导读:本文包含了新月弯孢菌论文开题报告文献综述、选题提纲参考文献及外文文献翻译,主要关键词:新月,硝酸盐,叶斑病,玉米,基因,角膜,缺陷。
新月弯孢菌论文文献综述
刘克心[1](2018)在《铁离子对新月弯孢菌(Curvularia lunata)有性世代发育的影响》一文中研究指出玉米弯孢叶斑病(Maize Curvularia Leaf Spot)是玉米生产重要的叶部病害,给我国玉米产业造成严重威胁。该病害主要由新月弯孢菌[Curvularia lunata(Wakker)Boed.]侵染引起,有性世代为月状旋孢腔菌(Cochliobolus lunata)。植物病原真菌有性世代发育主要受MAT基因调控,MAT基因在细胞间的识别以及假囊壳和子囊的形态建成等方面起主要作用。而在植物病原菌的生长发育和代谢过程中,金属离子也起到重要作用。因此,本文以新月弯孢菌为研究对象,探究重要金属离子对其有性世代发育的影响,在此基础上研究了铁离子通道关键基因酶基因(NPS6和Ftr1)和胞内铁载体生物合成酶基因(非核糖体肽合成酶2,NPS2)对新月弯孢菌有性世代发育的影响;同时研究了交配型MAT基因在新月弯孢菌生长发育及有性生殖过程中的功能,为进一步研究新月弯孢菌有性世代奠定了理论基础依据。取得的主要研究结果如下:1.4种金属离子对新月弯孢菌有性世代发育的影响在Sach’s培养基中分别添加Fe~(3+)、Cu~(2+)、Zn~(2+)、Mn~(2+)四种金属离子诱导新月弯孢菌产生有性世代,发现Fe~(3+)对假囊壳及子囊的产生有较好的促进作用,Zn~(2+)对子囊产生有一定的促进作用,Mn~(2+)对假囊壳及子囊产生无显着影响,Cu~(2+)对假囊壳的产生有一定抑制作用。当培养基中Fe~(3+)浓度为250μM时,对其有性世代促进作用最明显,过高或过低的Fe~(3+)浓度对新月弯孢菌的有性世代发育均有一定抑制作用。2.铁离子通道关键基因酶基因和胞内铁载体生物合成酶基因对新月弯孢菌有性世代发育的影响构建了新月弯孢菌ClNPS2基因敲除载体,利用ATMT技术获得交配型MAT1-1菌株的突变体ΔClnps2。以野生型MAT1-2菌株CX-3和MAT1-1菌株ZD958对峙培养为对照,分别采用菌株CX-3的ClNPS6、ClFtr1和ClNPS2突变体与菌株野生型ZD958对峙培养,结果发现,铁离子通道关键酶基因ClNPS6及ClFtr1基因缺失后对假囊壳和子囊的产生无显着影响,但胞内铁载体生物合成酶基因ClNPS2缺失后导致子囊及子囊孢子发育不良,外施Fe~(3+)可以部分恢复。3.交配型基因对新月弯孢菌有性世代发育的影响Southern blot试验证明,在新月弯孢菌中MAT基因为单拷贝。构建新月弯孢菌ClMAT基因的敲除载体,获得ΔClmat1-1和ΔClmat1-2。突变体在生长速率、产孢量及抗逆应答方面与野生型菌株无明显差别。但ΔClmat1-2菌落颜色明显变浅并且气生菌丝减少,ΔClmat1-1菌落气生菌丝较野生型减少。同时发现ΔClmat1-2孢子萌发率降低,在5h时最高为72%,ΔClmat1-1孢子萌发时间滞后,随着萌发时间的增加萌发率逐渐与野生型相同。在抗逆性、离子渗透与细胞壁完整性等指标的检测中发现,突变体对其不敏感。接种试验结果表明突变体致病力减弱。通过对峙培养诱导有性世代发育时发现,MAT基因缺失后,有性世代发育不良。(本文来源于《沈阳农业大学》期刊2018-06-01)
李国福[2](2016)在《新月弯孢菌(Curvularia lunata)交配型基因克隆分析及检测》一文中研究指出由新月弯孢菌[Curvularia lunata(Wakker)Boed.]侵染引起的玉米弯孢叶斑病是我国玉米主产区常发性的叶部病害之一,对中国的玉米生产造成巨大的威胁。目前已对该致病菌的毒素、黑色素、细胞壁降解酶及致病性分化等方面进行了研究,致病性变异是影响玉米弯孢叶斑病发生和流行的关键因素,而有性生殖是影响致病性变异重要因素之一。新月弯孢菌(Curvularia lunata)的有性态为新月旋孢腔菌属(Cochliobolus lunata),目前玉米弯孢叶斑病菌有性态在自然界中尚未发现。真菌的有性生殖主要是由交配型(Mating-type)基因控制,该基因控制雌雄配子配合和两性亲和细胞的激素调节机制,控制性别分化和有性发育,以及控制子囊孢子的大小等。同时,有性生殖过程使遗传物质重组,改变其后代的致病性和适应性。因此,研究新月弯孢菌的交配型,探讨交配型基因在有性生殖过程中的作用,对了解植物病原真菌的生活史以及病害的防治提供重要的理论依据。本文拟克隆C.lunata交配型基因,并进行系统进化发育分析和生物信息学预测分析,明确C.lunata交配型在我国玉米主产区的分布,力求丰富玉米弯孢叶斑病菌致病机理的研究。取得的主要研究结果如下:1.新月弯孢菌交配型基因克隆与生物信息学分析。本文克隆了新月弯孢菌的ClMAT1-1-1/ClMAT1-2-1基因(NCBI登录号:KU749293.1和KU749294.1)全长为1190bp和1087bp,分别包含1个内含子,2个基因侧翼序列相似性达98%以上。ClMAT1-1-1/ClMAT1-2-1基因分别编码378个和343个氨基酸,其中ClMAT1-1-1编码的ClMAT1-1蛋白包含一个保守的α结构域,属于MAT-alphal家族,参与有性生殖过程。ClMAT1-2-1基因编码的ClMAT1-2蛋白包含一个保守的HMG盒结构域,可能在DNA的转录、复制和蛋白与蛋白之间的互作过程中起作用。研究发现新月弯孢菌交配型位点与Cochliobolus heterdstrophus交配型位点极为相似。真菌交配型基因高度保守,与Cochliobolus属真菌交配型基因进行系统发育分析,发现C.lunata与C.heterostrophus、C.carbonum、C.ellisii、C.cymbopogonis亲缘关系较近,这与形态学的分类保持一致。2.玉米弯孢叶斑病菌及其近似属真菌的分类鉴定及系统发育分析。在2010年至2016年期间总共分离获得208个菌株,主要采集于我国玉米主产区的11个省份包括黑龙江、吉林、辽宁、河北、河南、山东、安徽、湖北、四川、贵州和云南。依据传统的形态学分类法结合分子生物学方法,共鉴定出189个新月弯孢菌(Curvularia lunata)菌株,5个膝曲弯孢菌(C.geniculata)菌株,10个玉米生平脐蠕孢菌(Bipolaris zeicola)菌株,2个穗状平脐蠕孢菌(B.spicifera)菌株和2个玉蜀黍平脐蠕孢菌(B.maydis)菌株。并且通过系统发育分析发现,这5种病原菌亲缘关系较近。其中玉蜀黍平脐蠕孢菌(B.maydis)和玉米生平脐蠕孢菌(B.zeicola)亲缘关系较近,构成一个亚分枝;新月弯孢菌(C.lunata)、穗状平脐蠕孢菌(B.spicifera)和膝曲弯孢菌(C.geniculata)亲缘关系相对较近,构成一个亚分枝。在这个亚分枝内,新月弯孢菌(C.lunata)和穗状平脐蠕孢菌(B.spicifera)聚为一个分枝,亲缘关系较近,在形态学分类上,这两个菌形态特征极为相似,均具有叁个隔膜(假隔膜),但新月弯孢菌分生孢子有弯曲。3.新月弯孢菌C.lunata交配型分布统计。新月弯孢菌C.lunata为典型的异宗配合真菌,存在2种交配型Mating type1-1(MAT1-1)和Mating type 1-2(MAT1-2)。供试189个新月弯孢菌(C.lunata)菌株中,除了湖北省和吉林省采集的菌株未检测到MAT1-1交配型外,在其他地区均检测到MAT1-1交配型。在山东省采集的菌株中未检测到MAT1-2交配型,其余地方均检测到MAT1-2交配型。所有供试C.lunata菌株中,MAT1菌株占40.74%;MAT2菌株占42.33%,MAT1-1:MAT1-2比率接近1:1;云南省C.lunata菌株占所有菌株的3.70%,MAT1-1:MAT1-2比率接近1:1:辽宁省C.lunata菌株占所有菌株的70.37%,MAT1-1:MAT1-2比率也接近1:1。此外研究发现在同一菌株中同时检测到MAT1-1和MAT1-2或者两者均未检测到,另外在部分地区MAT1-1和MAT1-2呈现偏分离现象。(本文来源于《沈阳农业大学》期刊2016-06-13)
王芬,肖淑芹,路媛媛,李国福,薛春生[3](2015)在《新月弯孢菌CX-3的ClSre1基因敲除载体构建》一文中研究指出玉米弯孢叶斑病(Corn Curvularia Leaf Spot)是在我国东北、华北和西南等地区发生的一种玉米叶部病害,主要侵染叶片,如遇适温高湿气候,病斑会迅速蔓延至整个植株,造成干枯,影响产量。玉米弯孢叶斑病可由多个种引起,其中新月弯孢菌(Curvularia lunata)是优势种,种内存在明显的致病力分化现象,存在多种致病类型,其中菌株CX-3致病力较强。研究发现C.lunata致病力与铁离子代谢密切相关,Sre1基因能够编码GATA转录因子,抑制铁载体的生物合成。因此,探讨C.lunata的Sre1基因与铁离子以及致病力的关系具有重要的意义。本研究以提交的玉米新月弯孢菌CX-3菌株Sre1cDNA(gi>635544255)为靶序列,在新月弯孢菌CX-3基因组数据库中进行Blast搜索,寻找到CX-3 Sre1基因,命名为ClSre1。设计分别带HindⅢ、SalⅠ和XmaⅠ、SacⅠ酶切位点的特异引物,克隆出827bp、803bp的ClSre1侧翼片段,成功构建含绿色荧光蛋白和潮霉素抗性的双元载体pPZP100HG,获得ClSre1基因的敲除载体,为通过农杆菌介导的遗传转化方法,获得ClSre1基因敲除突变体奠定基础,今后将对敲除子的表型及致病力进行分析,以明确该基因在C.lunata的功能及其调控机制,为玉米弯孢病菌致病分子机制的研究提供理论基础。(本文来源于《中国植物病理学会2015年学术年会论文集》期刊2015-07-21)
王露霞[4](2014)在《新月弯孢菌致角膜溃疡1例》一文中研究指出报告1例由新月弯孢菌感染引起的角膜溃疡。患者女,42岁。右眼反复红肿、疼痛、伴视力下降长达7年之久,曾在某院眼科中心诊断为"真菌性角膜炎并穿孔",给予药物治疗后病情好转,但上述症状反复多次出现,并逐渐加重,视力严重下降,为求进一步诊治来我院就诊,行右眼穿透性角膜移植+前房成形术,手术顺利,无手术并发症。术后15个月再次出现眼红、眼痛,眼角膜刮(本文来源于《中华医学会2014全国微生物学与免疫学学术年会论文汇编》期刊2014-08-20)
韦韬,李静,倪汉文[5](2011)在《稗草生防菌新月弯孢菌Culvularia lunata菌株J15(2)的安全性和致病力》一文中研究指出为了确定生防菌新月弯孢菌Culvularia lunata菌株J15(2)的安全性及防除稗草的潜力,研究了该菌株的寄主范围,接种孢子时稗草叶龄、接种后保湿时间、接种浓度对该菌株致病力的影响,土壤带菌对稗草出苗的影响,以及与化学除草剂的相互作用。结果显示,菌株J15(2)只能在稗草上侵染并扩展;接种孢子后保湿24 h,对2叶期稗草抑制率可达55.6%,对1.5叶期稗草抑制率可达100%;保湿48 h,对2叶期稗草防效提高至91.6%;接种孢子量需达1012孢子/hm2才能较好地抑制稗草生长;土壤带菌亦可抑制稗草生长。该菌与化学除草剂精恶唑禾草灵或二氯喹啉酸混用能显着提高除稗效果,菌株J15(2)3.3×1012孢子/hm2分别与精恶唑禾草灵有效剂量3.83 g/hm2、二氯喹啉酸有效剂量250.00 g/hm2混用,对稗草防效分别为99.5%和88.6%,远高于这两个除草剂单用时的药效。该试验结果表明,菌株J15(2)具有作为微生物除草剂的开发潜力。(本文来源于《植物保护学报》期刊2011年01期)
郭新梅,宋琳,裴玉贺,宋希云[6](2009)在《玉米新月弯孢菌产毒素条件的研究》一文中研究指出研究了玉米新月弯孢菌产毒的部分培养条件,以期为新月弯孢菌毒素的大量制备提供高效、统一的方法。采用PDA、改良Fries两种液体培养基,以静止、间歇震荡和连续震荡叁种培养方式及接种培养10、15、20天为产毒条件,研究不同因素对玉米新月弯孢菌产毒能力的影响,并分析了毒素对种子萌芽期的萌芽抑制率、胚根生长抑制率及芽长抑制率的影响。改良的Fries培养基产毒能力较强;连续震荡培养有利于弯孢菌产生更多的毒素;新月弯孢菌产毒的最佳时间为15天。将提取的粗毒素稀释50、100、200倍处理玉米种子,萌芽率和根长长度与对照相比均差异极显着,而芽长长度均差异不显着。(本文来源于《中国农学通报》期刊2009年15期)
余霞[7](2006)在《新月弯孢菌营养体亲和群研究》一文中研究指出新月弯孢菌是引起玉米弯孢菌叶斑病的优势病原菌。目前,玉米弯孢菌叶斑病在有些地区已构成严重威胁,成为玉米生产上的主要病害。鉴于该病害对玉米生产的重要影响,本研究采用硝酸盐营养缺陷型(nit)突变体互补测试法对来自全国11个省(市)39个地区的70株新月弯孢菌进行了营养体亲和性的测定和亲和群的划分,旨在弄清其营养体亲和性的测定方法和群体的营养体亲和群(VCG_S)多样性程度。 选用5个新月弯孢菌菌株分别接种在WAC、KPS、MMC、KNI、KAS 5种诱导培养基上,观察各菌株在培养基上受抑制和产生抗氯酸盐突变体的情况。结果表明,WAC培养基比其它培养基更能抑制新月弯孢菌菌株的生长,有利于产生抗氯酸盐突变体。经WAC诱导后,采用Czapek和MM鉴定得到4种nit突变体,即nit1、NitM、nit3和nitD,以nit1和nit3为主;用CDA鉴定只获得3种突变体,即nit1、NitM和nit3,以nit1和NitM为主,其中NitM所占的百分率远比另两种鉴定培养基上的高。结果表明,WAC-CDA组合培养基适宜用于新月弯孢菌nit突变体的筛选和鉴定。 选用WAC作诱导培养基,供试的70个新月弯孢菌菌株获得10197个抗KClO_3突变体,经CDA鉴定获得2207株,nit突变体,nit突变体频率为21.64%。在这些nit突变体中,nit1占63.30%,NitM占33.26%,nit3占3.44%。供试菌株全部获得了稳定的nit突变体,其中52个菌株获得了NitM突变体。 用各菌株的NitM作测试菌株,分别与自身和其它菌株的nit1或nit3进行互补配对。结果表明,同时获得互补nit突变体的51个菌株均为自身亲和性菌株。已有65个菌株被成功地划分为22个营养体亲和群(VCG_S),其余5个菌株因未获得NitM突变体暂时无法确定其营养体亲和群(VCG_S)。在划分出的22个VCGs中,有11个VCGs是由多菌株组成的,VCG_3为优势类群,含18个菌株,其地理来源最复杂,主要为致病性中等以上的菌株;其余11个VCGs内均仅有1个自身亲和菌株。以上结果初步表明,在新月弯孢菌群体内存在丰富的VCG多样性,VCG_3可能是与致病性相关的优势VCG,但未发现新月弯孢菌的营养体亲和性与菌株地理来源和致病性间的直接关系。(本文来源于《四川农业大学》期刊2006-06-01)
余霞,龚国淑,叶华智,邵宝林,张敏[8](2006)在《新月弯孢菌Curvularia lunata营养体亲和性的进一步研究》一文中研究指出来自全国39个地区的70株新月弯孢菌Curvularialunata在WAC培养基上诱导培养后,随机挑取10197个抗KClO3突变体,经CDA鉴定获得2207株nit突变体,nit突变体频率为21.64%。在这些nit突变体中,1397个为nit1,占63.30%;734个为NitM,占33.26%;76个为nit3,占3.44%。70个菌株全部获得了稳定的nit突变体,其中52个菌株获得了NitM突变体。结果表明WAC比先前报道的KPS更适合用于C.lunatanit突变体的筛选。通过不同菌株间互补nit突变体配对测试,将其中的65个C.lunata菌株划分为22个营养体亲和群(VCGS),而另外5个菌株因未获得NitM突变体暂时无法确定其VCG。划分出的22个VCGs中,有11个VCGs是由多菌株组成的,VCG3为优势类群,含18个菌株,其地理来源最复杂,主要为致病性中等以上的菌株;其余11个VCGs内均仅有1个自身亲和的菌株。以上结果初步表明,在C.lunata群体内存在丰富的VCG多样性,VCG3可能是与致病性相关的优势VCG,但营养体亲和性与菌株地理来源没有明显的直接关系。(本文来源于《菌物学报》期刊2006年02期)
吴雪平,邓天福,项志锋[9](2006)在《蓖麻籽水提物对玉米新月弯孢菌的毒力测定》一文中研究指出采用生长速率法测定了蓖麻籽水提物对玉米新月弯孢菌的生物活性。结果表明,该提取物对玉米新月弯孢菌有明显的抑制活性,其中第24、48和96 h的EC50分别为2.9、4.2和5.6mg/ml。(本文来源于《安徽农业科学》期刊2006年14期)
余霞,龚国淑,鲁学蓉,叶华智,张敏[10](2006)在《新月弯孢菌nit突变体的诱导与鉴定》一文中研究指出采用硝酸盐缺陷型(nit)突变体互补测试法,对来自不同地区的5株新月弯孢菌[Curvularialunata(wakker)Boed]菌株进行诱导与鉴定。通过对菌落生长量的测定表明,WAC培养基比KPS培养基更能抑制菌落的生长。将从两种诱变培养基中获得的抗氯酸盐突变体,同时接种到查彼克(Czapek)、CDA和MM培养基上进行鉴定。结果表明,经KPS诱变获得的nit突变体频率为15.40%,而经WAC诱变获得的nit突变体频率为24.73%。在获得的602个nit突变体中,由CDA、Czapek和MM分别鉴定出363个、184个和55个。用WAC-CDA组合筛选获得48.47%的NitM突变体,而其他组合的NitM突变体获得率均小于7.00%。表明WAC-CDA组合适合用于新月弯孢菌nit突变体的诱导与鉴定。(本文来源于《四川农业大学学报》期刊2006年01期)
新月弯孢菌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由新月弯孢菌[Curvularia lunata(Wakker)Boed.]侵染引起的玉米弯孢叶斑病是我国玉米主产区常发性的叶部病害之一,对中国的玉米生产造成巨大的威胁。目前已对该致病菌的毒素、黑色素、细胞壁降解酶及致病性分化等方面进行了研究,致病性变异是影响玉米弯孢叶斑病发生和流行的关键因素,而有性生殖是影响致病性变异重要因素之一。新月弯孢菌(Curvularia lunata)的有性态为新月旋孢腔菌属(Cochliobolus lunata),目前玉米弯孢叶斑病菌有性态在自然界中尚未发现。真菌的有性生殖主要是由交配型(Mating-type)基因控制,该基因控制雌雄配子配合和两性亲和细胞的激素调节机制,控制性别分化和有性发育,以及控制子囊孢子的大小等。同时,有性生殖过程使遗传物质重组,改变其后代的致病性和适应性。因此,研究新月弯孢菌的交配型,探讨交配型基因在有性生殖过程中的作用,对了解植物病原真菌的生活史以及病害的防治提供重要的理论依据。本文拟克隆C.lunata交配型基因,并进行系统进化发育分析和生物信息学预测分析,明确C.lunata交配型在我国玉米主产区的分布,力求丰富玉米弯孢叶斑病菌致病机理的研究。取得的主要研究结果如下:1.新月弯孢菌交配型基因克隆与生物信息学分析。本文克隆了新月弯孢菌的ClMAT1-1-1/ClMAT1-2-1基因(NCBI登录号:KU749293.1和KU749294.1)全长为1190bp和1087bp,分别包含1个内含子,2个基因侧翼序列相似性达98%以上。ClMAT1-1-1/ClMAT1-2-1基因分别编码378个和343个氨基酸,其中ClMAT1-1-1编码的ClMAT1-1蛋白包含一个保守的α结构域,属于MAT-alphal家族,参与有性生殖过程。ClMAT1-2-1基因编码的ClMAT1-2蛋白包含一个保守的HMG盒结构域,可能在DNA的转录、复制和蛋白与蛋白之间的互作过程中起作用。研究发现新月弯孢菌交配型位点与Cochliobolus heterdstrophus交配型位点极为相似。真菌交配型基因高度保守,与Cochliobolus属真菌交配型基因进行系统发育分析,发现C.lunata与C.heterostrophus、C.carbonum、C.ellisii、C.cymbopogonis亲缘关系较近,这与形态学的分类保持一致。2.玉米弯孢叶斑病菌及其近似属真菌的分类鉴定及系统发育分析。在2010年至2016年期间总共分离获得208个菌株,主要采集于我国玉米主产区的11个省份包括黑龙江、吉林、辽宁、河北、河南、山东、安徽、湖北、四川、贵州和云南。依据传统的形态学分类法结合分子生物学方法,共鉴定出189个新月弯孢菌(Curvularia lunata)菌株,5个膝曲弯孢菌(C.geniculata)菌株,10个玉米生平脐蠕孢菌(Bipolaris zeicola)菌株,2个穗状平脐蠕孢菌(B.spicifera)菌株和2个玉蜀黍平脐蠕孢菌(B.maydis)菌株。并且通过系统发育分析发现,这5种病原菌亲缘关系较近。其中玉蜀黍平脐蠕孢菌(B.maydis)和玉米生平脐蠕孢菌(B.zeicola)亲缘关系较近,构成一个亚分枝;新月弯孢菌(C.lunata)、穗状平脐蠕孢菌(B.spicifera)和膝曲弯孢菌(C.geniculata)亲缘关系相对较近,构成一个亚分枝。在这个亚分枝内,新月弯孢菌(C.lunata)和穗状平脐蠕孢菌(B.spicifera)聚为一个分枝,亲缘关系较近,在形态学分类上,这两个菌形态特征极为相似,均具有叁个隔膜(假隔膜),但新月弯孢菌分生孢子有弯曲。3.新月弯孢菌C.lunata交配型分布统计。新月弯孢菌C.lunata为典型的异宗配合真菌,存在2种交配型Mating type1-1(MAT1-1)和Mating type 1-2(MAT1-2)。供试189个新月弯孢菌(C.lunata)菌株中,除了湖北省和吉林省采集的菌株未检测到MAT1-1交配型外,在其他地区均检测到MAT1-1交配型。在山东省采集的菌株中未检测到MAT1-2交配型,其余地方均检测到MAT1-2交配型。所有供试C.lunata菌株中,MAT1菌株占40.74%;MAT2菌株占42.33%,MAT1-1:MAT1-2比率接近1:1;云南省C.lunata菌株占所有菌株的3.70%,MAT1-1:MAT1-2比率接近1:1:辽宁省C.lunata菌株占所有菌株的70.37%,MAT1-1:MAT1-2比率也接近1:1。此外研究发现在同一菌株中同时检测到MAT1-1和MAT1-2或者两者均未检测到,另外在部分地区MAT1-1和MAT1-2呈现偏分离现象。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新月弯孢菌论文参考文献
[1].刘克心.铁离子对新月弯孢菌(Curvularialunata)有性世代发育的影响[D].沈阳农业大学.2018
[2].李国福.新月弯孢菌(Curvularialunata)交配型基因克隆分析及检测[D].沈阳农业大学.2016
[3].王芬,肖淑芹,路媛媛,李国福,薛春生.新月弯孢菌CX-3的ClSre1基因敲除载体构建[C].中国植物病理学会2015年学术年会论文集.2015
[4].王露霞.新月弯孢菌致角膜溃疡1例[C].中华医学会2014全国微生物学与免疫学学术年会论文汇编.2014
[5].韦韬,李静,倪汉文.稗草生防菌新月弯孢菌Culvularialunata菌株J15(2)的安全性和致病力[J].植物保护学报.2011
[6].郭新梅,宋琳,裴玉贺,宋希云.玉米新月弯孢菌产毒素条件的研究[J].中国农学通报.2009
[7].余霞.新月弯孢菌营养体亲和群研究[D].四川农业大学.2006
[8].余霞,龚国淑,叶华智,邵宝林,张敏.新月弯孢菌Curvularialunata营养体亲和性的进一步研究[J].菌物学报.2006
[9].吴雪平,邓天福,项志锋.蓖麻籽水提物对玉米新月弯孢菌的毒力测定[J].安徽农业科学.2006
[10].余霞,龚国淑,鲁学蓉,叶华智,张敏.新月弯孢菌nit突变体的诱导与鉴定[J].四川农业大学学报.200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