张方文[1]2008年在《烟台邮政储蓄银行的竞争战略研究》文中研究表明2008年4月16日,烟台邮政储蓄银行挂牌成立。从储蓄转变为银行,既带来巨大的发展机遇,也对烟台邮政金融提出了严峻的挑战。在国内、国际一体化竞争的大环境下,制定出适合的发展竞争战略,在竞争中生存和发展,已成为烟台邮政储蓄业的当务之举。本文通过对烟台邮政储蓄历史和现实情况及存在问题的分析,结合国外邮政储蓄改革成功的实践,借助先进的SWOT分析法,分析了烟台邮政储蓄历史和现实情况及存在问题,企业的内部条件和外部环境,自身的优势、劣势和外界的机会、威胁,得出较适合的烟台邮政储蓄下一步发展的“四化”竞争战略。作者在业务创新和管理创新上也提出了自己的一些看法,如网上银行、风险管理等。这对于控制改制风险,丰富业务品种,拓宽营销渠道,完善服务功能等,都有现实意义。建成一个资本充足、内控严密、营运安全、竞争力强的现代银行,是烟台邮政储蓄银行的战略目标。本文通过论证得出的竞争战略,为烟台邮政金融的发展提供了参考。
谢毅[2]2003年在《邮政储蓄个人银行业务竞争战略研究》文中提出邮政储蓄是我国金融业中的特殊成员,占据了十分重要的地位。目前邮政储蓄正处于改革时期,极有可能成为一家完全的金融机构。从邮政储蓄的优势和未来发展考虑,成为一家全国性的零售商业银行将是邮政储蓄未来的发展方向,同时个人银行业务将是邮政储蓄的主要业务。当前我国个人银行业务市场已经成熟,市场容量大,前景广阔。各银行出将个人银行业务作为发展的重点,全力以赴进行业务拓展。面对激烈竞争的个人银行业务市场,如何在竞争中生存、发展,是邮政储蓄所面临的新课题。笔者认为,邮政储蓄的改革是机遇与挑战并存。邮政储蓄具备相当的优势,若竞争战略制定与实施得好,邮政储蓄大有前途。 本文共分六个部分。第一部分对竞争战略理论进行了概述,第二部分对个人银行业务进行简单的介绍,并对目前国内外个人银行业务的发展情况进行了分析;第叁部分分析了邮政储蓄个人银行业务发展的状况以及存在的问题;第四部分对邮政储蓄发展个人银行业务的外部环境和内部条件进行了分析;第五部分对可能采取的竞争战略进行了分析和选择;第六部分对竞争战略的实施提出了建议。本文采用了理论分析与实证研究相结合的方法。 本文选题较新,注重了研究的系统性和逻辑性,强调了实践的指导性,对于邮政储蓄个人银行业务的发展具有一定的指导价值。
黄振华[3]2016年在《邮政储蓄银行中兴支行个人业务市场营销策略研究》文中提出随着广西金融市场的迅速发展以及个人资产的不断提高,各大商业银行纷纷把个人业务作为银行业务发展的战略重点。作为2008年刚刚转型的邮政储蓄银行,将与其他商业银行在个人业务方面围绕产品、渠道、客户等多个展开更加激烈的竞争。本文主要是研究邮政储蓄银行中兴支行在新兴的市场环境下,如何针对周边地区多元化经济形势与各家商业银行竞争,结合支行个人业务的市场定位,针对支行现阶段个人业务营销存在问题,提出下一步个人业务的组合营销策略。首先,本文引入商业银行市场营销的相关理论和研究背景,研究商业银行个人业务的分类和特点,以及商业银行个人业务的发展趋势;其次,通过借鉴境外现代商业银行个人业务营销的成功经验,对中兴支行个人业务的外部环境、内部条件的优势、劣势、挑战、机遇进行SWOT分析,并在此基础上对中兴支行个人业务的市场细分、目标市场选择和市场定位进行了分析,最后根据市场调查的情况,结合中兴支行个人业务市场的分析提出了发展支行个人业务的具体营销策略,包括产品策略、价格策略、服务过程策略等,并提出了相应的营销策略实施保障措施,重在提高邮政储蓄银行中兴支行的市场占有率及客户服务能力,为今后个人业务的健康有序发展打下良好的基础。
杨滢[4]2007年在《邮政储蓄发展中的个人金融服务问题研究》文中指出邮政储蓄银行是在原邮政储蓄基础上于2007年3月20日正式揭牌成立的,作为我国第五大国有商业银行,如何抓住机遇,转变邮政储蓄原有的经营模式、优化资产结构、扭转目前邮政储蓄在银行业竞争中的被动局面赢得市场是关注的焦点。本文正是针对这一问题,对我国邮储银行的个人金融服务进行了研究分析。本文的研究思路是:从我国邮政储蓄的现状出发,通过定性和定量的分析方法,进一步揭示其个人金融服务存在的问题,再对国外的邮政个人金融服务进行比较研究,然后运用“波特模型”对我国邮储银行发展个人金融服务的条件进行分析,阐述其发展个人金融服务所具有的优势,证实邮储银行发展个人金融服务的必要性,最后提出政策建议。全文共分七章,研究表明:1、邮政储蓄及其个人金融服务的现状:我国邮政储蓄自1986年恢复开办以来,不断快速发展,其个人金融服务已全面涉及资产、负债、中间业务,逐步呈现出资金雄厚、网络覆盖范围大、经营范围单一、收入主要来源于转存款利差收入等经营特点。但随着我国经济体制改革和国内外经济形势的变化,其弊端日益显露,主要表现为获得不公平的高额利差、现有产品技术含量低、发展不均衡、分布不合理、产品种类单一、创新能力较差等,使得它难以适应个人金融服务未来的发展趋势。2、发展个人金融服务的动因:(1)转换经营机制,适应金融体制改革。邮储银行是由原来的邮政储汇局脱胎而来的。长期以来,其业务经营具有严重的惰性,长期以高利率转存中国人民银行获得巨额利润,而自成为独立的银行后要实行“自主经营,自担风险,自负盈亏,自我约束”的商业化经营,其利益完全维系在自身的经营成果上。(2)转存利率改革,储蓄业务陷入困境。2003年8月之后人民银行“对邮政储蓄实行划段计息”的改革举措,随着存款利率的上调,邮政储蓄出现了收益与吸收成本倒挂(即亏损)的现象。储蓄品种单一、产品创新能力较弱的邮政储蓄正面临生存压力,寻找新的利润增长点已成为唯一出路。(3)受风险和人员因素制约,资金自主运用业务难成气候。由于邮政储蓄缺乏专业人才,在国家宏观调控的大背景和人民银行随时可能再次上调利率的情况下,邮政储蓄的资金自主运用业务正面临巨大风险和压力。(4)风险小、成本低,个人金融服务渐成商业银行支柱。个人金融服务具有风险小、收入稳定、市场潜力大的优势,必将日益成为商业银行的主要支柱业务之一。(5)利用自身原有业务优势,扩大利润贡献率。介入市场最早并拥有最大市场分额的四家国有商业银行一直比较热衷于对公业务,而邮政储蓄原本服务对象主要就是广大城乡居民大众。(6)社会财富格局的改变为发展个人金融服务提供了现实基础。改革开放20年来,我国居民的金融资产存量持续快速增长,为商业银行拓展个人金融服务提供了广阔的空间。(7)个人金融投资理念的不断成熟为个人金融服务发展带来了巨大的市场需求。老百姓的金融服务需求层次正在发生深刻变化,个人金融资产由过去单纯的保存保值型向综合理财、增值型转变,我国城乡居民消费习惯正逐渐由生存型消费、数量型消费向发展型、质量型、消费型转变,居民正由单纯的消费者转变为借款者、投资者和消费者,这就为拓展个人金融服务提供了广阔的市场前景。(8)邮储银行发展个人金融服务具有比较优势和后发优势。邮储银行作为严格意义上的市场后进入者,有着一定的比较优势和能站在较高起点的后发优势。(9)应对日益激烈的市场竞争。随着我国经济金融体制改革的进一步深化,新的金融机构不断增加,股份制商业银行的轻装上阵和灵活的经营机制使其具有较强的市场渗透能力,邮储银行必须抢先一步充分利用本土优势开发适宜于中国居民的个人金融产品来应对激烈的市场竞争。3、发展个人金融服务的意义:(1)有利于发挥国有商业银行的主导作用,推动国民经济的发展。银行通过开展个人金融服务,引导、服务和参与我国个人资产结构的不断变更,既可以获得自身收益,也将推动经济的发展。(2)有利于适应环境变化,应对市场竞争。个人投资理财方式的急剧变化要求邮储银行必须在组建伊始,就找准自己的定位,把握好自己的发展方向,不断拓展业务空间,寻找新的盈利增长点。(3)有利于优化资产结构,提高综合收益水平。4、目前邮储银行发展个人金融服务具有的条件:(1)国际借鉴。通过分析国外邮政个人金融服务的发展特点,提出对我国的启示。(2)需求分析。我国人口数量巨大,个人金融服务现实消费者和潜在消费者市场广大。目前银行存款结构正发生重大变化,个人、企业、政府存款在银行存款所占比例1979年分别为23.55%、33.65%和42.8%,到1996年依次转变为75%、20%和5%,而且这一结构变化趋势仍在发展之中。尤其是在农村,农村储蓄存款占邮政储蓄的比重从1989年的23.8%上升至2004年的34.9%。个人金融需求正随着人们收入的逐年上升而增加。(3)供给分析。虽然我国个人金融服务起步较晚,但通过近几年的努力,个人金融服务仍然取得的较大的成绩。目前市场上的个人金融服务已经涉及到了资产、负债和中间业务的方方面面。(4)同业态势。个人金融服务的广阔前景现已被越来越多的银行所认识,几乎所有的银行都开展开办个人金融服务。2006年底我国全面对外资银行开放,使得他们将成为这一市场最主要的新进入者。市场竞争将变得越来越激烈。(5)内部条件。邮政储蓄经过20年的发展,存款规模已位居全国第五位,拥有3.2万个网点,在全国已经拥有一定知名度。邮政储蓄发展历程中,最成功的就是充分利用邮政职工接触千家万户的优势开展“全员营销”,但过于依赖传统的销售渠道,在新销售渠道的建设投入上明显不足,存在着销售渠道单一的风险。邮政储蓄现有的国企经营管理框架已经形成,在当前的竞争环境下显示出其激励与约束机制的乏力,不适合邮储银行未来的发展。5、邮储银行为更好发展个人金融服务的对策是:(1)细分市场,准确定位。从区域和客户的角度考虑市场细分。(2)积极拓展各项业务。以开发绿卡功能为重点,大力开拓代理保险业务市场,开发邮政+金融的特色产品,加大与商业银行的合作,主攻社区金融服务,打造农村村镇式银行,积极支持农村发展。(3)改善服务质量,重塑服务理念。以“优质、高效、满意”为目标,大力改善服务质量,提高服务水平;全面导入CS战略;展开“差别化服务”;强化“售后服务”。(4)整合渠道,加强市场营销,强化售后服务,打造知名品牌。(5)引进先进技术。以系统优化整合为核心,加大硬件设备投入;加快技术创新,发展新型金融服务手段。(6)引进和培训相结合,提高人员素质。积极引进高素质人才;建立规范科学的培训机制;完善激励机制,加强客户经理建设。(7)加强质量管理,强化内部控制。(8)增加创新意识,提升核心产品竞争力。
杨毅[5]2007年在《中国银行竞争战略研究》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股份制改革后,中国的国有商业银行进入了一个新的发展时期,由于国际金融管制和稳健性经营,这一时期国有商业银行的经营重点仍将是国内市场。目前,国内市场出现了新的竞争态势,作为金融企业,制定和实施清晰明确、符合实际的竞争战略对于中国银行的经营发展具有重要的意义。本文根据竞争战略理论,运用PEST模型、五种竞争力量模型、SWOT模型等工具,采取比较分析、财务分析和案例分析等方法,对中国银行的竞争战略进行了分析研究。本文首先阐述了竞争战略理论的基本概念、发展历程和主要学派,提出了本文分析使用的主要理论和模型。回顾了中国银行竞争战略的发展,指出随着外部环境和内部资源的变化,中国银行的原有战略已不再适用,亟需制定新战略。在进行外部环境分析时,通过PEST模型分析了中国银行所处的经济环境、政策法律环境、社会文化环境和技术环境;通过商业银行业环境分析,分析了我国银行业的产业特征和发展趋势;通过五种竞争力量模型分析,指出中国银行面临的同业竞争异常激烈,供方和买方的侃价实力不断增强,进入者和替代者的威胁在一定程度上存在;通过竞争者分析,进行了战略集团的划分,确认了中国银行的主要竞争者,分析了他们的现行战略与实力。在进行内部资源分析时,与竞争者进行了比较,明确了内部资源的优势与劣势;并结合SWOT模型对外部环境的机会与威胁的分析,制定了中国银行的SWOT矩阵,提出了中国银行可行的应对措施。这些措施都体现了后来制定的成本领先战略的思想。为了制定竞争战略,必须借助历史经验。通过比较20世纪90年代,英国四大银行在市场环境变迁下进行的竞争战略调整与结果,提出我国银行目前的当务之急是:以提高经营效益为目标,根据资产规模,制定总体战略和业务发展战略。在竞争优势理论基础上,通过分析阐明了差异化战略和集中化战略不适合中国银行,提出了成本领先战略是中国银行现阶段可行的总体战略。根据阿诺德·哈克斯叁角模型和银行业务案例分析,提出了适合中国银行的业务发展战略。成本领先战略是指商业银行通过提高生产率与效率,消除浪费和严格控制成本来实现比竞争对手更低的成本,从而在竞争中赢得竞争优势。实施成本领先战略的关键在于:1.降低资金成本;2.降低风险成本;3.降低资本成本;4.降低运营成本。此外,公司治理水平对中国银行实施战略也有着重要作用。从上述五个方面对中国银行实施成本领先战略提出了政策和建议。
孟宪萍[6]2012年在《山东邮储网点个人人民币业务服务运营管理优化研究》文中提出伴随中国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建立与发展,买方市场的逐步形成,服务对于企业生存发展的重要性日益显现出来,尤其是对于邮政储蓄这样的以提供基础金融服务为主要价值增值手段的组织。邮政储蓄网点作为一个服务组织,与顾客有着较高的联系程度,需求变化敏感,工作要求多变,对运营管理的科学性客观上有着更高的要求。2007年,邮政金融体制改革正式开始推进,邮政储蓄银行正式挂牌成立,并先后设立各省、市、县分支机构。邮政储蓄银行成立以后,服务产品和服务功能得到不断地丰富和完善,客户规模和交易规模迅速扩大。邮储网点须进一步提高服务运营管理质量,提升网点的服务能力与水平,才能创造良好的声誉,赢得客户,赢得市场。本文综合运用文献研究、理论分析及案例研究等方法,结合服务营销和服务运营管理有关理论,分析山东邮储网点个人人民币业务服务运营管理的现状及存在问题,提出了山东邮储网点个人人民币业务服务运营管理优化策略。本文首先分析了邮政储蓄发展环境及市场竞争状况,指出了山东邮储网点个人人民币业务服务运营管理中存在的问题,设计出山东邮储网点个人人民币业务服务运营管理优化策略。本文认为,邮政储蓄网点在银行业激烈竞争环境中,应不断挖掘自身资源优势和潜力,科学配置和优化系统运营资源,加强客户参与,多角度了解、分析客户情况,有效管理服务需求,对营销及服务工作进行标准化和流程化,才能突出邮政特色,建立高效率、高弹性、高标准化、低成本的服务运营管理模式。本文的创新之处在于结合邮政企业实际,提出了邮储网点个人人民币业务服务运营管理优化策略及其保障措施,包括服务需求管理、网点资源优化、人力资源优化、服务流程优化以及服务场景设置等策略,确保在服务过程中不断提高顾客满意度,提高运营效果。
赵绪国[7]2007年在《中国邮政储蓄银行产品开发研究》文中研究指明2007年3月20日,中国邮政储蓄银行挂牌成立,这标志着中国邮政储蓄银行可按照《商业银行法》全面开办各项银行业务。银行产品是银行经营管理的核心之一,在中国邮政储蓄银行改革发展的方向逐渐明朗、企业战略定位逐渐清晰的基础上,如何度过改革的过渡期和发展的创业期,形成有比较优势、有行业特色、有发展潜力的邮政金融产品体系,是一个亟待认真思考的问题。本文首先通过对社区银行研究现状、邮政储蓄理论、银行产品开发研究综述等叁个层面的简要综述,认为各国邮政储蓄系统具有很强的公共服务性,社区银行具有亲民便民的特征,和邮政储蓄银行行业特色比较吻合,中间业务、零售业务将是今后中国邮政储蓄银行业务拓展的重点;随后对中国邮政储蓄银行的发展现状和所面临的内外部环境进行了分析,从全能性的社区零售银行这一定位出发,初步设计了中国邮政储蓄银行产品体系,并分析了现阶段邮政储蓄尚存在规划性、结构性、保障性、服务性四大差距;再后着重阐述了中国邮政储蓄银行产品开发的策略选择和五大类产品的具体开发方案。在对邮储产品框架体系进行设计的基础上,提出了多元化产品策略、产品组合策略、流程优化策略、产品品牌策略等开发策略。详细制定了邮政金融负债产品、资产产品、结算产品、中间业务产品、理财产品等五大类产品开发方案;最后对邮储产品开发提出了组织、平台、风险管理、人力资源、网点渠道等方面的实施保障措施,并从产品竞争力、产品风险性、产品盈利性叁个角度制定了产品开发的效果评价指标。
包宏宇[8]2009年在《我国邮储银行的发展定位及对策研究》文中指出中国邮储银行有限责任公司承继原国家邮政局、中国邮政集团公司经营的邮政金融业务及因此而形成的资产和负债,于2007年3月依法成立。组建中国邮储银行是深化我国金融体制改革的客观要求,也是邮政体制改革的重要组成部分,对于促进我国邮政事业的发展,更好地为社会提供金融服务都具有积极而重大的意义。邮储银行将继续依托邮政网络,按照公司治理架构和商业银行管理要求,不断丰富业务品种,拓宽经营渠道,提高服务水平,进一步致力于建设沟通城乡覆盖全国的金融服务网络,建设成为资本充足、内控严密、营运安全、竞争力强的现代银行。成立后的邮储银行其业务范围不断扩展,经营规模快速扩张,由准金融机构向商业银行的转型为邮储银行带来了新的机遇和挑战。随着邮政金融机构的不断增设,银行规模的不断扩大,“邮银合一”的管理体制也随着业务规模的发展暴露出诸多的弊端,客户资源的单一及业务功能的滞后等因素阻碍着邮储银行的持续健康发展。本文对国外邮政金融业的经营模式进行分析,如以德国和法国为代表的邮政与金融混同经营模式;以荷兰为代表的邮政与金融分离经营模式;以瑞典为代表的的邮政退出金融领域的经营模式;并对各国邮政储蓄业务的发展模式进行比较分析,在借鉴国外邮政储蓄发展经验的同时,结合自身特点设计了我国邮储银行的发展思路。同时,本文也着重通过SWOT分析方法对我国邮储银行进行了发展定位分析,通过分析对比,确认我国邮储银行当前特定的资源、能力的优势和劣势,其与外部环境的机会和威胁的匹配程度,以及邮储银行处理和应付环境变化的能力。本文运用企业核心竞争力理论、企业竞争优势相关理论、企业的战略管理理论,并结合世界主要国家邮政金融业务的发展历程,对我国邮储银行发展进行定位分析,找出其合理定位,并在此基础上提出构建我国邮储银行发展的对策建议。
赵骏[9]2014年在《全国性股份制商业银行零售产品创新策略初探》文中提出随着利率市场化进程的加快、同业竞争的加剧,全国性股份制商业银行迫切需要调整业务结构,寻求新的利润增长点。零售银行业务作为商业银行重要业务支柱之一,因其风险相对分散、成长性好等优势,已成为各银行实施战略转型的重点。但如何发展银行零售业务,如何以产品创新领先同业、赢得客户,甚至依靠创新创造市场,对各家银行而言还是一个新课题,所以对银行零售产品创新进行研究显得十分必要。本文以全国性股份制商业银行为研究对象,以兴业银行为例,通过对中国零售银行业务发展历史、发展现状、全国性股份制商业银行零售业务面临的挑战与机遇进行分析,剖析了全国性股份制商业银行零售产品创新的动因,在介绍国内外银行零售银行产品创新的理论与实践的基础上,借鉴其成功经验并合理运用到全国性股份制商业银行零售产品的创新实践中。本文具体介绍了零售银行产品创新理论,以兴业银行为例,系统介绍了全国性股份制商业银行零售产品创新的组织体系,并从零售银行产品创新的意义、目标、重点、配套措施等方面对全国性股份制商业银行零售产品创新策略进行了阐述。文章从全国性股份制商业银行零售产品创新的最终意义和目标出发,通过剖析与大型商业银行、城市商业银行、农村金融机构、中国邮政储蓄银行这四类金融机构零售业务相比较所存在的优劣势,根据“二八定律”和“长尾理论”,明确提出私人银行客户、中产阶层群体、社区大众群体是全国性股份制商业银行主要服务客群。在此基础上,根据目标客群的需求及其消费行为特点,对全国性股份制商业银行如何从负债类、资产类、理财类、平台类产品进行创新架构进行了分析和探讨,并以兴业银行为例进行了具体阐述。文章对全国性股份制商业银行实现零售业务转型升级、加快银行零售产品创新、提升市场竞争力有着现实的参考意义。
粟勤[10]2008年在《零售银行市场的竞争行为研究》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零售银行市场(retail banking market)是银行等金融机构与普通消费者和小企业就一系列银行产品进行交易的场所或组织形式,是整个银行业市场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目前,世界零售银行市场已经发育成熟并形成了相当大的规模,零售银行业务已经成为商业银行最核心的业务和最重要的利润来源。在零售银行市场成为整个银行业市场重要的组成部分时,零售银行市场健康、稳定的运行就成为影响整个银行业市场,乃至整个经济的重要因素。一个高效、稳定的零售银行市场不仅能够较好地实现储蓄向投资的转化,推动经济的增长,而且也因其以普通消费者和小企业为服务对象而有助于提升社会公众对整个银行业市场的信心,维护银行业市场的稳定。零售银行市场最突出的特征是银行与借款人之间的信息不对称,作为零售客户重要组成部分的小企业,其信息不透明的程度更高、信息不对称的问题也更加严重。银行则通过积累客户信息和发展与客户的关系来克服信息不对称。这种市场竞争的结果是将银行与客户之间的信息不对称转化成为不同银行之间相对于客户信息的不对称,并导致不同银行在市场竞争中的不同地位。此外,零售银行客户知识欠缺、信息的搜寻能力较弱等原因也提高了零售客户从一家银行转换到另一家银行的成本。这进一步提高了银行的市场势力,也刺激了银行争夺客户资源的竞争,并可能引发过度竞争,从而不仅降低资源的配置效率,而且还影响整个银行业市场的稳定。可见,研究零售银行市场竞争的条件与特点、理解市场竞争行为,以及评价市场竞争的结果对于银行业市场的健康、稳定运行具有重要意义。此外,保护处于弱者地位的普通消费者和小企业的利益,也历来是各国政府对零售银行实施严格监管的重要原因之一。因此,深入分析零售银行市场竞争的行为特征,评价市场竞争的结果,是各国政府制定正确的银行产业政策的前提。对于正处于改革与开放中的我国零售银行市场,这样的研究具有更为重大的意义。我国零售银行市场刚刚起步不久,目前仍然处于初级发展阶段。由于社会信用制度不健全,信息不对称现象在零售银行市场表现得更为普遍和突出。这进一步加剧了借贷双方之间的信息不对称,以及不同银行相对于客户信息的不对称。更加严重的信息不对称可能导致银行因过度谨慎而惜贷,也可能促使银行为争夺高质量客户而在前期展开更加激烈的竞争,甚至可能引发市场的无序和混乱。规范零售银行市场的竞争行为,防止竞争不足或者竞争过度而导致资源配置效率的低下与影响银行业市场的稳定性,应该是我国零售银行市场监管的重点。本论文通过借鉴国内外学者的研究成果,将现代金融中介理论与新产业组织理论相结合,在探讨零售银行市场竞争条件的基础上,研究零售银行市场的竞争行为;并联系中国的实际,讨论中国零售银行市场的竞争行为及特点,提出判断市场竞争行为是否适度的理论标准和促进市场适度竞争的思路和建议。本论文分七个部分对零售银行市场竞争行为进行研究。主要内容与结构如下:第1章,零售银行市场竞争条件的理论分析。本章借鉴现代金融中介理论,阐述了信息不对称作为零售银行市场竞争的基本条件。本章还分析了零售银行竞争的供求条件,重点是从市场需求的角度,区分了零售银行客户与批发银行客户的行为特征,分析了零售客户从一家银行转换到另一家银行时所面临的转换成本,以及对零售银行市场竞争行为的影响。第2章,零售银行市场竞争行为的理论分析。本章运用信息不对称理论和关系型银行理论,结合零售银行客户的需求特征探讨零售银行的市场竞争行为。本章首先在合理的假设下建立零售银行贷款市场竞争的基本模型,分析银行在信息生产技术和客户关系与客户资源方面的市场竞争行为;然后再通过一个两阶段双寡头质量竞争模型探讨零售银行的产品质量竞争行为。研究发现,当面临信息不对称和零售银行客户转换成本时,银行前期的客户资源和市场份额是其后期利润的决定性因素,而扩大客户资源的重要手段之一就是利用零售银行客户的需求偏好和行为特征,以营业网点的规模等质量特性吸引客户。第3章,零售银行市场并购行为的理论分析。并购是一种重要的市场竞争行为,是长期内厂商进入新市场和扩大市场份额的一种重要手段。本章探讨零售银行为实现市场进入与市场扩张的并购行为。在简要总结与评述学术界有关银行并购理论的基础上,提出了本论文对于零售银行市场并购行为的理解。本论文认为,在零售银行市场上,存在因信息不对称和零售银行客户转换成本等经济性进入壁垒与扩张壁垒,银行并购是零售银行克服进入壁垒与扩张壁垒的重要手段。银行并购所带来的零售客户资源、客户信息是收购者进行并购的重要动因之一。第4章,中国零售银行市场的发展与市场竞争条件。本章在对中国零售银行市场的形成与发展阶段进行判断的基础之上,分析中国零售银行市场竞争的基本条件和供求条件及特征。通过对比分析中外零售银行市场竞争的制度环境,阐述在中国零售银行市场上信息不对称的特征及影响。同时,结合转轨时期的社会信用制度讨论中国零售银行市场竞争的供给特征,包括零售银行市场竞争机构的特征和演变、各类机构在市场上的相对地位等。在对中国零售银行市场竞争的需求条件进行分析时,本章通过对重要的零售银行客户群体之一——个人银行客户转换成本的实证分析,探讨我国银行与个人客户的关系,分析转换成本及影响因素。研究发现:与西方发达国家相同的是,我国个人银行客户在转换银行时也面临转换成本,而且学历越低、年龄越大,转换成本就越高。个人银行客户对银行服务的评价与转换成本正相关,即个人客户对银行服务越满意,转换成本就越高。但与西方发达国家不同的是,我国个人客户与银行维持关系的时间较短,且关系持续的时间越长,转换成本就越低。这反映了我国各银行争夺个人客户资源方面更加激烈的市场竞争。第5章,中国零售银行市场的竞争行为与特点。本章选择“汽车消费信贷市场的竞争”、“小企业贷款市场的竞争”、“零售银行营业网点规模的竞争”和“银行卡市场竞争”四个典型案例,分析我国零售银行市场竞争行为与特征。前两个案例反映了银行在面临信息不对称时的竞争行为,后两个案例则集中反映了银行在产品质量和客户资源方面的竞争行为。研究发现:当面临更加严重的信息不对称时,我国银行的竞争行为可能过于谨慎也可能过于冒险。此外,在产品质量和客户资源的竞争中,我国银行的行为不够规范和有序,甚至存在过度竞争。第6章,外资银行入股中资零售银行行为研究。本章讨论中国加入世界贸易组织以后外资银行入股中资零售银行行为。本章首先分析中国零售银行市场对外开放的进程与市场发展潜力,然后通过分析外资银行所面临的法律性和经济性进入壁垒,论证入股中资银行对于克服进入壁垒、提前进入高成长性零售银行市场的重要意义,最后对比分析不同外资银行的优劣势及它们对市场进入方式的选择。实证分析证明了本论文第3章所提出的观点:拥有成本优势的外资银行能够更好地克服逆向选择,因此它们会以法人银行方式直接进入市场,而不具备成本优势的外资银行面临更加严重的逆向选择,因此,它们只能选择以银行并购方式间接进入市场。第7章,零售银行的市场竞争、效率与稳定。本章首先以经济效率和市场稳定为衡量标准,探讨零售银行市场适度竞争或者适度集中的合理性,分析竞争与垄断的经济效率及市场竞争程度与市场稳定程度之间的关系。然后,本章将根据对中国零售银行市场竞争行为的分析,判断中国零售银行市场竞争行为是否适度,并提出促进市场适度竞争,提高市场效率和市场稳定性的政策建议。本论文的创新主要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首先,在研究视角上有所创新。本论文以现代金融中介理论为指导,同时也运用了产业组织理论的研究方法,即将银行在零售业务上的竞争行为作为银行在零售银行市场上的竞争行为进行研究。这样可以借鉴产业组织理论中“竞争条件——竞争行为”的分析框架,在充分考虑零售银行市场竞争条件的基础上,系统地研究零售银行市场的竞争行为,从而有利于深入认识零售银行市场竞争行为的特征与实质。其次,研究领域有所创新。本论文借鉴转换成本理论分析零售银行市场竞争的需求条件,并根据零售银行客户的行为特征,结合信息不对称理论和关系型银行理论提出了“关系成本”的概念,讨论了零售银行客户的转换成本对于零售银行市场竞争行为的影响。论文还通过对我国个人银行客户进行问卷调查所获得的735份有效样本数据,对我国个人银行客户的转换成本进行了实证分析,不仅证明了转换成本的存在,而且还探讨了影响转换成本的因素,并与西方发达国家个人银行客户的转换成本进行了对比。再次,研究结论有所创新。本论文在对我国零售银行营业网点规模竞争的实证分析中,论证了国有银行市场份额的下降与其营业网点规模的收缩有关。通过对比国内外零售银行营业网点的密度,得出了从总体上看,中国目前零售银行营业网络的规模与密度不能适应零售银行市场发展需要的结论,并提出银行应在提高分支机构效率的同时尽可能满足零售银行客户需求的建议。此外,本论文借鉴国内外学者的研究成果,分析了市场竞争、效率与稳定叁者之间的关系,从理论上界定了过度竞争的衡量标准。论文还首次提出了市场竞争程度与市场稳定性之间存在非线性的倒“U型”关系的假说,据此提出了规范我国零售银行市场竞争行为的政策建议。由于目前的条件和本人的水平有限,论文的不足是不可避免的。这主要表现在:第一,在零售银行市场上,小企业银行市场又有自己的特点。一方面,小企业信息极不透明,信息不对称程度高于个人和家庭;另一方面,小企业比家庭更加分散,银行的信息收集与管理更加困难。而在中国,小企业贷款难不仅反映了外部社会信用制度的不健全,而且又与银行的产权制度、内部公司治理和小企业特殊的信息生产技术有关。因此,小企业银行市场常常需要更加深入的研究。鉴于我国小企业银行业务数据和资料的缺失,本文虽对小企业银行市场的竞争行为进行了初步的讨论,但分析不够细致和深入。第二,鉴于我国银行零售贷款利率和银行服务收费数据的缺失,没有对我国零售银行市场的价格竞争行为展开讨论。此外,论文虽然对于零售银行市场的过度竞争行为进行了理论界定,分析了过度竞争行为产生的基础,但对于过度竞争行为形成的机理缺乏深入、细致的研究。
参考文献:
[1]. 烟台邮政储蓄银行的竞争战略研究[D]. 张方文. 北京交通大学. 2008
[2]. 邮政储蓄个人银行业务竞争战略研究[D]. 谢毅. 四川大学. 2003
[3]. 邮政储蓄银行中兴支行个人业务市场营销策略研究[D]. 黄振华. 广西大学. 2016
[4]. 邮政储蓄发展中的个人金融服务问题研究[D]. 杨滢. 西南大学. 2007
[5]. 中国银行竞争战略研究[D]. 杨毅. 北京交通大学. 2007
[6]. 山东邮储网点个人人民币业务服务运营管理优化研究[D]. 孟宪萍. 山东大学. 2012
[7]. 中国邮政储蓄银行产品开发研究[D]. 赵绪国. 湖南大学. 2007
[8]. 我国邮储银行的发展定位及对策研究[D]. 包宏宇. 哈尔滨理工大学. 2009
[9]. 全国性股份制商业银行零售产品创新策略初探[D]. 赵骏. 厦门大学. 2014
[10]. 零售银行市场的竞争行为研究[D]. 粟勤. 西南财经大学. 2008
标签:信息经济与邮政经济论文; 邮储银行论文; 银行论文; 中行论文; 转换成本论文; 市场竞争论文; 个人银行业务论文; 市场营销论文; 信息不对称理论论文; 竞争战略论文; 银行网点论文; 客户分析论文; 金融论文; 中国资源论文; 零售银行论文; 竞争分析论文; 优势分析论文; 金融服务论文; 商业银行论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