导读:本文包含了破坏模型论文开题报告文献综述、选题提纲参考文献及外文文献翻译,主要关键词:模型,应变,数值,入渗,路堤,准则,神经网络。
破坏模型论文文献综述
李其良,安航[1](2019)在《顺层陡倾斜坡力学模型及变形破坏机制分析》一文中研究指出以拟建于贵州省普安县与水城县的交界处的河洋拱桥南拱座斜坡岩体为研究对象,该拱桥南北横跨北盘江,南拱座通过扩大基础坐落于斜坡中厚层灰岩岩体中,该斜坡由顺层陡倾岩层组成,该区是明显的深切峡谷地貌。河洋拱桥南拱座所在的斜坡岩体受到不同期次地质构造作用,形成了多个小型褶皱构造,由河谷向内依次由背斜、向斜、背斜、向斜、背斜、向斜构成的复式褶皱基本形迹组成。岩质边坡作为一个工程地质系统,在漫长的历史过程中一直处于稳定状态,即系统处于平衡状态,但是当该系统的平衡被打乱,即可能发生边坡失稳。通过对野外地质现象的分析,总结归纳出该区斜坡的变形破坏模式属于一种顺层陡倾斜坡的倾倒变形破坏,采用数值模拟方法确定了其变形破坏的机制,从而为指导后期设计及施工,提供了一定的地质支撑。(本文来源于《灾害学》期刊2019年S1期)
徐航航,吴风华[2](2019)在《基于MATLAB的底板破坏深度预测模型研究》一文中研究指出随着科学技术的发展,统计模型也进一步改善。该模型基于最小二乘法原理,通过对统计数据建立回归模型,并利用相关检验手段对所得相关系数进行检验分析。结合多元回归方法对底板破坏深度进行分析,通过对底板抗破坏能力、工作面斜长、采深和采厚4个影响因子进行回归分析,最终得到底板破坏深度的预测模型。(本文来源于《华北理工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期刊2019年04期)
张龙飞,吴益平,苗发盛,李麟玮,康田[3](2019)在《推移式缓倾浅层滑坡渐进破坏力学模型与稳定性分析》一文中研究指出在滑坡孕育与发展的过程中由于外部条件的不均匀作用,使得滑坡局部位置出现应力集中。当集中剪应力大于滑带的峰值抗剪强度时,滑带发生应变软化。多余的剪应力将发生转移并由临近滑带承担,滑坡发生渐进破坏。针对顺层缓倾浅层滑坡,考虑后缘推力作用,将推移式滑坡的渐进破坏过程分为5个阶段。基于力学平衡与变形协调关系,建立了各阶段浅层滑坡的渐进破坏力学模型。在综合分析滑坡渐进破坏过程的基础上,给出了不同渐进破坏阶段的临界荷载与划分判据。重新表征了不同应力状态下滑带的抗剪强度,给出了滑坡各渐进破坏阶段的稳定性系数计算公式,物理含义更加明确。最后将建立的力学模型应用于简单浅层滑坡,实现了后缘推力-坡体位移-剪应力分布-稳定性系数一一对应的定量关系。模型较好地体现了滑坡渐进破坏过程中滑带土抗剪强度变化的时空特性。与不平衡推力的计算结果对比分析表明,采用峰值强度在工程设计中是偏危险的,采用残余强度则是不经济的,论证了运用渐进破坏理论对滑坡进行工程设计的必要性。(本文来源于《岩土力学》期刊2019年12期)
杨劲业,王昕,郑益慧,李立学[4](2019)在《基于ViBe检测的输电线路防外力破坏预警模型》一文中研究指出根据近年电网的数据统计,机械车辆碰线、漂浮物缠绕和人为破坏等外力因素已成为输电线路跳闸事故的主要原因。为了有效应对此类故障隐患,设计构建BP神经网络输电线路防外力破坏预警模型,对安装于线路终端实时获取的监测图像进行预警等级分类。考虑输电线路通道内危险物通常为移动目标,本文对常用目标识别方法支持向量机(SVM)分类器引入ViBe移动侦测算法确定目标区域,提高模型的图像识别速度以满足线路预警的实时性要求。为解决传统危险预警判断依据单一导致准确率不高的问题,提出将危险物大小、危险物类型、目标最大作业高度和输电线路电压等级共同作为BP网络模型输入,通过引入多个影响因子提高模型可靠性。收集各地区电力公司发布的输电线路外力破坏案例数据作为训练样本,利用tensorflow建立输电线路防外力破坏BP神经网络预警模型,通过现场图片试验验证,方法预警准确,具有很高的应用价值。(本文来源于《电气自动化》期刊2019年06期)
张振,陈云龙,叶观宝,肖彦,王萌[5](2019)在《短芯劲芯水泥土桩承载路堤失稳破坏模型试验》一文中研究指出在劲芯水泥土桩承载路堤的工程应用中,芯桩比外桩短的情况比较普遍。但是,人们对短芯劲芯水泥土桩承载路堤的桩体破坏模式和失稳破坏机理的认识较为欠缺,无法合理评价路堤的稳定性。鉴于此,本文通过室内模型试验,开展短芯劲芯水泥土桩承载路堤失稳破坏模式研究。通过监测芯桩导电通路变化、芯桩桩身应变和桩土竖向应力,并结合PIV技术,综合分析桩体渐进式破坏模式和路堤整体失稳规律。研究结果表明,在路堤顶面下,荷载主要由芯桩承担,并随着超载增加,芯桩外桩荷载分担作用减小,但路堤失稳后芯桩仍具有一定荷载分担作用。在路堤失稳破坏过程中,路堤下桩体表现出受压破坏且芯桩底部局部鼓胀破坏,坡面下桩体表现出压弯和拉弯破坏模式,地基滑动面并不完全穿过桩体破坏位置。(本文来源于《工程地质学报》期刊2019年05期)
黄学满[6](2019)在《钻孔煤体破坏渗流模型及在煤层卸压抽采中的应用研究》一文中研究指出为对比分析顺层钻孔在护孔和未护孔条件下的抽采效果,考虑煤体扩容特性,采用煤体孔隙率和渗透率动态数学模型,结合D-P屈服准则,建立了钻孔煤体破坏—渗流的流固耦合模型。以超化煤矿2煤层相关物理参数为基础,开展了钻孔卸压破坏范围及抽采瓦斯数值模拟,结果表明:钻孔发生卸压破坏后,虽然未护孔钻孔卸压范围是护孔钻孔的1. 3倍,其周围煤体渗透率和孔隙率均大于护孔钻孔,但钻孔更易塌孔堵孔,当抽采90 d时,护孔钻孔有效抽采半径为未护孔钻孔的1. 3倍。现场瓦斯抽采测定数据表明,护孔钻孔平均抽采瓦斯浓度为未护孔的1. 6倍,平均抽采瓦斯纯流量为未护孔的1. 4倍,并有效缩短了钻孔抽采时间。(本文来源于《矿业安全与环保》期刊2019年05期)
张硕,裴向军,黄润秋,张晓超,常志璐[7](2019)在《黄土填方边坡降雨入渗特征及变形破坏模式的模型试验》一文中研究指出平山造城、填沟造地等形成大范围近直立的高填方体,这些新型工程为黄土高原带来重要发展机遇的同时,在降雨条件下也将带来前所未有的重大灾变隐患,针对这一状况,开展黄土填方边坡降雨过程中坡体基质吸力、体积含水率、孔隙水压力、湿润锋以及变形等动态响应规律的分析,并对坡体裂缝发育与演化及变形破坏模式进行模型试验研究。结果表明:湿润锋下移致使坡体内部的基质吸力减小而体积含水率和孔隙水压力增加,并且其达到峰值以后稳定,虽然基质吸力降低到最低时,坡体未发生滑塌,但随着雨水的继续入渗,坡体会发生局部和大规模的破坏,表明降雨诱发的黄土滑坡具有一定的滞后性;坡体裂缝体系演化机制为临空面附近产生张拉裂缝且向后扩展-坡体侧翼产生剪张裂缝-后缘产生贯通性的张拉裂缝,形成的拉裂缝不仅提供了优势入渗通道,而且也是每次滑塌的后缘边界;短时连续降雨诱发的填方边坡变形具有浅部间歇性和突发性破坏的特点,导致填方坡体产生多级块体滑动破坏;长时连续降雨诱发的填方边坡变形则具有深部渐变连续性破坏的特点,导致填方坡体产生冲蚀及流滑破坏。(本文来源于《中国公路学报》期刊2019年09期)
刘苗苗,彭刚,程卓群,孙尚鹏,王普[8](2019)在《基于不同破坏准则的混凝土冻融双轴受压破坏模型研究》一文中研究指出为研究不同冻融循环次数加载下混凝土的力学性能,利用大型多功能液压伺服叁轴仪对双向应力状态下不同冻融次数(0、20、40次)和不同侧压力(0、0. 06fc、0. 12fc、0. 18fc、0. 24fc)的混凝土进行了静态(应变速率10-5/s)压缩试验,建立了基于Ottosen准则、Bresler-Pister准则以及Kupfer-Gerstle准则的混凝土冻融双轴受压破坏模型。通过分析发现,基于Ottosen准则、Bresler-Pister准则和Kupfer-Gerstle准则所建模型均能很好地反映侧压力在0~0. 24fc范围内的混凝土双轴受压破坏规律,基于改进Kupfer-Gerstle准则建立的混凝土冻融受压破坏模型计算精度更高,且适用于单轴和双轴受压破坏的模拟。(本文来源于《水力发电》期刊2019年10期)
李世海,林钦栋,池顺良[9](2019)在《基于渐近破坏模型的震前“静音期”数值分析与思考》一文中研究指出在国内两次地震中某地震应变仪测量数据显示,地震发生前期约几个月的时间,有5天没有观测到压性脉冲及阶跃应变异常信号。而在这5天之外,压性脉冲及阶跃应变异常信号频繁。在岩石力学应力应变实验中,也有较多的文献表明,在应力峰值附近,灾变前也有一个时间段声发射信息较少。为叙述方便,我们将这个时间段称为"静音期"。鉴于这种现象在汶川8级大地震及之后的芦山7级地震中皆出现过,我们认为静音期很有可能是大地震的前兆现(本文来源于《国际地震动态》期刊2019年08期)
张纯禹,杨振宇,陈威,付一鸣[10](2019)在《压水堆核燃料元件的损伤与破坏模型的初步研究》一文中研究指出压水堆核电站是我国核电"走出去"的主力。在建造完成后,核燃料的性能是影响压水堆安全性和经济性的关键因素。目前商用压水堆的核燃料元件均是二氧化铀/锆合金体系,在辐照、高温、腐蚀和复杂应力的共同作用下,二氧化铀芯块和锆合金包壳的力学性能不断退化,核燃料元件的完整性成为限制核燃料安全性和经济性的最主要因素。为对燃料元件的结构完整性进行严格的分析和预报,本文利用GTN模型研究了氢化物含量对锆合金脆化的影响,并初步评估了利用现有的塑性损伤模型描述二氧化铀芯块损伤行为的可行性。结果发现,通过在经典的GTN模型中引入氢化物的作用,可以较好地描述锆合金的氢脆行为;而现有的陶瓷或混凝土的塑性损伤模型在描述二氧化铀的变形行为时具有较大的不足。(本文来源于《中国力学大会论文集(CCTAM 2019)》期刊2019-08-25)
破坏模型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随着科学技术的发展,统计模型也进一步改善。该模型基于最小二乘法原理,通过对统计数据建立回归模型,并利用相关检验手段对所得相关系数进行检验分析。结合多元回归方法对底板破坏深度进行分析,通过对底板抗破坏能力、工作面斜长、采深和采厚4个影响因子进行回归分析,最终得到底板破坏深度的预测模型。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破坏模型论文参考文献
[1].李其良,安航.顺层陡倾斜坡力学模型及变形破坏机制分析[J].灾害学.2019
[2].徐航航,吴风华.基于MATLAB的底板破坏深度预测模型研究[J].华北理工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2019
[3].张龙飞,吴益平,苗发盛,李麟玮,康田.推移式缓倾浅层滑坡渐进破坏力学模型与稳定性分析[J].岩土力学.2019
[4].杨劲业,王昕,郑益慧,李立学.基于ViBe检测的输电线路防外力破坏预警模型[J].电气自动化.2019
[5].张振,陈云龙,叶观宝,肖彦,王萌.短芯劲芯水泥土桩承载路堤失稳破坏模型试验[J].工程地质学报.2019
[6].黄学满.钻孔煤体破坏渗流模型及在煤层卸压抽采中的应用研究[J].矿业安全与环保.2019
[7].张硕,裴向军,黄润秋,张晓超,常志璐.黄土填方边坡降雨入渗特征及变形破坏模式的模型试验[J].中国公路学报.2019
[8].刘苗苗,彭刚,程卓群,孙尚鹏,王普.基于不同破坏准则的混凝土冻融双轴受压破坏模型研究[J].水力发电.2019
[9].李世海,林钦栋,池顺良.基于渐近破坏模型的震前“静音期”数值分析与思考[J].国际地震动态.2019
[10].张纯禹,杨振宇,陈威,付一鸣.压水堆核燃料元件的损伤与破坏模型的初步研究[C].中国力学大会论文集(CCTAM2019).201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