运用了实地调研走访法、资料分析法、对比分析法、综合分析法等方法对东平县法治建设进行了较为系统地分析研究得到了如下结论:(1)东平县农村法治建设运行状况良好。通过对农村地区的法治建设,使东平县农村地区社会治安良好,经济运行稳定,在一定程度上促进了东平县社会经济的发展,特别是为东平县全面建成小康社会提高了基础保障,在运行过程中法治主体对于东平县农村法治建设的的稳定运行起到了推动的作用,法治主体不仅仅是政府、执法队伍、法律相关从业者,还有广大人民群众对法治建设都起到了一定的推动作用。(2)东平县农村法治建设发展主要存在的问题有以下几点:第一,法治主体不足。现有农村立法对农民主体地位的认可和保障没有给予足够的重视,农民的法治主体地位没有得到应有保障;第二,法治体系不健全。一方面表现在农村许多领域尚未得到法律的调整,另一方面的法律制度不健全表现在农村立法滞后,涉农法律法规需要完善;第三,村民自治制度不完善。村民自治制度的建立发展在很大程度上促进了东平县农村地区法治建设的步伐,东平县农村地区法治建设以村民自治制度为基础总体发展稳定,但也暴露出了村民自治制度存在不完善的地方;第四,普法教育力度不够。广大人民群众是渴望学习法律、了解法律并应用法律的。但是在实际状况中我们可以看到农村的法律普及宣传教育力度并不是很好、普及力度并不够。(3)进一步搞好东平县农村法治建设应采取以下基本措施:一是狠抓法治人才队伍建设,培养更多专业化人才面对东平县农村法治建设的困境,我们把必须狠抓法治队伍建设、培养更多人才作为一项长期的工作机制。二是尊重传本地法治传统,立足实际进行法治改革,充分考虑本地传统法治现状及操作手段进行法治改革,一方面要继续发扬传统文化中的法治精华,充分的学习传统法治文化中的精髓,另一方面要尊重传统法治中的优良法治精神,分辨去除消极部分,弘扬积极的法治文化。三是完善村民自治制度,对村民自治制度进行完善,用村民自治制度保证村民对村委会干部等法治执行者实行有效的监督,防止村委会干部以权谋私,并把村民普遍关心的与他们切身利益紧密相关的问题反映到民主决策机构,通过民主协商的途径妥善解决。四是加大普法力度与普法教育,在农村地区开展大规模、全面性的普法活动,教育培养“懂法”新型农民是进行法治建设的一个重要目标。(4)进一步搞好东平县农村法治建设,还要采取以下辅助措施:要搞好对农民的宣传培训工作,要将维护农民合法权益作为提高农民法律意识的突破口,转变传统教育农民应该做什么不应该做什么的法治教育方式,让群众提高自身的素质,依法维护自己的合法权益,引导农民继续发扬传统文化中的法治精华,充分的学习传统法治文化中的精髓,尊重传统法治中的优良法治精神,执法部门结合本地的实际情况进行法治改革,促进农村法治建设的全面进行。
姜兴中[8](2018)在《收税记》文中研究指明一一想起那年秋天那件事,祁木林就感到窝囊:他差一点就惹下纳税人群体抗税事件。并且,村长镇长早就知道要出事,却都像请客一样,把问题迎进了税务所。那事萦绕在祁木林心里好些年,至今内心都感到有些愧疚。那时候祁木林还是"小祁",刚当上疏勒县疏勒
陈春娥[9](2017)在《海南农村集体土地犯罪预防探讨》文中研究表明当前,海南基础设施建设、大型企业项目建设、城市发展扩张等需要大量农村集体土地的支撑,因征用土地涉及到许多有关农村集体土地的问题,这些问题成为农村基层干部职务犯罪的多发区域,并引发新的农村社会矛盾。笔者以海南农村集体土地犯罪为例,深入分析农村集体土地犯罪的特点、成因并提出相应的预防对策,以期引起相关部门的重视,进而逐步完善农村集体土地犯罪的管理及预防机制。
张良[10](2017)在《经济资源嵌入视域下农村新型社区治理问题研究 ——基于鲁中F市两农村新型社区的比较分析》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党的十八届五中全会制定的《中共中央关于制定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的第十三个五年计划》,指出“推进以人为核心的新型城镇化,提高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的水平,努力缩小城乡发展差距,推进城乡发展一体化”。国家“新型城镇化”发展战略推动城镇公共服务向农村延伸,促进城乡公共资源均衡配置。农村把握城乡统筹发展的契机进行改革和制度创新,增强集体经济组织服务功能,激发农村发展活力。2016年作为十三五战略规划实施的开局之年,改革任重而道远。农村新型社区正是推进新型城镇化建设的重要空间载体,优化农村新型社区的协调运行与良性治理,实现农村社区村民由“无感增长”到“有感发展”,有真切的获得感与幸福感,是实现新型城镇化“以人为本”灵魂要求的核心要旨。税费改革之后,县乡财政困境下,农村社区的治理也陷入巧妇难为无米之炊的窘境,逡巡不前,经济资源短缺已经成为制约农村社区治理的桎梏。“处低谷而力争,迎高潮而快进”,农村社区治理资源匮乏之际,迎来新型城镇化实质性推进“统筹城乡”发展的机遇,如何抓住机遇,实现农村新型社区的治理与“善”治,成为挣脱桎梏牢笼的关键所在。因此,研究经济资源嵌入视域下的农村新型社区治理问题对于增促社会进步,减缩社会代价,有十分重要的理论意义与现实意义。本文涵括六个板块的内容。绪论为本文的第一部分。笔者简要阐发了研究的背景,税费改革之后的乡村治理面临经济基础薄弱的困境,恰巧引来国家推行新型城镇化的契机。在此背景下笔者提出问题,并界定了经济资源、农村新型社区以及农村新型社区治理的概念。笔者从历史变迁的维度梳理了国内外学者对经济资源对农村发展影响的研究状况,并在此基础上阐明了本文研究的着力点、研究方法、选址依据、研究意义以及创新点和不足。第二部分为经济资源对农村新型社区治理主体的影响比较。经济资源丰裕的社区,经济资源吸附实现多元化社区治理主体功能聚合。乡镇基层政府发挥整合功能,整合财政资金、项目、土地、企业等经济资源输入社区,给社区治理提升增量资源。社区基层组织发挥维持功能,支配和控制社区的经济资源,完善组织机构设置,改善办公设施,包括物业服务,提供公共服务和公共管理,维持社区的治理正常运转。社区村民具有目标获取功能,既有基于单向度追求经济利益目标的“理性选择”,也有基于血缘、地缘、业缘的复杂目标取向的参与,甚至有基于趣缘的各类自组织协会、志愿者参与,归根结蒂社区居民参与的核心在于经济资源嵌入下的可交换资源导向。而企业、个体经营以及生产合作社等,则具有适应功能,创造出的经济资源规模、效益、速度适应社区治理的运行幅度和频度。而经济资源匮乏的社区,自身系统整合程度低,以上各治理主体的功能效用缺乏经济力的支撑无法彰显,各治理主体出现角色紧张、行为偏差,无法在社区内凝聚,走向离散。第三部分为经济资源对农村新型社区治理机制的影响比较。一方面,“风险”维度,经济资源的嵌入蕴育着社区治理机制运行当中的风险。风险一,经济资源嵌入下带来的乡政村治运行机制风险。经济富庶的农村社区所在的基层政权职能由“服务”转向“汲取”,存在亲手断送繁荣的风险。而经济资源匮乏的社区所在乡镇政权“悬浮”于农村社区,受经济资源束缚带来保姆型政权的风险。风险二,货币快速升值经济理念主导下的小农盲目投机行为蕴育潜在风险,市场机制嵌入下政府、社会反向保护机制缺失促使潜在风险转向显在风险,二者于农村社区场域渗透、交叠、撞击带来叠加风险。另一方面,“机遇”维度,经济资源的嵌入创造了社区治理机制运行优化的机遇。机遇一,经济资源嵌入提升了社区选举机制的稳定性。经济资源丰富的社区,选举机制可以平稳运行。而经济资源匮乏的社区容易引发选举秩序震荡。机遇二,经济资源与社区纠纷调解机制的复合程度呈负相关。经济资源丰富的社区,经济资源提供了降低社区纠纷调解过程中正式结构与家族结构复合程度的必要条件。而经济资源匮乏的社区家族结构与正式结构复合程度高。机遇三,经济资源扩大纵向社区权力资本的运行半径,提升横向权力资本合法性。经济资源丰富的社区社会关联度高,群体内聚力强,进而经济资源扩大了社区权力资本纵向运行半径。横向非体制精英“高大威猛”并与社区体制精英合作共治,经济资源促进了横向权力资本合法性的生成。而经济资源匮乏社区纵向权力资本运行半径小,一旦超越社区边界,其边际效应无限趋向于零,权力资本被禁锢、封冻在刚性科层制下的社区层级,没有与上级进行讨价还价、折冲樽俎以及相互调适的余地。非体制精英“细小琐碎”与体制精英有走向对立、离散趋势,横向权力资本合法性遭损噬。机遇四,经济资源嵌入激活了社会资本的活力。经济资源丰富的社区,信任、互惠规范以及合作网络强劲有力。而经济资源匮乏的社区,信任缺失,互惠规范破坏以及合作化网络难以建构。机遇五,经济资源嵌入与社区文化资本构成了“培育”与“反哺”的利益关联链条。经济资源丰富的社区,经济资源支撑下“培育”文化资本,如高素质的人才以及社区的知名度。而培育出的大学生村官、志愿者下乡支助,服务农村社区建设,知名度的提升吸引政府整合资金、项目、土地等资源嵌入社区。而经济资源匮乏的社区,培育文化资本的支撑力量不足,而文化资本的“反哺”功能更是无从谈起。第四部分是经济资源对农村社区治理绩效的影响比较。笔者通过效率、公平性、回应性三个维度对经济资源差分的两个社区治理绩效的差异作出评估,直观地展现出了经济资源对社区治理绩效的显着影响,经济资源充沛足以提升社区治理绩效。从效率维度来看,社区经济资源充沛,则可以为提升社区治理效率提供全方位的保障。而经济资源匮乏的社区,治理效率始终在低水平线徘徊。从公平性维度,笔者设计三个指标来检测社区治理的公平性。从卡尔多·希克斯标准、再分配标准以及帕累托标准分析,社区治理均符合评估标准,经济资源充沛,社区治理公平性充分。但是经济资源匮乏的社区,则受经济资源总量约束、分配暗箱化、差序化、碎片化的影响,社区治理绩效难以达到以上三个评估标准,公平性表征不充分。从回应性维度分析,经济资源丰裕的社区,从年度目标制定到层级沟通再到述职评议这一闭路循环的过程彰显了治理的回应性。而经济资源匮乏的社区,根本不具备形成这一闭路循环的充分条件,社区治理的回应性差,社区治理的弹性不足。第五部分得出结论并进行因应政策探讨。结论:第一,经济资源吸附实现多元化社区治理主体功能聚合;第二,经济资源刺激诱发社区治理机制的机遇与风险;第三,经济资源提升社区治理绩效。为促进社区治理的良性运行与协调发展,笔者针对性的进行了政策探讨:第一,四面出击,规范化拓宽经济资源渠道;第二,乡镇政权职能转变,疏通经济资源嵌入梗阻;第三,经济资源搭建组织化平台,疏通社区农民的利益表达机制;第四,经济资源支撑,铸合社区断裂的信任机制;第五,经济资源嵌入增强社区居民对正式机构的认同,进而促进双重法律制度整合化解纠纷调解机制中正式结构与家族结构的复合难题。
二、怎能怨农民懂法?(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本文主要提出一款精简64位RISC处理器存储管理单元结构并详细分析其设计过程。在该MMU结构中,TLB采用叁个分离的TLB,TLB采用基于内容查找的相联存储器并行查找,支持粗粒度为64KB和细粒度为4KB两种页面大小,采用多级分层页表结构映射地址空间,并详细论述了四级页表转换过程,TLB结构组织等。该MMU结构将作为该处理器存储系统实现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三、怎能怨农民懂法?(论文提纲范文)
(1)杨佳富文学创作的审美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绪论 |
一、概述 |
(一)作者简介 |
(二)杨佳富作品简介及分类 |
二、选题缘由及研究意义 |
三、杨佳富文学创作及文学作品的研究现状 |
第一章 生活即艺术的审美追求 |
第一节 捕捉真实的审美对象 |
一、缉毒英雄形象 |
二、边防军人形象 |
三、脱贫干部形象 |
四、乡村农民形象 |
第二节 纯真乡情的守护 |
一、守望故乡的净土 |
二、传承彝乡的文化 |
三、探寻节庆的意味 |
第三节 质朴生活的升华 |
一、现代生活的反思 |
二、理想家园的营造 |
三、精神故乡的归寻 |
第二章 自然本真的创作理念 |
第一节 场景本真 |
一、反映现实:零度写作中的边关万象 |
二、回到当下:描绘边地风光致敬边防英雄 |
三、家国情怀:撷取乡村脱贫致富的新题材 |
第二节 语言本真 |
一、精确的军事文学用语 |
二、丰富的日常口语运用 |
三、独特的地方方言荟萃 |
第三节 生活本真 |
一、真实生活的抒写 |
二、本真现世的回归 |
三、精神家园的构建 |
第三章 独具匠心的审美视角 |
第一节 女性视角写作 |
一、跨性别写作审美视角 |
二、女性审美经验的表达 |
第二节 正面女性形象的塑造 |
一、铿锵玫瑰——女军人 |
二、幕后巾帼——军嫂 |
三、坚强后盾——其他女军属 |
第三节 对女性犯罪的关注 |
一、边境女性毒品犯罪 |
二、人文关怀照亮心灵 |
三、美育调和社会矛盾 |
第四章 诗意栖居的审美旨归 |
第一节 诗意栖居的渊源 |
一、诗意栖居的缘起 |
二、营造诗意的家园 |
第二节 诗意栖居与回归大地 |
一、重返心灵的栖居地 |
二、诗心、自然与自我观照 |
第三节 诗意栖居与回归故乡 |
一、故乡的精神依归 |
二、诗人的还乡天职 |
第四节 诗意栖居的审美价值 |
一、拯救罪恶的灵魂 |
二、呼吁纯美的心灵 |
结语 |
参考文献 |
攻读学位期间发表的论文和研究成果 |
致谢 |
(2)韩中推测样态表达对比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
Abstract |
第一章 绪论 |
第一节 研究目的 |
第二节 前期研究 |
一、韩国推测样态表达研究现状 |
二、国内推测样态表达研究现状 |
三、韩·中推测样态表达对比研究现状 |
第三节 语料选取和研究方法 |
一、语料选取 |
二、研究方法 |
第二章 理论背景 |
第一节 推测样态副词的概念及分类 |
一、韩国语推测样态副词的概念及分类 |
二、汉语推测样态副词的概念及分类 |
第二节 语篇标记的特征及功能 |
一、语篇标记的特征 |
二、语篇标记的功能 |
本章小结 |
第三章 韩·中推测样态副词的句法特征、语义特征对比分析 |
第一节 句法特征 |
一、位置灵活 |
二、呼应状态 |
第二节 语义特征 |
一、确信性程度 |
二、判断的依据 |
本章小结 |
第四章 韩中推测样态表达的话语功能分析 |
第一节 假定 |
一、推理 |
二、衔接 |
第二节 可能 |
一、引起注意 |
二、停顿填充 |
第三节 推测 |
一、主观评价 |
二、语气缓和 |
第四节 恭敬 |
一、委婉建议 |
二、委婉批评 |
本章小结 |
第五章 结论 |
参考文献 |
致谢 |
攻读学位期间发表论文 |
(3)乡村振兴视角下农民公共道德素养培育研究 ——以平陆县杜马乡为例(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
ABSTRACT |
1 绪论 |
1.1 选题背景和意义 |
1.1.1 选题背景 |
1.1.2 选题意义 |
1.2 国内外研究现状 |
1.2.1 国内研究现状 |
1.2.2 国外研究现状 |
1.3 研究方法和创新之处 |
1.3.1 研究方法 |
1.3.2 创新点和不足之处 |
2 乡村振兴视角下农民公共道德素养培育概述 |
2.1 公共道德素养概述 |
2.1.1 公共道德素养的涵义 |
2.1.2 公共道德的主要内容 |
2.2 乡村振兴战略概述 |
2.2.1 乡村振兴的意义 |
2.2.2 乡村振兴战略的目标任务 |
2.2.3 乡村振兴战略的基本原则 |
2.3 提升农民公共道德素养在乡村振兴中的地位 |
2.3.1 提升农民公共道德素养是实施乡村振兴战略、构建和谐社会的基石 |
2.3.2 提升农民公共道德素养是实施乡村振兴战略的精神动力 |
2.3.3 提升农民公共道德素养是实施乡村振兴战略的重要抓手 |
2.4 乡村振兴对农民公共道德素养提出的新要求 |
2.4.1 乡村振兴要求农民具有更高的文明素养 |
2.4.2 乡村振兴要求农民具有更强的民主法制观念 |
2.4.3 乡村振兴要求农民具有更深的家国情怀 |
3 乡村振兴视角下农民公共道德素养的现实状况 |
3.1 乡村振兴战略实施以来农民公共道德素养培育取得的成效 |
3.1.1 农民的公共道德观念逐步形成 |
3.1.2 诸多传统美德在农村得到继承 |
3.1.3 农村环境得到改善 |
3.2 乡村振兴战略实施以来农民公共道德素养存在的不足 |
3.2.1 公共道德认识比较浅显 |
3.2.2 公共道德观念相对不足 |
3.2.3 公共道德理性偏少 |
3.2.4 公共道德意志整体薄弱 |
4 乡村振兴视角下农民公共道德素养存在不足的原因 |
4.1 农村社会环境的消极影响 |
4.1.1 物质环境建设投入不足 |
4.1.2 精神环境建设有待加强 |
4.1.3 生态环保教育不够深入 |
4.2 农民自身素养的局限性 |
4.2.1 农民的文化水平不高 |
4.2.2 落后的固有思维方式影响道德判断 |
4.2.3 农民的法制观念淡薄 |
4.3 基层干部作用不到位 |
4.3.1 文化水平不高,管理不善 |
4.3.2 思想上没有引起足够的重视 |
4.3.3 工作开展的力度不够 |
5 乡村振兴视角下农民公共道德素养培育路径分析 |
5.1 全面优化农村社会的公共道德环境 |
5.1.1 不断发展农村生产力 |
5.1.2 设法丰富农村文化生活 |
5.1.3 加强环保意识,保护自然环境 |
5.2 提升农民自身的综合素养 |
5.2.1 加强农民科学文化教育 |
5.2.2 弘扬中华传统优秀道德文化 |
5.2.3 切实贯彻农村的法制法规 |
5.3 充分发挥基层干部的主导作用 |
5.3.1 补齐村干部队伍建设短板 |
5.3.2 加强村规民约的制定和执行 |
5.3.3 树立典型榜样 |
结语 |
参考文献 |
附录 杜马乡各村农民的公共道德素养调查现状 |
在学期间研究成果 |
致谢 |
(4)西北地区城乡水贫困研究:失衡、演化及空间异质性(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CTRACT |
第一章 导言 |
1.1 研究背景 |
1.2 研究目的及意义 |
1.2.1 研究目的 |
1.2.2 理论意义 |
1.2.3 现实意义 |
1.3 国内外研究动态 |
1.3.1 水资源量评价 |
1.3.2 水资源系统评价 |
1.3.3 城乡水资源评价 |
1.3.4 文献评述 |
1.4 研究内容、研究方法与技术路线图 |
1.4.1 研究内容 |
1.4.2 研究方法 |
1.4.3 技术路线图 |
1.5 可能的创新之处 |
第二章 相关概念及理论基础 |
2.1 概念界定 |
2.1.1 水资源短缺与贫困之间的关系 |
2.1.2 水贫困概念界定 |
2.2 水贫困的理论框架 |
2.2.1 水贫困的理论解读 |
2.2.2 水贫困考虑的几个主要问题 |
2.2.3 水贫困的框架结构 |
2.3 理论基础 |
2.3.1 水资源评价理论 |
2.3.2 贫困经济学理论 |
2.3.3 生态环境评价理论 |
2.3.4 城乡发展理论 |
2.4 总体研究框架 |
2.5 本章小结 |
第三章 研究区域概况及数据来源 |
3.1 研究区域的界定 |
3.2 研究区域概况 |
3.2.1 自然状况 |
3.2.2 社会经济状况 |
3.3 研究尺度与数据来源 |
3.4 本章小结 |
第四章 西北地区城乡水贫困测算 |
4.1 问题的提出 |
4.2 模型构建 |
4.2.1 WPI模型 |
4.2.2 LSE模型 |
4.2.3 变权重模型 |
4.2.4 核密度模型 |
4.3 变量选取 |
4.3.1 资源维度 |
4.3.2 设施维度 |
4.3.3 能力维度 |
4.3.4 使用维度 |
4.3.5 环境维度 |
4.4 指标冗余性检验 |
4.4.1 相关分析 |
4.4.2 冗余性分析 |
4.5 基于WPI模型的城乡水贫困测算 |
4.5.1 城市水贫困评价 |
4.5.2 农村水贫困评价 |
4.6 基于LSE模型的城乡水贫困驱动因素分析 |
4.6.1 城市水贫困的驱动因素类型 |
4.6.2 农村水贫困的驱动因素类型 |
4.7 本章小结 |
第五章 西北地区城乡水贫困的失衡性研究 |
5.1 问题的提出 |
5.2 方法选择:共生模型 |
5.3 城乡水贫困的共生演化机制 |
5.4 城乡水贫困的失衡关系分析 |
5.4.1 协同型区域 |
5.4.2 竞合型区域 |
5.4.3 冲突型区域 |
5.5 本章小结 |
第六章 西北地区城乡水贫困的滞后性及时间演化 |
6.1 问题的提出 |
6.2 方法选择:脱钩模型 |
6.3 城乡水贫困的脱钩关系分析 |
6.4 城乡水贫困失衡性的模拟预测 |
6.4.1 计量模型选择 |
6.4.2 模型的检验 |
6.4.3 预测结果及分析 |
6.5 本章小结 |
第七章 西北地区城乡水贫困的协调性及空间异质性 |
7.1 问题的提出 |
7.2 方法选择:探索性空间数据分析 |
7.2.1 全局自相关 |
7.2.2 局部自相关 |
7.3 城乡水贫困的协调性分析 |
7.4 城乡水贫困的空间异质性分析 |
7.4.1 全局空间自相关分析 |
7.4.2 局部空间自相关分析 |
7.5 本章小结 |
第八章 西北地区水资源管理的政策建议 |
8.1 问题的提出 |
8.2 水资源管理政策设计的必要性 |
8.2.1 水资源分配不公 |
8.2.2 基础设施投入不均 |
8.2.3 水资源环境恶化 |
8.2.4 管理与技术人才不匹配 |
8.3 水资源管理政策设计的原则 |
8.3.1 坚持水资源利用效率优先 |
8.3.2 兼顾城乡用水公平 |
8.3.3 以水资源的可持续利用为目标 |
8.3.4 注重水资源政策设计的前瞻性与战略性 |
8.4 水资源管理政策的若干建议 |
8.4.1 建立统一的水资源管理体系 |
8.4.2 强化水资源法律保障与监督体系 |
8.4.3 推进农田水利设施产权制度改革 |
8.4.4 加速城乡水资源管理一体化发展 |
8.4.5 改革水利设施投资制度 |
8.4.6 完善水资源补偿政策 |
8.4.7 提高全民水资源保护意识 |
8.5 本章小结 |
第九章 结论与展望 |
9.1 研究结论 |
9.2 不足与展望 |
参考文献 |
致谢 |
个人简历 |
(5)当代中国大学生友善观培育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导论 |
第一节 选题背景及研究意义 |
一、选题背景 |
二、研究意义 |
第二节 国内外研究现状 |
一、国内研究现状 |
二、国外研究现状 |
三、研究现状评述 |
第三节 研究思路、原则、方法、重点难点和创新点 |
一、研究思路 |
二、研究坚持的原则和运用的方法 |
三、研究的重点、难点和创新点 |
第一章 当代中国大学生友善观培育的相关问题概述 |
第一节 相关概念释义 |
一、友善的概念 |
二、友善观的内涵 |
三、友善观培育的界定 |
第二节 当代中国大学生群体特征 |
一、“95后”成为学生主体 |
二、独生子女学生占比居多 |
三、普遍热衷网络交流方式 |
四、生活条件相对比较优越 |
五、民族性格素质存在差异 |
第三节 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之友善 |
一、社会维度 |
二、生态维度 |
三、人际维度 |
四、国际维度 |
第二章 友善观培育的思想资源和理论经纬 |
第一节 马克思主义关于友善的基本观点 |
一、马克思、恩格斯关于友善的思想论述 |
二、中国共产党人关于友善的思想论述 |
三、马克思主义关于友善论述的现代意义 |
第二节 中国历史上关于友善的思想认识 |
一、中国历史上有关友善的主要观点 |
二、中国传统友善文化的生成与演进 |
三、传统友善思想观点的分析与评价 |
第三节 西方社会关于友善的理论与实践 |
一、西方社会关于友善认知的发展脉络 |
二、西方部分国家友善观培育的多维实践 |
三、西方关于友善观培育的理论实践评析 |
第三章 当代中国大学生友善观的现状及其问题归因 |
第一节 当代中国大学生友善观的应然状态管窥 |
一、历史传承性 |
二、时代创造性 |
三、效应辐射性 |
第二节 当代中国大学生友善观的实然状态审视 |
一、当代中国大学生友善观的主流积极向上 |
二、当代中国大学生友善观方面存在的问题 |
第三节 当代中国大学生友善观存在问题的归因 |
一、当代中国大学生友善观存在问题归因的实证分析 |
二、当代中国大学生友善观存在问题归因的具体表现 |
第四章 当代中国大学生友善观培育面临的形势和任务 |
第一节 当代中国大学生友善观培育面临的形势 |
一、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已经进入决胜阶段 |
二、弘扬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成为主旋律 |
三、不同思想文化交流交融交锋更加频繁 |
四、高校围绕立德树人根本任务深化改革 |
第二节 当代中国大学生友善观培育面临的任务 |
一、引导大学生认识和把握科学完整的友善观 |
二、引导大学生传承和弘扬中国友善传统文化 |
三、引导大学生形成和培育社会主义友善品德 |
第三节 加强大学生友善观培育的重要现实意义 |
一、构建社会主义和谐人际关系的需要 |
二、营造当今中国良好社会环境的需要 |
三、繁荣中华民族优秀传统文化的需要 |
四、丰富思想政治教育学科内容的需要 |
五、实现大学生自身发展与完善的需要 |
第五章 当代中国大学生友善观培育的基本路径 |
第一节 遵循友善观培育原则 |
一、实事求是原则 |
二、平等相待原则 |
三、引导激励原则 |
四、讲求实效原则 |
五、立足预防原则 |
第二节 精准凝练友善观内容 |
一、个人品德 |
二、社会公德 |
三、生态道德 |
四、网络美德 |
第三节 开发友善观培育方法 |
一、取用传统办法之利 |
二、弥补传统办法之弊 |
三、采纳新颖办法之长 |
第四节 创新友善观培育手段 |
一、“跟进式”引领大学生友善观培育 |
二、“实践性”丰富大学生友善观培育 |
三、“大思政”推进大学生友善观培育 |
第五节 优化友善观培育载体 |
一、构建文化载体 |
二、完善管理载体 |
三、丰富活动载体 |
四、运用媒体载体 |
第六节 提高当代中国大学生友善观培育的主观能动性 |
一、激发大学生友善观培育的内生动力和紧迫性自觉性 |
二、引导大学生学会用科学理性的思维去辨别善与非善 |
三、促进大学生对友善的知、情、意、信、行协调发展 |
第六章 当代中国大学生友善观培育的保障机制 |
第一节 完善制度保障 |
一、在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中重视友善观的引导培育 |
二、制定大学生友善观培育的行为准则及其评价标准 |
三、将学生在友善方面的品德表现纳入奖惩考核体系 |
第二节 注重政策保障 |
一、为开展大学生友善观培育活动创造必要条件 |
二、为推进大学生友善观培育研究提供经费支持 |
三、为交流大学生友善观培育经验开辟平台阵地 |
第三节 加强队伍保障 |
一、提高学校广大教职工的育人意识和育人能力 |
二、构建家庭、学校和社会合力协同育人的机制 |
三、发挥师德建设对大学生友善观培育的引领作用 |
第四节 强化舆论保障 |
一、积极地宣传和树立践行友善观的先进典型 |
二、在校园文化建设中渗透友善观培育的内容 |
三、多措并举营造全社会良好的友善舆论氛围 |
结束语 |
参考文献 |
附录:当代中国大学生友善观培育调查问卷 |
致谢 |
作者简介 |
(6)当下农村房屋拆迁利益冲突法律问题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第一章 农村房屋拆迁补偿的理论基础 |
一、农村房屋拆迁补偿概述 |
二、农村房屋拆迁现行的法理基础 |
第二章 农村房屋拆迁中主体之间利益冲突的现状 |
一、在拆迁中,农村房屋各主体的权利与义务的划分情况 |
(一)在拆迁中,政府的权利与义务的划分情况简介 |
(二)在房屋拆迁中,村民的权利和义务的划分情况简介 |
二、拆迁中主体之间利益冲突的目前表现形式 |
第三章 目前农村房屋拆迁中产生利益冲突的主要内容 |
一、拆迁补偿标准有瑕疵,与农民期望值差距较大 |
二、拆迁过程中,缺少对行政权的实质性监督,侵害农民合法利益 |
三、官员素养较低,且对其考核办法科学性较差 |
四、村民保障措施不健全,存在后顾之忧,因而产生社会矛盾 |
五、暴发户和钉子户是产生社会问题的另一类因素 |
第四章 目前农村房屋拆迁利益冲突中法律应对的窘境和困难 |
一、相关法律不完善 |
(一)公共利益、私人需求偶有相互渗入 |
(二)立法者超越了自己的立法权限所立之“法”依然生效 |
二、在拆迁程序中,村民没有实质性的参与权,相关法律监督规制不健全 |
(一)房屋拆迁补偿过程缺乏透明度,没有相关惩戒的法律 |
(二)听证程序的实质性达不到立法要求,监督制度不健全 |
三、在拆迁过程中,村民权利的保障制度不健全 |
(一)对被拆迁村民合法利益保护力度不够,侵犯其财产权 |
(二)行政拆迁有法不依,引发矛盾,缺少相关法律监督机制 |
第五章 化解农村房屋拆迁中利益冲突的应对方案 |
一、国家立法保护被拆迁村民的合法权益 |
(一)“公益用地”的范围界定能有效保护村民利益 |
(二)明确房屋拆迁财产权保护的立法基准点 |
(三)应时而变、科学合理的解决法律法规间的冲突 |
二、健全法定程序执行机制且落实到位需要采取的措施 |
(一)将农民参与程序实质化纳入法律条文 |
(二)听证程序形式重要,内涵更重要 |
三、公平合理分配房屋拆迁利益 |
(一)公平公正的保护村民合法利益,任重而道远 |
(二)“司法强制拆迁”落实到位,利于保护村民的正当权益 |
四、村民的合法利益受到侵害时,诉求有通道,结果有反馈 |
结论 |
参考文献 |
致谢 |
(7)东平县农村法治建设问题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1 引言 |
1.1 研究目的和意义 |
1.1.1 研究目的 |
1.1.2 研究意义 |
1.2 国内外研究现状 |
1.2.1 国外研究现状 |
1.2.2 国内研究现状 |
1.3 研究方法与技术路线 |
1.3.1 研究方法 |
1.3.2 技术路线 |
1.4 本文的创新与不足 |
1.4.1 本文的创新 |
1.4.2 本文的不足 |
2 农村法治建设的相关概念界定与理论基础 |
2.1 相关概念界定 |
2.1.1 农村法治 |
2.1.2 农村法治建设 |
2.2 理论基础 |
2.2.1 社会主义法治建设理论 |
2.2.2 中国特色式法治建设理论 |
2.2.3 社会演进型法治化理论 |
3 东平县农村法治建设现状分析 |
3.1 东平县农村建设现状分析 |
3.2 东平县农村法治建设现状分析 |
3.2.1 农村法治队伍建设状况分析 |
3.2.2 农村法治体系建设状况分析 |
3.2.3 村民自治制度状况分析 |
3.2.4 普法与教育状况分析 |
3.3 东平县农村法治建设成效分析 |
3.3.1 基本形成了农村法治建设体系 |
3.3.2 促进了农村社会的稳定和谐 |
3.3.3 促进了农村经济发展 |
4 东平县农村法治建设存在问题及原因分析 |
4.1 东平县农村法治建设存在的问题分析 |
4.1.1 法治主体不足 |
4.1.2 农村法治体系不够健全 |
4.1.3 村民自治制度不完善 |
4.1.4 法治主体队伍建设缓慢 |
4.2 东平县农村法治建设存在问题的原因分析 |
4.2.1 法治队伍人员自身问题 |
4.2.2 现行法制建设存在缺陷 |
4.2.3 村民自治制度相关情况 |
5 搞好东平农村法治建设的对策 |
5.1 搞好东平县农村法治建设的基本措施 |
5.1.1 狠抓法治队伍建设、培养更多人才 |
5.1.2 完善村民自治制度 |
5.1.3 加大普法力度和普法教育 |
5.2 搞好东平县农村法治建设的辅助措施 |
5.2.1 搞好宣传培训,提高农民认识,提升农民素质 |
5.2.2 尊重传统、立足本地进行法治改革 |
结论 |
参考文献 |
致谢 |
(9)海南农村集体土地犯罪预防探讨(论文提纲范文)
一、海南农村集体土地犯罪概况 |
二、我国农村集体土地犯罪的特点 |
(一) 犯罪主体多为集体共同犯罪主体———农村基层干部 |
(二) 犯罪手段多样化 |
(三) 涉及的罪名类型———职务罪 |
(四) 犯罪后果严重影响农村的稳定和发展 |
三、我国农村集体土地犯罪的原因 |
(一) 村干部自身素质不高且官僚主义思想严重 |
(二) 村干部法治观念不强, 村民法律意识淡薄 |
(三) 财务制度不健全, 权力缺乏有效监督 |
(四) 村干部只重视摊派任务 |
(五) 缺乏有效监督 |
四、我国农村集体土地犯罪的预防对策 |
(一) 严把入口关 |
(二) 强化村干部的政治思想教育和法制宣传教育 |
(三) 建立有效的土地管理机制 |
(四) 加强审计、纪检监察、组织部门的监督力度 |
(五) 加强对农村集体土地职务犯罪的打击力度 |
(10)经济资源嵌入视域下农村新型社区治理问题研究 ——基于鲁中F市两农村新型社区的比较分析(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一、绪论 |
(一) 研究背景 |
1. 税费改革以降的乡村治理经济基础困境 |
2. 城乡非均衡到城乡统筹的发展契机 |
(二) 问题的提出 |
(三) 概念界定 |
1. 经济资源 |
2. 农村新型社区 |
3. 农村新型社区治理 |
(四) 文献综述 |
1. 国外研究 |
2. 国内研究 |
3. 文献评述 |
(五) 研究方法 |
1. 文献研究 |
2. 实地观察 |
3. 深度访谈 |
(六) 两农村新型社区概况及选择依据 |
1. M社区概况及选址 |
2. Z社区概况及选址 |
(七) 研究意义 |
(八) 创新点与不足 |
1. 创新点 |
2. 不足 |
二、经济资源嵌入对治理主体的影响比较 |
(一) 乡镇政府的“激进”与“守旧” |
1. M社区所在高新技术产业开发区的“激流勇进” |
2. Z社区所在L镇的“裹足不前” |
(二) 社区组织的“奥迪”与“奥拓” |
1. M社区: “奥迪”——“比肩接踵” |
2. Z社区: “奥拓”——“门可罗雀” |
(三) 社区群众参与“锣鼓喧天”与“铁板一块式全体沉默” |
1. M社区群众民主参与“锣鼓喧天” |
2. Z社区群众参与“铁板一块式全体沉默” |
(四) 物业服务的“兴盛”与“撂荒” |
1. M社区物业服务“兴盛”——“从摇篮到坟墓”的服务 |
2. Z社区物业“撂荒”——沦为亲族利益输送“管道” |
(五) 小结: 经济资源提升多元化社区治理主体的凝聚力与向心力 |
1. 纵向关联——乡镇政府实力对经济资源嵌入影响显着 |
2. 横向关联——增强基层自治组织提供公共服务功能、提升群众参与度 |
三、经济资源嵌入对治理机制的影响比较 |
(一) 乡政村治“新”机制 |
1. “权力带来繁荣”后的异化走向“国家型经纪” |
2. “保姆型”政权看守“留守型”社区 |
(二) “金线的突然折断”与“粮食的瞬间蒸发” |
(三) 选举机制的“和平过渡”与“秩序震荡” |
1. M社区选举“和平过渡” |
2. Z社区选举“秩序震荡” |
(四) 纠纷调解机制:复合程度的高低 |
1. M社区复合程度低 |
2. Z社区的复合程度高 |
(五) 经济资源与权力、社会、文化资本的互动机制 |
1. 经济资源与权力资本互动机制比较 |
2. 经济资源与社会资本的互动机制比较 |
3. 经济资源与文化资本的互动机制比较 |
(六) 小结:经济资源刺激诱发社区治理机制的机遇与风险 |
1. 经济资源变量引发“乡政村治”机制变迁风险——“权力断送繁荣”风险、“悬空”风险的两个表征 |
2. 经济理念嵌入带来小农投机与反向保护机制缺失的叠加风险 |
3. 经济资源嵌入提升社区选举机制运行的稳定性 |
4. 经济资源的多寡与社区纠纷调解机制的复合程度呈负相关 |
5. 经济资源扩大纵向社区权力资本的运行半径,提升横向权力资本合法性 |
6. 经济资源刺激下社会资本活力迸发 |
7. 经济资源“培育”文化资本,文化资本“反哺”社区 |
四、经济资源嵌入对于治理绩效的影响比较 |
(一) 效率 |
1. M社区“窗口”的高效与Z社区“蜗居”的杂乱比较 |
2. M社区“双向转诊”制度的应用与Z社区地下室的门诊比较 |
(二) 公平性 |
1. 帕累托标准衡量比较 |
2. 卡尔多·希克斯标准衡量比较 |
3. 再分配标准衡量比较 |
(三) 回应性 |
1. M社区的回应性分析 |
2. Z社区的回应性分析 |
(四) 小结:经济资源提升社区治理绩效 |
五、结论与政策探讨 |
(一) 结论 |
1. 经济资源吸附实现多元化社区治理主体功能聚合 |
2. 经济资源刺激诱发社区治理机制的机遇与风险 |
3. 经济资源嵌入提升社区治理绩效 |
(二) 政策探讨 |
1. 四面出击,规范化拓宽经济资源 |
2. 乡镇政权职能转变,疏通经济资源嵌入梗阻 |
3. 经济资源搭建组织化平台,疏通社区农民的利益表达机制 |
4. 经济资源支撑,铸合社区断裂的信任机制 |
5. 经济资源强化居民对正式结构认同,化解纠纷调解机制的复合难题 |
参考文献 |
附录 |
致谢 |
四、怎能怨农民懂法?(论文参考文献)
- [1]杨佳富文学创作的审美研究[D]. 蒋宁. 云南师范大学, 2021(09)
- [2]韩中推测样态表达对比研究[D]. 李丹. 黑龙江大学, 2021(09)
- [3]乡村振兴视角下农民公共道德素养培育研究 ——以平陆县杜马乡为例[D]. 赵金晓. 山西师范大学, 2020(07)
- [4]西北地区城乡水贫困研究:失衡、演化及空间异质性[D]. 刘文新. 西北农林科技大学, 2020(02)
- [5]当代中国大学生友善观培育研究[D]. 于婷婷. 中国矿业大学(北京), 2019(08)
- [6]当下农村房屋拆迁利益冲突法律问题研究[D]. 许志贤. 青岛大学, 2018(02)
- [7]东平县农村法治建设问题研究[D]. 张勐. 山东农业大学, 2018(02)
- [8]收税记[J]. 姜兴中. 北方作家, 2018(04)
- [9]海南农村集体土地犯罪预防探讨[J]. 陈春娥. 新东方, 2017(03)
- [10]经济资源嵌入视域下农村新型社区治理问题研究 ——基于鲁中F市两农村新型社区的比较分析[D]. 张良. 华中师范大学, 2017(0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