空间组织论文_刘文卿,刘大平

导读:本文包含了空间组织论文开题报告文献综述、选题提纲参考文献及外文文献翻译,主要关键词:空间,组织,片区,轨道交通,可达性,地下,空间结构。

空间组织论文文献综述

刘文卿,刘大平[1](2019)在《景观考古学视野下的聚落空间组织信息阐释——以叁江平原汉魏聚落遗址为例》一文中研究指出在景观考古学理论框架下,以叁江平原汉魏聚落遗址为研究对象,通过考古报告和相关文献整理其空间属性信息,并利用Arc GIS建立聚落空间信息数据库。从宏观、微观尺度分别对聚落空间信息进行量化解读,分析聚落群、聚落组团、聚落单体的空间组织结构及与周围自然环境的结合关系,进而推断聚落空间表征信息背后蕴藏的社会形态、空间认知、人居模式等文化信息,建构边疆地区古代聚落空间信息的景观考古学阐释路径。(本文来源于《建筑学报》期刊2019年11期)

滕柯,张言庆,刘波[2](2019)在《产业链视角下中国邮轮业的空间组织机理研究》一文中研究指出中国邮轮业经历了从萌芽到初步发展的阶段,结构和空间布局均发生了显着变化,有关产业特征和趋势演变的定性分析较多,而空间组织机理的实证研究鲜见。文章基于产业链视角,对中国邮轮业结构演替和空间布局演变进行统计分析和空间分析,并构建全球化-本土化影响机制,解释其演变的内在机制。研究发现:1)邮轮企业数量增长快,但结构演变较缓。下游环节企业占比大,中上游环节占比小;2)邮轮企业呈点轴模式发展,具有显着空间集聚性。沿海集聚特征明显,向内陆延伸;3)邮轮企业布局受周边省市影响。其中,海南为高-高聚集区,新疆、青海、西藏等为低-低聚集区;4)产业链不同环节的企业数量具有地理关联性,但布局演变有差异。(本文来源于《第十九届全国区域旅游开发学术研讨会论文集》期刊2019-11-01)

柴铁锋,谭露露[3](2019)在《以客流为导向的TOD片区地下空间组织研究》一文中研究指出随着城市轨道交通的新兴与崛起,多数城市轨道交通正在如火如荼地进行TOD片区的城市设计探索。从地上与地下土地开发与利用情况,以及"公共、生活、产业"等城市功能的并入,均对TOD片区内地下空间的建设提出更高要求。虽然TOD片区的相关研究很多,但主要还是集中在地上的城市交通、土地利用等方面,而从城市空间使用者角度探讨TOD片区所聚集的客流与地下空间之间的关系还较少被独立观察与研究。因此,以城市轨道交通客流为导向,以紧凑城市理论、城市触媒理论为基础,通过定性与定量相结合的方法深入观察并分析客流路径的发生模式。最后总结客流视角下的地下空间设计原则,探索式地提出TOD片区地下空间系统组织模式,以期促进地下空间的开发与利用的立体集约、多元活力,激发地下空间的更大意义与价值。(本文来源于《城市住宅》期刊2019年10期)

柴铁锋,谭露露[4](2019)在《以客流为导向的TOD片区地下空间组织设计实践——成都叁岔站片区TOD一体化设计》一文中研究指出成都市叁岔站片区轨道交通场站综合开发是首批设计招标的TOD项目、TOD综合开发工作专题会的召开以及各类实施细则、导则的形成和颁布都在展示成都正处在轨道交通引领城市发展的重要阶段。文章研究将从叁岔站片区项目探索城市设计的地下空间组织系统,并形成站城一体化交通系统,最后通过设计点、线、面不同层次的生态绿地来构建地面、地下、空中立体化慢行交通系统。(本文来源于《智能建筑与智慧城市》期刊2019年10期)

胡志强,苗长虹,袁丰[5](2019)在《集聚空间组织型式对中国地市尺度工业SO_2排放的影响》一文中研究指出集聚外部性是集聚影响工业污染排放的重要机制,不同的集聚空间组织型式具有不同的污染排放行为和减排效果。以中国285个地市工业SO_2排放为例,依据集聚经济理论,将集聚空间组织型式细分为集聚密度、企业地理临近度、专业化、多样性、相关多样性、非相关多样性等不同类型,在系统分析工业SO_2排放与集聚空间格局的基础上,通过构建计量经济模型,考察了不同集聚空间组织型式对工业SO_2排放强度的影响。结果表明:①工业SO_2排放强度与工业集聚密度在空间上具有非对称性,污染排放强度西高东低,工业集聚密度、企业地理临近、多样性、相关和非相关多样性为东中高西部低;②工业集聚对工业SO_2排放强度的影响存在空间溢出效应,相邻地区集聚密度、多样性和相关多样性水平的上升有利于本区域工业污染排放强度的下降,但专业化水平的上升则会提升本区域的工业污染排放强度;③提高集聚密度、引导企业集中布局有利于工业SO_2排放强度下降,多样且关联的产业组织结构有利于污染减排,而专业化和非关联产业的集中会提高污染排放强度;④集聚型式对工业SO_2排放强度的影响存在区域和城市规模上的异质性,集聚密度、企业地理临近、多样性和相关多样性对中西部污染减排的作用比东部明显,专业化和非相关多样性不利于东中部地区的污染减排;城区人口规模20万以下的小城市提高集聚密度、减少多样性特别是非相关多样性更有利于污染减排;城区人口规模20~50万的小城市和50~100万的中等城市,提高企业的地理接近度和多样性水平特别是相关多样性水平,有利于其降低污染排放强度;城区人口规模在100万以上的大城市,提高集聚密度和产业多样性水平在一定程度上有利于其污染减排,但其减排效果因拥挤效应而明显下降;⑤进一步降低工业SO_2排放强度,需要走集聚化道路,坚持提高集聚密度,因地制宜引导企业集中布局,着力提高产业在关联基础上的多样性水平,加强区域间联防联控,重视区域间的产业联系与环保合作。(本文来源于《地理学报》期刊2019年10期)

樊杰[6](2019)在《地域功能-结构的空间组织途径——对国土空间规划实施主体功能区战略的讨论》一文中研究指出地域功能-结构的空间组织规律是人地系统耦合研究的基本理论问题,也是开展国土空间规划、塑造可持续地理格局的基础理论。从地理学对地理过程的重复、预测、调控、优化的讨论入手,阐释了空间治理体系是现代地理学用于调控和优化可持续地理过程与格局的重要途径。采用生态-生活-生产等叁生空间构成的地域功能空间结构呈现的时空演变特征,表达了地域功能-结构的空间有序性法则,阐释了地域功能与自然地理环境相协调、同一地域单元各类功能及不同单元之间冲突最小化、地域功能在不同空间尺度有效传导、以及长时间尺度综合效益最大化等空间组织目标。从可持续性出发,建立自然要素的资源、环境、生态和灾害四大属性的概念,并通过四大属性集成构成自然承载力,分析承载力的原值、余量和潜力在空间规划中的作用,形成自下而上解析空间组织的基本方法。从新空间均衡出发,基于承载力、融入位置和空间结构参量后构成的地域功能适宜性,形成自上而下解析空间组织的基本方法。进而讨论了集成两种方法形成的主体功能区具备的对空间组织与规划的基础价值和战略价值,提出主体功能区的区划、战略、制度和规划用途分离及相互关联的新思路。以实施主体功能区战略为主线、以空间降尺度传导主体功能为核心科学问题、以关键约束参数为空间结构控制性指标,讨论了数据库与地域功能谱系、功能和尺度依赖的承载力评价方法与模型库、"叁区叁线"的建构框架,论证了空间规划实施主体功能区战略的途径,提出地理学应着力加强大、中空间尺度(区域性)国土空间规划基础理论和方法、强化技术等科技支撑体系建设的建议。(本文来源于《地理研究》期刊2019年10期)

魏晋,冯雅茹,邵典,杨俊宴[7](2019)在《山水形胜数字解析与空间组织实践——以威海为例》一文中研究指出自然山水空间作为城市的基底要素,对城市的空间形态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因此也影响着城市文化特色。而人们对城市的山水空间形胜认知往往仅停留在模糊意象层面,缺乏对整体的山水空间形态的把握。本文从城市山水形胜的视角,通过高程、坡度、汇水、形态分类等数字化方法对山水的空间形态要素进行提取与解析,将城市的山水要素分解为山岬岛和河湖湾港,将其与城市建成环境的关系进行梳理,从而确立了城市的山水形胜格局。并进一步以威海市为例,基于其复杂多样的山水要素,分析其山水形胜特征,并指导其山水空间组织实践。(本文来源于《活力城乡 美好人居——2019中国城市规划年会论文集(07城市设计)》期刊2019-10-19)

鲁亚晨,何丹恒,冯伟[8](2019)在《高铁枢纽地区的交通空间组织逻辑思考》一文中研究指出高铁枢纽地区既是各种交通设施的集中区域,也是各种交通流的汇集区域,既有交通工程的复杂性,也有交通流的空间组织的复杂性。对于各交通线性工程之间、各种交通流线之间以及交通与城市功能空间之间关系的协调,在枢纽地区愈发重要。而空间协调或空间资源的配置,需要一个清晰的空间组织逻辑或者核心价值观指导各种空间关系之间的处理。本文认为应转变"以车为本"的车行交通组织思维,而以步行优先为空间资源配置原则,以行人空间组织为核心进行枢纽地区的交通网络构建和交通空间资源配置,将交通空间组织所产生的交通可达性价值转变为针对枢纽地区城市开发所需的城市可达性价值。(本文来源于《品质交通与协同共治——2019年中国城市交通规划年会论文集》期刊2019-10-16)

管娜娜,谭月[9](2019)在《城市轨道交通站点周边地下公共空间组织模式研究》一文中研究指出轨道交通建设的飞速发展为城市地下空间开发提供了良好的契机,国内各大城市均在推进轨交通场站综合开发工作,以期推动城市高质量发展和绿色发展。本文以东京、中国香港、深圳轨道站点地下公共空间作为研究对象,梳理不同站点的地下空间建设规模、站点周边的城市功能以及空间布局形态,在此基础上提炼出"放射状"、"轴+放射状"、"网络状"叁种轨道交通站点周边地下公共空间组织模式。上述叁种组织模式能够与轨道站点所在的区位、城市功能中心体系、周边的用地功能、轨道站点的类型相匹配,从而为轨道交通站点地下空间开发和综合开发提供技术支撑。(本文来源于《品质交通与协同共治——2019年中国城市交通规划年会论文集》期刊2019-10-16)

冯颖洁,顾大庆[10](2019)在《抽象绘画中的空间组织策略参数化研究:以“占据”为例》一文中研究指出文章以"占据"这一空间组织策略为例,通过图解分析找到影响其空间结果的要素参数和空间参数,并将这些参数对应到参数化模型中,对典型的画作进行演绎再现,进而进行定量的研究。最后选取瓦尔斯温泉浴场为例,将参数化研究应用到建筑平面的分析和生成中,以期证明空间组织策略在建筑范畴的应用前景。(本文来源于《建筑与文化》期刊2019年10期)

空间组织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中国邮轮业经历了从萌芽到初步发展的阶段,结构和空间布局均发生了显着变化,有关产业特征和趋势演变的定性分析较多,而空间组织机理的实证研究鲜见。文章基于产业链视角,对中国邮轮业结构演替和空间布局演变进行统计分析和空间分析,并构建全球化-本土化影响机制,解释其演变的内在机制。研究发现:1)邮轮企业数量增长快,但结构演变较缓。下游环节企业占比大,中上游环节占比小;2)邮轮企业呈点轴模式发展,具有显着空间集聚性。沿海集聚特征明显,向内陆延伸;3)邮轮企业布局受周边省市影响。其中,海南为高-高聚集区,新疆、青海、西藏等为低-低聚集区;4)产业链不同环节的企业数量具有地理关联性,但布局演变有差异。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空间组织论文参考文献

[1].刘文卿,刘大平.景观考古学视野下的聚落空间组织信息阐释——以叁江平原汉魏聚落遗址为例[J].建筑学报.2019

[2].滕柯,张言庆,刘波.产业链视角下中国邮轮业的空间组织机理研究[C].第十九届全国区域旅游开发学术研讨会论文集.2019

[3].柴铁锋,谭露露.以客流为导向的TOD片区地下空间组织研究[J].城市住宅.2019

[4].柴铁锋,谭露露.以客流为导向的TOD片区地下空间组织设计实践——成都叁岔站片区TOD一体化设计[J].智能建筑与智慧城市.2019

[5].胡志强,苗长虹,袁丰.集聚空间组织型式对中国地市尺度工业SO_2排放的影响[J].地理学报.2019

[6].樊杰.地域功能-结构的空间组织途径——对国土空间规划实施主体功能区战略的讨论[J].地理研究.2019

[7].魏晋,冯雅茹,邵典,杨俊宴.山水形胜数字解析与空间组织实践——以威海为例[C].活力城乡美好人居——2019中国城市规划年会论文集(07城市设计).2019

[8].鲁亚晨,何丹恒,冯伟.高铁枢纽地区的交通空间组织逻辑思考[C].品质交通与协同共治——2019年中国城市交通规划年会论文集.2019

[9].管娜娜,谭月.城市轨道交通站点周边地下公共空间组织模式研究[C].品质交通与协同共治——2019年中国城市交通规划年会论文集.2019

[10].冯颖洁,顾大庆.抽象绘画中的空间组织策略参数化研究:以“占据”为例[J].建筑与文化.2019

论文知识图

城镇摊大饼发展——未受控模型澳门葡萄牙住宅博物馆的住宅(引自:...澳门贾梅士花园(引自:刘先觉陈泽成...中山医学院生理生化楼立面遮阳(引自...中山医学院400床主楼屋顶砖拱隔热层...模式

标签:;  ;  ;  ;  ;  ;  ;  

空间组织论文_刘文卿,刘大平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