克罗恩病15例临床浅析

克罗恩病15例临床浅析

(淮安中山医院消化内科江苏淮安223000)

【中图分类号】R57【文献标识码】B【文章编号】1672-5085(2009)22-0216-02

【关键词】Crohn症状和普通病理学内窥镜检查消化系统

克罗恩病(Crohn,CD)是一种病因未明的消化道慢性炎性肉芽肿性疾病,在西方国家多见,国内相对少见,但近年来有上升趋势,临床表现多样化,病情复杂。临床上腹痛、腹泻、腹块、瘘管形成和肠梗阻为特点,可伴有发热、贫血、营养障碍以及关节、皮肤、眼、口腔粘膜、肝脏等肠外损害。本病有终生复发倾向,重症患者迁延不愈,预后不良。2002年至2008年我院共收15例CD患者,现报道如下。

1临床资料

1.1一般资料15例CD患者中男性10例,女性5例,男:女为2:1.年龄15~62岁,平均38.5岁,20岁以下有2例,21~49岁22例,50岁以上4例。发病至确诊时间为3天至4年(平均11个月)。其中手术治疗7例,非手术治疗8例,15例均经病理、手术或内镜及X线钡餐造影明确诊断,全部符合WHO克罗恩病的诊断标准。

1.2发病部位及临床表现病变多见于末端回肠和邻近结肠,但从口腔至肛门各段消化道均可受累,呈节段型或跳跃式分布。以回肠受侵犯最多,9例(60%),小肠4例(26.7%),结肠2例(13.3%)。本病患者绝大多数有腹痛(14~15,93.3%),以有下腹痛最多,其次为脐周痛及腹痛部位不明确或左腹痛者。腹泻也是主要症状(11~15,73.3%),便血(3例),发热(6例),消瘦(12~14,83.3%),贫血(11~15,73.3%),肠梗阻(6~15,40%)肠穿孔(1例),瘘、胆结石等各种不同的并发症。

1.3内镜特点有9例行结肠镜检查,常规至回盲部观察,其中2例因肠腔狭窄未能进镜至回盲部。镜下见粘膜充血、水肿、伴有圆形或沟槽样溃疡,肠壁普遍有增厚,呈卵石样或息肉样表现,病灶之间粘膜正常或轻度充血。

1.4病理特点大体形态(手术标本)有粘膜不规则及裂隙样溃疡6例(86.7),节段性分布5例(60.0%),息肉及卵石样改变6例(80.0%),肠管狭窄、增厚8例(100.0%)瘘管1例(20.0%),穿孔1例(20.0%)显微镜下所有手术病例标本均可见全壁炎、粘膜下层高度增宽、淋巴细胞聚集,而典型的裂隙状溃疡仅见于3例(40.0%),手术标本中检出肉芽肿5例(66.7%),活检标本中检出4例(40.0%)。

1.5消化道钡剂造影有8例行全消化道钡剂造影,2例行钡灌肠,其中7例有节段性狭窄、粘膜紊乱,4例有龛影、颗粒状充盈及卵式样改变,3例有瘘管。

1.6误诊情况手术治疗7例,因误诊或诊断不明行剖腹探查6例,另外8例非手术治疗4例误诊,占70%,最多的是误诊为肠结核5例(33.3%),其次为肿瘤2例(16.6%),另外尚有溃疡性结肠炎、菌痢、出血坏死性肠炎、阑尾炎等疾病。

1.7治疗及转归治疗的目的是控制病情活动,维持缓解及防治并发症,8例用氨基水杨酸制剂及糖皮质激素以及免疫抑制剂保守治疗,手术治疗7例及保守治疗的8例在3个月至1年半内均有不同程度的复发。

2讨论

克罗恩病过去又称肉芽肿性肠炎、节段性肠炎或局限性肠炎,是一个病因和发病机制尚不清楚的多因素综合症,被认为可能与感染、饮食、遗传、免疫及心理因素有关。该病多侵犯青壮年,发病年龄在15-30岁,本组资料平均年龄38.5岁,该病可累及从口腔至肛门所有消化道任何一段,以回结肠受累最多,本组病例回结肠受累最多,本组病例回结肠受累9例(60.0%),与文献报道相符[1]。从临床表现上看,以间歇性右下腹、脐周疼痛及腹泻、黏液血便为最多见,另外尚伴有发热、消瘦、贫血等表现,但缺乏特异性,诊断较困难,误诊率高,本组误诊率达70.0%,其中误诊肠结核5例(33.3%),其次为消化道肿瘤,此外易误诊为溃疡性结肠炎及出血坏死性肠炎等,克罗恩病并发症多,肠梗阻最多见,并常伴有一系列肠外的表现,因此,对有上述症状的青壮年患者应及时行肠镜、消化道造影等检查,以免漏诊及误诊。

内镜检查及消化道造影仍是诊断CD的重要手段,其确诊以病理改变为基础,结合放射学特征。消化道造影与消化道内镜检查相互补充,消化道造影能观察消化道内镜不能地大部位的肠粘膜病变情况,而内镜检查能直接观察消化道粘膜,并可在直视下取活组织检查,故临床上应相互结合。从本组资料来看节段性铺路石样改变、肠腔狭窄、溃疡为CD的主要特点,但特征性的裂隙样溃疡不多见。本组5例为回肠末端病变多见,故行结肠镜检时应尽可能达回肠末端,以免漏诊。

CD的病理学特点包括不连续的全壁炎、裂隙样溃疡、粘膜下层高度增宽、淋巴细胞聚集和结节病样肉芽肿形成。本组7例手术标本中,结节病样肉芽肿检出5例(66.7%),其他CD的特征性病变也均能检出,活检标本中有4例(40%)有肉芽肿检出,其余表现为慢性非特异性炎症。结节病样肉芽肿是CD较具特征的病理改变,但事实上相当一部分CD缺乏这种特征性改变。以往有学者强调一定要发现肉芽肿样改变才能诊断CD。现在不少文献资料认为,即使没有肉芽肿样病变,病理上出现全壁炎、裂隙状溃疡、粘膜下层高度增宽、淋巴细胞聚集等,并结合临床、X线、内镜、实验室等有关检查,也可诊断CD。

CD药物治疗以糖皮质激素、氨基水杨酸制剂、免疫抑制剂为首选。糖皮质激素是目前控制病情活动最有效的药物,但长期应用不良反应太大,因此,不主张应用糖皮质激素作长期维持治疗。柳氮磺吡啶对控制轻、中型患者的活动性有一定疗效,免疫抑制剂的应用价值是近年研究的一大进展。手术治疗7例及保守治疗好转8例在3个月至一年半内均有不同程度的复发。手术不能根治本病,且术后复发率高,并发症多,必须严格掌握手术适应症,只有在肠梗阻、腹腔感染内科治疗无效时考虑。预后不佳。

参考文献

[1]陈颢珠.内科学[M]第4版;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1996.372.

标签:;  ;  ;  

克罗恩病15例临床浅析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