导读:本文包含了超越相对主义论文开题报告文献综述、选题提纲参考文献及外文文献翻译,主要关键词:相对主义,道德,主义,科学,贝蒂,仁心,文化。
超越相对主义论文文献综述
郭俊立[1](2018)在《超越相对主义的不同路径——布尔迪厄和拉图尔的科学社会学思想比较》一文中研究指出科学知识社会学寻求从理论上说明社会因素对科学内容的影响或作用,这种说明破坏了科学知识的合法性,并导致了其理论的相对主义。布尔迪厄和拉图尔都试图发展一种科学社会学以超越相对主义。布尔迪厄的科学场理论强调科学的自主性,拉图尔的联合社会学理论则强调联合。这是因为他们各自持有相反的认识论和本体论假定。布尔迪厄关于在相对自主的科学场中产生的知识是"超历史的"的主张仍然是一种认识论断言,而拉图尔关于知识是通过联合生成的主张,则未能捕捉到帮助我们建立可信任的资源、区别和边界。当然,这两种理论对科学应该如何被组织的问题给出了答案,有利于我们研究和回答科学如何嵌入社会的现实问题。(本文来源于《自然辩证法研究》期刊2018年05期)
张戟晖[2](2016)在《超越本土化中的相对主义误区——兼论中国社会组织研究的取向》一文中研究指出一、本土化争议的根源所谓的本土化争议,很大程度上源于社会科学中自有的两大传统——解读传统与解释传统(赵鼎新,2012);在社会科学中,形式性越强的学科,其对普遍性解释的关注度超过了对某些具体现象背后文化或意义的追求,而对注重解读传统的学者来说,揭示某一现象的本土意义,远比在比较中把握所谓的规律更有价值;这正是为什么经济学家很少会说中国的经济学;而人类学者和文化学者,则往往喜欢论述中国人的特质和中国人的社会科学之类议题的原因所(本文来源于《中国社会组织》期刊2016年09期)
王晓丽[3](2015)在《超越道德相对主义:生成性思维中的道德共识》一文中研究指出道德相对主义的核心要义是指道德判断没有统一、客观的标准。生产分工引起社会领域分化导致的利益分化、道德权威失落和主体的崛起,这些是道德相对主义产生的主客观基础。在现代性的本质思维笼罩下,道德相对主义仅是道德绝对主义的副产品,后现代性解构思维的确立才使道德相对主义有了存在的合法性。超越相对主义要在建立生成性思维的前提下,通过达成道德共识来实现。(本文来源于《学术研究》期刊2015年08期)
朱彦明[4](2015)在《超越进步叙事和相对主义:康吉兰的科学哲学》一文中研究指出作为20世纪法国科学史家和科学哲学家的重要代表之一,康吉兰的思想价值仍在不断地发掘中。以前的研究,大都将康吉兰置于法国的认识论传统中,在视野上往往受到欧陆—英美哲学阵营分化的限制。本文将从哲学交流和对话的语境来凸现康吉兰的思想价值:一方面,康吉兰的科学哲学将巴什拉的认识论思想付诸生命科学的研究,发展并修正了巴什拉的思想。在这个方面,他打破了实证主义的进步叙事。另一方面,在对库恩的批判中,康吉兰坚持了一种认识论立场,并与相对主义保持了距离。康吉兰的科学哲学包含着两个哲学阵营之间的批判性对话的成果。(本文来源于《自然辩证法通讯》期刊2015年04期)
李永刚[5](2015)在《“理解的历史性”与相对主义——论伽达默尔“历史性的解释学”对相对主义的超越》一文中研究指出贝蒂与赫施立足于主客二分的认识论模式,认为伽达默尔因强调理解的历史性而陷入了相对主义困境。伽达默尔则立足于生存论存在论的解释学模式,描述了作为人类生存方式的理解现象得以可能的条件。解释学意义上的"事情本身"制约着理解与解释的限度,使"不同的理解"不等于任意的理解;解释学真理超出了科学方法论的控制范围,使解释者在视域融合中,倾听文本所传达的内容和真理。正是这两方面确保了伽达默尔"历史性的解释学"非但没有陷入相对主义,而且一直走在克服乃至超越相对主义和客观主义的路上。(本文来源于《北方论丛》期刊2015年04期)
朱彦明[6](2013)在《超越实在论和相对主义:尼采的视角主义》一文中研究指出正是在对形而上学或柏拉图主义实在论批判的基础上,尼采的视角主义形成了。根据这个思想,任何对实在或存在的解释都关联生命的视角主义条件,我们不可能在人类的视角和解释之外寻找和认清这个世界及其价值,所有一切都是围绕着我们的利益、兴趣以及生活方式进行的。尼采的视角主义既避免了实在论预设,也没有走向相对主义;仅仅将视角主义看成一种认识论思想,肯定会错失这个思想的精髓。(本文来源于《太原师范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期刊2013年04期)
宾凯[7](2013)在《超越绝对主义与相对主义——以卢曼的悖论解决方案为考察框架》一文中研究指出罗素把西方延绵两千年探索"绝对"和"大全"之旅推到了顶峰,这尤其体现在其消解悖论的努力上。曼海姆与列奥.施特劳斯在使用"绝对/相对"这个区分分别批评绝对主义与相对主义时,也各自落在了这个区分形式的"绝对"或"相对"一边。卢曼则通过把所有观察者设定为既处于一阶观察的位置又处于二阶观察的位置这个同时性悖论,阐明了终极观察者缺位的理论,以此克服了绝对主义与相对主义的二难困境。(本文来源于《上海交通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期刊2013年01期)
孙春晨[8](2013)在《2012“最美现象”:超越道德相对主义》一文中研究指出关注理由:2012年,"最美教师"、"最美司机"、"最美战士"、"最美妈妈"和"最美护士"等最美人物的道德事迹在各地频繁涌现,"最美"成为这一年突出而醒目的道德文化现象。核心观点:道德相对主义认为,不同价值观之间没有对错和善恶之分,不存在客观的、普遍的道德标准,每个人依据各自认同的价值观而选择的行为都具有同样的正当性。新动向:全社会赞美和推崇这些最美人物,表明人们对社会道德风气的好转依然抱有期待,这是将美好的道德期待转化为自觉的道德实践的开始。(本文来源于《人民论坛》期刊2013年03期)
王连冬[9](2012)在《先秦儒学对道德相对主义的回应与超越》一文中研究指出道德相对主义对主流价值观念的挑战主要可以概括为叁个方面:道德原则是否具有普遍必然性、理性能否认知道德原则、道德原则能否摆脱道德实践上的冲突。先秦儒学理清了作为普遍、必然的道德原则的仁与作为具体的行为规范的礼之间的紧张关系,从而澄清了道德相对主义因混淆两者而带来的混乱;先秦儒学并未像道德相对主义那样认为道德原则无法通过理性证明因而不存在,而是认为道德原则是明证的,其落实依旧需要理性的认知;在实践上先秦儒家主张行权返经,强调在道德原则统摄下所作的变通都是为了更好地实现仁道,从而有效避免了道德纷争。先秦儒学智慧是对道德相对主义的回应与超越。(本文来源于《道德与文明》期刊2012年04期)
陈凯军,赵迎春[10](2012)在《超越文化普遍主义与文化相对主义——浅析翻译家林语堂的文化思想轨迹》一文中研究指出林语堂的文化思想经历了否定中国文化,"全盘西化"、对中国传统文化的糟粕和精华进行批判和倡导并重以及提倡"中西融合"叁个发展阶段,从哲学的观点来看,他的文化思想体现了从文化普遍主义发展到文化相对主义并最后超越这二者的文化思想变化轨迹。(本文来源于《菏泽学院学报》期刊2012年01期)
超越相对主义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一、本土化争议的根源所谓的本土化争议,很大程度上源于社会科学中自有的两大传统——解读传统与解释传统(赵鼎新,2012);在社会科学中,形式性越强的学科,其对普遍性解释的关注度超过了对某些具体现象背后文化或意义的追求,而对注重解读传统的学者来说,揭示某一现象的本土意义,远比在比较中把握所谓的规律更有价值;这正是为什么经济学家很少会说中国的经济学;而人类学者和文化学者,则往往喜欢论述中国人的特质和中国人的社会科学之类议题的原因所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超越相对主义论文参考文献
[1].郭俊立.超越相对主义的不同路径——布尔迪厄和拉图尔的科学社会学思想比较[J].自然辩证法研究.2018
[2].张戟晖.超越本土化中的相对主义误区——兼论中国社会组织研究的取向[J].中国社会组织.2016
[3].王晓丽.超越道德相对主义:生成性思维中的道德共识[J].学术研究.2015
[4].朱彦明.超越进步叙事和相对主义:康吉兰的科学哲学[J].自然辩证法通讯.2015
[5].李永刚.“理解的历史性”与相对主义——论伽达默尔“历史性的解释学”对相对主义的超越[J].北方论丛.2015
[6].朱彦明.超越实在论和相对主义:尼采的视角主义[J].太原师范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2013
[7].宾凯.超越绝对主义与相对主义——以卢曼的悖论解决方案为考察框架[J].上海交通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13
[8].孙春晨.2012“最美现象”:超越道德相对主义[J].人民论坛.2013
[9].王连冬.先秦儒学对道德相对主义的回应与超越[J].道德与文明.2012
[10].陈凯军,赵迎春.超越文化普遍主义与文化相对主义——浅析翻译家林语堂的文化思想轨迹[J].菏泽学院学报.201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