周晓亮[1]2003年在《系统功能语法维度下俄语语篇的功能分析》文中研究指明在最近的几十年的俄语学研究中,对语篇的研究越来越来越受到语言学家们的关注。语篇分析已经成为语言学领域中一个较为活跃的研究方向。但是应该指出的是,在俄语语篇的研究中,大多数学者还囿于对语篇语法的分析,而对语篇的语义涉及得很少,也缺乏对语篇语义的深入研究。本文运用系统功能语法对俄语语篇的语义进行分析,从而揭示制约语篇生成的因素。在理论上重新思考,从而确定语篇作为一个语言学单位在整个语言系统中的地位。在系统功能语法的维度下,对俄语语篇的功能或者说俄语语篇的语义进行分析,深入揭示语篇深层的概念、人际、信息元功能及其在语篇表层的体现形式。本文认为,语篇的概念功能反映的是人与世界之间的关系,体现的是语篇所承载的客观意义,所以语篇的概念功能具有指称性;语篇的人际功能反映的是人与人之间的关系,体现交际过程中人与人之间的社会关系;语篇的信息功能指的是语篇信息的传递和接受,正是在语篇的信息功能中,语篇的概念功能和人际功能才由语义潜势转变为交际过程中的现实意义。本文通过分析语篇叁元功能体现的次语义范畴发现,并不像系统功能语法的创始人Halliday所认为的那样,制约语篇语义只有社会因素。社会因素固然对语篇的生成具有决定性的影响,但是语篇生成者的认知心理因素对语篇的语义同样具有很强的制约作用。只有全面地考察制约语篇的社会因素和认知心理因素并把二者结合起来,才能达到对语篇承载的语义整体把握的目的。 本文除了引言和结语外,正文部分分为四章。现将正文部分的内容简单陈述如下: 第一章的内容主要是回顾了语篇分析的历史及其发展情况,以及今后语篇分析的发展趋势。 第二章的内容不多,但却是本文的写作基础。本章简要的阐述了对语篇进行功能分析的基本原则以及基本路线。 第叁章和第四章是本文的主体部分。第叁章是我们对语篇进行分析的理论基础,主要阐述了一些语篇分析的基本概念,例如:什么是语篇?语篇如何定义?语篇在整个语言体系中的占的是什么地位?什么是功能?语篇的功能有哪些,它们之间是什么关系?语篇的叁大元功能以什么方式运作?我们认为,语篇作为一个语言单位,理所应当的应在语言系统中有自身的位置,但在已有的语言层次中却无法找到其位置。所以,我们在宏观上以语篇和篇章之间的对立为基础,从而。在我们绘制的语言动态图中为语篇在理论上找到其地位。我们依据系统功能语法的基本原理,认为功能制指的是语义,所以对语篇的功能分析就是对语篇语义的分析。而语篇的基本功能有叁个,即语篇的概念功能、人际功能和信息功能。语篇的叁元功能在语篇的生成过程中以选择的方式进行运作。第四章以第叁章为基础,在语料的基础上分别对语篇的叁个功能进行了详细的分析,以及叁元功能在语篇的表层结构中的体现形式和其制约因素。我们认为,除了社会因素外,语篇生成者的认知心理因素也对语篇的功能有制约作用。 我们的结论是,对语篇的分析应该以语篇的语义为本,从语篇的功能出发,继而分析语篇的表层结构。社会因素虽然对语篇的制约作用是决定性的,但是也不应当忽视认知因素对语篇的制约作用,而应当把二者结合起来,才能做到对语篇语义的整体把握。
刘亚[2]2013年在《商务俄语对话语篇的语言个性分析》文中提出“语言个性”是对创建言语作品起着制约作用的人的能力和特性的总和。本文以卡拉乌罗夫(Ю.Н. Караулов)的三层面(词汇-语义层、认知层和交际语用层)“语言个性”结构理论为指导,以商务语篇为语料,研究商务场合“语言中的人”或“交际中的人”的问题。旨在使非母语语言使用者真正了解俄罗斯人及俄语语言的特点,并掌握在交际中应该注意的问题。论文主体共分为四个部分。第一章语篇的研究现状,综述国外和国内对语篇的相关研究情况。论文的第二章商务俄语对话语篇“语言个性”研究的理论基础,分别对两个重要的理论基础,即“个性”理论和“语言个性”理论进行概述。论文的第叁章商务俄语对话语篇的概念界定,对语篇、俄语语篇及商务俄语对话语篇的概念进行界定,并对商务俄语对话语篇的特征进行分析、总结。论文的最后一章作为全文最重要的一章,结合具体语料对商务俄语对话语篇的“语言个性”进行分析。具体从叁个层面进行分析,分别为:商务俄语对话语篇的词语-语义层分析;商务俄语对话语篇的认知模式分析和商务俄语对话语篇的交际语用分析。本文从研究角度上来讲具有一定的理论创新价值,同时,希望可以对商务俄语工作者俄语表达能力的提高有所帮助、对中俄贸易的友好往来起到一定的促进作用,实现其实践意义。
贺莉[3]2011年在《俄语学习策略的实证研究》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随着中俄两国战略伙伴关系的确立和双边交流合作的迅速扩大,俄语在政治、经济、文化等领域的作用日益巨大,社会对俄语人才的需求日趋旺盛,俄语专业迎来了空前的发展机遇。新形势下,俄语人才培养面临新的挑战。学生在俄语学习过程中普遍存在入门困难、费时低效、缺乏兴趣、惰于思考等现象。归根到底就是不会学习,不会有效地和自主地学习。当代教育者和心理学家已经达成共识,学生掌握有效的学习策略是学会学习的一个重要标志。因此,如何深入有效地开展俄语学习策略的理论与实证研究,通过教师与教学指导学生掌握学习策略,提高俄语学习的效率,显得十分重要和紧迫。我国学者对学习策略的研究起步较晚,始于20世纪80年代。分析国内现有学习策略研究的文献发现,其研究存在严重的偏科现象,对英语、数学等学科的学习策略研究较多,对俄语学习策略的研究极少,还处于起步阶段。造成这一后果的重要原因就是我国俄语教育者一直以来偏重于对俄语语言本体的研究,忽视对俄语学习过程和学习者主体的研究,更忽视对学生学习策略的研究和指导。因此,目前迫切需要构建符合现阶段俄语学习特点和俄语学习者特点的学习策略理论体系,并以此为指导进行实证研究,为学习策略研究向多学科、多领域纵深发展奠定基础。本研究结合国内外已有的研究成果,立足于建构主义理论,结合俄语学习的特点探讨新背景下俄语学习策略系统的理论架构,以俄语专业大学生为研究对象,通过开放式问卷调查和探索性因素分析,初步构建俄语学习策略调查量表,对其进行验证性因素分析和信度、效度检验后证明量表真实有效。利用本量表实施问卷调查,并结合访谈、课堂观察、个案分析等研究方法,分析大学生俄语学习策略的运用情况及其与学习成绩的相关关系。根据分析结果选定实验组学生进行为期半年的学习策略训练,结果表明:实施策略训练有助于促进学习成绩的提高,有助于学生学习策略水平和自主学习能力的提高。最后对实验结果进行分析、总结,对俄语教学提出针对性的建议,为俄语教师的科学有效教学提供指导。本论文共分为六章。第一章对学习策略的国内外研究现状进行梳理,分析存在的问题,探讨未来学习策略研究的发展趋势;第二章在建构主义理论和二语习得理论基础上初步构建俄语学习策略的理论框架;第叁章通过开放式问卷调查和因子分析,成功构建俄语学习策略的理论系统,包括:记忆策略、认知策略、元认知策略、资源(环境)管理策略、情感策略和交际策略等六个分策略。经效度和信度检验,俄语学习策略总量表和分量表均达到满意的水平。随后,运用编制的俄语学习策略调查表对吉林省内6所高校俄语专业737名学生进行学习策略水平的调查分析。结果表明:吉林省俄语专业大学生学习策略运用的水平一般;从校际差异角度分析,重点高校俄语专业大学生比一般院校学生在俄语学习过程中更频繁地使用各种学习策略;非师范院校学生比师范院校学生更频繁地使用各种学习策略,明显表现在认知策略和交际策略方面;普通院校大学生比民办院校学生更频繁地使用各种学习策略,明显表现在记忆策略和元认知策略方面;从性别角度分析,男女大学生只在认知策略和记忆策略维度上表现出显着差异,男生比女生更频繁地使用这两种策略;从年级角度分析,学习策略的水平随着年级的升高而呈现先上升再下降的趋势,在大叁年级的时候水平最低;从成绩差异角度分析,高分组学生的俄语学习策略水平高于低分组学生,明显表现在元认知策略和认知策略方面。第四章通过对俄语学习策略的使用水平与学习成绩进行相关分析和回归分析。结果表明,元认知策略、情感策略和资源(环境)管理策略的运用直接影响着学习成绩的高低;第五章根据调查分析的结果,选定策略水平较低的一所民办高校的两个班级作为研究对象,对其中一个班级27名学生进行为其半年融入教学的策略训练。结果显示:实验组学生在一定程度上掌握了所训练的学习策略,提高了俄语听力和词汇学习的技能,也提高了学习的自我计划、自我管理和自我评估的元认知能力,自主学习能力明显提高,学业成绩也明显提高;从训练的效果看,男生较女生明显,中等生较优等生和差等生显着。第六章根据前文调查分析和实验的结果进行讨论并针对俄语教学提出参考性的建议。
管玮[4]2014年在《汉语自然会话中的转述现象研究》文中研究指明转述是人类日常交际中一种常见且重要的语言现象。只要人们告诉他们的听众,某人在他时某个场景所言、所写和所想的内容,他们就是在转述。缺少转述,语言的交际功能将大打折扣。但是已有的语言学领域的转述研究却很少关注在汉语自然会话中,说话人是如何使用这一语言策略的。基于以上原因,本文在对汉语自然会话中的转述现象进行界定和描述的基础上,构建了一个研究汉语自然会话中转述现象的叁维分析框架。该框架包括转述方式、转述内容和转述声源叁个分析维度。在转述方式维度,我们提出分析转述方式的两种途径:引入方式和转述视点,分别考察转述者如何引入转述信息以及采用何种视点表达转述信息。在转述内容维度,分转述内容类型和转述行为信号两个方面,考察转述者向受话人传递何种类型的转述信息,以及他们在传递此类信息时采用的转述行为信号。在转述声源维度,我们首先把转述信息的声源分为生命体和非生命体两大声源子类,然后将这两个子类进一步分类,从而考察转述者向受话人转述的信息来自何人。我们希望通过这个叁维分析框架立体呈现转述行为的动态性、系统性和选择性。之后我们根据该叁维分析框架,借助语料库语言学方法,对自建对比语料库中儿童和成人两类人群的转述策略进行对比研究。我们首先制订了详细的标注方案,然后对两类人群的转述策略进行了标注,量化对比分析主要从五个方面展开:转述现象总体对比、转述方式对比、转述内容对比、转述声源对比和综合交叉对比。在量化分析的基础上,我们还探讨了导致两类人群转述策略异同的原因。我们的研究显示:1.在总体使用上,儿童和成人在日常会话中均使用了相当数量的转述,证明转述作为一种会话策略对人类交际的重要性。不同的是,成人的转述使用频率明显高于儿童,这很可能是儿童和成人叙事能力的差异造成的。2.在转述方式上,两类人群的相似点主要是:1)儿童选择的方式类型在涵盖范围上接近成人。2)常规转述均为两类人群主要的引入方式。3)被述者视点均为两类人群主要的转述视点。不同在于:1)儿童对主观构拟式转述、混合视点的使用频率明显低于成人,这可能是儿童在抽象思维能力和词汇能力上的欠缺造成的。2)儿童对零转述使用高于成人,这与儿童和父母之间问答形式的交流方式有直接关系。3.在转述内容上,儿童和成人在转述内容类型、一些常见转述行为信号(主要是转述动词)类型的使用上呈现出很大相似性。差异主要在于:1)成人使用的转述行为信号在语法种类和语义内容上更具多样性,这说明儿童在语法、语义水平层面的发展与成人存在的差距。2)儿童更多地转述单独的半言语信息如叹词,这可能与他们偏爱借助模仿表演进行叙事的方式有关。4.在转述声源上,两类人群的共同点主要是:1)儿童使用的转述信息声源的类型在涵盖范围上接近于成人。2)定指人物声源和自我声源是两类人群转述最多的两种声源类型。主要区别在于:1)成人对不定指人物的转述频率显着高于儿童,重要原因是成人借助不定指人物声源实现更多的交际目的,如避免提及被述者身份,为自己观点提供有力证明等,这些都是儿童没有的。2)儿童对艺术作品人物的转述频率高于成人,这与他们的日常生活经历有关。基于以上的研究发现,我们认为,7-8岁儿童已经掌握了主要的转述策略能力,但其使用的多样性以及熟练程度与成人相比仍存在差距。因此,本文的研究成果也在一定程度上促进了我们对儿童在转述策略上的语言能力发展规律的认识。
王清华[5]2008年在《俄语功能语法维度下的语义》文中指出现代俄语功能语法的基础—语义已经不再是纯粹语言学领域的内容,它涉及逻辑学、认知学、心理学及语用学等学科。本文提出了狭义语义和广义语义的见解,为现代俄语功能语法学的发展提供了一个宽松的空间。
徐英平[6]2006年在《俄汉语空间系统多层面对比研究》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论文从空间范畴的哲学研究入手,对国内外空间范畴的研究历史与现状进行了较为全面的对比阐述和定性与定量分析。论文的主旨在于从认知、功能、意义、形式等视角对俄汉语空间范畴进行较为全面的宏观性对比,但在必要时也就某些微观问题进行纵深性探究。研究涉及空间参照、空间指示、空间语义、空间语构等问题。在空间参照研究中,对空间参照定位的基本要素、空间参照点的选择、空间参照框架等问题进行了分析性阐释,提出了选择空间参照点时应考虑语句交际意图的观点,并对叁元空间参照框架进行了部分重构。在空间指示研究中,对空间指示词语的时间域指示、空间指示词语的非指示化以及空间指示与空间参照的界分等问题进行了对比解析。提出了在时间域指示中,俄语更多的是借助“自移动”隐喻系统,而汉语是借助“时移动”隐喻系统;在界定空间指示时应考虑空间指示词语的相对性和“我”因素两个条件。在空间语义研究中,借助认知语言学中的原型范畴化、意象图式等理论对空间隐喻映射、空间对立词对的对称性、空间意义词汇的语法化等问题进行了俄汉语对比研究,提出并论证了空间语义研究应遵循的四个原则,在“空间——人——语言”框架中构建起了有机的研究关联。在空间语构研究中,对空间范畴的单元语构模块和模块组合的形式、级量及功能等进行了对比。提出了俄语是“混合框架语言”,而汉语是“卫星框架语言”;俄语语构模块的数量多于汉语、语义相对确定,而汉语语构模块语用灵活、语义概括,但空间定位自足性相对较弱等观点。
吴兴涛[7]2010年在《俄汉语对比研究》文中指出对比是语言研究的一种基本方法,一种语言的特点只有通过与其他语言的对比才能使其更明确,更易于被认知。通过对比,我们可以更清楚地认识所对比的语言的特点,从而促进对比与被对比的语言的研究。自从沃尔夫于1941年首次提出了“对比语言学”这一术语以来,对比语言学已经成为语言学研究的一个重要分支。俄汉语对比研究是我国汉外对比研究中具有悠久历史的一个研究领域。自从建国初期的20世纪50年代起,俄汉语对比研究在我国就已经兴起并取得一定成果。其发展过程中虽然出现过一定波折,但随着时间的推移,我国学者们孜孜不倦的探索促使这一领域的研究始终在有序地推进着。进入21世纪,在新的时代和新的国际环境下,中俄两国日益加深的沟通和联系也使俄汉语对比研究迎来了一个新的发展时期。本文回顾并统计了俄汉语对比研究从建国以来至今的发展状况、研究方法和原则以及各个方向上的研究成果,俄汉语对比研究对于凸显俄汉语特点、为翻译提供服务、指导教学叁方面的作用,总结了现今俄汉语对比研究这一领域中各个方向的研究中存在的问题和不足,并对这一领域的研究今后的发展做出了展望。
初良龙[8]2013年在《中国英语学习者同义词使用研究》文中指出在语言学习的研究中,同义词和同义关系是普遍存在的聚合现象,在理论语言学和应用语言学特别是二语习得研究中备受关注,却从未成为研究的热点。在EFL教学中,同义词研究主要聚焦于目的语与本族语在同义词的意义和用法上异同,对影响EFL学习者同义词学习和使用的认知因素鲜有探讨。很少研究能够系统、深入地揭示同义词的内在属性,解析同义词的多维语义关系,本文以梳理这些问题为起点,尝试通过系统的研究,深入地揭示同义词的内在属性,解析同义词的多维语义关系,探究影响英语作为外语的同义词学习和使用的各种认知因素。本研究以语义学和应用语言学为理论框架,首先梳理和重新界定了同义词的定义和特征。本文通过对结构主义、语义范畴、心理语言学、二语习得、认知分类等文献的综述分析,归纳出基于同义词关系的研究框架结构和研究方法。主要解决以下叁个研究问题:1)中国英语学习者最高程度语同义词的使用有何趋势?2)英语同义词认知分类中的各因素对工科院校较高水平学习者的同义词判断是如何产生影响的?3)中国英语学习者的同义词学习有何认知特点?研究由两个相对独立但又互为体系的部分构成。实验1采用多个语料库对比分析的方法,通过对completely等六个最高程度语同义词的研究,分析中国英语学习者英语同义词学习的总体特点和趋势。实验2是基于语料库调查结果进行的实证研究,受试对象包括129名中国工科院校较高水平英语学习者、16名美国大学生和37名澳大利亚高中生。受试共完成同义词选择、同义词语义关系判断、同义程度判断叁个测试项目,目的是为了研究各因素关系对同义词使用的影响。本研究采用定量和定性相结合的对比分析方法,进行了细粒度标准下多维度的动态探讨。研究发现,受试的工科院校较高水平英语学习者同义词学习和使用的受影响方式如下(由难到易):假同义词、同义程度高、应用文体、语法行为、同义程度低、语义搭配。这解释了我国传统的外语教学(语法+词汇+辨析)模式的长处与不足以及建立新的(文体+对比+粒度)学习模式的必要性。此外,研究在语义韵分类的细化、同义词关系的数学算法、语义网络的建构、核心词的语义功能等方面也都有新的发现。本研究对重新审视同义词的认知功能、验证相关应用语言学研究结果,对同义词在学习者头脑中的链接方式和二语词汇的习得规律具有理论启示,对词汇教学和自然语言处理具有实用价值。
邵鹏洁[9]2018年在《俄汉平行结构成分语序对比与翻译研究》文中提出论文中的“平行结构”是指由两个或两个以上具有相同或近似句法功能的成分组构而成的结构。论文着重探讨的是俄汉平行结构翻译中的语序问题,具体为:俄汉并列结构成分语序对比与翻译研究、俄汉多项定语语序对比与翻译研究、俄汉同位结构成分语序对比与翻译研究。俄汉语在语言体系及组词构句方面的差异是造成俄汉平行结构成分语序差异的根本原因。论文从制约俄汉平行结构成分语序的语法、语义、语音、语用等层面的细则出发,以俄汉平行结构成分语序双向对比为基础,将动态研究与静态研究相结合,宏观研究与微观研究相结合,理论研究与实践研究相结合,来对比俄汉平行结构成分语序的共性及个性,并在此基础上探讨翻译时的顺序法和移位法。关于俄汉并列结构成分语序对比与翻译研究问题,我们得出的结论是:俄汉并列结构翻译中的移位主要受语义因素中心理上的重轻律、时序上的先后律、范围上的大小律、事理上的因果律、时空原则、自我中心原则、文化规约性原则,汉语语音因素中的“四声非降”原则,语用因素中的礼貌原则和交际目的等因素的制约。俄语并列结构成分语序主要受逻辑律和形态律的制约,汉语并列结构成分语序主要受逻辑律和音韵律的制约,语用因素在此基础上发挥调节作用。翻译时译文语序的选择不仅要考虑原文语序的制约因素,同一语序制约因素对原文和译文并列结构成分语序的制约差异,还要考虑原文和译文可能受不同制约因素的制约而产生不同的制约效果。关于俄汉多项定语语序对比与翻译研究问题,明确俄汉定语语序在句法、语义、语音、结构、语用平面上的差异是我们进行翻译转换的关键。句法上,俄汉多项定语语序的根本差异可归结为是否存在后置定语的差别。客观语境中,俄语中绝大多数非一致定语(诸如рои、тдл等词二格作定语时前置于中心语是正常现象),以及少数一致定语(诸如что-то、кто-то等不定代词的一致定语只能后置)要后置于中心语。汉语定语基本前置,上述俄语后置定语汉译时要前移;此外,俄汉物主代词(人称代词)的位置不同,俄语中物主代词与其他代词连用时置于限定代词和指示代词之后,汉语中人称代词通常位于多项定语最前。若俄语原文中包含物主代词和其他代词,译为汉语时需将人称代词移至最前。语义上,俄汉多项定语概念大小排序不同,表领属关系的词位置不同。结构上,俄语多项定语构成项中有带有补语或形动词短语或结构复杂的定语常置于最后,但译为汉语时同为结构复杂(主谓短语、动词短语、介词短语充当)的定语,常常需要前置,在这种情况下会产生移位;带“的”和不带“的”定语在汉语译文中的共现也会使俄汉定语语序产生差异。语音上,“成双配对”和“偶启奇止”原则等汉语多项定语特有制约因素常常会打破俄汉语序一致状态,成为主导因素,产生移位。语用上,原文中依靠语序所传达的语用意义在译文中无法用语序来传达时,也会产生移位。在俄语同位结构汉译时语序的处理问题中,同位结构的组构成分、对同位语的识别以及同位语和本位语的相对位置最为重要。俄语同位结构汉译时基本需要移位的情况有:①俄语同位结构由光杆普通名词组构,且同位语和本位语间用连字符连接时;②俄语同位结构由光杆普通名词和物名组构,且同位语和本位语间无连字符时;③俄语同位结构由普通名词和人名组构,且同位语和本位语间无连字符,同位结构行使称呼功能时。但上述移位情况只能反映基本语序调整倾向,翻译时我们仍需根据上下文和语境灵活处理语序。综合研究表明,在并列结构排序上,汉语意合重于俄语,俄语形合重于汉语。就并列结构常规语序而言,汉语语序比俄语稳固;在多项定语排序上,俄语重语法,汉语重语义。就多项定语常规语序而言,俄语语序要比汉语语序稳固,就多项定语语用语序而言,俄语语序又比汉语语序灵活;造成俄汉同位结构成分语序差异的根本原因是语法因素。俄汉平行结构互译中顺序法和移位法的选择并不完全与俄汉平行结构成分语序的共性与个性简单对应。制约俄汉平行结构成分语序差异的表层原因主要是语法、语义、语音、语用等平面的细则;制约俄汉平行结构成分语序差异的本质原因是俄汉语在语言体系以及组词构句上的根本差异;制约俄汉平行结构成分语序差异的深层原因是思维与文化。通过对比俄汉平行结构成分语序的异同,我们可以更深刻地认识制约俄汉宏观语序和微观语序差异的表层原因和深层原因,从而妥善地处理翻译中的语序问题。
常丽[10]2016年在《基于言语活动理论的中学俄语活动课程研究》文中认为实践是人特有的存在方式,活动是认知发展的基础。作为是一种特殊的实践活动,言语活动通过主体和客体以及主体之间的双向建构,使人的言语发展得以实现。马克思辩证唯物主义实践认识论和建构主义的相互作用论对实践活动在人的认识中的作用问题早已经做了详细的论证。然而,由于我国俄语教育研究领域长期受到传统知识观念的影响,活动教育的思想没有得到应有的重视,中学俄语活动课程的价值和实施中促进人发展的内在机制没有得到科学的阐释,俄语活动课程的研究仍然处于刚刚起步的阶段。有些地区和学校中学俄语课程实施中灌输式教学和机械性操练成为了课堂教学的主要形式,基础教育俄语课程实施中还存在着许多亟待解决的问题。随着我国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研究与实施的不断深化,以发展学生创新能力和主动精神的活动课程理念越来越受到人们的关注,强调学生主动参与的外语活动课堂教学改革已经成为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的十分重要内容。作为现代新课程观念和方法论体系的综合,中学俄语活动课程与传统课程相比,它更加关注俄语学习的过程和方法,同时还要关注学生的情感体验以及动机激发等内部因素。中学俄语活动课程倡导教育及时挖掘学生发展的潜能,以保证活动教育理念的顺利实施。中学俄语活动课程充分体现了以人为本的教育思想,课堂教学要以培养学生自主探究和实践能力为重点,充分发挥学生的潜在能力。同时,活动课程强调必须以学生的发展水平和特点为依据,遵循个体发展规律,才能更好地促进学生的全面发展。本项研究基于俄罗斯言语活动理论的指导思想,在系统活动方法论的指导下,从言语活动的本体论和结构论出发、运用因素分析的方法探索了我国目前俄语活动课程实施现状、存在的问题及解决对策。研究内容涉及到了言语活动的生成机制、活动课程的结构要素以及言语活动理论指导下的中学俄语活动课程设计与评价等相关问题,论文共分为以下六个组成部分:第一部分:中学俄语活动课程的基础理论研究。主要运用哲学思辨和历史比较的科学方法,探讨了中学俄语活动课程的哲学、心理学以及教育学的理论渊源。指出了马克思辩证唯物主义的实践认识论和建构主义的相互作用论是活动课程理念的方法论原则。第二部分,俄罗斯言语活动的内涵及生成机制研究。从言语活动的方法论和本体论出发,分析和界定活动、言语活动及其相关概念。在此基础上进一步研究言语活动的特征及其生成机制,并提出言语活动生成过程中言语活动的机定向机制、概念形成机制以及内部言语与外部言语转换机制在言语发展过程中的重要作用。第叁部分:中学俄语活动课程的内涵及其课程理念研究。主要从言语活动的结构论出发,分析并研究了中学俄语活动课程的内部结构特征及其运行要素,指出了中学俄语活动课程是指在教师指导下学生通过活动方式,自主地、能动地和创造性地进行俄语认知与实践的活动过程。第四部分:俄罗斯基础教育阶段外语活动课程体系及案例研究。本项研究立足于俄罗斯言语活动理论,探讨俄罗斯外语基础教育活动课程体系,并对俄罗斯基础教育中学活动课程的典型案例进行分析与评价,研究的宗旨是为后面的活动课程设计研究提供理论与实践方法的基本指导。第五部分:我国中学俄语活动课程实施的调查研究。本项研究采用量化研究和质化分析相结合的方法,一方面分析研究我国中学俄语活动课程实施的现状以及存在的问题。另一方面通过课堂观察、课堂实录等形式对存在的问题进行相关因素分析和回归分析。第六部分:我国中学俄语活动课程实施的设计构想。本项研究运用系统分析方法,依据俄罗斯言语活动的基本理论,借鉴先进的课程设计的理念,在我国义务教育阶段《俄语课程标准》的指导下,进行中学俄语活动课程的设计研究和构想,研究的宗旨是为推进中学俄语活动课程科学而有效的实施。
参考文献:
[1]. 系统功能语法维度下俄语语篇的功能分析[D]. 周晓亮. 东北师范大学. 2003
[2]. 商务俄语对话语篇的语言个性分析[D]. 刘亚. 东北师范大学. 2013
[3]. 俄语学习策略的实证研究[D]. 贺莉. 东北师范大学. 2011
[4]. 汉语自然会话中的转述现象研究[D]. 管玮. 浙江大学. 2014
[5]. 俄语功能语法维度下的语义[J]. 王清华. 中国俄语教学. 2008
[6]. 俄汉语空间系统多层面对比研究[D]. 徐英平. 黑龙江大学. 2006
[7]. 俄汉语对比研究[D]. 吴兴涛. 哈尔滨工业大学. 2010
[8]. 中国英语学习者同义词使用研究[D]. 初良龙. 上海外国语大学. 2013
[9]. 俄汉平行结构成分语序对比与翻译研究[D]. 邵鹏洁. 上海外国语大学. 2018
[10]. 基于言语活动理论的中学俄语活动课程研究[D]. 常丽. 东北师范大学. 2016
标签:外国语言文字论文; 俄语论文; 学习策略论文; 同义词论文; 活动课程论文; 功能分析论文; 语义分析论文; 定语后置论文; 平行结构论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