导读:本文包含了冻融侵蚀论文开题报告文献综述、选题提纲参考文献及外文文献翻译,主要关键词:冻土,黑土,可可西里,青藏高原,评价,水土保持,遥感。
冻融侵蚀论文文献综述
彭惠,穆柯,董元宏[1](2019)在《川藏交通走廊冻融侵蚀风险评价与区划研究》一文中研究指出以川藏交通走廊冻融侵蚀灾害为研究对象,采用冻融指数比和月平均气温为指标建立了该走廊冻融侵蚀风险评价方法和体系,得到以下结论:川藏交通走廊(西藏境)需要进行工程措施处理的一级冻融侵蚀区段长度为221.3km,需要进行冻融侵蚀引发地质灾害监测的二级冻融侵蚀区段长度为521.7km;水分和海拔双重控制冻融侵蚀强度,冰川作用强烈区域同时也是冻融侵蚀强烈的地区。(本文来源于《公路》期刊2019年10期)
李楚君[2](2018)在《东北黑土区冻融侵蚀气候驱动要素变化规律研究》一文中研究指出东北黑土区冻融导致土壤结构破坏,加剧解冻期土壤侵蚀。无论是秋季降雨对初始含水率的影响,还是冬春降水及气温变化奠定的解冻期径流基础,都会加剧土壤侵蚀,而这些均受气候条件影响。但关于气候驱动要素对解冻期土壤侵蚀的影响尚不清楚。因此,本研究拟通过收集东北黑土区120个气象站近55a的降水、气温资料,提取影响土壤冻结、土壤冻融循环及解冻期融雪(水)侵蚀的气候要素,通过空间插值、线性回归分析、M-K突变检验等方法,分析各要素的空间分布特征及随时间变化趋势,进而分析气候驱动要素对东北黑土区春季解冻期土壤侵蚀的影响,主要结论如下:(1)影响土壤冻结的气候要素选取冬季平均气温、气温年较差和秋季降水量叁个指标。冬季的平均气温是影响土壤冻结深度的主要因素,整个东北黑土区多年冬季平均气温呈从南到北降低的趋势;五个典型站冬季平均气温均呈上升趋势,说明在冬季平均气温的影响下,黑土区土壤冻结具有减弱趋势。气温年较差反应土壤冻结深度,整个东北黑土区北部气温年较差较大,南部较小;五个典型站气温年较差除索伦外都呈递减趋势,说明大部分黑土区在气温年较差影响下,土壤冻结深度总体减小。秋季降水量主要影响的是冻结前土壤含水量,整个东北黑土区秋季降水量呈南高北低分布;五个典型站中吉林省梅河口和内蒙古索伦秋季降水量升高,而吉林长春、黑龙江绥化和嫩江秋季降水降低,说明受秋季降水的影响东北黑土区部分区域冻结作用减弱。综合叁个气候要素的变化趋势来看,东北黑土区土壤冻结程度存在减弱趋势。(2)影响解冻期冻融侵蚀的气候要素主要选取春季气温日较差和气温围绕0℃变化频次。气温日较差反映解冻期的土壤冻融温差,多年平均气温日较差总体东部较小西部较大;五个典型站3-5月的气温日较差均呈减小趋势,说明在春季解冻期气温日较差影响下,东北黑土区冻融侵蚀作用减弱。气温围绕0℃变化频次直观反映冻融循环次数,同样为西部地区高于东部地区;五个典型站中黑龙江绥化和嫩江、内蒙古索伦、吉林长春的冻融循环次数呈递减趋势,吉林梅河口的冻融次数呈递增趋势,说明东北黑土区冻融循环次数总体减小,部分地区增加。总体来说,55a内东北黑土区春季解冻期冻融作用减弱。(3)影响融雪(水)侵蚀的气候驱动要素选取冬季降雪量、春季降水量和春季升温速率进行研究。冬季降雪累积形成积雪,解冻期融雪直接或间接加速土壤侵蚀。冬季降雪量东南、西北两侧高,中部低;除中部部分地区降雪量稍有减少外,大部分地区的降雪量均有不同程度的增加,说明受冬季降雪影响大部分地区在融雪期具有土壤侵蚀强度增大趋势。春季降水通过直接或间接增加地表径流加剧土壤侵蚀,整个黑土区春季多年平均降水量从南到北递减;五个站点中吉林长春站春季降水量呈递减趋势,其他四个站点春季降水量均呈增大趋势,西部索伦站增加明显,即黑土区大部分地区受春季降水量影响土壤侵蚀加剧,西部增加趋势最为明显。春季气温回升会加快积雪融化速率从而加剧土壤侵蚀。整个黑土区的融雪日期均有所提前,融雪初始温度均有降低趋势,融雪期内升温速率整个黑土区有不同程度加快。在影响融雪(水)侵蚀气候要素影响下,融雪期内的土壤侵蚀存在加剧趋势。(本文来源于《沈阳农业大学》期刊2018-06-08)
薛飞宇,赵赛辉,刘均利[3](2018)在《高原山区冻融侵蚀对混凝土桥梁的影响及防护手段》一文中研究指出根据已有的公路建设经验及研究结果,桥梁冻融循环破坏问题是影响桥梁建设的重要影响因素。通过分析冻融循环对混凝土的破坏机理,找出冻融循环的破坏特性及影响因子,针对冻融循环破坏因子设置相应的防护手段,达到降低冻融循环破坏对高原山区桥梁影响的目的。以工程实例为例,项目结果良好,相关工程经验可供参考借鉴。(本文来源于《城市道桥与防洪》期刊2018年05期)
张科利,刘宏远[4](2018)在《东北黑土区冻融侵蚀研究进展与展望》一文中研究指出冻融侵蚀是土壤侵蚀的主要类型之一,冻融交替通过改变土壤性质和坡面产流产沙过程,导致剧烈的水土流失。为明晰已有相关研究成果,为未来东北黑土区冻融侵蚀研究工作的开展提供参考,本文通过回顾和总结现有研究,分析了冻融作用对土壤侵蚀的影响,总结了冻融侵蚀相关影响因素和过程机制。文中指出:冻融导致土壤容重和孔隙比变化,整体上表现为冻融导致疏松的土壤变得相对紧实,而紧实的土壤变得相对疏松;冻融导致土壤团聚体稳定性降低,但当土壤处于中等含水量条件下会出现冻融后团聚体稳定性增大的现象;冻融降低土壤多种力学强度;冻融改变土壤水分特征。众多研究结果表明冻融后土壤可蚀性增大,且正融土最易受到侵蚀。在综述的基础上,笔者指出了现有研究存在的问题和不足,并提出了未来东北黑土区冻融侵蚀研究的重点方向和急需解决的关键问题。(本文来源于《中国水土保持科学》期刊2018年01期)
康琳琦,孙建,干友民[5](2017)在《青藏高原冻融侵蚀空间分布初探》一文中研究指出基于GIS技术及气象观测站点观测数据对青藏高原2009年的冻融侵蚀分级评价发现:青藏高原的冻融侵蚀发生情况非常严重,80%以上的面积发生了冻融侵蚀。重度(2.71<I<3.81)侵蚀占30%,面积约为7.425×10~7hm~2,其次是中度(2.36<I<2.71)侵蚀占20%,面积约为5.017×10~7hm~2,轻度(2.07<I<2.36)和微度(1.38<I<2.07)的面积分别为3.414×10~7hm~2和1.828×10~7hm~2。高寒荒漠、高寒草甸、高寒草原草地、森林内不同强度冻融侵蚀面积由微度到重度依次增大。而高寒湿地内不同强度冻融侵蚀面积由微度到重度依次减少。温度小于-5°的区域,轻度面积最大,约为1.35×10~6 hm~2;其次为中度,约为1.14×10~6hm~2;重度和微度约为0.8×10~6hm~2和0.55×10~6hm~2;温度在-5°~0°、0-5°、大于10°的区域,重度冻融侵蚀面积都远远大于其余冻融侵蚀程度的面积,由5.09×10~6hm~2到4.395×107hm2不等。海拔小于2 000 m的区域,冻融侵蚀发生较少,海拔大于2 000 m的区域,海拔越高,各等级的冻融侵蚀面积都随之增加,由3.88×10~6 hm~2增长到3.411×10~7hm~2后在大于5 000 m的区域减少到1.774×10~7hm~2。降水梯度增加下,随着冻融侵蚀程度加重其面积也基本都呈现增加的趋势。(本文来源于《2017中国草学会年会论文集》期刊2017-11-05)
郭兵,姜琳[6](2017)在《基于多源地空耦合数据的青藏高原冻融侵蚀强度评价》一文中研究指出[目的]分析和探讨青藏高原冻融侵蚀成因及其空间分布格局,为研究区水土保持研究和生态环境保护提供数据支撑和决策参考。[方法]引入冻融侵蚀动力因子(冻融期降雨侵蚀力和冻融期风场强度)和冻融期降水量(表征冻融期土壤相变水量)构建冻融侵蚀评价模型,进而对青藏高原冻融侵蚀状况开展了定量评价和空间格局分析。[结果]构建的冻融侵蚀评价模型在青藏高原地区具有较高的适用性,总体评价精度为92%;青藏高原冻融侵蚀面积分布广泛,占总面积的63.68%,而非冻融侵蚀区则主要分布于柴达木盆地、雅鲁藏布江流域下游以及横断山区;冻融侵蚀强度随着坡度的上升而增加,15°~24°和≥24°坡度带上冻融侵蚀剧烈,而≤3°坡度带冻融侵蚀强度相对较小;不同植被类型区的冻融侵蚀强度空间分布格局差异显着,其中草甸的冻融侵蚀强度最小。[结论]青藏高原冻融侵蚀状况总体上属于中度侵蚀,其空间分布格局受地形、植被类型和气候影响显着。(本文来源于《水土保持通报》期刊2017年04期)
[7](2017)在《可可西里土壤出现冻融侵蚀》一文中研究指出本报讯 记者17日从省水土保持局获悉,通过遥感技术监测显示,世界自然遗产地青海可可西里土壤侵蚀以冻融侵蚀为主,侵蚀强度以轻度为主。据省水土保持局监测总站站长祁永刚介绍,从2016年起,按照省申遗领导小组工作安排,省水利水保部门开展了可可西里世界(本文来源于《柴达木日报》期刊2017-07-20)
孙哲[8](2017)在《青藏高原多年冻土区热融滑塌对土壤冻融侵蚀影响》一文中研究指出多年冻土是青藏高原自然生态系统重要的组成部分。随着气候变暖以及青藏高原各类工程活动的影响下,多年冻土在不断退化,由此引发的热融滑塌是多年冻土区典型的热融灾害之一。热融滑塌加剧土壤冻融侵蚀,不仅造成坡地坍塌后退,使得冻土区修筑工程构筑物面临危险,而且改变活动层的水热过程,使得多年冻土失去恢复能力并导致区域生态系统恶化。本文以可可西里地区出现初始发展阶段的小型热融滑塌为研究对象,通过现场监测、土壤性质分析、温度水分分析、稳定性分析,结合分形理论与无限边坡理论,开展了青藏高原多年冻土区热融滑塌对土壤冻融侵蚀的研究,得出以下主要成果:(1)通过2013-2016年对热融滑塌坡面变形的监测表明,失稳坡面不是一次性整体滑落形成的,而是每年发生的热融沉降使得后缘坡体融化、开裂,失稳的活动层融土在融化季节成流塑态沿着滑动面向下缓缓蠕动下滑,从而逐渐改变了研究区的地形地貌。钻孔试验表明,热融滑塌土壤的冻融侵蚀主要发生在0~40cm深的表层土壤中,最大不超过50 cm。失稳坡面土壤冻融侵蚀的强度明显大于坡顶未受影响区的原状土壤。(2)热融滑塌的冻融侵蚀导致着土壤性质发生明显的变化。随着热融滑塌的发展,地表植被遭到破坏,活动层表层土壤粗粒化、均质化,容重沿坡向逐渐增大,土壤细颗粒和有机质先在泥流缓坡30-40cm土层中大量沉积,随后在坡底大量流失。地下冰的融化释放的大量融化水导致失稳坡面土壤水分显着增加并使得土体抗剪强度显着降低。(3)应用无限边坡理论对热融滑塌坡面的稳定性分析可知,在融化季节,后缘坎壁的滑动不可避免,泥流缓坡区及坡底处于较稳定的状态,蠕动位移轻微;在非融化季节,整个坡面是稳定的。这与现场观测的结果基本一致。(4)热融滑塌土壤的冻融侵蚀减弱了活动层对热量传输的缓冲作用,扩大了下伏多年冻土的消融。坡面监测系统显示研究样地后缘坎壁变得越来越陡而坡面前缘正在形成一个大凹地,而多年冻土消融的扩大,大量的融水向活动层释放,泥流缓坡出现漫流,坡底出现积水洼地。结合热融滑塌与热融湖塘不同影响迹地以及湖岸坡地的活动层变化规律的相似性,本文预测坡面前缘会形成一个热融湖塘,而整个研究样地会形成热融湖塘毗邻湖岸热融滑塌的地貌。(本文来源于《兰州大学》期刊2017-05-01)
陈寿明[9](2017)在《公路边坡化学固土喷植防冻融侵蚀技术的应用研究》一文中研究指出闽北高海拔山区公路易在冬春两季出现路基边坡浅层大面积表层剥落、溜方、局部溃坡、边沟与路面淤埋等典型短时冻融岩土病害现象,针对此类病害问题,开展了冻土边坡治理工程措施结合植物防治和化学固土结合植物防治等方面的冻土灾害防治技术研究。本文以位于武夷山市S303线K366+500路基左侧冻土边坡治理工程为研究对象,采用化学固化剂JCDK-1进行边坡固土并结合植物防护措施,有效处治了该处路堑边坡冻融病害,为治理短时冻融岩土病害提供了一条新的技术方法。(本文来源于《福建交通科技》期刊2017年02期)
郭梦迪,韩继冲[10](2017)在《基于GIS的若尔盖冻融侵蚀强度评价》一文中研究指出本研究基于RS和GIS技术,利用遥感影像数据和气象数据等资料,以年平均气温、年降水量、坡度、坡向和植被覆盖度五个评价因素来研究若尔盖地区的冻融侵蚀状况。在GIS技术支持下借助层次分析法和分级权重法等一系列过程完成了冻融侵蚀的研究。结果:获得若尔盖县冻融侵蚀强度分级评价图,掌握若尔盖冻融侵蚀强度的时空变化规律。该研究成果对若尔盖水土保持规划和生态环境建设提供了科学的决策依据。(本文来源于《科技创新与应用》期刊2017年11期)
冻融侵蚀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东北黑土区冻融导致土壤结构破坏,加剧解冻期土壤侵蚀。无论是秋季降雨对初始含水率的影响,还是冬春降水及气温变化奠定的解冻期径流基础,都会加剧土壤侵蚀,而这些均受气候条件影响。但关于气候驱动要素对解冻期土壤侵蚀的影响尚不清楚。因此,本研究拟通过收集东北黑土区120个气象站近55a的降水、气温资料,提取影响土壤冻结、土壤冻融循环及解冻期融雪(水)侵蚀的气候要素,通过空间插值、线性回归分析、M-K突变检验等方法,分析各要素的空间分布特征及随时间变化趋势,进而分析气候驱动要素对东北黑土区春季解冻期土壤侵蚀的影响,主要结论如下:(1)影响土壤冻结的气候要素选取冬季平均气温、气温年较差和秋季降水量叁个指标。冬季的平均气温是影响土壤冻结深度的主要因素,整个东北黑土区多年冬季平均气温呈从南到北降低的趋势;五个典型站冬季平均气温均呈上升趋势,说明在冬季平均气温的影响下,黑土区土壤冻结具有减弱趋势。气温年较差反应土壤冻结深度,整个东北黑土区北部气温年较差较大,南部较小;五个典型站气温年较差除索伦外都呈递减趋势,说明大部分黑土区在气温年较差影响下,土壤冻结深度总体减小。秋季降水量主要影响的是冻结前土壤含水量,整个东北黑土区秋季降水量呈南高北低分布;五个典型站中吉林省梅河口和内蒙古索伦秋季降水量升高,而吉林长春、黑龙江绥化和嫩江秋季降水降低,说明受秋季降水的影响东北黑土区部分区域冻结作用减弱。综合叁个气候要素的变化趋势来看,东北黑土区土壤冻结程度存在减弱趋势。(2)影响解冻期冻融侵蚀的气候要素主要选取春季气温日较差和气温围绕0℃变化频次。气温日较差反映解冻期的土壤冻融温差,多年平均气温日较差总体东部较小西部较大;五个典型站3-5月的气温日较差均呈减小趋势,说明在春季解冻期气温日较差影响下,东北黑土区冻融侵蚀作用减弱。气温围绕0℃变化频次直观反映冻融循环次数,同样为西部地区高于东部地区;五个典型站中黑龙江绥化和嫩江、内蒙古索伦、吉林长春的冻融循环次数呈递减趋势,吉林梅河口的冻融次数呈递增趋势,说明东北黑土区冻融循环次数总体减小,部分地区增加。总体来说,55a内东北黑土区春季解冻期冻融作用减弱。(3)影响融雪(水)侵蚀的气候驱动要素选取冬季降雪量、春季降水量和春季升温速率进行研究。冬季降雪累积形成积雪,解冻期融雪直接或间接加速土壤侵蚀。冬季降雪量东南、西北两侧高,中部低;除中部部分地区降雪量稍有减少外,大部分地区的降雪量均有不同程度的增加,说明受冬季降雪影响大部分地区在融雪期具有土壤侵蚀强度增大趋势。春季降水通过直接或间接增加地表径流加剧土壤侵蚀,整个黑土区春季多年平均降水量从南到北递减;五个站点中吉林长春站春季降水量呈递减趋势,其他四个站点春季降水量均呈增大趋势,西部索伦站增加明显,即黑土区大部分地区受春季降水量影响土壤侵蚀加剧,西部增加趋势最为明显。春季气温回升会加快积雪融化速率从而加剧土壤侵蚀。整个黑土区的融雪日期均有所提前,融雪初始温度均有降低趋势,融雪期内升温速率整个黑土区有不同程度加快。在影响融雪(水)侵蚀气候要素影响下,融雪期内的土壤侵蚀存在加剧趋势。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冻融侵蚀论文参考文献
[1].彭惠,穆柯,董元宏.川藏交通走廊冻融侵蚀风险评价与区划研究[J].公路.2019
[2].李楚君.东北黑土区冻融侵蚀气候驱动要素变化规律研究[D].沈阳农业大学.2018
[3].薛飞宇,赵赛辉,刘均利.高原山区冻融侵蚀对混凝土桥梁的影响及防护手段[J].城市道桥与防洪.2018
[4].张科利,刘宏远.东北黑土区冻融侵蚀研究进展与展望[J].中国水土保持科学.2018
[5].康琳琦,孙建,干友民.青藏高原冻融侵蚀空间分布初探[C].2017中国草学会年会论文集.2017
[6].郭兵,姜琳.基于多源地空耦合数据的青藏高原冻融侵蚀强度评价[J].水土保持通报.2017
[7]..可可西里土壤出现冻融侵蚀[N].柴达木日报.2017
[8].孙哲.青藏高原多年冻土区热融滑塌对土壤冻融侵蚀影响[D].兰州大学.2017
[9].陈寿明.公路边坡化学固土喷植防冻融侵蚀技术的应用研究[J].福建交通科技.2017
[10].郭梦迪,韩继冲.基于GIS的若尔盖冻融侵蚀强度评价[J].科技创新与应用.201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