导读:本文包含了原核生物结构论文开题报告文献综述、选题提纲参考文献及外文文献翻译,主要关键词:生物,群落,结构,基因组,细菌,密码子,基因。
原核生物结构论文文献综述
胡安谊,李姜维,杨晓永,王弘杰,于昌平[1](2015)在《宁波叁江口水域原核生物群落结构分析》一文中研究指出首次应用16S rRNA基因-Illumina Miseq高通量测序技术对甬江流域宁波叁江口区域的表层水体原核生物群落进行了分析,共获得215 504条高质量序列.多样性指数分析表明,该流域的水体原核生物群落具有较高的遗传多样性和丰富度.菌群分类分析发现,β-变形菌纲(β-Proteobacterium)、放线菌门(Actinobacteria)和拟杆菌门(Bacteroidetes)是主要的优势菌群,其相对丰度占总群落的78.88%.对比不同站位的原核生物群落,发现水文环境可能是影响叁江口水域原核生物群落组成和结构的重要因素之一.与以往报道对比分析表明,甬江流域分布有多种污水和粪便污染指示菌,其中余姚江污染指示菌的丰度最高,说明其受污染的风险可能较高.病原菌BLASTN分析表明,在种和亚种水平上,分别检出76和18种潜在病原菌,占序列总量的2.19%和0.40%.本研究为系统认识甬江流域原核生物群落结构及生态功能提供了重要基础数据.(本文来源于《环境科学》期刊2015年07期)
李秋敏,吴燕,董明华,田光亮,杨斌[2](2015)在《云南热带户用沼气池的原核生物群落结构研究》一文中研究指出【目的】揭示云南热带农村户用沼气池中的原核生物(细菌和古菌)的群落结构特征。【方法】采用16S r RNA基因克隆文库技术对云南(北)热带代表性气候区的户用沼气池中的原核生物(细菌和古菌)多样性进行研究。【结果】得到细菌330条有效序列,划分为108个OTUs,文库覆盖度为81.5%;古菌有效序列185条,划分为17个OTUs,文库覆盖度为97.8%。通过Gen Bank数据库进行相似性比对与系统发育分析,结果表明:大部分细菌为未知细菌(Unclassified bacteria,占24.19%),优势细菌类群归属拟杆菌门(Bacteroidetes,占23.58%)、绿弯菌门(Chloroflexi,占21.46%)、厚壁菌门(Firmicutes,占13.91%)和变形菌门(Proteobacteria,占8.74%);古菌主要的优势类群为乙酸盐营养型的甲烷八迭球菌目(Methanosarcinales)的鬃毛甲烷菌属(Methanosaeta,占76.75%);此外还检测到少量未培养的泉古菌门细菌(Crenarchaeota,占9.19%)。【结论】云南(北)热带代表性气候区的农村户用沼气池中的微生物种类十分丰富,不同微生物种类的丰度存在明显差异,并存在明显优势种群,且细菌比古菌具有更丰富的多样性。(本文来源于《微生物学通报》期刊2015年01期)
向燕[3](2010)在《太湖沉积物中氨氧化原核生物的群落结构及其分布研究》一文中研究指出氮素的输入以及富集是导致淡水湖泊富营养化的主要原因之一。原核生物驱动的氨氧化可以通过不同途径产生气体氮分子,从而降低水环境中氮含量,对湖泊生态系统的氮循环有重要的影响。长期以来,人们认为微生物中仅有氨氧化细菌可以催化氨氧化。近年来厌氧氨氧化细菌和氨氧化古菌的发现,提示环境中氨氧化过程及其微生物驱动者的复杂性。目前,对氨氧化原核生物的研究大多集中在海洋、土壤等环境,而对淡水生境的研究较少。为了解氨氧化原核生物群落在淡水湖泊中的结构及其分布规律,揭示环境因子对它们的调控作用,本文选取淡水湖泊沉积物,开展了以下几个方面的研究:太湖的富营养化湖湾—竺山湾沉积物中氨氧化原核生物的垂直分布与多样性;蓝藻水华迭加对沉积物中的氨氧化原核生物群落结构和分布的影响;高等水生植物对其根际氨氧化原核生物的影响。本研究获得了以下的初步结果:1对太湖的富营养化湖湾—竺山湾沉积物柱状样的研究发现,沉积物各深度普遍存在氨氧化细菌和氨氧化古菌,前者的群落结构在5—7cm深度之间发生明显变化,后者的群落结构沿沉积物1—7cm以及11—19cm深度变化不大,但是在深度9—11cm之间可能发生显着变化,这可能与氧化还原电位以及铵态氮的垂直变化有关。前者均为亚硝化单胞菌,后者分别来自土壤类群(Soils & other environments lineage)或海洋类群(Marine water & other environments lineage)。此外,沉积物各层虽未发现典型厌氧氨氧化细菌的16S rRNA序列,但是,发现了一个新的类似厌氧氨氧化细菌的太湖(Lake Taihu clones)类群。2相对于竺山湾原位沉积物柱状样,蓝藻水华迭加后,沉积物中的氨氧化细菌和氨氧化古菌的垂直分布状况发生了一定的变化:氨氧化细菌的群落结构在4—5cm处发生明显变化;氨氧化古菌的群落结构在沉积物—上覆水界面发生显着变化,在深度13cm处也发生较大变化,且从沉积物—上覆水界面回收到的AOA amoA序列都属于土壤类群(Soils & other environments lineage)。这些变化可能与氧化还原电位的垂直变化有关。3室内实验表明,中营养湖泊(花神湖)—花神湖引入茭草和苦草,水草根际的氨氧化古菌群落随水草植入时间的增加发生了演替,苦草根际与无草表层沉积物中氨氧化古菌群落有显着差异。研究中未回收到氨氧化细菌的amoA序列,可能提示淡水沉积物中氨氧化古菌丰度较高。(本文来源于《暨南大学》期刊2010-05-01)
刘晓磊[4](2007)在《原核生物基因组复制起始点的识别与结构分析》一文中研究指出随着测序技术的飞速发展和越来越多的全基因组序列被测序完成,如何从海量的数据中提取有用的信息就变得极其重要。复制起始区域的识别是生物信息学关注的热点之一。本论文基于在细菌复制起始点两侧碱基组分的差异,提出识别复制起始点的双组分的窗口模型。通过窗口沿着基因组的DNA链滑动,得到两组描述组分变化的曲线。利用小波分析技术对两组曲线进行去噪处理,找出曲线之交点,进而确定原核基因组的复制起始点位置。论文第一章主要阐述生物信息学的发展背景及主要研究内容,并简单介绍人类基因组和模式生物基因组计划。论文第二章重点介绍论文中涉及的生物学背景知识,阐明了原核生物染色体复制机制。论文第叁章主要介绍小波变换的有关知识。小波分析是解决信号消噪问题的十分有效的工具。论文中重点介绍了该方法常用的小波函数以及对信号进行小波消噪的步骤。论文第四章着重介绍用双组分的窗口模型结合小波分析技术识别原核生物基因组复制起始点并对得到的结果做出相应的讨论。从得到的结果来看,原核生物基因组复制起始点分布在两条G+T和A+C含量变化趋势曲线交点附近。多数原核生物基因组在复制起始点附近G+T的含量从局部最小变为最大, A+C的含量从局部最小变为最大,只有少数基因组情况相反。论文第五章重点介绍分子马达蛋白数据库的构建过程。(本文来源于《河北工业大学》期刊2007-06-01)
曾景海,吴晓磊,赵桂芳,钱易[5](2006)在《油田回注水中硫酸盐还原原核生物的快速检测和群落结构分析》一文中研究指出利用荧光原位杂交(Fluorescencein situhybridization,FISH)技术,采用荧光标记的rRNA探针及其组合对胜利油田胜利采油厂回注水中硫酸盐还原原核生物(Sulfate reducing prokaryotes,SRPs,包括硫酸盐还原细菌和硫酸盐还原古菌)进行检测,分析了该回注水中SRPs群落结构.结果表明:SRPs在胜利油田回注水中具有极高的种群多样性,广泛分布于4个细菌门和1个古菌门;总数可达2.86×104个/mL,占回注水中总微生物细胞的20%左右;其中优势菌属为脱硫弧菌属(Desulfovibrio)和脱硫肠状菌属(Desulfotomaculum),分别占回注水微生物总细胞数的8.71%(±4.45%),和12.15%(±3.90%).Desulfobacterales和Syntrophobacterales这2个目中的SRPs,Thermodesulfobacteriales以及Thermodesulfovibro属的SRPs分别占样品微生物总量的7.59%(±2.92%),3.57%(±1.39%)和2.32%(±0.80%).除此之外,也检测到了占微生物总量4.29%(±1.75%)的Archaeoglobus属的SRPs,证明了古菌类SRPs是回注水中一个不容忽视的硫酸盐还原微生物种群.FISH法能够快速、准确地检测回注水中SRPs数量,解析SRPs群落结构.(本文来源于《环境科学》期刊2006年05期)
韩志娴[6](2005)在《原核生物基因及基因组结构分析》一文中研究指出随着大规模基因组测序计划的实施,大量原核和真核生物的基因组已被测定。在基因和基因组水平上分析这些序列的结构特征是亟待解决的问题。原核生物基因组较小,结构简单,是研究生物大分子遗传特征的首选对象。本论文主要用非线性映射算法讨论原核生物基因和基因组的结构特征,并简单介绍古细菌复制起始点的识别问题。 论文第一章主要阐述生物信息学的含义,并简单介绍与所研究内容相关的最新进展。 论文第二章重点介绍论文中涉及的生物学背景知识,阐明了生物信息传递的中心法则,DNA分子的半保留复制以及半不连续复制,密码子的基本特征等。 论文第叁章主要介绍多元统计的有关知识。多元统计方法是解决复杂高维问题的十分有效的工具。论文中重点介绍了该种方法的降维思想,以及用主成分分析方法、对应分析方法和非线性映射方法解决问题的步骤。 论文第四章重点介绍用非线性映射方法分析原核生物基因密码子使用情况并得到的相关结论。结果显示,高表达基因的密码子使用在分布上和其它基因有明显的差异,这些基因倾向于使用具有较高丰度的tRNA对应的密码子。因此,不对称复制和翻译水平上的选择机制共同决定了原核生物基因的同义密码子使用模式。另外,根据原核生物基因组中复制起始点两侧碱基含量的不对称性识别古细菌的复制起始点也得到了较好的结果。(本文来源于《河北工业大学》期刊2005-06-01)
夏宇蕾,陈农安,陆长德[7](2001)在《m RNA5′端不同位置的二级结构对原核生物翻译起始的影响》一文中研究指出一个 2 1 bp的序列插入 B50中的人 PCNA- Lac Z′融合蛋白 m RNA的 SD序列的上游 1 1 bpH ind 切点处 ,构成正、反向插入的两个重组质粒 B50 il、B50 i2 .通过计算机程序对 m RNA二级结构的模拟分析 ,B50 il的插入序列在翻译起始区 (TIR)前形成一个发夹结构 ,但不影响 TIR的二级结构 ;B50 i2的插入序列在 TIR 5′端形成一个二级结构 ;而另一克隆 D1 3与 B50因 SD前后的 6个和 7个碱基序列的不同 ;使翻译起始区 TIR的 SD到 AUG附近的二级结构不相同 .实验测定的四者的β-半乳糖苷酶活性与计算机计算的解开 m RNA TIR的二级结构所需能量ΔE进行比较 ,其结果说明 m RNA TIR前面的二级结构对翻译起始无影响 ,而位于 TIR的 5′端的二级结构对翻译起始效率是有影响的 .不过 ,它与 m RNA TIR的 SD到 AUG的附近的二级结构对翻译起始效率的影响相比 ,TIR5′端二级结构的影响比较小 .同时 ,PCNA- Lac Z和 PCNA- Lac Z′两种融合蛋白的β-半乳糖苷酶活性也进行了比较 ,酶活性有差别 ,但不同质粒酶活性的比值仍相同 .(本文来源于《中国生物化学与分子生物学报》期刊2001年01期)
王梅生[8](1986)在《5S—RNA一级结构的信息量的研究——原核生物部分》一文中研究指出本文运用信息论的原理和方法计算了原核生物5S-RNA分子的一级结构的各项信息指标。结果表明原核116-N型和120-N型5S-RNA分子的信息指标有明显的差异,这有可能反映了它们进化程度的差异。(本文来源于《华东师范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期刊1986年04期)
原核生物结构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目的】揭示云南热带农村户用沼气池中的原核生物(细菌和古菌)的群落结构特征。【方法】采用16S r RNA基因克隆文库技术对云南(北)热带代表性气候区的户用沼气池中的原核生物(细菌和古菌)多样性进行研究。【结果】得到细菌330条有效序列,划分为108个OTUs,文库覆盖度为81.5%;古菌有效序列185条,划分为17个OTUs,文库覆盖度为97.8%。通过Gen Bank数据库进行相似性比对与系统发育分析,结果表明:大部分细菌为未知细菌(Unclassified bacteria,占24.19%),优势细菌类群归属拟杆菌门(Bacteroidetes,占23.58%)、绿弯菌门(Chloroflexi,占21.46%)、厚壁菌门(Firmicutes,占13.91%)和变形菌门(Proteobacteria,占8.74%);古菌主要的优势类群为乙酸盐营养型的甲烷八迭球菌目(Methanosarcinales)的鬃毛甲烷菌属(Methanosaeta,占76.75%);此外还检测到少量未培养的泉古菌门细菌(Crenarchaeota,占9.19%)。【结论】云南(北)热带代表性气候区的农村户用沼气池中的微生物种类十分丰富,不同微生物种类的丰度存在明显差异,并存在明显优势种群,且细菌比古菌具有更丰富的多样性。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原核生物结构论文参考文献
[1].胡安谊,李姜维,杨晓永,王弘杰,于昌平.宁波叁江口水域原核生物群落结构分析[J].环境科学.2015
[2].李秋敏,吴燕,董明华,田光亮,杨斌.云南热带户用沼气池的原核生物群落结构研究[J].微生物学通报.2015
[3].向燕.太湖沉积物中氨氧化原核生物的群落结构及其分布研究[D].暨南大学.2010
[4].刘晓磊.原核生物基因组复制起始点的识别与结构分析[D].河北工业大学.2007
[5].曾景海,吴晓磊,赵桂芳,钱易.油田回注水中硫酸盐还原原核生物的快速检测和群落结构分析[J].环境科学.2006
[6].韩志娴.原核生物基因及基因组结构分析[D].河北工业大学.2005
[7].夏宇蕾,陈农安,陆长德.mRNA5′端不同位置的二级结构对原核生物翻译起始的影响[J].中国生物化学与分子生物学报.2001
[8].王梅生.5S—RNA一级结构的信息量的研究——原核生物部分[J].华东师范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198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