导读:本文包含了慢性闭角型青光眼论文开题报告文献综述及选题提纲参考文献,主要关键词:Cirrus,HD-OCT,视网膜神经纤维层厚度,青光眼
慢性闭角型青光眼论文文献综述
李开明,徐曼华,周娟,喻应贵[1](2019)在《Cirrus HD-OCT检测视网膜神经纤维层厚度在原发性慢性闭角型青光眼诊断中的应用》一文中研究指出目的研究Cirrus HD-OCT检测视网膜神经纤维层厚度在青光眼诊断中的作用。方法选取2018年1月至2018年3月本院收治的原发性慢性闭角型青光眼患者100例作为观察组,另选取同期100名健康体检人员作为对照组,均实施OCT技术检测视网膜神经纤维层的厚度变化,分析两组各象限RNFL厚度、中心凹厚度、平均视网膜厚度。结果观察组受检人员视盘周围平均值(102.34±1.98)μm、颞象限(85.43±1.90)μm、上象限(122.20±1.24)μm、鼻象限(83.21±1.24)μm、下象限(121.42±1.34)μm均低于对照组,两组比较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观察组受检人员中心凹厚度(179.02±1.24)μm、平均视网膜厚度(256.98±1.24)μm均高于对照组,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Cirrus HD-OCT检测视网膜神经纤维层厚度在原发性慢性闭角型青光眼诊断中具有较高的应用价值。(本文来源于《当代医学》期刊2019年33期)
李红月,惠瑜,孙海霞,朱广红[2](2019)在《原发性开角型及慢性闭角型青光眼患者视盘毛细血管密度和视野缺损的关联性研究》一文中研究指出目的本研究旨在通过分析原发性开角型青光眼(POAG)患者和慢性原发性闭角型青光眼(PACG)患者的视盘毛细血管密度与视野缺损的相关性,探讨视盘毛细血管密度在青光眼诊断和病情评估中的价值。方法纳入2017年9月~2018年9月我院收治的POAG患者90例(90眼)作为POAG组,慢性PACG患者75例(75眼)作为PACG组,2组的年龄、性别和视野平均缺损(MD)值进行了匹配。此外,纳入同期性别、年龄匹配的60位健康体检者60眼作为对照组。检测所有参与者的视盘毛细血管密度、视网膜神经纤维层(RNFL)厚度及视野缺损情况。结果 POAG和PACG患者的平均RNFL厚度和平均毛细血管密度均显着低于正常人(P<0.05),而POAG患者和PACG患者的平均RNFL厚度和平均毛细血管密度差异没有统计学意义(P>0.05)。对于POAG患者,其视盘上方、下方、颞侧和全区的RNFL厚度与视野MD值呈负相关(r=-0.525,-0.462,-0.246,-0.453,P均<0.05),但是鼻侧的RNFL厚度与视野MD值无相关性(r=-0.198,P>0.05)。4个区域和全区的毛细血管密度与视野MD值均呈显着负相关(r=-0.341,-0.426,-0.285,-0.298,-0.557,P均<0.05)。对于PACG患者,仅上方、下方和全区的RNFL厚度与视野MD值相关(r=-0.543,-0.604,-0.448,P均<0.05),但是4个区域及全区的毛细血管密度均与视野MD值显着相关(r=-0.613,-0.494,-0.179,-0.413,-0.589,P均<0.05)。结论视盘毛细血管密度与POAG和PACG患者的视野缺损相关,视盘毛细血管密度的变化对于青光眼的诊断和病情评估有重要的参考价值。(本文来源于《中国眼耳鼻喉科杂志》期刊2019年06期)
陈辉[3](2019)在《中医治疗慢性闭角型青光眼的临床疗效及护理探究》一文中研究指出目的探讨中医治疗慢性闭角型青光眼患者的临床有效性与护理方法及效果。方法 80例慢性闭角型青光眼患者作为研究对象,按照治疗方法不同分为对照组和观察组,每组40例。对照组采用常规西医治疗,观察组采用中医治疗,两组均配合做好疼痛护理、睡眠护理、心理护理、健康指导等护理干预措施。比较两组患者临床治疗效果,以及干预后眼内压、视野平均缺损(MD)值、疼痛评分。结果观察组患者临床治疗总有效率95.0%(38/40)明显高于对照组的80.0%(32/40),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干预后,观察组患者视野MD值(1.92±0.35)dB、眼内压(15.83±1.45)mm Hg(1 mm Hg=0.133 kPa)均明显低于对照组的(3.85±0.42)dB、(20.92±1.32)mm Hg,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干预后12 h,观察组患者疼痛评分(2.92±0.70)分明显低于对照组的(3.30±0.77)分,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干预后24 h,观察组患者疼痛评分(1.04±0.01)分明显低于对照组的(2.92±0.72)分,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中药治疗慢性闭角型青光眼具有较好的效果,可有效减少视野缺损,降低患者眼内压,患者疼痛程度较轻,治疗的同时配合做好疼痛护理、睡眠护理、心理护理、健康指导等护理干预措施,能够有效保障患者顺利康复。(本文来源于《中国现代药物应用》期刊2019年18期)
曹智辉[4](2019)在《慢性闭角型青光眼合并白内障患者应用超声乳化人工晶体植入联合小梁切除术的效果分析》一文中研究指出目的:探究慢性闭角型青光眼合并白内障患者应用超声乳化人工晶体植入联合小梁切除术的效果。方法:遴选2016年3月~2018年3月本院收治的60例慢性闭角型青光眼合并白内障患者(共60只眼)为研究对象,所有患者均给予超声乳化人工晶体植入联合小梁切除术治疗,比较患者治疗后视力与眼压改善,统计并发症发生情况。结果:患者治疗后视力与眼压相比治疗前显着改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60例患者经手术治疗后,术眼人工晶体均位正,无晶状体后囊破裂、滤过泡损伤、视网膜脱离、角膜失代偿等并发症,仅4例患者术后出现前葡萄膜炎,给予药物治疗后好转。结论:慢性闭角型青光眼合并白内障患者应用超声乳化人工晶体植入联合小梁切除术治疗效果确切,能有效改善患者的视力,并发症很少,值得临床推荐使用。(本文来源于《中国医疗器械信息》期刊2019年13期)
马亮[5](2019)在《慢性闭角型青光眼的临床治疗及预后分析》一文中研究指出目的探讨分析慢性闭角型青光眼的临床治疗效果以及预后。方法选取我院于2016年7月至2018年7月收治的48例慢性闭角型青光眼患者作为本次研究对象,采用随机抽签方式分为观察组与对照组各24例。给予对照组患者行传统小梁切除术,给予观察组患者行改良小梁切除术,观察对比两组患者术后视力改善情况以及术后眼内压情况。结果观察组患者在术后随访6个月后,其视力改善情况显着优于对照组患者,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观察组患者术后眼内压情况显着优于对照组患者,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给予慢性闭角型青光眼患者行改良小梁切除术能有效改善患者眼内压情况,并提高患者术后视力恢复能力,具有临床应用推广价值。(本文来源于《世界最新医学信息文摘》期刊2019年47期)
缪振忠[6](2019)在《房角分离联合白内障超声乳化伴人工晶体植入治疗慢性闭角型青光眼临床观察》一文中研究指出目的:观察房角分离术联合白内障超声乳化及人工晶体植入术(GSL+Phaco+IOL)治疗慢性闭角型青光眼(chronic angle-closure glaucoma,CACG)的临床疗效。方法:收集2016年12月至2019年2月在南昌大学第二附属医院诊断并行GSL+Phaco+IOL手术治疗的慢性闭角型青光眼患者274例(382眼),通过比较术前,术后3天、2周以及术后3月、6月、9月、12月、18月的眼压、视力、中央前房深度、抗青光眼药物使用数量、视神经纤维层厚度及视野变化情况,并记录术中、术后并发症发生状况,进行统计学分析。结果:1、眼压:患者术前平均眼压为(23.19±9.60)mmHg;术后3天平均眼压(16.22±5.11)mmHg;术后18个月时平均眼压为(15.66±3.74)mmHg。术后不同时间点平均眼压均较术前显着降低(P<0.01)并趋于平稳。2、抗青光眼药物数量及术后高眼压:术前平均抗青光眼药物用药数量为(2.15±1.23)种,术后3天平均用药数量(0.59±1.02)种;随访18个月时用药数量为(1.03±0.91)种。术后各时间点抗青光眼药物使用数量明显减少,与术前比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术后发现高眼压(>21mmHg)共101眼,术后未用任何降眼压药物降至正常(≤21mmHg)的有291眼占76.18%,加用降眼压药物降至正常的有79眼占20.68%。术后随访期间发现高眼压再次手术6例。3、矫正视力:术前平均视力为(4.17±0.95),术后3天视力(4.42±2.24),术后18个月视力为(4.59±0.42),较术前显着提高(P<0.05)。4、中央前房深度:术前中央前房深度为(1.96±0.27)mm,术后增加到(3.35±0.53)mm,两者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5、盘周视神经纤维层厚度:盘周神经纤维层厚度较术前有所增厚,术后随访期间随时间变化有统计学差异(P<0.01)。6、视野:术后9m时PSD较术前增加,无统计学差异(P>0.05)。其他各随访时间点PSD较术前减低,但均无统计学差异(P>0.05)。MD:随访期间MD绝对值呈现减低趋势,具有统计学差异(P<0.01)。7、并发症:所有患者术中出现后囊膜破裂2例(0.52%),其中1例未植入晶体,另1例人工晶状体两袢植入睫状体沟。术后炎症反应较轻,出现轻到中度的角膜水肿45例,保守治疗后好转。术后随访发现后发性白内障12例。结论:1.房角分离联合超声乳化IOL植入术可有效降低CACG患者的眼压,视力可提高或保持稳定,视神经、视野功能相对稳定;2.术中、术后并发症较少,且再手术率低,是治疗合并白内障的CACG患者的一种安全有效选择。(本文来源于《南昌大学》期刊2019-06-01)
凌佼佼,栾兰[7](2019)在《急慢性闭角型青光眼患者角膜细胞形态学特征及其与手术疗效相关性分析》一文中研究指出目的研究急慢性闭角型青光眼患者角膜细胞形态学特征及其与手术疗效的相关性。方法回顾性分析2016年1月至2017年12月该院接诊的60例闭角型青光眼患者的诊疗情况,将所有患者分为研究组和对照组,每组各30例,依据闭角型青光眼的分型,将患者分为急性亚组与慢性亚组。研究组患者行超声乳化手术治疗,对照组患者行小梁切除术治疗。对两组患者手术前后眼压水平、前房深度改变情况、前房角改变情况、角膜内皮细胞指标及并发症情况进行观察比较。结果术前,研究组和对照组的急性亚组与慢性亚组患者眼压水平及前房深度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手术后1年,研究组和对照组的急性亚组与慢性亚组患者眼压水平均明显降低,且研究组患者眼压水平降低情况明显优于对照组,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研究组的急性亚组和慢性亚组患者前房深度均较术前明显升高,且研究组患者前房深度升高情况明显优于对照组,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研究组和对照组的急性亚组与慢性亚组间最大细胞面积、最小细胞面积、单位面积细胞密度、平均细胞面积、细胞面积的变异系数及平均细胞面积标准差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研究组和对照组的急性亚组六角细胞比例明显低于慢性亚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手术后研究组和对照组的慢性亚组与急性亚组并发症发生率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早期及时采用超声乳化手术对青光眼患者进行治疗,可明显改善角膜细胞形态,可提高治疗效果,值得临床推广应用。(本文来源于《检验医学与临床》期刊2019年07期)
董刚[8](2019)在《老年慢性闭角型青光眼患者药物治疗的方法及效果观察》一文中研究指出目的观察老年慢性闭角型青光眼患者采用药物治疗的临床方法和效果。方法选择2016年3月-2017年9月在医院进行治疗的老年慢性闭角型青光眼患者48例,采用药物治疗,比较患者治疗前后视网膜神经纤维层厚度、眼内压及视野情况。结果治疗前后患者的上方、下方、颞侧、鼻侧视网膜神经纤维厚度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后眼内压为(15.43±3.78)mmHg低于治疗前的(23.71±3.09)mmHg,差异有统计学意义(t=11.750,P=0.00)。治疗前后患者视野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老年慢性闭角型青光眼患者采用药物治疗,能有效地减少患者的视网膜神经纤维层厚度,降低患者的眼内压,具有一定的临床应用价值。(本文来源于《临床合理用药杂志》期刊2019年10期)
孙晓宇,崔国义,李海岗[9](2019)在《超声乳化、IOL植入与房角分离术联合治疗原发性慢性闭角型青光眼合并白内障的效果观察》一文中研究指出目的:观察超声乳化、人工晶状体(IOL)植入联合房角分离术治疗原发性慢性闭角型青光眼(CPACG)合并白内障的效果。方法:选择CPACG合并白内障患者116例作为观察对象,采用随机数字表法将其分为对照组与研究组各58例。对照组给予超声乳化、IOL植入术治疗,研究组在对照组基础上联合房角分离术。对比两组术前与术后6个月的眼压、视力、前房深度,统计两组术后并发症发生情况。结果:术后1 d、6个月,研究组眼压低于对照组,视力与前房深度均优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两组术后并发症发生率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超声乳化、IOL植入术联合房角分离术可明显改善CPACG合并白内障患者的眼压、视力与前房深度,且安全性高。(本文来源于《中国民康医学》期刊2019年06期)
杨潇远,楚莹莹,朱海燕,李海军,董仰曾[10](2019)在《急性闭角型青光眼慢性期行青白联合术后房角功能观察》一文中研究指出目的探讨青白联合手术治疗急性闭角型青光眼慢性期合并白内障术后房角功能。方法在河南省人民医院青光眼中心收治的急性闭角型青光眼慢性期合并白内障患者37例(37眼):(1)患者为青光眼急性期发作后经药物治疗3~14天,术前眼压高于21 mmHg;(2)房角镜下检查:房角关闭> 1/2象限;(3) UBM (超声生物显微镜)检查:前房变浅,周边虹膜根(本文来源于《第十九届国际眼科学学术会议、第十九届国际视光学学术会议暨第六届国际角膜塑形学术论坛论文汇编》期刊2019-03-22)
慢性闭角型青光眼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目的本研究旨在通过分析原发性开角型青光眼(POAG)患者和慢性原发性闭角型青光眼(PACG)患者的视盘毛细血管密度与视野缺损的相关性,探讨视盘毛细血管密度在青光眼诊断和病情评估中的价值。方法纳入2017年9月~2018年9月我院收治的POAG患者90例(90眼)作为POAG组,慢性PACG患者75例(75眼)作为PACG组,2组的年龄、性别和视野平均缺损(MD)值进行了匹配。此外,纳入同期性别、年龄匹配的60位健康体检者60眼作为对照组。检测所有参与者的视盘毛细血管密度、视网膜神经纤维层(RNFL)厚度及视野缺损情况。结果 POAG和PACG患者的平均RNFL厚度和平均毛细血管密度均显着低于正常人(P<0.05),而POAG患者和PACG患者的平均RNFL厚度和平均毛细血管密度差异没有统计学意义(P>0.05)。对于POAG患者,其视盘上方、下方、颞侧和全区的RNFL厚度与视野MD值呈负相关(r=-0.525,-0.462,-0.246,-0.453,P均<0.05),但是鼻侧的RNFL厚度与视野MD值无相关性(r=-0.198,P>0.05)。4个区域和全区的毛细血管密度与视野MD值均呈显着负相关(r=-0.341,-0.426,-0.285,-0.298,-0.557,P均<0.05)。对于PACG患者,仅上方、下方和全区的RNFL厚度与视野MD值相关(r=-0.543,-0.604,-0.448,P均<0.05),但是4个区域及全区的毛细血管密度均与视野MD值显着相关(r=-0.613,-0.494,-0.179,-0.413,-0.589,P均<0.05)。结论视盘毛细血管密度与POAG和PACG患者的视野缺损相关,视盘毛细血管密度的变化对于青光眼的诊断和病情评估有重要的参考价值。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慢性闭角型青光眼论文参考文献
[1].李开明,徐曼华,周娟,喻应贵.CirrusHD-OCT检测视网膜神经纤维层厚度在原发性慢性闭角型青光眼诊断中的应用[J].当代医学.2019
[2].李红月,惠瑜,孙海霞,朱广红.原发性开角型及慢性闭角型青光眼患者视盘毛细血管密度和视野缺损的关联性研究[J].中国眼耳鼻喉科杂志.2019
[3].陈辉.中医治疗慢性闭角型青光眼的临床疗效及护理探究[J].中国现代药物应用.2019
[4].曹智辉.慢性闭角型青光眼合并白内障患者应用超声乳化人工晶体植入联合小梁切除术的效果分析[J].中国医疗器械信息.2019
[5].马亮.慢性闭角型青光眼的临床治疗及预后分析[J].世界最新医学信息文摘.2019
[6].缪振忠.房角分离联合白内障超声乳化伴人工晶体植入治疗慢性闭角型青光眼临床观察[D].南昌大学.2019
[7].凌佼佼,栾兰.急慢性闭角型青光眼患者角膜细胞形态学特征及其与手术疗效相关性分析[J].检验医学与临床.2019
[8].董刚.老年慢性闭角型青光眼患者药物治疗的方法及效果观察[J].临床合理用药杂志.2019
[9].孙晓宇,崔国义,李海岗.超声乳化、IOL植入与房角分离术联合治疗原发性慢性闭角型青光眼合并白内障的效果观察[J].中国民康医学.2019
[10].杨潇远,楚莹莹,朱海燕,李海军,董仰曾.急性闭角型青光眼慢性期行青白联合术后房角功能观察[C].第十九届国际眼科学学术会议、第十九届国际视光学学术会议暨第六届国际角膜塑形学术论坛论文汇编.2019
标签:Cirrus; HD-OCT; 视网膜神经纤维层厚度; 青光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