博物馆教育功能对学生职业养成的影响研究

博物馆教育功能对学生职业养成的影响研究

关键词:博物馆教育;职业养成;高职教育

中图分类号:G420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4-633X(2011)08-0015-02

作者简介:杨柳(1978—),女,湖南零陵人,广西国际商务职业技术学院旅游管理系主任,副教授,曾先后在澳大利亚昆士兰大学旅游学院、中山大学旅游学院做访问学者,主要研究方向:旅游管理、旅游职业教育。

作者单位:广西国际商务职业技术学院旅游管理系,广西南宁邮编530007

一、博物馆的教育功能

博物馆是以教育、研究和欣赏为目的,收藏、保护、展示人类活动和自然环境的见证物,向公众开发的非营利性社会服务机构,被誉为人类文明的宝库。博物馆融入公众、致力于教育,成为现代教育文化生活的重要组成部分,成为国民教育体系的特殊资源和阵地。现代的博物馆既凝聚了先人智慧之精华,又展示着人类现阶段在各个领域的最新发展,它能让受教育者益智励志,借古博今,也可以激发受教育者丰富的想象力与创造力以及公众的责任心与自豪感。它作为非正式教育的一个重要场所,极大地扩大了学校教育的内涵,并提供了不同的学习、交流以及职业素养养成的方式,提高思想品德和文化素养。

二、高职旅游专业学生职业养成的内涵和要求

旅游企业呼唤着大批合格的乃至高质量的专门人才,而毕业生职业意识与能力又普遍与行业要求相差甚远,造成了在高校大众化进程和中国旅游大发展形势双向挤压下中国旅游职业教学人才培养滞后的状况。对于以技能训练和职业养成为目的的高职旅游专业,其目标为培养掌握旅游行业管理与服务所需的基本知识,能运用所学专业英语为涉外旅游业服务,具有较强旅游行业一线服务技能、人际沟通能力、分析和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具有良好的职业道德的高素质高技能应用型专门人才。

职业养成模式就是致力于通过涵育熏陶、环境影响,注重调动教育主体的主观能动性,促使高职旅游专业学生成长、成熟直至成为合格的乃至高质量职业化专门人才的教育模式。更为重要的是,职业养成模式构建在具体的实践操作中不断实现和完善。孔子认为学习的过程是“学一思一习一行”相统一的过程,强调“习行”的重要性。旅游职业意识、职业道德、职业行为习惯的养成是旅游职业教育教学的灵魂,全面增强学生的职业意识、职业道德,提高学生的专业能力,进而养成学生良好的职业行为习惯始终是旅游职业养成模式的生命线。旅游专业学生入校就在每个方面感受到旅游服务的基本涵义和细节,从小事细节抓起,从端正态度增强服务意识抓起,宿舍的自理、教学场地(教室、校内实训室等)的清扫到企业的顶岗服务,紧紧抓住,一刻不放,始终放在职业养成教育的首位,培养学生养成“让服务成为一种愉快的人际交往”的职业理念。

构建博物馆与高校合作战略联盟,加强双方合作、深化工学结合,进一步调动博物馆参与高职人才培养的主动性和积极性,双方各种资源由外延式利用深入到内涵式整合优化与提升,人才培养由理论实践分段拼接型的接力棒方式推进到双方深度融合全程合作培养,实践旅游人才培养博物馆与高校密切合作,构建职业养成的教育一体化、基地高端化、评价多元化、训导全程化的岗位主导型养成模式,着力提高高职旅游人才培养的效益和质量,为区域旅游业可持续发展提供高素质旅游智力支持。

三、从多学科角度分析博物馆场域下的职业养成影响

(一)旅游学角度

旅游资源作为旅游地理学和旅游经济学中的基本概念,在学术界有多种表述,归纳起来,旅游资源是指对旅游者具有吸引的自然存在、历史遗存和文化环境,以及直接用于旅游娱乐目的的人工创造物,或称为旅游吸引物。旅游资源主要分为自然旅游资源和人文旅游资源。博物馆属于人文旅游资源,是文化旅游的重要旅游吸引物。随着旅游业的不断发展,浅层次的观光旅游已经不能得到旅游者的认同,具有深刻文化蕴涵的博物馆成为越来越多旅游者认识地方文化、实现自我教育、自我完善和发展的旅游吸引物。

博物馆旅游是旅游者出于接受教育、考察研究、增长见识、提高自身修养或休闲娱乐等目的,前往博物馆进行参观游览的短暂停留过程,获得审美与愉悦体验,并由此引起的各种现象和关系的总和[1]。从旅游发展历程看,具有文化性的旅游始终是世界旅游市场上最具吸引力的产品,思考、探索、发现的学习型旅游休闲活动将引领旅游发展的潮流,而博物馆正是这种吸引力和潮流的体现。随着人们文化水平的提高,博物馆旅游资源已经日益受到人们的喜爱和重视,在这个场域中专业性、知识性、趣味性、观赏性、互动性有机结合,不断创造出新的文化样式,实现题材、风格、品种和载体的极大丰富,使陈列更具吸引力和感染力,可以使旅游活动从纯粹的娱乐升华为高层次的精神文化享受,具有高品位性。

在博物馆里开展的高层次、高品位的旅游休闲活动,需要通过视觉和听觉等多种感官的感受而达到精神上的享受,有助于旅游者个人的全面发展。为达到这个目标,博物馆讲解这项创造性的劳动必不可少。讲解员通过自己的语言,能使凝固无声的陈列“活”起来,实现文物与观众的人文情感交流。好的讲解可以加大陈列的广度与深度,能给观众以美的享受和深刻的思想教育,是联系陈列展览与观众之间的桥梁,进而提高博物馆的社会影响和知名度。博物馆与高校合作构建战略联盟,可使高职旅游专业学生在博物馆这个特殊场域中担任讲解员或其他义务工作人员,不仅提升学生的专业素养,锻炼表达能力、控制能力、交际能力等,还丰富了他们的人生阅历。

(二)教育学角度

博物馆教育具备直观性、临场性、生动性和寓教于乐的基本特点,博物馆在情境教育、愉快教育等方面可以发挥独有的作用。博物馆所蕴藏的知识量是巨大的,如何充分利用这一知识宝库向广大民众传授知识是博物馆工作者的一项艰巨任务。许多博物馆开辟了专题讲座、专家导览、流动展览、主题活动、多媒体声光影展示等多种教育形式,其目的在于创新教育方法,更好地发挥博物馆的教育功能。

博物馆教育与高校教育相结合,不仅可以把书本知识和课外知识糅合起来,把教学活动和知识性、形象性、趣味性融合在一起,让学生在感知、体验和创作中走进知识、发展思维,提高教学效果,而且还可以让学生参与博物馆的教育项目创新和普及。目前,中小学已纷纷推出参观诸如博物馆一类的爱国主义教育基地“打卡”制度以及“第二课堂”活动,高校旅游专业的学生可协助博物馆开展专题的工作室、实验室、户外课堂等活动,担任组织者或助理的角色,培养高校旅游专业学生的知识表述能力、策划能力、现场组织能力等,同时也实现“以博物馆为主导,以学生为主体”开展博物馆教育活动宗旨。

(三)社会学角度

博物馆作为社会公益性机构,是为社会和社会发展服务的,其本质是非营利性的,博物馆承担着传承人类文明、普及科学知识、传播科学方法、提高公众科学文化素养的社会职责,尤其是2008年国家实行免费开放政策以来,大多数博物馆相继免费开放,没有免费开放的博物馆也降低门票价格或实行优惠,更能满足参观者多层次、多方面、多样性的需求,人们可以在博物馆获取知识、培养兴趣、陶冶情操。

从社会学角度看,旅游服务质量和服务意识问题不但是一个管理问题,而且是一个文化问题。旅游业属于高密度人际互动服务,而从事服务的人员难免产生“伺候”人的感觉,但职业角色要求他们抑制自己的感情,尽量顺从顾客的要求,使得职业角色的内心冲突加大,职业声望不高,职业吸引力下降。这样的矛盾几乎在所有国家都存在,但不同国家的人际服务质量却大不相同。之所以如此,管理水平是其中一个因素,但更深层次的原因是文化因素。就西方社会来说,存在历史悠久的服务文化,人际服务“去人格化”了,再也不是人格低下的行业。与服务文化相关联的是人际服务业中职业道德的培养。职业道德是市民社会的结果,即行业自律的产物。而目前中国的旅游业中服务文化的链条中断,行业自律的职业道德失去了社会土壤。对于即将步入旅游业一线的高职旅游专业学生而言,服务文化和职业道德的养成是关系到整个旅游业发展质量的关键。

在博物馆中开展的志愿服务是学生在服务社会、服务他人的同时,也是改变和提升自我素质的过程。通过志愿服务,使学生在服务他人中获得人生快乐、感悟人生真谛,让其超越单纯的自我利益、自私观念,培养人类互助发展、积极向上、健康有益的观念和意识。志愿服务不仅对学生的精神生活有着积极的影响,而且对他们的个性发展、行为发展、能力发展等综合素质的提高都具有促进作用。这种作用具体表现在:一是志愿服务为学生提供了自我开发智力和能力的途径。在传统的教育和劳动方式中,青少年的能力开发多数是被动和机械的,受到长辈、社会的督促、受到节奏和规则的约束。而在志愿服务中他们的投入以及从中开发的潜能,适合自身的个性要求,更有利于其智力的开发,从而更能让其认识新的自我潜能、自我价值,更能体验到奉献的乐趣。二是在博物馆感受着神州大地的文化魅力,认识到各民族的历史和先人非凡的创造能力,从而激发其对民族命运的关注和责任感,提高和增强其民族自信心和自豪感。这种影响是潜移默化的,甚至是进入灵魂层面的,能激发他们热爱国家、热爱民族的赤子之心。落实到具体的工作上则学会敬业爱岗、吃苦耐劳、乐于奉献、脚踏实地,塑造健康的人格。三是在参与志愿服务的过程中增加了人际交往的机会,使自己的人际交往能力得到锻炼和提高,增进了团队的凝聚力和成员的归属感。四是提供了实现自我管理的平台。志愿者自己组织管理,安排值班、策划活动、开展学习、团队合作等,使学生的组织管理能力得到了很好的锻炼。通过与博物馆工作人员和参观者的交流和沟通,培养了走向社会的适应能力,向服务业“去人格化”过渡。

(四)心理学角度

人本主义心理学研究如何为学习者创造一个良好的环境,让其从自己的角度感知世界,发展对世界的理解,达到自我实现的最高境界。人本主义心理学强调人类情感、价值观、态度等方面对学习的影响,博物馆作为一个非正式的场域,没有具体的学习要求和目标,不拘泥于形式,通过实物、影像、文字资料以及相关联的主题教育活动来实现自我学习的目的。受教育者既可以浏览式地参观,也可以对自己感兴趣的展示内容进行深入研究,既可以自己探索发现,也可以寻求博物馆工作人员的帮助,还可以与周边人进行相互讨论,充分协作,没有心理压力。同时,博物馆也是一个社交的环境,鼓励团体学习,大多数博物馆内的活动是高度社会互动性的,在互动中完成信息的接收与传播。

学习是一种自发的、有目的、有选择的学习过程。教学的任务就是创设一种有利于学生学习潜能发挥的情境,使学习者的学习潜能得以充分地发挥。学习是真实情境中的有意义学习,情感在学习过程中的作用非常大。人本主义心理学重视“真实情境”中的体验性学习,在真实的情境中,学习者可以全身心地投入到学习中去,并将认知与情感结合在一起,只有这样的学习才是高效率的。这种学习要求学习者能在相当大的范围内自行选择学习材料,自行安排适合自己的情境,提出自己的问题,确定自己的学习进程,并关心自己的选择结果。因此,高职旅游专业学生到博物馆学习的目的并不完全是要记住那些的知识和数字,而是要满足自我教育、自我发展、自我完善、自我提高的需要,使自身得到全面的发展,提高综合素质。对博物馆学习效果的评估不能单以记忆知识的数量作为标准,而应该以人们的知识理解、技能、态度、价值观、兴趣、启发、创造力、行为的改变与进步方面的提高为标准。

人本主义心理学把学习者看作是一个有目的、能够选择和塑造自己行为并从中得到满足的人。因此,在教学中强调以学习者为中心,促使学习者在教学者的帮助下激发自己高层次的学习动机,充分发展自己的潜能和积极向上的自我概念、价值观和态度体系,从而使学习者能够自己教育自己。让“走进博物馆”不仅仅是一种口号,而真正成为高校旅游专业学生职业养成教育的一个重要场所,成为一种生活方式,成为人本主义心理学所说的“自我实现者”。

参考文献:

[1]刘蕾.博物馆旅游发展研究[J].乐山师范学院学报,2008,23(9):95-104.

[2]王宁,刘丹萍等.旅游社会学[M].天津:南开大学出版社,2008:11-15.

[3]李胜男.人本主义心理学与博物馆教育功能探析[J].博物馆研究2010,3:31-36.

[4]杨国杰.论现代博物馆职能演化的进程[J].中山大学学报论丛,2007,8:181-184.

[5]李健文,孟庆金,金淼.旅游视角下的博物馆职能演变[J].科普研究,2010,4:49-55.

Educationalfunctionofmuseumstodevelopstudentsoccupationinfluenceresearch

YANGliu

(GuangxiInternationalBusinessVocationalCollege,Guangxi,Nanning530007)

Abstract:asthemainsocialfunctionofthemuseum,museumeducationfunctionincreasinglyculturalcirclesandeducationcirclestotakeseriously,notonlytobecomethestudenttostudythe"secondclass",alsobecometheschooleducation,vocationaleducationandopeneducationestablishments.Highervocationaleducationisfromoccupationtooccupationskilleducationliteracyeducation,takingtheformofTourismSpecialtyinHigherVocationalEducationModeConstructionofoccupationforexample,exploretheeducationalfunctionofmuseumsandtheinteractiverelationshipbetweentheoccupationeducation.

Keywords:Museumofoccupationeducation;cultivation;HigherVocationalEducation

标签:;  ;  ;  

博物馆教育功能对学生职业养成的影响研究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