导读:本文包含了均衡人格论文开题报告文献综述及选题提纲参考文献,主要关键词:均衡发展,健康人格,班队活动,留守子女
均衡人格论文文献综述
刘晓念[1](2014)在《塑造健康人格,促进均衡发展》一文中研究指出曾在某教育理论杂志上看到,塑造健康人格,学生必须拥有五种素质:自信心、爱心、责任心、自我管理能力、抗挫折能力。我将它们写在黑板上,让学生去对照,去发现自身诸多的不足。作为班主任,我也在日常的班级管理中,将发展学生的这五种素质融汇其中,积极引导他们形成健康人格。自信心的培养,功夫在平时。点滴的肯定与鼓励,对学生来说都是莫大的幸福。多发现其闪光点,在肯定一个人的同时,对其他同学也是一种示范。(本文来源于《湖南教育(上)》期刊2014年09期)
胡东平[2](2010)在《论刑法价值均衡——兼述人格导入定罪的理论基础》一文中研究指出刑法的价值应当包括正义、自由和秩序这几个基本价值。前期古典学派以自由为刑法的核心价值,后期古典学派以正义为刑法的核心价值,实证学派以秩序为刑法的核心价值,却都忽视了刑法的其他价值。因此,刑法理论应当同时体现刑法的叁大基本价值,即保持刑法价值均衡。以自由和正义为刑法的核心价值定罪时会强调行为因素,以秩序为刑法的核心价值定罪时会强调行为人因素。追求刑法价值均衡在定罪时必然要同时考虑行为因素和行为人(人格)因素。(本文来源于《石河子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期刊2010年03期)
王宏[3](2007)在《试论道德均衡对道德人格的形塑作用》一文中研究指出道德生活世界表现为各种道德力量的冲突与制衡,其调和与秩序化的过程其实就是各种道德力量在相互妥协与不断博弈,以期达到一种道德均衡状态。所以道德均衡的核心在于道德力量的制限,而人格塑造的前提也是道德制限,主体的道德均衡自然造就限制下的道德人格。(本文来源于《学校党建与思想教育》期刊2007年09期)
蒙宗宏[4](2006)在《论儿童均衡人格的塑造》一文中研究指出在当前虚浮、急功近利的社会文化以及相应而生的价值观影响下,保持一种平和的心态实非易事。生存竞争的激烈迫使父母从儒家传统的“子不教,父之过”的观念出发,协同教师与学校,给孩子加上种种负担,并美其名为提高孩子的整体素质。在这一素质教育的漩涡中,作为事件主体的儿童却没有了话语权,成为名副其实的“弱势群体”。而父母、教师以至社会只是着眼于儿童的能力发展或者技能训练与将来能够产生的效益,对儿童均衡人格的塑造却放在一旁。甚至违反儿童的天性,行舍本逐末之举。儿童因为受此种素质教育的“益处”,结果导致行为反常,乃至儿童人格失衡。 人的素质第一要素为均衡的人格。本文从《道德经》中的心理学思想与自体心理学关于儿童人格发展的理论视角比较出发,论述什么是均衡的人格以及如何塑造儿童均衡的人格。《道德经》与自体心理学出自于不同的传统文化背景。虽然文化背景的差异导致了认识问题方式与方法的差异,但其所论述的对象(人类的心理生活)具有普遍的相似性:1.《道德经》中蕴含的人格心理学思想与自体心理学的人格理论都强调儿童人格形成与发展过程中示范模板的重要作用,例如《道德经》中的无为、不争、贵心、节制、爱人的圣人与自体心理学的理想化自我;2.都强调人格独立的重要性。《道德经》中的圣人,只师从于“道”,强调从人的本性出发自然而为,而非迫于世俗的压力和内心的私欲出发刻意而为,对世俗社会的道德规范采取否定的态度并提倡遵从人与道合一的、自为的道德。自体心理学的人格理论强调内聚的自身,即儿童在人格健全的自身对象的影响下区分自身与理想化自身,脱离对理想化自身的依赖,从而形成独立的、健全的人格。3.二者对于人格形成最初的人性假设是相似的。《道德经》假定人性本善,人在世俗社会中要追随“道”不断地加强修养,“见素抱朴”,“复归于婴儿”。自体心理学的人格理论假定人之初并无自身,在与自身对象的相互作用过程中逐渐形成自为的内聚化自身。4.二者都认为焦虑是人格发展失衡的产物。老子认为只有圣人才可以去除过多的私欲和对自身过分的珍爱,达到与“道”合一。科赫特认为健全人格以内聚化自身形成为前提,对具体事物和自身分裂的焦虑产生人格障碍。 通过对中国传统文化背景下《道德经》中蕴含的人格心理学思想与西方传统文化背景下自体心理学中关于儿童人格的论述的比较,对均衡人格进行了这样的界定:均衡人格是个体在与社会环境的相互作用过程中,参照其所处的历史文化背景及其相应的社会价值观,形成与所处时代相适应的人格结构。均衡人格并非理想人格。理想人格体现社会对其个体的要求,是人一生所追求的理想人格状态,(本文来源于《陕西师范大学》期刊2006-05-01)
闫艳[5](2002)在《人格平等与财产均衡——从《简·爱》看夏洛蒂的女权主义立场》一文中研究指出英国女作家夏洛蒂·勃朗特的小说《简·爱》1 847年问世后轰动文坛 ,无产阶级革命家马克思和恩格斯都对此书给予高度评价。通过对作者生平简介和小说《简·爱》的故事梗概及设想的几种故事结局 ,评述了夏洛蒂的财富均衡与人格平等的观点 ,及其经济独立和妇女解放的女权主义思想。(本文来源于《长安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期刊2002年04期)
均衡人格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刑法的价值应当包括正义、自由和秩序这几个基本价值。前期古典学派以自由为刑法的核心价值,后期古典学派以正义为刑法的核心价值,实证学派以秩序为刑法的核心价值,却都忽视了刑法的其他价值。因此,刑法理论应当同时体现刑法的叁大基本价值,即保持刑法价值均衡。以自由和正义为刑法的核心价值定罪时会强调行为因素,以秩序为刑法的核心价值定罪时会强调行为人因素。追求刑法价值均衡在定罪时必然要同时考虑行为因素和行为人(人格)因素。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均衡人格论文参考文献
[1].刘晓念.塑造健康人格,促进均衡发展[J].湖南教育(上).2014
[2].胡东平.论刑法价值均衡——兼述人格导入定罪的理论基础[J].石河子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10
[3].王宏.试论道德均衡对道德人格的形塑作用[J].学校党建与思想教育.2007
[4].蒙宗宏.论儿童均衡人格的塑造[D].陕西师范大学.2006
[5].闫艳.人格平等与财产均衡——从《简·爱》看夏洛蒂的女权主义立场[J].长安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