导读:本文包含了反殖民主义意识论文开题报告文献综述及选题提纲参考文献,主要关键词:福斯特,《印度之行》,反殖民主义意识,殖民主义意识
反殖民主义意识论文文献综述
曲静,张荣美[1](2012)在《《印度之行》的反殖民主义意识与殖民主义意识解读》一文中研究指出《印度之行》是英国着名小说家福斯特最富盛名的小说,也是作者唯一一部以殖民地印度为题材的小说。小说中蕴涵的政治意识——殖民主义意识和反殖民主义意识,值得我们探讨。本文通过运用后殖民主义理论来研究殖民主义对福斯特及其小说的影响,分析小说中所体现出来的福斯特的反殖民主义意识和殖民主义意识。(本文来源于《世纪桥》期刊2012年05期)
刘苏力[2](2011)在《福斯特《印度之行》中的反殖民主义与殖民主义意识》一文中研究指出E.M.福斯特的代表作《印度之行》被誉为20世纪最成功的现实主义小说之一。小说中表达了作者对东西方平等沟通的美好愿望,其鲜明的博爱和反专制主题反映了进步的反殖民主义意识。然而作为英帝国的作家,福斯特却无法完全消除其文化优越感,无法超越蕴含于自由人文思想深层的殖民主义意识。(本文来源于《广西师范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期刊2011年05期)
畅青霞[3](2011)在《论《问题的核心》中的殖民主义意识与反殖民主义意识》一文中研究指出长期以来,格雷厄姆·格林被认为是一位天主教小说家,《问题的核心》是格林的代表作之一,已有学者主要从宗教小说的角度对其进行了研究。然而,着名小说评论家戴维·洛奇认为《问题的核心》是一部重要的殖民小说,目前鲜有学者从后殖民理论的角度研究该作品。笔者通过文本细读发现,《问题的核心》中既渗透着作者根深蒂固的殖民主义思想,又体现了作者内心的反殖民主义意识。本论文运用后殖民理论中赛义德的东方主义以及斯皮瓦克的观点来研究《问题的核心》中的殖民话语。一方面,格林对西非殖民地恶劣的自然环境、混乱的社会秩序以及被边缘化的女性他者、宗教他者的塑造,体现了深刻的殖民主义的思想;另一方面,作为人文主义者,他从内心里反对英国的殖民主义,在《问题的核心》中表现出对非洲人民的热爱与同情。此外本论文还运用福柯关于圆形监狱的理论,分析了殖民地人与人之间互相监视、互不信任而导致的人性异化的现象,《问题的核心》中的主人公斯考比不愿充当帝国主义国家机器上的完美零件,最终成为了殖民主义的牺牲品;殖民主义背景使得殖民者与被殖民者之间不可能建立起真正的友谊,甚至连最基本的信任都不存在。格林虽反对殖民主义,但作为资产阶级知识分子,他不可能摆脱欧洲中心主义思想的影响。其矛盾的文化心理使《问题的核心》发出了双重声音。长期以来,格雷厄姆·格林被认为是一位天主教小说家,《问题的核心》是格林的代表作之一,已有学者主要从宗教小说的角度对其进行了研究。然而,着名小说评论家戴维·洛奇认为《问题的核心》是一部重要的殖民小说,目前鲜有学者从后殖民理论的角度研究该作品。笔者通过文本细读发现,《问题的核心》中既渗透着作者根深蒂固的殖民主义思想,又体现了作者内心的反殖民主义意识。本论文运用后殖民理论中赛义德的东方主义以及斯皮瓦克的观点来研究《问题的核心》中的殖民话语。一方面,格林对西非殖民地恶劣的自然环境、混乱的社会秩序以及被边缘化的女性他者、宗教他者的塑造,体现了深刻的殖民主义的思想;另一方面,作为人文主义者,他从内心里反对英国的殖民主义,在《问题的核心》中表现出对非洲人民的热爱与同情。此外本论文还运用福柯关于圆形监狱的理论,分析了殖民地人与人之间互相监视、互不信任而导致的人性异化的现象,《问题的核心》中的主人公斯考比不愿充当帝国主义国家机器上的完美零件,最终成为了殖民主义的牺牲品;殖民主义背景使得殖民者与被殖民者之间不可能建立起真正的友谊,甚至连最基本的信任都不存在。格林虽反对殖民主义,但作为资产阶级知识分子,他不可能摆脱欧洲中心主义思想的影响。其矛盾的文化心理使《问题的核心》发出了双重声音。(本文来源于《兰州大学》期刊2011-04-01)
刘晓霞[4](2009)在《后殖民主义视角下的《印度之行》——论福斯特的反殖民主义意识与殖民主义意识》一文中研究指出20世纪英国着名作家爱.摩.福斯特的代表作《印度之行》自问世以来,一直是评论家关注的焦点。从后殖民主义角度解读这部殖民时期的经典文本,可以看出作为殖民时期的作家,福斯特能够超越阶级局限性,充分体现其热爱民主、平等和自由的人文主义精神;然而,他又无法摆脱帝国主义国家公民的身份,在小说中处处流露出矛盾的心理,并用两种声音表达出自己的矛盾:反殖民主义的声音和殖民主义的声音。(本文来源于《重庆工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期刊2009年02期)
郭哲[5](2008)在《《利己主义者》中梅瑞狄斯的殖民主义与反殖民主义意识》一文中研究指出乔治梅瑞狄斯是维多利亚时期一位重要作家。他是英帝国的一名资产阶级知识分子同时也是一名人文主义者,他的双重身份决定了他同时具有殖民与反殖民意识。这种向矛盾的意识也反映在他的代表作《利己主义者》中。本文分析《利己主义者》中梅瑞狄斯的殖民与反殖民意识,讨论了他对于欧洲白种人的种族优越感,英帝国对殖民地的侵略和统治的复杂态度。本文分析了小说中对殖民地风俗的涉及,并主要运用后殖民主义的性别隐喻理论讨论了小说中代表英国的男性人物和代表殖民地的女性人物。全文由五个部分构成:第一部分,简要介绍了梅瑞狄斯生平,作品,以及《利己主义者》的研究现状。第二部分是本文的第一章,简要介绍了殖民主义,殖民主义文学,以及后殖民主义的性别隐喻。第叁部分为本文第二章,讨论了梅瑞狄斯作为一名资产阶级知识分子不能摆脱殖民主义意识,常常不自觉的陷入殖民主义话语。以作者的身份为出发点,文章讨论了小说中涉及到的殖民地文化,并运用性别隐喻理论讨论了人物的塑造以及其对殖民主义思想的反映。第四部分即第叁章结合梅瑞狄斯的生平,讨论了梅瑞狄斯作为一位人文主义者所具有的反殖民主义思想,以及这种思想在对殖民地文化的涉及,和与殖民地人一样具有反抗精神的人物的体现。第五部分结论总结了梅瑞狄斯的双重身份和他的矛盾思想:一方面他同情殖民地人民,另一方面他又试图维持英帝国对殖民地的统治。结果他用两种声音表达了自己的矛盾:殖民主义的声音和反殖民主义的声音。(本文来源于《东北师范大学》期刊2008-06-01)
丁广州[6](2007)在《论《印度之行》的反殖民主义意识和策略》一文中研究指出爱·摩·福斯特是二十世纪英国最着名的小说家之一。他的代表作品《印度之行》是其在1912年到1913年间两次印度之行之后写出的。这部作品主要围绕英国人和印度人能否成为朋友的问题展开。生动再现了二十世纪初期,仍然处于英国殖民霸权统治下的印度土地上英国人和印度人这两个不同种族之间的冲突和对立。作品具有很强的现实意义。尽管福斯特本人刻意回避作品中的政治倾向,但作品的政治意义却越来越受到读者的关注。二十世纪六十年代以来,后殖民主义理论日趋发展、完善,越来越多的评论家开始运用后殖民理论这一理论关注作品的政治内涵。然而这些评论家往往只是留意到福斯特的反殖民主义的意识,却忽视了福斯特对反殖民霸权出路的理性思考。因而,从一定意义上讲,这些评论对福斯特的这部作品和福斯特本人认识并不全面。这篇论文从这两个方面着手,全面探讨在《印度之行》中所反映出的福斯特的反殖民主义意识和反殖民主义策略。为此,这篇论文由六个部分组成:概述部分简要叙述了福斯特的生平和创作情况,同时对《印度之行》的内容和这部小说已有评论进行了简述和回顾,并且明确了本文的研究目的。第二章对论文所使用的后殖民主义批评方法进行了简单梳理。介绍了后殖民主义理论形成的背景、发展过程以及后殖民主义理论的内容和其中涉及的批评方法。第叁章探讨了福斯特的反殖民主义意识。一方面,福斯特的家庭背景、所受教育、他所交往的文化圈和积极参加的社会活动造就了福斯特的人文主义和自由主义精神。他不赞同英国对殖民地进行的军事统治和经济剥削。在小说中福斯特无情地批判了英国对印度的统治,揭示了英国人的傲慢、冷酷和偏见。同时对印度人民所遭蹂躏表示出极大的同情。对殖民主义者的批判体现了他的反殖民主义意识。从另一个角度看,福斯特对印度和印度人民悲惨境况的表述和同情也是对殖民主义的谴责。第叁章探讨了福斯特对殖民霸权下的个人关系的进一步考察。福斯特将友情、爱情和亲情等个人关系置于殖民主义的背景之下,进行了再度审视。通过这些审视,福斯特暗示了在殖民主义阴影的笼罩之下,人际关系不可能健康发展。殖民主义不仅破坏了人际关系还带来了人性的扭曲。所有个人关系的失败指明了仅靠同情和宽容并不能解决殖民主义给个人关系和人际交往带来的伤害和困境。如何打破殖民霸权下人际关系的僵局,成为福斯特关注的焦点。第四章分析了福斯特的反殖民策略。福斯特在《印度之行》中创作了阿齐兹这一印度知识分子形象,通过对他的描述再现了殖民地欧化知识分子的两难境地。他们处在两种文化的冲突之中,成为心理难民。然而他们在启蒙理性思想和殖民统治压迫的双重催化下,开始对殖民主义进行反抗。逐渐形成了以民族-国家意识为核心的独特的民族主义。并以此来对抗殖民霸权和欧洲中心主义。通过对阿齐兹这一人物形象叁次思想转变的分析,形象再现了福斯特的反殖民策略和反殖民出路。然而这一策略却有着它的局限性。结论部分指出:作为一名自由主义和人文主义作家,福斯特对殖民统治之下的人际关系所受到的伤害有着深刻的认识。在作品中福斯特对殖民者所表现出的源于东方主义的殖民劣根性给予了深刻的批判。通过对殖民主义下人际关系的再度审视,指出了殖民主义的可怕后果。福斯特自由主义和人文主义思想形成的背叛性促使他对殖民主义这一主导思想进行了深刻的反思。通过对阿齐兹这一人物的鲜明刻画,福斯特为殖民阴影笼罩下生活着的人们找到了一条出路,找到了“一个更为持久的家”。从阿齐兹叁次艰难转变可以看出这条出路的漫长和艰辛。但是福斯特由于生活在中层资产阶级家庭对底层社会人民生活缺乏了解,所以他最后找寻的出路也只是从印度知识分子的角度出发的,是不切实际的。但是他对殖民霸权统治下的人际关系困境的关注,对建立在超越狭隘民族观念、超越宗教争斗和分歧的民族-国家理念之上的民族主义反殖民策略的超越时代的理性思考却都值得肯定。正是由于这点这部小说才会成为现代经典。(本文来源于《兰州大学》期刊2007-04-01)
邹颉[7](2006)在《康拉德的矛盾:在反殖民主义与殖民意识之间徘徊——也读《黑暗的中心》》一文中研究指出本文在细读《黑暗的中心》文本的基础上,探讨了这部小说的反殖民主义主导倾向及其不容忽视的殖民意识,指出故事叙述人马洛的话语矛盾及作者康拉德自身价值取向和道德标准的矛盾性。(本文来源于《齐齐哈尔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期刊2006年04期)
刘晓霞[8](2006)在《论《印度之行》的反殖民主义意识与殖民主义意识》一文中研究指出《印度之行》是二十世纪英国着名小说家、文艺评论家、散文家爱·摩·福斯特最负盛名的小说。该文是作者在两次印度之旅后写成的。小说围绕一个开明的英国人和印度人之间的友谊展开,生动地再现了二十世纪早期英、印两个民族间的对立和冲突,极具现实意义。这部作品复杂而神秘,涉及到政治、文化、宗教、神秘主义等主题,自问世以来一直是当代评论家分析和争论的焦点。尽管福斯特本人竭力回避小说的政治意图,声称这部小说不是关于政治的,而是关于人类对一个更为持久的家园的追求,但小说的政治内涵是显而易见的。二十世纪文学研究呈现出流派纷呈、百花齐放的景象,后殖民主义理论的蓬勃发展为重新解读殖民时期的文学文本提供了新的视角。 本文从后殖民主义角度研究福斯特在小说中所体现出来的反殖民主义意识与殖民主义意识。全文由五个部分构成: 绪论简要地介绍了作者生平及《印度之行》的梗概、对该小说已有的研究、本文的研究方法和目的。 第一章就研究本文所采用的后殖民主义理论作以介绍:后殖民主义理论的形成、发展、代表人物、主要观点及研究方法。 第二章讨论了福斯特作为一名具有人文主义、自由主义精神的知识分子所体现的反殖民主义意识。福斯特的家庭出身、教育经历、社交圈和积极投入社会活动造就了他的人道主义思想。在《印度之行》中,福斯特通过人物刻画和景色描写,揭露了殖民者因种族歧视而人性扭曲,表现得骄横狂妄、粗俗浅薄;称赞了具有人文主义思想的英国人在搭建英、印两国人民友好桥梁中所起的积极作用;对遭受殖民统治的印度人民表现出无限同情。福斯特在小说中还揭露了造成人与人分离的根本原因是英帝国的殖民统治。 第叁章讨论了作为资产阶级知识分子的福斯特无法摆脱帝国主义意识,常常不自觉地陷入了殖民主义话语,传承了历代殖民主义作家和学者对殖民地的描写。他笔下的印度混乱、肮脏,印度人懒惰、愚昧、缺乏理性、奴性十足。福斯特将英国殖民统治的不利归结为英印人“发育不良的心”;在对殖民者的批判中处处流露出他对大英帝国逐渐衰落而发出的哀叹。从故事情节的安排来看,(本文来源于《兰州大学》期刊2006-04-01)
冯清贵,梁建华[9](2006)在《强化意识形态与反殖民主义文化侵略》一文中研究指出在战时体制下,电影作为一种大众传播手段以其独特的视听效果更有利于政治集团为其所利用。日本侵略者强化电影意识形态的政治功能,具有殖民主义文化侵略的性质,而陪都重庆抗战电影作为抗战文化的一部分,显然具有反殖民主义文化侵略的意义。(本文来源于《涪陵师范学院学报》期刊2006年02期)
反殖民主义意识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E.M.福斯特的代表作《印度之行》被誉为20世纪最成功的现实主义小说之一。小说中表达了作者对东西方平等沟通的美好愿望,其鲜明的博爱和反专制主题反映了进步的反殖民主义意识。然而作为英帝国的作家,福斯特却无法完全消除其文化优越感,无法超越蕴含于自由人文思想深层的殖民主义意识。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反殖民主义意识论文参考文献
[1].曲静,张荣美.《印度之行》的反殖民主义意识与殖民主义意识解读[J].世纪桥.2012
[2].刘苏力.福斯特《印度之行》中的反殖民主义与殖民主义意识[J].广西师范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11
[3].畅青霞.论《问题的核心》中的殖民主义意识与反殖民主义意识[D].兰州大学.2011
[4].刘晓霞.后殖民主义视角下的《印度之行》——论福斯特的反殖民主义意识与殖民主义意识[J].重庆工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2009
[5].郭哲.《利己主义者》中梅瑞狄斯的殖民主义与反殖民主义意识[D].东北师范大学.2008
[6].丁广州.论《印度之行》的反殖民主义意识和策略[D].兰州大学.2007
[7].邹颉.康拉德的矛盾:在反殖民主义与殖民意识之间徘徊——也读《黑暗的中心》[J].齐齐哈尔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6
[8].刘晓霞.论《印度之行》的反殖民主义意识与殖民主义意识[D].兰州大学.2006
[9].冯清贵,梁建华.强化意识形态与反殖民主义文化侵略[J].涪陵师范学院学报.200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