导读:本文包含了萃取机理论文开题报告文献综述、选题提纲参考文献及外文文献翻译,主要关键词:机理,溶剂,离子,花青素,斜率,生物,低阶。
萃取机理论文文献综述
管磬馨,胡文忠,于皎雪,王宇,张越[1](2019)在《超临界流体萃取技术的抑菌机理及其在鲜切菜保鲜中的应用》一文中研究指出鲜切菜除了具有营养、健康、新鲜的优点,还具有即食和即用的特性,因其能节省消费者的时间,还能通过统一机械化生产和废物回收处理,实现转废为宝的目标而在国内外市场份额变的越来越大。但鲜切菜在加工过程中由于受到机械损伤而发生细胞衰老、品质劣变、微生物生长繁殖、风味损失和营养损失等一系列的不良变化,降低了鲜切菜的整体品质并导致货架期大大缩短。超临界流体萃取作为一种新兴的物理保鲜技术通过破坏分离细菌的细胞膜、细胞壁、细胞形态和改变其原本正常的生化反应和遗传过程,从而抑制鲜切果蔬表面的微生物生长和繁殖,达到延长货架期。本文主要概括了超临界流体萃取技术对鲜切菜保鲜的国内外研究现状,总结了其对鲜切菜的品质、生理代谢及生物安全方面的影响,为超临界流体萃取在鲜切领域的进一步研究提供理论依据。(本文来源于《中国食品科学技术学会第十六届年会暨第十届中美食品业高层论坛论文摘要集》期刊2019-11-13)
李杨刚,何静,廖方文,柳涛,代杰[2](2019)在《甲基磺酸溶液萃取提铟过程中消除第叁相及破乳的机理研究》一文中研究指出以P204为萃取剂对含铟甲基磺酸溶液进行萃取提铟,考察了铅离子浓度、骨胶及木质磺酸钠添加量、温度、水相pH值等因素对萃取提铟过程中产生第叁相和乳化现象的影响,观察了第叁相和乳状液内的微观形态,研究了超声波对第叁相和乳状液的干扰效果。结果表明,在铅离子浓度小于0.45 g/L、骨胶浓度和木质磺酸钠添加量分别小于0.103 g/L和0.053 2 g/L、温度10~50℃、水相pH值小于2的条件下,铟的萃取过程中没有产生第叁相和发生乳化现象。铅离子浓度引起的第叁相由无规则密集白色絮状物组成,无法通过超声波干扰消除;添加剂浓度、温度和水相pH值等参数控制不当会引起O/W型的乳化现象(不同粒径的水珠分布在有机相中),该乳状液可以采用超声波干扰破乳。(本文来源于《矿冶工程》期刊2019年05期)
高丹丹,李东东[3](2019)在《浅析如何在溶剂萃取机理研究中正确使用斜率法》一文中研究指出斜率法是萃取机理研究最为常用的方法之一。尽管其理论基础和使用方法非常简单,但该方法却常常被误用,导致其非但不能有效的确定萃取机理,反而产生了误导性结论。本文以t-BAMBP萃取碱金属离子(K~+、Rb~+、Cs~+)体系为例讨论了常见的错误用法以及造成这类情况的根源问题,之后对其他萃取体系中类似错误用法进行了简要评述,表明斜率法的错误使用主要源于对萃取反应方程式的错误假定及对工作方程推导过程中引入的近似处理理解不当。最后总结了在萃取机理研究中正确使用斜率法的几点注意事项。(本文来源于《盐湖研究》期刊2019年03期)
Swagatika,SATPATHY,Sujata,MISHRA[4](2019)在《DEHPA在Petrofin中萃取分离La(Ⅲ)和Ni(Ⅱ)的动力学与机理(英文)》一文中研究指出采用界面积恒定的连续搅拌萃取池,研究在乳酸存在条件下,以用Petrofin稀释的二-2-乙基己基磷酸(DEHPA)作萃取剂从硝酸盐介质中萃取分离La(Ⅲ)与Ni(Ⅱ)的动力学。考察搅拌速度、界面积、p H值、乳酸浓度、萃取剂浓度、金属离子浓度和温度对萃取速率的影响。结果表明,该萃取体系是受扩散控制的,界面反应为速率控制步骤。两种金属离子的萃取速率均与p H值无关。La(Ⅲ)和Ni(Ⅱ)的萃取速率与乳酸浓度和金属离子(La(Ⅲ)或Ni(Ⅱ))浓度呈线性关系。La(Ⅲ)的萃取速率与DEHPA浓度呈线性关系,而Ni(Ⅱ)的萃取速率则与DEHPA浓度的1.5次方呈线性关系。在低界面积和低搅拌速度的条件下,从硝酸盐溶液中分离La(Ⅲ)和Ni(Ⅱ)是可行的。(本文来源于《Transactions of Nonferrous Metals Society of China》期刊2019年07期)
薛宏坤[5](2019)在《微波诱导压力强化萃取蓝莓花青素的机理、特性与工艺研究》一文中研究指出蓝莓中花青素具有较高的营养、保健和药用价值,市场认知度高,需求量大。因此,对蓝莓花青素提取工艺的研究显得十分必要。微波作为一种高效、环保、过程易控制和节约成本的提取手段,已经广泛应用于天然产物的提取。但微波辅助萃取(Microwave-assisted extraction,MAE)由于电磁场分布不均和物料特性等诸多因素的影响,使得萃取液温度分布不均,局部高温导致花青素降解,降低了蓝莓的营养价值。针对该问题,本课题拟从获得高得率和低降解率花青素角度出发,首先,建立萃取条件与萃取液介电特性的数学模型,分析萃取条件对萃取液介电特性的变化规律,同时建立MAE过程中的仿真模型,分析蓝莓萃取液内部传热、传质和微波能吸收规律;其次,基于电磁场、固体传热和固体力学理论,建立微波压力作用下蓝莓细胞壁破裂多物理场耦合的数学模型,进而分析微波强化萃取蓝莓花青素的本质原因;再次,依据Fick第二定律建立MAE花青素获取和降解的同步模型,揭示蓝莓花青素在微波作用下的传递机理;最后,在以上理论研究的基础上,研究MAE蓝莓花青素的提取和纯化工艺、花青素结构鉴定及体外抗氧化活性。基于上述研究内容,研究结论主要从花青素的萃取机理、特性(萃取、纯化和抗氧化)及工艺(萃取和纯化)叁方面进行归纳,具体结论如下:(1)在机理方面,首先依据所建立介电特性的变化模型,得出试验因素(微波强度、萃取时间、乙醇体积分数和料液比)均能显着影响萃取液介电常数和介电损耗因子;其次,通过建立MAE过程中的仿真模型,研究发现在萃取容器中心处有最大的微波能吸收,温度由容器中心向边缘呈降低趋势;通过台架试验得出萃取花青素的临界温度为50℃℃,在高于50℃℃花青素降解起主导作用,低于50℃℃花青素获取起主导作用。然后,建立微波作用下压力破裂蓝莓细胞壁多物理场耦合的数学模型,通过对比细胞内模拟温度与试验温度及电镜观察模型所预测破壁点时细胞微观结构,以验证该模型的合理性和可靠性;依据所建立的模型,发现细胞内压力和应力变化均呈现由内向外逐渐降低的趋势,从受力云图发现正六棱柱细胞的破裂危险点先出现在端面中心处,后出现在正六棱柱棱上。最后,建立MAE过程中能同时表征花青素获取和降解的同步模型,研究发现萃取动力学常数和降解动力学常数均随萃取温度升高而增大,而随料液比增加均呈现先增加后降低的趋势。(2)在特性方面,通过萃取花青素特性研究发现,花青素萃取率随萃取温度和萃取时间增加均呈现先增加后降低趋势,而随料液比增加呈现先增加后趋于平稳趋势。花青素的纯化特性研究表明,随上样流速、上样液浓度和上样液pH增加,AB-8大孔树脂对花青素吸附率均呈现先增加后降低的趋势;随洗脱剂浓度、洗脱流速和洗脱流速pH增加,AB-8大孔树脂对花青素解吸率均呈现先增加后降低的趋势。花青素的抗氧化特性结果表明,纯化前花青素粗提物(A00)和经AB-8大孔树脂-Sephadex LH-20联用纯化后获得的花青素组分飞燕草素-3-葡萄糖苷(A3)和矢车菊素-3-葡萄糖苷(A4),其对抑制脂质过氧化和DPPH自由基清除率的 IC50分别为 0.77±0.02、0.34±0.02、0.42±0.01 mg/mL 和 0.40±0.01、0.16±0.01、0.18±0.01 mg/mL,对 ABTS+和 OH 自由基清除率的 IC50 分别为 117.32±3.59、64.16± 1.33、85.18±2.01 mg/mL 和 0.58±0.02、0.29±0.02、0.34±0.01 mg/mL,对α-葡萄糖苷酶抑制率的 IC50 分别为8.51±0.12、4.81±0.15、6.40±0.28 mg/mL。(3)在工艺方面,首先采用遗传算法优化得到变功率微波萃取蓝莓花青素工艺参数组合为:第I阶段微波功率870 W、转换点温度36℃、第Ⅱ阶段微波功率为400 W,花青素萃取率和降解率分别为85.19%和6.69%,并建立该模式下相似准则模型,利用该模型可将萃取工艺推广到更大型的微波萃取设备中。然后,在最佳提取工艺基础上,所得AB-8大孔树脂的纯化工艺为最佳吸附条件:上样流速1.0 mL/min、蓝莓花青素浓度1.0 mg/mL、pH 3.0,最佳解吸条件:洗脱剂乙醇浓度60%、洗脱剂流速1.0 mL/min、pH 3.0;花青素纯度从4.58%增加到45.62%,再经Sephadex LH-20进一步纯化,花青素纯度又提高了 45.34%,得到两种花色苷:飞燕草-3-葡萄糖苷(含量35.82 mg/100g、纯度90.55%)和矢车菊-3-葡萄糖苷(含量41.06mg/100g、纯度91.37%)。最后,经HPLC-ESI/MS鉴定,得出蓝莓粗提液中具有13种花青素组分:飞燕草素-3-半乳糖苷、飞燕草素-3-葡萄糖苷、矢车菊素-3-半乳糖苷、飞燕草素-3-阿拉伯糖苷、矢车菊素-3-葡萄糖苷、牵牛花素-3-半乳糖苷、矢车菊素-3-芸香糖苷、牵牛花素-3-葡萄糖苷、芍药素-3-(6-丙二酰)-葡萄糖苷、牵牛花素-3-阿拉伯糖苷、芍药素-3-葡萄糖苷、锦葵素-3-半乳糖苷和芍药素-3,5-二已糖苷。本研究揭示了微波辅助萃取蓝莓花青素传热传质、微波能吸收、压力破裂细胞壁的机理,解析了花青素萃取、纯化和抗氧化特性,优化得出高得率、低降解率的萃取工艺,研究结果可为高附加值浆果中活性成分的高效提取和纯化提供依据。(本文来源于《东北农业大学》期刊2019-06-01)
孙盼[6](2019)在《阴离子效应强化金属萃取分离的界面机理研究》一文中研究指出在金属离子的溶剂萃取分离过程中,共存盐离子对金属离子的萃取行为有着重要的影响,这种现象称之为盐离子效应。目前,人们对于萃取过程中盐离子效应作用机理的认识还比较缺乏,特别是微观层次。从界面分子层次来研究萃取行为是当前萃取化学研究的前沿,这也为理解萃取过程中盐离子效应的微观机理提供了新方向。本文从离子的界面行为出发,分别针对阴离子(钒、铬)和阳离子(稀土)萃取过程盐离子效应中阴离子的作用机理进行了研究。在理解阴离子微观作用机理的基础上,提出了新方法用于强化碱性介质钒、铬的萃取分离、稀土与过渡金属间的萃取分离以及相邻稀土Pr/Nd的萃取分离。具体研究内容和结果如下:通过搭建全内反射紫外可见吸收光谱装置研究了碱性条件下盐离子在有机溶液/水溶液界面的竞争吸附行为。发现不同盐离子对界面的亲和力存在差异,而且其大小服从SCN->ClO4->I->NO3->Br->Cl->SO42-的顺序,即Hofmeister序列。通过实验验证了离子在隐埋的液/液界面吸附行为中的Hofmeister序列。进一步,通过分子动力学模拟研究了盐离子在有机溶液/水溶液界面的竞争吸附行为,从分子层次揭示了离子在界面竞争吸附行为中的Hofmeister序列。这为理解盐离子与钒、铬离子在界面的竞争吸附行为提供了理论基础。采用衰减全反射红外光谱研究了碱性条件下硫酸根离子与钒、铬离子在界面的竞争吸附行为。发现在硫酸根离子浓度增加过程中,铬离子的表面红外特征峰的强度发生明显的降低,而钒离子的表面红外特征峰则几乎不发生变化。为了进一步阐明钒、铬离子这种界面吸附行为的差异,采用分子动力学模拟研究了硫酸根离子与钒、铬离子在界面的竞争吸附行为。研究结果表明,可以通过硫酸根离子调控钒、铬离子在界面的选择性吸附行为,从而为发展碱性介质分离钒、铬的新方法提供了理论基础。根据离子在界面竞争吸附行为的研究结果,提出了一种新方法用于强化碱性介质中钒、铬的萃取分离。在酸化伯胺-硫酸钠萃取体系中,通过调控水溶液中硫酸钠的浓度,选择性抑制铬的萃取,从而实现钒、铬在碱性介质中的有效分离。研究表明,钒在有机相中的萃取机理为阴离子交换反应,其中钒以HVO42-的形态与有机相中的NO3-发生阴离子交换反应。热力学研究表明,钒的萃取为放热反应。反萃实验表明,采用硝酸钠溶液可以将负载有机相中的钒有效地反萃下来,反萃后得到的有机相具有较好的循环使用性能。研究了中性膦类萃取剂萃取稀土过程中特殊的盐离子效应。与传统的盐析效应理论不同,本文发现盐离子促进稀土萃取的能力还与盐的浓度密切相关。在低盐浓度条件下,不同盐离子促进稀土萃取的能力服从SCN->ClO4->NO3->Br->Cl-的顺序,即Hofmeister序列。而在高盐浓度条件下,不同盐离子促进稀土萃取的能力不再服从Hofmeister序列,而变成NO3->SCN->ClO4->Br->Cl-的顺序。采用分子动力学模拟研究了 TOPO与稀土离子在界面的相互作用机理。结果表明,低盐浓度条件下,盐阴离子的界面亲和力主导稀土萃取过程中的盐离子效应。高盐浓度条件下盐阴离子的界面亲和力和盐析能力将共同主导TOPO萃取稀土过程中的盐离子效应。研究了非功能离子液体萃取稀土过程中的盐离子效应。结果表明,盐离子促进稀土在非功能离子液体中萃取效率的能力服从SCN->N03->Br->Cl->C1O4-的顺序。通过分子动力学模拟结果分析,发现萃取配合物中盐离子作为桥梁连接着稀土离子与离子液体。进一步,通过分析不同盐离子的水化能力及其与稀土离子的配位能力,提出非功能离子液体萃取稀土过程中的盐离子效应可以归因于盐离子的水化行为和盐离子与稀土离子间配位能力的协同作用。这为进一步利用盐离子的配位能力调控不同金属离子的萃取分离行为提供了理论基础。提出了一种新的离子液体基双水相萃取体系,用于从过渡金属中萃取分离稀土。研究发现,利用硝酸根离子与稀土离子和过渡金属离子间配位能力的差异,可以选择性地从溶液中萃取Nd,从而实现Nd与Fe、Co、Ni之间的有效分离。结合核磁共振氢谱和分子动力学模拟发现,硝酸根离子在Nd3+的内配位层,而离子液体则在Nd3+的外配位层,硝酸根离子作为桥梁连接了离子液体与Nd3+。不仅如此,由于该离子液体基双水相体系中液/液界面两侧具有相似的微观环境,导致该体系具有极低的粘度和超低的界面张力。这些特征有利于稀土离子在界面的传质动力学,从而提高其萃取动力学。提出了一种由P507有机相、离子液体富集相和硝酸钠水溶液相组成的叁液相萃取体系,用于强化相邻稀土Pr/Nd间的萃取分离。研究发现,相比于有机-水溶液两相体系和离子液体基双水相体系,Pr、Nd在叁液相体系中的分离效率得到了显着的提高。这可以归因于P507有机上相和离子液体富集中相对Pr、Nd具有相反的萃取选择性,即存在“外推拉效应”。通过分析发现,离子液体富集相对稀土的反序萃取可以归因不同稀土离子与硝酸根离子配位能力的差异。全稀土萃取实验结果表明,有机上相易于萃取重稀土,而离子液体富集中相易于萃取轻稀土。因此,所提出的叁液相萃取体系可以同时实现轻稀土与重稀土的分离富集。(本文来源于《中国科学院大学(中国科学院过程工程研究所)》期刊2019-06-01)
蒋秀梅[7](2019)在《盐穗木正丁醇萃取物对金黄色葡萄球菌抑菌机理及安全性的研究》一文中研究指出据研究报道,盐穗木正丁醇萃取物对金黄色葡萄球菌有抑菌活性,且抑菌效果较为显着,但其抑菌机理尚无定论。本实验通过研究盐穗木正丁醇萃取物对金黄色葡萄球菌细胞膜通透性、细胞壁完整性、菌体代谢活力等方面,系统的阐明盐穗木正丁醇萃取物对金黄色葡萄球菌的抑菌机理。并采用小鼠的体内安全试验检验盐穗木正丁醇萃取物的毒性大小,为盐穗木正丁醇萃取物的开发和应用提供基础理论依据。本研究主要内容和结果如下:采用琼脂二倍稀释法测定盐穗木正丁醇萃取物对金黄色葡萄球菌的最低抑菌浓度(MIC)为25mg/mL,最低杀菌浓度(MBC)为50mg/mL。通过电导率法、可见分光光度法及酶标仪检测法测定菌悬液中电导率、小分子物质(钾离子)及大分子物质(核酸)泄漏情况,反映盐穗木正丁醇萃取物对金黄色葡萄球菌细胞膜的作用机制。结果显示,当盐穗木正丁醇萃取物作用菌体后,使胞内小分子物质(钾离子)及大分子物质(核酸)泄漏至胞外,说明盐穗木正丁醇萃取物可改变金黄色葡萄球菌细胞膜的通透性。通过微量酶标法、酶联免疫分析、红外光谱检测法测定菌悬液中碱性磷酸酶含量、肽聚糖含量及细胞壁化学键变化情况,反映盐穗木正丁醇萃取物对金黄色葡萄球菌细胞壁的作用机制。结果显示,当盐穗木正丁醇萃取物作用菌体后,使菌体内碱性磷酸酶泄漏至胞外,同时对细胞壁化学键产生轻微影响,但对细胞壁肽聚糖含量无明显影响,说明盐穗木正丁醇萃取物可破坏金黄色葡萄球菌细胞壁的完整性。采用化学发光检测法及SDS-PAGE凝胶电泳检测金黄色葡萄球菌ATP释放含量及菌体蛋白合成表达情况,反映盐穗木正丁醇萃取物对金黄色葡萄球菌代谢活力的作用机制。结果显示,不同浓度盐穗木正丁醇萃取物处理金黄色葡萄球菌均使菌悬液中ATP含量下降;加入盐穗木正丁醇萃取物的菌体出现部分蛋白条带的缺失。说明盐穗木正丁醇萃取物可影响金黄色葡萄球菌的代谢活力。采用小鼠体内安全试验反映盐穗木正丁醇萃取物毒性大小。结果显示,当以一天内多次给药总剂量达60 g/(kg bw)的盐穗木正丁醇萃取物灌胃并未引起小鼠的死亡,说明盐穗木正丁醇萃取物毒性较小。(本文来源于《塔里木大学》期刊2019-06-01)
李宏俊[8](2019)在《低阶煤/生物质超临界CO_2/C_2H_5OH萃取过程中理化性质演变及提质机理的研究》一文中研究指出我国低阶煤(褐煤和次烟煤)资源丰富,约占全国煤炭储量的45.68%,生物质资源总潜力为7.56亿吨标准煤/年,拥有广阔的利用前景。储量丰富的低阶煤和生物质的开发利用是满足我国能源需求的重要途径,也是推动经济发展的必然要求。低阶煤及生物质有含水量和含氧量高、热值低、不易运输和储存的缺陷,通过提质改性,实现低阶煤和生物质资源的清洁高效利用意义重大。本文以低阶煤和生物质的溶剂萃取提质过程为研究对象,分别对超临界CO2(SCCO2)干燥低阶煤动力学过程、低阶煤和生物质理化性质演变规律及低阶煤与CO2溶剂分子之间的作用机理开展了研究。通过建立模型,描述了超临界CO2干燥低阶煤的动力学过程;考察了萃取温度、萃取时间等因素对褐煤理化性质的影响,总结了提质褐煤理化性质的演变规律及各理化性质参数之间的相关性,分析了提质褐煤理化性质改善的机理,并利用量子化学方法计算了 CO2分子与褐煤分子之间的相互作用;基于超临界C02-C2H5OH混合溶剂体系对低阶煤和生物质进行热溶萃取,考察了萃取温度、CO2初始压力、萃取时间、乙醇/样品比等因素对萃取率的影响,获得了有价值的萃取液和萃余物,实现了低阶煤和生物质的分级利用。(1)研究了昭通褐煤和呼伦贝尔褐煤的超临界CO2萃取干燥过程。实验结果表明,超临界CO2作为介质干燥褐煤具有水分扩散系数大、干燥速率快的优点。在干燥温度不高(62-102℃),介质流速较低的条件下,超临界CO2萃取干燥过程中昭通褐煤的水分扩散系数为0.9951×10-8-1.6135×10-8m2/s,呼伦贝尔褐煤的水分扩散系数为0.9499×10-8-1.4649×10-8m2/s,比相同温度下以空气和氮气为干燥介质的流化床干燥过程水分扩散速率快。超临界CO2干燥昭通褐煤与呼伦贝尔褐煤的活化能分别为11.62kJ/mol和10.56kJ/mol,比传统干燥方式低,表明超临界CO2萃取有利于干燥过程中褐煤水分的扩散。(2)研究了超临界CO2萃取改质过程对低阶煤理化性质的影响。超临界CO2萃取提质褐煤的固定碳含量增大,氧碳原子比(AO/C)降低,提质褐煤的孔结构得到改善,改善幅度在一定范围内与萃取时间和萃取温度成正比。提质褐煤的芳香度增大,含氧物质含量降低,反应性显着增强,作为对照的新疆次烟煤,其孔结构、反应性变化较小,这可能与煤阶的不同有关。(3)系统考察了超临界CO2萃取提质的过程中,低阶煤孔结构参数、分形维度与萃取条件之间,以及分形维度与孔结构参数、平均反应速率之间的关系。呼伦贝尔褐煤的中孔和微孔结构在超临界CO2萃取过程中得到拓展,大孔结构所占比重降低;昭通褐煤的中孔和大孔结构在萃取过程中得到拓展,大孔结构所占比重增大,这种不同的现象可能是因为两种褐煤灰含量的不同所致。提质呼伦贝尔褐煤分形维度D1减小,D2增大,提质昭通褐煤分形维度D1和D2均减小,D1与平均孔径呈正相关,与比表面积和孔容呈负相关,D2则呈正相关。(4)研究了超临界CO2萃取改善低阶煤孔结构的机理。CO2分子与褐煤模型化合物之间存在着叁种相互作用,即C…C相互作用、C…O相互作用、H…O相互作用,其中以C…O原子相互作用为主。CO2分子与褐煤模型化合物苯环上的C原子之间形成成键强度的相互作用力,与含氧官能团(羧基、羰基、羟基和醚氧键)以及氢原子之间形成氢键和色散作用强度的相互作用力,其中含氧官能团相互作用力强度排序为:醇羟基>羧基=羰基=醚氧键。(5)考察了物料性质对超临界CO2萃取效果的影响。随着物料挥发分含量的降低,超临界CO2萃取改质效果会减弱,适宜的萃取温度降低,即,褐煤的萃取提质效果>次烟煤的萃取提质效果>烟煤的萃取提质效果>无烟煤的萃取提质效果,石油焦与无烟煤的适宜萃取温度<烟煤的适宜萃取温度<次烟煤的适宜萃取温度<褐煤的适宜萃取温度。(6)基于超临界CO2-C2H5OH溶剂体系,研究了叁种生物质和呼伦贝尔褐煤进行了热溶萃取过程。结果表明,升高萃取温度、延长萃取时间、提高CO2初始压力、增大乙醇/样品比、减小物料粒径都会提高萃取率,其中萃取温度是最重要的影响因素。锯末、稻草、绿藻和褐煤萃取得到的液体中含有种类丰富的酯类和酚类物质。生物质萃余物的挥发分减少,固定碳含量升高,热值增大,含氧物质比重下降,芳香族物质比重上升,碳微晶结构持续生成,其结构有序性升高。将生物质固体萃余物与无烟煤、石油焦混合共气化,可以提升无烟煤和石油焦的气化反应性。(本文来源于《华东理工大学》期刊2019-05-14)
宋文丽[9](2019)在《加盐萃取2,3-丁二醇及其作用机理研究》一文中研究指出当今石油能源日益稀缺,通过廉价的可再生资源发酵生产的2,3-丁二醇被认为是未来发展过程中化学原料或燃料的潜在替代能源。但因为生物2,3-丁二醇的高沸点和高亲水性,以及发酵液成分复杂,产品浓度较低等特点,使得发酵液的下游分离极具挑战性。本文首先采用加盐萃取的方法分离模拟发酵液中的2,3-丁二醇,系统地探索了无机盐和有机溶剂的浓度、种类以及温度条件对2,3-丁二醇分离效果的影响,得到优选的盐析剂和萃取剂以及合适的分离工艺。结果表明,同一盐浓度下,盐对2,3-丁二醇的回收率符合:R(K_4P_2O_7)>R(K_3PO_4+K_2HPO_4)>R(K_3PO_4)>R(K_2CO_3)>R(K_2S_2O_3)>R(K_2HPO_4)。当K_4P_2O_7盐浓度大于450 g/kg时,回收率超过96.90%。增加盐浓度回收率增大。当加入的乙醇与模拟液的质量比为1:1时,达到分相的盐浓度可减小,K_4P_2O_7盐浓度只有250g/kg时,回收率就高达99.76%,继续增大盐浓度至400 g/kg,脱水率最终达到87.94%。其次,将优选的焦磷酸钾、磷酸钾、焦磷酸钾/乙醇和磷酸钾/乙醇四个体系用于真实发酵液的研究,考察了不同体系对发酵液杂质成分的去除作用,并比较了模拟发酵液和真实发酵液的萃取结果。结果表明,当焦磷酸钾的盐浓度为500 g/kg时,盐析体系对发酵液中2,3-丁二醇的回收率和脱水率分别达到92.57%和95.77%,残糖、菌体和蛋白的去除率分别为93.51%、99.89%和93.56%。当乙醇与发酵液质量比为1:1,焦磷酸钾的盐浓度为400 g/kg时,盐析萃取体系对发酵液中2,3-丁二醇的回收率和脱水率分别达到98.53%和85.67%,菌体和蛋白的去除率分别可以达到99.98%和94.12%,葡萄糖、乙酸、乳酸和丁二酸的去除率分别可以达到90.12%、78.81%、86.04%和87.95%,这大大减少了杂质对后续进一步分离的影响。最后,利用定标粒子理论计算了不同盐和溶剂的标准摩尔溶剂化自由能,结合310.15 K萃取实验,揭示盐效应作用机理。结果表明,可以用此理论去解释该体系的盐效应。影响萃取效果的主要因素是盐离子与溶剂分子间的静电作用能。其绝对值越大,分离效果越好。盐离子半径与电荷的比值越小,盐析剂的盐析能力越强。(本文来源于《华南理工大学》期刊2019-04-25)
吕天然[10](2019)在《溶剂萃取法从粉煤灰中分离回收镓及机理研究》一文中研究指出随着我国政府对LED行业发展规划的推动,以及半导体和太阳能电池行业的快速发展,我国镓的消费量将大幅增长。然而,在自然界中没有包含镓的独立矿床,其通常伴生于铝矿石、锌矿石、铁矿石、煤和其他岩石中。不断增长的市场需求和有限的自然资源引发了全球对镓资源的竞争。因此,开发从二次资源-粉煤灰中镓的回收技术成为当前研究的热点。几种回收分离技术已被研究应用,包括离子交换、化学沉淀、溶剂萃取等。其中,溶剂萃取具有高效、高选择性、操作成本低等优点,被广泛应用于金属的分离回收。协同萃取作为溶剂萃取的一种方法,具有提高待萃取金属萃取率和分离因子的优势。本文围绕酸性有机磷萃取剂、混合萃取剂和离子液体萃取剂,利用溶剂萃取法针对分离回收镓的促进作用与机理进行系统地研究,主要研究内容及结论如下:(1)对酸性有机磷萃取剂(D2EHPA、PC88A、Cyanex272),分别研究了水相酸度、萃取剂浓度对镓萃取率和萃余液平衡pH的影响,并确定了萃取机理方程式。最后,研究了不同的反萃液对镓的反萃效果。结果表明:酸性有机磷萃取剂的镓萃取能力如下:D2EHPA>PC88A>Cyanex 272。随着水相初始pH升高,越来越多的镓被萃取到有机相,且导致较高的平衡pH。另外,3 M的盐酸溶液为最佳反萃剂,叁种萃取剂的反萃能力与萃取能力相反。最后,推导出酸性有机磷萃取剂的萃取机理:Ga(OH)2,org++(HA)2,org=Ga(OH)2A·org+Haq+。(2)分别考察了酸性有机磷萃取剂(D2EHPA、PC88A、Cyanex 272)与中性萃取剂(TBP、N503)、碱性萃取剂(Alamine336)的二元混合体系对镓的萃取效果。因此,研究了二元混合体系中酸性有机磷萃取剂、中性萃取剂、碱性萃取剂的浓度对镓萃取率的影响,并与单独使用酸性有机磷萃取剂的镓萃取率作对比,考察其是否具有协同效应。结果表明:D2EHPA/PC88A/Cyanex 272与TBP/N503/Alamine336的二元混合体系中,只有Cyanex 272和Alamine336的二元混合萃取剂展现出显着的协同效应,并得到最高协同因子R=3.11。此外,其平衡pH值高于单独使用酸性萃取剂萃取镓。最后确定了协同萃取的反应机理:Ga(OH)2+ + H2A2 + 2R3N = Ga(OH)A2 + 2R3NH+。(3)通过酸碱中和法制得Bif-ILEs([A336][D2EHPA]、[A336][PC88A]、[A336][Cyanex272]),并利用Bif-ILEs研究金属镓的回收与分离。结果表明:Bif-ILEs的浓度升高到0.15 M,可以实现水相金属镓的完全萃取,表现出显着的内部协同效应(R=108.27)。且叁种Bif-ILEs对镓的萃取能力遵循以下顺序:[A336][D2EHPA]>[A336][PC88A]>[A336][Cyanex 272]。当水相酸度高于pH=1时,Bif-ILEs对镓的萃取率随着水相盐酸浓度增加而升高。而当水相酸度低于pH=1时,则相反。通过FT-IR发现,Bif-ILEs中分子间氢键消失形成双官能团结构,且在萃取过程中P=O与镓产生强相互作用。[A336][D2EHPA]、[A336][PC88A]、[A336][Cyanex 272]的萃取机理方程式如下:Ga(OH)2++Cl-+4[A336][D2EHPA]= Ga(OH)2Cl·4[A336][D2EHPA]Ga(OH)2++Cl-+ 4[A336][PC88A]= Ga(OH)2Cl·4[A336][PC88A]Ga(OH)2++Cl-+2[A336][Cyanex272]= Ga(OH)2Cl·2[A336][Cyanex272]最后,初始水相pH=2时,Bif-ILEs不仅具有较高的镓萃取率,还能实现水相中镓、铝金属的分离。(本文来源于《青岛科技大学》期刊2019-04-15)
萃取机理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以P204为萃取剂对含铟甲基磺酸溶液进行萃取提铟,考察了铅离子浓度、骨胶及木质磺酸钠添加量、温度、水相pH值等因素对萃取提铟过程中产生第叁相和乳化现象的影响,观察了第叁相和乳状液内的微观形态,研究了超声波对第叁相和乳状液的干扰效果。结果表明,在铅离子浓度小于0.45 g/L、骨胶浓度和木质磺酸钠添加量分别小于0.103 g/L和0.053 2 g/L、温度10~50℃、水相pH值小于2的条件下,铟的萃取过程中没有产生第叁相和发生乳化现象。铅离子浓度引起的第叁相由无规则密集白色絮状物组成,无法通过超声波干扰消除;添加剂浓度、温度和水相pH值等参数控制不当会引起O/W型的乳化现象(不同粒径的水珠分布在有机相中),该乳状液可以采用超声波干扰破乳。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萃取机理论文参考文献
[1].管磬馨,胡文忠,于皎雪,王宇,张越.超临界流体萃取技术的抑菌机理及其在鲜切菜保鲜中的应用[C].中国食品科学技术学会第十六届年会暨第十届中美食品业高层论坛论文摘要集.2019
[2].李杨刚,何静,廖方文,柳涛,代杰.甲基磺酸溶液萃取提铟过程中消除第叁相及破乳的机理研究[J].矿冶工程.2019
[3].高丹丹,李东东.浅析如何在溶剂萃取机理研究中正确使用斜率法[J].盐湖研究.2019
[4].Swagatika,SATPATHY,Sujata,MISHRA.DEHPA在Petrofin中萃取分离La(Ⅲ)和Ni(Ⅱ)的动力学与机理(英文)[J].TransactionsofNonferrousMetalsSocietyofChina.2019
[5].薛宏坤.微波诱导压力强化萃取蓝莓花青素的机理、特性与工艺研究[D].东北农业大学.2019
[6].孙盼.阴离子效应强化金属萃取分离的界面机理研究[D].中国科学院大学(中国科学院过程工程研究所).2019
[7].蒋秀梅.盐穗木正丁醇萃取物对金黄色葡萄球菌抑菌机理及安全性的研究[D].塔里木大学.2019
[8].李宏俊.低阶煤/生物质超临界CO_2/C_2H_5OH萃取过程中理化性质演变及提质机理的研究[D].华东理工大学.2019
[9].宋文丽.加盐萃取2,3-丁二醇及其作用机理研究[D].华南理工大学.2019
[10].吕天然.溶剂萃取法从粉煤灰中分离回收镓及机理研究[D].青岛科技大学.201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