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08年M_S6.1攀枝花地震震源区多参数结构成像及发震机制研究

2008年M_S6.1攀枝花地震震源区多参数结构成像及发震机制研究

论文摘要

通过联合反演123,053个P、Pn、Pg震相和100,176个S、Sn、Sg震相数据,获得了2008年MS6.1攀枝花地震震源及其周边区域的高分辨率三维纵、横波速度(VP,VS)和泊松比(σ)图像.结合研究区域地壳应力数据综合分析发现,攀枝花地震发生在高-低纵、横波速度转换带,并且在震源下方存在一显著的低VS和高σ异常体延伸至下地壳.本研究认为,该构造特征主要是由于西侧坚硬的川滇菱形块体对来自深部流体或熔融物质具有一定的阻挡作用,绝大部分流体或熔融物质通过断裂带向东南侧的块体内部迁移,造成断裂带两侧块体的岩石物理属性差异较大所致.研究结果表明,攀枝花地震发生在剪切应力较强的元谋—绿汁江断裂带上,震源下方的流体或部分熔融物质被挤入至震源的断层或裂隙中,增加了震源区岩石的流体应力,降低了横波速度(VS)、增加了岩石的泊松比(σ).我们推测,流体侵入在攀枝花地震形成上扮演了重要角色,来自于青藏高原下地壳的大量的流体或部分熔融物质被挤入震源区岩体的断层或裂缝中,这一过程增加了震源区的孔隙流体压力、减弱岩石的机械强度,同时岩石的静摩擦力增加,导致容易引起岩体脆性形变,从而诱发地震.

论文目录

  • 0 引言
  • 1 数据、模型和方法
  • 2 分辨率测试
  • 3 结果分析与讨论
  • 4 结论
  • 文章来源

    类型: 期刊论文

    作者: 黄润秋,柳存喜,王志,刘冠男

    关键词: 年攀枝花地震,结构不均匀性,流体渗透,地震成像,地壳应力

    来源: 地球物理学报 2019年12期

    年度: 2019

    分类: 基础科学

    专业: 地质学,地球物理学

    单位: 成都理工大学地质灾害防治与地质环境保护国家重点实验室,雅砻江流域水电开发有限公司,中国科学院南海海洋研究所边缘海地质重点实验室,南方海洋科学与工程广东实验室(广州),中国科学院南海生态环境工程创新研究院

    基金: 地质灾害防治与地质环境保护国家重点实验室开放基金(成都理工大学)(SKLGP2016K016),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项目(41572201,41372229),中国科学院“百人计划”的联合资助

    分类号: P315

    页码: 4620-4632

    总页数: 13

    文件大小: 18865K

    下载量: 131

    相关论文文献

    • [1].关于大地震震源区模型与特征(标准)的探索[J]. 能源与环境 2016(06)
    • [2].关于大地震震源区模型与特征(标准)的探索[J]. 能源与环境 2016(04)
    • [3].微地震震源矢量反演[J]. 石油物探 2014(06)
    • [4].探索大地震震源爆炸的奥秘[J]. 能源与环境 2013(02)
    • [5].2011年日本9.0级及7.5级地震震源破裂反投影初步结果[J]. 国际地震动态 2011(04)
    • [6].新疆于田7.4级地震震源机制结果[J]. 内陆地震 2008(02)
    • [7].1303年山西洪洞8级地震震源断层研究[J]. 地震 2017(01)
    • [8].华北地区地震震源机制分区特征[J]. 国际地震动态 2017(08)
    • [9].汶川8.0级大地震震源机制与构造运动特征[J]. 中国地质 2010(04)
    • [10].金沙江下游水库区地震震源机制特征[J]. 地震地质 2019(05)
    • [11].云南禄劝地震震源处的应力场求解[J]. 地震工程学报 2017(02)
    • [12].走进佤山“千村万户”[J]. 今日民族 2015(04)
    • [13].基于不同波形叠加函数的井中微地震震源偏移定位方法对比[J]. 长江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 2020(01)
    • [14].2016年门源M6.4级地震震源区三维地壳P波速度结构特征分析[J]. 甘肃科技 2017(22)
    • [15].汶川M_S8.0级地震震源区地壳深部结构研究[J]. 第四纪研究 2010(04)
    • [16].云南姚安2009年7月9日Ms 6.0级地震震源过程和灾害特点[J]. 地质通报 2011(01)
    • [17].2016年门源地震震源机制DInSAR同震形变反演[J]. 地球物理学进展 2017(03)
    • [18].2010年玉树7.1级地震震源区P和S波接收函数成像[J]. 地球物理学报 2013(02)
    • [19].地震震源运动学参数获取方法研究进展[J]. 中国地震 2011(01)
    • [20].玉树地震震源区速度结构研究[J]. 国际地震动态 2012(06)
    • [21].2012年6月中国大陆3次5级以上地震震源机制[J]. 地震 2012(03)
    • [22].2012年9月7日彝良地震震源区横波分裂变化特征分析[J]. 地震 2020(01)
    • [23].2011年日本东北近海地震震源上方的位移[J]. 世界地震译丛 2011(03)
    • [24].永宁2次M_S4.5地震震源机制及深度[J]. 地震地质 2017(01)
    • [25].地震震源深度定位研究的现状与展望[J]. 科技资讯 2019(22)
    • [26].基于GPS和水准数据的2013年芦山7.0级地震震源滑动模型[J]. 地震地质 2017(03)
    • [27].2019年5月26日秘鲁北部M_W8.0地震震源机制研究[J]. 国际地震动态 2019(08)
    • [28].南海北部海域油气资源调查技术及其应用研究——低频地震震源技术研究[J]. 海洋技术学报 2017(03)
    • [29].2016年9月23日四川理塘M4.9和M5.1地震震源机制与发震构造分析[J]. 国际地震动态 2017(08)
    • [30].西南天山—帕米尔2008年10月5日M_S6.7级地震震源机制研究[J]. 地球物理学报 2013(02)

    标签:;  ;  ;  ;  ;  

    2008年M_S6.1攀枝花地震震源区多参数结构成像及发震机制研究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