伍红建[1]2004年在《知识经济条件下商品价值创造的特殊性》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本文分析了劳动价值论的发展过程和基本的思想内容以及马克思的主要贡献。人类社会的经济发展正在由马克思时代的以体力劳动为主的工业经济向现代的以脑力劳动为主的知识经济时代发展。经济知识化的发展无疑会使劳动、价值、价值规律的作用发生与过去时代不同的新发展、新变化,从而要求马克思劳动价值论的相关范畴、原理得到相应的拓展。 本文在坚持马克思劳动价值论一元论的基本思想和观点的基础上,对知识的价值形成、价值创造和价值实现等方面作出了一些积极的探索。知识价值形成有它的特殊性,因为知识商品与物质商品不同,知识商品属于独创性的,受到知识产权法律的保护,像专利和专有技术等归创造者独家享有。因此,不存在横向的劳动量比较,无法加权平均社会劳动时间,没有平均劳动熟练程度和劳动强度,只承认第一个知识创新的创造者成果,其他竞争者的知识创新的劳动只能是无效劳动。这样,创造该知识商品的创造者的劳动量就成为社会必要劳动量,个别劳动时间就成为社会必要劳动时间。所以知识商品的价值由第一个创造者创造该知识商品的个别劳动量决定。另外决定知识商品价值的因素并非完全是供给方面的生产费用大小,它还要受知识商品潜在经济使用价值以及心理预期等的影响和消费者需求方面的主观因素,即知识商品消费者所带来的边际效用大小也是决定知识商品价值的重要因素。企业管理劳动在组织形成企业专有的系统知识的质和量的同时,也决定了劳动生产效率,是知识转化到商品中的关键因素。企业管理者的管理劳动将企业中脑力劳动产生的知识与其它各个生产要素所含的物化知识,优化组合构成了企业专有的系统知识。从知识角度看,企业的生产就是将企业专有的系统知识全部或局部(取决于生产商品的具体环节)复制到商品的过程,这个过程决定了商品的知识含量。知识的使用具有无磨损、非物质消耗性的形式,即知识生产的边际成本为零,因此知识转移到商品的价值量同生产商品的数量成反比、知识所创造的商品使用价值所消耗的成本为零。商品生产的越多,知识创造的使用价值越多,两者成正比关系。规模效益由此产生,因此管理决定了劳动生产的效率。 本文的主要创新点:首先,在坚持马克思劳动价值论一元论的基本思想上,
卓武扬[2]2004年在《IT产品价格论》文中指出作为现代信息技术转化为生产力的产业部门,IT产业是高新技术产业的主力军和领头羊。IT产业发展现状可喜、速度迅猛、绩效巨大,部门产品的物质形态、使用价值、市场形态、生产过程和价值决定都具有与传统产品相区别的特殊性。反映在价值实现的市场价格上,IT产品的价格也就有着其独有的特点。本文针对IT产业的特殊性,从不同角度、不同层次对其IT产品价格的形成机制、运行机制、调控机制进行了系统深入的研究和探讨。 本论文共分九个部分。第一部分是序言,简要介绍论文的选题背景和意义,辩析IT相关的几个概念,介绍国内外对IT产品价格问题研究的现状和本论文研究和探讨的一些心得和体会。第二部分是在寻根溯源的基础上,观察和分析IT产业的现状和问题,并对当前我国IT产业发展的几个热点问题进行了论述,对IT产业未来发展作出了前瞻和展望。在此基础上,论文的第叁部分作了知识经济条件下IT产品价值决定的特殊性分析。在拓展劳动价值论的研究基础上,分别从使用价值和价值的特殊性、价值构成的特殊性、价值创造和价值转移的特殊性等方面解析IT产品的价值决定问题,提出了科学技术影响价值创造的“后向增倍效应”和“后续创造功能”,以此为基础提出了“绝对超额剩余价值”和“相对超额剩余价值”的概念,揭示科学技术产生剩余价值的两个源泉。紧接着,论文第四部分是关于IT产品价格形成的研究。通过对价格形成基础质的内涵和量的规定性的论析,并以此为基础阐述供求机制、技术进步机制的影响和作用,说明了IT产品价格形成的基本原理,特别是论证IT产业技术进步从无形损耗、产出增长和创四川大学博士学位论文造消费需求叁个方面对IT产品价格的作用效应,并且借用技术经济学的方法提出了两个评价IT产品价格的路径。从一般理论角度分析和论述了rr产品价格的形成机制之后,论文第五部分进行了IT市场结构与价格关系的研究,对不同的rr市场结构进行了区分,分别说明不同市场结构下各类rr产品价格形成和运行的特殊规律。针对IT市场结构复杂、IT产品种类多样的情况,区分不同IT市场结构下产品价格形成和运动变化的不同特点,其价格需求弹性、价格收入弹性等也表现出不同的变化状态。随后,论文第六部分提出了IT产品价格的重要特性:不确定性。基于对rr产业技术的高度不确定性的论析,从rr产品价值决定、价格形成和运行等不同方面对不确定性进行研究和论述。首先是研究价值决定的不确定性:在引入价值不确定性研究的理论支撑后,从不同侧面分析了IT产品价值的不确定性机理;然后是研究价格形成和运行的不确定性:用信息经济学的逆向选择、委托一代理模型分析了由于信息不对称为价格形成带来的不确定性;用纳什均衡和精炼纳什均衡模型分析由于不完全静态和动态博弈对价格运行的不确定性影响。论文第七部分研究IT企业的价格行为,主要从IT企业的价格行为取向和定价方法两个方面进行论析和说明。rr企业的价格行为取向由定价目标和定价策略两大部分组成,在一些特定条件下它可能会产生不正当的价格行为取向。IT企业根据价格行为取向来选择具体的定价方法,本论文介绍了rr企业的成本导向定价法、需求导向定价法、竞争导向定价法及其适用条件。论文第八部分解析当前我国IT市场的价格问题,将之归纳为价格行为的问题、价格规则的问题和价格垄断的问题叁大类。其中价格行为的问题包括价格歧视、价格欺诈、哄抬物价、低价倾销等,价格规则的问题包括规则紊乱的价格战和价格监管制度缺损,价格垄断的问题则突出反映为我国IT市场价格垄断过度,造成经济净福利的损失。对IT市场不正当价格行为的一般性综述基础上,用经济学分析方法考证盗版现象的成因、影响和对策。基于这些问题,论文第九部分有针对性地研究我国IT市场的价格规制与管理,探讨如何使IT产品价格在合理的轨道下正常运行,以及价格偏离轨道的拨乱反正问题。从创建价格形成环境、铺设价格运行轨道的角度论析我国rr市场的价格规制,主要研究如何打造制度安排、法规体系等价格形成和运行的轨道和环境,从IT产品价格管理、IT产业管理体制和IT市场管理四川大学博士学位论文的法制化建设等方面研究和探讨我国rr市场的价格管理问题。 本论文在学习和借鉴前人研究成果的基础上,在一些问题的探讨和研究上有所进展和新的思考。首先,在率先对信息产业和rr产业、信息产品和IT产品进行明确区分的前提下,对rr产品的价格,从价值基础到价格形成到价格不确定性进行系统的研究,打破了以往对信息产品价格研究的多而缺少对rr产品价格的专门研究,对定价研究的多而缺少对价格一系列问题的系统化和完整化的研究。在研究方法上,本文以马克思主义经济学理论为基础,广泛和适当地综合运用了哲学、法学、政治学、博弈论、产业经济学、技术经济学、信息经济学、制度经济学甚至武侠小说的思想和方法。通过对各领域、各门类和各分支学科理论、思想和方法的交叉和综合运用,实现了对rr产品价格问题研究在方法上的创新。其次,本文提出了科学技术对价值创造的“后向增倍效应”和“后续创造功
刘冠军[3]2005年在《现代科技劳动价值论研究》文中研究说明在现代经济社会与境中,有众多的现实问题,如“无人工厂”的利润来源问题等,与科技的发展和应用密切相关,值得人们去深思;尤其是需要人们依据马克思劳动价值论的基本思想,将科技成果的价值源泉归于“科技劳动”这一人类的本质活动来进行系统分析,创立现代经济社会与境中的科技劳动价值论,并在此基础上来解答这些现实问题。据此,应将研究现代科技劳动价值论的方法论原则,确立为“以实际问题为中心研究马克思劳动价值论的原则”。同时,现代科技劳动价值论之理论体系试图采用演绎结构体系来建构。为此,全文除“引言”之外,分为四章展开系统的论述。 第一章是对现代科技劳动价值论之源与流的历史考察。现代科技劳动价值论之源头是西方的古典劳动价值论;从古典劳动价值论到马克思劳动价值论,再到现代科技劳动价值论,展现了劳动价值论发展方向上的理论演变进程。现代科技劳动价值论是马克思劳动价值论研究进程中叁次转向的产物。 第二章是对建构科技劳动价值论的现代经济社会与境的考察。“现代经济社会与境”是现代经济社会中各种经济事实和经济现象相互交织在一起所构成的“具有复杂内在结构性的系统整体”。从知识的经济作用看,现代经济社会是一种知识经济社会,而知识经济的实质就是科技经济。从科技第一生产力的经济功能看,现代经济社会是一种“科技与经济一体化”的经济社会。从商品构成的角度看,现代经济社会是一种科技商品经济社会。从创造价值的劳动方式看,现代经济社会是一种科技劳动经济社会。上述四个不同侧面的经济事实相互联系,相互交织,共同构成了创立科技劳动价值论的“现代经济社会与境”之系统整体。 第叁章是对现代经济社会与境中科技劳动价值论之核心理论的建构。其内容包括:(1)通过对现代经济社会与境中的科技商品与科技劳动的分析,建构起现代科技劳动价值论的叁个基本原理:科技商品的二因素原理;科技劳动的二重性原理;科技商品生产的基本矛盾原理。(2)在分析现代企业“整个生产劳动过程”中人类劳动的整体系统性和“跨时空”特征的基础上,建构现代企业在考虑到科学和技术因素时的价值生产和运行的“价值链”结构模式。(3)通过对科学价值的“库存”方式、“科学价值库”的表现形式和实质、“科学价值库”中价值的“累加效应”的分析,以及对科学价值的“库存”模型的建立,系统建构了“科学价值库”理论。(4)通过对“科学价值库”中的价值向技术成果的转移及技术成果之价值构成的二重性、“科学价值
刘冠军[4]2013年在《我国转型期文化创意产业与经济发展互动机理研究》文中认为文化创意产业作为后工业化社会和体验经济时代背景下的战略性新兴产业与主导产业,越来越呈现出发展潜力大、产业融合性强、资源消耗低与科技含量高的特性。在全球化与文化经济语境下,文化创意产业实现自身跨行业、跨地区和跨国界的跨越式发展。目前,全球文化创意相关产业每天创造220亿美金的效益,而且以5%的速度增加。文化创意产业深刻地改变着世界的发展状态,随着参与主体的扩大和互动,一个以知识、文化和创意为基础的新经济体系正逐步形成。文化创意产业凭借自身特殊、优良与多维的经济特性,已经超出了它原始内涵与行业范畴,演化成了重构经济结构、转变经济增长方式和经济发展形态的特殊力量形态,已成为国家核心竞争力博弈体系中的构造性元素。美国依托版权和高科技为战略制高点,欧洲建设“创造性的欧洲”作为战略目标,日本首推动漫大国为战略方向,韩国成立“文化产业振兴院”为战略手段,都是在根据文化创意产业的跨越式发展和新兴业态演变规律来实现创新发展的。与此同时,大力发展文化创意产业,不仅仅成为西方发达国家产业结构调整与创新发展的重要战略手段,发展中国家也对文化创意产业空前重视和大力推崇。我国《“十二五”规划》中提出:推进文化产业转型升级,推进文化科技创新,改造提升传统产业,培育发展新兴文化产业。将文化产业明确定位为“国民经济支柱性产业”;《文化产业振兴规划》明确要求:重点发展新兴文化业态,大力推动文化产业升级与结构优化。将发展文化创意产业提升到国家战略层面,从加快经济发展方式转变的全局和国家发展战略的高度,大力支持文化创意产业发展。就目前文化创意产业的发展和研究现状来看,虽然创意概念在全球范围日益升温,文化创意企业和文化创意园区在许多国家和城市陆续组建,越来越多的经济学家也开始关注这一问题。但是,通过对现有研究的梳理,可以看出文化创意产业的理论研究水平远远落后于实践发展,对文化创意产业的研究尚处于非常初级的阶段,如对文化创意产业概念的定义纷繁芜杂,不加区分;对文化创意产业的范围界定也是千差万别,从实际研究需要纵向切割产业划分;注意到了文化创意产业具有广泛的关联性,但是对创意产业对其他产业带动的作用机制没有进一步的分析,只知其然而不知其所以然;意识到文化创意产业在推动经济增长中巨大作用,但是没有深入研究这种巨大的推动作用是通过何种途径和方式实现的;特别是当前的研究忽略了经济发展对文化创意产业的促进作用,以及两者的互动发展、相互促进的发展特点。这对于深入研究文化创意产业与经济发展无疑是一种不足和缺憾。因此,本文拟就搭建一个我国转型期文化创意产业与经济发展互动机理的理论框架进行初步系统化研究,对文化创意产业与经济发展的内在互动机理进行深入、细致、多层面、双向性、互动化研究。本文的研究思路是,从文化创意产业相关的“概念丛林”入手,结合历史考察与逻辑分析的方法对其概念的来源与演化进行研究,在得出文化创意产业本质内涵与实践意义的基础上,进而剖析其产业特性与价值创造机理。以演化经济学为视角,基于文化创意产业产业特性与价值创造机理,利用价值链理论分析工具,在微观、中观与宏观叁个层面上展开对文化创意产业的演化创新发展抽象内部逻辑和具体实践影响的研究。并在此基础上,理清文化创意产业与经济发展相互作用的内在逻辑,构建出两者互动的理论模型。然后,展开对我国经济发展与文化创意产业发展现状分析,以及世界经济发展与文化创意产业的国际比较分析,为其后的机理分析夯实经验研究的现实基础。在经过理论模型构建与实践经验研究之后,就深入文化创意产业推动经济发展、经济发展促进文化创意产业的互动机理的理论研究。最后,在文化创意产业特性和互动机理的研究结果的指导下,提出一种全新的我国文化创意产业政策构建思路。本文的研究结构是按照上面研究思路逻辑展开的,共由五大块组成:研究准备、理论模型、经验分析、机制研究与政策安排。首先,研究准备部分,包括第一章和第二章。这一部分主要是就本文研究展开准备工作,一方面就相关的背景给予介绍,对其理论与实践意进行阐释。另一方面进行相关国内外相关进行梳理与评述,介绍本研究的理论基础。其次,理论模型部分,包括第叁章。这一部分对理论模型构建过程与内在逻辑进行论述。主要是将文化创意产业本质内涵和实践意义作为理论分析的逻辑起点,利用文化创意产业特性和价值创造展开逻辑分析,把“创意引入—创意扩散—创意放大”作为理论分析的视角,利用价值链分析工具,论述文化创意产业价值链整合提升、分解优化、横向延长、纵向增厚、首尾链接、网状扩散,最终形成外形庞杂、内部紧密联系的、互动演化发展的价值创造星系模式,在微观、中观与宏观叁个层面对文化创意产业的演化创新发展进行理论研究。最后,基于文化创意产业的演化创新发展抽象内部逻辑和具体实践影响,理清文化创意产业与经济发展相互作用的内在逻辑,构建出两者互动的理论模型。再次,经验分析部分,包括第四章和第五章。这一部分对文化创意产业与经济发展的国内外实践发展进行经验研究。第四章是我国经济发展与文化创意产业发展现状分析,由我国经济增长现状与发展方式转变引出文化创意产业兴起历史逻辑,在体制改革视阈下的文化发展方式转变来理解文化创意产业的演进制度逻辑,进而理顺我国文化创意产业演进脉络与整体现状。接着,将研究视角投向当前产业发展的横向剖面态势——新兴业态的焦聚分析与产业空间发展扫描——各区域发展状况分析。最后,在发展立体化分析与实践总结的基础上,对未来我国文化创意产业进行趋势预测。第五章是世界经济发展典型国家文化创意产业发展的国际比较分析,首先,回顾世界文化创意产业的兴起动力、梳理产业发展历程、摸清产业布局、分析产业整体特点与判断产业发展趋势。接着,在全球文化创意产业的整体性分析基础上,对典型国家的文化创意产业进行介绍,并进行发展背景、发展理念、发展模式、发展重点、发展管理、发展政策以及发展特点的比较分析,理出文化创意产业的发展规律,对其发展经验做出科学的判断。最后,分析国际文化创意产业发展演化趋势和总结经验启示。然后,机理研究部分,包括第六章和第七章。这一部分对文化创意产业与经济发展互动机理进行理论研究。第六章是文化创意产业推动经济发展内在机理分析,由五个视角分别展开,拓展与转化:资源嬗变机制、提升与整合:价值创造机制、支持与嵌入:技术耦合机制、增长与融合:结构演变机制、引致与推动:制度变迁机制,这五个内在机制,全面的解释的文化创意产业推动经济发展的内在机理。第七章是经济发展促进文化创意产业内在机理分析,由四个视角分别展开,经济基础支撑机制、市场环境培育机制、制度体系保障机制、需求结构拉动机制,这四个内在机制,全面的解释经济发展促进促进文化创意产业的内在机理。这样,就在前文构建出的两者互动理论模型研究与对文化创意产业的国内与国外实践发展进行经验研究的基础上,理清文化创意产业与经济发展相互作用的内在逻辑。最后,政策安排部分,包括第八章。这一部分是对我国转型期文化创意产业政策考量。首先对我国文化创意产业政策回顾的基础上,对其展开反思与总结。接着,基于本研内容与结论,构建出一个全新的我国转型期文化创意产业政策思路:以政策本质与文化创意产业特性为政策出发点,把产业政策需求与转型发展需要作政策目标,用互动机理理论与国际发展经验支持政策内容的政策安排思路。
韩斌[5]2013年在《人本财务法律制度研究》文中提出当今社会正逐渐步入知识经济时代。在知识经济时代,企业价值的判断不再取决于其所拥有物力资本的数量和质量,而是取决于其拥有的人力资本的数量和质量。为此,企业的财务要素应当将人力资本产权这一关键因素纳入,企业的财务活动应以人力资本产权为核心展开。但是,现行财产法律范畴尚未纳入人力资本产权的内容,就成为企业开展人力资本产权财务活动的法律障碍。为了解决这一问题,本文以人力资本产权为主线,以产权制度为核心,首创了人本财务法律制度体系。本研究弥补了现行财产法律体系的不足,为人本财务实践提供了理论和法律依据。本文首先构建了包含人本财务逻辑起点、人本财务要素、人本财务动活动在内的人本财务基础理论,并结合人本哲学、法学、经济学、管理学等解决了人本财务法律制度的学理基础问题。本文认为,价值创造行为符合人本财务逻辑起点应当符合的四个条件,应作为人本财务基础理论的逻辑起点。本文系统论证了包含行为、资产、权益在内的人本财务叁要素,认为行为属于价值本源要素、资产属于价值存在要素、权益属于价值归属要素。关于人本财务活动,本文基于“行为—资产—价值”的价值活动逻辑,并考虑现行财务活动与企业价值的割裂现状,首次提出并论证了以价值创造行为为主线的包括价值引导、价值配置、价值流转、价值产出、价值分享在内的财务活动体系。然后,基于价值判断是设计法律制度的基本原则,本文塑造了“效率优先、公平为本”的价值理念,并根据上、下位法律之间的关系及构建原则,构建了人本财务法律制度体系。该体系包含人本财务统领法律制度、人本财务基本法律制度、人本财务支持法律制度、人本财务技术法律制度及人本财务保障法律制度等。本文认为,人本财务统领法律制度属于宪法及宪法性文件中关于人力资本产权的概括性规定,应该包括不可侵犯制度、国家保护制度、权利限制制度及征用补偿制度等基本制度。人本财务基本法律制度属于人力资本产权在民事基本法里的规定,应该包含人力资本产权的确认与分类、取得与变动、人力资本产权主体、人力资本产权保护与限制等核心民事法律规则。关于人本财务支持法律制度,本文认为在人本财务基本法律制度基础之上的企业相关产权法律制度均属于该项制度。基于企业产权法律制度的实际,本文在企业出资制度、运营制度、治理制度、收益分配制度、资本退出制度等方面构建了人本财务支持法律制度的基本内容。关于人本财务技术法律制度,本文认为该制度是人本财务法律制度实施的基石,应包括人本财务机制、人本财务管理体制和人本财务活动规则等叁个方面。其中,人本财务机制分为人本财务基础机制、人本财务基本机制、人本财务支持机制叁个层次;人本财务管理体制应与人力资本出资者权利、义务相适应,包含了股东大会、董事会、监事会、管理层、具体业务执行者在内的人本财务责、权、利分配体制;人本财务活动规则体系包含价值引导活动规则、价值配置活动规则、价值流转活动规则、价值产出活动规则及价值分享活动规则等。最后,本文研究了人本财务保障性法律制度。该制度是人本财务法律制度实施的基本保障,包含征信制度、市场禁入制度、职业保险制度、个人破产制度等。本文的创新点在于:重塑了“效率优先、公平为本”的价值理念;构建了包含人本财务统领法律制度、人本财务基本法律制度、人本财务支持法律制度、人本财务技术法律制度及人本财务保障法律制度等在内的人本财务法律制度体系,并对各组成部分进行了逐项卓有成效地研究;在人本财务技术法律制度的研究中,本文首创并详细剖析了人本财务机制、人本财务管理体制和人本财务活动规则等叁个方面的制度体系;针对现行财务活动的缺陷,基于价值增值的规律,本文构建了包含价值引导活动规则、价值配置活动规则、价值流转活动规则、价值产出活动规则及价值分享活动规则等在内的人本财务活动规则;在人本财务统领法律制度、人本财务基本法律制度、人本财务支持法律制度及人本财务保障法律制度等方面进行了系统而深入的研究,并首创了相应的法律制度体系。
赵静杰[6]2005年在《知识资本化理论研究》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本文是国家社会科学基金项目“知识价值与知识资本化理论研究”(01BJY030)的研究成果之一。知识资本,即知识转化为资本,是知识经济的重要特征。知识资本化,体现了知识资本对产权与合理报酬的基本要求;实现了对知识资本主体的吸引与激励;降低了企业所有者的代理成本,并解决了内部人控制问题;遏制了经营者的短期行为。本文在阅读和分析国内外的大量文献以及实际调查的基础上,分析了知识资本形成的前提基础和环境条件以及知识转化为资本的实现手段,并从知识资本化的角度重新界定了知识资本的含义,阐述了知识资本的特点,建立了知识资本价值的E-T 结构模型和知识资本化的分析模型,分析了知识资本化的过程及其实现途径。知识资本化,即知识资本参与企业剩余分配,其关键点就是知识资本价值的测度。而由于知识资本及其产权的特殊性,国内外学者一致认为知识资本价值难以定量测度,本文尝试性地建立了知识资本价值测度模型,并提出了叁种知识资本化模式,希望能够为企业的剩余分配提供理论指导。由于目前许多条件的约束,知识资本化在企业实际中还存在诸多障碍,本文在最后提出了解决对策及其研究展望。
叶龙祥[7]2016年在《吴宣恭经济思想研究》文中认为本文以吴宣恭的经济思想为研究对象,力求对吴宣恭主要经济思想进行较为全面的分析与概括。吴宣恭经济思想主要涉及所有制与产权理论、我国社会的产权关系、西方现代产权理论、所有制改革理论、商品经济与市场经济的关系、价值理论、分配理论、经济发展问题的一些重要理论、现阶段重大经济社会关系及对政治经济学学科建设等方面。所有制与产权理论的研究与运用是吴宣恭经济思想的重中之重。本文坚持以马克思主义理论为指导,充分运用唯物辩证法、史论相结合、求实与创新相结合、调查与采访相结合和比较分析等方法,从不同角度、多个方面对吴宣恭的经济思想进行系统而全面的分析研究,提出对发展马克思主义经济理论和指导经济体制改革具有重要启示价值的结论。对吴宣恭经济思想研究具有重要的意义和启示价值:第一,吴宣恭经济思想是马克思主义经济思想的继承与发展。研究吴宣恭经济思想有助于理解马克思主义经济学家对马克思主义经济理论的学习、研究、发展和运用,进一步加深对马克思主义经济学的理解和把握;第二,吴宣恭经济思想根植于经济体制改革的具体实际,研究吴宣恭经济思想有助于后学之辈了解和认识社会主义经济理论发展历程和实践运用,掌握社会主义经济发展脉络;第叁,吴宣恭的严谨治学精神、高度责任感和崇高的品格是广大经济学人终身学习的榜样和前进的动力。
杨依依[8]2006年在《企业价值与价值创造的理论研究》文中认为如今,加强对价值来源、价值创造问题的深入研究成为实践对理论提出的重要课题。价值创造成为企业发展的目标。惟有价值创造出来并得以实现,企业才能在激烈的市场竞争中占据一席之地,得到持续发展。建立起以创造价值为根本的系统管理,用价值来衡量企业的经营管理成果,造就“生命型企业”,才是企业生存和发展的根本。本文以经济学、管理学、企业组织理论、企业战略理论、企业知识理论等为指导,采用定性和定量、理论和实践相结合的方法,围绕企业价值与企业价值创造展开了深入的研究。试图系统研究和分析知识经济背景下企业价值的本质意义及企业价值创造的战略思路、提升企业价值的手段、途径及关键影响因素。目的是要为知识经济时代企业的价值创造的实践提供可借鉴和参考的理论参照。本文主要由以下十个部分组成: 1、绪论。在论述本项目研究背景及意义的基础上,概述了国内外的相关理论研究现状,并对本文的研究体系、方法与目的作了阐述。 2、企业价值与企业价值分析。从企业的商品特性入手,深入探讨了企业价值的内涵与特征;并在此基础上对企业价值进行契约理论与系统论分析,提出在企业价值创造中存在着超循环;对企业价值驱动因素进行了分析;对企业价值创造绩效分析方法、企业价值评价方法做了简单阐述。 3、顾客价值创造与企业顾客资产价值获取。提出企业顾客(让渡)价值创造与顾客资产价值获取之间存在双重协同效应;对顾客让渡价值内涵、驱动因素及其创造途径进行了剖析,提出利用顾客价值创新战略为顾客提供新的价值;对顾客资产及顾客终身价值的结构进行了分析。 4、基于价值链的企业价值创造。对价值链的内涵和发展进行了分析;并在对价值分析与价值链理论进行比较分析的基础上,提出价值分析是价值链增值分析的基本方法,并对其作了深入的探讨。 5、资本运营与企业价值创造。相对于生产经营来说,企业资本运营是一种“资本化经营”,而证券化经营则是企业资本化经营的高级形态。本部分对企业证券市场存在的“财富效应”和“股价泡沫”现象进行了剖析;并结合案例,对企业并购重组、剥离、分立的动因和价值创造进行了分析。 6、企业品牌创造价值。企业品牌是继人力、物力、财力、信息之后的第五经
庄叁红[9]2012年在《劳动价值论的时代化研究》文中研究指明劳动价值论的时代化是马克思主义经济学说时代化的重要组成部分,也是其理论在当前寻求自身发展的必然要求,更是当前劳动领域和分配领域的新变化和新发展对科学理论的现实需要。因而,有必要对其进行系统的研究。首先,论文从国内外角度,分别对劳动价值论百年论战的历史进行了纵向回顾,也对论战的主要观点加以介绍评析,探讨了国外学者在劳动价值论的意义、价值创造源泉、劳动还原及价值转形等问题上的主要观点,也探讨了国内学者在生产劳动与非生产劳动的界定、劳动是否是价值创造的唯一源泉、劳动价值论的适用范围界定、劳动价值论的理论内核是否偏颇及劳动价值论的历史局限性等问题上的主要看法,最后从中提取出其对当下坚持劳动价值论的重要启迪。其次,论文分别从马克思主义内在的四大品格入手,揭示了劳动价值论时代化的必然性;从劳动价值论的理论地位和实践价值,揭示其时代化的重要性;从劳动价值论本身、其涉及的问题、蕴涵的精髓和理论的意义等四个角度,揭示了劳动价值论时代化的可能性;最后揭示出劳动价值论时代化的基本任务,即要尊重理论前提、回归理论真相、挖掘理论精髓、指出理论局限和丰富理论内涵。再次,论文回顾了劳动价值论的发展历程,进而系统分析了劳动价值论的理论内涵,为劳动价值论的时代化分析作理论的铺垫。在理论分析的基础上,论文又从劳动价值论在当下的理论与现实挑战入手,分析劳动价值论在理论层面受到要素价值论、效用价值论、均衡价值论、创新价值论等的挑战,在现实领域受到劳动新特点和分配新情况的挑战,揭示了劳动价值论时代化的现实必然性,也是指出了理论的局限。结合现实情况,论文着重分析了劳动价值论时代化的具体表现和现实启迪,既从社会劳动论的角度,对劳动形式的划分、劳动性质的界定、多种劳动分工的地位进行分析,实现劳动价值论的时代化与生产力发展的结合;也从价值论的角度,结合社会主义社会的分配现状,厘清价值创造与分配的关系、科学认识社会主义初级阶段分配制度、正视收入分配影响因素的多元化,实现劳动价值论的时代化与共同富裕目标的结合。最后,论文对整个研究进行结论分析,得出在当前推进劳动价值论时代化应该把握的叁个方面:其一,从劳动价值论的提出背景和历史贡献出发,既要看到劳动价值论的时代性,也要正视其合理性;其二,从劳动价值论的理论价值出发,要坚持和挖掘劳动价值论所具有的重大理论价值,指导当前的社会主义经济建设;其叁,从推进劳动价值论时代化的具体做法出发,既要重视研究劳动价值论其所揭示的一般规律,对劳动价值论进行时代拓展和理论创新;也要重视研究中国市场经济运行中劳动和分配领域的新特点、新动态,最终保护劳动者利益和优化分配关系。
刘毅[10]2006年在《软件资本论:价值来源与制度内涵》文中认为人类社会已经进入信息时代,软件作为智力密集的知识型产品,渗透并影响到人们社会、经济生活的方方面面。软件产业是信息产业的核心和灵魂,是决定21世纪国际竞争力的战略性先导产业,软件产业的高速成长性和产品市场的无限可扩展性使其成为各国竞争的焦点。 本文尝试利用马克思劳动价值理论,围绕价值来源这一经济学基本点出发,对软件及软件产业进行了深入探讨。在对软件和软件产业的定义、分类、特性等进行了全面的概括分析之后,作者重点分析了软件价值的来源和软件资本的构成,并以此作为整篇论文的理论基础。作者认为,软件是人类精神劳动的产物,软件精神生产具有不同于一般物质生产的独特特点。作为精神产品,软件价值包括新创造的价值、继承价值和转移价值等叁部分构成,效用成为决定软件价值量的最主要因素。根据在软件价值形成中所起作用的不同,软件资本可以划分为软件制度资本、软件知识资本和软件人力资本。通过构建软件产品的资本流通公式,从中可以看出软件生产能够带来倍增价值增殖的原因所在。国际软件产业价值链由一系列价值环节所构成,,存在着价值分割和价值歧视,只要占据关键的价值增值环节就能控制整个软件价值链。制度同样也是一种重要的精神产品,而软件具有极强的制度内涵,其本身就是对制度的内在固化,一系列的软件产品可以构成一个完整的制度系统。软件的应用可以降低交易成本、扩大企业边界、消除信息不对称等。软件技术的发展具有很强的路径依赖,是技术变迁和制度变迁相互作用的结果。软件是不折不扣的知识产品,具有很强的知识属性。软件中所蕴含的知识能够发挥出巨大作用。所谓软件资本就是软件企业建立成功开发软件所必需的软件技术知识基础和软件应用知识基础所投入的资本。文章详细分析了软件知识的生产、积累、转移和扩散的完整过程,提出软件作为一种新型科技生产力,其商品化的过程实现了知识的转移和扩散,从而使软件知识能够渗透到价值创造过程当中,提高传统产业的信息化和知识化水平,实现收益递增和效益倍增效应。软件精神生产主要体现为软件设计开发人员的智力劳动,软件人力资本的数量和质量直接影响到软件产品的最终质量,因此软件人力资本是软件产业发展的核心问题。根据软件人才技能特点的要求,软件企业人力资源结构的核心在于软件设计开发人员结构的合理比例。软件产业资本构成中,人力资本比物质资本和金融资本更加重要,因此必须通过各种形式的教育培训投资来实现软件企业人力资本的不断增值。近几年,我国软件产业增长迅速,在国际软件产业中所占比重和所处地位不断上升,发展前景很好。随着软件对传统产业的不断渗透,软件从产品、生产方式、企业管理、组织结构和产业结构等方面产生了深刻而深远的影响,而软件产业所特有
参考文献:
[1]. 知识经济条件下商品价值创造的特殊性[D]. 伍红建. 西南交通大学. 2004
[2]. IT产品价格论[D]. 卓武扬. 四川大学. 2004
[3]. 现代科技劳动价值论研究[D]. 刘冠军. 山西大学. 2005
[4]. 我国转型期文化创意产业与经济发展互动机理研究[D]. 刘冠军. 西南财经大学. 2013
[5]. 人本财务法律制度研究[D]. 韩斌. 中国海洋大学. 2013
[6]. 知识资本化理论研究[D]. 赵静杰. 吉林大学. 2005
[7]. 吴宣恭经济思想研究[D]. 叶龙祥. 福建师范大学. 2016
[8]. 企业价值与价值创造的理论研究[D]. 杨依依. 武汉理工大学. 2006
[9]. 劳动价值论的时代化研究[D]. 庄叁红. 兰州大学. 2012
[10]. 软件资本论:价值来源与制度内涵[D]. 刘毅. 西北大学. 2006
标签:经济理论及经济思想史论文; 劳动价值论论文; 商品价值论文; 企业经济论文; 知识经济论文; 炎黄文化论文; 制度理论论文; 文化创意产业论文; 机理分析论文; 制度文化论文; 社会资本论文; 经济学论文; 企业价值论文; 人力资本论文; 科技论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