海底热液口论文-蔡勇,樊炜,泮红文,陈磊,周艳

海底热液口论文-蔡勇,樊炜,泮红文,陈磊,周艳

导读:本文包含了海底热液口论文开题报告文献综述及选题提纲参考文献,主要关键词:海底,热液口,声学测温,声波折射

海底热液口论文文献综述

蔡勇,樊炜,泮红文,陈磊,周艳[1](2017)在《考虑声波折射补偿的海底热液口声学原位测温方法》一文中研究指出介绍了海底热液口温度场原位声学测量方法,进行了海底非均匀温度场中声波折射传播路径研究,并建立了声波传播路径的数学模型,利用COMSOL Multiphysics软件进行了声波传播路径的数值求解。在云南省龙陵县境内的茄子上水库的湖底热泉进行了实验研究,准确地还原出温度场。考虑了声波折射补偿,提高了声波飞渡时间估计精度,并对声波路径弯曲补偿前后重建出的温度场进行最大绝对误差、最大相对误差和均方根误差分析。实验表明:对声波信号传播路径由曲线变直线进行补偿,可提高温度场原位测量的精确性。(本文来源于《电子测量技术》期刊2017年09期)

潘承谦[2](2017)在《海底热液口微生物次级代谢产物研究》一文中研究指出海洋微生物,尤其是海洋真菌,已经被证明在活性天然产物的发掘中具有巨大的潜力。而处于极端环境下海洋真菌,比如海底热液口,微生物由于其独特的生存环境,使它们能够产生结构新颖的次级代谢产物,逐渐成为了海洋天然产物开发和研究的热点。本文以叁株从台湾龟山岛热液口泥沙和螃蟹中分离得到的青霉属真菌(Y-50-10,Y-5-2),曲霉属真菌(XZ-4)作为研究对象,采用普通实验室发酵,研究其发酵产物乙酸乙酯萃取层的次级代谢物,并利用NMR、HR-MS、UV、CD和高斯模拟计算等手段对分离纯化后的单体化合物进行了结构鉴定,通过肉汤稀释法测定了新化合物对大肠杆菌,枯草芽孢杆菌和金黄色葡萄球菌的最小抑菌浓度(MIC)。从青霉属真菌Y-5-2的浸膏中一共分离得到了 15个化合物,其中5个为新化合物,名称为 Austinone,Penicillisocoumarin A,Penicillisocoumarin B,PenicillisocoumarinC,PenicillisocoumarinD。从青霉属真菌 Y-50-10 的浸膏中一共分离得到了 17个化合物,其中4个为新化合物,名称为Methylisoverrucosidinol,norpenicyrone,methyl norpenicyrone,methyl penicyrone。从曲霉属真菌 XZ-4 的浸膏中一共分离得到了 28个化合物,其中8个为新化合物,分别为Versicomide A,Versicomide B,Versicomide C,Versicomide D,7-methoxycyclopeptin,7-methoxydehydrocyclopeptin,7-methoxycyclopenin,9-hydroxy-3-methoxyviridicatin。并根据相关文献推测出了 cyclopeptin系列化合物可能的生合成途径。热液口微生物由于其特殊的栖息环境使其对环境中的重金属有较强的耐受能力。本文除了常规的培养发酵,还研究了 Co2+离子对青霉属真菌Y-5-2代谢产物的影响,发现了 一个在Co2+刺激下新产生的已知化合物。通过提取分离,运用NMR,液相质谱联用等手段进行了结构鉴定。(本文来源于《浙江大学》期刊2017-03-08)

丁驰弘[3](2015)在《海底热液口微生物次级代谢产物研究》一文中研究指出海底热液口微生物由于其独特的生存环境,对高浓度重金属具有极强的耐受能力,其良好的生物和化学多样性使它们能够产生结构新颖的次级代谢产物,逐渐成为了海洋天然产物开发和研究的热点。本文以两株从台湾龟山岛热液口泥沙和生物样本中分离得到的曲霉属真菌(YQ-13, Aspergillus sp. WU 243)作为研究对象,采用普通实验室发酵和金属逆境胁迫两种不同方式,研究其发酵产物乙酸乙酯萃取层的次级代谢物,并利用NMR、LC-MS、UV等光谱分析手段对分离纯化后的单体化合物进行了结构鉴定。从曲霉属真菌YQ-13的浸膏中一共分离得到了8个化合物,其中1个为新天然产物,名称为3-hydroxy-2-(2-hydroxy-6-methoxy-4-methylbenzoyl)-5-methoxy(1),是二苯基甲酮类衍生物。其余7个已知化合物分别为myristic acid (2), orcinol (3), 1,2-seco-trypacidin(4), leporin A(5), chaetominine (6),5-hydroxy-2-hydroxym ethyl-4H-pyran-4one (7), N-methyl-2-pyrolidinone (8)。从普通条件发酵培养的曲霉属真菌Aspergillus sp. WU 243的浸膏中一共分离得到了11个已知化合物,分别为1-acetyl-7-hydroxy-β-arboline (9),2-(4-hydrixy phenyl)-ethanol(10), ergosterol (11), asperbiphenyl (12), hydroxysydonic acid(13), sydonol(14)aspergillusene A(15), diorcinol(16), acremolin(17),4H-pyran-4-one, 2,3-dihydro-3-hydroxy-6-methyl (18), ditryptophenaline(19)。热液口微生物由于其特殊的栖息环境使其对环境中的重金属有较强的耐受能力。本文除了常规的培养发酵,还研究了Cu2+离子对曲霉属真菌YQ-13代谢模式的影响,发现虽然没有新天然产物产生,但随着铜离子浓度的升高,2种原本产量较低的二次代谢产物变成了主要的代谢产物;对Aspergillus sp. WU 243采用金属胁迫法培养,结果表明在Co2+刺激下其代谢模式发生改变,新产生了4种不同的代谢产物。通过提取分离,运用NMR,液相质谱联用等手段进行了结构鉴定,确认产生了一个混合型聚酮萜类的新化合物aspergstressin(20)并确定了其相对构型,并根据相关文献推测给出了可能的生合成途径。其余3个胁迫产物为已知化合物cyclo-(L-tryptophyl-L-phenylalanyl) (21),cordyol C (22),sydonic acid(23)。新化合物20由多取代的7元双烯环和高度稠合的叁个聚酮类杂环构成主体骨架,其中稠合的5元酮醚环和6元内酯环还由一个酰胺桥接使其构成一个笼状结构。化合物21具有和普通代谢产物完全不同的骨架,化合物22为普通代谢产物diorcinol的羟基化产物,化合物23为普通代谢产物hydroxysydonic acid的脱羟基产物。这表明金属的逆境胁迫作用使热液口微生物原有的生合成路径和代谢模式发生变化,对于挖掘微生物基因潜力,开拓发现新的海洋微生物次级代谢产物具有重要的意义。(本文来源于《浙江大学》期刊2015-12-31)

蒋伟[4](2014)在《海底热液口微生物次级代谢产物研究》一文中研究指出海底热液口蕴藏着异常丰富的微生物资源,它们能够产生结构独特、骨架新颖的次级代谢产物,是开发新型药物的重要来源。本文选取了叁株来源于台湾龟山岛热液口的真菌作为研究对象,采用普通培养和胁迫培养两种方式考察了其发酵产物中乙酸乙酯层的次级代谢产物,并利用NMR、MS、UV、IR对单体化合物进行了结构鉴定。从焦曲霉Aspergillus ustus的浸膏中一共得到13个化合物,其中有4个为新化合物,命名为4-hydrocinereain(1),4-methoxycinereain(2),6α,14β-16,17-dihydro-21,21-O-dihydroophiobolin G (3), isoparaherquonin (4)。新化合物1和2为生物碱类,3和4为萜类衍生物。9个已知化合物,分别为cinereain (5), carnequinazoline B (6), (6α)-21,21-O-dihydroophiobolin G (7), (5α,6α)-isomer of ophiobolin H (8), berkeleytrione(9),22-epoxyberkeleydione(10), paraherquonin (11), miniolutelide B (12), (2'E,4'E,6'E)-6-(1'-Carboxyocta-2',4',6'-triene)-11,12-epoxy-9,11-dihydroxy-drim-7-ene(13)。从菌核曲霉Aspergillus sclerotiorum的浸膏中一共得到7个notamide族或者含有notomide骨架的化合物,其中有1个为新化合物,命名为notoamide X(14)。6个已知化合物,分别为notoamide F (15), notoamide I (16), stephacidin A (17), notoamide R(18), notoamide B (19), sclerotiamide(20)。从棒曲霉Aspergillus clavatus的浸膏中一共分离到7个化合物,两个新化合物为clavatustide A (21)和clavatustide B(22),这是首次从天然产物中发现具有邻氨基苯甲酸二聚体的环肽化合物。另外5个已知化合物为deoxytryptoquivaline (23), tryptoquivaline A (24), xanthocillin-X dimethyl ether (25), kotanin (26), 7-demethylsiderin (27)。热液口微生物能够对周围环境中重金属离子浓度的改变快速作出反应,本文对上述其中的两株真菌Aspergillus sclerotiorum和Aspergillus clavatus进行了胁迫培养。结果显示Cu2+能有效刺激Aspergillus sclerotiorum代谢产物中两个非主要物质含量的增加,胁迫Aspergillus clavatus产生了一个新的物质。利用NMR鉴定了其中两个物质的结构,分别为aspochracin (28)和clavatol (29)。两个胁迫产物的结构和正常代谢产物明显不同,证明胁迫培养方式对于寻找新的海洋来源微生物次级代谢产物有着重要的意义。(本文来源于《浙江大学》期刊2014-12-15)

鹿博[5](2012)在《西太平洋和印度洋海底热液口十足目系统发育及其演化关系的研究》一文中研究指出海底热液口主要分布在大洋中脊和弧后盆地,通常由地壳板块运动形成。尽管这里环境极端,生命依然能在这里繁衍生息。除了化能合成细菌,迄今为止,在已发现的绝大多数热液口中,十足目甲壳类通常是优势种。与“热液口生物是古代动物区系的遗迹”假说相反,越来越多的证据表明海底热液口十足目是在更晚近的时期才开始分化。最近的研究表明,alvinocarid虾起源于中新世。本研究于西太平洋和印度洋的4个热液口取样点分别采集了7个深海热液口十足目代表种。采用分区混合模型对线粒体DNA的系统发育进行分析,结果显示这些十足目物种呈现一致的系统发育拓扑结构。此外,以多种化石标定的分子钟分析显示,bythograeid蟹和alvinocarid虾均起源于中生代和早新生代。尽管分析的样本有限,我们的估算结果支持海底热液口物种的“灭绝-重生”假说。该假说认为晚白垩纪-早第叁纪全球范围深海的缺氧/低氧事件引发的大规模的灭绝,导致了大多数热液口生物是在较近的年代才发生分化。西太平洋板块的大陆衍生特性与热液口十足目起源于如海底冷泉这样的浅海区也是相吻合的。我们的结论加深了人们对海底热液口的生命起源与进化及其在西太平洋和印度洋的分布的理解。(本文来源于《浙江大学》期刊2012-10-30)

蔡勇,潘宏,周艳,樊炜,付现桥[6](2012)在《海底热液口温度场高精度声学测量方法研究》一文中研究指出介绍了海底热液口温度场原位声学测量的基本原理、总体最小二乘重建方法和抛物插值算法。在云南省龙陵县茄子山水库进行湖底试验研究,基于总体最小二乘重建方法准确地还原出湖底热泉的温度场原位分布;将抛物插值算法应用于声波飞渡时间延时估计,并对抛物插值前后重建出的温度场进行最大绝对误差、最大相对误差和均方根误差分析。实验表明:总体最小二乘重建方法和抛物插值算法可用于海底热液口温度场的原位测量,且重建精度比较高。(本文来源于《仪器仪表学报》期刊2012年03期)

马宇光[7](2011)在《海底热液口蟹Gandalfus yunohana特异性基因的筛选和功能分析》一文中研究指出本研究采用双链特异性DNA酶介导的均一化消减杂交方法比较了海底热液口蟹Gandalfus yunohana和其在普通条件下生存的近缘种叁疣梭子蟹Portunus trituberculatus肝胰腺的mRNA,以探求生物在热液口环境中的生存机制。通过构建全长的均一化cDNA消减文库,在GenBank中比对得到51个与已知基因具有相似性的不同转录本。从这些基因之中,我们选取了硫氧还蛋白基因进行了原核表达系统的构建,并对该基因的完整开放阅读框序列进行了确定、分析与表达产物活性的检测。同时,我们通过RACE的手段获得了G. yunohana的热休克蛋白90基因cDNA的完整序列并进行分析,构建了该基因的原核表达系统并在原核细胞中初步验证了该基因在高温胁迫下对细胞的保护作用。这是首次对海底热液口物种的硫氧还蛋白与热休克蛋白90基因信息的报道,我们得到的数据为今后海底热液口生物在特殊环境下的生存机制的研究奠定了基础。(本文来源于《浙江大学》期刊2011-01-01)

蔡勇[8](2010)在《海底热液口声学测温装置的研制》一文中研究指出海底热液口温度场的测量已成为准确测量热液热通量、监测海洋环境、建立大洋环流模型、研究热液成矿机制和热液生物圈活动等海洋科学研究的一个重要内容。也为研究热液本身的特性、热液在海水中的运动扩散规律、硫化物烟囱体形成等提供重要的依据。由于海底热液口温度高、腐蚀性强和能见度低等极端恶劣的环境,目前国内尚未建立有效地原位温度场非接触式测量手段。因此研制一种海底热液口温度场声学原位测量装置具有重要的意义。本文基于声学理论,围绕海底热液口温度场的声学测量方法和系统研制共分6章,各章研究内容如下:第1章,论述课题的研究背景及意义,综述热液口温度测量、声学测温和声学热液口温度测量的国内外研究现状和发展,简述了研究思路。第2章,论述声学测温的基本原理。为了给温度场仿真时温度模型的选择、最佳的热液与冷水区域的比例研究、重建时网格划分、水声换能器机架的结构设计、实验水池温度场模型的人工构建和声学测温系统的海试布放等提供依据,进行了海底热液口热液流场的数值模拟。第3章,研究了水下高精度声波飞渡时间测量技术。提出了时间延迟模型,将插值算法应用到声波飞渡时间的时延估计中,还进行了热液口二维非均匀温度场中声波传播路径的研究,为今后对声波弯曲传播路径补偿提供理论依据,进一步提高海底热液口二维温度场的声学测量精度。采用总体最小二乘法对模型温度场进行仿真研究,进行了温度场重建误差分析。第4章,开展海底热液口声学测温系统的设计与集成研究。根据海底热液口实际工况的数值模拟和温度场模型仿真的研究,给出了系统主要硬件与软件的设计与集成方案。第5章,开展学校实验水池实验和云南省龙陵县茄子山水库湖底热泉的湖试实验研究。论述了实验步骤和方法、给出了实验结果,进行了详细的实验结果分析。第6章,对全文进行总结并对后续研究工作进行了展望。(本文来源于《杭州电子科技大学》期刊2010-12-01)

蔡勇,樊炜,张祝军,毛洁,潘华辰[9](2010)在《声学法海底热液口测温方法及其关键技术》一文中研究指出针对海底热液口高温、腐蚀的恶劣环境以及不利于二维温度场测量的特点,采用声学测温的基本方法,提出了海底热液口高精度飞渡时间测量和截面二维温度场重建这两个关键技术。同时引入了数据层析还原算法,进行了单峰温度场的还原实验。实验结果验证了声学法应用于海底热液口温度场测量的正确性和可行性。(本文来源于《自动化仪表》期刊2010年11期)

樊炜[10](2010)在《海底热液口温度场声学测量技术研究》一文中研究指出海底火山活动产生了热液喷口,热液流体的最高温度可达400℃,在喷发的热液流体和周围海水之间形成了陡峭的温度场分布。热液口周围温度场的分布对于海洋环境监测、准确测量热液热通量、研究热液成矿机制及热液口生物群落,有着重要的科学意义。由于海底热液口高温、高压、浑浊等恶劣环境特性,目前国内外主要采用热电偶等接触式传感器,测量有限点的热液口温度值,尚未建立有效的温度场监测手段。在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重点项目“深海热液原位长期观测系统方法与技术研究”(编号:40637037)和国家863计划课题“深海热液温度场及速度场原位声学探测系统的研制”(编号:2007AA09Z213)的资助下,本文在数值仿真分析和实验观测的基础上,结合水声学、信号处理和反问题理论,对海底热液口温度场声学测量技术进行了较为系统的研究,主要研究内容与结论有:1.从数值模拟和实验观测两方面揭示了高浓度悬浮颗粒物及热液气泡群对声波的衰减规律。采集了台湾龟山岛浅海热液区喷口噪声,并对其进行了频谱特性分析,结果表明,实际海底热液口噪声的频率成分主要分布在3kHz以下的低频段。特别地,在数值仿真和实验观测结果指导下,提出了温度场声学测量系统最优工作频率的选择依据和方法。综合考虑了环境噪声和声波信号在高浓度悬浮颗粒物海水中的衰减特性,最终确定采用频率范围为18kHz-23kHz的扫频信号作为发射声源。2.建立多径信号时延估计问题信号模型。提出一种已知声源信号直接互相关时延估计方法——ASSCC法,该方法采用已知基准波形,可不考虑发射信号中的噪声干扰,避免了噪声相关对时延估计产生的不利影响,与参照算法相比具有更优的时延估计性能。理论分析了多径信道时延估计的克拉美罗下界,给出了多径信号条件下的时延估计方差。提出了两种新颖的水声换能器声中心距离及响应时间标定方法,为后续的系统研制和实验研究奠定了基础。3.详细研究了温度场重建算法,提出了基于总体最小二乘法和基于抗差最小二乘法的温度场重建方法。前者针对输入和输出观测数据中均含有噪声的温度场重建问题,进行自适应迭代,提高了算法的鲁棒性,使得算法简单、稳定性好;后者继承并发展了经典最小二乘法的思想,在保留其计算量小等优点的同时,增强抗差性,克服了测量粗差可能导致重建结果奇异的问题,保证了温度场声学重建方法良好的工程实用性。对影响温度场图像重建精度的因素进行了详细的仿真研究,结果表明温度场重建精度除受传感器数量及位置分布影响之外,与测量区域大小、网格划分数、声波飞渡时间测量精度及测量粗差等因素都有直接关系。4.进行海底热液温度场声学测试系统集成研究。根据系统的实际工况和布放方式,给出了完整的集成方案,提出了新颖的水声换能器机架结构设计、密封舱结构设计。研制了一套海底热液口温度场声学测量系统。系统采用标准水听器作为水下接收/发射换能器,使用高速数据采集系统同步采样多路信号,进行声波飞渡时间延迟估计,最后由上位机软件重建温度场。5.开展了海底热液口温度场声学测量系统在水池条件下的模拟实验。首先,进行了标定实验,测量得到了每一对水声换能器的声中心距离和响应时间值;然后在试验水池中,测量了模拟温度场,验证了声学测温方法的可行性。在云南省龙陵县茄子山水库热泉区,进行了系统湖试应用研究。湖底热泉位于北纬24°32’33”,东经98°47’44”。实验结果表明,重建温度场的最大相对误差为1.11%。系统的成功研制和湖试应用,说明了海底热液口温度场声学测量方法的可行性,同时积累了一定量的技术和经验,为今后的海底原位测量铺平了道路。本文的研究成果在水质监测、核物理研究、化学工程及农业工程领域同样具有广阔的应用前景。(本文来源于《浙江大学》期刊2010-06-28)

海底热液口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海洋微生物,尤其是海洋真菌,已经被证明在活性天然产物的发掘中具有巨大的潜力。而处于极端环境下海洋真菌,比如海底热液口,微生物由于其独特的生存环境,使它们能够产生结构新颖的次级代谢产物,逐渐成为了海洋天然产物开发和研究的热点。本文以叁株从台湾龟山岛热液口泥沙和螃蟹中分离得到的青霉属真菌(Y-50-10,Y-5-2),曲霉属真菌(XZ-4)作为研究对象,采用普通实验室发酵,研究其发酵产物乙酸乙酯萃取层的次级代谢物,并利用NMR、HR-MS、UV、CD和高斯模拟计算等手段对分离纯化后的单体化合物进行了结构鉴定,通过肉汤稀释法测定了新化合物对大肠杆菌,枯草芽孢杆菌和金黄色葡萄球菌的最小抑菌浓度(MIC)。从青霉属真菌Y-5-2的浸膏中一共分离得到了 15个化合物,其中5个为新化合物,名称为 Austinone,Penicillisocoumarin A,Penicillisocoumarin B,PenicillisocoumarinC,PenicillisocoumarinD。从青霉属真菌 Y-50-10 的浸膏中一共分离得到了 17个化合物,其中4个为新化合物,名称为Methylisoverrucosidinol,norpenicyrone,methyl norpenicyrone,methyl penicyrone。从曲霉属真菌 XZ-4 的浸膏中一共分离得到了 28个化合物,其中8个为新化合物,分别为Versicomide A,Versicomide B,Versicomide C,Versicomide D,7-methoxycyclopeptin,7-methoxydehydrocyclopeptin,7-methoxycyclopenin,9-hydroxy-3-methoxyviridicatin。并根据相关文献推测出了 cyclopeptin系列化合物可能的生合成途径。热液口微生物由于其特殊的栖息环境使其对环境中的重金属有较强的耐受能力。本文除了常规的培养发酵,还研究了 Co2+离子对青霉属真菌Y-5-2代谢产物的影响,发现了 一个在Co2+刺激下新产生的已知化合物。通过提取分离,运用NMR,液相质谱联用等手段进行了结构鉴定。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海底热液口论文参考文献

[1].蔡勇,樊炜,泮红文,陈磊,周艳.考虑声波折射补偿的海底热液口声学原位测温方法[J].电子测量技术.2017

[2].潘承谦.海底热液口微生物次级代谢产物研究[D].浙江大学.2017

[3].丁驰弘.海底热液口微生物次级代谢产物研究[D].浙江大学.2015

[4].蒋伟.海底热液口微生物次级代谢产物研究[D].浙江大学.2014

[5].鹿博.西太平洋和印度洋海底热液口十足目系统发育及其演化关系的研究[D].浙江大学.2012

[6].蔡勇,潘宏,周艳,樊炜,付现桥.海底热液口温度场高精度声学测量方法研究[J].仪器仪表学报.2012

[7].马宇光.海底热液口蟹Gandalfusyunohana特异性基因的筛选和功能分析[D].浙江大学.2011

[8].蔡勇.海底热液口声学测温装置的研制[D].杭州电子科技大学.2010

[9].蔡勇,樊炜,张祝军,毛洁,潘华辰.声学法海底热液口测温方法及其关键技术[J].自动化仪表.2010

[10].樊炜.海底热液口温度场声学测量技术研究[D].浙江大学.2010

标签:;  ;  ;  ;  

海底热液口论文-蔡勇,樊炜,泮红文,陈磊,周艳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