导读:本文包含了复合渗层论文开题报告文献综述及选题提纲参考文献,主要关键词:M50,NiL钢,真空脉冲渗碳,等离子渗氮,热处理工艺
复合渗层论文文献综述
黎国猛[1](2019)在《M50NiL钢表面复合渗层组织与性能研究》一文中研究指出随着现如今航空业的飞速发展,我国对传动件表层性能提升的需求也越来越高,M50 NiL钢作为性能优异的表面硬化钢,被广泛应用于航空业。M50 NiL钢的复合渗工艺复杂,每个工艺参数都会对其最终所获组织与性能产生影响。但迄今为止,还没有看到过任何关于M50 NiL钢在不同渗碳、热处理和渗氮参数下进行复合渗后所获组织与性能间关系的研究。为此,本文对不同渗碳、热处理和渗氮参数的复合渗强化行为进行了研究,并结合各工艺参数对析出物和合金固溶量的影响,揭示了M50 NiL钢中原子扩散机理与强化机理,为M50 NiL复合渗的后续应用与研究提供了理论依据。在渗碳过程,研究了不同渗碳温度、气压对M50 NiL复合渗层组织结构的影响。结果表明:随着渗碳温度、气压的不同,复合渗试样的γ’的含量都有所不同。适当的含碳量会使得纳米析出物M_x(N,C)数量增多,增加氮的固溶量,使复合层内硬度增加。而含碳量的进一步提升则会使得亚微米析出物MC尺寸增大,纳米析出物形态改变,降低氮的固溶量,并导致晶间析出物数量增长,使得硬度降低。通过提高渗碳气压的方法改变试样表层碳含量会使得复合渗层内析出物数量增多,并使得复合层厚度变薄。表层含碳量、析出物的尺寸、形状、数量和合金元素的固溶量的差异影响着氮原子的扩散速率,同时也会对碳原子的重新分布造成影响,而这些碳的富集区域以及由于碳的过固溶而析出的碳化物都在强化行为中产生重要作用。在热处理过程,研究了不同淬火、回火温度对M50 NiL复合渗层组织结构的影响。结果表明:淬火、回火温度的提高都会使得γ’相含量逐渐下降至较低值。1000°C下进行淬火的M50 NiL钢,在热处理后渗碳层内会存在大块的M_(23)C_6相,随着淬火温度的升高,析出物逐渐消失。在1000°C和1050°C下,析出物的尺寸、数量影响着氮原子的扩散速率,使得渗氮层深度减小;在1150°C下,合金元素的固溶量以及残余压应力影响着氮原子的扩散速率,使得渗氮层深度减小。在低的温度(500°C)或高的温度(580°C)下进行回火处理,都会使得析出物数量增多,导致渗层厚度变薄。高的回火温度会大幅度降低渗层表层硬度,在580°C下进行回火后,渗层表层硬度降至1027 HV_(0.1)。析出物的尺寸、形状和合金元素的固溶量控制着碳化物向氮化物转变的程度:析出物的尺寸越大,越难转变;形状以粒状下转变程度最好;合金元素的固溶量越高,转化率越慢。在渗氮过程,研究了不同渗氮温度对M50 NiL复合渗层组织结构与摩擦性能的影响。结果表明:γˊ相随着渗氮温度的升高而增加。由于460°C渗氮温度较低,使得化合物层和复合层较薄。温度的升高促进了碳化物的分解,在温度提升至540°C后,降低了氮原子的扩散速率,降低了复合层的厚度。在20 N的载荷下,460N试样具有最佳磨损率,为2.73×10~-55 mm~3/m;而随着载荷提高,在40 N下,500N试样具有最佳磨损率,为6.55×10~-55 mm~3/m。20 N载荷下的磨损率主要和氧化磨损有关,40 N载荷下的磨损率主要和磨粒磨损有关,500N试样由于具有更厚的化合物层和最优的表层硬度,因而其在高载荷下抵抗磨粒磨损的能力最强。(本文来源于《贵州大学》期刊2019-06-01)
郑盼,商剑,张越[2](2018)在《稀土添加量对20CrMnTi钢表面碳铌复合渗层组织及性能的影响》一文中研究指出目的提高20CrMnTi钢表面硬度及耐磨性能。方法采用粉末包埋法在20CrMnTi钢表面制备了碳铌复合渗层。粉末渗铌剂组成为铌粉、氧化镧、氧化铝及氯化铵,渗铌温度为950℃,保温时间为5 h。通过光学显微镜、扫描电子显微镜、显微硬度计、能谱仪、X射线衍射仪及微动摩擦磨损试验机,研究了不同La_2O_3添加量条件下,碳铌复合渗层的硬度、厚度、组织、物相组成及摩擦系数。结果不同La_2O_3添加量条件下,复合渗层主要由NbC相组成,厚度为23~28mm,硬度为2250~2950HV0.5。随着La_2O_3添加量的增加,复合渗层物相组成变化不明显,渗层晶粒尺寸先增大后减小,厚度逐渐下降,硬度先上升后逐渐下降,摩擦系数基本是先上升后下降。稀土添加量(质量分数)为0.5%时,其摩擦系数较低。结论粉末包埋复合渗铌渗剂中,La_2O_3的最佳添加量为0.5%,能细化渗层晶粒尺寸,有利于提高20CrMnTi表面碳铌复合渗层的致密性及硬度。(本文来源于《表面技术》期刊2018年07期)
黄玲,张进,孙才沅,蒲帅[3](2018)在《VN复合渗层的制备及对45~#耐磨性能的影响》一文中研究指出目的对45~#强化处理,提高其强韧性和耐磨性。方法采用热反应扩散法(TRD)对45~#基体进行了3种不同的处理,分别为单渗钒、先渗氮后渗钒及先渗钒后渗氮处理。通过扫描电子显微镜、X射线衍射仪进行了微观形貌和物相组成的分析,采用维氏硬度计和旋转摩擦仪对渗层的硬度及耐磨性能进行分析。结果 TRD法处理后,在45~#表面形成一层均匀致密的渗层,其中单渗钒层的厚度为3.86μm,先渗氮后渗钒渗层(先渗氮层)厚度为6.02μm,先渗钒后渗氮渗层(先渗钒层)厚度为8.44μm。单渗钒层的硬度值在1306.6HV左右,而氮化钒渗层的硬度在1549.2~1710.4HV左右,均比处理前试样的硬度(295HV)有明显提高。单渗钒层是由α-Fe和VC相组成,而复合渗层是由VN、α-Fe、Fe_3N和Fe_2C相组成。渗层与基体之间的界面明显,且存在过渡层。单渗钒层试样的平均摩擦系数为0.22,先渗氮层的平均摩擦系数为0.18,先渗钒层的平均摩擦系数为0.20,均小于45~#基体的摩擦系数(为0.29)。结论 TRD法处理后形成的VC、VN渗层能提高钢基体的表面硬度和耐磨性,且钒元素和氮元素渗入的先后顺序对渗层的力学性能有影响。先渗氮层试样效果最佳,往复摩擦实验表明,试样的耐磨性顺序为:先渗氮层>先渗钒层>单渗钒层>45~#基体。(本文来源于《表面技术》期刊2018年06期)
颜志斌[4](2018)在《20CrMnTi钢真空碳氮复合渗工艺与渗层特性研究》一文中研究指出采用真空脉冲渗碳和真空感应渗碳制备渗碳层、离子渗氮和真空感应渗氮制备渗氮层、真空脉冲渗碳+(真空脉冲渗氮、真空感应渗氮、离子渗氮)叁种方法以及真空感应碳氮共渗方法制备碳氮复合强化层,利用X射线衍射仪、显微镜、扫描电镜、能谱仪、EBSD、显微硬度计和微观划痕测试仪等分析了渗层的物相、组织结构、截面元素分布、物相分布、致密性、显微硬度梯度和渗层脆性。结果表明:真空感应渗碳:相同渗碳压力下,表面硬度值都高于对应的真空脉冲渗碳工艺的表面硬度值,渗层厚度也高于对应的真空脉冲渗碳工艺,耐磨性能都优于真空脉冲渗碳,其中-70 kPa时的磨损速率为6.27E-07 cm~3/min·N,能够在15 min中内获得400~500μm的渗碳层,1 h后渗层深度达到1 mm,渗层硬度超过750 HV,渗碳动力学性能优异。温度为900℃时,渗碳时间低于125min时,“表层吸附”是主要的控速因素,而当渗碳时间大于125 min以后,内扩散则成为了主要的控速环节;随着温度升高,“表层吸附”所起控速作用时间减短,当温度为940℃时,该时间缩短为60 min;真空感应渗氮:温度越高,氮化表面硬度越低,当温度为500、530和560℃时,感应渗氮与离子渗氮具有相似的物相、显微组织结构、显微硬度梯度和有效渗氮层厚度及相似的耐磨性能,感应渗氮渗氮层的表面硬度值更高,但是最表层1~2μm处为多孔疏松不致密的结构,真空感应渗氮在1 h内能够获得300μm以上的渗氮强化层,气体压力对渗氮层的厚度影响不大,随着渗氮气体压力的增加,渗层的厚度有小幅度的增加,但是当渗氮气体压力过大时,渗氮层的脆性增大;先渗碳后离子渗氮工艺制备的白亮层最厚,氮元素相对含量最高,几乎是单一离子渗氮的两倍,氮原子在奥氏体中有较大的溶解度,渗碳淬火后形成的残留奥氏体有助于活性氮原子的吸附,马氏体形成时的晶格畸变产生许多空隙,有利于氮原子的扩散,使其具有更厚的渗层,白亮层主要由碳化物Fe_4N强化,弥补了单一渗碳后表面硬度较低的不足;不同气体压力的真空感应碳氮共渗都有效地提高了20CrMnTi钢的表面摩擦性能,其中当压力为-25 kPa时,耐磨性能最好,磨损速率最低,磨损速率为5.32E-07 cm~3/min·N。(本文来源于《贵州大学》期刊2018-06-01)
聂婷婷[5](2017)在《基于ASPN的不锈钢表面复合共渗层组织结构和性能研究》一文中研究指出316不锈钢具有价格低廉、优异的耐蚀性、力学性能良好及良好的生物相容性等优点,作为生物医用植入材料,在牙齿矫正、整形外科、血管支架等方面得到了广泛的应用。然而,由于其硬度低、易黏着、耐磨性能差,且基本不具有抗菌性能,限制了316不锈钢在医疗和食品加工行业的应用。因此,在保持不锈钢良好的耐蚀性同时提高不锈钢的硬度、耐磨性并赋予不锈钢良好抗菌性能亟需解决的问题。本文采用基于活性屏离子渗氮技术(ASPN)的等离子处理技术,即用纯银或铜板作为不锈钢活性屏的顶盖,在不锈钢表面制备了Ag-N和Cu-N复合共渗层,分别对Ag-N和Cu-N两种共渗层处理后试样的组织结构、硬度、耐腐蚀性能、摩擦磨损性能及抗菌性能进行了研究。主要研究结果如下:(1)采用改进的ASPN技术在316奥氏体不锈钢表面制备均匀且致密的由Ag或Cu掺杂S相纳米结构沉积层和S相扩散层组成的Ag-N或CuN复合共渗层。Ag-N共渗层的膜层总厚度约为12.0μm,其中沉积层的厚度为0.6μm。Cu-N复合共渗层膜层总厚度为12.0μm,沉积层的厚度达到为2.0μm。(2)经过氮化后的Ag-N和Cu-N复合共渗层试样,其表面硬度较不锈钢基体均显着提高。其中试样Ag-N和Cu-N共渗层表面硬度分别可提高至1259 HV0.05和1300 HV0.05,为不锈钢基材硬度的3-4倍。(3)在干摩擦条件下,Ag-N和Cu-N共渗层及不锈钢基材的磨损机制均为粘着磨损和磨粒磨损。在人工模拟体液中Ag-N和Cu-N共渗层及不锈钢基材的磨损机制均为粘着磨损、磨粒磨损和腐蚀磨损。通过对比发现Ag-N和Cu-N共渗处理可有效提高不锈钢基材的抗粘着磨损能力。(4)Ag-N复合共渗层对金黄色葡萄球菌的抗菌率均达到100%,经Cu-N共渗处理后的试样S1和S2的抗菌性可达98.5%和99.8%。通过对比发现Ag-N和Cu-N共渗均使得不锈钢表现出良好的抗菌性能。(本文来源于《太原理工大学》期刊2017-06-01)
成瑜,丁浩,朱世根[6](2016)在《预热方式对3Cr13不锈钢氮碳氧复合渗层厚度及性能的影响》一文中研究指出经淬火、回火处理后,对3Cr13不锈钢进行氮碳氧复合渗可提高其硬度和耐蚀性,研究了不同预热方式对该钢复合渗层硬度和耐蚀性的影响。结果表明:不预热直接进行氮碳氧复合处理后,3Cr13不锈钢渗层薄,且不均匀;经400℃空气炉中预热及氧化盐浴中预热后,渗层厚度较厚,且均匀。3Cr13不锈钢经复合处理后表层硬度大幅提高,400℃空气炉中及氧化盐浴中预热试样表层(距表面距离≤45μm)硬度比不预热试样硬度高100~150 HV0.1。3Cr13不锈钢复合渗层耐蚀性由高到低为:400℃空气炉中预热、400℃氧化盐浴中预热、不预热。(本文来源于《金属热处理》期刊2016年09期)
陆海峰,缪强,梁文萍,王昉,丁铮[7](2016)在《载荷对Cr-Si复合渗层摩擦磨损性能的影响》一文中研究指出采用双辉等离子渗金属技术在TA15钛合金表面制备了Cr-Si复合渗层。研究了不同载荷(130 g、230g、330 g)下Cr-Si复合渗层的摩擦性能。使用硬度仪、纳米压痕仪和划痕仪测定了复合渗层的力学性能。采用HT-500型摩擦磨损试验机对TA15合金和Cr-Si复合渗层进行了摩擦磨损试验,以研究载荷对摩擦因数和比磨损率的影响。采用SEM、EDS等探究了渗层的磨痕形貌、成分变化及磨损机制。结果表明,Cr-Si复合渗层与基体结合良好,渗层总厚度达40μm,力学性能较基体有大幅度提高。在不同载荷下,渗层的摩擦因数、磨损体积和比磨损率均较基体大大降低。在重载荷下,基体的磨损机制主要为磨粒磨损和黏着磨损,而Cr-Si复合渗层则以磨粒磨损和氧化磨损为主。(本文来源于《热处理》期刊2016年04期)
吴勉[8](2016)在《气体氧—氮碳复合处理工艺及渗层组织与性能研究》一文中研究指出国内外对盐浴QPQ技术的研究已有四十余年的历史,该工艺比较成熟,并得到了广泛应用。但其生产过程中产生的废气和废渣对人体健康和环境造成了一定危害,使其发展受到很大限制,需要开发一种新型的表面处理技术以解决盐浴QPQ技术产生的污染问题。气体氧—氮碳复合处理作为一种新型的表面改性技术,处理过程中对环境的污染较小,具有较好的发展前景。气体氧—氮碳复合处理是气体氮碳共渗和气体后氧化的复合处理技术。工件氮碳共渗后再进行氧化处理,在高硬度氮碳共渗层上形成的一层氧化物(Fe3O4)薄层,该薄层具有低的摩擦系数和高的化学稳定性,改善了氮碳共渗件表面的电化学性能,显着提高了氮碳共渗层的抗腐蚀性能和抗磨损性能,可被应用于工程机械、医疗器械和汽车工业等领域。本课题系统研究了气体氧—氮碳复合处理技术。开发了高效、环保的助氧化剂,实现零件高综合性能的后氧化处理;研究了气体氧—氮碳复合工艺,探讨了不同氧化时间和氧化温度对气体氧—氮碳复合处理后试样的组织与强化层分布的影响。通过对试样进行外观观察、金相分析和显微硬度测试得出,气体氧—氮碳复合处理后的试样外观表现为灰黑色。气体氧—氮碳复合处理层由表面氧化层、化合物层和扩散层叁个区域组成。氧化层在金相显微下呈黑色,分辨较为困难,由图中金相和外观颜色可初步推断,随着氧化温度的提高,氧化层的厚度逐渐增大。经过气体氮碳共渗处理的40Cr钢和H13钢化合物层厚度分别为6μm~10μm和10μm~12μm。化合物层厚度随着氧化时间的延长和氧化温度的升高逐渐变薄。随着后氧化温度的升高,扩散层的厚度依次增大,后氧化时间对扩散层深度的影响较小;此外,气体氮碳共渗处理的40Cr钢扩散层要明显比气体氮碳共渗处理的H13钢厚。气体氧—氮碳复合处理后的40Cr钢和H13钢表层硬度总体在500HV~600HV之间变化,约为基体硬度的3~4倍,且在气体氧—氮碳复合渗层截面上,硬度表现出梯度变化,由表到基体心部,平滑过渡,硬度梯度呈现出先增大后减小的变化趋势,强化的方式为相变强化和固溶强化的共同作用。本课题还研究了气体氧—氮碳复合渗层的腐蚀性能。对试样进行Tafel极化曲线测定、浸泡试验和盐雾试验。测定Tafel极化曲线发现气体氧—氮碳复合处理的40Cr钢和H13钢自腐蚀电位明显高于气体氮碳共渗层,随着后氧化时间的延长和后氧化温度的升高,自腐蚀电位呈现先增大后减小的特点,经气体氮碳共渗450℃、1h后氧化处理的试样发生腐蚀的倾向最小;浸泡试验结果表明,气体氧—氮碳复合处理40Cr和H13钢试样的腐蚀速率随着后氧化时间的延长先减小后增大,而后氧化温度升高则腐蚀速率逐渐增大,且在400℃、1h后氧化处理后的试样对应的腐蚀速率最低;盐雾试验结果,表明气体氧—氮碳复合处理40Cr和H13钢随着后氧化时间的延长盐雾试验试样出现锈点的时间先增大后减小;随着后氧化温度的升高盐雾试验试样出现锈点的时间逐渐缩短,在400℃、1h后氧化处理后的试样出现盐雾锈点的时间最长达到18h,耐蚀性与盐浴QPQ处理后的试样相当。此外,开发的气体氧—氮碳复合处理技术已获得生产应用,并提供给生产企业用于产品生产,产生了一定的经济效益。(本文来源于《机械科学研究总院》期刊2016-06-07)
裴秋旭,梁文萍,缪强,任蓓蕾,王昉[9](2016)在《TA15合金Cr-Si复合渗层的热腐蚀行为》一文中研究指出采用双层辉光等离子表面冶金技术对TA15合金进行了Cr-Si复合渗处理,以形成Cr-Si复合渗层。随后将TA15合金置于700℃硫酸钠(Na_2SO_4)盐浴中热腐蚀100 h,以研究Cr-Si复合渗层能否提高TA15合金的热腐蚀性能。结果表明,经Cr-Si复合渗的TA15合金热腐蚀增重较无Cr-Si复合渗层的TA15合金大大减小,即Cr-Si复合渗明显提高了TA15合金的耐热腐蚀性能。其原因是,Cr-Si复合渗层均匀、致密,在热腐蚀过程中形成Cr_2O_3和SiO_2氧化膜,保护合金不受腐蚀。(本文来源于《热处理》期刊2016年02期)
满金亮[10](2016)在《18CrNiMo7-6钢碳硼复合渗层的组织和性能》一文中研究指出本文研究了18CrNiMo7-6钢碳硼复合渗层的组织和性能。在UBE-600多用炉中进行气体渗碳,渗碳层厚度分别为0.5mm、1.0mm、1.5mm,然后和未经渗碳的样品一起在箱式电阻炉中进行850℃、880℃、910℃和940℃保温3、5、7和9h的固体渗硼,渗硼剂使用自制的硼砂型粒状渗硼剂;每个工艺规范下两个样品,渗后一个进行空冷,另一个进行淬火再低温回火处理。使用光学显微镜、SEM、XRD和显微硬度计测试并分析不同的渗硼工艺参数对渗硼层厚度、组织、硬度和相组成的影响。通过渗层性能测试分析不同的渗碳层厚度对复合渗的渗硼层厚度、显微硬度梯度、过渡层厚度的影响。使用HT-1000型高温摩擦磨损试验机测试不同工艺条件下样品表面的耐磨损性能,利用CH1660E型电化学工作站测试不同工艺条件下样品表面的的耐腐蚀性能。根据渗硼层的厚度进行渗硼动力学分析,作出等厚度图,对比分析不同渗碳层厚度对渗硼扩散动力学的影响。实验结果表明:使用自制渗硼剂,渗硼温度越高保温时间越长,渗硼层越厚,渗硼层的主要物相为Fe2B相,在较高温度和较长时间保温下,渗硼层出现FeB+Fe2B双相组织;渗硼层呈锯齿状与基体结合,预渗碳增加了过渡区的硬度,增强了对硬度更高的硼化物层的支撑作用,减小渗硼工件在服役过程中表面开裂和剥落的倾向。碳硼复合渗后表面的摩擦系数比渗碳后表面的摩擦系数小,常温下磨损量仅为渗碳件的60%左右,400℃下磨损量为渗碳件的36%,耐摩擦磨损性能得到了显着提高;碳硼复合渗层与单渗硼层相比硬度梯度减小。碳硼复合渗的渗碳过程可以提高材料表面的含碳量,一方面碳化物为硼化物形核提供有利条件,一方面又阻碍硼化物的择优生长,削弱渗硼层锯齿形的尖锐度,促进硼化物的横向生长。较薄的渗碳层可以促进渗硼层厚度的生长速率,减小硼的平均扩散激活能;较厚的渗碳层阻碍渗硼层厚度的生长速率,增加硼的平均扩散激活能。(本文来源于《南京理工大学》期刊2016-03-01)
复合渗层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目的提高20CrMnTi钢表面硬度及耐磨性能。方法采用粉末包埋法在20CrMnTi钢表面制备了碳铌复合渗层。粉末渗铌剂组成为铌粉、氧化镧、氧化铝及氯化铵,渗铌温度为950℃,保温时间为5 h。通过光学显微镜、扫描电子显微镜、显微硬度计、能谱仪、X射线衍射仪及微动摩擦磨损试验机,研究了不同La_2O_3添加量条件下,碳铌复合渗层的硬度、厚度、组织、物相组成及摩擦系数。结果不同La_2O_3添加量条件下,复合渗层主要由NbC相组成,厚度为23~28mm,硬度为2250~2950HV0.5。随着La_2O_3添加量的增加,复合渗层物相组成变化不明显,渗层晶粒尺寸先增大后减小,厚度逐渐下降,硬度先上升后逐渐下降,摩擦系数基本是先上升后下降。稀土添加量(质量分数)为0.5%时,其摩擦系数较低。结论粉末包埋复合渗铌渗剂中,La_2O_3的最佳添加量为0.5%,能细化渗层晶粒尺寸,有利于提高20CrMnTi表面碳铌复合渗层的致密性及硬度。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复合渗层论文参考文献
[1].黎国猛.M50NiL钢表面复合渗层组织与性能研究[D].贵州大学.2019
[2].郑盼,商剑,张越.稀土添加量对20CrMnTi钢表面碳铌复合渗层组织及性能的影响[J].表面技术.2018
[3].黄玲,张进,孙才沅,蒲帅.VN复合渗层的制备及对45~#耐磨性能的影响[J].表面技术.2018
[4].颜志斌.20CrMnTi钢真空碳氮复合渗工艺与渗层特性研究[D].贵州大学.2018
[5].聂婷婷.基于ASPN的不锈钢表面复合共渗层组织结构和性能研究[D].太原理工大学.2017
[6].成瑜,丁浩,朱世根.预热方式对3Cr13不锈钢氮碳氧复合渗层厚度及性能的影响[J].金属热处理.2016
[7].陆海峰,缪强,梁文萍,王昉,丁铮.载荷对Cr-Si复合渗层摩擦磨损性能的影响[J].热处理.2016
[8].吴勉.气体氧—氮碳复合处理工艺及渗层组织与性能研究[D].机械科学研究总院.2016
[9].裴秋旭,梁文萍,缪强,任蓓蕾,王昉.TA15合金Cr-Si复合渗层的热腐蚀行为[J].热处理.2016
[10].满金亮.18CrNiMo7-6钢碳硼复合渗层的组织和性能[D].南京理工大学.201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