导读:本文包含了液态含水量论文开题报告文献综述、选题提纲参考文献及外文文献翻译,主要关键词:含水量,液态,雾滴,反射率,降水量,逆风,多普勒。
液态含水量论文文献综述
廖碧婷,黄俊,邓雪娇,王春林,王四化[1](2018)在《基于微波辐射计分析低能见度的液态含水量特征》一文中研究指出利用广州国家基本气象站2013年11月~2014年4月的能见度(Vis)、相对湿度(RH)、微波辐射计液态含水量(LPR)小时资料和云资料,分析了广州地区能见度的时间变化,以及低能见度时液态含水量变化特征.结果表明广州地区Vis<10km的出现频率为66.37%;Vis?1km只在RH?95%情况下出现,1km<Vis?2km只在RH>90%出现,Vis>5km在RH>95%区间出现频率为0,Vis>15km在RH>90%的出现频率为0;低能见度事件出现的频率高低顺序依次为早>晚>中,与相应时段低空LPR的平均值高低一致,说明低能见度事件与低空大气中高液态含水量存在一定的正相关;当Vis<10km时,大气液态水含量都处于较高的水平,在3000m以下存在一个大于0.02g/m~3的高含水量层,液态含水量出现最大值的高度在1550m左右;当Vis?10km时,大气液态含水量都处于较低的水平,液态含水量出现最大值的高度大约在2000m,未出现有大于0.02g/m~3的情况;广州地面低能见度过程不是低云(或低云接地为雾)过程导致的概率基本在50%以上,Vis?1km情况下LPR值基本为0(微波辐射计没有监测到液态水),但由于RH>95%接近饱和且出现高浓度的颗粒物,说明广州地区低能见度(Vis?1km)应为雾霾混合情景.表明只有联合利用微波辐射计的液态含水量、相对湿度与颗粒物浓度等要素变化特征的综合分析才能为雾、雾霾混合与霾现象分辨提供一定的参考.(本文来源于《中国环境科学》期刊2018年10期)
杨春风,王朔,孙吉书,崔宁[2](2014)在《关于液态粉煤灰最佳含水量的研究》一文中研究指出采用液态粉煤灰作为路基填筑材料,与其他细颗粒土相比具有质量轻、强度高、工期短等优点.粉煤灰工程性质与含水量关系密切,结合液态粉煤灰材料性能验证试验,分析了含水量的变化对液态粉煤灰混合料的和易性、干缩性以及抗压强度的影响.通过对试验数据的总结、分析,得出液态粉煤灰各项性能参数达到最佳的含水量区间为70%~75%.(本文来源于《河北工业大学学报》期刊2014年01期)
晋立军,李培仁,李军霞,孙鸿娉,封秋娟[3](2010)在《一次强降雹过程中垂直累积液态含水量的特征分析》一文中研究指出利用探空资料对垂直累积液态含水量(VIL)进行了分层,并分别计算出0℃层上、下两层的VIL值以及这两层的比值。再利用VIL、分层VIL以及VIL比值分析了2006年7月24日发生在山西阳泉的一次冰雹过程,发现在冰雹发生前后VIL、分层VIL以及VIL比值有明显的规律可循,这对冰雹天气的短时临近预报以及对冰暴灾害的防御有重要指导意义。(本文来源于《高原气象》期刊2010年05期)
李晓娜,黄健,申双和,刘寿东,吕卫华[4](2010)在《一次高压型海雾中的液态含水量演变特征》一文中研究指出2008年3月16—17日在粤西电白出现了一次在高压天气系统控制下的海雾过程。利用这次海雾的综合观测数据,分析了这一高压型海雾的液态含水量演变特征,讨论了液态含水量与雾滴平均直径和数密度以及气温、风速、湍流交换等的关系。结果显示:(1)海雾有发展-消散-再发展的准周期性变化特征;(2)海雾过程中的雾滴数有显着的变化,而雾滴平均直径的变化较小;雾滴数变化对海雾的发展、消散起主要作用;(3)在海雾生成和发展阶段,空气的冷却机制起主要作用;而在海雾的维持阶段冷却机制的作用并不明显;(4)在雾的生成阶段,弱湍流交换有利于雾的生成;而在雾的发展和维持阶段,湍流交换减弱,液态水增长,反之液态水减少。湍流交换的强、弱与海雾发展-消散-再发展的周期性变化有密切关系。(本文来源于《热带气象学报》期刊2010年01期)
冯伟伟,姚志刚,韩志刚,赵增亮[5](2009)在《星载毫米波云雷达反演液态水云含水量的算法性能分析》一文中研究指出为了充分了解毫米波雷达遥感液态水云微物理参数的性能,介绍了一种基于最优估计理论从星载毫米波雷达反演液态水云微物理参数的方法,并通过模拟试验对算法性能做了初步分析。模拟分析表明,假定云中粒子半径的垂直分布不均一,而数密度和谱宽分布均一,当观测不确定度等于1.5 dBZ时,整层廓线几何平均半径、数密度、谱宽以及液态水含量LWC(liquid water content)的相对不确定度分别为:13%、59%、15%和50%。各谱参数之间存在着一定的相关性,在计算LWC不确定性时,考虑这种互相关性可以使廓线的反演不确定度显着减小。介绍了联合雷达反射率和可见光厚度信息反演云微物理参数的方案。对比试验表明,不同的参数假定方案下,联合反演方法对反演结果的影响不同。若假定云中粒子半径的垂直分布不均一,而数密度和谱宽分布均一,则联合反演方法可使LWC反演不确定度从50%减小到27%;而若假定云中3个参数的垂直分布均不均一,联合反演对于结果的改进相对较小,仅从50%减小到了48%。(本文来源于《解放军理工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期刊2009年S1期)
杨立洪,黄茂栋,黄彬[6](2008)在《多普勒雷达垂直累积液态含水量产品分析》一文中研究指出本文通过分析VIL(垂直累积液态含水量)的物理意义,根据其算法推导出Z-M关系式,反映雷达反射率因子Z和降水云中含水量M的直接关系,通过实例来分析VIL与降水量之间的关系。分析VIL与对应处的反射率因子Z及逆风区厚度H值的关系。分析VIL在人工影响天气中的重要作用。(本文来源于《中国气象学会雷达气象学委员会第叁届学术年会文集》期刊2008-11-01)
晋立军,张淑萍,李军霞,孙鸿娉[7](2008)在《用多普勒雷达分层计算和显示垂直累积液态含水量》一文中研究指出垂直累积液态含水量(Vertically Integrated Liquid Water,简称VIL)产品是反映降水云体中,在某一确定的底面积格点区域的垂直柱体内液态水总量的分布图象产品,它把叁维空间的降水云体信息用二维的形式直观地表达在平面上。VIL是判别强降水及其降水潜力、强对流天气造成的暴雨、暴雪和冰雹等灾害性天气的有效工具之一。本文介绍了利用探空资料对垂直累积液态含水量进行分层计算显示的方法,说明了生成叁种二次产品(0度层以上的VIL、0度层以下的VIL以及上下层VIL的比值)方法,并通过实例分析反演产品在层状云连续性降水天气过程中和强对流天气中的应用:(1)在层状云连续性降水天气过程中,VIL值比较小,下层VIL与整层VIL比较接近,上层VIL与整层VIL不尽相同;(2)在强对流天气过程中,强对流中心的VIL值比较大,相对应的上层VIL的值大于下层VIL的值。在出现冰雹时,VIL出现峰值,冰雹出现在VIL下降的时刻,而且冰雹出现前后VIL有明显的起伏。VIL比值在降雹前5—10分钟左右出现了峰值,并且峰值大于4。(本文来源于《中国气象学会雷达气象学委员会第叁届学术年会文集》期刊2008-11-01)
刘治国,俞小鼎,陶健红,杨建才,梁海河[8](2008)在《青藏高原东北侧雹云单体最大垂直累积液态含水量的演变特征及其在降雹定时判断中的应用》一文中研究指出以3D-Barnes方案插值的新一代天气雷达反射率因子等高平面资料,用垂直累积液态含水量(Vertically Integrated Liquid WaterContent,简称:VIL)的理论模式计算雹云单体在演变过程中的VIL、用MAX函数逐个提取最大VIL(简称;VIL-max),采用统计和分段函数处理技术,对2004—2005年5—8月青藏高原东北侧的16个雹云单体的VILmax的演变特征及其与地面降雹的时间关系进行详细分析。结果表明,(1)雹云单体出现降雹时所需的VILmax存在明显的时空差异,但同一雹云单体在演变过程中其VILmax均存在"爆发式增长"和"爆发式降低"现象;(2)雹云单体在首次降雹前4个资料时间间隔(22min)内其VILmax将出现2次"爆发式增长"现象,出现第1次"爆发式增长"现象时地面不会降雹,维持1—2个资料时间间隔(5—11min)后出现第2次"爆发式增长"现象时地面开始降雹;同一雹云单体再次降雹时没有第1次"爆发式增长"现象,出现"爆发式降低"现象时地面降雹停止;(3)通过个例总结并定义的雹云单体最大垂直累积液态含水量变化率(简称:GVILmax)的"正(负)峰"现象与VILmax的"爆发式增长(降低)"现象所对应的时间完全吻合,且利用GVILmax"正(负)峰"现象识别雹云单体"爆发式增长(降低)"现象具有明显的指示意义;根据雹云单体GVILmax"正(负)峰"现象与地面降雹的时间关系建立的经验公式计算降雹的时间误差在1个资料时间间隔(5—6min)内。(本文来源于《气象学报》期刊2008年04期)
杨立洪,黄茂栋,黄彬[9](2008)在《多普勒雷达垂直累积液态含水量产品分析》一文中研究指出该文通过分析VI(L垂直累积液态含水量)的物理意义,根据其算法推导出Z-M关系式,反映雷达反射率因子Z和降水云中含水量M的直接关系,通过实例分析VIL与降水量之间的关系,并分析VIL与对应处的反射率因子Z及逆风区厚度H值的关系,以及分析VIL在人工影响天气中的重要作用。(本文来源于《广东水利水电》期刊2008年04期)
吴书君,王凤娇,刘昭武,冯桂利[10](2006)在《两种垂直累积液态含水量产品的应用对比分析》一文中研究指出结合雷达体扫工作模式以及风暴单体垂直结构分布,利用CINRAD气象产品软件包提供的基于单体和格点的VIL产品,对滨州SC雷达监测到的几例强对流风暴单体个例进行分析发现,两种VIL产品的变化趋势基本与风暴变化同步,对灾害性天气发生的预警具有较好的指示意义;一般情况下,基于单体的VIL数值大于基于格点的VIL数值,尤其是发展成熟、孤立的强风暴单体表现更加明显,可以作为判断风暴单体强度的定性指标;对于多单体风暴,由于风暴质心识别等因素会造成VIL数值误差增大,而雷达体扫模式的限制可能造成VIL数值失真。(本文来源于《气象》期刊2006年10期)
液态含水量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采用液态粉煤灰作为路基填筑材料,与其他细颗粒土相比具有质量轻、强度高、工期短等优点.粉煤灰工程性质与含水量关系密切,结合液态粉煤灰材料性能验证试验,分析了含水量的变化对液态粉煤灰混合料的和易性、干缩性以及抗压强度的影响.通过对试验数据的总结、分析,得出液态粉煤灰各项性能参数达到最佳的含水量区间为70%~75%.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液态含水量论文参考文献
[1].廖碧婷,黄俊,邓雪娇,王春林,王四化.基于微波辐射计分析低能见度的液态含水量特征[J].中国环境科学.2018
[2].杨春风,王朔,孙吉书,崔宁.关于液态粉煤灰最佳含水量的研究[J].河北工业大学学报.2014
[3].晋立军,李培仁,李军霞,孙鸿娉,封秋娟.一次强降雹过程中垂直累积液态含水量的特征分析[J].高原气象.2010
[4].李晓娜,黄健,申双和,刘寿东,吕卫华.一次高压型海雾中的液态含水量演变特征[J].热带气象学报.2010
[5].冯伟伟,姚志刚,韩志刚,赵增亮.星载毫米波云雷达反演液态水云含水量的算法性能分析[J].解放军理工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2009
[6].杨立洪,黄茂栋,黄彬.多普勒雷达垂直累积液态含水量产品分析[C].中国气象学会雷达气象学委员会第叁届学术年会文集.2008
[7].晋立军,张淑萍,李军霞,孙鸿娉.用多普勒雷达分层计算和显示垂直累积液态含水量[C].中国气象学会雷达气象学委员会第叁届学术年会文集.2008
[8].刘治国,俞小鼎,陶健红,杨建才,梁海河.青藏高原东北侧雹云单体最大垂直累积液态含水量的演变特征及其在降雹定时判断中的应用[J].气象学报.2008
[9].杨立洪,黄茂栋,黄彬.多普勒雷达垂直累积液态含水量产品分析[J].广东水利水电.2008
[10].吴书君,王凤娇,刘昭武,冯桂利.两种垂直累积液态含水量产品的应用对比分析[J].气象.200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