导读:本文包含了消化动力学论文开题报告文献综述及选题提纲参考文献,主要关键词:法国梧桐落叶,厌氧消化,产气潜力,动力学
消化动力学论文文献综述
吴健,梁文华,方楠,崔冠慧,程辉彩[1](2019)在《法国梧桐落叶厌氧消化产沼气潜力及动力学研究》一文中研究指出文章以法国梧桐落叶为原料,在35℃±2℃的中温条件下进行批式厌氧消化试验,发酵原料VS(挥发性固体)浓度设为2%,运行时间为50 d。结果表明,发酵过程中p H值先下降后上升,最后稳定在7.25左右,VFA呈先上升后下降的趋势,最终低于500 mg·L~(-1)。氨氮含量最高达700.4 mg·L~(-1),未出现氨氮抑制,SCOD整体呈现下降趋势,发酵结束时在1000 mg·L~(-1)以下。法国梧桐落叶TS(总固体)产气率为313.65 m L·g~(-1),VS产气率为356.76m L·g~(-1),TS和VS降解率分别为28.36%和33.41%,累积产甲烷量为8628.50 m L,单位原料甲烷产率为148.92m L·mg~(-1)。以修正后的Gompertz方程对厌氧消化过程进行动力学拟合,方程相关系数为R~2=0.9965,修正后的Gompertz方程能够真实地表征法国梧桐落叶厌氧消化过程。(本文来源于《中国沼气》期刊2019年04期)
蒋昌旺,李靖,何迪,周梦娟,杜雯倩[2](2019)在《热碱预处理对高含固剩余污泥厌氧消化的影响及其动力学研究》一文中研究指出以高含固剩余污泥为研究对象,考察不同碱投加量下热碱联合预处理对剩余污泥溶胞效果和厌氧消化性能的影响,并运用3种动力学模型对剩余污泥生物化学产甲烷潜力过程进行模拟。结果表明,热碱联合预处理有助于促进剩余污泥的溶胞效果,并且随着碱投加量的增加,溶胞效果不断增强,当碱投加量为80mg/g(单位质量SS的NaOH投加量计)时,COD、氮、磷的溶出量均达到最大值,分别为58 622.2、1 792.8、790.3mg/L,溶出率分别为54.9%、45.7%、37.6%。热碱联合预处理可有效改善剩余污泥厌氧消化性能,但碱投加量过大时对可能对产甲烷过程带来抑制作用,碱投加量为60mg/g时剩余污泥厌氧消化的累积产甲烷量最大,为158.9mL/g,较不进行热碱联合预处理的空白组(106.5mL/g)高49.2%。3种动力学模型中,锥体模型对厌氧消化产甲烷过程的拟合效果最好,不同处理条件下模型拟合相关系数R~2均在0.990以上,该模型可准确预测最终的累积产甲烷量,预测误差均在2%以下。(本文来源于《环境污染与防治》期刊2019年08期)
王苗苗,何小维,黄强,张斌[3](2019)在《干热处理对芸豆子叶细胞内含淀粉结晶结构和体外消化动力学的影响规律研究》一文中研究指出以芸豆为原料,分离内含淀粉的完整芸豆子叶细胞,在120、140、160、180℃下干热处理4 h。通过X射线衍射和热分析其淀粉结晶结构,并基于一级动力学模型分析其消化动力学。结果表明:与相同处理条件下的芸豆淀粉相比,芸豆子叶细胞表皮皱缩,体积略有减小,形态趋于球形,偏光十字略有减弱。芸豆子叶细胞的结晶度有所下降,X衍射图仍为C型,原子叶细胞的起始糊化温度和糊化焓降低约0.41℃和4.61 J/g,在140℃干热处理条件下,子叶细胞的起始糊化温度和糊化焓降低了0.73℃和11.70 J/g。在消化性上,180℃处理下的芸豆子叶细胞与未经热处理的细胞相比,消化程度增加了约3.02%。但芸豆子叶细胞在360 min的水解率(~8%)均显着低于芸豆淀粉(~60%),可能是由于α-淀粉酶进入芸豆子叶细胞,细胞内蛋白质组分对淀粉颗粒形成包裹屏障,从而阻碍了淀粉酶与细胞内淀粉的结合,导致了芸豆子叶细胞较慢的体外淀粉消化速率。本研究表明采用120℃~180℃干热条件处理芸豆子叶细胞,是一种较优的加工方式,可获得低血糖生成指数的芸豆产品。(本文来源于《现代食品科技》期刊2019年09期)
杨丽萍[4](2019)在《功能性消化不良病儿应用双歧杆菌叁联活菌胶囊联合多潘立酮的胃动力学指标分析》一文中研究指出目的探讨双歧杆菌叁联活菌胶囊联合多潘立酮对功能性消化不良(FD)病儿胃动力学的影响。方法选取2015年6月至2016年8月在石家庄市第叁医院儿科门诊诊治的108例FD病儿,按照随机数字表法分成对照组与治疗组,每组54例。对照组予多潘立酮片(吗丁啉)口服每次10 mg,3次/天;治疗组在此基础上再予双歧杆菌叁联活菌胶囊口服(每粒0.21 g)2粒/次,次/天。检测血清胃肠激素,评估胃动力学相关指标,评价临床症状评分,比较临床效果。结果治疗组治疗前胃动素(MTL)、神经肽Y(NPY)、血管活性肠肽(VIP)分别为[(206.84±27.14)、(1.40±0.20)、(24.09±3.30)]pg/mL,治疗后为[(338.29±46.42)、(2.34±0.31)、(10.87±1.43)]pg/mL;对照组治疗前为[(206.73±26.58)、(1.41±0.18)、(24.17±3.28)]pg/mL,治疗后为[(281.42±40.02)、(1.88±0.24)、(16.22±2.12)]pg/mL。与治疗前比较,两组病儿胃动素(MTL)、神经肽Y(NPY)升高(P<0.01),血管活性肠肽(VIP)降低(P<0.01)。两组对比,治疗组病儿MTL、NPY较高(P<0.01),VIP较低(P<0.01)。胃动力学变化:治疗后治疗组、对照组胃排空时间为[(25.58±3.39)、(30.78±4.33)]min,较治疗前[(52.62±7.50)、(52.49±7.43)]min缩短(P<0.05),胃窦收缩频率治疗后为[(4.74±0.66)、(3.69±0.47)]次/分,较治疗前[(1.80±0.22)、(1.81±0.23)]次/分升高(P<0.05),胃窦收缩幅度治疗后为[(60.43±8.57)、(51.17±7.07)]mm,较治疗前[(37.01±5.20)、(36.94±5.12)]mm变大(P<0.05);两组对比,治疗组病儿胃排空时间较短(P<0.05),胃窦收缩频率较高(P<0.05),胃窦收缩幅度较大(P<0.05)。临床症状积分两组治疗后均降低(P<0.01),与对照组比较,治疗组积分降低较明显(P<0.01),总有效率较高(P<0.05)。结论双歧杆菌叁联活菌胶囊联合多潘立酮治疗小儿FD效果显着,可能与其调节胃肠激素、胃动力的作用有关。(本文来源于《安徽医药》期刊2019年05期)
罗兴安[5](2018)在《拥挤介质中维生素E醋酸酯乳液的酯解动力学及体外消化研究》一文中研究指出调控维生素E醋酸酯(VE-A)在肠道中的转化率对于食品工业中功能性食品和饮料的设计有重要意义。前人的研究主要集中于复杂的模拟消化环境的建立,以及标准方法的确立,而并未考虑到真实人体内大分子拥挤的情况。并且,常见的用于VE-A乳液的制备方法为微射流均质法或自乳化法,未见采用超声的方法。且大部分的研究均是考察了叁辛酸甘油酯(MCT)和叁油酸甘油酯(LCT)对乳液消化的影响,而并未涉及叁丁酸甘油酯(SCT)。本研究采用多种浓度的聚乙二醇2000(PEG2000)和聚蔗糖400(Fico11400)作为大分子拥挤剂,并选用叁种链长的甘油叁酯作为与VE-A混合的油相,采用高速剪切协助超声乳化的方法制备乳液,以考察其对猪胰脂肪酶(PPL)催化水解VE-A乳液效率的影响。(1)超声制备VE-A乳液稳定性研究使用高速剪切协助超声的方法制备VE-A乳液,油相采用SCT,MCT和LCT叁种装载油与VE-A构成的混合油脂,并对乳液进行在室温放置24 h后的稳定性探究,以及在不同环境温度下的稳定性探究。所得结果为叁种装载油制备乳液在室温下放置24 h后以及经过30到90℃水浴后,均能呈现一定的稳定性,其中SCT制备乳液的平均粒径最小,ζ-电位绝对值最大,其稳定性最高。(2)Fico11400拥挤介质对VE-A乳液中脂肪酶酯解动力学及VE-A乳液体外消化速率的影响通过在乳液体系中加入不同浓度的Fico11400,得到了对乳液平均粒径、PPL催化水解叁种装载油制备VE-A乳液效率、乳液生物可及率以及VE-A转化率的影响。从DLS中可看出,随着体系中Fico11400浓度的升高,乳液的平均粒径在稳步上升。而从ITC的结果可知,在所有浓度Fico11400下,胰脂肪酶催化水解叁种装载油制备VE-A乳液效率较于稀溶液中均是提升的,其中MCT制备乳液中胰脂肪酶催化效率最高达到3.05倍。而将此体系放入到更加复杂的模拟小肠环境中,对于VE-A转化率同样也都是有提升的。其中生物可及率:.LCT>MCT≈SCT,VE-A 转化率:SCT>LCT>MCT。(3)PEG2000拥挤介质对VE-A乳液中脂肪酶酯解动力学及VE-A乳液体外消化速率的影响同样,在不同浓度PEG2000存在下,乳液的粒径分布均是向右偏移的,即平均粒径在稳步上升。而ITC所得结果与在Fico11400中大致一样,即在所有浓度PEG2000下,胰脂肪酶催化水解叁种装载油制备VE-A乳液效率较于稀溶液中均是提升的,其中SCT制备乳液中胰脂肪酶催化效率最高达到4.94倍。将此体系放入到小肠模拟环境中,得到的关于生物可及率以及VE-A转化率的规律是与Fico11400中一致的,即生物可及率:LCT>MCT≈SCT,VE-A转化率:SCT>LCT>MCT。由上述结果可知,在胰脂肪酶催化水解甘油叁酯装载VE-A乳液的体系中,大分子拥挤效应是普遍存在的。ITC实验中,在PEG2000存在下,胰脂肪酶催化水解效率在中链甘油叁酯(MCT)制备VE-A乳液中最大。而在Fico11400中,胰脂肪酶催化水解短链甘油叁酯(SCT)制备VE-A乳液效率最大。在体外模拟消化中,无论是在PEG2000还是Fico11400中,叁种装载油制备VE-A乳液的生物可及率及VE-A转化率均呈现相同规律,即生物可及率:LCT>MCT≈SCT,维生素E转化率:SCT>LCT>MCT。这些研究结果对于食品工业中开发乳液递送营养物质系统的设计和测试其潜在的效率有重要意义。(本文来源于《浙江工商大学》期刊2018-12-01)
孙娜,崔蓬勃,金子琪,林松毅[6](2018)在《海参卵肽螯合钙的结合机制解析及其消化吸收动力学研究》一文中研究指出海参卵是海参加工过程中产生的副产物之一,然而其回收利用一直被人们所忽视。本研究以海参卵为原料,采用蛋白酶可控酶解、肽组学等技术,基于氨基酸组成、分子量分布筛选高活性的钙结合肽。联合光谱学、热力学以及量子力学等研究手段,解析海参卵肽与钙的结合位点、结合位点数以及分子结构,结果显示海参卵肽可通过其天冬氨酸和谷氨酸的羧基、氨基与一个钙离子自发结合形成肽钙螯合物,呈现折迭的纳米网状结构。进一步地,通过激光共聚焦显微镜、圆二色谱和动态光散射技术探究海参卵肽钙螯合物在模拟消化过程中的结构、粒度分布变化。结果发现,胃液消化阶段,在pH的作用下,肽钙螯合物结构展开,发生解聚行为,释放钙离子;在胃液消化后的肠液消化阶段,螯合物发生了自组装-解聚-重组装的时序性结构变化。另外,通过Caco-2细胞单层模型发现海参卵肽钙螯合物具有促钙吸收效应,而且呈现剂量依赖性。基于此,本研究将为海参卵的高值化利用提供理论依据。(本文来源于《中国食品科学技术学会第十五届年会论文摘要集》期刊2018-11-07)
徐晓飞,钟浩权,刘玮,夏晚霞,杨继国[7](2018)在《体外模拟消化维生素C和钙软糖的动力学研究》一文中研究指出采用体外模拟消化法对钙软糖和维生素C软糖功效成分的释放动力学进行研究,对软糖的微观结构进行表征,并考察膳食成分对软糖功效成分在模拟胃液中释放的影响。结果显示,维生素C软糖和钙软糖的崩解时限分别为155 min和22 min;维生素C软糖功效成分,在2 h内逐步释放,2 h其功效成分释放93.6%,钙软糖功效成分30 min内释放率接近100%。微观结构显示,两种软糖胶体都呈现基本的胶体网状结构,但网络结构的形态并不相同。维生素C软糖的释放动力以Higuchi的拟合效果最好,符合骨架缓释制剂释放规律,而钙软糖则以一级动力拟合最佳。此外,胃液含5%淀粉会减缓维生素C软糖中功效成分的释放,而其它膳食成分对其释放无显着影响,钙软糖在模拟胃液中的消化释放特性不受膳食成分的影响。结果表明:与片剂和硬胶囊剂相比,软糖的崩解时间和消化释放速度均较缓慢,具有一定的缓释作用。(本文来源于《现代食品科技》期刊2018年11期)
王洪峰,郑婵娟,周雯雯[8](2018)在《四磨汤口服液联合多潘立酮治疗儿童功能性消化不良效果及对胃肠动力学的影响》一文中研究指出目的:探讨四磨汤口服液联合多潘立酮治疗儿童功能性消化不良(FD)的效果及对胃肠动力学的影响。方法:选取本院治疗的FD患儿60例,随机分为对照组与观察组,各30例,对照组给予多潘立酮治疗,观察组应用四磨汤口服液与多潘立酮联合治疗,比较两组患儿的临床疗效。胃电图仪检测正常胃电节律(N)、胃电节律过速(T)、胃电节律过缓(B)、主频(DF)。结果:观察组治疗总有效率为93.33%,明显高于对照组的76.66%,组间比较差异显着(P<0.05)。观察组患儿治疗后N、DF均上升,T、B均降低,与治疗前比较有统计学差异(P<0.05);对照组患儿治疗前后比较无统计学差异(P>0.05)。结论:四磨汤口服液联合多潘立酮治疗儿童功能性消化不良效果良好,能更好的改善胃肠动力,值得推荐应用。(本文来源于《黑龙江医药科学》期刊2018年03期)
李博,王雪飞,徐飞,谭乐和,初众[9](2018)在《菠萝蜜种子淀粉体外消化酶解动力学及血糖值分析》一文中研究指出以菠萝蜜种子为原料提取淀粉,以木薯淀粉、大米淀粉、玉米淀粉和马铃薯淀粉为参照,采用体外消化试验测定菠萝蜜种子淀粉的快速消化淀粉、慢消化淀粉和抗性淀粉含量,并进行酶解动力学实验。结果表明:菠萝蜜种子淀粉快速消化淀粉、慢消化淀粉和抗性淀粉的含量分别为4.50%、19.65%和75.85%,酶解速率为0.60 h~(-1),平衡浓度为36.93%,酶解指数为41.43,血糖指数为62.45,属于中等血糖食物;菠萝蜜种子淀粉消化性、平衡浓度、酶解指数与血糖指数均高于马铃薯淀粉,而低于其他叁种淀粉,酶解速率比马铃薯淀粉、木薯淀粉快,比大米淀粉、玉米淀粉慢。(本文来源于《热带作物学报》期刊2018年04期)
李桂敏,谭涛[10](2017)在《消痞五穴针刺疗法对老年功能性消化不良患者的胃动力学功能和生活质量的影响》一文中研究指出目的从胃动力学和生活质量的角度分析消痞五穴针刺疗法治疗功能性消化不良(functional dyspepsia,FD)的应用价值。方法将103例FD患者采用随机数字表法分为2组,对照组口服枸橼酸莫沙必利分散片,观察组针刺脾俞、胃俞、建里、太乙、足叁里。评价中医症候评分和临床疗效,并分别于治疗前后采用胃电图测定平均收缩波频率(MFC)和收缩波幅值(AC),采用36条目健康调查简表(SF-36)以及反流和消化不良生活质量表(QoLRAD)评价患者生活质量。结果治疗前,2组的中医症候评分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后,2组主症、次症评分以及总分均有降低,且观察组低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观察组的临床有效率明显高于对照组(P<0.05)。治疗前,2组的空腹和餐后MFC和AC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后,2组的MFC和AC均有提高,且观察组明显高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前,2组的SF-36和QoLRAD量表得分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后,2组SF-36和QoLRAD量表得分均有升高,且观察组高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消痞五穴针刺疗法能够显着改善FD患者的胃动力学功能和生活质量,用于FD治疗具有积极意义。(本文来源于《中华全科医学》期刊2017年12期)
消化动力学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以高含固剩余污泥为研究对象,考察不同碱投加量下热碱联合预处理对剩余污泥溶胞效果和厌氧消化性能的影响,并运用3种动力学模型对剩余污泥生物化学产甲烷潜力过程进行模拟。结果表明,热碱联合预处理有助于促进剩余污泥的溶胞效果,并且随着碱投加量的增加,溶胞效果不断增强,当碱投加量为80mg/g(单位质量SS的NaOH投加量计)时,COD、氮、磷的溶出量均达到最大值,分别为58 622.2、1 792.8、790.3mg/L,溶出率分别为54.9%、45.7%、37.6%。热碱联合预处理可有效改善剩余污泥厌氧消化性能,但碱投加量过大时对可能对产甲烷过程带来抑制作用,碱投加量为60mg/g时剩余污泥厌氧消化的累积产甲烷量最大,为158.9mL/g,较不进行热碱联合预处理的空白组(106.5mL/g)高49.2%。3种动力学模型中,锥体模型对厌氧消化产甲烷过程的拟合效果最好,不同处理条件下模型拟合相关系数R~2均在0.990以上,该模型可准确预测最终的累积产甲烷量,预测误差均在2%以下。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消化动力学论文参考文献
[1].吴健,梁文华,方楠,崔冠慧,程辉彩.法国梧桐落叶厌氧消化产沼气潜力及动力学研究[J].中国沼气.2019
[2].蒋昌旺,李靖,何迪,周梦娟,杜雯倩.热碱预处理对高含固剩余污泥厌氧消化的影响及其动力学研究[J].环境污染与防治.2019
[3].王苗苗,何小维,黄强,张斌.干热处理对芸豆子叶细胞内含淀粉结晶结构和体外消化动力学的影响规律研究[J].现代食品科技.2019
[4].杨丽萍.功能性消化不良病儿应用双歧杆菌叁联活菌胶囊联合多潘立酮的胃动力学指标分析[J].安徽医药.2019
[5].罗兴安.拥挤介质中维生素E醋酸酯乳液的酯解动力学及体外消化研究[D].浙江工商大学.2018
[6].孙娜,崔蓬勃,金子琪,林松毅.海参卵肽螯合钙的结合机制解析及其消化吸收动力学研究[C].中国食品科学技术学会第十五届年会论文摘要集.2018
[7].徐晓飞,钟浩权,刘玮,夏晚霞,杨继国.体外模拟消化维生素C和钙软糖的动力学研究[J].现代食品科技.2018
[8].王洪峰,郑婵娟,周雯雯.四磨汤口服液联合多潘立酮治疗儿童功能性消化不良效果及对胃肠动力学的影响[J].黑龙江医药科学.2018
[9].李博,王雪飞,徐飞,谭乐和,初众.菠萝蜜种子淀粉体外消化酶解动力学及血糖值分析[J].热带作物学报.2018
[10].李桂敏,谭涛.消痞五穴针刺疗法对老年功能性消化不良患者的胃动力学功能和生活质量的影响[J].中华全科医学.201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