导读:本文包含了后殖民理论论文开题报告文献综述、选题提纲参考文献及外文文献翻译,主要关键词:理论,拉德,斯皮瓦克,中国,广岛,阈限,金陵。
后殖民理论论文文献综述
吴娱玉[1](2019)在《后殖民理论中的“中国”如何被表达?——从“第叁世界民族寓言”到“属下可以说话吗”》一文中研究指出在后殖民理论视域中,詹姆逊认为"第叁世界"以"民族寓言"的形式表达自己,尤其中国文学,它以一种抵抗的姿态在晚期资本主义文化逻辑的笼罩下开辟了一片飞地;而同样是后殖民理论家的斯皮瓦克却提出质疑,认为"第叁世界"发出的声音真是被遮蔽、被压抑的本真声音吗?真正的"属下"——中国边远农村的妇女,处于第叁世界底层的女性——受到西方、精英、男权的叁重压迫,根本不可能具有独立意识和言说平台,她们甚至都不是一个能够言说的主体,那么,她们的言说如何可能?因此,我们必须沿着这样的对话和询问路径,比较詹姆逊"民族寓言"和斯皮瓦克"属下可以说话吗"的言说语境、理论背景和藏在背后的问题意识,进而探讨中国在后殖民理论语境中如何才能表达自身。(本文来源于《马克思主义美学研究》期刊2019年01期)
黄成华[2](2019)在《后殖民理论争夺历史书写权的批判研究——兼对罗伯特·扬后殖民理论的考察》一文中研究指出后殖民国家在取得政权独立以后,却依然面临西方国家的文化殖民,要争夺历史书写权。后殖民国家在争夺历史书写权方面,要具有历史唯物主义的视野,摆脱二元对立的思维方式,超越解构主义的斗争策略。(本文来源于《社科纵横》期刊2019年09期)
李伟琳[3](2019)在《阈限中的生存:从霍米·巴巴后殖民理论视角解读《一点慈悲》》一文中研究指出托尼·莫里森是非裔美国女性文学作家中最具旗帜性的作家之一,她于1988年,因《宠儿》获得普利策奖和美国图书奖。在1993年,她获得诺贝尔文学奖,是第一位获得诺贝尔文学奖的非裔美国女性,她的小说关注种族与民族。并不是少数族裔与殖民者简单的对抗关系,例如白人和黑人之间的对抗,莫里森更多地专注于黑人社区中的性别问题,阶级问题,以及其他问题等等。《一点慈悲》是莫里森的第九部小说,也被“纽约时报”评为“2008年度十佳最佳书籍”。这部小说的历史背景是在北美殖民地初期,这一时期不同种族和不同身份的人们在北美大陆共生。小说讲述了弗洛伦斯,莉娜和索罗,这叁个人物的成长历程和悲惨的命运。后殖民理论是一种文化分析理论,侧重分析不同文化之间的关系。本文运用霍米巴巴的后殖民理论,通过对《一点慈悲》的研究,讨论叁个人物的身份问题,并探讨叁个人物最终寻求的生存空间。本论文分为五个章节。第一章是对小说,小说的作者和后殖民理论的介绍;第二章主要关注人物们在家庭以及在社会中他者的身份问题;第叁章阐述不同文化之间,文化冲突是不可避免的,文化冲突是造成少数族裔他者身份的原因;由于人物们的文化与主流文化之间存在差异和冲突,本文运用杂糅的概念,找寻阈限对于叁个人物的不同意义,以及叁个人物所寻求的混杂生存空间;最后一章是对整篇论文的总结。(本文来源于《沈阳师范大学》期刊2019-06-01)
胡卿萱[4](2019)在《后殖民理论观照下葛浩文《呼兰河传》英译本异化翻译策略研究》一文中研究指出《呼兰河传》是萧红小说的代表作,是一部自传性质的长篇小说,同时也是一部很独特的乡土小说,以一个儿童的独特视角表现了其家乡东北呼兰县上世纪二叁十年代的社会面貌和风土人情,以及中国底层百姓的苦难与愚昧。葛浩文(Howard Goldblatt)是美国着名的中国当代文学学者和翻译家,也是近年来翻译中国现当代文学作品数量最多、贡献最大的西方学者。本文从后殖民主义理论的角度的来分析葛浩文在《呼兰河传》译本中的异化翻译策略,分别从选材之异、语言之异、文化之异等层面对《呼兰河传》中具体的异化翻译现象进行了详细的分析和阐述,继而又结合了翻译社会学的理论分析了后殖民语境下影响译者翻译的主要因素,以及中国文化典籍外译的策略。后殖民主义翻译研究始于20世纪80年代末,是翻译研究的新视角。该理论从后殖民主义理论审视不同历史条件下的翻译行为,关注隐藏在译文背后的两种文化之间的权力争斗和权力运作,认为不同文化间存在着权力差异,不同文化间从未有过真正平等的对话。后殖民主义翻译理论关注的问题是译本生成的外部制约条件以及译生成后对目标文化的颠覆作用。选取葛译《呼兰河传》作为研究对象是因为从文化、语言等多方面,将其放在后殖民理论的框架下来讨论具有其合理性和可行性;其次,《呼兰河传》采取了鲜明的异化翻译策略;再次,《呼兰河传》是葛浩文翻译的第一部作品,而葛浩文具有双重的文化身份。这对于中国文化外译具有很大的研究价值。本翻译策略从根本上表明了译者对外语文本和文化的伦理态度,采用异化翻译可以有效地展现文化间的差异,抵抗英美国家的种族中心主义和文化霸权现象,有促进文化平等交流。而且异化翻译策略并不等于直译,异化在向目标语读者展现异质文化的同时也可以保证其可读性。(本文来源于《华东师范大学》期刊2019-05-20)
赵姗[5](2019)在《探寻文化翻译与文化身份的关系》一文中研究指出随着翻译研究的文化转向,文化翻译成为一个热点话题。后殖民理论大师霍米·巴巴在论文集《文化的定位》中提出了“文化翻译”这一概念。他指出,“文化翻译”不仅指两种具体的语言和文化间的文本转换,而且是融翻译于写作的一种独特的后殖民文学现象。同时,他还补充到“文化翻译”中的翻译还可以指移民的状态,后殖民时代的移民是一种翻译现象。因此本文所说的文化翻译不仅仅是传统意义上字面意思的转换,还涉及到文化在时间、地理和空间上的延续和变化,更强调翻译这一文化传播载体的功效和作用。天使岛诗歌是美国华裔文学的珍贵遗产,目前日益受到英美主流文史界的重视。它作为再现历史、澄清真理的文学经典,具有引导人们重新审视美国华人现状的社会意义。《埃仑诗集》将天使岛诗歌收录其中,是由叁位美籍华裔学者(麦礼谦、林小琴、杨碧芳)整理编译的中英文对照诗集。此外,该诗集还附录多位当时依然健在的天使岛移民局官员及其他相关人士的访谈实录,穿插多幅照片,并有长序详述历史,具有重要的历史、文化价值。作为早期美国华裔文学的代表作品,《埃仑诗集》是早期美国华人移民史的缩影,它是拥有流散经历的的华工在两种文化的交织缝隙中的悲惨遭遇的记录,也是文化翻译的代表之作,研究这部作品无疑具有重要的文化价值。因此,本文从霍米·巴巴后殖民理论视角解读《埃仑诗集》,利用文化翻译的多维度内涵对天使岛诗歌的原文和译文进行解读,探究其中文化翻译对文化身份的影响和建构,从中评价诗歌的英译版本,最后得出霍米·巴巴后殖民理论对分析该诗集的适用性程度,从而获得华文文学翻译/输出的某种启示,对今后《埃仑诗集》在中国的研究具有一定意义。(本文来源于《华中师范大学》期刊2019-05-01)
纪杭[6](2019)在《后殖民理论视域下研究韩斌译《金陵十叁钗》》一文中研究指出以《金陵十叁钗》的英文译本The Flowers of War为研究对象,以后殖民"杂合"理论为依据,通过个案分析的研究方法,从语言、文化和文学规范叁个层面来分析其英译本的杂合特征。通过研究发现译本呈现出明显杂合特征,译者灵活地将归化与异化策略相结合,以目标语读者为归依,适当地融入异语文化,成功传达了原文的内容。(本文来源于《江西电力职业技术学院学报》期刊2019年01期)
黄成华[7](2018)在《西方中心主义的历史书写方式批判——基于罗伯特·扬后殖民理论的考察》一文中研究指出后殖民国家虽然赢得了政权独立,但依然受到西方文化霸权的压制。后殖民主义主张通过历史书写方式的批判,颠覆体现于历史书写中的西方中心主义倾向。西方的文化殖民体现了知识与权力的合谋、"自我"对"他者"的新压制以及本体论的潜在暴力。(本文来源于《社科纵横》期刊2018年11期)
刘康[8](2018)在《后殖民理论与“华语语系文学”——评吴娱玉《西方理论中的中国》》一文中研究指出"西方理论",从广义上而言,指的是近40年改革开放以来,大量进入中国的西方思想观念;从狭义上来说,则指西方20世纪以来出现的文艺理论。虽然进入中国的西方政治、经济、社会思想观念五花八门,立场与价值取向多元;但就文化领域而言,其影响最为深远的当属具有左翼倾向的批判理论(Critical Theory)和各种"后学",即后结(本文来源于《中国图书评论》期刊2018年10期)
刘子敏[9](2018)在《“第叁空间”的探索——后殖民理论视域下中国文学外译研究》一文中研究指出后殖民主义理论家霍米·巴巴提出了"文化杂合"的概念,认为异质文化之间存在着一种"第叁空间",对此空间的探寻有助于消解帝国主义的话语霸权,促进文化之间的平等对话与交流。本文试图结合霍米·巴巴这一理论,论述当下中华文化外译过程中,在文学选材、外译策略及译者模式方面打破二元对立、建构"第叁空间"的重要性。(本文来源于《信阳农林学院学报》期刊2018年03期)
商雨珊[10](2018)在《表面的和平——霍米·巴巴后殖民理论视角下解读《广岛舞伎》中维兹诺的文化诉求》一文中研究指出《广岛舞伎》是美国印第安裔作家杰拉德·维兹诺的一部小说,故事讲述了美日混血儿罗尼长大后从美国回到日本之后在广岛的见闻,从而对这种表面的和平产生了质疑,维兹诺也借此来表达自己对于原住民文化的担忧和思考。本文将分析《广岛舞伎》中的情节与霍米·巴巴的后殖民理论,解读维诺兹在殖民问题上的文化诉求。(本文来源于《兰州教育学院学报》期刊2018年07期)
后殖民理论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后殖民国家在取得政权独立以后,却依然面临西方国家的文化殖民,要争夺历史书写权。后殖民国家在争夺历史书写权方面,要具有历史唯物主义的视野,摆脱二元对立的思维方式,超越解构主义的斗争策略。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后殖民理论论文参考文献
[1].吴娱玉.后殖民理论中的“中国”如何被表达?——从“第叁世界民族寓言”到“属下可以说话吗”[J].马克思主义美学研究.2019
[2].黄成华.后殖民理论争夺历史书写权的批判研究——兼对罗伯特·扬后殖民理论的考察[J].社科纵横.2019
[3].李伟琳.阈限中的生存:从霍米·巴巴后殖民理论视角解读《一点慈悲》[D].沈阳师范大学.2019
[4].胡卿萱.后殖民理论观照下葛浩文《呼兰河传》英译本异化翻译策略研究[D].华东师范大学.2019
[5].赵姗.探寻文化翻译与文化身份的关系[D].华中师范大学.2019
[6].纪杭.后殖民理论视域下研究韩斌译《金陵十叁钗》[J].江西电力职业技术学院学报.2019
[7].黄成华.西方中心主义的历史书写方式批判——基于罗伯特·扬后殖民理论的考察[J].社科纵横.2018
[8].刘康.后殖民理论与“华语语系文学”——评吴娱玉《西方理论中的中国》[J].中国图书评论.2018
[9].刘子敏.“第叁空间”的探索——后殖民理论视域下中国文学外译研究[J].信阳农林学院学报.2018
[10].商雨珊.表面的和平——霍米·巴巴后殖民理论视角下解读《广岛舞伎》中维兹诺的文化诉求[J].兰州教育学院学报.201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