先秦玉器与玉文化

先秦玉器与玉文化

蒋莉[1]2017年在《先秦玉器纹饰艺术研究》文中研究指明玉乃国之重器,礼之所依。从史前的兴隆洼文化伊始,玉文化在中华大地繁盛起来,并绵延不断,保持了旺盛的生命力,并成为先秦时期国之大事、民之礼义的核心内容之一。玉器纹饰不仅可以提供玉器断代的一般标尺,也是玉器区系类型划分的重要标准,同时还是一种具有特殊象征意义的符号,是抽象化的特殊语义,反映了不同时期人们的文化认知、理念追求和审美意识。先秦玉器纹饰的研究,不仅涉及传统考古学,也是艺术史研究的重要内容。这种跨学科的综合研究不仅可以扩展学科研究范围,还能加深对先秦文化的认识,弘扬传统文化之精华。今天,在这个全国人崇玉、赏玉的年代,对先秦玉器纹饰的深入研究,能有效带动玉石文化与现代艺术的发展,从而产生重要的经济价值,提升民族文化的自信,实现基础研究与现实社会发展相结合的目标,其现实意义不言而喻。鉴于此,本文以考古出土玉器为核心,以考古学方法与艺术学视角为支撑,在全面梳理考古发现的玉器基础上,将玉器纹饰分为几何、动物、人物、植物等四大类,并以此进行具体型式分析,探讨大类纹饰中具体型式的发展变化,总结归纳了典型纹饰的演变规律。在此基础上,将玉器纹饰放在艺术史、文化史的视野内进行分析,探讨玉器纹饰发展中的艺术逻辑与人文背景,具体如下:系统检索玉器研究成果,综合考察、总结当前研究现状,在此基础上以玉器纹饰为切入点,采用跨学科的综合研究视角,较全面地探讨先秦玉器纹饰的发展脉络。沿袭考古学的角度,粗线条地罗列了我国迄今在不同区域发现的先秦玉器,梳理出先秦时期我国境内主要文化区域的典型纹饰。从几何纹、动物纹、人物纹、植物纹等四大类纹饰系统,对玉器纹饰的发展演变进行梳理,分析概括了玉器纹饰的一般特征及其演变规律。在分析研究的过程中,关注到了玉器纹饰与同时期陶器、青铜器等不同载体纹饰的比较,尝试解读部分典型纹饰的源流。以先秦时期的琮、璧、环、璜、玦等典型器形为例,从艺术学视角着重对先秦玉器纹饰的艺术手法作了初步研究,归纳了先秦玉器纹饰在艺术手法方面基本体现了一个共同的演化规律,即由开始的重形轻纹、依形定纹,发展为形纹并重,直到后来的形纹分离。这个艺术手法的演化过程,说明了纹饰作为一种符号语言,是由最初的实体形制逐渐向装饰性演化发展过来的,真实地记录了人类对客观事物认识的一般过程,也是我们从事考古研究应该遵循的一个基本原则。对玉器纹饰的文化语义进行探讨,将玉器纹饰置于文化的大视野下进行多角度、多层面的探讨。解读了玉器纹饰作为一种特殊的符号语言所蕴涵的美学、哲学和社会学的文化元素以及符号本身所记录的中华民族审美集体潜意识。首先从美学视野谈及了玉器纹饰由物化、神化发展至人化的过程,揭示了美作为一种形而上的合目的性与合规律性法则在先秦玉器纹饰中的体现;然后从哲学的角度,分析了先秦玉器由最初满足人类生产生活的工具、上升到崇神礼神祭器、发展至标志礼仪等级的饰物,研究并揭示了在这个发展过程中,附着在玉器上的纹饰、纹样及其内涵的演化轨迹,给人以新的启示;最后从社会学的角度切入,按先秦玉器的用途分类,提出了先秦玉器经历了实用玉器、巫祀玉器、礼制玉器的演变和发展,归纳出了各类玉器纹饰在集中体现功用的基础上由简洁到繁缛,由感性到理性,由注重实用性到注重装饰性的变化发展过程。最后,以玉器纹饰艺术的传承为出发点,在基本明确了先秦玉器纹饰类型发展脉络、艺术特质与人文背景后,探讨了先秦玉器纹饰对于现代艺术的启示与影响。在整个研究中主要侧重了以下两大方面:首先,在综合国内外相关研究基础上,系统检索玉器资料,梳理了玉器的相关发现,在此基础上对于玉器纹饰进行总体分类,以考古类型学为基本方法,厘清典型纹饰的的发展脉络。其次,从艺术学、文化学角度对典型玉器纹饰的创作方法与设计理念,进行评估,归纳了先秦玉器纹饰在艺术手法、文化内涵上的一般发展脉络。通过以上对基础材料的梳理与多角度的分析,在阐明先秦玉器纹饰形制发展演变的同时,提出玉器纹饰创作源于现实生活中的具体事物即独立纹饰,并不断从现实中提炼,形成抽象的装饰纹饰;同时从形、纹一体到形、纹分化;伴随着这些浅层形式的变化,展现了其背后深层的文化背景,即由物化、神化发展至人化的美学观念演变和从实用、巫祀再到礼制的用玉习俗变迁。在研究内容、方法与视角上也尝试了一些创新。1、进一步廓清先秦时期玉器纹饰谱系,探讨独立纹饰与装饰纹饰在玉器上运用的一般规律。这与以往研究者或笼统概括或简单罗列的研究相比,具有了一定的深度。2、尝试分析典型纹饰的艺术表达方式及艺术理念。在具体研究中,本文采用考古类型学与艺术分析相结合的方式,分析其艺术形式、表现手法、图形语意和审美观念,充分发挥研究者跨学科的优势。3、回归现实,仿古创新,探索典型玉器纹饰对现代纹饰创作的启示。这一点具有现实意义,也可视为研究的一个落脚点和归宿。笔者从事公共艺术教学和研究工作多年,在工作实践中深深感受到作为一个艺术工作者,不能仅仅着眼于“当下”和“西方”,更要注意将视线转移到“远古”,转移到中华民族自身的文化宝典当中,从中国历史文化中挖掘有益的养分和资源,将其运用在现代艺术创作中。在艺术设计理念的提炼过程中,要结合当代材料和艺术手法,全方位体现中国传统文化的特色和元素,惟其如此,才能真正设计出民族的、大众的、有价值的艺术作品。

崔艳华[2]2002年在《先秦玉器与玉文化》文中认为中国自古崇尚“玉”,并且是世界上发现古玉最多的国家。南北美洲、新西兰、南亚的痕都斯坦等地也出土玉器,但在年代上时断时续,不成体系,唯独中国古代玉器,源远流长,令世人瞩目,更为重要的是,古人不仅认识到了玉的致密、温润,且赋予了玉更为特殊的意义,寄托了人们的虔诚的信仰、精神的追求和艺术的情怀。 追根溯源,本论文在总结、分析前人成果资料的基础上,结合中国古典文献,从历史学角度,运用考古学、宝玉石学、地质学、历史学的理论及方法,以先秦历代主要墓葬和遗址为线索,对先秦出土玉器的分布、玉料来源、玉质、器形、纹饰特征及用玉制度等做了初步研究,探讨了新石器时代各大玉文化分布区域之间的关系,研究分析了历代玉器纹饰发展演变的历程,并对殷商甲骨文、金文和先秦文献中用玉史料作了简要论述。 通过研究总结出:先民认识玉这类矿物、岩石首先是从旧石器时代的石器制造开始;新石器时代,人类使用玉的阶段仍为彩石阶段,南北红山、良渚两大玉文化体系表明治玉工艺已成熟,呈现出玉器史上的第一高峰期,出现了“玉殓葬”,用玉制度已初露端倪;黄河流域的齐家文化在古代“玉石之路”上显出其重要的地理位置,新石器时代玉文化的分布证实了中国史前文化的统一性与多样性。夏代二里头玉器起到了承上启下的作用,殷商已进入青铜时代,妇好墓、叁星堆、新干大洋州玉器的出土表明此时期和田玉已显出“帝王玉”的独尊地位;玉器的神秘化消退,伴之制度化的礼器功能有了明显强化;甲骨文中用玉的文字记载证实了殷商奴隶王朝的玉礼器开始成为国家政治典章和维护社会等级制度的载体。西周时期,上村岭虢国墓出土玉器表明此时期工艺技术的进步,玉料使用更为精良,玉器纹饰较前更为圆润、婉转;用玉制度已根本完善,证实了我国奴隶制、礼制发展的巅峰时代,同时也为春秋战国玉器的人格化奠定了基础。春秋战国时代,“礼崩乐坏”,但玉器仍是贵族财富与权力的象征,此时玉器更进一步完善了西周以来产生的“君子比德于玉”的思想道德观念。到了汉代大一统时期,装饰玉及佩玉出现了世俗化倾向,纹饰风格渐由抽象转向了写实;玉的等级化仅在丧葬玉的使用上表现突出,自此,玉器在礼乐文化上的内涵随着世俗化的使用也逐渐减弱。本论文结合古典文献研究对先秦古玉玉料、玉器器形、纹饰等方面进行探讨,力图阐述玉石与玉器工艺科技史,以及中国尚玉的文化精髓之所在。

景玉薇[3]2014年在《先秦器物纹饰二元对立形式研究》文中研究指明近些年,在华东沿海一带陆续出土的新石器时期的玉器上出现了风格奇特的神秘纹饰。这种纹饰风格一直延续至商代玉器和青铜器上,至西周时期开始淡化。本文的研究对象为先秦玉器和青铜器,时间范围为新石器时期晚期至西周时期。此时期的玉器、青铜器上常有两种纹饰有秩序地组合在一起,并显示出相互对立的关系,此类纹饰笔者称其为二元对立纹饰。本文以良渚文化玉器纹饰为出发点,纵向讨论二元对立纹饰的来源、演变及功能;在前人研究的基础上,对先秦器物二元对立纹饰的表层形式结构以及深层功能内涵进一步探析,从中提出自己的认识和看法。全文分为四章:第一章“绪论”,主要对选题缘由、研究现状、研究范围与回避的问题进行陈述。对于先秦玉器、青铜器纹饰的研究,学者多从单个纹饰以及其组合形式进行研究,对纹饰组合的内在思想内涵,及器物纹饰是如何具体发挥祭祀功能方面研究较少,因此有必要对先秦玉器、青铜器纹饰的组合形式的内涵进行深入研究。本文从考古学、文物学、文献学等角度出发,并结合人类学、社会学等方法,对先秦器物纹饰形式及内涵进行系统的分析研究。第二章“二元对立观念来源”。新石器时期晚期开始,人民的生产力水平迅速提高,生产价值有剩余,社会阶级的产生,致使部落间征伐兼并不断。在此背景下,人们的征服观念异常强烈。在频繁的祭祀活动中,玉器、青铜器作为主要的祭祀工具,其上面的纹饰起到和神灵沟通的作用,向神灵传达着他们最强烈的征伐的愿望,通过向神灵敬献,取悦神灵,最终取得神灵福佑。第叁章“二元对立纹饰的时空表现”。本节收集和整理了典型的二元对立纹饰。二元对立纹饰出现的时空范围主要有:良渚文化玉器、山东龙山文化玉器、石家河文化玉器、商代玉器与青铜器。通过整理发现:二元对立形式纹饰出现于新石器时期晚期,兴盛于商,淡化于西周。其出现、发展、消失有一个完整的发展演变过程。第四章“二元对立纹饰的功能内涵”。先秦玉器与青铜器纹饰体现了古人最强烈的情感与最高的艺术水平。纹饰内容体现了古人对生命的诠释,艺术形式主要采取了抽象化与象征性的表现手法。“结语”部分,概要总结本文的创新点:新石器时期晚期部落间最重要的事情是征伐敌对部落,先民将此强烈的观念表现在器物纹饰上,通过纹饰与神灵沟通,以取得神灵护佑;随着文化的不断融合与政治上的统一,统治者的思想不断发生变化,思想的变迁与器物上的“二元”形式的变化是相对应的;先秦玉器、青铜器纹饰奠基了中国传统美术以线造型的表现形式。

陈珊[4]2016年在《商周玉文化研究》文中提出玉是东方精神生动的物化体现,是中国文化传统精髓的物质根基。中国玉器的历史源远流长,自新石器时代以来,玉器作为一种物质文化流传千年,不仅在中国各地区有广泛分布,而且在社会生产和社会生活方面发挥重要作用,从而在中华文明史上形成了经久不绝的玉文化传统。从古至今,玉在中国历史的发展长河中扮演着重要的文化角色,它在古代帝王贵族中曾被视为身份的象征,是维持社会统治秩序“礼制”的重要标识,伴随着丧葬与祭祀它充满着神秘的宗教色彩,同时它也是中国传统儒家审美意识的体现。本文选取商周这一特殊历史时期,来研究玉文化在这一时期所发生的转变。本篇论文分为四章:第一章先对相关概念进行了界定,玉在考古界和文化界有着广义和狭义的概念划分,在分别论述后选取了合适本文的种类。其次对玉器进行详细阐述,主要从用途上进行了划分。再将玉文化做一个系统的阐述,并论述了研究玉文化的意义。第二章梳理了玉文化的起源,从自然、神灵、王权叁个方面按顺序论述了玉文化的发展历程以及相对应的观念和用途。第叁章为论文的核心部分,对商周玉文化从用途上进行了划分,并着重论述了作为礼仪器的玉器形制和相关文化,以“叁礼”为文本基础阐释了玉器在商周时期扮演的重要角色,结合其他文献记叙了玉器是如何从商代的神权象征转变为周代的礼制约束者。对玉器在其他方面如服饰、丧葬等方面进行了相关介绍,结合出土的考古资料展示了商周时期玉文化的面貌。第四章作为全文的最后一部分,从文化层面出发探究玉文化所蕴含的文化精神,以及玉器是如何从普通用器转变为儒家道德象征这一文化层面的巨大飞跃,探究其后世影响。

李文海[5]2006年在《流年易逝 真玉永恒》文中认为中国人崇玉、爱玉的历史文化源远流长,无论是在史前的新石器时代,还是在夏、商、周时代,古代先民们创造了灿烂辉煌、异彩纷呈的玉文化,那神秘、朴拙的造型,圆润流畅的线条带给现代人无限的遐想。在新春来临之际,为丰富人们的节日文化生活,广东省博物馆历经一年多精心策划和周密准备,由广东省博物馆主办,中国国家博物馆等全国12个省、区博物馆、考古所协办的《贞石之语—先秦玉器精品展》于2006年1月15日-2006 年4月15日在广东省博物馆展出。先秦玉器内涵丰富,其由色美质坚而衍生出的神圣化和人格化含义,是中华民族崇玉思想萌生并延续的原动力。先秦社会生活中,玉器扮演了举足轻重的角色,在饰体、祭祀、礼仪、殓葬等活动中发挥了至关重要的作用。它们不仅体现出早期中华民族的审美情趣和工艺水平,更承载着宗教信仰、典章制度、社会道德和礼仪风尚,其深沉丰厚的人文积淀与温润纯洁的自然属性,使得中华玉器的魅力恒古不衰。被誉为“华夏第一玉龙”的器物,1973年在内蒙古翁牛特旗叁星他拉村出土,现存中国国家博物馆。玉呈墨绿色,体呈C字形,猪首蛇身,吻部高昂,毛发飘举,极富动感,此器形体较大,器身光素无纹,颇有气势,应是原始社会红山人的神灵崇拜物。是一件不可多得的艺术佳作。这件玉龙是我国目前所知玉器中最早的龙的形象之一。商代晚期,河南省安阳妇好墓出土的佩宽柄器玉人,在商代玉雕人中,是穿着最为华丽、神态最威严的玉雕人物,是商代玉人中珍品,仅此一件,十分宝贵。同时为研究商人服饰、发式、冠饰等提供

张悦[6]2016年在《浅析先秦玉器纹饰特征》文中提出中国玉文化源远流长,玉器纹饰繁复多样。在悠久的玉文化历史中,我们的先民不仅认识到玉石的温润雅致,也赋予玉石更多人格化的蕴意。在装饰纹样方面,自先秦时代的夏商周至春秋、战国,变化繁多。本文将通过对先秦时代夏商周、春秋、战国叁个时期的玉器纹饰进行图像学分析,对玉器的起源与演变加以研究。

景玉薇[7]2014年在《先秦玉器二元对立纹饰浅析》文中研究说明新石器时代晚期,部落间征战频繁,玉器上二元对立纹饰呈多样化表现,纹饰内容多为征服部落与被征服部落的图腾形象。殷商时期,二元对立观念依然存在,但是由于统治者对权利的重视,商人不以自己的图腾为征服形象而借用夏代的图腾为征服者形象。西周时期,周公提出以"德"治国,不再提倡征服,所有部落均有生存的权利,表现在玉器上的二元对立纹饰开始淡化。春秋之后,二元对立纹饰基本消失。

齐心[8]2002年在《北京先秦玉器文化初探》文中指出玉,是一个文化概念,泛指质地细密、色泽温润的“美石”。美石就是玉,它包括软玉、硬玉、水晶、橄榄石、玉髓等。用玉石制造具有明确文化象征的器物,一般称玉雕、玉器。“玉器”一词,最早见于周朝文献。玉器制作的历史在中国传统手工艺中诞生最早、延续时间最久。人类使用玉材的历史十分久远,但开始制作仅仅是小件的玉质工具。玉器的文化属

杨秀侃[9]2011年在《吴越玉器研究》文中研究说明本文对吴越地区考古出土的春秋战国玉器进行了全面的收集和整理,分析了吴越玉器的形制、纹饰、工艺等方面的特征,探讨了吴越玉器的谱系和源流以及各种文化因素的交流和互动等,并对春秋战国时期吴越地区的用玉制度、观念以及功能等问题进行了深入分析。经过研究,本文基本解决了出土玉器的吴越贵族墓葬的国属问题,总结了吴越玉器的部分特征,在解决一些问题的基础上又提出了一些问题,从而填补了吴越玉器研究的空白。文章的主要内容如下:第一章为绪论。主要是对选题缘由、研究现状和研究方法进行介绍和分析。春秋战国时期,中国玉器呈现出多元化发展的态势,从黄河流域的中原列国到长江流域的吴越楚等国,都流行使用高等级玉器。相对于其它诸侯国玉器而言,吴越玉器的研究存在缺如,因此有必要对这一时空的玉器进行立题研究。本文从考古学、文物学、文献学等角度出发,并重点结合层位学、类型学等方法,对吴越出土玉器进行分析。第二章为玉器的发现与时空分析。首先,本文界定了吴越玉器的概念,然后对江、浙、沪叁省市出土玉器的26处墓葬、遗址资料进行了重点收集和整理。除了墓葬形制、棺椁、随葬品的种类、数量、组合、布局等埋藏信息外,还对墓葬所在的区位、墓葬之间的位置、是否属于同一墓葬群等加以观察。另外,还收集了楚地及其它地区东周墓葬、秦汉墓葬所出吴越玉器资料。第叁章为出土玉器的文化属性分析。首先对吴越疆域进行辨析,其次对吴越贵族墓葬加以甄别,最后讨论26处出土玉器的墓葬、遗址的国属。在这个基础上,分析玉器的埋藏状态特别是玉器及其与共存青铜器、陶瓷器的布局关系。这些研究不仅是了解玉器与其它随葬品之间的关系,而且还能从随葬品组合的角度对墓葬的国属进行认定。在对吴墓、越墓进行区分后,我们对吴墓、越墓出土的玉器进行分类,同时对典型玉器及其组合进行分析,从而总结出吴墓、越墓出土玉器的部分特征。第四章为出土玉器的文化因素分析。在对这些玉器进行编年的基础上,本文从形制、纹饰、工艺等方面探讨了吴越玉器的源流、谱系。首先讨论了吴越玉器与史前玉器特别是良渚玉器之间的关系,其次讨论了吴越玉器与楚玉、中原玉之间的关系,最后从玉器的形制、纹饰、工艺方面总结出吴玉、越玉的特征。通过文化因素分析,我们发现吴玉、越玉之间的文化特征不是很明显,与早期的良渚玉和同时期的中原、楚玉存在一定的联系。第五章为吴越玉器的相关研究。首先是通过对吴越文献的分析,探讨文献记载的先秦玉礼和考古出土的吴越玉器之间的关系,回答先秦玉礼在吴越玉器中是否有所体现等问题。其次是通过吴越玉器与中原玉器的比较,探讨吴越地区的用玉观念和用玉制度、是否出现礼制的僭越等问题。最后是对吴越玉器的发展演变等进行分析,探讨吴越玉器的发展动力以及所体现出来的文化技术交流等,从而了解吴越玉器在中国玉器发展中所处的地位。总之,春秋战国时期是中国玉器发展历程中的一个重要转折期。无论是黄河流域的中原地区,还是长江流域的吴越地区,玉器的生产、交流较为开放,玉器的形制和品种较为丰富。在孔子等思想家、政治家所强化的“内圣外王”过程中,作为身份等级象征的玉器内化为道德准则,起到了维护秩序、加强统治的作用。而远在中原东南部的吴越玉器,也程度不同地浸润了中原玉器礼器化、符号化、政治化等特点,成为了身份、地位和权力的象征。尽管在形制、纹饰以及工艺上的地域特征不是很明显,也很难对吴玉、越玉进行严格的区分,但是,经历了商周时期的没落和停滞,吴越地区再次出现了高等级玉器,凸显其在中国玉器发展史上的重要地位。因此,吴越玉器的研究有助于我们理解东周时期的用玉制度、多元一体的文化发展格局、吴越国家社会的产生和发展以及吴越楚等国之间的交流等问题。从这个角度看,本文的研究填补了吴越文化研究的空白。另外,本文在考古材料的基础上提出问题、建立假设、修正结论、构建新说,采取了归纳法和演绎法相结合、类型学和文化因素分析相结合、文物考古学和一般社会科学相结合的研究方法,在研究吴越玉器的过程中尝试创新玉器研究的方法,这些都是本文的创新之处。

齐心[10]2002年在《北京先秦玉器文化初探》文中研究指明玉,是一个文化概念,泛指质地细密、色泽温润的"美石"。美石就是玉,它包括软玉、硬玉、水晶、橄榄石、玉髓等。用玉石制造具有明确文化象征的器物,一般称玉雕、玉器。"玉器"一词,最早见于周朝文献。玉器制作的历史在中国传统手工艺中诞生最早、延续时间最久。人类使用玉材的历史十分久远,但开始制作仅仅是小件的玉质工具。玉器的文化属

参考文献:

[1]. 先秦玉器纹饰艺术研究[D]. 蒋莉. 山西大学. 2017

[2]. 先秦玉器与玉文化[D]. 崔艳华. 中国地质大学(北京). 2002

[3]. 先秦器物纹饰二元对立形式研究[D]. 景玉薇. 陕西师范大学. 2014

[4]. 商周玉文化研究[D]. 陈珊. 青岛大学. 2016

[5]. 流年易逝 真玉永恒[J]. 李文海. 新经济杂志. 2006

[6]. 浅析先秦玉器纹饰特征[J]. 张悦. 艺术品鉴. 2016

[7]. 先秦玉器二元对立纹饰浅析[J]. 景玉薇. 渭南师范学院学报. 2014

[8]. 北京先秦玉器文化初探[C]. 齐心. 北京文物与考古第五辑. 2002

[9]. 吴越玉器研究[D]. 杨秀侃. 复旦大学. 2011

[10]. 北京先秦玉器文化初探[J]. 齐心. 北京文物与考古. 2002

标签:;  ;  ;  ;  ;  ;  ;  ;  ;  ;  ;  ;  ;  ;  

先秦玉器与玉文化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