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对小学数学课前预习的一点思考
◆浙江省东阳市江北小学教育集团茗田校区322103
摘要:数学课堂的课前预习一直以来都是一线教师所关注的焦点,但大量事实证明,学生的数学课堂预习还是有待提高的。本文由多个案例展开了数学课堂的预习需不需要这一问题的探讨,同时提出了一些如何设计有效预习作业的可行性对策和建议。
关键词:课堂预习案例对策
一、困惑
《义务教育数学课程标准》中对小学生数学习惯的培养提出了一定的要求,预习作为一种良好的数学习惯显然提升到了比较重要的位置。
可是从平时与一线教师们的接触和自己的教学实践中,笔者发现对于是否需要在数学课前展开预习存在争议。第一种意见:预习使学生较早地接触到本节课需要讲解的知识点,这样的情况会使执教者在教学过程中很难抓住学生在学习过程中的难点和弱点,同时学生知道结论的推导过程,使他们对课堂失去了原有的探索欲和好奇心。第二种意见:小学数学课前预习,对于提高课堂教学效率、提高学生的自学能力、发挥学生主体作用、减轻教师负担、提高教学成绩有着重要的作用。数学课要不要预习再次成为一线教师关注的焦点。
如果预习是有必要的,我们该如何设计预习作业呢?这也是一线老师非常关注的问题。面对这样的困惑,我们的研究团队展开了一系列的研究和调查。
二、探索
1.探索一:预习是否有必要?
俗话说:实践是检验真理的唯一标准。针对这一问题,作为一线教师,我们最有利的资源就是实实在在的每一堂课。
案例1:我们研究团队针对一年级《认识钟表》这一课展开了一系列研究,执教的是一名刚刚加入教师队伍不久的数学老师,这位新老师热爱自己的教学工作,同样也喜欢在教学中进行尝试。
课前我们对所要执教的班级进行了访谈式的调查,发现能准确认读钟表的学生只占班级总人数的1/10,对于钟表的认识,大部分学生比较熟悉的是电子表,而对本节课要认识的钟面却比较陌生,对于时针和分针能认读的学生就更少了。
针对这样的原有学情,在《认识钟表》这一课上课之前,我们进行了认真的备课,我们给实验班级的学生布置了课前预习,而对比班级的学生则没有要求预习。
对于预习的班级我们采用的是这样的预学单:
在上课时两个班级除了课前交流预学单部分不同,其他教学流程设计都是一样的。流程大致如下:抓准学情,认读电子表-层层递进,认识钟面-挑战自我,认识整时和半时-课堂游戏闯关-知识拓展,总结全课。
课中我们进行了随堂观察,课后进行了随访。
实验班级:学生的思维比较深刻,课堂的发言质量较高,虽然是一年级的新生但是说话的语句比较完整,逻辑比较严密。对于本节课的难点问题,学生有一定的理解,对于整时和半时的认知比较准确。课后的随访中发现,学生对于课堂内容的掌握比较好,有80%的学生没有错误。
对比班级:课堂提问中学生对于整时和半时的辨析不是很清楚,较难读出钟面上的时间,容易被干扰和迷惑。整节课学生的课堂参与度不高,在抽样学生的观察中后进生反映出后半节课处于游离状态。课后的随访中,可以看出学生的新知掌握不太好。对于本节课的情感体验也不是很愉快,普遍认为本节课知识较难,不是很喜欢。
一个星期后,笔者让学生回忆这节课,让他们写一写这节课带给他印象最深的是哪个部分。结果显示:(1)实验班级的学生印象最深的是:①自己和爸爸妈妈一起设计钟表的快乐亲子时光;②整时和半时的认读;③练习环节的有趣闯关;④古代的计时方式很特别。(2)对比班级的学生印象最深的是:①认读钟面比较难;②整时和半时区分还会犯糊涂;③练习题目有点难,害怕被老师提问。
案例2:经过低段课堂探索,我们研究团队对高段也展开了研究,研究的课题是北师大四年级上册《编码》一课。
我们设计的课前预学单如下:
本节课的课堂流程如下:情景对话,引出课题-模拟破案,探索编码的特点和方法(编码的规范性、编码的唯一性、编码的不变性)-练习巩固编码方法-拓展练习-全课小结。
针对这节课,我们也进行了课上的观察和课后随访。从中发现预习有效地提高了学生的课堂参与度和学习的兴趣,通过预习我们可以带领学生在课堂中研究更深入的问题,通过预习学生对于新知不再是陌生和害怕,而是好奇和探究,课堂的实效也得到了有利的提升。
案例3:一直以来我们团队都在探索教学的改革,在此过程中我们接触到了郭思乐教授的生本教学,并借鉴了广州市开始的生本教学模式,对笔者来说获得了很多惊喜,同时也产生了许多新的思考。因此笔者在本学期进行了一次完全基于预学单展开的数学教学实践,课题是《整理房间》。
预学单设计如下:
课前我们研究团队对刚入学不到两个月的小学一年级新生进行了分组,大体是四人一小组,每组设立小组长、发言人、记录员和操作员。我尝试着让学生进行一些语言的交流,比如你对我们组的想法有意见吗?觉得我们说得好吗?请表扬一下我们可以吗?谢谢你的批评和建议,我们下次会改正的等等。
随着上课音乐响起,笔者让学生分组把带来的8张卡片进行分类。笔者给了学生5分钟的时间进行小组活动,交流他们各自的想法,同时叮嘱各个小组做好记录工作,四人小组活动对于一年级的学生来说是有点难度的,可是因为有了课前的预习,大部分的学生都能够积极活动起来,5分钟结束后我让学生上台汇报。说实话这是笔者最忐忑的一段时间,发言人和操作员带着她们的记录上台发言了,“我们是第四小组的,我们是红色和红色在一起,绿色和绿色在一起……”当看到操作员按照发言人说的顺序把卡片排好时,笔者真是惊叹学生的表达能力和动手能力。作为老师我们总是想着他们哪里不会,哪里可能会觉得比较难,没有大胆放手让学生自己主导课堂,结果是一年级的学生同样可以做得很棒,笔者在心里为学生的表现感到骄傲!快乐的课堂还在继续……一年级的学生的预习状态给了我们研究团队极大的震撼和欣喜。
这样的探索还有很多,通过一个个的教学案例对比、分析和梳理,我们发现针对一些学生比较陌生、新知较为困难的问题,预习可以有利地提升学习效率和学生的课堂参与度。针对课前预学单展开的教学能有效地提升学生之间的交流能力,也能更好地分享到同伴的经验。
2.探索二:如何设计预习作业?
那么该如何设计有效的预习作业呢?通过我们一次次的尝试和调整,在预习设计上我们认为要做到这样几点:(1)不同的课型应有不同的作业设计,展现不同课型的特点。对于计算课的教学,在预习时我们可以设计练习题让学生自己去探索算理,切忌只让学生看书中的推导过程。好的预习,应该是让学生在预习的过程中自己经历这一推导过程,而不是让学生看懂推导过程。对于操作课,我们得设计可操作性强的预习作业,让学生在操作中有所思、有所悟。对于复习课,适合给学生布置勾画思维导图,通过构建网络图打通知识之间的内在联系。(2)预习作业设计应适合学生的年段特点,提升学生的学习兴趣。低段的预习作业,在设计过程中要充分考虑到作业的趣味性和知识性;高段的预习作业,要考虑到学生的年段特点,让学生在知识的海洋中寻找到联系、寻找到方法,让学生在自我的学习中收获到学习本身带来的乐趣。(3)数学是思维的“体操”,预习作业应突出学生的思维品质。在寻找预习题时需要注重类比、区别、提升的过程。设计一些开放题:例如让学生举一反三给其他学生出同类题、出提高题、在生活中寻找本节课的内容等等。
三、思考
通过研究团队一直以来关于预习作业展开的教学尝试,对于数学课该不该预习?笔者已经得到了肯定的回答。对于我们一线教师来说怎样预习才是教学的关键。著名的教育家夸美纽斯在《大教学论》中描述了他的教育理想:“找出一种教育方法,使教师因此可以少教,但是学生可以多学;使学校因此可以少些喧嚣、厌恶和无益的劳苦,独具闲暇、快乐及坚实的进步。”《课程标准》也指出:“有效的数学学习活动不能单纯地依靠模仿和记忆,动手实践、自主探究与合作学习是学生学习数学的重要方式。”“学生是学习和发展的主体,数学课程必须根据学生身心发展和数学学习的特点,关注学生的个体差异和不同的学习需求,爱护学生的好奇心和求知欲,充分激发学生的主动意识和进取精神,倡导自主探究、合作学习的学习方式”。我认为预习恰恰给了我们这样一个平台去开发学生自主探究的能力,提高我们的课堂效率。
奥修把这样一句话称为最伟大的祷文:“当鞋合脚时,脚就被忘记了。”脚被忘记了,也可以说是脚处于“忘我”的状态,忘我地工作,工作得非常好;反之,如果鞋子不合脚,脚疼了,我们就走不好路了。套用于现在,笔者认为当预习设计合理时,我们的课堂会比没有预习更加生动有趣,我们该做的是怎样让“预习”这双鞋合学生的“脚”。
作为一线老师应保持充沛的精力和旺盛的探究欲望,同时也应多关注教学内容,多关注学生,我认为预习是可以有,而且是可以做得很精彩的。让我们一起来为数学课堂的课前预习寻找合适的“鞋”,让学生在课前预习中探出乐趣,研出智慧!
参考文献
[1]郭思乐谛听教育的春天[M].安徽教育出版社,2009年9月版。
[2]郭思乐教育走向生本[M].人民教育出版社,2011年2月版。
[3]刘金花儿童发展心理学[M].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2004年2月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