导读:本文包含了银沉积论文开题报告文献综述、选题提纲参考文献及外文文献翻译,主要关键词:传感器,电化学,阳极,吡喃糖,织物,痕量,氧化酶。
银沉积论文文献综述
字琴江,王瑾,曹秋娥,周川华[1](2018)在《基于目标诱导银沉积的可视化检测方法的构建及其应用》一文中研究指出制备稳定且易于修饰的纳米金是构建基于金纳米颗粒可视化分析方法的关键。本研究以谷胱甘肽(GSH)为配体,分别采用一步法和两步法制备了两种纳米金颗粒,并对这两种纳米金的粒径、胶体稳定性等性能进行考察,发现两步法合成的纳米金胶体稳定性更好。在此基础上,采用两步法合成的纳米金作为晶种和催化剂,建立了一种基于金属纳米颗粒的非聚集可视化检测抗坏血酸(AA)的方法。此方法结合了目标诱导银沉积反应和纳米银大的摩尔消光系数,利用AA在纳米金的存在下将Ag~+还原成银单质所导致的检测液颜色变化及纳米银在410 nm处的吸光度变化,对AA进行定性以及定量检测,检出限为0.75μmol/L(S/N=3)。此方法具有简单、快速、灵敏、所需仪器设备简单、特异性好、抗干扰能力强等优点,可用于复杂样品中AA的高灵敏检测,在生物检测方面具有良好的应用前景。(本文来源于《分析化学》期刊2018年08期)
李晨晨,倪超,朱超云,宋伟,赖庆菁[2](2017)在《基于纳米银催化银沉积的核酸适配体传感器研究》一文中研究指出文章以酶标板为分析平台,丝网印刷芯片电极为检测装置,构建电化学核酸适配体传感器。将生物素修饰的核酸适配体固定至链霉亲和素包裹的酶标板中,以巯基修饰的核酸适配体功能化的纳米银作为探针。通过叁明治型的夹心反应后,加入银增强溶液,利用纳米银催化银沉积反应,在孔板中形成了大量的银沉积物。随着酸溶解生成的银沉积物后,插入印刷芯片电极,采用方波阳极溶出伏安法对释放出的银离子进行测定。银的电化学溶出峰与PDGF-BB的浓度相关,从而实现对PDGF-BB的定量测定。分析方法对PDGF-BB的测定结果良好,线性范围为3.12~200 ng/m L,检测限为1.23 ng/m L,且特异性良好。(本文来源于《现代盐化工》期刊2017年06期)
张国伟[3](2017)在《化学法银沉积锦纶织物的制备及性能研究》一文中研究指出金属银具有优异的导电性、抗菌性、延展性和自催活化性,因此被广泛应用于材料的表面处理中。锦纶织物具有良好的力学性能,在锦纶织物表面沉积金属银,在保持原有柔性风格的基础上,还具金属银导电性、电磁波反射和吸收特征、导电发热特征以及抗菌抑菌等特征,因此锦纶银金属化织物在智能纺织品、抗静电材料、电磁屏蔽材料、防侦察伪装材料、抗菌材料、导电材料等领域都有着广泛的应用。本文首先研究锦纶纤维预处理对Sn~(2+)吸附的影响,探究酸处理对纤维表面形貌的影响;热定形温度、时间及张力对纤维结晶度的影响;以及纤维热定形、有机硅处理、盐酸粗化以及吸附温度、吸附时间、SnCl_2浓度等因素对织物表面Sn~(2+)吸附量的影响。其次,研究锦纶织物预处理对银沉积的影响,探究SnCl_2浓度、敏化温度、敏化时间、水洗时间、水洗温度等条件对银沉积织物增重率及表面电阻的影响。最后,采用化学法在锦纶织物表面沉积金属银,以氨水为主络合剂、Na_4EDTA为辅助络合剂,通过控制变量实验,改变银沉积过程中硝酸银浓度、葡萄糖浓度、Na_4EDTA浓度、反应温度、时间、pH等参数,探究银沉积工艺对织物增重率、表面电阻、表面形貌、沉积层结构、沉积层结合力及电磁屏蔽等性能的影响。主要结论如下:(1)盐酸处理后的织物表面具有良好的粗化效果;以较低的定形温度、较短的定形时间、较小的定形张力处理后的纤维结晶度较低且相同条件下Sn~(2+)吸附量较高;同时发现纤维的亲水性也影响Sn~(2+)吸附,亲水型的有机硅处理能够提高Sn~(2+)吸附量;随着吸附温度的升高,Sn~(2+)的吸附量先升高后降低;SnCl_2浓度及吸附时间的增加也导致吸附量的增加,一定时间后达到吸附平衡。(2)敏化过程中,随着SnCl_2浓度增加、敏化温度升高以及敏化时间增加,织物的增重率和导电性呈现先增加后降低的趋势;盐酸浓度过高将导致纤维粗化过度,纤维力学性能降低;敏化后的织物在水洗过程中,水洗时间较短或温度较低时沉积液易变质,水洗时间过长或温度较高时织物导电性降低;(3)在化学法沉积银的过程中,随着硝酸银浓度的增加,织物的增重率增加,表面电阻降低,电磁屏蔽性能提升,但纤维表面沉积层中银颗粒尺寸增大,表面粗糙度增加,沉积层结合力降低;随着沉积液pH和反应温度的升高,化学法银沉积锦纶织物的增重率先上升后下降,表面电阻先减小后增大;随着葡萄糖浓度和银沉积时间的增加,化学法银沉积锦纶织物的增重率先快速上升后保持平稳,同时表面电阻先快速下降后保持平稳;Na_4EDTA对银沉积层的织构基本无影响,随着Na_4EDTA浓度升高,银沉积速率降低,沉积液稳定性增加,化学法银沉积锦纶织物的增重率降低、表面电阻先减小后增加,晶粒尺寸下降,织物沉积层结合力提高。(4)通过实验得到最佳敏化条件为:SnCl_2 9 g/L、HCl 20 mL/L、敏化温度20℃、敏化时间25 min、水洗时间20 min、水洗温度15℃;最优化学法银沉积工艺为:AgNO_3浓度10 g/L、葡糖糖的浓度17 g/L、pH值11.0、Na_4EDTA浓度0.15 g/L、反应时间25~30 min左右、反应温度45℃。在此工艺参数下通过化学法制备银沉积锦纶织物的导电性最好,织物表面电阻率可达0.34Ω/cm,银沉积层均匀致密,纤维表面附着的银纳米颗粒结晶性能较好,且纯度较高,纤维表面沉积层结合力较高。(本文来源于《浙江理工大学》期刊2017-12-11)
崔丽杰[4](2017)在《基于酶催化银沉积原理的便携式胆固醇生物传感研究》一文中研究指出胆固醇是哺乳动物体内不可或缺的重要物质,血清中的胆固醇是动脉粥样硬化斑块的主要成分。如今,人体血清中的胆固醇水平已成为临床诊断和预防心血管疾病的一个重要指标。因此,寻找高特异性和灵敏度、低成本的血清胆固醇诊断方法具有重要的临床意义。在本论文中,我们以胆固醇为检测对象,基于酶催化银沉积原理构建便携式胆固醇生物传感器。其主要研究内容如下:(1)以现场可编程门阵列(FPGA)为控制核心,以胆固醇为目标检测物,对检测信号进行放大、滤波、转换、译码并显示,构建了一种便携式的胆固醇检测系统。(2)基于双酶协同催化银沉积原理的胆固醇电化学生物传感器的构建。首先在丝网印刷电极表面沉积一层纳米金,通过静电吸附将胆固醇酯酶(CHER)和胆固醇氧化酶(CHOD)吸附到纳米金的表面,而后胆固醇在CHER和CHOD的双酶作用下水解,产生具有弱还原性的H2O2,从而将溶液中的Ag+还原成单质银并沉积在丝网印刷电极表面。使用线性扫描伏安法(LSV)检测出Ag的溶出电流,并描绘出该电流与胆固醇浓度的关系曲线。胆固醇浓度和传感器的响应信号间的关系可以表示为Y=138.9550+0.0610X(其中Y是电流响应峰值,X为胆固醇浓度),其线性范围为5~5000μg/m L,线性相关系数为0.9983,最低检测限为3.0μg/m L。该传感器特异性高,重现性好,灵敏度高。(3)基于石墨烯和酶协同催化银沉积的胆固醇电化学生物传感器的设计。首先,采用电沉积技术在丝网印刷电极表面沉积纳米金,通过静电吸附作用将滴在电极表面的石墨烯、CHER和CHOD吸附到丝网印刷电极表面,胆固醇在CHER和CHOD的作用下水解产生H2O2,H2O2和石墨烯都具有还原性,从而协同催化银沉积,将Ag+还原成Ag并沉积在丝网印刷电极表面。最后,通过线性扫描伏安法(LSV)检测出Ag的阳极溶出电流,并描绘出该电流与胆固醇浓度的关系曲线。最终得到的胆固醇浓度和传感器响应信号间的关系为Y=478.7030+0.0840X(其中Y是电流响应峰值,X为胆固醇浓度),其线性范围为0.01~5000μg/m L,其线性相关系数为0.9991,最低检测限为0.001μg/m L。(本文来源于《桂林电子科技大学》期刊2017-06-01)
朱倪萱[5](2017)在《基于酶催化银沉积原理的1,5-脱水葡萄糖醇电化学传感器研究》一文中研究指出1,5-脱水葡萄糖醇(l,5-anhydroglueitol,1,5-AG)是一种反应血糖水平的重要生物标志物,临床上常通过检测人体血清中1,5-AG的浓度进行糖尿病的诊断、发展程度判断、治疗效果评估。论文瞄准人体血清中1,5-AG的检测问题,在LAPS芯片表面修饰吡喃糖氧化酶(Pyranose Oxidase,PROD)作为电化学探针,基于酶催化银沉积原理,设计一种能特异性检测1,5-AG的光寻址电位型电化学生物传感器(Light Addressable Potentiometric Sensor,LAPS)。论文主要研究内容如下:构建LAPS生物传感界面。以1,5-AG为测试对象,通过层层自组装将能特异性识别1,5-AG的吡喃糖氧化酶修饰在LAPS芯片表面,构建LAPS生物传感界面;优化PROD的固定化条件,通过在硅烷化的LAPS芯片上修饰纳米金吸附层提高识别分子的负载量。利用纳米金良好的生物相溶性和吸附作用将能特异性识别1,5-AG的PROD固定到LAPS芯片表面,增加被固定酶的稳定性和有效保持被固定酶的生物活性。搭建基于Lab VIEW平台的LAPS检测系统。以ICL8038信号发生器芯片制作LAPS寻址光源的可调制驱动信号源,设计自动功率控制电路(Automatic Power Control:APC)控制寻址光源的驱动电流,使寻址光源输出功率在工作温度范围内保持恒定,利用Lab VIEW软件搭建采集系统对数据进行采集、处理并绘制电流-电压(I-V)曲线。基于酶催化银沉积原理来实现对1,5-AG的特异性检测。利用PROD对1,5-AG的催化作用,生成还原性物质双氧水。双氧水将电解质溶液中的银离子还原为银单质使溶液中的银离子浓度减小,导致LAPS芯片表面的膜电位发生变化,膜电位的变化也反映了1,5-AG浓度的变化。研究结果表明:电压偏移量与1,5-AG浓度在60μg/m L至225μg/mL范围内具有良好的线性关系,相关系数为0.9977,检测限为40μg/m L,相对标准偏差为1.37%,1,5-AG的回收率在92.95-103.50%范围内,并且特异性良好。(本文来源于《桂林电子科技大学》期刊2017-06-01)
徐爱贵,肖红波,睢玉芸,刘佳,巢龙[6](2017)在《基于碱性磷酸酯酶催化银沉积增敏的痕量Hg~(2+)电分析》一文中研究指出电化学分析法具有灵敏度高、便携性好、成本低等优点~([1,2]),但有毒汞离子的超敏电分析一直面临挑战,例如一类水质中限定汞含量不高于0.00005mg/L(50ppt),常规电分析法难以检测如此低的浓度。在此,我们报道基于碱性磷酸酯酶(ALP)催化沉积银和微滴阳极溶出伏安法的信号放大,可用于Hg~(2+)的超敏伏安分析,优化条件下的Hg~(2+)检测下限低至0.01 nM(2 ppt)。(本文来源于《第十叁届全国电分析化学学术会议会议论文摘要集》期刊2017-04-14)
王保民,杨光,姜丞,姜聪,袁永浩[7](2015)在《基于多孔阳极氧化铝的银沉积的色度学研究》一文中研究指出多孔阳极氧化铝(porous anodic alumina)具有表面孔洞高度有序、孔径大小及孔道深度易控制、化学性质稳定等优异性能,并常被用做制备高长径比纳米材料的模版[1]。一般地,使用各种着色方法可使铝阳极氧化膜呈现不同的颜色[2]。本文采用电解着色的方法在铝阳极氧化膜的孔道中沉积银单(本文来源于《第十八届全国光散射学术会议摘要文集》期刊2015-10-22)
赵晓萌,曹立新,高荣杰,苏革,柳伟[8](2014)在《利用离子交换法制备银沉积二氧化钛纳米结构及其光催化性能的研究》一文中研究指出通过将水热法制备的钛酸盐纳米管,质子化得到氢基钛酸盐纳米管(H-TNTs)后,利用离子交换法,在碱性条件下,制备出银沉积二氧化钛纳米结构(Ag@TiO2)。采用XRD、TEM、XPS、DRS等手段对不同工艺下制备的Ag@TiO2的形貌、结构、组成和光学性能进行了表征,并以甲基橙为目标降解物,研究了其光催化活性。研究发现,利用离子交换的方法,可以将银以单质银的形式均匀沉积在二氧化钛纳米结构中,随着煅烧温度的升高,Ag@TiO2光催化剂的形貌由管状结构转变成棒状结构,在长度不断减小的同时,直径不断增大,同时结晶度逐步提高。550℃煅烧的Ag@TiO2的光催化活性最好,以其为光催化剂,60 mL 20 mg·L-1的甲基橙在1.5 h时降解完全。(本文来源于《人工晶体学报》期刊2014年09期)
贾芳芳[9](2014)在《光参量及畴结构对铌酸锂晶体表面银沉积的影响研究》一文中研究指出铌酸锂晶体(LiNbO3,LN)具有显着的电光、铁电、压电、非线性、光折变等效应,作为衬底材料在生物医学实验室芯片系统中有广泛的应用前景。例如,在LN基体上构建的表面声波驱动装置(SAW)可提高微流体平台处理小型细胞样本的效率,该技术不需要任何外部动力的供给,避免了外部干扰对平台生物环境的影响。除了微流体驱动,能够进行单细胞分析也是铌酸锂基的实验室芯片显着功能,其中纳米探测器件、表面拉曼散射增强(SERS)技术可用于分析生物分子。在生物传感器和SERS技术的应用研究中,银纳米颗粒(Ag NPs)日益成为一个新的研究热点。本论文主要研究了光参量及畴结构对铌酸锂晶体表面银沉积的影响。为了获得多畴结构的铌酸锂晶体,首先利用液体电极对掺铁铌酸锂进行了极化反转。实验中,通过改进实验装置,得到具有规则畴结构的铌酸锂晶体。同时,研究了温度变化对铌酸锂晶体畴结构的影响,将温度变化过程中畴壁处的变化情况实时记录下来,为后期的实验研究奠定了理论基础。在405和532nm的激光照射下,均成功地在C切向的掺铁铌酸锂晶体表面实现了银沉积。采用扫描电子显微镜和X射线光电子能谱仪对沉积物进行分析,得出沉积物的成分是银单质,其尺寸大小在几十到几百纳米。此外,采用Y切向的铌酸锂晶体进行实验,通过金相显微镜,我们观测到晶体表面的沉积图样与C切向的晶体表面明显不同,银粒子在一侧较多,而在另一侧较少。为了进一步研究铌酸锂晶体表面银沉积的机理,采用实时观测装置在掺铁铌酸锂晶体表面进行银沉积实验,总结得出银粒子选择性沉积在光斑的周围,并且呈现环状结构,在光斑的亮区与晶体表面暗区的交界处有气泡产生。在多畴结构的掺镁铌酸锂晶体表面银沉积的实验中,将激光聚焦到畴壁处后,晶体表面银沉积与光斑形状基本一致。通过分析光激载流子在晶体中的运动轨迹,本论文提出了铌酸锂晶体表面银沉积的机理:在光生伏特场和扩散效应的共同作用下,光激发产生的电子分布到晶体表面,溶液中的银离子与这些电子发生中和反应,最终被还原成银单质。(本文来源于《河北工业大学》期刊2014-03-01)
王丽娟,贾翠娟[10](2012)在《基于银沉积电化学溶出分析的超灵敏甲胎蛋白传感器》一文中研究指出制备了基于金标记物诱导银沉积电化学溶出分析的超灵敏甲胎蛋白传感器。通过壳聚糖将多壁碳纳米管修饰在玻碳电极上,利用戊二醛共价固定捕获抗体制得传感器。通过夹心免疫反应,抗体功能化的纳米金被捕获到传感器表面并进一步诱导银沉积。沉积的纳米银可在KCl溶液中直接通过阳极溶出法进行分析,从而实现对α-甲胎蛋白的检测。利用甲胎蛋白作为模型分析物,在0.02~200μg/L范围内,电流强度随着甲胎蛋白的质量浓度呈线性降低(r=0.992 8),检出限(S/N=3)为8 ng/L。将该传感器用于3个血样中甲胎蛋白的测定,所得结果与电致化学发光法测定结果一致。该免疫传感器显示了良好的稳定性、重复性和准确度,在临床诊断中具有较好的应用前景。(本文来源于《分析测试学报》期刊2012年07期)
银沉积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文章以酶标板为分析平台,丝网印刷芯片电极为检测装置,构建电化学核酸适配体传感器。将生物素修饰的核酸适配体固定至链霉亲和素包裹的酶标板中,以巯基修饰的核酸适配体功能化的纳米银作为探针。通过叁明治型的夹心反应后,加入银增强溶液,利用纳米银催化银沉积反应,在孔板中形成了大量的银沉积物。随着酸溶解生成的银沉积物后,插入印刷芯片电极,采用方波阳极溶出伏安法对释放出的银离子进行测定。银的电化学溶出峰与PDGF-BB的浓度相关,从而实现对PDGF-BB的定量测定。分析方法对PDGF-BB的测定结果良好,线性范围为3.12~200 ng/m L,检测限为1.23 ng/m L,且特异性良好。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银沉积论文参考文献
[1].字琴江,王瑾,曹秋娥,周川华.基于目标诱导银沉积的可视化检测方法的构建及其应用[J].分析化学.2018
[2].李晨晨,倪超,朱超云,宋伟,赖庆菁.基于纳米银催化银沉积的核酸适配体传感器研究[J].现代盐化工.2017
[3].张国伟.化学法银沉积锦纶织物的制备及性能研究[D].浙江理工大学.2017
[4].崔丽杰.基于酶催化银沉积原理的便携式胆固醇生物传感研究[D].桂林电子科技大学.2017
[5].朱倪萱.基于酶催化银沉积原理的1,5-脱水葡萄糖醇电化学传感器研究[D].桂林电子科技大学.2017
[6].徐爱贵,肖红波,睢玉芸,刘佳,巢龙.基于碱性磷酸酯酶催化银沉积增敏的痕量Hg~(2+)电分析[C].第十叁届全国电分析化学学术会议会议论文摘要集.2017
[7].王保民,杨光,姜丞,姜聪,袁永浩.基于多孔阳极氧化铝的银沉积的色度学研究[C].第十八届全国光散射学术会议摘要文集.2015
[8].赵晓萌,曹立新,高荣杰,苏革,柳伟.利用离子交换法制备银沉积二氧化钛纳米结构及其光催化性能的研究[J].人工晶体学报.2014
[9].贾芳芳.光参量及畴结构对铌酸锂晶体表面银沉积的影响研究[D].河北工业大学.2014
[10].王丽娟,贾翠娟.基于银沉积电化学溶出分析的超灵敏甲胎蛋白传感器[J].分析测试学报.201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