陕西省宝鸡市陈仓区虢镇中学721300
摘要:高中历史是一门综合性教育科学。高中生正处在身心发展的关键时期,高中阶段是一个人全面发展环节中不可缺少的重要一环,在高中历史教学中,必须着力解决好一系列重点问题,才能实现历史教育价值的真正回归——唤醒生命意识、人格意识和公民意识,激发学生的爱国情怀和民族认同感。
关键词:发展观人文观培养
一、转变课堂授课方式,是解决教与学的关键问题
目前,大多数学校采用的历史教学方式仍然是传统的“五段教学法”:“组织教学→复习旧课→讲授新课→巩固新课→布置作业”。五个连续的教学步骤在课堂中有板有眼地上演着。在这一模式下,教师预设教学目标、规划反馈问题、左右教学流程、控制课堂讲坛,学生完全处在“你讲我听”“你问我答”“你教我学”的被动状态。另外,在教学评价上方式单一,重结果,轻过程,学业评价过于繁琐,可操作性不强,脱离教学实际情况。“重结论,轻过程”是传统历史课堂教学中的突出问题,历史教师在教学中往往只重视知识的结论,忽略了知识的来龙去脉,省略了学生对知识学习的思维过程,而让学生去记诵“标准答案”。历史教学的确需要使学生理解和掌握一些正确的历史结论,但如果不经过学生对历史现象一系列的质疑、判断、比较、选择以及相应的分析、综合、概括等认知活动与认知过程,即没有一个丰富的思维过程,没有多种史学观点的碰撞、论争和比较,结论就难以真正理解。
二、处理好必修和选修模块,合理取舍,是解决课时少的核心问题
高中历史教材由必修和选修两部分构成,这种编排既强调了历史知识的专题性、包容性,又兼顾了历史知识的选择性和学生的个性化要求。因此,课程内容设计呈现为螺旋上升的两个阶段。讲究螺旋式上升是为了避免拔苗助长、一步到位的不当做法,做到教学到位而不越位。同时,对于一些必修模块和选修模块中都出现的内容,在必修模块的教学中应当控制在“基本要求”的层次上,在选修模块的教学中再拓展到较高的层次,这样就可以在体现构建性的学习过程中也体现出教材的选择性功能。
新教材内容多,教材弹性太大,教学内容过多过深,理论分析要求比较高,教师普遍反映课时不够,在教学实际中难以完成;学业评价过于繁琐,可操作性不强,脱离了教学实际情况。
因此,教师处理新教材时要善于大胆取舍,能不讲的坚决不讲,可讲可不讲的尽量少讲,把教学重心放在一些重要知识点的分析上。虽然现行的高中历史教材是“一标多本”,但不管使用哪个版本的教材,教师都要研究新课标,发挥新课标对历史教学的指导作用。
三、依托并吃透教材,是解决教材变化与历史知识体系矛盾的核心问题
新课改从初中“不刻意追求历史学科体系的完整性”,到高中完全抛弃历史学科体系,采用古今贯通、中外历史合编的专题模式,而且在整体编排体例上过于注重政治。实际上,我们都知道必修Ⅰ主要讲述人类政治文明的发展历程,人教版、岳麓版等也是如此。但是,主要讲述政治并不等于完全不去涉及相应的经济、文化等内容。事实上,新教材的教学实践表明,还没有掌握和理解历史背景就进入专题学习,要么是囫囵吞枣,要么就是将专题所涉及的大问题简单化,而最终流于形式。打破时序,不按历史发展的系统讲述历史,缺乏必要的历史知识与内容;而按专题组织教学内容,时间跳跃性和中外历史跳跃性都过大,学生不易形成完整的时间与知识概念,也不利于掌握基础知识,更不易形成清晰的历史发展脉络,无法掌握历史发展的规律与揭示历史的本质。由于初中历史基础知识的薄弱,高中直接进入专题学习,教学的难度可想而知。准确把握、研究和吃透教材就能很好地解决这一问题。
四、传承与发展,是解决理想课程与现实矛盾的着力点问题
在学生眼里,历史课一直处于可有可无的地位,学生的知识漏洞严重。在课堂教学的实际操作中,“两张皮”的现象比较严重:一方面,公开课成为各种教育教学理论的试验场,老师抄袭一些全新的概念、布置一些表演活动以体现教学模式的探究、学习方式的转变,而史学的厚重、深刻与哲理却被诸多教育术语、政治天条和视听环境所蒙蔽;另一方面,常态课却成为历史知识的灌输场,“什么都行”的教育观大行其道,“临时抱佛脚”必然成为历史学习的主要方法,“收益少”、“见效慢”、“不实用”、“忘得快”依然是历史学科的“特点”。
五、历史教学是培养和造就未来风云人物的主战场,是解决素质教育的实质问题
教育教学是一种实践,更是一门反思中顿悟的艺术,在实践中学习,在反思中提高。历史教师应该站在历史教育教学的高度,遵循历史学习的规律,不断丰富学生的历史积累。学习历史应从了解史实开始,历史教学要兼顾史实、史论和史法,使学生有效地掌握思考历史问题的角度和方法,学会从人类文明演进看历史,从历史发展进程看社会看变革,看过去,看现在。中学教学课程中,可以说历史是培养人才、练就素质、锻造人格的主战场。人格教育、学问修养是贯彻一生的,所以,社会除了政治力量、财富力量以外,还要有独立不倚、卓尔不群的人格品格修养,作为社会的中流支柱。学好历史课,树立远大理想,做建设社会、服务全人类的栋梁。这样才能使历史教学真正体现“历史是人类精神的故乡,历史是人类智慧的行囊。”这个永恒的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