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浅析成都市生活垃圾焚烧发电的经济可行性(论文文献综述)
李盼盼[1](2021)在《成都市竹园社区生活垃圾分类治理研究》文中认为近年来伴随国内经济的全面发展,城市化建设也随之逐渐推进,这也使得城市生活垃圾的数量呈几何型递增,因此“垃圾围城”成为现阶段我国城市治理中的焦点问题。日常生活所产生的垃圾,不但侵蚀着城市及周边的土地资源,同时也在一定程度上影响了城市的“形象”,更有甚者这些生活垃圾会逐渐污染我们赖以生存的生态环境并破坏经济社会的稳定、可持续发展。因此,全面推行生活垃圾分类治理,是未来城市治理的必经之路,同样亦为落实绿色发展观的内在要求,更是打赢环境治理攻坚战的核心要素。自2020年伊始,成都市竹园社区就已经开展生活垃圾分类治理试点工作,截止2021年初成都市竹园社区在治理体系上已有了一定程度的突破,不过在实行的过程中依旧存在大量的问题。此次研究侧重于成都市竹园社区生活垃圾分类治理工作历程,经查阅文献,整理文献资料,在此基础上进一步明确国内外研究现状以及治理实践;同时根据成都市竹园社区实际情况,经访谈以及调查问卷等方法,对成都市竹园社区开展生活垃圾分类治理的的现状、体系以及运行机制予以多维度分析,深层次剖析了成都市竹园社区生活垃圾分类治理的问题以及背后成因,在借鉴国内外垃圾分类治理经验的先决条件下,提出有针对性的对策及建议。本文主要研究内容如下:首先,以竹园社区为研究目标,概述了成都市竹园社区生活垃圾分类治理现状,同时明确了成都市垃圾分类进程中政府、市场主体、居民以及非政府组织参与现状。在此基础上以政府、市场主体、非政府组织以及居民等四个方面作为主导探究了成都市竹园社区垃圾分类治理的问题。同时依附于协同治理理论,明确成都市竹园社区垃圾分类治理问题的成因。再次,借鉴国内外生活垃圾分类治理典型,介绍发达国家与我国发达城市垃圾分类的先进经验,为成都市垃圾分类治理提供一定的借鉴。最后,从政府、市场主体、非政府组织与住户的角度探究协同治理垃圾分类的有效对策。
李剑颖[2](2020)在《城市生活垃圾综合处理工程设计与环境影响评价研究》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随着经济的进步与居民生活水平的提高,城市垃圾处理问题成为了制约城市发展的重要问题,迫切需要找到解决办法。根据国家统计局出具的数据显示,截止到2018年末中国人口已经达到139538万人,而同期全国城市生活垃圾清运量高达22801.8万吨,平均相当于每人每年会产生163.4kg的生活垃圾,城市生活垃圾减量化、资源化、无害化的有效处理已经刻不容缓。常用的生活垃圾处理方法有卫生填埋法、焚烧法、堆肥法、综合处理法。每个城市的人口、经济、地域特征不同,从而导致不同城市生活垃圾的垃圾总量、成分等存在一定的差距。故城市采取何种生活垃圾处理方法不能一概而论,要综合考虑包括经济、处理技术水平、地形环境等多种因素,提出与城市发展指导思想最为吻合的生活垃圾处理方法。正是由于需要综合满足多方面的要求,单一的生活垃圾处理方法很难适应城市的高速发展,城市生活垃圾综合处理方法已是世界上生活垃圾处理的发展趋势。城市生活垃圾综合处理就是在某一场区内,进行前期分选,先把可回收的资源回收利用然后再根据不同地域特征选择焚烧或堆肥的后续处理环节,最后把无法循环利用已经大大减量化的残渣进行填埋。这种方法能够很好的把资源回收利用,具有很高的环境效益、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能够极大的减少单一处理方法对于周围环境的影响。是一种理想的具有发展潜力值得大力推广的生活垃圾无害化处理方式。本研究归纳了国内外垃圾处理方法的现状和发展趋势,总结了国内外城市生活垃圾综合处理模式并对国内外城市生活垃圾综合处理工程的管理决策模型进行了分析。针对现在对于生活垃圾处理工程的评价研究不足且相对单一的现象,选择费用一效益分析模型和生命周期评价模型作为本文研究的主要评价模型,对城市生活垃圾综合处理工程进行综合评价。在充分调研的基础上,以北京市A生活垃圾综合处理工程为研究对象,结合北京市生活垃圾的产量和成分变化趋势的预测,研究北京市A生活垃圾综合处理工程的设计工艺。进一步结合运营期环境监测情况对该工程进行综合效益评价,并通过采用生命周期评价的方法体系,从环境影响潜力及能耗等方面对北京市A生活垃圾综合处理工程建设前后进行环境影响对比评价。目前,我国对城市生活垃圾综合处理的理论研究十分有限,对生活垃圾综合处理工程的科学评价方法研究也十分有限。针对这方面不足,同时也为了更好的指导实践研究的进行,本文对城市生活垃圾综合处理工程在我国的应用进行了全方面的系统评价,通过对实例——北京市A生活垃圾综合处理工程进行生命周期环境影响评价的基础上增加了对该工程的综合效益评价研究,为寻找建设环境影响最小、经济社会效益最优的城市生活垃圾综合处理工程提供参考方案和理论依据。对市政市容及环境环卫管理部门规划与建设城市生活垃圾综合处理工程具有指导作用,同时对北京市以及全国生活垃圾管理水平的提高和全国城市生活垃圾综合处理理论体系的补充完善有着十分重要的意义。
薛安邦[3](2020)在《环境正义视角下邻避效应化解策略研究 ——南京市六合区生活垃圾焚烧邻避事件的个案分析》文中研究说明邻避效应(NIMBY)是指公众在其社区面临不受欢迎的项目时所采取的保护主义态度和反对策略。公众通常会认为这些“有害”设施对社会发展来说是必不可少的,但是不要建在他们家的附近。我国城市化、工业化的发展进程使得一些重大项目引起的邻避问题日益突显,伴随着公众权力意识的增长,邻避事件频频发生,严重影响了社会的和谐与稳定,阻碍了社会经济的发展。因此,研究邻避效应的成因及化解路径,是保持社会和谐与稳定、促进社会经济发展的必然需求。论文首先介绍了选题的背景、意义和研究方法,对邻避效应国内外研究现状进行评述,提出环境正义理论应作为邻避效应治理研究的重要议题。其次介绍了环境正义的起源、内涵、发展,并阐述了评价环境正义的三个维度:承认正义、程序正义、分配正义,在此基础上分析了我国邻避效应下的环境正义问题。再次详细描述了南京市六合区生活垃圾焚烧邻避事件案例的起因、发展过程、结果,列举了事件中的主要矛盾方及其利益诉求,这些诉求包括环保、监管、知情权、参与权、诉求表达机制等,以此形成对该案例的全面阐述。然后结合对案例和访谈内容的分析,根据环境正义的三个维度分析了案例中邻避效应形成的原因,包括对弱势群体环境权益不尊重与漠视的承认不正义;知情权、参与权及诉求表达机制缺失的程序不正义;环境权责分配不公的分配不正义。最后提出了邻避效应的一般化解策略,首先要坚持规划与立法相结合的承认正义;其次要坚持信息公开与有效参与相结合的程序正义;最后应坚持环境监管和补偿相结合的分配正义。
余思溢[4](2020)在《中小城市生活垃圾分类治理的问题及对策研究 ——以南充市为例》文中研究说明自我国改革开放以来,社会经济迅速发展,城市人口规模的快速增加加快了城市生活垃圾数量的飙升,进而导致了一系列与环境污染治理的问题。大量的城市生活垃圾未能及时有效的处理,这不仅对居民居住的生存环境和身心健康造成污染和危害,而且严重阻碍到我国生态文明建设与经济的可持续发展。在第十九届全国人民代表大会上,习总书记提出了以构建政府为主导、居民为主体、企业和社会组织共同参与的环境治理体系,为我国城市生活垃圾的治理提供了重要的指引方向。如何处理中小城市的生活垃圾?尤其是基于中小城市如何构建政府、居民、企业等多元主体为中心的生活垃圾分类治理策略推动城市文明发展?本文基于公共物品理论、循环经济理论和多中心治理理论基础,采用文献研究法、问卷调查法和案例分析法,选择南充市为研究对象,对其生活垃圾分类治理工作的现状、问题以及原因进行分析,并借鉴发达国家和国内地区关于生活垃圾分类治理的先进经验,就中小城市生活垃圾分类治理提出相应建议和对策。本文研究结果表明:由于相关法律体系不健全、配套设施不完善、管理体制单一、居民环保意识不足等问题,南充市生活垃圾分类治理工作任重而道远。为此,需要发挥政府、居民和企业的共同作用,健全政策法规、完善监管制度、建设基础设施、加强宣传教育、采取奖惩措施、创新治理模式,以推进南充市生活垃圾分类治理工作全面开展。
牛森[5](2019)在《XX市城市垃圾焚烧发电项目后评价研究》文中研究指明随着城市化进展进程越来越快,城市人口越来越多,我国城市垃圾处理负担也越来越重。传统的垃圾填埋法占用了大量的土地资源,导致我国三分之二的城市被垃圾环带包围,带来了严重的生态环境问题。为应对生态环境保护和资源综合利用的更高要求,传统的垃圾填埋法已不再适用于当前社会发展需要,以垃圾焚烧发电为主的垃圾无害化处理方式将在未来的十几甚至几十年内,成为城市垃圾处理的主流方式。近年来,国务院及国家各部委多次下发文件,明确要求加快城市垃圾处理设施建设,大力发展垃圾焚烧发电,加强生活垃圾资源回收及综合利用,东部地区实现城市生活垃圾焚烧处理能力占无害化处理总能力的60%以上。城市垃圾焚烧同样也面临着严峻的生态环保方面的考验,如何在焚烧过程中降低能源消耗和污染物排放、提高资源综合利用效率和经济社会效益,使得城市垃圾焚烧真正长久地成为利国利民的社会事业。本文从项目后评价研究理论入手,通过分析目前国内城市垃圾焚烧发电行业发展情况,阐明了城市垃圾焚烧发电项目进行项目后评价研究分析的重要性。以XX市城市垃圾焚烧发电项目为例,结合XX市当地经济发展情况和人口增长情况,从项目实施工程评价、建设条件评价、经济社会影响评价和综合后评价等方面,通过与项目可行性研究报告进行对比分析,对XX市城市垃圾焚烧发电项目进行了评价论证,并最终对项目实施效果进行评价。本文将项目后后评价理论研究与实践进行有效结合,科学地得出分析结果,并提出合理建议,对垃圾焚烧发电类项目实施和企业投资发展决策提供科学依据。
周庆[6](2019)在《成都市餐厨垃圾回收处置问题及对策研究》文中提出随着中国城镇化的不断深入发展,各级城市餐厨垃圾产生量持续放大,已经到了严重影响城市可持续发展、事关现代都市建设的重大问题,成都作为新一线城市、西部经济中心城市和人口大都市,加之繁荣的餐饮文化和独特的饮食构成,餐厨垃圾回收处置的问题尤其突出。本文以成都餐厨垃圾回收处置为研究对象,在梳理相关理论研究和国内外好的经验做法基础上,分析了回收处置的运行方式、政策制度和监管机制,创新性地运用企业管理的思维,采取财务指标分析、物流供应链分析、史密斯政策执行过程模型等研究方式,剖析了当前影响回收处置实际运行效果的关键性问题,针对性提出了相应的改进对策。文中首先介绍了相关概念、理论研究及国内外餐厨垃圾处理做法,分析了成都市与国内外其他城市餐厨垃圾处置方面存在的异同,提炼出值得成都借鉴的经验,然后,介绍了成都市餐厨垃圾的产生情况、主要特点及回收处置模式,并围绕回收处置方式、行业市场化发展、行业资源平衡分配、回收处置物流供应链、行政监管与执行效果方面存在的主要问题,进行了具体详细的分析,最后,本文针对成都实际,结合当前处置工艺发展新情况,提出了推行分类处置方式、发挥市场调节作用、信息化优化供应链、创新监督管理的改进对策,并从适宜性、可接受性、可操作性三个维度进行了可行性分析。
黄俊翰[7](2019)在《基于垃圾焚烧厂协同处理填埋气和渗滤液浓缩液的研究》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填埋作为目前应用最广的城市生活垃圾处置方式,具有成本低廉、操作简便等优势,但也带来了填埋气和渗滤液排放等环境问题。一方面填埋气(主要成分为CH4和CO2)已成为人类最大的温室气体排放源之一。面对已成全球焦点的温室气体排放问题,各国政府空前重视,我国政府承诺到2020年单位GDP的温室气体排放要比2005年下降40%~45%,并对地方各级政府提出了明确的减排任务和考核指标。另一方面渗滤液经膜技术深度处理后会残余部分浓缩液,渗滤液浓缩液处理难度大、成本高,对环境和人类健康造成了潜在危害。在此背景下,本论文开展基于城市生活垃圾焚烧厂协同处理填埋气和渗滤液浓缩液的研究,旨在寻求一种低成本、高效率的温室气体减排方式,同时缓解渗滤液浓缩液处理压力,可以为城市生活垃圾填埋处置的温室气体减排和渗滤液浓缩液处理提供新的研究思路和相关理论基础。首先,论文提出了基于城市生活垃圾焚烧厂协同处理填埋气和渗滤液浓缩液的方法。其基本思路是将填埋气和渗滤液浓缩液输送至邻近城市生活垃圾焚烧厂进行焚烧处理,利用填埋气的热值弥补渗滤液浓缩液焚烧处理带来的热值损失,从而在降低城市生活垃圾填埋处置温室气体排放的同时缓解渗滤液浓缩液的处理压力。为确定该方法下的最优协同处理量,研究中构建了以温室气体排放、成本和风险为目标函数的多目标优化模型,并以四川省成都市万兴垃圾焚烧厂和长安垃圾填埋场为案例进行了应用分析。研究结果表明:案例中每年焚烧22,361,611 m3填埋气和105,013 t渗滤液浓缩液是最优协同处理量;由此可降低填埋场温室气体排放362,365 t CO2 equivalent。其次,论文利用Arena软件(美国Rockwell Software公司开发的通用仿真软件)对填埋气和渗滤液浓缩液协同处理过程进行了仿真模拟研究,进一步分析了协同处理对垃圾焚烧厂的运行以及填埋场温室气体排放的影响,并验证多目标优化结论。研究结果表明:多目标优化模型求解的最优协同处理量可基本实现,即协同处理不会影响城市生活垃圾焚烧厂的正常运行,且可以完成城市生活垃圾填埋场351,675 t/年的温室气体减排量,同时焚烧处理104,408 t/年的渗滤液浓缩液。然后,论文借助Arena软件进行协同处理相关经济成本的仿真模拟以对其进行环境经济分析;与此同时结合委托代理理论及合作博弈理论构建委托代理—合作博弈模型,开展了协同处理的激励机制研究,以设计最合理的激励方案。研究结果表明:(1)在完成351,675 t/年温室气体等量减排任务的前提下,政府理论上需花费8,345,248元/年的减排成本,而通过填埋气和渗滤液浓缩液的协同处理来实现该减排量,仅新增建设和运行成本1,966,808元/年,从而协同处理理论上可为政府节省温室气体减排成本6,378,440元/年。(2)考虑激励机制的需要,政府补贴填埋场和焚烧厂共计2,717,163元/年(扣除成本后,填埋场和焚烧厂可获得净收益750,355元/年),填埋场和焚烧厂分别获得1,246,658元/年、1,470,505元/年。该方案在满足协同处理正常进行的前提下可使政府具有最佳收益(政府从运行层面可节省温室气体减排成本5,628,085元/年),同时保证填埋场和焚烧厂之间利益均衡(填埋场可获净收益406,547元/年;焚烧厂可获净收益343,808元/年),从而维持协同处理的稳定和持续开展。最后,论文设置了三种填埋气和渗滤液浓缩液处理情景。分别是“填埋气直接排放+渗滤液浓缩液回灌”情景、“填埋气直接排放+渗滤液浓缩液蒸发处理”情景和“填埋气和渗滤液浓缩液协同处理”情景。并构建可持续性评价模型从温室气体排放、成本和公众接受度三个维度对各情景进行了综合对比评价。研究结果表明:广泛存在的填埋气直接排放和渗滤液浓缩液回灌处理在现阶段存在成本低廉的优势,但长期劣势明显。而本论文提出的基于垃圾焚烧厂协同处理填埋气和渗滤液浓缩液的方法从可持续性的角度具有极大的优势。论文研究工作表明:(1)基于垃圾焚烧厂协同处理填埋气和渗滤液浓缩液可有效降低城市生活垃圾填埋处置产生的温室气体排放,帮助政府完成温室气体减排任务并节省减排投资,同时处理大量的渗滤液浓缩液,具有显着的环境及经济效益。(2)政府通过制定合理的激励方案,可以推动协同处理实现,使政府和城市生活垃圾处置企业(包括填埋场和焚烧厂)共同受益。(3)从可持续性角度出发,填埋气和渗滤液浓缩液的协同处理可以对温室气体减排、成本和公众接受度三个方面的带来明显的提升。论文研究成果可以为城市生活垃圾处置的温室气体减排和渗滤液浓缩液处理提供新的思路,可以为类似问题的研究提供方法借鉴和理论依据,也可为城市生活垃圾管理系统进行可持续的发展规划提供理论支持和决策依据。
陈锦玲[8](2019)在《水泥窑协同处置生活垃圾技术评价及潜力评估》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随着我国城镇化的快速发展,生活垃圾产量持续增加,已有填埋场长期超负荷运行,而新建处理设施建设周期较长,处理能力滞后于生活垃圾增长,从而导致我国生活垃圾处理面临严峻的挑战。水泥窑协同处置技术具有减量化效果好、投资成本低、无需重新选址等优势,是缓解城镇生活垃圾处理压力的重要补充途径。然而,由于水泥窑协同处置生活垃圾在我国处于起步探索阶段,对其技术稳定性、环境/能源/经济效益及推广应用潜力的定量化评估不足,难以据此确定该项技术在我国的适用性和政策导向。本研究通过数据包络分析方法(Data Envelopment Analysis,DEA)构建水泥窑协同处置技术效率评价模型,基于企业长时间序列实际运行数据定量化评价技术应用的有效程度及稳定性;采用生命周期评价(Life Cycle Assessment,LCA)、净现值评价等方法,建立技术效益综合评价指标体系及评价方法体系,系统评价水泥窑协同处置生活垃圾在减量化、无害化、资源化和经济性方面效益,并与生活垃圾焚烧、卫生填埋等主流处理技术进行对比分析;最后,结合我国生活垃圾处理设施规划及全国1066家水泥熟料企业产能和空间分布情况,评估水泥窑协同处置生活垃圾的应用潜力,并基于项目净现值的经济评价结果提出促进该项技术推广应用的激励政策建议。研究结果表明:(1)水泥窑协同处置生活垃圾技术的应用水平已经接近了生产前沿面,企业的技术相对成熟,运行工况较为稳定,协同处置生活垃圾对生产系统的影响不显着。(2)相比于卫生填埋、焚烧等主流处理技术,水泥窑协同处置生活垃圾技术具有更好的减量化效果和更低的污染排放:减量率相比于卫生填埋提升了 214%,相比于焚烧提升了 20.6%-73.0%,总污染排放在温室效应潜势、酸化、光化学效应方面的环境影响潜值相比卫生填埋分别减少了 99.7%、77.2%、90.0%,相比焚烧分别减少了 99.6%、82.4%、92.4%。(3)全国水泥窑协同处置生活垃圾的理论潜力为4273.7-6890.5万t/年,可以解决2020年58.4%-80.7%的生活垃圾处理设施处理能力缺口。(4)根据水泥窑协同处置生活垃圾项目的净现值分析,建议制定水泥窑协同处置生活垃圾的地方财政补贴政策,建议平均补贴额度为108元/t;若考虑生活垃圾处理企业所得税三免三减半的税收优惠政策,建议补贴额度为97元/t,与其他生活垃圾处理技术的财政补贴水平基本相当。
费凡[9](2019)在《城市生物质废物处理系统耦合及技术选择模拟研究》文中研究指明城市生物质废物是我国市政固体废物的主要组成部分,年产生量超过1.2亿吨且持续增长。我国城市生物质废物具有含水率高、易降解有机物含量高的特征,过去长期混入市政固废处理,是产生恶臭、高浓度渗滤液等问题的根本原因。同时,城市生物质废物中蕴含有机组分和营养元素,具有回收利用潜力,使得其处理系统需满足减量化、无害化、能源化和资源化的可持续管理要求。然而,城市生物质废物种类多,并涉及源头分类、收转运、资源化处理和残余物处置等多个环节,不同废物、环节和处理技术之间存在耦合机制,且受城市规模和经济水平等因素影响,迫切需要通过构建系统性解决方案以满足多个管理目标的需求。本文构建了城市生物质废物处理系统耦合机制模拟,实现对系统内部复杂的数值匹配和影响传导的动态定量模拟。基于物质流分析、生命周期评价和项目净现值评价等方法,实现对技术链条及技术系统的多目标评价。在此基础上,本文构建了城市生物质废物处理系统技术选择模型,纳入城市特性对技术选择的影响机制模拟,通过基于NSGA-Ⅲ的高维多目标优化算法实现多个管理目标下的系统技术路径及管理政策优化,并通过基于拉丁超立方采样和区域灵敏度分析的不确定性分析算法,识别系统远期风险并提出政策建议。研究结果表明:(1)系统耦合机制对技术链条表现影响显着:通过生物质废物的协同处理和源头分类,分别具有实现技术链条全生命周期环境影响减少24-60%和10-109%的潜力,且废水、废渣等残余物处理的环境影响占比可达技术链条全生命周期环境影响的90%以上,远超技术直接污染排放。(2)技术选择模型可为城市实现因地制宜的生物质废物处理系统优化提供支撑:基于对苏州市区2020年生物质废物处理系统的优化模拟,可通过改变生活垃圾处理技术和农贸垃圾处理设施规模两项关键方案改进,提升节能减排水平94-401%,减少经济成本15-29%;2025年在废物协同处理模式的优化方案下,可在废物总量增加23.7%的情况下实现节能减排量增加51-335%。通过对系统远期不确定因素的识别和分析,可定量评估末端处理设施的处理量分布和盈利概率,对处理设施超负荷运行和项目亏损风险提供预警和规避措施建议。(3)系统管理目标多样且存在非线性关系:在废物单独处理模式下,经济成本与能源、环境效益存在正相关;而在废物协同处理模式下,节能减排边际成本持续增加,节能减排潜力空间较小。
叶贇[10](2019)在《城市邻避冲突治理研究 ——以成都市锦江区垃圾转运站为例》文中研究表明当前,生态文明建设上升为国家战略,民众环保意识日益加强。与此同时,以垃圾转运站为代表的邻避设施引起的冲突事件越来越频繁,采取何种对策应对,是完善城市治理体系、提升城市治理能力的所必须具备的本领。城市邻避冲突涉及范围广、参与主体多,本文旨在通过治理、协作性公共管理理论、博弈论、公共参与理论等提出多元主体之间横向和纵向协作,为化解邻避冲突提出切实有效的措施。本文通过对国内外邻避设施、邻避冲突及其表现和形成原因的系统分析,运用协作性公共管理理论等相关理论并结合几个典型的国内外邻避冲突治理案例分析,以成都市锦江区垃圾转运站引起的邻避冲突事件作实证分析,深入剖析冲突原因,提出邻避冲突破解之道。本文提出,城市要有效破解邻避冲突困境,须鼓励政府、民众、第三方组织等多元主体积极参与协作,从科学选址,提前落地,源头化解邻避冲突;建立正确的政绩考核体制,理清政府角色;合理补偿以弥补负外部性;提高公众科学意识,建全公众参与机制,降低公众不确定性忧虑;强化第三方非政府组织建设,强化多方协调机制等五个方面全面发力,通过运用治理、协作性公共管理理论、博弈论、公共参与理论等理论,结合中国式邻避冲突特点,提出多元主体协作解决邻避冲突的崭新策略,正是此研究领域的一个创新之处。
二、浅析成都市生活垃圾焚烧发电的经济可行性(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本文主要提出一款精简64位RISC处理器存储管理单元结构并详细分析其设计过程。在该MMU结构中,TLB采用叁个分离的TLB,TLB采用基于内容查找的相联存储器并行查找,支持粗粒度为64KB和细粒度为4KB两种页面大小,采用多级分层页表结构映射地址空间,并详细论述了四级页表转换过程,TLB结构组织等。该MMU结构将作为该处理器存储系统实现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三、浅析成都市生活垃圾焚烧发电的经济可行性(论文提纲范文)
(1)成都市竹园社区生活垃圾分类治理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绪论 |
一、研究背景与意义 |
(一)研究背景 |
(二)研究意义 |
二、国内外研究现状 |
(一)国外研究现状 |
(二)国内研究现状 |
(三)国内外研究评述 |
三、研究思路和研究方法 |
(一)研究思路 |
(二)研究方法 |
四、创新点及不足之处 |
(一)创新点 |
(二)不足之处 |
第一章 核心概念及理论基础 |
第一节 核心概念 |
一、城市生活垃圾 |
二、治理 |
三、生活垃圾分类 |
四、生活垃圾分类治理 |
第二节 理论基础 |
一、协同治理理论的概念 |
二、协同治理理论的特征 |
三、协同治理理论对城市生活垃圾分类治理的启示 |
第二章 成都市竹园社区生活垃圾分类治理现状与问题分析 |
第一节 成都市生活垃圾分类治理政策发展历程 |
一、初步探索阶段 |
二、试点倡导阶段 |
三、严格管控阶段 |
第二节 成都市竹园社区生活垃圾分类治理现状 |
一、成都市竹园社区生活垃圾分类治理流程及特色 |
二、政府参与垃圾分类治理的主导作用 |
三、企业参与垃圾分类治理现状 |
四、社会组织参与垃圾分类治理现状 |
五、社区居民参与垃圾分类治理现状 |
六、政府、企业、社会组织、社区居民间的互动 |
第三节 成都市竹园社区生活垃圾分类治理存在的问题 |
一、政府生活垃圾分类主导工作力度不足 |
二、企业主体缺乏参与积极性 |
三、社会组织参与度不足 |
四、社区居民缺乏垃圾分类意识 |
第三章 成都市竹园社区生活垃圾分类治理存在问题的原因分析 |
第一节 政府层面 |
一、政府侧重宣传,未设置配套设施 |
二、政府对垃圾分类治理缺乏财政支持 |
三、政府没有专门法律制定 |
四、政府缺乏垃圾分类专业院校的建设 |
第二节 市场主体层面 |
一、环保企业投入较大,缺乏参与性 |
二、环保企业的垃圾处理技术陈旧 |
三、垃圾分类行业市场化运作水平偏低 |
四、企业的监督绩效考核机制存在漏洞 |
第三节 社会环保组织层面 |
一、社会环保组织参与垃圾分类治理比例低 |
二、社会环保组织参与垃圾分类治理的职能模糊 |
三、社会环保组织参与垃圾分类治理的合法身份确认难 |
四、社会环保组织缺乏人才支撑 |
第四节 社区居民层面 |
一、社区居民对垃圾分类的认识较为浅显 |
二、社区居民对垃圾分类的接受程度存在差异 |
三、社区居民对垃圾分类教育不够重视 |
第四章 国内外城市生活垃圾分类治理经验与启示 |
第一节 国外城市生活垃圾分类治理经验 |
一、德国明确法律、落实权责 |
二、日本宣传教育、出台有针对性的政策 |
三、国外垃圾分类治理经验对成都市的启示 |
第二节 国内城市生活垃圾分类治理经验 |
一、台湾地区“产业化”与“宣传鼓励制度” |
二、上海完善新制度、加大资金投入力度 |
三、国内垃圾分类治理经验对成都市的启示 |
第五章 成都市竹园社区生活垃圾分类治理优化建议 |
第一节 政府应加大财、物投入力度,完善专项立法 |
一、加大对基础设施的投入力度 |
二、加强对垃圾分类企业的财政支持 |
三、加速垃圾分类专项立法 |
四、加速构建垃圾分类教育学院 |
第二节 政府引导市场主体提高参与度、加强技术研发 |
一、政府完善垃圾收费制度,提高环保企业参与度 |
二、鼓励企业不断加强垃圾处理技术的研发 |
三、进一步完善健全市场机制 |
四、政府应完善对企业的监督绩效考核机制 |
第三节 规范社会组织注册标准,鼓励参与垃圾分类 |
一、鼓励更多的社会组织参与垃圾分类 |
二、进一步明确社会组织的具体职能 |
三、规范社会环保组织的注册标准 |
四、政府鼓励社会环保组织对人力资源的培养 |
第四节 提高社区居民认知、奖罚并举提高社区居民积极性 |
一、深化社区居民对垃圾分类的认知 |
二、奖罚并举让社区居民主动接受垃圾分类 |
三、鼓励社区居民积极参与到环保教育活动中 |
结论与展望 |
参考文献 |
附录1 成都市竹园社区“生活垃圾分类”试点小区问卷 |
附录2 访谈提纲(居民) |
附录3 访谈提纲(政府、社区、环保企业以及非政府组织工作人员) |
致谢 |
(2)城市生活垃圾综合处理工程设计与环境影响评价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第一章 绪论 |
1.1 研究背景及意义 |
1.1.1 研究背景 |
1.1.2 研究价值 |
1.2 研究思路及方法 |
1.2.1 研究思路 |
1.2.2 研究方法 |
1.3 研究框架及内容 |
第二章 相关文献综述 |
2.1 城市生活垃圾处理现状分析 |
2.1.1 国内城市生活垃圾处理研究现状与发展趋势 |
2.1.2 国外城市生活垃圾处理研究现状与发展趋势 |
2.2 城市生活垃圾综合处理及其评价模型 |
2.2.1 国内生活垃圾综合处理现状分析 |
2.2.2 国外生活垃圾综合处理现状分析 |
2.2.3 国内外生活垃圾综合处理评价模型 |
2.3 小结 |
第三章 四种主要垃圾处理方式的SWOT分析 |
3.1 北京市主要生活垃圾处理方式的SWOT分析 |
3.2 小结 |
第四章 北京市A生活垃圾垃圾综合处理工程设计与工艺分析 |
4.1 北京市自然环境与社会环境 |
4.1.1 自然环境概况 |
4.1.2 社会环境概况 |
4.1.3 环境质量状况 |
4.2 北京市生活垃圾理化特性调查 |
4.2.1 北京市生活垃圾物理成分分析 |
4.2.2 北京市生活垃圾特征值分析 |
4.3 北京市A生活垃圾综合处理工程设计与工艺分析 |
4.3.1 工程概况 |
4.3.2 工艺分析 |
4.4 小结 |
第五章 北京市A生活垃圾综合处理工程LCA环境影响评价 |
5.1 评价目标和边界范围的确定 |
5.2 基于以上不同生活垃圾处理方法的环境排放 |
5.2.1 数据收集 |
5.2.2 运输过程的环境排放 |
5.2.3 北京市A生活垃圾综合处理工程的环境排放 |
5.2.4 未采用综合处理前卫生填埋的环境排放 |
5.3 北京市A生活垃圾综合处理工程建设前后生命周期清单分析 |
5.4 北京市A生活垃圾综合处理工程建设前后生命周期环境影响评价 |
5.4.1 影响分类 |
5.4.2 数据特征化 |
5.4.3 影响评价模型 |
5.4.4 结果输出 |
5.5 小结 |
第六章 北京市A生活垃圾综合处理工程综合效益评价分析 |
6.1 环境效益评价 |
6.2 经济效益评价 |
6.2.1 北京市A生活垃圾综合处理工程收益分析 |
6.2.2 北京市A生活垃圾综合处理工程成本分析 |
6.2.3 北京市A生活垃圾综合处理工程的费效比计算 |
6.2.4 未采用综合处理前卫生填埋的经济效益分析 |
6.3 社会效益评价 |
6.4 小结 |
第七章 结论与展望 |
7.1 研究结论与建议 |
7.2 研究展望 |
参考文献 |
致谢 |
导师与作者简介 |
附件 |
(3)环境正义视角下邻避效应化解策略研究 ——南京市六合区生活垃圾焚烧邻避事件的个案分析(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第一章 绪论 |
一、选题背景和选题意义 |
(一)选题背景 |
(二)选题意义 |
二、国内外研究现状及评述 |
(一)国外研究现状 |
(二)国内研究现状 |
(三)国内外研究现状评述 |
三、研究方法 |
(一)文献研究法 |
(二)实证调研法 |
(三)统计分析法 |
(四)案例分析法 |
四、创新与不足 |
第二章 邻避效应与环境正义 |
一、邻避效应概述 |
(一)邻避效应内涵 |
(二)邻避设施负外部效应:环境风险 |
二、环境正义理论概述 |
(一)环境正义的起源 |
(二)环境正义理论的内涵与维度 |
三、邻避效应下的环境正义问题 |
(一)环境弱势群体 |
(二)邻避效应背后的环境不正义 |
第三章 案例描述:六合区生活垃圾焚烧邻避事件 |
一、案例发生的背景 |
二、案例描述 |
(一)事件发生原因 |
(二)事件进展 |
(三)事件中主要矛盾方与利益诉求 |
(四)事件结果 |
第四章 案例分析:邻避事件中的环境不正义 |
一、访谈设计 |
二、环境正义理论下的案例分析 |
(一)承认不正义:对弱势群体环境权益的不尊重与漠视 |
(二)程序不正义:知情权、参与权及诉求表达机制的缺失 |
(三)分配不正义:环境权责的不公平分配 |
第五章 环境正义视角下邻避效应的化解策略 |
一、坚持规划和立法相结合的承认正义 |
(一)转变规划理念,保障弱势群体的环境权益 |
(二)从法律层面将环境权立法,做到有法可依 |
二、坚持信息公开与有效参与相结合的程序正义 |
(一)完善信息公开制度 |
(二)完善公共参与制度和诉求反馈机制 |
三、坚持环境监管和补偿相结合的分配正义 |
(一)严格执行环保法、加强对既有邻避设施的监管 |
(二)完善补偿机制 |
第六章 结论 |
参考文献 |
附录 |
1.截止2016年底全国垃圾焚烧厂分布表 |
2.访谈提纲 |
(1)访谈提纲1(政府及企业相关人员) |
(2)访谈提纲2(六合区居民) |
致谢 |
攻读学位期间的研究成果 |
(4)中小城市生活垃圾分类治理的问题及对策研究 ——以南充市为例(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第一章 绪论 |
一、研究背景及意义 |
(一)研究背景 |
(二)研究意义 |
二、国内外研究综述 |
(一)国外研究综述 |
(二)国内研究综述 |
(三)研究述评 |
三、研究思路与方法 |
(一)研究思路 |
(二)研究方法 |
第二章 核心概念及理论基础 |
一、核心概念 |
(一)城市生活垃圾 |
(二)城市生活垃圾分类 |
(三)城市生活垃圾分类治理 |
二、理论基础 |
(一)公共物品理论 |
(二)循环经济理论 |
(三)多中心治理理论 |
(四)理论小结 |
第三章 南充市生活垃圾分类治理现状及存在的问题 |
一、南充市的基本情况 |
二、南充市生活垃圾分类治理现状 |
(一)南充市生活垃圾的分类标准 |
(二)南充市生活垃圾的产生量与处理量 |
(三)南充市生活垃圾收运处置现状 |
(四)问卷调查结果数据 |
三、南充市生活垃圾分类治理存在的问题 |
(一)生活垃圾分类治理法律体系不健全 |
(二)基础配套设施与收运处置方式落后 |
(三)宣传教育力度与居民环保意识不足 |
(四)生活垃圾市场尚未形成产业化 |
第四章 国内外城市生活垃圾分类治理经验 |
一、国外生活垃圾分类治理经验 |
(一)日本 |
(二)新加坡 |
(三)瑞典 |
二、国内城市生活垃圾分类治理经验 |
(一)上海 |
(二)成都 |
(三)常州 |
三、启示与借鉴 |
(一)健全的生活垃圾分类治理法律体系 |
(二)注重生活垃圾的源头减量与资源化 |
(三)重视对居民的环保宣传教育 |
(四)采取有效的奖惩措施 |
第五章 完善南充市生活垃圾分类治理工作的对策 |
一、发挥政府的主导作用 |
(一)因地制宜制定地方政策法规 |
(二)建立完善的监督管理制度 |
(三)建立有效的生活垃圾分类收运体系 |
(四)提高生活垃圾末端处理能力 |
(五)采取合理有效的激励措施 |
二、发挥居民的主体作用 |
(一)进行全面持久的宣传教育 |
(二)扩大生活垃圾分类试点覆盖范围 |
三、发挥市场的调节作用 |
(一)运用生活垃圾分类治理PPP模式 |
(二)推动南充市生活垃圾市场形成产业化 |
第六章 结论与展望 |
一、主要研究结论 |
二、研究的不足与展望 |
参考文献 |
附录 |
致谢 |
(5)XX市城市垃圾焚烧发电项目后评价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1 绪论 |
1.1 问题的提出 |
1.2 我国城市垃圾处理行业发展概况 |
1.2.1 城市垃圾的含义及危害 |
1.2.2 我国城市垃圾处理方式 |
1.3 我国城市垃圾焚烧发电行业概述 |
1.3.1 我国城市垃圾焚烧发电行业发展现状 |
1.3.2 我国城市垃圾焚烧发电技术及优势 |
1.3.3 城市垃圾焚烧发电的问题分析 |
1.4 研究意义 |
1.4.1 理论意义 |
1.4.2 现实意义 |
1.5 研究方法 |
1.6 主要研究内容 |
2 项目后评价研究相关理论概述 |
2.1 项目后评价涵义 |
2.1.1 项目后评价的定义 |
2.1.2 项目后评价的特性 |
2.1.3 项目后评价的意义 |
2.2 国内外研究 |
2.2.1 国外研究综述 |
2.2.2 国内研究综述 |
3 XX市城市垃圾焚烧发电项目及其实施过程评价 |
3.1 SS能源集团概况 |
3.1.1 企业概况 |
3.1.2 SS能源集团投资项目主要技术状况 |
3.1.3 SS能源集团城市垃圾焚烧发电项目投资现状 |
3.2 XX市城市垃圾焚烧发电项目概况 |
3.2.1 项目基本情况 |
3.2.2 项目决策理由及目标 |
3.2.3 项目建设规模 |
3.2.4 项目建设内容 |
3.2.5 项目投资情况 |
3.3 项目实施过程总结与评价 |
3.3.1 项目前期决策情况与评价 |
3.3.2 项目实施准备情况与评价 |
3.3.3 项目建设实施情况与评价 |
3.3.4 项目运行情况与评价 |
4 XX市城市垃圾焚烧发电项目实施条件评价 |
4.1 XX市城市垃圾焚烧发电项目政策符合性评价 |
4.1.1 项目与发展规划符合性评价 |
4.1.2 项目与产业政策符合性评价 |
4.1.3 项目与行业准入符合性评价 |
4.2 XX市城市垃圾焚烧发电项目原材料供应条件评价 |
4.2.1 XX市城市垃圾收集运输现状 |
4.2.2 人口现状及预测 |
4.2.3 垃圾焚烧处理现状 |
4.2.4 未来垃圾产量预测 |
4.2.5 XX市城市垃圾成分特性及未来变化趋势 |
4.2.6 XX市城市垃圾热值现状及未来变化趋势 |
4.3 XX市城市垃圾焚烧发电项目能源供应条件评价 |
4.3.1 电力供应及输送条件 |
4.3.2 水供应条件 |
4.3.4 柴油供应条件 |
4.3.5 垃圾供应条件 |
4.3.6 项目能源消耗现状 |
4.3.7 项目能源消耗评价 |
4.4 XX市城市垃圾焚烧发电项目建设选址及用地情况评价 |
4.4.1 项目选址评价 |
4.4.2 项目土地利用合理性评价 |
4.4.3 项目节约土地资源情况 |
4.5 XX市城市垃圾焚烧发电项目生态环境评价 |
4.5.1 大气污染物影响评价 |
4.5.2 废水影响评价 |
4.5.3 固废影响评价 |
4.5.4 噪声影响评价 |
4.5.5 恶臭影响评价 |
4.5.6 环保设施投资情况 |
4.5.7 特殊环境影响 |
4.5.8 环境影响评价结论 |
5 XX市城市垃圾焚烧发电项目经济社会影响和风险评价 |
5.1 经济影响评价 |
5.1.1 投资估算与竣工决算对比评价 |
5.1.2 经济效益对比分析与评价 |
5.1.3 区域经济影响评价 |
5.2 社会影响及风险评价 |
5.2.1 社会影响评价 |
5.2.2 社会风险评价及对策 |
6 XX市城市垃圾焚烧发电项目综合后评价 |
6.1 逻辑框架法评价 |
6.2 模糊评价法评价 |
结论 |
参考文献 |
致谢 |
攻读学位期间发表的学术论文目录 |
(6)成都市餐厨垃圾回收处置问题及对策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第一章 绪论 |
1.1 课题背景 |
1.2 研究目的 |
1.3 研究思路与方法 |
1.4 论文框架 |
第二章 概念界定和文献综述 |
2.1 餐厨垃圾回收处置相关概念 |
2.1.1 餐厨垃圾 |
2.1.2 回收处置 |
2.2 相关理论研究 |
2.2.1 循环经济理论研究 |
2.2.2 利益相关者理论研究 |
2.2.3 新公共管理理论研究 |
2.2.4 史密斯政策执行过程模型研究 |
2.3 国际国内有关经验梳理 |
2.3.1 有关国家和城市餐厨垃圾处理做法 |
2.3.2 国际国内城市餐厨垃圾回收处置的成功关键因素(KSF) |
2.3.3 国际国内与成都市情况的异同 |
2.3.4 可供成都市借鉴的经验 |
第三章 成都市餐厨垃圾回收处置现状分析 |
3.1 餐厨垃圾产生情况及特点 |
3.1.1 来源及总量 |
3.1.2 主要成分 |
3.1.3 造成的危害 |
3.1.4 成都市餐厨垃圾的特点 |
3.2 当前回收处置主要方式及相关制度机制 |
3.2.1 确立了以集中回收处置为主的回收处置方式 |
3.2.2 建立了相配套的管理办法 |
3.2.3 规范了相应的运行机制 |
3.3 存在的主要问题 |
3.3.1 单一的集中回收处置方式不能满足城市发展需求 |
3.3.2 市场化的推动还有不足 |
3.3.3 利益分配不合理导致收运量不高 |
3.3.4 回收处置供应链运行效率低下 |
3.3.5 政府监督管理未达到理想效果 |
3.4 本章小结 |
第四章 对现行回收处置模式的改进对策 |
4.1 区分不同餐厨垃圾分类实施处置 |
4.1.1 分类处置方式的具体形式 |
4.1.2 采取分类处置方式模式的理由 |
4.2 减少行政干预以发挥市场调节作用 |
4.2.1 培育竞争环境 |
4.2.2 改变补贴方式 |
4.2.3 平衡收费与收益 |
4.3 信息化优化供应链以提升回收处置效率 |
4.3.1 调整集中收运区域 |
4.3.2 整合运输与处置企业间管理 |
4.3.3 信息化改造供应链 |
4.4 转变监督管理思路以增强政策执行效果 |
4.4.1 理顺监管机制 |
4.4.2 丰富监管手段 |
4.4.3 提高违法成本 |
第五章 改进对策的可行性分析 |
5.1 适宜性分析 |
5.1.1 分类处置方式与成都市情的匹配 |
5.1.2 市场化运作与成都市情的匹配 |
5.2 可接受性分析 |
5.2.1 政府可接受性 |
5.2.2 餐饮企业可接受性 |
5.2.3 处置企业可接受性 |
5.3 可操作性分析 |
5.3.1 财政经费保障方面 |
5.3.2 餐饮企业运营方面 |
5.3.3 其他障碍方面 |
第六章 结论 |
致谢 |
参考文献 |
附录 |
(7)基于垃圾焚烧厂协同处理填埋气和渗滤液浓缩液的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第1章 绪论 |
1.1 研究背景 |
1.1.1 城市生活垃圾 |
1.1.2 国内外城市生活垃圾处置 |
1.1.3 协同处理填埋气和渗滤液浓缩液的研究意义 |
1.2 国内外研究现状 |
1.2.1 填埋气和渗滤液浓缩液处理 |
1.2.2 协同理论在城市生活垃圾处置中的应用 |
1.2.3 城市生活垃圾处置的优化及评价 |
1.3 研究目的及主要内容 |
1.3.1 研究目的 |
1.3.2 主要内容 |
1.4 研究方法 |
1.5 技术路线与创新点 |
1.5.1 技术路线 |
1.5.2 创新点 |
第2章 基于垃圾焚烧厂协同处理填埋气和渗滤液浓缩液方法的建立 |
2.1 协同处理填埋气和渗滤液浓缩液的提出 |
2.2 填埋气和渗滤液浓缩液协同处理量的多目标优化模型 |
2.2.1 目标函数 |
2.2.2 约束条件 |
2.2.3 基准情景 |
2.3 基于遗传算法的多目标优化模型求解 |
2.3.1 参数设置 |
2.3.2 求解过程 |
2.3.3 求解结果 |
2.3.4 可行性分析 |
2.4 本章小结 |
第3章 基于垃圾焚烧厂协同处理填埋气和渗滤液浓缩液过程的仿真模拟 |
3.1 协同处理过程的仿真模型 |
3.1.1 仿真工具 |
3.1.2 仿真模型构建 |
3.2 仿真模型参数设置 |
3.3 结果与讨论 |
3.4 本章小结 |
第4章 基于垃圾焚烧厂协同处理填埋气和渗滤液浓缩液的环境经济分析及激励机制研究 |
4.1 协同处理填埋气和渗滤液浓缩液的环境经济分析 |
4.1.1 环境经济收益 |
4.1.2 成本投入分析 |
4.2 协同处理填埋气和渗滤液浓缩液的激励机制研究 |
4.2.1 基于委托代理理论的联盟激励机制 |
4.2.2 基于合作博弈理论的联盟内部分配方案 |
4.3 本章小结 |
第5章 基于垃圾焚烧厂协同处理填埋气和渗滤液浓缩液的可持续性评价 |
5.1 填埋气和渗滤液浓缩液处理情景设计 |
5.2 评价模型构建 |
5.3 评价模型的参数设置 |
5.4 结果与讨论 |
5.5 本章小结 |
结论与建议 |
致谢 |
参考文献 |
附录 |
攻读博士学位期间发表的论文及科研成果 |
(8)水泥窑协同处置生活垃圾技术评价及潜力评估(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主要符号对照表 |
第1章 绪论 |
1.1 研究背景 |
1.1.1 我国生活垃圾处理的挑战及技术发展现状 |
1.1.2 水泥窑协同处置是生活垃圾处理的重要补充方式 |
1.1.3 我国水泥窑协同处置生活垃圾面临的主要问题 |
1.2 研究目的与意义 |
1.3 研究内容、方法及技术路线 |
第2章 国内外研究进展 |
2.1 水泥窑协同处置固体废物的国内外应用情况 |
2.1.1 水泥窑协同处置技术在国外的应用情况 |
2.1.2 水泥窑协同处置技术在国内的应用情况 |
2.2 水泥窑协同处置技术效率评价方法 |
2.3 水泥窑协同处置技术效益综合评价方法 |
2.4 小结 |
第3章 水泥窑协同处置DEA技术效率评价 |
3.1 DEA模型简介 |
3.1.1 基本概念 |
3.1.2 DEA基本模型 |
3.1.3 DEA模型的非期望要素处理方法 |
3.1.4 DEA评价步骤 |
3.2 案例企业的工艺技术简介 |
3.3 基于DEA模型的水泥窑协同处置技术效率评价 |
3.3.1 决策单元及数据来源 |
3.3.2 指标体系及数据选取 |
3.3.3 考虑非期望要素的DEA-BCC模型 |
3.4 水泥窑协同处置技术效率评价结果 |
3.4.1 DEA效率值 |
3.4.2 改进方向及潜力空间分析 |
3.4.3 基于DEA评价结果的生活垃圾影响分析 |
3.5 小结 |
第4章 水泥窑协同处置生活垃圾技术效益综合评价 |
4.1 评价系统边界及参数设置 |
4.1.1 情景设置及系统边界 |
4.1.2 参数设置 |
4.2 评价方法及指标体系 |
4.2.1 减量化效益评价方法及指标 |
4.2.2 环境效益评价方法及指标 |
4.2.3 能源效益评价方法及指标 |
4.2.4 经济效益评价方法及指标 |
4.3 案例企业物质流及污染物排放情况 |
4.4 生活垃圾处理技术综合评价结果 |
4.4.1 减量化效益评价 |
4.4.2 环境效益评价 |
4.4.3 能源效益评价 |
4.4.4 经济效益评价 |
4.4.5 综合评价结果横向对比 |
4.5 小结 |
第5章 水泥窑协同处置生活垃圾应用潜力及政策分析 |
5.1 我国水泥熟料产量统计及分布 |
5.2 我国生活垃圾处理缺口及水泥窑协同处置潜力评估 |
5.2.1 生活垃圾处理缺口估算 |
5.2.2 水泥窑协同处置生活垃圾潜力评估 |
5.3 水泥窑协同处置固废的相关政策 |
5.3.1 水泥窑协同处置产业引导政策及标准 |
5.3.2 水泥窑协同处置经济激励政策 |
5.4 运行模式及政策建议 |
5.4.1 项目运行模式 |
5.4.2 生活垃圾处理费用补贴计算方法 |
5.4.3 价格监管机制、主管单位及职能 |
5.4.4 风险识别与保障机制 |
5.5 小结 |
第6章 结论与建议 |
6.1 结论 |
6.2 建议 |
参考文献 |
致谢 |
附录A DEA评价模型代码 |
个人简历、在学期间发表的学术论文与研究成果 |
(9)城市生物质废物处理系统耦合及技术选择模拟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第1章 绪论 |
1.1 研究背景 |
1.1.1 城市生物质废物的多目标可持续管理需求 |
1.1.2 单一处理技术或环节存在缺陷 |
1.1.3 处理系统与城市特性联系紧密 |
1.1.4 实现因地制宜的系统性可持续管理成为新需求 |
1.2 研究目的与意义 |
1.3 研究内容与论文结构 |
第2章 国内外研究进展 |
2.1 城市生物质废物处理技术耦合系统模拟及评价方法 |
2.2 城市生物质废物处理技术选择方法研究 |
2.2.1 系统的多目标优化方法 |
2.2.2 系统的不确定性分析 |
2.2.3 城市差异对技术选择的影响及其模拟 |
2.3 本章小结 |
第3章 城市生物质废物处理系统耦合机制及模拟 |
3.1 城市生物质废物处理技术种类及应用现状 |
3.1.1 城市生活垃圾处理技术及应用现状 |
3.1.2 餐厨垃圾处理技术及应用现状 |
3.1.3 市政污泥处理技术及应用现状 |
3.1.4 其它城市生物质废物处理技术及应用现状 |
3.2 城市生物质废物处理系统耦合机制 |
3.2.1 相似的理化特性促使废物协同处理 |
3.2.2 前端分类与后端处理技术之间的耦合匹配 |
3.2.3 后端处理技术在残余物处理处置上的互补性 |
3.2.4 我国城市生物质废物处理系统耦合应用现状 |
3.3 城市生物质废物处理系统耦合机制模拟方法 |
3.3.1 技术系统界定及架构 |
3.3.2 技术关键产出模拟及技术间耦合链条搭建 |
3.4 本章小结 |
第4章 城市生物质废物处理技术综合评价 |
4.1 技术评价方法及指标体系 |
4.2 城市生物质废物处理技术评价 |
4.2.1 城市生活垃圾处理技术评价 |
4.2.2 餐厨废弃物处理技术评价 |
4.2.3 市政污泥处理技术评价 |
4.3 系统耦合机制下的技术链条案例评价 |
4.3.1 厨余垃圾分类及处理耦合技术链条案例评价 |
4.3.2 废物协同处理技术案例评价 |
4.4 城市生物质废物处理技术评价结果对比分析 |
4.5 本章小结 |
第5章 城市生物质废物处理系统技术选择模型 |
5.1 模型结构 |
5.2 城市生物质废物处理系统技术选择模型构建 |
5.2.1 城市生物质废物产生量及组成预测模块 |
5.2.2 处理全过程技术系统模拟模块 |
5.2.3 系统高维多目标优化模块 |
5.2.4 系统不确定性分析模块 |
5.3 城市差异对技术选择的影响及模型实现 |
5.4 本章小结 |
第6章 城市生物质废物处理系统技术选择模型案例应用 |
6.1 苏州城市生物质废物处理现状及规划 |
6.1.1 苏州城市生物质废物产生及处理现状 |
6.1.2 苏州城市生物质废物管理系统发展规划 |
6.2 苏州城市生物质废物处理系统优化模拟 |
6.2.1 生物质废物产生量及组成预测 |
6.2.2 生物质废物处理全过程技术系统模拟 |
6.2.3 基于高维多目标优化的系统性解决方案建议 |
6.2.4 规划方案的不确定性分析 |
6.3 本章小结 |
第7章 结论与建议 |
7.1 结论 |
7.2 建议 |
参考文献 |
致谢 |
个人简历、在学期间发表的学术论文与研究成果 |
(10)城市邻避冲突治理研究 ——以成都市锦江区垃圾转运站为例(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第1章 绪论 |
1.1 选题背景和研究意义 |
1.1.1 选题背景 |
1.1.2 研究意义 |
1.2 国内外现状分析 |
1.2.1 国外研究 |
1.2.2 国内研究 |
1.2.3 总结与评述 |
1.3 本文的研究目的 |
1.4 研究思路与研究内容 |
1.5 技术路线与研究方法 |
第2章 邻避冲突的相关理论分析 |
2.1 相关核心概念 |
2.1.1 邻避设施 |
2.1.2 邻避效应 |
2.2 邻避冲突的表现与形成原因 |
2.2.1 邻避冲突的表现 |
2.2.2 关于邻避冲突的原因分析 |
2.3 对邻避冲突的多角度分析 |
2.3.1 治理理论视角下的邻避冲突 |
2.3.2 协作性公共管理理论视角下的邻避冲突 |
2.3.3 博弈论视角下的邻避冲突 |
2.3.4 公共参与理论视角下的邻避冲突 |
2.3.5 邻避冲突的相关理论剖析 |
第3章 成都市锦江区垃圾转运站邻避冲突典型案例分析 |
3.1 案例描述 |
3.1.1 锦江区垃圾转运站邻避设施的基本情况 |
3.1.2 政府规划选址决策过程 |
3.1.3 民众多渠道的抵制过程 |
3.1.4 政府的应对善后措施 |
3.2 案例分析 |
3.2.1 对维稳问题的过度解读导致决策和行动低效 |
3.2.2 政府传统封闭式政策制定模式的弊端 |
3.2.3 信息不对称缺陷导致冲突的恶化升级 |
3.2.4 协作机制的不健全和公众参与主体能力不足造成沟通低效 |
3.2.5 非政府组织的缺位造成协调主体的匮乏 |
3.2.6 补偿机制的缺失导致利益失衡 |
第4章 国内外邻避冲突解决的典型案例与启示 |
4.1 国外邻避冲突解决的典型案例 |
4.1.1 美国威斯康星州戴恩郡垃圾填埋场项目 |
4.1.2 加拿大亚伯达天鹅山有害垃圾处理设施项目 |
4.1.3 日本城市垃圾焚烧厂建设项目 |
4.2 国内邻避冲突解决的典型案例 |
4.2.1 佛山:邻里合作,实现共赢 |
4.2.2 中山:利益补偿,让利于民 |
4.3 评述与启示 |
4.3.1 对国内外案例的总体评述 |
4.3.2 借鉴与启示 |
第5章 邻避冲突的解决路径 |
5.1 科学选址、提前落地,源头化解邻避冲突 |
5.2 建立正确的政绩考核体系,理清政府角色 |
5.3 合理补偿以弥补负外部性 |
5.4 提高公众科学意识、建全公众参与机制,降低公众不确定性忧虑 |
5.5 加强非政府组织建设,促进多方协作 |
结语 |
致谢 |
参考文献 |
四、浅析成都市生活垃圾焚烧发电的经济可行性(论文参考文献)
- [1]成都市竹园社区生活垃圾分类治理研究[D]. 李盼盼. 云南财经大学, 2021(09)
- [2]城市生活垃圾综合处理工程设计与环境影响评价研究[D]. 李剑颖. 北京化工大学, 2020(02)
- [3]环境正义视角下邻避效应化解策略研究 ——南京市六合区生活垃圾焚烧邻避事件的个案分析[D]. 薛安邦. 南京信息工程大学, 2020(03)
- [4]中小城市生活垃圾分类治理的问题及对策研究 ——以南充市为例[D]. 余思溢. 西华师范大学, 2020(01)
- [5]XX市城市垃圾焚烧发电项目后评价研究[D]. 牛森. 青岛科技大学, 2019(01)
- [6]成都市餐厨垃圾回收处置问题及对策研究[D]. 周庆. 电子科技大学, 2019(04)
- [7]基于垃圾焚烧厂协同处理填埋气和渗滤液浓缩液的研究[D]. 黄俊翰. 西南交通大学, 2019(07)
- [8]水泥窑协同处置生活垃圾技术评价及潜力评估[D]. 陈锦玲. 清华大学, 2019(01)
- [9]城市生物质废物处理系统耦合及技术选择模拟研究[D]. 费凡. 清华大学, 2019(02)
- [10]城市邻避冲突治理研究 ——以成都市锦江区垃圾转运站为例[D]. 叶贇. 西南交通大学, 2019(0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