导读:本文包含了每日新闻论文开题报告文献综述及选题提纲参考文献,主要关键词:新闻媒体,中国经济热点,LDA主题模型
每日新闻论文文献综述
张月想,闫琴[1](2019)在《近十年新闻媒体对中国经济关注变化研究——基于人民网每日新闻排行榜的大数据分析(2007—2017)》一文中研究指出大国崛起从来不是一帆风顺的, 2008年美国发生次贷危机,全球经济格局深刻调整,我国在国际金融危机冲击下,外部经济环境发生重大变化;同时国内经济要素组合发生变动,我国经济增速逐渐放缓,经济发展处于重大变革期。中国经济在国内和国际环境发生巨大变化的背景下,进入经济转型的新时期和历史发展新阶段。随着我国宏观经济形势不断发展,我国经济关注呈现明显变化。经济关注即国家对经济领域的关心和重视,我国在不同年份和时期的经济关注有所区别。基于人民网2007—2017年每日排行榜的新闻文本,利用LDA主题模型梳理和验证了中国经济关注的变化。研究表明,不同年份的经济关注存在差异,主要表现在相比2012年前五年,我国在2013年到2017年间更加强调以人为中心、注重发展实体经济和关注"叁农问题",从而为我国进入新时代的经济理论提供数据支撑。(本文来源于《社会科学动态》期刊2019年05期)
陆益峰[2](2018)在《最知名地铁小报已站在悬崖边》一文中研究指出创办至今99年、11次获得普利策奖、纽约“地铁族”最爱的小报——《纽约每日新闻》因不堪巨亏,7月23日宣布编辑部裁员一半,连总编辑也被炒鱿鱼。在地铁车厢内,大多数人都低着头滑手机而非阅读报纸的时代,《纽约每日新闻》的衰落也就成了必然。据《纽约时(本文来源于《文汇报》期刊2018-07-31)
郑颖[3](2018)在《城市电视媒体时政新闻栏目的探索与创新——以南昌广播电视台《每日新闻》为例》一文中研究指出众所周知,随着新媒体的不断发展和壮大,传统媒体之一的电视受到了不小的冲击也面临着巨大的挑战:收视群体的流失、媒体广告的分流、自身生产方式的停滞不前带来的节目内容空泛……都在考验着电视媒体如何应对冲击,找回主流媒体的话语权,重回媒体主战场。而作为"立台之本"的时政新闻栏目也在这样的环境下面临新的挑战,需要在新的环境中做出自己的探索和创新。因此城市电视媒体该如何发挥自身的"权威性""创新性""亲近性",在新形势下实现新媒体和传统媒体的创新和融合,找到适合城市电视媒体时政新闻栏目发展的新路径迫在眉睫。(本文来源于《观察》期刊2018年21期)
[4](2017)在《《纽约每日新闻》:“押宝”脸书即时性新闻》一文中研究指出《纽约每日新闻》最近在脸书上不遗余力地发布大量即时性新闻。根据专门做数据新闻研究的研究中心称,在慢慢适应了社交媒体的传播格式后,《纽约每日新闻》摸索出自己的发展道路,现在其在脸书上发布的新闻链接中有92%都是即时性的。《纽约每日新闻》在脸书发布大量信息的同时,正值《纽约时报》、《卫报》、赫斯特新闻集团和福克斯新闻等主要出版商几(本文来源于《新闻》期刊2017年09期)
刘瑞[5](2017)在《功能对等理论指导下的《洛杉矶每日新闻》经济类新闻翻译报告》一文中研究指出本报告旨在研究作者如何在功能对等理论指导下完成经济类新闻英译汉的笔译实践,包括对原文特点的分析、翻译中所遇到的难点及对应策略、对整个翻译过程的回顾反思。随着中国经济的繁荣发展,国内外信息交流与沟通日益增多,外文报刊成为国人主要的信息来源之一,大量新闻翻译作品应运而生,而经济类新闻既兼具新闻自身的独特性,又具有经济领域的专业性,很大程度上增加了经济类新闻翻译的难度。本篇翻译报告是以《洛杉矶每日新闻》约1万字的经济类新闻报道为翻译文本,旨在通过作者此次自身的翻译实践,分析奈达的功能对等理论对于经济类新闻翻译的指导作用,并通过具体的案例分析研究,归纳总结出针对具体问题的对应翻译策略和技巧。作为地方性报纸,《洛杉矶每日新闻》在用词及句法上的正式程度不高,大量运用常见词汇、缩写词和专业术语;从句法上来说,多用简单句,但也包括若干复合句和运用大量转述动词的引用语。本报告采用了文献研究、案例分析等方法进行研究。首先,作者收集了与该论文主题相关的文献材料,包括期刊文章、学位论文等,进行仔细阅读,从而对相关研究的现状有了大致的了解,也对奈达的功能对等理论有了更全面的认识。然后,通过对译文中具体的翻译案例进行研究,分析了作者在功能对等理论的指导下,采用直译、意译等翻译策略及补译、拆译、省译、合译和四字结构等翻译方法完成翻译项目。本报告试图指出在功能对等理论的指导下,经济新闻翻译的效果可大有提升;作者也着力提出若干翻译建议,希望能对处于经济新闻翻译困境中的翻译工作者们有所裨益。(本文来源于《山东大学》期刊2017-05-12)
宋武全[6](2017)在《《大阪每日新闻》的涉华报道战略与芥川龙之介的新型江南创作——以《江南游记》为中心》一文中研究指出芥川龙之介是日本文坛的代表作家,以娴熟的文学技艺着称于世。其记述中国之行的《江南游记》突破了传统游记文本的纪实属性,以独特的诗学技法颠覆了纪行文泾渭分明的"虚实分界"与"文体定式",开创了新型纪行文本的先河。由此,芥川对以启蒙者自居,标榜帝国主义列强给中国带来"现代化恩惠"的《大阪每日新闻》的涉华报道战略进行了批判,在抒发对华善意与同情的同时,对日本和西方列强的对华殖民政策进行了反思。(本文来源于《东北师大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期刊2017年03期)
仇小卫[7](2017)在《日本主流媒体视野中的中国形象研究》一文中研究指出随着中国的日渐崛起,中国在海外的国家形象问题日益成为中国学界尤其是国际关系学界与传播学界的研究热点。而中国形象的一个重要来源就是海外对中国人群体的认知,尤其是随着近年来中国游客大规模走出国门,海外民众对中国游客的认知尤其是通过当地主流媒体对中国游客的认知成为海外中国形象的一个重要来源。日本因与中国距离近,旅游资源丰富,签证条件比较便利,近年来成为中国游客出境游的重要目的地。而日本政府和商界从经济角度出发也采取各种措施吸引海外游客尤其是中国游客。在这一过程中,中国游客在日本的一言一行通过日本的主流媒体反映出中国游客群体的形象,这在很大程度上成为日本人心目中中国形象的重要来源。本文从建构主义的视角入手,将国际关系理论与传播学理论相结合,选取日本两家代表性的纸面媒体——《读卖新闻》与《每日新闻》,梳理两家媒体中2006-2015年关于中国游客的报道,从报道的样本选取情况、报道的角度、报道内容、报道倾向性等角度出发进行量化分析,然后在此基础上对具体的报道内容进行文本内容分析,考察日本主流媒体向其国内民众构建了怎样的中国游客形象,中国游客形象又如何过渡到全体中国人的形象,分析最终形成的日本媒体视野中的中国国家形象中存在的问题,并探究其背后的影响因素,对如何改善在日本的中国国家形象提出建议。(本文来源于《上海外国语大学》期刊2017-05-01)
刘倩[8](2017)在《日本新闻标题翻译实践报告》一文中研究指出新闻标题作为新闻的重要组成部分之一,不仅揭示新闻主题,提示新闻内容,还起到吸引读者阅读关注的目的。随着网络新闻的发展,不少媒体将新闻标题作为超链接在首页单独列出,这更使得标题的内容决定读者是否选择订阅该新闻,也更加凸出了标题的重要性。日本新闻标题的翻译难度较高,它不仅需要译者忠实原文,将作者所想要表达的信息准确传递给读者,还由于版面空间受到一定的限制,需要译者精简词语浓缩信息,更需要译者采用形象生动的语句表达以吸引读者的关注。本篇实践报告选自2016年4月13日-6月16日《每日新闻》社会板块的新闻标题。其中,将含有日语翻译中的部分难点如省略现象、固有名词及同形词等构成的新闻标题摘取出来作为案例分析。经由3位译者尝试翻译,以奈达的动态翻译理论为指导,通过比较不同的译文版本,进而对上述翻译难点的翻译原则、策略进行总结。对于省略现象,当新闻原文中对该信息有直接补充说明的时候,便可以此为依据,直接参考原文进行翻译。然而当原文中没有直接显示,且该宾语又含有多重含义时,对其具体语义的理解则明显影响到与之搭配的谓语的选择。译者可结合原文中相关上下文,根据原文语境来正确理解原语,从而选出恰当的搭配。对于固有名词如地名、政府行政单位设置等已有惯用译法的词汇而言,译者可以采用约定俗成的原则,直接使用原本的译文。而对于片假名形式的固有名词,译者需找到其词源,即该片假名所指代的英语原意,将其与日语词汇比照,确认是否发生语义上的转化偏移。如果不曾有语义的改动,则其翻译自然由片假名词语转成该英语词语的翻译。对于同形词,在翻译时应留心思考该词是否在原文和译文两种语言中的语义、词组搭配等方面的不同并注重读者的阅读体验,尽量采用与原文效果等同的词组搭配进行翻译。(本文来源于《厦门大学》期刊2017-04-01)
曹显斌[9](2016)在《“走转改”在《每日新闻》节目中的实践运用》一文中研究指出时政新闻如何落实"走转改"实践活动是一项常创常新的工作。本文介绍了南昌广播电视台在其时政新闻《每日新闻》节目中落实"走转改"的一些做法,通过具体事例从一个侧面论述了"走转改"不仅在民生新闻报道中重要,在时政新闻的宣传报道中同样重要,它同样是时政新闻提升节目质量,增强感染力和吸引力,提高收视率的一项重要举措。(本文来源于《西部广播电视》期刊2016年17期)
王卫明,刘文浩[10](2016)在《电视媒体交通事故报道的现状与创新——以齐鲁电视台《每日新闻》为例》一文中研究指出对齐鲁电视台《每日新闻》的交通事故报道的内容分析显示,交通事故报道是常规性报道,数量常随着极端恶劣天气升高;以四分钟以内的消息类事故报道为主;视频素材的来源多样;报道基调多为中立。电视新闻中交通事故报道的创新路径包括:重视事故后续跟踪报道,采用多元可视化的呈现方式报道交通事故,改进交通事故报道机制,报道方向逐步向公共新闻转型。(本文来源于《声屏世界》期刊2016年09期)
每日新闻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创办至今99年、11次获得普利策奖、纽约“地铁族”最爱的小报——《纽约每日新闻》因不堪巨亏,7月23日宣布编辑部裁员一半,连总编辑也被炒鱿鱼。在地铁车厢内,大多数人都低着头滑手机而非阅读报纸的时代,《纽约每日新闻》的衰落也就成了必然。据《纽约时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每日新闻论文参考文献
[1].张月想,闫琴.近十年新闻媒体对中国经济关注变化研究——基于人民网每日新闻排行榜的大数据分析(2007—2017)[J].社会科学动态.2019
[2].陆益峰.最知名地铁小报已站在悬崖边[N].文汇报.2018
[3].郑颖.城市电视媒体时政新闻栏目的探索与创新——以南昌广播电视台《每日新闻》为例[J].观察.2018
[4]..《纽约每日新闻》:“押宝”脸书即时性新闻[J].新闻.2017
[5].刘瑞.功能对等理论指导下的《洛杉矶每日新闻》经济类新闻翻译报告[D].山东大学.2017
[6].宋武全.《大阪每日新闻》的涉华报道战略与芥川龙之介的新型江南创作——以《江南游记》为中心[J].东北师大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17
[7].仇小卫.日本主流媒体视野中的中国形象研究[D].上海外国语大学.2017
[8].刘倩.日本新闻标题翻译实践报告[D].厦门大学.2017
[9].曹显斌.“走转改”在《每日新闻》节目中的实践运用[J].西部广播电视.2016
[10].王卫明,刘文浩.电视媒体交通事故报道的现状与创新——以齐鲁电视台《每日新闻》为例[J].声屏世界.201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