导读:本文包含了生物发光论文开题报告文献综述、选题提纲参考文献及外文文献翻译,主要关键词:生物,阈值,荧光,探针,断层,纳米,迭代。
生物发光论文文献综述
郑旭阳,钟川,梁梦迪,向婷颖,田茂燕[1](2019)在《利用生物发光技术筛选番茄抗青枯病种质》一文中研究指出青枯病是严重制约中国茄科作物生产的主要土传病害之一,其致病菌为青枯雷尔氏菌(Ralstonia solanacearum,以下简称青枯菌)。嫁接是防治番茄青枯病的主要措施,因而选育抗青枯病番茄品种和优良砧木品种是解决番茄青枯病危害的根本对策。利用导入生物发光基因luxCDABE的青枯菌菌株接种番茄材料,通过植物活体成像技术观测病菌在植株体内的侵染过程和菌群增殖数量,筛选抗病种质。以高感青枯病番茄材料‘0626’和高抗材料‘Hawaii 7996’互为对照,测试菌株的发光强度和致病力。确定菌株具有足够的发光强度和致病力后,对38份番茄材料接种鉴定抗病性。接种时期为植株4~6片真叶期,采用浸根法接种,接种浓度108 cfu·mL-1,接种15 min,栽入灭菌基质中进行培养,每份材料接种30株。接种3 d后每天统计发病率和病情指数,并用植物活体成像系统观测植株体内菌株自发光强度。试验重复2次。结果表明:高感材料‘0626’接种5d,植株地上部尚未表现病症,但根茎部可观测到自发光青枯菌的光信号;接种7 d,80%以上的植株呈轻度萎蔫且体内均观测到光信号;接种11 d,所有植株重度萎蔫,病菌已充满植株茎部;接种15 d,植株死亡。抗病材料‘Hawaii 7996’至接种20 d,植株仍然长势良好,地上部分均未观测到光信号。38份番茄材料的抗性鉴定结果,有16份高抗(HR)材料,7份抗病(R)材料,5份中抗(MR)材料,5份感病(S)材料,5份高感(HS)材料。植株体内自发光青枯菌观测结果表明,多数材料地上部病情与植株体内病菌增殖数量呈正相关。当植株地上部开始出现病症前1~2 d,植株根茎部已观测到病菌光信号;地上部开始出现病症时,体内的病菌数量已增殖到较高水平,且自下而上侵入到子叶位置的高度,表明本鉴定方法在植株表现病症前即可鉴定抗病性,且具有较高的灵敏度和准确性。此外,通过观测植株体内光信号,发现C4、C7等材料虽然表现感病,但病菌的侵染速度有明显差别。如在C7材料中,第1次观测到光信号是在接种后4 d,病菌侵染至茎顶部是在接种后7 d;而在C4材料中分别是在接种后7和12 d,明显晚于C7。个别材料如G1,观测到病菌已侵染整个茎部时,植株仍未出现严重病症,且存活天数较长,对青枯菌浸染表现耐受性。综上,利用生物发光技术的抗病性鉴定方法比采用病情表观的传统鉴定方法更加快速、直观和准确,该方法不仅可鉴定番茄材料对青枯病的抗感表型,还可比较青枯菌在不同抗性材料中的侵染过程和数量变化。本研究鉴定出不同抗病水平的种质可为番茄抗青枯病育种和抗病机理相关研究提供准确的抗感材料。(本文来源于《中国园艺学会2019年学术年会暨成立90周年纪念大会论文摘要集》期刊2019-10-21)
赵源,张超超,路璐,吴文斌,朱贤丹[2](2019)在《生物发光人肝癌裸小鼠原位癌模型的构建》一文中研究指出目的选用稳定表达荧光素酶报告基因的人源性肝癌细胞株(HCCLM3-Luc),构建人肝癌细胞株原位癌荷瘤裸鼠动物模型。方法活体成像仪定量分析不同细胞数量HCCLM3-Luc的荧光强度表达情况,并检测各细胞数量的荧光素酶活性,探索HCCLM3-Luc荧光素酶产生的光子量与肿瘤细胞数量之间的线性相关性。采用肝叶原位接种HCCLM3-Luc瘤块组织和尾静脉注射HCCLM3-Luc细胞悬液,分别构建人肝癌裸小鼠原位癌模型;比较两种方法构建人肝癌细胞株原位癌裸鼠模型的可行性,并优化模型构建中的关键因素。结果 HCCLM3-Luc细胞数量的成正相关,(相关系数R~(2 )=0.9989,直线方程式:Y=1155.8X+1×10~6),平均ROI值约为每个细胞140光子/s。采用肝叶原位接种组的原位瘤成瘤率[(82.5±7.2)%]明显高于尾静脉注射[(34.1±13.2)%]。结论本课题构建了生物发光人肝癌细胞株原位癌裸鼠模型,该模型可采用小动物成像仪实时监测肿瘤生长情况。(本文来源于《中国比较医学杂志》期刊2019年09期)
康婷,海澳,马雅茹,柯博文,秦勇[3](2019)在《基于luciferin-luciferase体系的肼生物发光探针的设计、合成与光学评价》一文中研究指出目的设计并合成一个用于肼(N_2H_4)可视化分析检测的小分子生物发光探针(bioluminescence probe for hydrazine,BLHy),并评价其光学响应性能。方法在光学报告的基团羟基萤光素(D-luciferin)上适当修饰位点,通过合理设计,引入肼的特异性识别基团(4-溴丁酸酯),设计和构建一个小分子生物发光探针BLHy。通过探针与底物反应后的信号强度和光学波长的变化,研究探针在肼可视化检测和分析中的应用。结果成功设计并合成了一个小分子生物发光探针BLHy。该探针在Tris-HCl缓冲体系中能特异性对肼进行响应,强度是其他物质的4~17倍,表现出良好的选择性;探针对0~333μmol·L~(-1)肼的响应具有良好的浓度依赖性(r~2=0. 9987)。结论首次以luciferin-luciferase生物发光体系作为分析技术,设计并合成了用于肼检测的生物发光探针BLHy,为进一步研究肼在复杂自然环境和生物体系中的作用和机制提供了有力的工具。(本文来源于《华西药学杂志》期刊2019年04期)
王爽,许坚吉,刘晓霓,陈德喜[4](2019)在《荧光素酶生物发光报告体系的优化及在肝癌荷瘤裸鼠模型中的应用》一文中研究指出目的优化荧光素酶生物发光报告体系条件,提高基于荧光素酶生物发光活体成像技术在活体肿瘤研究中的检测灵敏性和应用潜力。方法在一定数目稳定表达荧光素酶的肝癌细胞(HepG2-Luc)基础上(固定荧光素酶量)进行体外luciferin和ATP的最佳浓度优化,以此优化条件进行荷瘤裸鼠活体成像灵敏度检测和发光强度分析。结果 Luciferin的最佳浓度是1.25 mg/ml,ATP缓冲液的最佳浓度是12.5μM。活体成像实验显示,未使用优化体系时,将2×106肝癌细胞皮下注射后检测到的光强度为484645,使用优化体系进行检测的发光强度为1483024;对荷瘤裸鼠进行检测时,未使用优化体系时的实验鼠与对照鼠的信号强度比值为0.11,而优化后的比值增加为0.67,说明以此配比优化的荧光素酶报告系统能够明显提高裸鼠体内肿瘤的检出灵敏度,延长发光时间。结论应用我们建立的荧光素酶生物发光报告体系优化方法可以显着提高肝癌荷瘤裸鼠活体成像检测的灵敏度。(本文来源于《实用肝脏病杂志》期刊2019年04期)
方子叶,余景景[5](2019)在《基于改进半阈值法的生物发光断层成像仿真》一文中研究指出提出将百分位半阈值匹配追踪法(PHTPA)应用于生物发光断层成像(BLT)这一光学分子成像模态领域。将BLT光源重建为一个L_(1/2)范数正则化问题,在迭代半阈值算法(HTA)的基础上,结合子空间跟踪和百分位阈值法对其求解。在数字鼠模型上设计多组仿真实验,对改进的半阈值算法进行有效性和收敛性的评估。仿真结果表明,与原有的HTA和迭代重赋权算法相比,PHTPA在不同光源设置下都能得到更为准确的重建结果。(本文来源于《光学学报》期刊2019年10期)
[6](2019)在《我国科学家在炎症超声/生物发光成像方面取得重要进展》一文中研究指出炎症是一种免疫反应,包括神经退行性疾病和癌症等各种炎症性疾病。目前临床检测使用的发光试剂鲁米诺能与炎症区域产生的髓过氧化物酶(MPO)进行发光反应,从而实现对炎症的生物发光成像。然而,鲁米诺发射的蓝光波长较短,只能用于表皮组织炎症的检测。(本文来源于《石河子科技》期刊2019年03期)
余景景,李启越,贺小伟[7](2019)在《基于通用迭代收缩阈值算法的多光谱生物发光断层成像》一文中研究指出生物发光断层成像(bioluminescence tomography, BLT)是一种高灵敏非侵入式光学分子成像模态,但近红外光在生物组织中传输的复杂性及表面测量信息的有限性,对BLT光源重建算法提出了较高要求.本文提出了一种基于通用迭代收缩阈值(general iterative shrinkage and threshold,GIST)的BLT重建算法,采用非凸平滑剪切绝对偏差(smoothly clipped absolute deviation, SCAD)惩罚项,并通过迭代求解对非凸惩罚项有解析解的邻近算子问题来获得优化结果.此外,重建中也结合了多光谱测量和收缩可行域策略以降低逆问题的不适定性.为评估该算法的光源定位及多光源辨识能力,本文设计了多组仿真和物理仿体实验,并将GIST与几个典型稀疏重建算法进行了对比.实验结果表明GIST算法在不同光源深度和间隔距离的实验中在中心定位误差方面有较大优势.(本文来源于《中国科学:信息科学》期刊2019年06期)
方子叶[8](2019)在《基于改进半阈值法的生物发光断层成像仿真研究》一文中研究指出生物发光断层成像(Bioluminescence Tomography,BLT)通过生物体表面获取到的有限测量信息来估计内部生物自发荧光光源的分布,实现在分子水平观测生物体的各种生物学过程。这一在体无创成像模态已成为分子成像领域的研究热点,并在恶性肿瘤早期检测及治疗、药物开发及疗效评估等预临床医学研究中表现出巨大的应用潜力。但BLT光源重建是一个典型的不适定逆问题,而且近红外光在生物组织中传播时要经历多次的散射和吸收,增加了光源重建的难度,因此BLT的广泛应用,仍依赖光源重建算法的不断发展。本文围绕BLT光源重建算法的研究开展了以下两方面的工作:首先将BLIT光源重建建模为一个基于L1/2范数正则化的优化问题,并将迭代半阈值算法(Half Thresholding Algorithm,HTA)引入进来对此非凸优化模型进行求解。为评估HTA算法在BLT重建中的性能,设计了多组数字鼠模型上的仿真实验,将HTA算法与求解L1范数正则化重建模型的迭代软阈值算法(Iterative Soft Thresholding,IST)进行了对比研究。结合数字鼠仿真实验以及收敛性实验,可以看出在采用混合谱测量数据,以及不采用任何可行区域先验信息的条件下,HTA算法在重建光源中心定位误差上,总体表现要优于IST算法,但在双光源重建中HTA算法存在位置偏差较大等问题,IST算法的收敛速度比HTA算法略快。为进一步改善重建图像的质量,本文在HTA的基础上,结合子空间跟踪(Subspace pursuit,SP)和百分位阈值法,提出了一种改进的重建算法——百分位半阈值匹配追踪法(Percentile Half Thresholding Pursuit Algorithm,Percentile HTPA),即将HTA算法求得的解作为SP算法的候选集,通过两轮迭代得到最终的解。该方法结合匹配追踪和半阈值法的优点,并且阈值选取基于数据驱动的排序模型,减少了重建中的人为干预,进一步提高了重建的精度。数字鼠模型上的多组仿真实验结果表明:与原有的HTA算法和求解L1/2范数正则化重建模型的迭代重赋权算法相比,所提出的百分位半阈值匹配追踪算法,在不同光源设置下都得到了更为准确的重建结果。收敛性实验结果表明Percentile HTPA算法的收敛速度虽然与HTA算法相似,但其中心误差更小。(本文来源于《陕西师范大学》期刊2019-05-01)
徐峰,海澳,马雅茹,仇丽颖,李敏勇[9](2019)在《基于luciferin-luciferase体系的肼生物发光探针的合成、体外评价及活体成像》一文中研究指出本文设计合成了一个用于可视化分析检测肼(N_2H_4)的生物发光探针(bioluminescent probe for hydrazine,BPH),并完成对其光学响应性能和活体成像的评价。本文所描述的肼生物发光探针(BPH)是通过在光学报告基团萤火虫荧光素(firefly luciferin)的适当修饰位点合理设计引入肼的特异性识别基团(乙酰基)以达到检测肼的目的,并且该探针以高选择性和高灵敏度等显着优点成功应用于活体水平对肼的可视化分析。实验结果表明,无论是在复杂的自然环境中还是在动物体内,本研究所发展的生物发光探针BPH是一种具有高创新性和广泛应用价值的检测肼的方法。(本文来源于《药学学报》期刊2019年05期)
徐元达[10](2019)在《基于纳米探针和外电场作用下的ATP生物发光检测系统研究》一文中研究指出随着社会经济的不断进步,人们对健康饮食的意识在不断地加强,现如今人们对饮食的习惯已经发生了巨大的改变,对“吃”的要求更已经不再仅仅停留在温饱阶段,同时更是对食品的安全提出了越来越高的要求,面对着人们对食品安全要求的不断提高,传统的细菌检测方法越来越无法满足人们的需要,使得设计一种快速准确的食品安全检测系统成为一个重要课题,由此我们提出这种基于纳米探针和石墨烯透明电极技术的ATP生物发光检测系统。纳米探针技术是一种纳米技术与生物技术相结合的综合性交叉学科技术,也是日前国际生物技术研究领域中的热点前端技术,在医药卫生、基因工程、微生物识别等领域都有着十分明确的产业化背景。尤其是在医药卫生的检测方面,纳米探针技术能够实现对细菌进行特异性的识别和富集,能够极大地提高细菌检测的检测精度。石墨烯透明电极(GTE)是一种新型的透明柔性电极材料,具有透明度高、重量轻、柔韧性好、制备量大、成本低等优点,并广泛应用于电子设备、光电设备、储能设备等领域。叁磷酸腺苷(ATP)生物发光技术是一种快速的细菌检测系统,由于ATP广泛存在于各种细菌当中,所以该方法普遍适用于大多数细菌及细胞的检测,其检测时间可以控制在二十分钟内,因此在细菌的快速检测领域具有广泛的应用前景。本设计是以ATP发光技术为基础,通过纳米探针技术与石墨烯电极技术改进的生物检测系统,能够快速准确地检测食品中的细菌。该系统不但利用纳米探针通过抗原和抗体之间的特异性连接捕获和富集大肠杆菌,同时利用石墨烯透明电极产生的弱电场催化ATP荧光反应,进一步提高系统的检测精度,实验结果表明该方法与传统检测方法具有很好的相关性,线性相关度可达0.972,同时本设计还包含了一套试剂加注单元,提高了系统的检测效率,使得检测时间可以控制在20分钟内。通过纳米探针的富集作用也使得系统的检测范围得到了提高,检测范围达到10~2~10~6CFU/mL。此外通过检测不同食品污染物测得该系统具有令人满意的性能,可以满足现场快速检测的要求。(本文来源于《山东师范大学》期刊2019-03-12)
生物发光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目的选用稳定表达荧光素酶报告基因的人源性肝癌细胞株(HCCLM3-Luc),构建人肝癌细胞株原位癌荷瘤裸鼠动物模型。方法活体成像仪定量分析不同细胞数量HCCLM3-Luc的荧光强度表达情况,并检测各细胞数量的荧光素酶活性,探索HCCLM3-Luc荧光素酶产生的光子量与肿瘤细胞数量之间的线性相关性。采用肝叶原位接种HCCLM3-Luc瘤块组织和尾静脉注射HCCLM3-Luc细胞悬液,分别构建人肝癌裸小鼠原位癌模型;比较两种方法构建人肝癌细胞株原位癌裸鼠模型的可行性,并优化模型构建中的关键因素。结果 HCCLM3-Luc细胞数量的成正相关,(相关系数R~(2 )=0.9989,直线方程式:Y=1155.8X+1×10~6),平均ROI值约为每个细胞140光子/s。采用肝叶原位接种组的原位瘤成瘤率[(82.5±7.2)%]明显高于尾静脉注射[(34.1±13.2)%]。结论本课题构建了生物发光人肝癌细胞株原位癌裸鼠模型,该模型可采用小动物成像仪实时监测肿瘤生长情况。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生物发光论文参考文献
[1].郑旭阳,钟川,梁梦迪,向婷颖,田茂燕.利用生物发光技术筛选番茄抗青枯病种质[C].中国园艺学会2019年学术年会暨成立90周年纪念大会论文摘要集.2019
[2].赵源,张超超,路璐,吴文斌,朱贤丹.生物发光人肝癌裸小鼠原位癌模型的构建[J].中国比较医学杂志.2019
[3].康婷,海澳,马雅茹,柯博文,秦勇.基于luciferin-luciferase体系的肼生物发光探针的设计、合成与光学评价[J].华西药学杂志.2019
[4].王爽,许坚吉,刘晓霓,陈德喜.荧光素酶生物发光报告体系的优化及在肝癌荷瘤裸鼠模型中的应用[J].实用肝脏病杂志.2019
[5].方子叶,余景景.基于改进半阈值法的生物发光断层成像仿真[J].光学学报.2019
[6]..我国科学家在炎症超声/生物发光成像方面取得重要进展[J].石河子科技.2019
[7].余景景,李启越,贺小伟.基于通用迭代收缩阈值算法的多光谱生物发光断层成像[J].中国科学:信息科学.2019
[8].方子叶.基于改进半阈值法的生物发光断层成像仿真研究[D].陕西师范大学.2019
[9].徐峰,海澳,马雅茹,仇丽颖,李敏勇.基于luciferin-luciferase体系的肼生物发光探针的合成、体外评价及活体成像[J].药学学报.2019
[10].徐元达.基于纳米探针和外电场作用下的ATP生物发光检测系统研究[D].山东师范大学.201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