根治性颈部切除与功能性切除术后引流对比观察

根治性颈部切除与功能性切除术后引流对比观察

一、颈根治性廓清与机能性廓清术后引流对比观察(论文文献综述)

中国抗癌协会乳腺癌专业委员会[1](2021)在《中国抗癌协会乳腺癌诊治指南与规范(2021年版)》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1乳腺癌筛查指南1.1乳腺癌筛查的定义、目的及分类⑴肿瘤筛查,或称作普查,是针对无症状人群的一种防癌措施,而针对有症状人群的医学检查称为诊断。⑵乳腺癌筛查是通过有效、简便、经济的乳腺检查措施,对无症状妇女开展筛查,以期早期发现、早期诊断及早期治疗。其最终目的是要降低人群乳腺癌的死亡率。⑶筛查分为机会性筛查(opportunistic screening)和群体筛查(massscreening)。

代亚捷[2](2020)在《根治性远端胃切除胃-空肠侧侧和端侧吻合近期临床疗效的对比研究》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目的:比较根治性远端胃切除胃-空肠侧侧吻合和端侧吻合在远端胃癌治疗中的近期临床疗效。方法:回顾性分析东南大学附属中大医院普外科2013年1月~2019年12月同期施行开放根治性远端胃切除术患者的临床资料,依据胃-空肠吻合方式分为端侧组和侧侧组。比较两组患者的一般情况、手术时长、术中出血量、肛门排气时间、术后并发症及住院时间、总费用等情况的差异。结果:本研究共纳入175例病例均顺利完成了根治性远端胃切除(D2淋巴结廓清术)和消化道重建。两组患者的一般资料如年龄、性别、BMI等无统计学差异(P>0.05);两组在手术时长、术中出血量、术后吻合口并发症(胃瘫除外)、其他并发症(感染、心肺、泌尿相关)以及住院总费用方面,均无统计学差异(P>0.05)。26例(15%)患者出现术后胃瘫综合征,其中侧侧吻合组6例(8%),端侧吻合组20例(20%),两者差异显着(P<0.05);侧侧吻合组中位住院时间为18(15,21)天,端侧吻合组中位住院时间为19(16,24)天,两者差异显着(P<0.05)。结论:胃-空肠侧侧吻合能降低根治性远端胃切除术后胃瘫综合征的发生风险,缩短住院时间。线性吻合器操作简便,可能避免吻合相关并发症。

常剑[3](2020)在《传统开腹手术和腹腔镜手术治疗结肠癌的疗效及预后的影响》文中研究表明目的:探讨传统开腹手术和腹腔镜手术治疗结肠癌的疗效及预后的影响。方法:回顾性选择我院2014年2月至2017年2月接收的84例结肠癌患者作为此次研究对象,按照手术方法差异分为对照组与试验组各42例,对照组接受传统开腹手术治疗,试验组则接受腹腔镜手术治疗,对比术中所需时间、出血量、淋巴结清扫情况,以及术后住院天数、胃肠道功能恢复时间,对围手术期细胞免疫功能的影响,短期、远期术后并发症发生概率。结果:试验组切口长度明显少于对照组,术中出血量、术后排气时间、胃肠道功能恢复时间以及术后住院时间、术后至出院前并发症发生率明显低于对照组,差异对比有意义(P<0.05);两组患者的结肠癌远切端与近切端切除长度、肿瘤直径、距下切缘距离以及淋巴结清扫个数、术前1d时两组患者各免疫功能、生活质量指标对比无统计学意义(P>0.05);术后7d发现,两组除NK细胞对比无明显差异之外,试验组CD3+、CD4+、CD8+以及CD4+/CD8+水平稍高于对照组,差异对比有统计学意义(P<0.05);术后30d发现,试验组患者的主观症状、生理功能状态、社会活动状态、心理情绪状态以及GLQI总分均优于同期对照组,差异对比有意义(P<0.05);试验组术后随访发现,出现肠梗阻的几率明显低于对照组,差异对比有意义(P<0.05),其余指标包括切口种植、局部复发、远处转移以及术后1年内死亡率两组对比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相比传统开腹手术,腹腔镜手术治疗结肠癌近远期疗效显着,具有更高的安全性与可靠性,值得在临床推广并不断完善。

赵小强[4](2020)在《胸外科术后无胸引管的相关因素分析》文中指出目的:探讨胸外科术后无需留置胸引管的相关条件方法:回顾性分析2018年5月至2019年8月吉林大学白求恩第一医院胸部肿瘤诊治中心收治手术患者,排除术后漏气、乳糜胸、胸腔内出血及食管手术的相关患者,收集肺部手术、纵膈手术患者共508例的相关临床资料。回顾性分析,将术后第一天胸引量小于等于300ml者定义为可无胸引管患者,术后第一天胸引量超过300ml者定义为需留置胸引管患者。回顾性分析无管化与性别、年龄、吸烟、高血压、糖尿病、化疗、麻醉时间、出血量、淋巴结组数、淋巴结个数、术型等的相关性。采用SPSS 25.0软件行数据分析。符合正态分布的计量资料用(x±s)表示,组间比较采用独立样本t检验;计数资料用n(%)表示,组间比较采用χ2检验;检验多因素分析采用二分类Logistic regression analysis;检验水准(α)为0.05。结果:共搜集患者信息508名,术后第一天胸引量小于等于300ml者330名(无管组),术后第一天胸引量超过300ml者178名(有管组)。男性患者226名,女性患者282名;吸烟患者142名,非吸烟患者366名;高血压患者86名,非高血压患者422名;糖尿病患者45名,非糖尿病患者463名;术前新辅助化疗患者8名,无新辅助化疗患者500名;手术均为胸腔镜手术,其中肺叶切除15例,肺叶切除及淋巴结清扫258例,亚肺叶切除68例,亚肺叶切除及淋巴结清扫132例,纵膈肿物切除35例;术中胸腔黏连234例,术中无胸腔黏连273例;年龄无管组(54.97±12.53)岁,有管组(59.83±9.05)岁;麻醉时间无管组(158.58±37.43)分钟,有管组(186.66±34.24)分钟;出血量无管组(87.56±93.16)毫升,有管组(177.47±290.9)毫升;淋巴结组数无管组(3.58±2.62),有管组(4.70±2.25);淋巴结个数无管组(10.85±28.01),有管组(15.78±37.98)。无管组与有管组性别、吸烟、化疗、术型、粘连、年龄、麻醉时间、出血量、淋巴结组数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糖尿病、高血压、淋巴结个数差异没有统计学意义(P>0.05)。多因素回归分析logistics分析结果可知性别、年龄、粘连、麻醉时间、出血量、术型多因素logistics回归分析有统计学意义(P<0.05)。性别男、粘连、麻醉时间、出血量、淋巴结个数的独立危险因素,危险度分别为:OR=1.96(1.109-3.465)、1.832(1.133-2.961)、1.010(1.002-1.017)、1.003(1.000-1.005)、1.203(1.150-1.259)。;以术型肺叶切除及淋巴结清扫为参照组,肺叶切除的危险度OR=5.422(1.263-23.271),亚肺叶切除、纵膈肿物切除危险度OR=0.087(0.042-0.179)、0.079(0.017-0.365),肺叶切除及淋巴结清扫与亚肺叶切除及淋巴结清扫未见明显差异。结论:胸外科患者术后是否需要留置胸引管需个体化分析,当患者具备以下因素时患者无管化风险增高:男性,老年病人,吸烟患者,术前新辅助治疗,涉及淋巴结清扫,术中麻醉时间较长,术中出血量较多,胸腔黏连。

中国抗癌协会乳腺癌专业委员会[5](2019)在《中国抗癌协会乳腺癌诊治指南与规范(2019年版)》文中认为1乳腺癌筛查指南(附录Ⅰ)2常规乳腺X线检查和报告规范(附录Ⅱ)3乳腺超声检查和报告规范(附录Ⅲ)4常规乳腺MRI检查和报告规范(附录Ⅳ)5影像引导下的乳腺组织学活检指南6乳腺癌术后病理学诊断报告规范(附录Ⅴ)7浸润性乳腺癌保乳治疗临床指南8乳腺癌前哨淋巴结活检临床指南9乳腺癌全乳切除术后放疗临床指南10乳腺癌全身治疗指南11乳腺癌患者随访与康复共识12乳房重建与整形临床指南13乳腺原位癌治疗指南

吴凯[6](2018)在《腹腔镜辅助与开腹结直肠癌根治术的临床疗效分析》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目的:本研究通过对腹腔镜辅助和开腹结直肠癌切除术的近期疗效进行分析对比,探讨腹腔镜辅助结直肠癌手术的安全性和有效性。方法:回顾性分析2016年5月至2017年12月在我院行手术治疗的结直肠癌患者,根据手术方式分为两组,即腹腔镜辅助手术组32例和开腹手术组35例。比较两组的手术时间、术中补液量、出血量、麻醉药用量、淋巴结清扫数量、排气时间、下床时间、进食半流质时间、是否需要静脉营养支持、导管留置时间、尿管拔除时间、术后住院时间、疼痛评分、围手术期体温、SaPO2、血常规、肝肾功能、并发症状况、术后3月切口满意情况等相关临床指标和生活质量评分情况,采用SPSS l8.0统计软件进行数据统计分析,计量资料比较行t检验,计数资料比较行χ2检验及Fisher精确概率检验,P<0.05认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结果:腹腔镜辅助手术组和开腹手术组在性别、年龄、BMI指数、ASA分级、TNM分期、肿瘤分化程度及肿瘤大体分型等一般资料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腹腔镜组下床时间为1.88±1.07天,开腹组下床时间为3.63±2.25天,腹腔镜组下床时间明显少于开腹组(P<0.05);腹腔镜组尿管拔除时间为3.72±2.40天,开腹组为6.83±3.54天,腹腔镜组尿管拔除时间明显比开腹组短(P<0.05);腹腔镜组11例患者术后需要静脉营养支持,开腹组有34例患者术后需要静脉营养支持,开腹组术后需要静脉营养支持的患者比腹腔镜组多(P<0.05);腹腔镜组患者术前当天疼痛评分为1.47±0.62分,术后1天为0.59±0.67分,术后2天为0.59±0.84分,开腹组患者术前当天疼痛评分为1.54±0.61分,术后1天为1.03±0.38分,术后2天为0.97±0.30分,腹腔镜组术前当天疼痛评分和开腹组无明显差异(P>0.05),而术后1天和术后2天的疼痛评分均比开腹组低(P<0.05);而在手术时间、术中出血量、术中补液量、淋巴结清扫数目、术后排气时间、开始进食半流质时间、导管留置时间、导管引流量、术后并发症率和住院时间上,两组无明显统计学差异(P>0.05)。关于术后生活质量,腹腔镜组卡氏量表评分(KPS)比开腹组稍高,但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腹腔镜组SF-36健康调查表在生理职能、躯体疼痛、社会功能、精神健康等项目得分均比开腹组高(P<0.05),其余四项得分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腹腔镜辅助结直肠癌切除术与开腹手术的安全性和手术疗效相当,但腹腔镜辅助结直肠癌切除术对患者的创伤更小,术后疼痛更低,更能满足美学要求,术后恢复也更快,并且患者有更高的生活质量,值得在临床上广泛推广应用。

覃爱秋[7](2017)在《宫颈癌术后同步放化疗对比单纯放疗的疗效和安全性的Meta分析》文中提出背景有复发危险因素的宫颈癌患者术后同步放化疗是否优于单纯放疗存在争议。材料和方法通过Pubmed,Embase,The Cochrane Library,中国知网,中国生物医学数据库,万方数据库等检索文献,同时筛选文献引用的参考文献及科学会议摘要。宫颈癌术后同步放化疗和单纯放疗的对照试验纳入分析。非随机对照试验的方法学质量评价通过Newcastle-Ottawa评分量表评定。随机对照试验的方法学质量通过循证医学指南来评价。通过RevMan5.3软件进行Meta分析。结果来自11个临床研究中心的1073位患者被纳入本分析,其中582人在同步放化疗组,481人在单纯放疗组。这两组总生存和无进展生存的风险比分别为0.47(95%CI0.31-0.72)和0.50(95%CI 0.35-0.72),表明有危险因素的宫颈癌患者术后同步放化疗优于单纯放疗。亚组分析表明,有高危因素的宫颈癌患者术后能从同步化疗中得到生存获益(HR 0.44,95%CI0.35-0.72;HR 0.48,95%CI 0.33-0.70),而中危因素的患者同步放化疗对比单纯放疗的疗效无统计学差异(HR 1.72,95%CI 0.28-10.41;HR 1.09,95%CI 0.19-6.14)。毒性反应如III-IV度贫血(RR3.87,95%CI0.69-21.84)、III-IV度血小板减少(RR3.04,95%CI 0.88-10.58)、III-IV度恶心或呕吐(RR 1.71,95%CI 0.27-10.96)、III-IV度腹泻(RR1.40,95%CI0.69-2.83)、等在两个治疗组中无明显差异。而与单纯放疗组比较,同步放化疗组病人更容易出现III-IV度中性粒细胞减少(RR7.23,95%CI3.94-13.26)。结论有高危因素的宫颈癌患者术后同步放化疗优于单纯放疗,而中危因素者同步放化疗对比单纯放疗的疗效并无明显统计学差异。

高剑锋[8](2017)在《老年胃癌病人腹腔镜全胃根治术后近期疗效分析》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目的:探讨老年胃癌病人腹腔镜辅助根治性全胃D2切除术的局限性、根治性、安全性与可行性。方法:回顾性收集2010年1月至2016年12月间于福建省肿瘤医院胃肠外科行根治性全胃D2切除术的70岁以上胃癌病人的围手术期临床资料。按照纳入及排除标准,共212例病人入组,根据手术方式的不同将病人分为LATG(laparoscopy-asssisted total gastrectomy,腹腔镜辅助根治性全胃切除术)组(60例)与OTG(open radical total gastrectomy,开放式根治性全胃切除术)组(152例)。对比两组病人术前身体情况、肿瘤部位与肿瘤术前临床分期后,研究他们在手术耗时、术中出血量、肿瘤根治情况、术后恢复情况以及术后并发症发生率方面是否存在差异。结果:研究显示两组病人中LATG组手术耗时为245(208.25-300.75)min,明显长于OTG组的175.5(150-206)min,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但LATG组病人术中出血量为(226.52±137.17)ml与OTG组(213.56±113.06)ml的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两组病人在上切缘距离、下切缘距离与淋巴结清扫总数、术后进食流质时间以及术后并发症发生率上的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LATG组术后切口长度为9(8-9.75)cm,明显短于OTG组21(20-21)cm(P<0.01),而且LATG可以充分利用了腹壁两侧的4个trocar孔,避免了进一步扩大损伤,充分体现它的微创效果。LATG组术后排气时间(4.05±1.69)d、术后拔除腹腔引流管时间(7.93±3.88)d、术后住院天数(13.53±4.07)d,均短于OTG组(4.66±1.87)d、(9.79±6.36)d、(15.35±6.49)d,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腹腔镜辅助根治性全胃D2切除术虽然增加了手术耗时,但并没有增加术中出血量与术后并发症发生率,并符合肿瘤根治性原则,而且切口更短,术后排气时间与拔除腹腔引流管时间更早,术后住院时间更短,对于老年胃癌病人切实安全、可行。

李安波[9](2017)在《腹腔镜进展期胃癌D2根治术临床分析》文中研究说明目的对比分析行腹腔镜胃癌根治术与开腹胃癌根治术患者的相关临床资料,探讨腹腔镜进展期胃癌D2根治术的可行性、安全性及肿瘤治疗效果。方法收集自2015年6月至2016年12月期间于泰山医学院附属医院确诊为进展期胃癌并行腹腔镜胃癌D2根治术的33例患者的临床资料进行整理,并与同手术组医师完成的30例开腹根治术的进展期胃癌患者的相关资料进行对比分析。详细统计腹腔镜组与开腹组患者的一般资料、相关手术指标、术后恢复情况及淋巴结清扫数目、术后并发症情况等相关指标并进行比较分析。结果两组患者均顺利完成手术,腹腔镜组患者术中未发生腹腔内大出血、周围脏器损伤等严重并发症,无死亡患者。两组在性别构成、年龄分布、体质量指数及术后病理分期上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说明两组具有可比性。手术时间:腹腔镜组为(234.2±38.3)min,开腹组为(206.4±26.1)min,二者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说明腹腔镜手术手术时间较开腹长。而在术中出血量:腹腔镜组(115.9±33.2)ml,开腹组(190.6±76.7)ml;平均切口长度:腹腔镜组(6.3±1.4)cm,开腹组(20.7±2.7)cm;术后24小时疼痛评分:腹腔镜组(3.0±0.9),开腹组(5.7±1.1);术后首次排气时间:腹腔镜组(2.2±0.9)天,开腹组(3.4±1.2)天;首次经口流质饮食时间:腹腔镜组(5.1±2.0)天,开腹组(6.7±2.3)天;术后住院时间:腹腔镜组(10.3±1.4)天,开腹组(13.8±2.1)天等方面,差异均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说明腹腔镜手术存在出血少、创伤小、胃肠道恢复蠕动快及住院时间短等优势。而在淋巴结清扫数目:腹腔镜组(33.4±14.7)枚,开腹组(30.1±9.1)枚;阳性切缘率均为0;肿瘤距切缘距离:腹腔镜组肿瘤距近端切缘距离(6.71±1.62)cm、肿瘤距远端切缘距离(6.30±1.01)cm,开腹组肿瘤距近端切缘距离(6.28±0.90)cm、肿瘤距远端切缘距离(6.57±0.84)cm;总并发症发生率:腹腔镜组12.12%,开腹组20.00%等方面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说明腹腔镜手术可以达到开腹手术的肿瘤根治效果且不增加相应手术风险。结论腹腔镜胃癌D2根治术与开腹胃癌根治术相比具有创伤小、术中出血少、疼痛轻、术后恢复快等优点,不增加相关手术风险,是安全可行的,并能够达到与开腹手术相同的肿瘤根治效果。熟练掌握胃周血管、系膜等解剖结构,组成稳定而又配合默契的手术团队,有助于提高手术效率,减少相关并发症的发生。

张文君[10](2019)在《介入引流术后影响肝外胆管癌患者生存期的相关因素分析》文中研究说明胆管癌(cholangiocarcinoma,CCA)是一种具有胆管上皮分化特征的高度恶性肿瘤。既往研究认为CCA是一种罕见的恶性肿瘤,但近几十年其发病率在世界范围内呈现增高的趋势,约占原发性肝癌的20%。我们根据CCA发生的解剖位置将其分为肝内胆管癌(intraheptic chaolangiocarcinoma,iCCA)及肝外胆管癌(extrahepatic cholangiocarciinoma,eCCA),以eCCA最为常见,占CCA总体的90%以上。eCCA发生的位置特殊,早期患者没有明显的临床症状。大多数患者因肿瘤生长导致胆管阻塞引起黄疸症状时前来就诊,就诊时多已是中晚期,失去了外科治愈性切除的机会。研究表明eCCA患者外科姑息性切除的长期生存率并不令人满意,且eCCA对放疗及化疗不敏感,这为eCCA的介入治疗提供了发展空间。先前的研究报道了各种介入方法治疗了eCCA的疗效及优点。同外科切除及放化疗等其他方法一样,介入治疗对eCCA患者生存质量及生存期的获益也会受到患者个体差异、治疗方法等各种因素的影响。研究报道的影响eCCA患者生存期的因素主要有:术前胆红素及白蛋白水平、肿瘤分化程度、根治性手术、切缘情况、术后抗肿瘤治疗等因素。而大多数都是关于外科手术后患者生存期影响因素的研究,很少有关于介入术后影响患者生存期因素的研究。我们在临床工作中发现一些支架植入后因各种原因而长期携带胆道引流管的患者相比引流管拔除后的患者来说具有更好的生存状态及更长生存期(当然,后续都需要配合抗肿瘤治疗),查阅文献是却没有发现关于支架植入后保留引流管在介入治疗中作用的研究。因此我们搜集相关患者资料探究介入术后影响肝外胆管癌患者生存期的相关因素,并将胆道支架联合胆道内引流管作为影响因素列入研究,为更有效的延长eCCA患者生存期、改善患者生存质量提供参考。目的:1.探究介入术后介入术后影响肝外胆管癌患者生存期的相关因素。2.探究胆道支架联合胆道内引流管配合抗肿瘤治疗对肝外胆管癌患者生存期的影响。材料和方法:回顾性分析2014年6月-2018年1月于我院就诊经病理证实的102例没有进行手术切除的肝外胆管癌患者的人口统计学、病理学、实验室检查、影像学、介入手术及随访资料。(1)根据整体中位生存期(301天)将患者分为两组:生存期≤301天组(A组)及>301天组(B组)。(2)参考相关文献将将相关因素进行单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在上诉的基础上对有统计学差异的因素进行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3)将102例患者分为三组:内引流管置入组(组1)、支架植入组(组2)及支架联合内引流管组(组3)。比较3组患者术后1周及1月TBIL、碱性磷酸酶(ALP)、ALB、肝功能评分变化情况及生存时间,并使用SPSS 21.0版本对数据进行统计分析结果:(1)支架联合内引流管、TAI/TACE联合125I粒子腔内置入、ALB<30g/L是影响eCCA患者生存期的相关因素。(2)3组患者手术后1周及1个月的TBIL水平较术前均明显降低,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3组患者术后1周ALP水平较术前均明显降低(P<0.05),但各组患者术后1月ALP水平较术前的变化不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3组患者术后1月ALB水平均较术前变化不具有统计学差异(P>0.05);组3患者术后1月肝功能较术前有明显改善(P<0.05)。(3)各组之间手术后1周、术后1月TBIL、ALP及术后1月ALB较术前的变化不具有统计学意义;组3较组1及组2在术后1月肝功能评分方面的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分别为0.038及0.02)。(4)3组患者的中位生存时间分别为211.7天、361.3天、468.0天。经Log-rank检验,3组患者的中位生存时间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χ2=11.571,P=0.003)。结论:1.支架联合内引流管、TAI/TACE联合125I粒子腔内置入、ALB<30g/L是影响eCCA患者生存期的相关因素。2.介入手术可有效解除胆管梗阻,快速有效地降低胆红素水平,缓解梗阻性黄疸。3.支架联合胆道内引流管配和TAI/TACE+125I粒子腔内置入可有效的延长患者的中位生存期。

二、颈根治性廓清与机能性廓清术后引流对比观察(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本文主要提出一款精简64位RISC处理器存储管理单元结构并详细分析其设计过程。在该MMU结构中,TLB采用叁个分离的TLB,TLB采用基于内容查找的相联存储器并行查找,支持粗粒度为64KB和细粒度为4KB两种页面大小,采用多级分层页表结构映射地址空间,并详细论述了四级页表转换过程,TLB结构组织等。该MMU结构将作为该处理器存储系统实现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三、颈根治性廓清与机能性廓清术后引流对比观察(论文提纲范文)

(1)中国抗癌协会乳腺癌诊治指南与规范(2021年版)(论文提纲范文)

1乳腺癌筛查指南
    1.1 乳腺癌筛查的定义、目的及分类
    1.2 女性参加乳腺癌筛查的起始和终止年龄
    1.3 用于乳腺癌筛查的措施
        1.3.1 乳腺X线检查
        1.3.2 乳腺超声检查
        1.3.3 乳腺临床体检
        1.3.4 乳腺自我检查
        1.3.5 乳腺磁共振成像(magnetic resonance imaging,MRI)检查
        1.3.6 其他检查
    1.4 一般风险女性乳腺癌筛查指南
        1.4.1 20~39岁
        1.4.2 40~70岁
        1.4.3 70岁以上
    1.5 乳腺癌高危人群筛查意见
        1.5.1 罹患乳腺癌高危人群的定义
        1.5.2 乳腺癌高危人群的筛查推荐策略与管理
2常规乳腺X线检查和报告规范
    2.1 乳腺X线检查技术规范
        2.1.1 投照前准备工作
        2.1.2 常规投照体位
        2.1.3 补充投照体位和投照技术
    2.2 诊断报告规范
        2.2.1 肿块
        2.2.1. 1 肿块边缘描述
        2.2.1. 2 肿块形态描述
        2.2.1. 3 肿块密度描述
        2.2.2 钙化
        2.2.2. 1 钙化类型
        2.2.2. 2 钙化分布
        2.2.3 结构扭曲
        2.2.4 对称性征象
        2.2.4. 1 不对称
        2.2.4. 2 球形不对称
        2.2.4. 3 局灶性不对称
        2.2.4. 4 进展性不对称
        2.2.5 乳腺内淋巴结
        2.2.6 皮肤病变
        2.2.7 单侧导管扩张
        2.2.8 合并征象
    2.3 病灶的定位
    2.4 乳腺X线报告的组成
        2.4.1 检查目的
        2.4.2 乳腺分型
        2.4.3 清晰地描述任何重要的发现
        2.4.4 与前片比较
        2.4.5 评估分类
        2.4.5. 1 评估是不完全的
        2.4.5. 2 评估是完全的—最后分类
3乳腺超声检查和报告规范
    3.1 超声检查的仪器
    3.2 超声检查的方法
    3.3 超声检查的程序
        3.3.1 基本要求
        3.3.2 图像的存储
        3.3.3 报告书写
    3.4 超声诊断报告的规范
        3.4.1 乳腺超声的回声模式
        3.4.2 正常的乳腺组织声像图表现
        3.4.3 异常的乳腺组织声像图表现
        3.4.3. 1 肿块
        3.4.3. 2 周围组织
        3.4.3. 3 钙化
        3.4.3. 4 血管评估
        3.4.4 彩色超声检查
        3.4.5 其他相关技术
        3.4.5. 1 三维成像
        3.4.5. 2 弹性成像
        3.4.5. 3 造影增强对比成像
    3.5 乳腺超声评估分类
        3.5.1 评估是不完全的
        3.5.2 评估是完全的—分类
    3.6 乳腺超声检查报告的组成
        3.6.1 患者信息的记录
        3.6.2 双侧乳腺组织总体声像图描述
        3.6.3 有意义的异常及病灶的声像图描述
        3.6.3. 1 记录病灶
        3.6.3. 2 病灶声像图的描述
        3.6.3. 3 结论
        3.6.3. 4 病灶图像存储
    3.7 报告范例
4常规乳腺MRI检查和报告规范
    4.1 乳腺MRI检查适应证
        4.1.1 乳腺癌的诊断
        4.1.2 乳腺癌分期
        4.1.3 新辅助治疗效果评估
        4.1.4 腋窝淋巴结转移,原发灶不明者
        4.1.5 保乳术患者的应用
        4.1.6 乳房成形术后随访
        4.1.7 高危人群筛查
        4.1.8 MRI引导下的穿刺活检
    4.2 乳腺MRI检查的禁忌证⑴妊娠期妇女。
    4.3 乳腺MRI检查技术规范
        4.3.1 检查前准备
        4.3.1. 1 临床病史
        4.3.1. 2 检查前准备
        4.3.2 MRI检查
        4.3.2. 1 设备要求
        4.3.2. 2 扫描体位
        4.3.2. 3 成像序列
        4.3.2. 4 后处理
    4.4 诊断报告书写规范
        4.4.1 点状强化
        4.4.2 肿块
        4.4.3 非肿块强化
        4.4.4 其他征象和伴随征象
        4.4.5 病灶定位
    4.5 乳腺MRI报告的组成
        4.5.1 评估不完全
        4.5.2 评估完全
5影像学引导下的乳腺组织学活检指南
    5.1 适应证
        5.1.1 乳腺超声影像引导下乳腺病灶活检
        5.1.2 乳腺X线影像引导下乳腺病灶活检
        5.1.3 其他
    5.2 对影像学引导乳腺活检设备的要求
        5.2.1 乳腺X线影像引导
        5.2.2 乳腺超声影像引导
        5.2.3 乳腺磁共振成像引导
        5.2.4 用于手术活检的定位导丝
        5.2.5 微创活检设备
    5.3 影像引导下钢丝定位手术活检
        5.3.1 禁忌证
        5.3.2 术前准备
        5.3.3 术中注意事项
    5.4 影像引导下的乳腺微创活检
        5.4.1 禁忌证
        5.4.2 术前准备
        5.4.3 术中注意事项
        5.4.4 术后乳房和标本的处理
6乳腺癌病理学诊断报告规范
    6.1 标本类型及固定
        6.1.1 标本类型
        6.1.2 标本固定
    6.2 取材及大体描述规范
        6.2.1 空芯针穿刺活检标本
        6.2.2 真空辅助微创活检标本
        6.2.3 乳腺肿块切除标本
        6.2.4 乳腺病变保乳切除标本
        6.2.4. 1 大体检查及记录
        6.2.4. 2 取材
        6.2.5 乳腺切除术(包括单纯切除术和改良根治术)
        6.2.5. 1 大体检查及记录
        6.2.5. 2 取材
        6.2.6 SLNB
    6.3 病理学诊断分类、分级和分期方案
        6.3.1 组织学分型
        6.3.2 组织学分级
        6.3.3 乳腺癌的分期
        6.3.4 免疫组织化学和肿瘤分子病理学检测及其质量控制
        6.3.5 病理报告内容及规范
7浸润性乳腺癌保乳治疗临床指南
    7.1 浸润性乳腺癌保乳治疗的外科技术
        7.1.1 开展保乳治疗的必要条件
        7.1.2 保乳治疗的适应证
        7.1.2. 1 临床Ⅰ、Ⅱ期的早期乳腺癌
        7.1.2. 2 临床Ⅲ期患者(炎性乳腺癌除外)
        7.1.3 保乳治疗的绝对禁忌证
        7.1.4 含以下因素时应谨慎考虑行保乳手术
        7.1.5 保乳治疗前的谈话
        7.1.6 保乳手术
        7.1.6. 1 术前准备
        7.1.6. 2 手术过程
        7.1.6. 3 术后病理学检查
        7.1.6. 4 随访和局部复发
    7.2 保乳标本的病理学检查取材规范
    7.3 乳腺癌保乳术后的放疗
        7.3.1 全乳放疗
        7.3.1. 1 适应证
        7.3.1. 2 与全身系统性治疗的时序配合
        7.3.1. 3 照射靶区
        7.3.1. 4 照射技术
        7.3.2 部分乳腺短程照射(accelerated partial breast irradiation,APBI)
        7.3.2. 1 适应证
        7.3.2. 2 技术选择
8乳腺癌前哨淋巴结活检临床指南
    8.1 开展SLNB的必要条件
        8.1.1 多学科协作
        8.1.2 学习曲线
        8.1.3 知情同意
    8.2 SLNB指征
    8.3 SLNB操作规范
        8.3.1 示踪剂
        8.3.2 SLN术中确认与检出
    8.4 SLN的病理组织学、细胞学和分子生物学诊断
        8.4.1 SLN的术中诊断
        8.4.2 SLN的术后诊断
    8.5 SLN转移灶类型判定标准、预后意义及临床处理
        8.5.1 SLN转移灶类型判定标准[AJCC(第8版)乳腺癌TNM分期]
        8.5.2 SLN不同转移类型的预后意义及腋窝处理
    8.6 SLNB替代ALND患者的随访
9乳腺癌全乳切除术后放疗临床指南
    9.1 适应证
    9.2 与全身治疗的时序配合
    9.3 照射靶区
    9.4 照射剂量和照射技术
        9.4.1 三维适形照射技术
        9.4.2 常规照射技术
    9.5 乳腺癌新辅助治疗、改良根治术后放疗
    9.6 乳房重建术与术后放疗
10乳腺癌全身治疗指南
    1 0.1 乳腺癌术后辅助全身治疗临床指南
        1 0.1.1 乳腺癌术后辅助全身治疗的选择
        1 0.1.2 乳腺癌术后辅助化疗的临床指南
        1 0.1.2. 1 乳腺癌术后辅助化疗的人群选择(表4)
        1 0.1.2. 2 乳腺癌术后辅助化疗的禁忌证
        1 0.1.2. 3 乳腺癌术后辅助化疗的治疗前谈话
        1 0.1.2. 4 乳腺癌术后辅助化疗的治疗前准备
        1 0.1.2. 5 乳腺癌术后辅助化疗的方案(附录Ⅵ)
        1 0.1.2. 6 乳腺癌术后辅助化疗的注意事项
        1 0.1.3 乳腺癌术后辅助内分泌治疗临床指南
        1 0.1.3. 1 乳腺癌术后辅助内分泌治疗的人群选择
        1 0.1.3. 2 乳腺癌术后辅助内分泌治疗前谈话
        1 0.1.3. 3 乳腺癌术后辅助内分泌治疗与其他辅助治疗的次序
        1 0.1.3. 4 乳腺癌术后辅助内分泌治疗的方案
        1 0.1.4 乳腺癌术后辅助抗HER2治疗临床指南
        1 0.1.4. 1 乳腺癌术后辅助抗HER2治疗的人群选择
        1 0.1.4. 2 乳腺癌术后辅助抗HER2治疗的相对禁忌证
        1 0.1.4. 3 乳腺癌术后辅助抗HER2治疗前谈话
        1 0.1.4. 4 乳腺癌术后辅助抗HER2治疗前准备
        1 0.1.4. 5 乳腺癌术后辅助抗HER2治疗方案
        1 0.1.4. 6 乳腺癌术后辅助抗HER2治疗的注意事项
    1 0.2 乳腺癌新辅助治疗临床指南
        1 0.2.1 乳腺癌新辅助治疗的人群选择
        1 0.2.2 乳腺癌新辅助治疗的禁忌证
        1 0.2.3 乳腺癌新辅助治疗前谈话
        1 0.2.4 乳腺癌新辅助治疗的实施
        1 0.2.4. 1 治疗前准备
        1 0.2.4. 2 乳腺癌新辅助治疗的方案(附录Ⅵ)
        1 0.2.4. 3 乳腺癌新辅助治疗的注意事项:
        1 0.2.4. 4 乳腺癌新辅助治疗的疗效评估和方案调整
        1 0.2.5 乳腺癌经新辅助治疗降期后的局部和全身处理
        1 0.2.5. 1 局部处理
        1 0.2.5. 2 全身处理
    1 0.3 晚期乳腺癌解救性全身治疗临床指南
        1 0.3.1 晚期乳腺癌内分泌治疗临床指南
        1 0.3.1. 1 晚期乳腺癌内分泌治疗的人群选择
        1 0.3.1. 2 晚期乳腺癌内分泌治疗前谈话
        1 0.3.1. 3 晚期乳腺癌内分泌治疗的相关概念
        1 0.3.1. 4 晚期乳腺癌内分泌治疗的药物(绝经定义参见附录Ⅷ)
        1 0.3.1. 5 晚期乳腺癌一线内分泌治疗的选择和注意事项
        1 0.3.1. 6 晚期乳腺癌二线内分泌治疗的选择和注意事项
        1 0.3.2 晚期乳腺癌化疗±靶向治疗的临床指南
        1 0.3.2. 1 晚期乳腺癌化疗±靶向治疗的人群选择
        1 0.3.2. 2 晚期乳腺癌化疗±靶向治疗前谈话
        1 0.3.2. 3 晚期乳腺癌化疗±靶向治疗前准备
        1 0.3.2. 4 HER2阴性晚期乳腺癌化疗±靶向治疗的选择和注意事项(附录Ⅶ)
        1 0.3.3 HER2阳性晚期乳腺癌治疗临床指南
        1 0.3.3. 1 晚期乳腺癌抗HER2治疗的人群选择
        1 0.3.3. 2 抗HER2单抗使用的注意事项
        1 0.3.3. 3 晚期乳腺癌抗HER2治疗前谈话
        1 0.3.3. 4 晚期乳腺癌抗HER2治疗前准备
        1 0.3.3. 5 晚期乳腺癌抗HER2治疗的选择和注意事项(详见14.2章节内容)
    1 0.4 终末期乳腺癌姑息治疗临床指南
        1 0.4.1 适应人群
        1 0.4.2 终末期乳腺癌患者姑息治疗前谈话
        1 0.4.3 主要措施
        1 0.4.4 肿瘤相关症状的控制
        1 0.4.4. 1 疼痛
        1 0.4.4. 2 厌食和恶病质
        1 0.4.4. 3 恶心和呕吐
        1 0.4.4. 4 疲乏
        1 0.4.4. 5 昏迷
11乳腺癌患者随访与康复共识
    11.1随访和评估
    11.2临床处理和康复指导
12乳房重建与整形临床指南
    12.1乳房重建的目的
    12.2乳房重建的指征
    12.3乳房重建的类型
    12.4乳房重建的原则与注意事项
    12.5术后放疗与乳房重建的关系
    12.6乳房重建术后评价系统
13乳腺原位癌治疗指南
    13.1乳腺原位癌的诊断
    13.2 LCIS初诊的治疗
    13.3 DCIS初诊的治疗
    13.4原位癌复发的风险和处理
    13.5乳腺DCIS治疗方式选择的参考
14 HER2阳性乳腺癌临床诊疗专家共识
    14.1 HER2检测和结果判定标准
    14.2 HER2阳性复发转移乳腺癌治疗原则
    14.3 HER2阳性乳腺癌辅助治疗原则
    14.4 HER2阳性乳腺癌的新辅助治疗
15乳腺癌局部和区域淋巴结复发诊治指南
    15.1局部和区域复发的定义
    15.2诊断
    15.3治疗原则
16乳腺癌骨转移的临床诊疗指南
    16.1概述
    16.2骨转移的诊断方法
    16.3乳腺癌骨转移的临床表现
    16.4骨转移的治疗
    16.5乳腺癌骨转移双膦酸盐临床应用专家共识
17乳腺癌患者BRCA1/2基因检测与临床应用
    17.1 BRCA1/2基因突变与乳腺癌发病风险
    17.2 BRCA1/2基因突变与乳腺癌患者的治疗决策
    17.3对乳腺癌患者进行BRCA基因检测的建议
    17.4 BRCA1/2基因突变检测流程、质控及报告内容和解读规范
18乳腺癌多基因精准检测和精准治疗指南
19乳腺肿瘤整合医学的其他问题
    19.1乳腺癌的中医治疗
    19.2乳腺癌营养治疗指南
附录

(2)根治性远端胃切除胃-空肠侧侧和端侧吻合近期临床疗效的对比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Abstract
缩略词及中英文对照表
前言
第一章 文献综述 侧侧吻合术在消化道重建中的临床应用研究进展
第二章 资料和方法
    2.1 一般资料
        2.1.1 研究对象
        2.1.2 研究指标
        2.1.3 研究类型
    2.2 围术期资料
        2.2.1 术前准备
        2.2.2 手术步骤
        2.2.3 术后管理
    2.3 统计学方法
第三章 结果
    3.1 一般情况指标及病史资料
        3.1.1 侧侧组和端侧组比较
        3.1.2 侧侧组两种吻合器比较
    3.2 两组病例术中情况指标比较
        3.2.1 侧侧组和端侧组比较
        3.2.2 侧侧组两种吻合器比较
    3.3 两组病例术后情况指标比较
        3.3.1 侧侧组和端侧组比较
        3.3.2 侧侧组两种吻合器比较
第四章 讨论
    4.1 侧侧吻合与端侧吻合应用的比较
    4.2 线性吻合器与圆形吻合器的应用体会
    4.3 本研究的不足及今后进一步研究方向
    4.4 结束语与展望
第五章 结论
参考文献
致谢
作者简介

(3)传统开腹手术和腹腔镜手术治疗结肠癌的疗效及预后的影响(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Abstract
前言
1 纳入与排除标准
2 资料与方法
    2.1 一般资料
    2.2 方法
    2.3 观察指标
    2.4 统计学处理
3 结果
    3.1 两组患者术中情况对比
    3.2 两组肿瘤根治情况对比
    3.3 两组术后短期疗效
    3.4 两组不同时期免疫功能指标变化
    3.5 两组术后生活质量
    3.6 两组患者术后远期疗效
4 讨论
    4.1 研究背景及意义
    4.2 腹腔镜的特点及在结直肠癌中的适应证与禁忌证
    4.3 腹腔镜手术与开腹手术可比性的比较
    4.4 腹腔镜技术与开腹手术的应用价值比较
    4.5 腹腔镜结肠手术新技术
结论
展望
参考文献
综述 腹腔镜在结肠癌手术中的应用研究进展
    参考文献
致谢

(4)胸外科术后无胸引管的相关因素分析(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1章绪论
第2章 资料与方法
    2.1 研究对象
    2.2 纳入标准
    2.3 排除标准
    2.4 手术方法
    2.5 无管组和有管组的判定
    2.6 资料收集
    2.7 统计学方法与研究方法
第3章 结果
第4章 讨论
    4.1 性别与术后胸引量的关系
    4.2 年龄与术后胸引量的关系
    4.3 吸烟与术后胸引量的关系
    4.4 新辅助化疗与术后胸引量的关系
    4.5 术型与术后引流量的关系
    4.6 黏连与术后胸引量的关系
    4.7 麻醉时间与术后胸引量的关系
    4.8 术中出血与术后胸引量的关系
    4.9 清扫淋巴结组数、淋巴结个数与术后胸引量的关系
第5章 结论
第6章 展望
参考文献
综述
    参考文献
作者简介及在学期间所取得的科研成果
致谢

(5)中国抗癌协会乳腺癌诊治指南与规范(2019年版)(论文提纲范文)

1乳腺癌筛查指南(附录Ⅰ)
    1.1 乳腺癌筛查的定义、目的及分类
    1.2 女性参加乳腺癌筛查的起始和终止年龄
    1.3 用于乳腺癌筛查的措施
        1.3.1 乳腺X线检查
        1.3.2 乳腺超声检查
        1.3.3 乳腺临床体检
        1.3.4 乳腺自我检查
        1.3.5 乳腺MRI检查
        1.3.6 其他检查
    1.4 一般风险女性乳腺癌筛查指南
        1.4.1 20~39岁
        1.4.2 40~70岁
        1.4.3 70岁以上
    1.5 乳腺癌高危人群筛查意见
        1.5.1 乳腺癌高危人群的定义
        1.5.2 乳腺癌高危人群的筛查推荐策略与管理
2常规乳腺X线检查和报告规范(附录Ⅱ)
    2.1 乳腺X线检查技术规范
        2.1.1 投照前准备工作
        2.1.2 常规投照体位
        2.1.3 补充投照体位和投照技术
    2.2 诊断报告规范
        2.2.1 肿块
        2.2.1. 1 肿块边缘描述
        2.2.1. 2 肿块形态描述
        2.2.1. 3 肿块密度描述
        2.2.2 钙化
        2.2.2. 1 钙化类型
        2.2.2. 2 钙化分布
        2.2.3 结构扭曲
        2.2.4 对称性征象
        2.2.4. 1 不对称
        2.2.4. 2 球形不对称
        2.2.4. 3 局灶性不对称
        2.2.4. 4 进展性不对称
        2.2.5 乳腺内淋巴结
        2.2.6 皮肤病变
        2.2.7 单侧导管扩张
        2.2.8 合并征象
    2.3 病灶的定位
    2.4 乳腺X线报告的组成
        2.4.1 检查目的
        2.4.2 乳腺分型
        2.4.3 清晰地描述任何重要的发现
        2.4.4 与前片比较
        2.4.5 评估分类
        2.4.5. 1 评估是不完全的
        2.4.5. 2 评估是完全的—最后分类
3乳腺超声检查和报告规范(附录Ⅲ)
    3.1 超声检查的仪器
    3.2 超声检查的方法
    3.3 超声检查的程序
        3.3.1 基本要求
        3.3.2 图像的存储
        3.3.3 报告书写
    3.4 超声诊断报告的规范
        3.4.1 乳腺超声的回声模式
        3.4.2 正常的乳腺组织声像图表现
        3.4.3 异常的乳腺组织声像图表现
        3.4.3. 1 肿块
        3.4.3. 2 周围组织
        3.4.3. 3 钙化
        3.4.3. 4 血管评估
        3.4.4 彩色超声检查
        3.4.5 其他相关技术
        3.4.5. 1 三维成像
        3.4.5. 2 弹性成像
        3.4.5. 3 造影增强对比成像
    3.5 乳腺超声评估分类
        3.5.1 评估是不完全的
        3.5.2 评估是完全的—分类
    3.6 乳腺超声报告的组成
        3.6.1 患者信息的记录
        3.6.2 双侧乳腺组织总体声像图描述
        3.6.3 有意义的异常及病灶的声像图描述
        3.6.3. 1 记录病灶
        3.6.3. 2 病灶声像图的描述
        3.6.3. 3 结论
        3.6.3. 4 病灶图像存储
    3.7 报告范例
4常规乳腺MRI检查和报告规范(附录Ⅳ)
    4.1 乳腺MRI检查适应证
        4.1.1 乳腺癌的诊断
        4.1.2 乳腺癌分期
        4.1.3 新辅助治疗效果评估
        4.1.4 腋窝淋巴结转移,原发灶不明者
        4.1.5 保乳术患者的应用
        4.1.6 乳房成形术后随访
        4.1.7 高危人群筛查
        4.1.8 MRI引导下的穿刺活检
    4.2 乳腺MRI检查的禁忌证
    4.3 乳腺MRI检查技术规范
        4.3.1 检查前准备
        4.3.1. 1 临床病史
        4.3.1. 2 检查前准备
        4.3.2 MRI检查
        4.3.2. 1 设备要求
        4.3.2. 2 扫描体位
        4.3.2. 3 成像序列
        4.3.2. 4 绘制动态增强曲线
        4.3.2. 5 弥散加权成像扫描
    4.4 诊断报告规范
        4.4.1 点状强化
        4.4.2 肿块
        4.4.3 非肿块强化
        4.4.4 其他征象和伴随征象
        4.4.5 病灶定位
    4.5 乳腺MRI报告的组成
        4.5.1 评估不完全
        4.5.2 评估完全
5影像引导下的乳腺组织学活检指南
    5.1 适应证
        5.1.1 乳腺超声影像引导下乳腺活检
        5.1.2 乳腺X线影像引导下乳腺活检
        5.1.3 其他
    5.2 对影像引导乳腺活检设备的要求
        5.2.1 乳腺X线影像引导
        5.2.2 乳腺超声影像引导
        5.2.3 乳腺磁共振引导
        5.2.4 用于手术活检的定位导丝
        5.2.5 微创活检设备
    5.3 影像引导下钢丝定位手术活检
        5.3.1 禁忌证
        5.3.2 术前准备
        5.3.3 术中注意事项
    5.4 影像引导下的乳腺微创活检
        5.4.1 禁忌证
        5.4.2 术前准备
        5.4.3 术中注意事项
        5.4.4 术后乳房和标本的处理
6乳腺癌术后病理学诊断报告规范(附录Ⅴ)
    6.1 乳腺癌术后病理学诊断报告的基本原则
    6.2 病理学诊断报告书的内容和规范
        6.2.1 一般项目
        6.2.2 手术标本情况
    6.3 组织病理学诊断内容
        6.3.1 原发灶
        6.3.1. 1 组织学类型
        6.3.1. 2 组织学分级
        6.3.1. 3 肿瘤大小
        6.3.1. 4 肿瘤累及范围及手术切缘
        6.3.2 淋巴结状态
        6.3.2. 1 区域淋巴结
        6.3.2. 2 SLNB
    6.4 免疫组织化学检测内容
    6.5 病理科医师签名、报告日期
7浸润性乳腺癌保乳治疗临床指南
    7.1 浸润性乳腺癌保乳治疗的外科技术
        7.1.1 开展保乳治疗的必要条件
        7.1.2 保乳治疗的适应证
        7.1.2. 1 临床Ⅰ期、Ⅱ期的早期乳腺癌
        7.1.2. 2 临床Ⅲ期患者(炎性乳腺癌除外)
        7.1.3 保乳治疗的绝对禁忌证
        7.1.4 保乳治疗后与局部复发相关的危险因素
        7.1.5 保乳治疗前的谈话
        7.1.6 保乳手术
        7.1.6. 1 术前准备
        7.1.6. 2 手术过程
        7.1.6. 3 术后病理学检查
    7.2 保乳标本的病理学检查取材规范
    7.3 乳腺癌保乳术后的放疗
        7.3.1 全乳放疗
        7.3.1. 1 适应证
        7.3.1. 2 与全身治疗的时序配合
        7.3.1. 3 照射靶区
        7.3.1. 4 照射技术
        7.3.2 部分乳腺短程照射(accelerated partial breast irradiation,APBI)
        7.3.2. 1 适应证
        7.3.2. 2 技术选择
8乳腺癌前哨淋巴结活检临床指南
    8.1 开展SLNB的必要条件
        8.1.1 多学科协作
        8.1.2 学习曲线
        8.1.3 知情同意
    8.2 SLNB指征
    8.3 SLNB操作规范
        8.3.1 示踪剂
        8.3.2 SLN术中确认与检出
    8.4 SLN的病理组织学、细胞学和分子生物学诊断
        8.4.1 SLN的术中诊断
        8.4.2 SLN的术后诊断
    8.5 SLN转移灶类型判定标准、预后意义及临床处理
        8.5.1 SLN转移灶类型判定标准[美国癌症联合会(American Joint Committee on Cancer,AJCC)(第8版)乳腺癌TNM分期]
        8.5.2 SLN不同转移类型的预后意义及腋窝处理
    8.6 SLNB替代ALND患者的随访
9乳腺癌全乳切除术后放疗临床指南
    9.1 适应证
    9.2 与全身治疗的时序配合
    9.3 照射靶区
    9.4 照射剂量和照射技术
        9.4.1 三维适形照射技术
        9.4.2 常规照射技术
    9.5 乳腺癌新辅助治疗、改良根治术后放疗
    9.6 乳房重建术与术后放疗
10乳腺癌全身治疗指南
    1 0.1 乳腺癌术后辅助全身治疗临床指南
        1 0.1.1 乳腺癌术后辅助全身治疗的选择
        1 0.1.2 乳腺癌术后辅助化疗的临床指南
        1 0.1.2. 1 适应证
        1 0.1.2. 2 禁忌证
        1 0.1.2. 3 治疗前谈话
        1 0.1.2. 4 治疗前准备
        1 0.1.2. 5 辅助化疗方案与注意事项(附录Ⅵ、Ⅶ)
        1 0.1.3 乳腺癌术后辅助内分泌治疗临床指南(表5)
        1 0.1.3. 1 适应证
        1 0.1.3. 2 治疗前谈话
        1 0.1.3. 3 内分泌治疗与其他辅助治疗的次序
        1 0.1.3. 4 绝经前患者辅助内分泌治疗方案与注意事项(附录Ⅷ)
        1 0.1.3. 5 绝经后患者辅助内分泌治疗的方案及注意事项
        1 0.1.4 乳腺癌术后辅助抗HER2治疗临床指南
        1 0.1.4. 1 适应证
        1 0.1.4. 2 相对禁忌证
        1 0.1.4. 3 治疗前谈话
        1 0.1.4. 4 治疗前准备
        1 0.1.4. 5 治疗方案和注意事项
    1 0.2 乳腺癌新辅助治疗临床指南
        1 0.2.1 新辅助治疗的适宜人群
        1 0.2.1. 1 一般适合临床Ⅱ、Ⅲ期的乳腺癌患者
        1 0.2.1. 2 对隐匿性乳腺癌行新辅助治疗的可行性
        1 0.2.2 新辅助治疗的禁忌证
        1 0.2.3 新辅助治疗前的谈话
        1 0.2.4 新辅助治疗的实施
        1 0.2.4. 1 治疗前准备
        1 0.2.4. 2 常用的含蒽环类和紫杉类药物的联合化疗方案(附录Ⅵ、Ⅶ)及注意事项
        1 0.2.4. 3 疗效评估及治疗的疗程
        1 0.2.5 乳腺癌经新辅助治疗降期后的处理
        1 0.2.5. 1 手术分类
        1 0.2.5. 2 新辅助治疗后病理学检查及病理学疗效判定
        1 0.2.5. 3 术后辅助治疗
    1 0.3 晚期乳腺癌解救性全身治疗临床指南
        1 0.3.1 晚期乳腺癌内分泌治疗指南
        1 0.3.1. 1 适应证
        1 0.3.1. 2 治疗前谈话
        1 0.3.1. 3 内分泌药物
        1 0.3.1. 4 内分泌一线治疗的选择和注意事项
        1 0.3.1. 5 内分泌解救治疗(二线及以上)的选择及注意事项
        1 0.3.2 晚期乳腺癌化疗的临床指南
        1 0.3.2. 1 适应证(具备以下1个因素即可考虑首选化疗)
        1 0.3.2. 2 治疗前谈话
        1 0.3.2. 3 治疗前准备
        1 0.3.2. 4 化疗方案和注意事项(附录Ⅵ、Ⅶ)
        1 0.3.3 HER2阳性的晚期乳腺癌治疗的临床指南
        1 0.3.3. 1 适应证
        1 0.3.3. 2 相对禁忌证
        1 0.3.3. 3 治疗前谈话
        1 0.3.3. 4 治疗前准备
        1 0.3.3. 5 一线治疗方案的选择和注意事项(详见下文14.2章节内容)
        1 0.3.3. 6 二线治疗方案的选择和注意事项
    1 0.4 终末期乳腺癌姑息治疗临床指南
        1 0.4.1 适应人群
        1 0.4.2 治疗前谈话
        1 0.4.3 主要措施
        1 0.4.4 肿瘤相关症状的控制
        1 0.4.4. 1 疼痛
        1 0.4.4. 2 厌食和恶液质
        1 0.4.4. 3 恶心和呕吐
        1 0.4.4. 4 疲乏
        1 0.4.4. 5 昏迷
11乳腺癌患者随访与康复共识
    1 1.1 随访和评估
        1 1.1.1 随访频率
        1 1.1.2 随访检查项目
        1 1.1.3 随访评估项目
        1 1.1.3. 1 上肢功能评估
        1 1.1.3. 2 并发疾病风险评估
        1 1.1.3. 3 生活方式评估
        1 1.1.3. 4 心理和社会支持评估
        1 1.1.3. 5 性生活和生育评估
    1 1.2 临床处理和康复指导
        1 1.2.1 患侧肢体功能的康复
        1 1.2.1. 1 循序渐进的患侧上肢功能锻炼
        1 1.2.1. 2 上肢淋巴水肿的预防
        1 1.2.1. 3 上肢淋巴水肿的治疗
        1 1.2.2 并发疾病
        1 1.2.2. 1 心脑血管事件风险管理
        1 1.2.2. 2 骨折风险管理
        1 1.2.3 生活方式管理
        1 1.2.3. 1 体质量管理
        1 1.2.3. 2 营养与运动
        1 1.2.3. 3 吸烟饮酒、保健食品和膳食补充剂
        1 1.2.4 心理和社会支持
        1 1.2.4. 1 心理支持
        1 1.2.4. 2 社会支持
        1 1.2.5 性生活和生育
        1 1.2.5. 1 性生活
        1 1.2.5. 2 生育及生育功能保留
12乳房重建与整形临床指南
    1 2.1 乳房重建的目的
    1 2.2 乳房重建的指征
    1 2.3 乳房重建的类型
    1 2.4 乳房重建的原则与注意事项
    1 2.5 术后放疗与乳房重建的关系
13乳腺原位癌治疗指南
    1 3.1 乳腺原位癌的诊断
        1 3.1.1 定义与分类
        1 3.1.1. 1 LCIS
        1 3.1.1. 2 DCIS
        1 3.1.2 自然病程和预后
        1 3.1.2. 1 发展为浸润性癌的风险
        1 3.1.2. 2 发展为浸润性癌的危险因素
        1 3.1.3 诊断
        1 3.1.3. 1 LCIS的诊断
        1 3.1.3. 2 DCIS的诊断
    1 3.2 LCIS初诊的治疗
        1 3.2.1 手术治疗
        1 3.2.2 非手术治疗
        1 3.2.3 预防性治疗
        1 3.2.3. 1 药物预防性治疗
        1 3.2.3. 2 预防性双乳切除术
    1 3.3 DCIS初诊的治疗
        1 3.3.1 局部治疗
        1 3.3.1. 1 手术
        1 3.3.1. 2 放疗
        1 3.3.2 系统性治疗
        1 3.3.2. 1 化疗
        1 3.3.2. 2 内分泌治疗
        1 3.3.2. 3 靶向治疗
    1 3.4 原位癌复发的风险和处理
    1 3.5 乳腺DCIS治疗方式选择的参考
14 HER2阳性乳腺癌临床诊疗专家共识
    1 4.1 标准HER2检测和结果判定
    1 4.2 HER2阳性复发转移乳腺癌治疗原则
        1 4.2.1 治疗原则
        1 4.2.2 方案选择
    1 4.3 HER2阳性乳腺癌曲妥珠单抗辅助治疗原则
        1 4.3.1 辅助治疗适应证
        1 4.3.2 HER2阳性乳腺癌曲妥珠单抗辅助治疗用药推荐
        1 4.3.3 曲妥珠单抗在辅助治疗中的心脏毒性
    1 4.4 HER2阳性乳腺癌的含曲妥珠单抗新辅助治疗
15乳腺癌局部和区域淋巴结复发诊治指南
    1 5.1 局部和区域复发的定义
    1 5.2 诊断
    1 5.3 治疗原则
        1 5.3.1 保乳术后同侧乳房复发
        1 5.3.2 乳房切除术后复发
        1 5.3.3 胸壁复发
        1 5.3.4 孤立的腋窝淋巴结复发
        1 5.3.5 锁骨上淋巴结复发
        1 5.3.6 内乳淋巴结复发
        1 5.3.7 放射治疗技术
        1 5.3.8 全身治疗策略
16乳腺癌骨转移的临床诊疗指南
    16.1概述
    16.2骨转移的诊断方法
    16.3乳腺癌骨转移的临床表现
    16.4骨转移的治疗
        16.4.1治疗目标
        16.4.2治疗方案
        16.4.3治疗原则
        16.4.4放射治疗
        16.4.5手术治疗
        16.4.6镇痛药治疗
    16.5乳腺癌骨转移双膦酸盐临床应用专家共识
        16.5.1双膦酸盐类药物的共性和个性
        16.5.1.1作用原理
        16.5.1.2适应证
        16.5.1.3临床用药及使用方法
        16.5.2双膦酸盐的使用适应证和用药时机
        16.5.3双膦酸盐的使用方法及注意事项
        16.5.4用药时间及停药指征
        16.5.4.1用药时间
        16.5.4.2停药指征
        16.5.5生化标志物
        16.5.6临床资料和专家观点
        16.5.6.1双膦酸盐预防骨转移的作用
        16.5.6.2双膦酸盐作为乳腺癌术后辅助治疗用药
        16.5.6.3乳腺癌患者抗肿瘤治疗引起的骨丢失
        16.5.6.4发生SRE后是否换药预防SRE再次发生的问题
1 7乳腺癌患者BRCA 1/2基因检测与临床应用
    17.1 BRCA1/2基因突变与乳腺癌发病风险
    17.2 BRCA1/2基因突变与乳腺癌患者的治疗决策
    17.3对乳腺癌患者进行BRCA基因检测的建议
    17.4 BRCA1/2基因突变检测流程、质控及报告内容和解读规范
        17.4.1检测前咨询
        17.4.2突变检测及验证
        17.4.3检测后咨询
        17.4.4 BRCA1/2基因检测结果的解读
18乳腺癌多基因精准检测指南
附录
    附录Ⅰ遗传性高危人群
    附录Ⅱ乳腺X线诊断报告范本
    附录Ⅲ超声检查报告范本
    附录Ⅳ乳腺MRI诊断报告范本
    附录Ⅴ乳腺病理学诊断报告范本
    附录Ⅵ乳腺癌常用的辅助/新辅助化疗方案
        1.不含曲妥珠单抗的方案
        2.含曲妥珠单抗的方案
    附录Ⅶ复发或转移性乳腺癌常用的化疗方案
        1.联合化疗方案
        2.单药化疗方案
        3.HER2阳性患者化疗方案
    附录Ⅷ绝经的定义
    附录ⅨVNPI
《中国抗癌协会乳腺癌诊治指南与规范(2019年版)》修订小组成员

(6)腹腔镜辅助与开腹结直肠癌根治术的临床疗效分析(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本论文专用术语(符号、变量、缩略词等)注释表
前言
文献综述 腹腔镜手术在结直肠癌治疗中的应用进展
材料与方法
结果
讨论
结论
参考文献
附录
致谢
作者简介
攻读学位期间发表的论文

(7)宫颈癌术后同步放化疗对比单纯放疗的疗效和安全性的Meta分析(论文提纲范文)

个人简历
英文缩写词及中英文对照
中文摘要
英文摘要
前言
材料和方法
结果
讨论
结论
创新点
参考文献
综述 宫颈癌研究进展
    前言
    宫颈癌流行病学
    宫颈癌筛查
    宫颈癌预防
    宫颈癌的病因机制
    宫颈癌的病理类型
    诊断技术
    手术
    放疗
    化疗
    参考文献
致谢
攻读学位期间以第一作者发表的论文

(8)老年胃癌病人腹腔镜全胃根治术后近期疗效分析(论文提纲范文)

附录
中文摘要
英文摘要
前言
材料与方法
    1. 研究对象
    2. 手术方式
        2.1 腹腔镜辅助根治性全胃D2切除术(LATG)
        2.2 开放式根治性全胃D2切除术(OTG)
    3. 术后处理
    4. 观察指标
    5. 统计学方法
结果
    1. 术前临床资料比较
    2. 术中耗时与出血量比较
    3. 肿瘤手术根治情况比较
    4. 术后恢复情况比较
    5. 术后并发症发生情况比较
讨论
    1. 腹腔镜辅助根治性全胃D2切除术的安全性
        1.1 术中出血量
        1.2 术后并发症发生率
    2. 腹腔镜辅助根治性全胃D2切除术的可行性
        2.1 切口方面
        2.2 术后恢复方面
    3. 腹腔镜辅助根治性全胃D2切除术的肿瘤根治性
    4. 腹腔镜辅助根治性全胃D2切除术的术中耗时
    5. 腹腔镜辅助根治性全胃D2切除术的局限性
    6. 本研究的局限性
结论
参考文献
综述
    参考文献
致谢

(9)腹腔镜进展期胃癌D2根治术临床分析(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英文摘要
符号说明
前言
资料与方法
结果
讨论
结论
附图
参考文献
综述
    参考文献
致谢

(10)介入引流术后影响肝外胆管癌患者生存期的相关因素分析(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中英文缩略词
引言
1 材料与方法
2 结果
3 讨论
4 结论
参考文献
附图
综述 胆管癌的介入诊疗现状
    参考文献
个人简历
致谢

四、颈根治性廓清与机能性廓清术后引流对比观察(论文参考文献)

  • [1]中国抗癌协会乳腺癌诊治指南与规范(2021年版)[J]. 中国抗癌协会乳腺癌专业委员会. 中国癌症杂志, 2021(10)
  • [2]根治性远端胃切除胃-空肠侧侧和端侧吻合近期临床疗效的对比研究[D]. 代亚捷. 东南大学, 2020
  • [3]传统开腹手术和腹腔镜手术治疗结肠癌的疗效及预后的影响[D]. 常剑. 苏州大学, 2020(02)
  • [4]胸外科术后无胸引管的相关因素分析[D]. 赵小强. 吉林大学, 2020(08)
  • [5]中国抗癌协会乳腺癌诊治指南与规范(2019年版)[J]. 中国抗癌协会乳腺癌专业委员会. 中国癌症杂志, 2019(08)
  • [6]腹腔镜辅助与开腹结直肠癌根治术的临床疗效分析[D]. 吴凯. 东南大学, 2018(01)
  • [7]宫颈癌术后同步放化疗对比单纯放疗的疗效和安全性的Meta分析[D]. 覃爱秋. 广西医科大学, 2017(08)
  • [8]老年胃癌病人腹腔镜全胃根治术后近期疗效分析[D]. 高剑锋. 福建医科大学, 2017(07)
  • [9]腹腔镜进展期胃癌D2根治术临床分析[D]. 李安波. 泰山医学院, 2017(06)
  • [10]介入引流术后影响肝外胆管癌患者生存期的相关因素分析[D]. 张文君. 郑州大学, 2019(07)

标签:;  ;  ;  ;  ;  

根治性颈部切除与功能性切除术后引流对比观察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