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世界知名的蓖麻化工企业——通辽化工厂(论文文献综述)
毕然[1](2020)在《生态文明背景下开鲁县政府环境治理路径研究》文中提出2007年,我党十七大报告中首次提出要建设生态文明;2012年,在十八大报告中专门用了一个章节提出大力推进生态文明建设。自此,我国的生态文明建设工作步入了一个崭新的阶段。县级政府作为基层政府,在环境治理中选择何种路径,实施的效果如何,直接影响人民群众的幸福感,关乎五位一体总体布局中生态文明建设的总成效。本文就是基于这一背景,以开鲁县为研究对象,重点分析开鲁县工业污染治理现状,通过研究国内外生态文明建设发展历程,参考因经济发展导致环境破坏的反面案例,提出开鲁县环境治理目前存在的问题,分析其产生的原因,进而提出相应的对策,希望能够为开鲁县经济高速发展与环境和谐发展之间找到平衡,对推动生态文明社会的建设提供些许参考,对实现“美丽中国”贡献绵薄之力。同时,本文以开鲁县为例,希望能够为小县城环境保护、生态治理等提供些许参考与借鉴。
高林琼[2](2020)在《抗战胜利后中华化学工业学会的化学普及工作 ——基于《化学世界》的考察》文中指出化学工业直接影响着国防建设、农业建设以及医疗卫生事业建设等多方面的发展,在社会经济建设中发挥着至关重要的作用,推动当代技术与产业的发展革新。近代化学工业在我国起步于晚清洋务运动期间,后来随化学科学在我国的发展以及近代工业在我国的发展,化学工业在民国时期形成了一定的规模,出现大量的民族化工业,奠定了我国化工业发展的基础,在此过程中化学工业会学术组织起了很大的作用。我国首个化学工业学术组织——中华化学工业会于1922年创立,由中国留学生组织发起创立,该学会聚集了国内大量的化工方面专业人才,不仅促进了民国时期高等化学教育体系的形成,还培养了大批化学工业人才,为化工学科和化工业的建制化发展创造了良好的社会条件,促进了我国现代化学工业的发展。中华化学工业会除创办会刊《化学工业》外,于1946年创办了《化学世界》,是国内较早的普及化学、化工知识的重要期刊。本文以《化学世界》所载材料为基础和线索,对抗战胜利后中华化学工业会的化学普及工作进行历史调查,运用文献考证、比较分析以及个案分析进行研究,梳理了中华化学工业会及其会刊《化学世界》的创立及发展历程,对《化学世界》中有关该学会的各类活动以及普及化学、化工业知识的资料进行梳理和解读,论述中华化学工业会在普及化学、化工知识和技术方面所做出的重要贡献。本文主要内容包括以下几个方面:(1)通过查阅大量研究文献,梳理论述了国内学术界对中华化学工业会研究的现状以及对《化学世界》研究的现状,指出学术界在对1946-1952年这个时段和对《化学世界》研究的缺失,阐述了对这时段及其杂志研究的学术意义,同时介绍了本文研究的思路及创新之处。(2)对中华化学工业会的发展历程进行了全面的历史调查和梳理,并对该学会会刊的发展情况、年会的开展情况以及抗战胜利前后国内化学、化工业的发展情况进行分析,揭示了我国近代化学、化工业在民国时期整体发展状况,为本文的专题研究提供了历史背景。(3)对《化学世界》的创办与发展进行了调查和分析,着重对《化学世界》所载内容进行整理、分析,并对其中所载活动与事件进行追踪调查,梳理了抗日战争胜利后中华化学工业会的化学普及工作。在科普活动方面,包括化学工业新闻的传播、开设化工讲座、翻译外国化工文献等方面;在学术研究方面,《化学世界》成为促进学者交流学习的平台,刊载了学会成员大量化学化工方面的研究成果;在化学化工实践上,学会成员为化工企业提供了先进的技术咨询,不仅组织化工学者参与实践学习,还协助化工企业开展了多次化工展览活动,有效促进了科研与实践的结合,体现了中华化学工业会对化工产业经济建设方面的贡献。(4)通过《化学世界》对中华化学工业学会在战后经济建设中所工作的考察,发现中华化学工业会所作的贡献主要体现在:民国时期高等化学教育体系的构建、化学化工专业人才的培养、为近代化学工业的建制化发展创造了良好的条件。学会对化工科研方面的突出成果较少,但学会成员在会刊上发表的化工类文章对于化学知识的普及具有重要推动作用,为化工学者提供了有价值的参考资料。
丁响亮[3](2018)在《聚氨酯丙烯酸酯的制备及其在卷材涂料领域的应用》文中提出目前应用于卷材的涂层材料含有大量的有机溶剂,在工业涂装时存在能耗高、污染物排放量大的问题。与传统的涂装方式相比,紫外光(UV)辐射成型工艺可节约能源、环境友好,是新型材料的首选固化工艺之一。本文以UV光辐射固化技术为基础,对卷材的涂层材料开展了合成和应用性能研究。研究内容包括:合成了蓖麻油型UV固化的涂层材料并对其性能进行了表征。以蓖麻油、PEG、MDI-50、HEMA为原料合成涂料预聚物,并研究体系各组成的最优方案。通过FT-IR、TGA、涂膜铅笔硬度、柔韧性、拉伸等手段进行表征。结果表明:得到的UV固化涂膜可在16 s内固化,硬度2H,柔韧性1mm,拉伸强度13.9 MPa,达到了卷材涂层材料的基本性能要求。合成了含超支化型UV固化的涂层材料并对其性能进行了表征。以木糖醇为内核,合成了性能良好的超支化聚酯;用PEG溶解后,与MDI-50、HEMA合成预聚物,该方法大大减少了溶剂的使用并改善了涂层的柔韧性。利用FT-IR、GPC、1HNMR、13CNMR、TGA和涂膜性能测试等手段进行分析,得到的UV固化涂膜可在15 s内固化,硬度3H,柔韧性1 mm,拉伸强度29.7 MPa,综合性能进一步提高。为进一步改善两种涂料的储存时间、附着性能和降低涂料的成本,向涂料中引入了合适的助剂和无机填料。结果表明:涂料的储存时间延长,涂层材料的附着力达到0级,高岭土和硫酸钡明显提高了涂膜的耐MEK擦拭性能。最终蓖麻油型和超支化型的涂层材料耐热良好,耐MEK擦拭次数分别为103和274,铅笔硬度分别为3H和5H,T弯值均为0T。涂层材料符合“可持续性”理念并且综合性能优良,可以满足卷材涂料的工业应用要求。
张鑫[4](2018)在《以甘油、不同类型长链饱和脂肪酸为主要起始原料制备高耐光结合型加脂剂》文中研究说明SCF结合型加脂剂是传统的磺化琥珀酸化结合型加脂剂,近年来一直被广泛应用,但是由于SCF结合型加脂剂的制备经历了酰胺化、酯化和亚硫酸化等工艺步骤,分子中含有酰胺键、酯键、羧基、羟基等极性大、亲水性强的基团,使得加脂剂分子的流动性差、乳化性能差以及存在耐光性差、稳定性差等问题。本文通过对不同类型长链饱和脂肪酸原料的选择、工艺条件的筛选以及工艺复配等操作来解决上述问题,主要的研究可以分为四部分:(1)以棕榈酸和甘油为起始原料,在减压蒸馏条件下通过酯化反应得到棕榈酸甘油单酯,通过单因素实验确定最佳的工艺合成条件为:棕榈酸与甘油的最佳摩尔比为1.1:1,酯化反应温度为135℃,体系中加入对甲苯磺酸作为催化剂,其含量占体系总质量的0.3%,反应时间为6小时。得到的棕榈酸单甘油酯再进行第二步酯化反应,通过单因素实验探究,第二步酯化反应实验的最佳工艺条件为:十二羟基硬脂酸与棕榈酸单甘油酯的摩尔比为1.1:1,催化剂含量同为体系总质量的0.3%,反应温度为135℃,减压蒸馏条件下反应时间6.5小时的条件下,得到的最终酯化产物G-PA-HAS酯化率能达到百分之九十以上,颜色呈浅棕色。并通过FTIR表征了原料和G-PA-HAS的结构。(2)以(1)中得到的酯化产物G-PA-HAS为原料,先后经过马来酸酐单酯化和亚硫酸钠磺化两步反应,制备得到G-PA-HAS-SCF结合型加脂剂。经过多次实验探究,最终确定该步反应的最佳反应条件为:马来酸酐单酯化中十二羟基硬脂酸棕榈酸甘油二酯中的羟基与马来酸酐的摩尔比为1:1.06,反应不加催化剂,反应温度为95℃,反应时间为3.5小时。磺化反应中马来酸酐与亚硫酸钠的摩尔比为1:1.05,反应温度为80℃,反应时间3小时。最终获得G-PA-HAS-SCF结合型加脂剂,但是该步得到的加脂剂乳化性能、自身的稳定性以及结合性能均不够理想,所以决定要对其进行下一步的优化探究。(3)在(1)、(2)中G-PA-HAS-SCF结合型加脂剂工艺合成条件的基础上,在相同的实验条件下,选择另外两种长链脂肪酸原料:月桂酸和硬脂酸,经过酯化反应、马来酸酐单酯化反应和亚硫酸钠磺化反应等步骤,分别制成了G-PA-L-SCF和G-PA-S-SCF两种加脂剂。经过对三者在理化性能、加脂性能方面的筛选,最终确定G-PA-HAS-SCF为性能最优的结合型加脂剂,进行下一步继续探究。(4)以(3)制得的G-PA-HAS-SCF加脂剂为起始原料,并选择蓖麻油、AC-1810、司班80、司班60、E-1306、MOA-3六种物质作为混合起始原料,用十八组实验分别探索了10%、20%、30%的原料配比下,得到的加脂剂的理化性能和加脂性能,经过筛选和对比,选择MOA-3为最佳混合原料,并通过进一步的探索,确定最佳混合原料的复配方式为:以G-PA-HAS-SCF和MOA-3为混合原料作为反应起始原料,且其中MOA-3的质量为G-PA-HAS-SCF质量的15%。
李孔燕[5](2017)在《绿色发展视域下内蒙古自治区节能减排的困境、问题及对策研究》文中研究说明在人类发展的历史长河中,人类在传统发展的理念指导下,也曾取得过辉煌的业绩,但也遭受到来自自然的无情的惩罚与报复。绿色发展理念的提出与具体实践是对经济社会发展理念、模式及规律的新认识,是马克思主义发展观的继承与丰富,是对马克思主义唯物史观的生动践行,是关于发展的一次深刻思想解放和观念变革,是指导人类从工业文明进入生态文明时代的全新发展理念,并且这一理念已经越来越成为当今世界社会经济发展的主流,也是马克思发展观在现时代的重要体现和提升。目前的中国在经历了高速发展的30多年之后,资源与环境已经越来越成为限制中国进一步发展的瓶颈,发展过程中面临着诸多矛盾叠加、风险隐患增多的严峻挑战,其中,资源短缺、能源过耗、生态恶化等问题矛盾突出,人与自然的矛盾不断扩大等问题亟需解决。绿色发展就是告别传统的发展理念与模式,以一种人与自然和谐为思想核心及价值判断的全新发展模式,进而从根本上开辟一条化解人与自然矛盾、破解资源环境约束瓶颈、提高发展质量的新路径。发展模式由过去的“高投入、高能耗、低产出”模式逐渐转变为“低投入、低能耗、少排放”的发展模式。要达到这种模式,既需要调整传统的产业结构,也对环境治理提出了新要求。就是在全球倡导在发展的过程中更加注重环境保护以及环境与资源在很大程度上倒逼发展模式转变的大背景下,中国在可持续发展理念(科学发展观)的基础上提出了绿色发展理念,并提出要在绿色发展理念指导下,实现发展模式转变,即要通过产业结构调整、发展方式转变、科技创新来突破困境,实现真正意义的发展。节能减排作为绿色发展的实践手段和具体措施,既是中国作为一个负责任的大国对全世界的庄严承诺,即将成为国家与区域发展战略的重要考核目标,也将成为马克思发展观在现时代的重要实践内容之一。本研究从绿色发展理念出发,以内蒙古自治区为例,运用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和方法论,根据内蒙古自治区的经济社会发展的特性与规律及环境污染治理要求,对内蒙古自治区节能减排的历程进行了较为详细的梳理,对其节能减排效果、政策绩效进行了较为客观的评价,对节能减排实施效果以及面临的困境与问题进行了较为深层次的剖析与反思,并在此基础上提出了针对内蒙古自治区节能减排的一些可能性的创新路径、产业结构调整和发展模式转变的出路与建议等,进而为探索诸如内蒙古自治区等资源型欠发达省区绿色发展模式的选择以及促进人与自然和谐相处的生态文明之路尽一些绵薄之力。本文从以下几个方面开展深入研究:第一章阐述绿色发展理论由来及其内涵外延;第二章以绿色发展的关联维度为出发点,探讨能源、环境与经济的关系,梳理节能减排提出的背景及历史沿革,总结国外节能减排与经济发展的经验、教训及启示等;第三章以内蒙古自治区节能减排为例,较为详尽地梳理了“九五”到“十二五”期间,国家和内蒙古自治区出台的节能减排政策,评价政策实施效果;从能源、废水、废气、固废角度,较为详实地研究了内蒙古自治区重点区域、重点产业、重点污染分布情况,找出当前存在的问题及面临的挑战;第四章从绿色发展理念角度出发,结合内蒙古自治区的发展定位,提出内蒙古自治区促进节能减排和转型发展的政策建议;从绿色经济的角度,探讨了产业(产业结构调整升级)、科技、管理、金融等方面对经济发展所涉及到的具体对策及建议;从绿色发展道路的角度出发,提出废水、废气、固废资源化发展的具体实施路径;第五章,从绿色发展理念及生态文明建设的具体要求出发,研究内蒙古作为资源型欠发达省区,践行生态文明建设的绿色化节能减排,如何实现从传统发展模式及路径向绿色发展模式及路径的根本转变,努力在全社会树立一种绿色发展的价值导向和思维方式,从而为具体实施、完善生态文明建设提供建设性的建议,同时为同类地区提供一种可能的参考及借鉴。
金淑兰[6](2017)在《中华化学工业会研究(1922-1949) ——兼论民国时期专门科学社团的社会角色》文中研究表明化学工业是科学技术的重要组成部分,它同发展生产力、保障人类生活生产必需品以及国防建设和应对战争等密不可分,不仅对于历史上的产业革命和当代的新技术革命有重要的推动和促进作用,并且在国民经济中具有重要地位。中华化学工业会由欧美归国留学生于1922年在北京创建,是我国第一个化学工业学术团体,它荟聚了大批的化工人才,不仅为后来相继成立的专门学术团体起到了示范和带领作用,而且还推动了民国时期高等化学与化工教育的发展,从而为我国化学工业的建制化奠定了坚实的基础,对中国现代化工事业的发展也起到了重要的促进作用。通过查阅文献发现,目前国内学术界尚缺乏对中华化学工业会的系统性研究。本文通过发掘大量第一手资料,运用史料分析、文献解读、比较分析等方法,以学会承担的社会角色为主线,研究了中华化学工业会自1922年创建至1949年整个民国时期的发展历程,以及为我国化学工业事业发展所做出的贡献。本文的主要工作有:(1)首次全面系统地厘清了中华化学工业会创立、发展以及组织变迁的历史过程,揭示了其产生的社会背景与现实条件。这部分内容为完善我国近代化工体制和体系的建立与完善过程提供了参考资料,弥补了我国化工史和技术史史界对相关专题研究的不足。(2)运用社会学方法探讨学术团体所承担的社会角色,及其随社会变迁所进行的角色调适。随着社会、政治、经济的变化,中华化学工业会的社会角色经历了从化工知识普及向化工知识研究的转变,而另一种社会角色——服务于化工实业界则一直伴随并贯穿始终。通过分析认为,除以上所述,中华化学工业会的社会角色还表现在:构建了中国高等化学教育体系;开启了中国化工教育,培养了大批的化工人才;为中国的化学工业建制化奠定了基础。可见中华化学工业会的社会作用和影响不仅仅只表现在与化学工业有关的产业经济方面,甚至还涉及与化学工业相关的社会问题,作为学术团体,其社会角色具有多元性和可变性。(3)详细地梳理了1922-1949年中华化学工业会的主要工作成就及其对中国化工事业的影响。包括化学工业普及方面,如搜集并发布化学工业新闻、举办通俗演讲、翻译化工着作,创办化工普及类刊物《化学世界》;化学工业研究方面,如学会的科研体制化过程、化工学术研究和交流的平台建设、以中华化学工业会会员和会刊为主所进行的化工学术研究等;促进实业界与化学界相结合所做的各种努力,如组织学者参观工厂、调查国内化工业现状、为化工企业提供技术咨询、协助举办化工展览。这些史料的挖掘和分析有助于全面认识中华化学工业会对于中国化工事业建设的突出贡献,以及推动中国化学工业建制化的积极作用。(4)对中华化学工业会在化工学术研究方面作出的贡献给予客观的评价。受条件所限,民国时期国内关于化工研究方面的突出成果并不多见,但以中华化学工业会会员为主、以中华化学工业会会刊为载体刊发的大量文章实用性极强,对于科研同行具有较高的参考和借鉴作用。(5)在挖掘中华化学工业会史料的基础上,总结了我国近现代化学工业的发展特点。总体上看来,1922-1949年,我国国内的产品生产工艺简单,多为传统手工制作或家庭小作坊式的生产方式,国内许多储备丰富的生产原料,仍处于粗放式加工阶段。通过分析影响民国时期化学工业发展的社会条件,剖析政府在化学工业发展过程中的作用,以及专门学术团体对于社会的影响,进一步揭示探讨了中华化学工业会在我国近现代化学工业体制化进程中扮演的角色。
李俊熙[7](2014)在《金蓖集团公司新建年处理10万吨蓖麻籽加工项目可行性研究》文中研究指明摘要:在当前石油资源渐趋紧缺与环保压力不断加重的严峻形势下,大力发展蓖麻生物质能新型产业,对缓解我国石油短缺压力、抢占低碳产业高地、促进农民增收、减少环境污染等意义深远。然而,蓖麻加工作为一个新兴产业,其在发展中还面临着诸多困难和障碍,如原材料供应不足、政策扶持有限、企业资金不足、产业链下游产品产业化程度和利用率低等。本论文运用项目可行性研究的理论和方法,对金蓖集团公司新建年处理10万吨蓖麻籽加工项目的可行性展开了系统研究,既在一定程度上保障了金蓖集团公司项目投资的预期收益,也为其它类似生物质能等新兴产业加工项目提供了参考价值,具有非常重要的理论和现实意义。可行性研究主要介绍了项目投资方概况、项目主要资源条件、蓖麻的种植情况、产业发展情况、蓖麻产业链结构、市场规模和市场需求情况、工艺流程情况,并在此基础上,对项目的原料种植基地选择、技术支持情况、经济效益、社会效益和风险防控等方面展开综合分析论证,认为该项目符合国家政策支持,未来市场发展空间广阔,社会效益和生态效益显着,前景看好。金蓖集团公司要充分整合利用现有资源条件,紧密立足于原料供应优势以及“壳粕分离分别加工”先进工艺的技术支持,准确把控风险,在蓖麻产品有着广泛市场需求的前提下,预计可实现年净利润5720.87万元,投资利润率达33.23%。综合分析认为金蓖集团公司加工处理该项目是合理、可行、极具开发价值的。图15幅,表12个,参考文献53篇。
张丽英[8](2012)在《癸二酸价格波动因素分析及对策研究》文中提出新古典经济学创始人马歇尔认为,价值或价格在市场上是由供给与需求共同决定的,当市场供给与市场需求相等时的价格就是均衡价格。马克思的劳动价值论认为,价值的实体是生产商品的抽象劳动,商品的价值量是由生产商品的社会必要劳动时间决定的,价格是价值的货币表现。劳动价值论是对市场价格的抽象论述,而均衡价格是对市场价格的实证分析,这样两个看似完全对立的理论实质上具有同一性,完全可以并形成建立在劳动价值论基础上的均衡价格理论。本文基于马歇尔均衡价值理论与马克思的价值论,运用2007-2011年数据,对影响癸二酸价格波动的供给、需求和成本三方面因素进行定量分析。采用主成分分析法对癸二酸的影响因素进行量化分析,结果表明癸二酸价格波动受供需影响最大,需求增加明显带动价格上涨,产量过剩则抑制了价格水平;成本方面,蓖麻油成本和人民币汇率与价格波动呈显着相关,成本上升推动了价格上涨。本文对癸二酸影响因素的作用机制进行了阐释。2007年1月到2008年11月,蓖麻油成本增加和人民币升值推动了癸二酸价格明显上涨;2008年12月至2009年7月,受国际金融危机影响,癸二酸需求和蓖麻油价格下滑,癸二酸价格迅速回落;2009年8月至2011年6月,癸二酸下游应用扩大,与此同时国际经济形势回暖,癸二酸需求呈现爆发性增长,加上蓖麻油价格的反弹,癸二酸价格急剧上升;2011年7月至2011年底,甚至本文撰写时间,受欧洲经济不景气影响,癸二酸需求减弱,加上行业产能严重过剩,癸二酸价格一路走低,已接近生产成本线。文章对引起癸二酸需求、供给和成本的变动原因进行了进一步分析。癸二酸下游行业的增长(萎缩)和经济景气带动了癸二酸需求量的增加(减少);一度旺盛的需求刺激了产能的盲目扩张,加剧了原本就供过于求的局面;下游应用开发不足和规格单一限制了癸二酸需求的持续增长;上游原料蓖麻油垄断的供应格局和日益广泛的应用导致蓖麻油供不应求,癸二酸原料成本逐年上涨;失衡的外汇收支和政治因素导致美元对人民币汇率持续下跌,导致癸二酸贸易成本上升。结合癸二酸行业资金、技术含量偏低,“两头在外”的行业特点,文章为实现行业良性发展提出建议:完善上游产业链,稳定蓖麻油原料供应;开发差异化产品,降低产品替代性;延伸下游产品链,实现行业升级;利用金融工具,控制汇兑风险;提高行业准入门槛,限制产能盲目扩张。
马强[9](2012)在《内蒙古自治区现代特色农业发展研究》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农业是国民经济社会发展的基础产业,也是安天下、稳民心的战略产业。没有农业的现代化就没有国家的现代化。发展现代特色农业是内蒙古自治区农业现代化的突破口和战略重点。内蒙古自治区既是国家粮食主产区、北方重要的生态屏障、少数民族聚集区,也是典型的生态脆弱区和经济欠发达区,发展现代特色农业是推动内蒙古农业现代化,实现增产、增收、增绿的重大战略选择。本文探讨了现代特色农业的基本内涵。认为现代特色农业相对于传统特色农业:一是国民经济发展的背景不同,以工促农、以城带乡力度逐步加大。二是功能不同,更加关注农业多功能融合。三是特色的内容不同,创造特色的环节和途径更加广泛。四是发展方式不同,发展主要依靠现代集约型方式。五是在区域发展中的任务与地位不同,作为主导产业、支柱产业的地位更加突出。本文认为区域农业特别是粮食主产区打破大宗粮食作物与特色农产品的传统界限,将优质、专用粮食作物按照比较优势就是特色、差异化就是特色的理念,作为特色农产品发展,可以从根本上保护种粮农民的积极性,巩固粮食安全。本文基于对新时代农业基本特性的新认识、中国特色农业现代化的基本特征和现代特色农业基本内涵的分析研究,构建了内蒙古自治区现代特色农业研究体系,内容包括:内蒙古农业基础地位分析、内蒙古现代农业发展阶段和水平分析、内蒙古特色农产品区域比较优势分析、内蒙古现代特色农业区域布局研究以及内蒙古现代特色农业发展战略。创新了内蒙古自治区现代特色农业区域布局研究方法:以城乡统筹理论为指导,综合内蒙古主体功能区划中的农业功能区布局、基于比较优势的内蒙古特色农产品区域布局以及内蒙古区域水土资源可持续利用潜力分析研究结果,从点、区、带多层次相结合,优化现代特色农业区域布局。分析了内蒙古自治区现代特色农业所处的各种影响因素,运用系统分析的综合分析方法,提出内蒙古自治区现代特色农业发展战略:在统筹城乡经济社会发展,实行以城带乡、以工促农的基础上,大力发展现代特色农业,实施“收缩集中,集约发展”战略:促进农业发展战略重点向农业主体功能区集中,特色农产品生产向优势产区集中,农业开发重心向水土资源可持续发展潜力大的地区集中,农村人口向城镇集中;主要以综合应用科技投入和机械化、劳动力素质提高和农业生产经营制度创新为支撑发展农业综合生产能力,协调推进工业化、城镇化、农业现代化,协调推进现代特色农业经营产业化、农民生产经营组织化、特色农产品品牌化;协调推进现代特色农业生产区域化、特色产品产业化、发展可持续化;协调推进农业生产规模化、机械化、集约化;协调推进现代特色农业生产组织企业化、生产专业化、生产技术标准化;协调推进公共服务体系化、从业人员知识化、服务信息化。
闻娣娣[10](2010)在《蓖麻油质量标准研究和茚并吡啶衍生物合成及活性研究》文中研究说明本文首先在《中国药典》2005年版质量标准基础上对蓖麻油的药典标准进行了修订;其次,基于抗肿瘤药物的研究,合成了茚并[1,2-b]吡啶类衍生物。对于蓖麻油质量标准的修订,由于《中国药典》2005年版一部蓖麻油项下未规定蓖麻籽的采收时间。到目前为止,也未见国内外对蓖麻籽的采收期与质量相关性的研究报道。一般蓖麻籽秋季采收,全国各地均有分布,本文选择通过了国家食品药品监督管理局(SFDA)批准生产的3个厂家共6个批次的蓖麻油样品,对其质量进行综合分析。按照《中国药典》2005年版一部附录中的测定法,对蓖麻油的相对密度、折光率和检查项下的酸值、皂化值、碘值进行复核,结果认为《中国药典》2005版的数据是恰当的;首次建立了以蓖麻油酸甲酯为对照品的蓖麻油薄层色谱鉴别,对展开系统进行了筛选研究,结果表明,蓖麻油以石油醚(60-90℃):乙醚:甲酸(110:45:5)展开,碘显色,斑点清晰、显色明显、Rf值适中,展开效果最佳;首次采用气相色谱法对主要成分蓖麻油酸进行了含量测定,以外标法计算样品中蓖麻油酸的含量,根据不同生产厂家蓖麻油测定结果建议确定合格本品中含蓖麻油酸(C18H34O3)不得少于48.0%;通过对蓖麻油的系统研究,制订了蓖麻油的质量标准草案,与《中国药典》2005年版一部蓖麻油项下相比,新增薄层鉴别、蓖麻油酸含量测定来控制药材质量,使蓖麻油质量标准更趋于完善;此外,首次利用气相色谱法和气质联用法建立了蓖麻油指纹图谱,为不同厂家、不同产地蓖麻油的鉴别提供了参考依据。对于茚并[1,2-b]吡啶类衍生物,由于含有茚酮骨架的化合物具有良好的生物活性,茚并吡啶衍生物在医药学领域的应用日见报道,研究成果涉及抗癌、抗炎抗过敏、抗心血管硬化、杀菌等方面。为了拓展茚酮衍生物的合成和应用研究,本文以1-茚酮为原料,经多步反应合成茚并[1,2-b]吡啶类衍生物。日本Hajime Katayama课题组报道了一种新杂环结构,并在随后的药理活性研究中发现该类化合物的三氟甲磺酸盐具有很强的抑制肿瘤细胞的活性。我们在上述研究的基础上,将所得茚并吡啶类衍生物与三氟甲磺酸甲酯反应形成三氟甲磺酸盐,再与对二甲氨基苯甲醛偶联即得到具有潜在药理活性的目标分子茚并[1,2-b]吡啶三氟甲磺酸盐衍生物。其结构经IR、NMR、MS表征。并采用MTT法,以HEP-2和K562为测试肿瘤细胞株对目标化合物进行抗肿瘤活性检测,结果显示其有良好的抗肿瘤活性。本文对蓖麻油的药典标准进行了修订,提高了质量控制标准,为《中国药典》2010年版修订提供了技术支持,使得蓖麻油及其制剂的临床使用更加安全、有效。合成的茚并[1,2-b]吡啶类衍生物,抗肿瘤活性很理想,此结果为进一步的抗肿瘤药物的开发提供了基础性研究。
二、世界知名的蓖麻化工企业——通辽化工厂(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本文主要提出一款精简64位RISC处理器存储管理单元结构并详细分析其设计过程。在该MMU结构中,TLB采用叁个分离的TLB,TLB采用基于内容查找的相联存储器并行查找,支持粗粒度为64KB和细粒度为4KB两种页面大小,采用多级分层页表结构映射地址空间,并详细论述了四级页表转换过程,TLB结构组织等。该MMU结构将作为该处理器存储系统实现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三、世界知名的蓖麻化工企业——通辽化工厂(论文提纲范文)
(1)生态文明背景下开鲁县政府环境治理路径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绪论 |
第一章 核心概念与理论基础 |
第一节 核心概念 |
一、生态文明 |
二、政府环境治理 |
第二节 环境保护的相关理论基础 |
一、可持续发展理论 |
二、治理理论 |
第二章 开鲁县生态环境治理现状 |
第一节 开鲁县生态环境概况 |
第二节 开鲁县工业污染治理现状 |
一、开鲁县工业循环经济园区概况 |
二、功能分区及产业定位 |
三、工业污染治理现状 |
第三节 开鲁县生态环境治理内容 |
一、水污染治理 |
二、大气污染防治 |
三、土壤污染防治 |
四、农业面源和农村环境综合整治 |
第四节 开鲁县生态环境治理成效 |
一、环境空气质量 |
二、地下水质量监测 |
第三章 存在的问题及其原因分析 |
第一节 环境治理存在的问题 |
一、政府治理理念滞后 |
二、生态环境保护相关规章不完善 |
三、生态环境保护监管力量不足 |
四、环境保护资金投入不足 |
第二节 产生问题的原因分析 |
一、牺牲生态环境换取经济发展 |
二、环境监管部门力量薄弱 |
三、环保意识薄弱 |
第四章 某县化工园区案例 |
第一节 化工园区简介 |
第二节 化工园区环境问题爆发 |
第三节 政府采取的措施 |
第五章 相关对策建议 |
第一节 保障环保制度执行 |
一、强化生态环境执法队伍 |
二、强化生态环境监管体系 |
三、强化考核中环保所占比重 |
第二节 全民参与生态环境治理 |
一、强化宣传力度 |
二、强化信息公开 |
三、强化参与方式 |
结语 |
参考文献 |
致谢 |
作者简介 |
(2)抗战胜利后中华化学工业学会的化学普及工作 ——基于《化学世界》的考察(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1 引言 |
1.1 研究背景 |
1.2 研究目的及意义 |
1.3 研究现状 |
1.3.1 对中华化学工业会的研究 |
1.3.2 对《化学世界》的研究 |
1.4 研究内容与研究目标 |
1.5 研究方法和思路 |
1.5.1 研究方法 |
1.5.2 研究思路 |
1.5.3 创新之处 |
2 中华化学工业会及其会刊的发展历程 |
2.1 中华化学工业会的创立与发展 |
2.2 中华化学工业会会刊的创办与发展 |
2.2.1 早期创刊阶段(1923-1925年) |
2.2.2 战前顺利发展阶段(1929-1936年) |
2.2.3 抗战期间的艰难阶段(1937-1945年) |
2.2.4 抗战胜利后维持阶段(1946-1952年) |
2.3 中华化学工业会的学术年会状况 |
2.3.1 学会初期的年会 |
2.3.2 北伐胜利后至抗战前的年会状况 |
2.3.3 抗战期间年会状况 |
2.3.4 抗战胜利后的年会状况 |
2.4 抗战时期与抗战胜利后中国化学、化工状况 |
2.4.1 抗战时期化学研究情况 |
2.4.2 抗日战争时期化学研究成果 |
2.4.3 抗战胜利后的化学研究概况 |
3 抗战胜利后中华化学工业会对化学化工知识的普及 |
3.1 《化学世界》的创办及发展 |
3.2 《化学世界》中化学、化工知识普及的内容 |
3.2.1 介绍普及化工知识与技术 |
3.2.2 开辟化工知识的专门讲座:讲座的专题性 |
3.2.3 翻译外国化工着作,引进化工技术 |
3.2.4 国外化工业发展概括与新技术的介绍 |
3.2.5 介绍化学化工史知识 |
3.3 小结 |
4 从《化学世界》看中国化学工业发展状况 |
4.1 《化学世界》对战前中国化学工业发展状况的总结 |
4.2 《化学世界》对大陆地区化工企业及其技术的报道和介绍 |
4.3 《化学世界》对台湾地区化工企业及其技术的报道和介绍 |
4.4 小结 |
5 中华化学工业会战后服务于中国化工业发展 |
5.1 普及农业化工知识与技术,促进农业发展 |
5.2 普及材料知识与技术,促进材料工业的发展 |
5.3 普及“医药新识”,促进医疗卫生事业的发展 |
6 结语 |
参考文献 |
附录 |
致谢 |
(3)聚氨酯丙烯酸酯的制备及其在卷材涂料领域的应用(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符号说明 |
第一章 绪论 |
1.1 引言 |
1.2 卷材涂料的研究及发展 |
1.2.1 卷材涂料 |
1.2.2 可持续性卷材涂料的研究 |
1.2.3 辐射型固化涂料的特点 |
1.2.4 卷材涂料的发展方向 |
1.3 紫外光固化技术的概况 |
1.3.1 紫外光固化技术 |
1.3.2 紫外光固化涂料的组成 |
1.4 聚氨酯在紫外光固化涂料中的应用 |
1.4.1 聚氨酯预聚物 |
1.4.2 聚氨酯的合成 |
1.4.3 异氰酸酯的主要种类 |
1.4.4 醇类扩链剂的主要种类 |
1.5 超支化聚氨酯的应用 |
1.5.1 超支化聚合物 |
1.5.2 超支化聚合物的合成方法 |
1.5.3 超支化聚氨酯在涂料中的应用 |
1.6 本文的研究目的、内容和意义 |
1.6.1 研究目的和意义 |
1.6.2 研究内容 |
第二章 UV固化蓖麻油型聚氨酯的合成及涂膜制备 |
2.1 本章引言 |
2.2 实验原料与试剂 |
2.3 实验仪器及设备 |
2.4 实验过程和操作步骤 |
2.5 实验测试与表征方法 |
2.5.1 NCO含量的测定 |
2.5.2 FT-IR测试方法 |
2.5.3 涂层硬度的测定 |
2.5.4 涂层柔韧性的测定 |
2.5.5 涂膜材料的拉伸测试 |
2.5.6 涂膜材料的热重分析测试 |
2.5.7 涂膜材料的吸水率测试 |
2.5.8 涂膜材料的丙酮溶胀率测试 |
2.6 结果与讨论 |
2.6.1 温度对多元醇扩链反应的影响 |
2.6.2 FT-IR分析 |
2.6.3 多元醇羟基配比对紫外光固化涂膜的影响 |
2.6.4 扩链反应NCO/OH摩尔比对紫外光固化涂膜的影响 |
2.6.5 稀释剂对固化涂膜的影响 |
2.6.6 光引发剂的最佳用量 |
2.7 本章小结 |
第三章 UV固化木糖醇基超支化聚氨酯的合成及涂膜制备 |
3.1 本章引言 |
3.2 实验原料与试剂 |
3.3 实验仪器及设备 |
3.4 实验过程和操作步骤 |
3.5 实验分析与表征方法 |
3.5.1 NMR分析 |
3.5.2 GPC测试 |
3.5.3 热重分析 |
3.5.4 聚酯DSC测试 |
3.5.5 其它测试和分析 |
3.6 结果与讨论 |
3.6.1 木糖醇基超支化聚酯多元醇的表征 |
3.6.2 纯超支化聚氨酯为预聚物下的固化涂膜情况 |
3.6.3 超支化体系对涂膜固化时间的影响 |
3.6.4 超支化体系对固化涂膜性能的影响 |
3.6.5 光引发剂的最佳用量 |
3.7 本章小结 |
第四章 UV固化卷材涂料的制备及其与非主体组分的复配 |
4.1 本章引言 |
4.2 实验原料与试剂 |
4.3 实验仪器及设备 |
4.4 实验过程和操作步骤 |
4.5 实验分析与表征 |
4.5.1 附着力等级测试 |
4.5.2 T弯测试 |
4.5.3 涂膜断面SEM表征 |
4.5.4 耐MEK擦拭测试 |
4.5.5 耐酸碱测试 |
4.5.6 反向冲击测试 |
4.5.7 涂膜DSC测试 |
4.5.8 其它性能测试 |
4.6 结果与讨论 |
4.6.1 阻聚剂对涂料储存的影响 |
4.6.2 附着力促进剂含量对涂膜性能的影响 |
4.6.3 超细氧化铁红对涂膜性能的影响 |
4.6.4 光引发剂种类和含量与涂膜固化时间的关系 |
4.6.5 高岭土对涂膜性能的影响 |
4.6.6 超细硫酸钡对涂膜的影响 |
4.7 本章小结 |
第五章 结论与展望 |
5.1 总结 |
5.2 展望 |
参考文献 |
致谢 |
攻读学位期间发表的论文 |
作者和导师简介 |
附件 |
(4)以甘油、不同类型长链饱和脂肪酸为主要起始原料制备高耐光结合型加脂剂(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第一章 绪论 |
1.1 前言 |
1.2 加脂剂的构成剖析 |
1.3 加脂剂的类型 |
1.3.1 防水型加脂剂 |
1.3.1.1 含羧基的长碳链脂肪族的防水型加脂剂 |
1.3.1.2 有机硅化物的防水型加脂剂 |
1.3.1.3 有机氟化物的防水型加脂剂 |
1.3.1.4 高碳醇丙烯酸酯共聚物的防水型加脂剂 |
1.3.2 耐光型加脂剂 |
1.3.2.1 氯磺化法 |
1.3.2.2 氧化法 |
1.3.2.3 复配法 |
1.3.3 填充型加脂剂 |
1.3.4 低雾型加脂剂 |
1.4 结合型加脂剂的主要机理 |
1.5 课题的提出及主要内容 |
1.5.1 课题的提出及创新性 |
1.5.2 课题主要内容 |
第二章 棕榈酸、十二羟基硬脂酸甘油酯的制备研究 |
2.1 引言 |
2.2 实验部分 |
2.2.1 实验试剂及仪器 |
2.2.2 实验原理 |
2.2.3 棕榈酸甘油单酯的制备方法 |
2.2.4 分析方法 |
2.2.4.1 体系酸值的测定方法 |
2.3 结果与讨论 |
2.3.1 影响酯化反应的因素 |
2.3.1.1 反应时间对酯化率的影响 |
2.3.1.2 温度对酯化率的影响 |
2.3.1.3 反应物摩尔比对酯化率的影响 |
2.3.1.4 催化剂的用酯量对化率的影响 |
2.3.2 酯化反应的优化 |
2.3.3 FTIR表征 |
2.4 本章小结 |
第三章 G-PA-HAS-SCF结合型加脂剂的合成研究 |
3.1 引言 |
3.2 实验部分 |
3.2.1 实验仪器和试剂 |
3.2.2 实验原理 |
3.2.3 G-PA-HAS-SCF加脂剂的制备流程 |
3.2.4 实验分析方法 |
3.2.4.1 酸值的测定及马来酸酐单酯化率的计算 |
3.2.4.2 磺化率的测定 |
3.3 结果与讨论 |
3.3.1 马来酸酐单酯化的条件探究 |
3.3.1.1 反应温度对单酯化率的影响 |
3.3.1.2 反应物摩尔比对单酯化率的影响 |
3.3.1.3 反应时间对单酯化率的影响 |
3.3.2 亚硫酸化反应条件的确定 |
3.3.2.1 反应温度对磺化反应的影响 |
3.3.2.2 反应物料摩尔比对磺化率的影响 |
3.3.3 红外谱图的表征 |
3.4 本章小结 |
第四章 G-PA-LS-SCF结合型加脂剂的制备及性能研究 |
4.1 引言 |
4.2 实验部分 |
4.2.1 主要仪器和试剂 |
4.2.2 制备方法 |
4.2.2.1 制备工艺流程 |
4.2.2.2 实验方法 |
4.2.3 实验结果分析方法 |
4.2.3.1 加脂剂理化性能测定方法 |
4.2.3.2 加脂剂加脂性能测定方法 |
4.3 结果与讨论 |
4.3.1 PEG-DS-SCF理化性能 |
4.3.2 三种加脂性能对比 |
4.3.3 红外谱图结构表征 |
4.4 本章小结 |
第五章 G-PA-HAS-M-SCF加脂剂的制备及其性能研究 |
5.1 引言 |
5.2 实验部分 |
5.2.1 主要仪器和试剂 |
5.2.2 实验制备方法 |
5.3 结果与讨论 |
5.3.1 混合原料平均相对分子质量的计算 |
5.3.2 多羟基化合物复配方式 |
5.3.3 复配后加脂性能 |
5.3.4 复配后加脂剂理化性能 |
5.3.5 MOA-3的复配方式 |
5.3.6 乳液粒径的测量 |
5.4 本章小结 |
总结 |
参考文献 |
致谢 |
攻读硕士学位阶段发表的学术论文 |
(5)绿色发展视域下内蒙古自治区节能减排的困境、问题及对策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第一章 绿色发展及其内涵 |
一、发展的含义 |
(一) 发展的范畴 |
(二) 中国发展之路 |
二、绿色及绿色化的概念 |
(一) 绿色的定义 |
(二) 绿色化内涵 |
三、绿色发展理论来源及其特征 |
(一) 绿色发展理论的三大来源 |
(二) 绿色发展的内涵与特征 |
四、中国绿色发展理念的认识深化 |
(一) 绿色发展与科学发展观 |
(二) 绿色发展与生态文明建设 |
(三) 十九大绿色发展理念的新拓展 |
五、绿色发展理念与马克思主义中国化 |
(一) 马克思主义生产力要素的理论拓展 |
(二) 马克思主义社会发展理论的多层面发展 |
本章小结 |
第二章 绿色发展与节能减排的关联维度 |
一、作为节能减排的绿色发展 |
(一) 节能减排催生绿色技术范式 |
(二) 节能减排倒逼绿色转型发展 |
二、绿色发展指导下的节能减排 |
(一) 节能减排顺应绿色发展内涵要求 |
(二) 节能减排与绿色增长的关系 |
(三) 绿色发展指导下的生产力评价标准 |
三、绿色发展视域下的节能减排 |
(一) “被动”节能减排到“主动”节能减排 |
(二) 节能减排的新思维格局和空间格局 |
(三) 绿色发展视域下节能减排的三个层面 |
四、绿色发展视域下节能减排的国际经验 |
(一) 发达国家碳减排经验 |
(二) 发展中国家的碳减经验 |
本章小结 |
第三章 内蒙古自治区节能减排的历史、现状与绩效分析 |
一、内蒙古自治区节能减排历史 |
(一) 内蒙古自治区节能减排历史背景 |
(二) 内蒙古自治区节能减排政策梳理 |
(三) 内蒙古自治区节能减排政策实施结果 |
二、内蒙古自治区节能减排现状 |
(一) 内蒙古自治区区域发展模式现状 |
(二) 内蒙古自治区主要产业结构现状 |
(三) 内蒙古自治区重点领域节能减排现状 |
三、绿色发展视域下内蒙古节能减排的成就、绩效与问题 |
(一) 内蒙古自治区节能减排的成就 |
(二) 内蒙古自治区节能减排的绿色绩效分析 |
(三) 内蒙古自治区节能减排存在的问题与困境 |
本章小结 |
第四章 内蒙古自治区节能减排的绿色化出路与对策研究 |
一、内蒙古自治区节能减排的机遇 |
二、内蒙古传统发展方式的绿色化转型 |
(一) 运用绿色化理念转变发展方式 |
(二) 建立节能减排的绿色化目标 |
(三) 形成绿色化的节能减排体系 |
三、内蒙古自治区节能减排的绿色化政策 |
(一) 绿色化产业政策 |
(二) 绿色化金融政策 |
(三) 绿色化科技政策 |
四、内蒙古节能减排的绿色化实践 |
(一) 典型行业的节能减排实践 |
(二) “三废”资源化路径探索 |
(三) 产业链延伸与绿色产业群的形成 |
本章小结 |
第五章 内蒙古自治区绿色发展模式探讨 |
一、内蒙古自治区节能减排的绿色化创新路径 |
(一) 绿色化技术创新 |
(二) 绿色化管理创新 |
二、内蒙古自治区产业结构转型路径 |
(一) 结构升级转型的绿色化问题 |
(二) 资源型产业和非资源型产业的关系问题 |
(三) 结构转型中的共性与个性问题 |
三、内蒙古自治区绿色发展模式选择 |
(一) 绿色发展价值导向与思维方式 |
(二) 绿色发展模式实践要素 |
(三) 绿色发展模式的增长方式 |
(四) 绿色发展模式的政策制度 |
本章小结 |
结论 |
创新与不足 |
参考文献 |
致谢 |
攻读学位期间发表的学术论文目录 |
(6)中华化学工业会研究(1922-1949) ——兼论民国时期专门科学社团的社会角色(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
abstract |
第1章 绪论 |
1.1 研究意义 |
1.2 文献综述 |
1.3 研究方法与思路 |
1.4 创新之处 |
第2章 中华化学工业会的创建与发展 |
2.1 创建背景与条件 |
2.1.1 社会条件 |
2.1.2 宏观背景 |
2.1.3 人才基础 |
2.2 学会的创建与发展 |
2.3 组织机构的变迁 |
2.3.1 对学会章程的不断修订与完善 |
2.3.2 内部结构的变迁 |
2.4 历任理事(评议员) |
2.5 会员分析 |
2.5.1 全体会员分析 |
2.5.2 代表性会员分析 |
第3章 化工宣传与普及工作 |
3.1 搜集、发布化学工业新闻,提供化工消息 |
3.2 举办通俗演讲,推动化工知识传播 |
3.3 翻译化工着作,引进西方先进化工技术 |
3.4 创办科普刊物《化学世界》 |
第4章 中华化学工业会会刊的创办、发展及其历史作用 |
4.1 会刊简史 |
4.2 历任编纂 |
4.3 发展历程 |
4.3.1 化学工业调查阶段 |
4.3.2 化学工业述评阶段 |
4.3.3 化学工业应用研究阶段 |
4.4 会刊的历史作用 |
第5章 中华化学工业会的科研体制化探索 |
5.1 创立化工图书馆,为化工研究提供基础 |
5.2 发行化工专业期刊,鼓励学术研究 |
5.3 召开年会,促进学术交流 |
5.3.1 历届年会概况 |
5.3.2 年会发展历程 |
5.3.3 联合年会纪实 |
5.3.4 年会的演变及其特点 |
5.4 协助审定化学名词,推进化学用词规范化 |
5.4.1 化学讨论会的缘起与成果 |
5.4.2 与会人员中的中华化学工业会会员分析 |
5.4.3 化学工程名词的统一与审定 |
第6章 对中国传统工业的改进与研究 |
6.1 肥皂工业 |
6.2 造纸工业 |
6.3 油脂工业 |
6.4 橡胶工业 |
6.5 油漆工业 |
6.6 制革工业 |
第7章 联络并服务于化学工业实业界 |
7.1 组织参观工厂,促进学企结合 |
7.2 调查国内化工产业,掌握化工发展现状 |
7.2.1 调查实录 |
7.2.2 关于化工调查的总结与反思 |
7.3 服务于实业界,为化工企业提供技术咨询 |
7.4 协助化工展览,推动化工产业发展 |
7.4.1 上海总商会商品陈列所 |
7.4.2 举办化学工艺品展览会,暨组建化学工艺研究会 |
7.4.3 吴承洛对化学工艺品展览会的评价 |
第8章 结语 |
8.1 对学会在化工学术研究方面的影响评价 |
8.2 关于中华化学工业会社会角色的探讨 |
8.2.1 构建了中国高等化学教育体系 |
8.2.2 开启了中国化工教育,培养了大批的化学工业人才 |
8.2.3 为中国的化学工业建制化奠定了基础 |
8.3 小结 |
参考文献 |
附录 |
致谢 |
攻读学位期间发表的论文 |
(7)金蓖集团公司新建年处理10万吨蓖麻籽加工项目可行性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1 绪论 |
1.1 研究背景 |
1.1.1 石油资源紧张 |
1.1.2 国家政策导向 |
1.1.3 绿色环保新能源-蓖麻油 |
1.2 研究目的和意义 |
1.2.1 研究目的 |
1.2.2 研究意义 |
1.3 研究内容和方法 |
1.3.1 研究内容 |
1.3.2 研究方法 |
1.4 研究技术路线 |
2 相关理论基础 |
2.1 项目可行性研究的含义及作用 |
2.1.1 项目可行性研究的含义 |
2.1.2 项目可行性研究的作用 |
2.2 项目可行性研究的工作阶段划分 |
2.3 项目可行性研究的主要内容 |
3 金蓖集团蓖麻籽加工项目概况与产业市场分析 |
3.1 金蓖集团蓖麻籽加工项目概况 |
3.1.1 项目投资公司金蓖集团概况 |
3.1.2 金蓖集团蓖麻籽加工项目资源条件 |
3.1.3 项目原材料蓖麻种植基本情况 |
3.1.4 蓖麻产品综合利用现状 |
3.2 蓖麻产业发展与市场分析 |
3.2.1 蓖麻产业发展概况 |
3.2.2 蓖麻产业链结构分析 |
3.2.3 蓖麻产业市场分析 |
4 金蓖集团蓖麻籽加工项目技术可行性分析 |
4.1 金蓖集团蓖麻籽加工原材料供应基地选择 |
4.2 蓖麻籽油加工工艺流程 |
4.2.1 蓖麻籽毛油生产工艺流程 |
4.2.2 精炼蓖麻籽油工艺流程 |
4.3 蓖麻饼粕及蓖麻壳的生产加工技术 |
4.4 蓖麻油衍生品的生产加工技术 |
4.5 金蓖集团蓖麻籽加工具体工艺技术选择 |
5 金蓖集团蓖麻籽加工项目经济可行性分析 |
5.1 金蓖集团蓖麻籽加工项目投资估算 |
5.1.1 投资估算范围和依据 |
5.1.2 投资估算和资金使用方案 |
5.1.3 资金筹措方案 |
5.2 金蓖集团蓖麻籽加工项目经济效益分析 |
5.2.1 经济效益分析假设条件 |
5.2.2 生产总成本费用估算 |
5.2.3 销售收入及税金估算 |
5.2.4 盈利能力分析 |
5.2.5 不确定性分析 |
6 金蓖集团蓖麻籽加工项目社会效益和风险分析 |
6.1 金蓖集团蓖麻籽加工项目社会效益分析 |
6.2 金蓖集团蓖麻籽加工项目风险分析 |
6.2.1 金蓖集团蓖麻籽加工项目主要风险识别 |
6.2.2 金蓖集团蓖麻籽加工项目风险应对措施 |
7 结论与展望 |
7.1 研究结论 |
7.2 研究展望 |
参考文献 |
附录 |
致谢 |
(8)癸二酸价格波动因素分析及对策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第1章 绪论 |
1.1 研究背景 |
1.2 研究目的和意义 |
1.3 研究思路和论文结构 |
第2章 癸二酸行业发展现状介绍 |
2.1 癸二酸产品的主要应用 |
2.2 癸二酸工艺原理及主要单耗 |
2.3 世界癸二酸行业发展历史 |
2.4 我国癸二酸发展历程及现状 |
2.5 行业特征 |
2.6 行业发展遭遇的困境 |
2.6.1 近年癸二酸价格波动剧烈 |
2.6.2 行业竞争加剧 |
第3章 癸二酸价格波动模型分析 |
3.1 模型的理论基础 |
3.1.1 马歇尔均衡价值论 |
3.1.2 马克思劳动价值论 |
3.1.3 马歇尔均衡价值论与马克思劳动价值论的一致性 |
3.2 研究方法 |
3.2.1 统计分析方法的分类及其选择 |
3.2.2 分析步骤 |
3.3 结论 |
第4章 癸二酸产品价格波动的因素分析 |
4.1 蓖麻油价格波动产生的影响 |
4.1.1 蓖麻油供应格局对癸二酸价格的影响 |
4.1.2 日益增长的蓖麻油需求 |
4.1.3 快速上涨的蓖麻油成本 |
4.2 汇率变动对成本的影响 |
4.2.1 汇率变动情况及其影响 |
4.2.2 影响汇率变动的因素分析 |
4.3 癸二酸产能变化对价格波动的影响 |
4.4 癸二酸下游需求变动对价格波动的影响 |
4.4.1 癸二酸下游行业需求变动情况及影响 |
4.4.2 癸二酸替代品的发展及对需求的影响 |
4.4.3 全球经济景气度对需求的影响 |
第5章 建议及对策 |
5.1 完善上游产业链,稳定蓖麻油原料供应 |
5.1.1 稳定蓖麻油供应对癸二酸行业发展的重要意义 |
5.1.2 扩大蓖麻种植面积,缩小蓖麻油供应缺口 |
5.2 开发差异化产品,降低产品替代性 |
5.3 延伸下游产业链,实现产业升级 |
5.4 利用金融工具,规避外汇风险 |
5.5 提高行业准入门槛,控制产能盲目扩张 |
参考文献 |
致谢 |
攻读学位期间发表的学术论文目录 |
(9)内蒙古自治区现代特色农业发展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第一章 导论 |
1.1 研究背景 |
1.1.1 现代农业是世界农业发展的基本趋势 |
1.1.2 中国特色农业现代化是中国农业发展的基本方向 |
1.1.3 发展特色产业是在主体功能区建设中西部地区实现可持续发展的根本途径 |
1.1.4 发展现代特色农业是内蒙古现代农业发展的突破口和战略重点 |
1.2 研究的目的与意义 |
1.2.1 为内蒙古现代特色农业发展提供科学决策依据 |
1.2.2 丰富区域现代特色农业研究理论与方法 |
1.3 国内外研究动态 |
1.3.1 特色农业研究 |
1.3.2 现代农业及农业现代化研究 |
1.4 理论方法和研究创新 |
1.4.1 研究方法 |
1.4.2 内容与框架 |
1.5 特色与创新之处 |
1.6 本章小结 |
第二章 内蒙古现代特色农业研究体系的构建 |
2.1 对农业基本特性的新认识 |
2.1.1 新时代农业的基本特性 |
2.1.2 从农业基本特性认识农业的基础地位 |
2.2 中国特色农业现代化的基本特征 |
2.3 现代特色农业的基本内涵 |
2.3.1 共同特征 |
2.3.2 主要区别 |
2.4 现代特色农业研究体系基本内容 |
2.4.1 内蒙古农业基础地位分析 |
2.4.2 内蒙古现代农业发展阶段和水平分析 |
2.4.3 内蒙古特色农产品区域比较优势分析 |
2.4.4 内蒙古现代特色农业区域布局优化研究 |
2.4.5 内蒙古现代特色农业发展影响因素分析及战略选择 |
2.5 本章小结 |
第三章 现代特色农业的理论基础 |
3.1 特色农业理论基础 |
3.1.1 比较优势理论 |
3.1.2 “钻石”模型 |
3.1.3 创新理论 |
3.1.4 垄断、竞争理论 |
3.1.5 产品差别化理论 |
3.2 现代农业的理论基础 |
3.2.1 改造传统农业理论 |
3.2.2 制度创新理论 |
3.2.3 农业产业化理论 |
3.2.4 可持续发展理论 |
3.2.5 城乡一体化理论 |
3.2.6 中国传统农业改造与转型理论 |
3.3 本章小结 |
第四章 内蒙古农业基础地位分析 |
4.1 内蒙古农业在国民经济中的份额分析 |
4.1.1 内蒙古农业对经济增长贡献份额趋向下降 |
4.1.2 内蒙古农业产值份额下降与劳动力份额下降不对称 |
4.2 对新时代内蒙古农业基础地位新认识 |
4.2.1 内蒙古农业在确保国家食物安全中的作用 |
4.2.2 内蒙古农业在确保国家生态安全中的作用 |
4.2.3 内蒙古农业在确保边疆稳定、促进民族团结、维护社会稳定中的作用 |
4.3 内蒙古多功能农业价值分析 |
4.4 本章小结 |
第五章 内蒙古现代农业发展阶段和水平分析 |
5.1 内蒙古农业发展成就 |
5.2 内蒙古农业发展阶段分析 |
5.2.1 数量发展阶段 |
5.2.2 优化农业阶段 |
5.2.3 现代农业阶段 |
5.3 内蒙古现代农业发展阶段和水平综合评价 |
5.3.1 内蒙古现代农业发展阶段测算 |
5.3.2 内蒙古现代农业发展水平测算 |
5.4 内蒙古农业发展新阶段的主要特征 |
5.4.1 城乡一体化成为经济社会发展的主要方向 |
5.4.2 较长时期稳定增长成为农业生产的主要态势 |
5.4.3 多功能性成为农业功能拓展的主要特征 |
5.4.4 制度创新成为农业发展的主要动力 |
5.4.5 优势农产品区域化生产成为农业生产布局的主要趋势 |
5.4.6 现代要素投入成为农业增长的主要依靠 |
5.4.7 农产品质量安全成为农业生产的重要目标 |
5.4.8 惠农政策体系成为政府支农的主要形态 |
5.4.9 非农收入成为农民增收的主要渠道 |
5.5 本章小结 |
第六章 内蒙古特色农产品比较优势分析 |
6.1 内蒙古区域农产品产量构成 |
6.1.1 内蒙古农作物产量构成 |
6.1.2 内蒙古畜产品产量构成 |
6.2 内蒙古农产品比较优势测算 |
6.2.1 分析思路与方法 |
6.2.2 农作物比较优势分析 |
6.2.3 畜产品比较优势研究 |
6.3 内蒙古特色农产品的选定 |
6.4 本章小结 |
第七章 内蒙古现代特色农业区域布局研究 |
7.1 内蒙古国土资源和生产力布局特征 |
7.1.1 区位独特,战略地位十分重要 |
7.1.2 地域辽阔,适宜开发面积少,空间结构不合理 |
7.1.3 资源富集,开发利用效率低,环境压力日益加大 |
7.1.4 生态类型多样,生态环境比较脆弱,自然灾害频繁 |
7.1.5 生产力快速发展,区域发展不均衡,人口与经济集聚不协调 |
7.2 内蒙古主体功能区划中的农业功能区布局 |
7.2.1 农业主体功能区 |
7.2.2 农业辅助功能区 |
7.3 内蒙古区域水土资源可持续利用潜力分析 |
7.3.1 内蒙古水土资源分布特点 |
7.3.2 内蒙古水土资源可持续利用潜力研究 |
7.4 基于比较优势的内蒙古特色农产品区域布局 |
7.4.1 特色农作物区域布局 |
7.4.2 特色畜产品区域布局 |
7.5 内蒙古现代特色农业重点发展区域及区域重点产业 |
7.5.1 现代特色农业战略重点区 |
7.5.2 现代特色农业一般区 |
7.6 本章小结 |
第八章 内蒙古现代特色农业发展影响因素分析及战略选择 |
8.1 内蒙古现代特色农业发展的 SWOT 分析 |
8.1.1 内蒙古现代特色农业 SWOT 分析的技术路线 |
8.1.2 内蒙古现代特色农业发展影响因素分析 |
8.1.3 内蒙古现代特色农业发展影响因素组合分析 |
8.2 内蒙古现代特色农业发展战略选择 |
8.2.1 协调推进工业化、城镇化、农业现代化 |
8.2.2 协调推进现代特色农业经营产业化、农民生产经营组织化、特色农产品品牌化 |
8.2.3 协调推进现代特色农业生产区域化、特色农产品产业化、发展可持续化 |
8.2.4 协调推进现代特色农业生产规模化、机械化、集约化 |
8.2.5 协调推进现代特色农业生产组织企业化、生产专业化、生产技术标准化 |
8.2.6 协调推进现代特色农业公共服务体系化、从业人员知识化、服务信息化 |
8.3 本章小结 |
第九章 结论与讨论 |
9.1 全文主要结论 |
9.2 主要创新点与特色 |
9.3 问题与展望 |
参考文献 |
致谢 |
附录 |
作者简历 |
(10)蓖麻油质量标准研究和茚并吡啶衍生物合成及活性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
Abstract |
立题依据和研究内容 |
第一部分蓖麻油质量标准研究 |
引言 |
1 蓖麻 |
2 蓖麻籽 |
3 蓖麻油 |
第一章蓖麻油样品收集及检测 |
1 蓖麻油样品收集 |
2 检测项目 |
3 小结 |
第二章 蓖麻油甲酯化 |
1 文献方法 |
2 反应方程式 |
3 实验 |
4 小结 |
第三章蓖麻油的薄层鉴别 |
1 文献方法 |
2 实验 |
3 小结 |
第四章 蓖麻油的定量研究 |
1 文献方法 |
2 实验 |
3 色谱条件的确立 |
4 方法学研究 |
5 指纹图谱研究 |
6 小结 |
第五章 蓖麻油质量标准草案 |
1 蓖麻油质量标准草案中文 |
2 蓖麻油质量标准草案英文 |
第六章蓖麻油的GC/MS 分析 |
1 文献方法 |
2 实验 |
3 小结 |
第二部分 茚并[l,2-b]吡啶衍生物合成及活性研究 |
引言 |
第七章 合成路线 |
1 茚并吡啶的文献路线 |
2 茚并吡啶衍生物--茚并喹啉的文献路线 |
3 合成路线设计 |
第八章 实验部分 |
1 试剂和仪器 |
2 实验 |
3 小结 |
结论与展望 |
参考文献 |
攻读学位期间本人出版或公开发表的论着、论文 |
附录 |
致谢 |
四、世界知名的蓖麻化工企业——通辽化工厂(论文参考文献)
- [1]生态文明背景下开鲁县政府环境治理路径研究[D]. 毕然. 内蒙古民族大学, 2020(02)
- [2]抗战胜利后中华化学工业学会的化学普及工作 ——基于《化学世界》的考察[D]. 高林琼. 东华大学, 2020(01)
- [3]聚氨酯丙烯酸酯的制备及其在卷材涂料领域的应用[D]. 丁响亮. 北京化工大学, 2018(02)
- [4]以甘油、不同类型长链饱和脂肪酸为主要起始原料制备高耐光结合型加脂剂[D]. 张鑫. 温州大学, 2018(02)
- [5]绿色发展视域下内蒙古自治区节能减排的困境、问题及对策研究[D]. 李孔燕. 内蒙古大学, 2017(06)
- [6]中华化学工业会研究(1922-1949) ——兼论民国时期专门科学社团的社会角色[D]. 金淑兰. 内蒙古师范大学, 2017(11)
- [7]金蓖集团公司新建年处理10万吨蓖麻籽加工项目可行性研究[D]. 李俊熙. 中南大学, 2014(02)
- [8]癸二酸价格波动因素分析及对策研究[D]. 张丽英. 上海交通大学, 2012(04)
- [9]内蒙古自治区现代特色农业发展研究[D]. 马强. 中国农业科学院, 2012(10)
- [10]蓖麻油质量标准研究和茚并吡啶衍生物合成及活性研究[D]. 闻娣娣. 苏州大学, 2010(0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