核子核子相互作用论文-李凯文,任修磊,耿立升,龙炳蔚

核子核子相互作用论文-李凯文,任修磊,耿立升,龙炳蔚

导读:本文包含了核子核子相互作用论文开题报告文献综述及选题提纲参考文献,主要关键词:超核物理,超子-核子相互作用,手征有效场论

核子核子相互作用论文文献综述

李凯文,任修磊,耿立升,龙炳蔚[1](2018)在《超子-核子相互作用理论研究的最新进展》一文中研究指出超核物理是核物理的一个重要分支,其微观理论的基本出发点为超子-核子相互作用.研究超子-核子相互作用不仅有助于理解奇异性在粒子物理与核物理中的作用,还可以检验SU(3)味对称性及其破缺程度.文章首先回顾了超核物理的起源,随后简要列举了在核物理、粒子物理以及天体物理等领域中,与超核物理相关的几个前沿热点问题,并指出研究超子-核子相互作用的重要性.接下来着重介绍超子-核子相互作用的理论研究历史及发展现状.在现有的相关工作中,研究方法主要包括唯象模型、格点量子色动力学模拟和手征有效场论.其中手征有效场论作为低能区量子色动力学的有效理论,在研究介子、重子等微观系统中展现出了独特的优势.因此,文章特别介绍了基于手征有效场论的超子-核子相互作用的最新理论研究进展.(本文来源于《科学通报》期刊2018年01期)

杨丹[2](2016)在《核子与含单个重味夸克非奇异介子的相互作用》一文中研究指出手征SU(3)夸克模型和扩展手征SU(3)夸克模型模型能合理地解释轻强子物理,本文将这两个模型应用到重味领域,采用共振群方法初步研究了核子与含单个重味夸克非奇异介子的相互作用。首先,研究了处在不同自旋、同位旋下S波N-D和N-D*之间的相互作用。结果表明,N与D(D*)之间是引力作用,主要来自轻夸克之间σ介子的交换,且扩展手征SU(3)夸克模型中的引力作用均要大于手征SU(3)夸克模型。又经求解共振群束缚态方程,发现ND、 ND*系统均可形成束缚态,除了手征SU(3)夸克模型中同位旋为O的(ND)J=1/2和(ND*)J=3/2及同位旋为1的(ND*)J=1/2叁种情况。同时,我们研究了相应的S、P和D分波的散射相移,发现S波散射相移提供的信息与前面相互作用和束缚态的结论定性一致。进一步的研究发现在扩展手征SU(3)夸克模型下,同位旋为O的(ND)J=1/2和(ND*)J=3/2束缚态分别与实验上观测到的Σc(2800)和Αc(2940)+相符。也就是说,在我们目前的研究中,共振态Σc(2800)和Αc(2940)+可以分别解释为同位旋为0,自旋为1/2的ND和3/2的ND*分子态,这一点与其他理论方法给出的结论一致。然后,利用同样的模型与方法研究了NB和NB*系统,包括相互作用、束缚态和散射态问题。结果表明其内部相互作用也是吸引的,且引力也主要是由轻夸克间σ介子交换所提供。该引力能够形成束缚态,除了手征SU(3)夸克模型下同位旋为0的(NB*)J=3/2和同位旋为1的(NB*)J=1/2,而且与ND和ND*系统相比,该系统的束缚能在数值上高出约0~15 MeV。各分波散射相移曲线变化趋势分别与对应的ND、 ND*类似,只不过相移的幅度略高,说明其相互作用引力略大。最后,又分别对系统N(?)和N(?)*、N(?)和N(?)*进行了研究与分析。经计算得到N(?)((?)*)、N(?)((?)*)之间的相互作用力基本上是排斥的,均无法形成稳定的束缚态。S分波散射相移呈现的也是排斥力,P和D分波基本没有作用。其中,我们得到的N(?)的S分波散射相移与某些理论方法给出的结果定性一致。(本文来源于《内蒙古大学》期刊2016-05-05)

严雨亭[3](2016)在《在组分夸克模型下研究核子N与D介子间的相互作用》一文中研究指出从夸克的层次上探究介子和核子间的相互作用是强相互作用研究领域的重要内容。量子色动力学则是目前大家公认的探究强相互作用体系的基础理论。跟据QCD(量子色动力学)之渐近自由之特征,处理高能区域的夸克-胶子体系问题,可采用微扰方法(对耦合常数进行微扰展开)来进行精确地求解。但因为色相互作用方面之耦合强度随着能量减小而增大,处于中低能区的体系,手征对称性破缺与色禁闭起着主要的作用,从而微扰法不再适用,然而自然界之中的稳定存在着的强子大多都在此区域内,从而使得大家在探究低能区强子之性质、强子间的相互作用、多夸克态的时候,得使用非微扰的方式来处理问题,其中一个重要方法就是建立有着QCD基础的唯象学模型。目前,除了尝试从第一性原理研究夸克体系的格点规范理论之外,知名的QCD唯象学模型有:组分夸克模型、MIT口袋模型、flux-tube色流管模型、QCD求和规则等等。这些模型的正确性则取决于实验检验,而强子结构和它们间的相互作用是用于检验那些模型的理想的场所。在所有的模型当中被应用最为广泛并且使用得最方便的夸克模型是组分夸克模型,而组分夸克模型当中的典型之代表则是手征夸克模型(ChQM)。手征夸克模型通过在夸克层次引入手征对称性。并且还考虑了手征对称性的自发破缺之机制,不仅使流夸克获得质量,而且引入了夸克和手征场的耦合,对于两味夸克体系,得到了手征SU(2)线性。模型,Fernanderz等人采用此模型非常成功地描述了两味道的非奇异的夸克体系。张宗烨等人将这个模型推广到SU(3),成功描述了u,d,s叁味夸克体系的性质。而在20世纪的90年代的初期,在传统的组分夸克的模型的基础上,即GLASHOW-ISGUR模型之基础之上,南京大学的Wang Fan教授等人发展了一种新模型——夸克蜕定域色屏蔽模型。也能够获取了核力之中程的吸引,还保留着原先之模型针对强子的性质的比较成功的描述之基础。在此模型中,考虑到夸克间的多体相互作用特征,认为相互作用跟夸克所在之状态相关,还将各种的不同的色结构方面的耦合之效应以色的屏蔽来近似,模型的另一特征是允许多夸克的体系通过自身的动力学的效应来选择一种合理的构造。此模型的参数较少,有着非常强的预测能力。将此模型运用在核子-介子、核子-核子、核子-超子、超子-介子等的散射等研究,已经取得了一定的成功。含粲重子Λc(2940)是2007年BABAR实验组发现的,随后得到了Belle实验组的证实。由于该重子的质量靠近D*p的阈值,理论上认为Λc(2940)是D*N分子态。也有工作认为该重子就是普通的叁夸克系统。∑。(2800)是另一个被视作ND强子的分子态的状态。Belle合作组和BABAR合作组都观测到了这个状态。本论文运用的模型是Salamanca手征夸克模型和QDCSM对ND系统进行系统研究,看看是否能够将Λc(2940)解释为D*N分子态,∑c(2800)解释为ND的分子态。采用的研究步骤是,首先通过重子N和D介子的能谱确定模型的参数,然后对ND系统进行绝热近似计算,得到N与D介子之间的等效势,因为两个强子之间的等效势存在吸引是形成束缚态或共振态的必要条件。对等效势进行分析,找出可能形成束缚态或共振态的道,最后对这样的道,采用共振群方法(RGM)进行动力学计算,求出系统的本征能量,并与相应的阈值对比,寻找可能的束缚态或共振态。计算结果表明,采用手征玻色子交换势来描述系统低能区域的强子系统和采用夸克蜕定域色屏蔽效应来描述有相似之处。Λc(2940)可以解释为D*N分子态,而我们的模型计算得不到∑c(2800)。另外我们预言了一些其它可能的共振态,等待实验去寻找。(本文来源于《南京师范大学》期刊2016-03-10)

陈融[4](2012)在《同位旋相关的唯象核子有效相互作用》一文中研究指出本文主要采用基于Hartree-Fock方法的非相对论的唯象的Gogny相互作用(Gogny-Hartree-Fock模型)较为系统地研究了核物质的性质,包括核物质的状态方程,自旋-同位旋道,单粒子势,对称能,对称势,压强,不可压缩系数,有效质量,对称能的斜率参量,声速,能隙,铁磁相变,液气相变。并且本文还提出了改进了的Gogny参数,以及加入了有效叁体力的新Gogny相互作用。本文也介绍了基于零程力的Skyrme-Hartree-Fock模型以及由Gogny相互作用衍生出的动量相关的MDI模型。本文还利用HVH定理,为提取对称能及其斜率参量提供新的途径:将对称能及其斜率参量分解为了单粒子势相关的各项,并且使用了MDI模型、Skyrme-Hartree-Fock模型和Gogny-Hartree-Fock这叁个非相对论的唯象模型对各单粒子势分解的项进行了密度和动量相关性的研究。结果表明二阶对称势的贡献对单粒子势和对称能的斜率参量一般来说不能忽略。(本文来源于《上海交通大学》期刊2012-06-01)

江丽娟[5](2012)在《基于密度依赖的相对论Hartree-Fock理论的核子-核子相互作用研究》一文中研究指出基于密度依赖的相对论Hartree-Fock(DDRHF)理论,系统研究了有限原子核中核子-核子相互作用,探索各耦合道交换项中可能存在的张量耦合效应。本工作以~(132)Sn为例,采用有效相互作用PKA1,计算了中子-中子和中子-质子两体相互作用矩阵元。通过分析两体相互作用的角动量和自旋相关性,探索各耦合道(本文来源于《第十四届全国核结构大会暨第十次全国核结构专题讨论会论文摘要》期刊2012-04-12)

高业会,丁斌刚,鲁定辉[6](2008)在《核子对相互作用的壳效应》一文中研究指出在引入BCS理论修正的相对论平均场模型下,给出了计算对力强度Gn和Gp的一般公式.通过数值计算,首次揭示了在β稳定线附近的中重核中,对力强度Gn和Gp存在着明显的壳效应,从而提供了一种检验幻数存在与否的新方法.(本文来源于《浙江大学学报(理学版)》期刊2008年03期)

欧立[7](2007)在《质子引起的散裂反应及介质内的核子—核子有效相互作用和两体散射截面》一文中研究指出介质中的核子—核子有效相互作用和两体散射截面作为微观输运理论模型的两个基本输入量,对中能核反应的动力学描述十分重要。人们从理论和实验上对此进行了广泛而深入地研究,但仍然没能很好地确定核物质、特别是非对称核物质的状态方程以及两体散射截面的密度依赖形式。本文尝试利用中能核子入射引起的散裂反应对这些问题进行研究。散裂反应的研究在实际应用和理论研究两方面都有很重要的意义。与重离子碰撞相比,散裂反应在入射能量不太高的情况下反应过程的温度比较低。所以利用散裂反应核数据抽取到的核物质的核态方程比从重离子碰撞中得到的核态方程更接近零温时的核态方程。本工作中,我们利用改进的量子分子动力学模型ImQMD结合统计衰变模型研究了能量在1 GeV以下的质子入射~(16)O、~(27)Al、~(56)Fe、~(208)Pb等靶核引起的散裂反应。采用不同的Skyrme参数(SkP、SkM~*、SIII、SkT6、SLy7)研究了核子—核子有效相互作用对散裂反应机制以及出射中子双微分截面的影响。研究发现不同的核子—核子有效相互作用对低能的出射中子能谱影响比较明显,并且这个效应随着质子入射能量增大而减弱。采用对应软的核态方程的SkP参数给出的出射中子双微分截面与实验符合得非常好。我们的计算还给出了出射质子、α粒子的双微分截面以及散裂产物的生成截面。采用改进的量子分子动力学模型结合统计衰变模型的方法计算得到的出射中子双微分截面比以往模型给出的结果要好,并且由于我们的模型没有可调的参数,所以具有很强的预言能力,这对散裂反应的实际应用非常有意义。利用ImQMD模型计算了80-200 MeV质子入射靶核~(12)C、~(27)Al、~(40)Ca、~(90)Zr的反应截面的激发函数,分别采用了G.Q.Li(PRC48,1702;PRC49,566)、C.Fuchs(PRC64,024003)、M.Kohno(PRC57,3495)以及Q.F.Li(PRC62,014606)等人基于不同微观多体理论给出同位旋相关的、密度和能量依赖的5种核子—核子(NN)散射截面。我们发现,反应截面对介质中的NN散射截面很敏感,可以作为研究介质NN散射截面的一个观测量。通过与相应反应实验数据相比较,并比较p+~(12)C反应与其它3个反应过程中入射质子与靶核中核子碰撞区域的定域密度分布情况的差别,我们得到了一个初步结论:在ρ<0.5ρ_0时,5种介质中的NN散射截面给出了一个合理的介质压低效应的范围,而在0.5ρ_0<ρ<1.0ρ_0时,真实的介质压低效应可能要比这5种理论预言的结果更强一些。进一步地我们研究了p(n)+A反应中的同位旋效应,我们通过比较核子入射~(112-132)Sn同位素与相应的β稳定线上的同量异位素的反应截面,研究了反应过程中由对称能的密度依赖形式以及同位旋相关的NN散射截面引起的同位旋效应。研究发现:1.虽然采用自由的NN散射截面计算得到的反应截面σ_R要高于实验数据,但是能够正确地反应出σ_R随入射能量增大而降低、随反应体系质量增大而升高的趋势;2.计算得到的质子入射β稳定核的反应截面((σ_R/π)~(1/2))与体系质量(A~(1/3))变化的斜率关系与实验上抽取到的半经验公式相符。而质子入射Sn同位素的反应截面随体系质量变化的斜率明显地高于半经验公式,表现出了明显的同位旋效应。因此,系统地测量质子在Sn同位素上的反应截面将提供一个新的研究非对称核物质核态方程的有效观测量。3.p(n)+A反应截面与对称势的密度依赖形式相关。对称势从两个方面影响反应截面:1).不同的对称势的密度依赖形式决定了靶核不同的中子皮厚度,由于NN散射截面的同位旋依赖不同,中子皮厚度不一样而导致反应截面出现差异。2).对称势对入射核子运动状态的影响。对于质子入射,软的对称势在ρ<ρ_0时使得平均场对质子的吸引增强而碰撞几率增大,因此越软的对称势给出的反应截面越高;对于中子入射,对称势使得平均场对中子的吸引减弱,此时不同对称势密度依赖形式给出的反应截面的差别主要取决于其给出靶核中子皮厚度的大小。(本文来源于《中国原子能科学研究院》期刊2007-06-01)

董映璧[8](2007)在《日精确计算出核子之间的强排斥相互作用》一文中研究指出本报讯 最近,日本物理学家首次从量子色动力学中精确计算出核子之间的强排斥相互作用,这意味着开启了理论核物理研究的新纪元。该研究成果发表在近期的英国《自然》杂志上。     所谓核子间的强排斥力,主要是指当原子核中的核子之间距离越来越小时,其引力变成的(本文来源于《科技日报》期刊2007-01-24)

游阳明,任天忠,宁平治,张学龙[9](2006)在《Σ~-原子与核子的强相互作用》一文中研究指出通过对Σ-原子的理论分析,数值求解相应的D irac方程,得到一组Σ-原子的能级值,与实验数据吻合;其结果连同K-原子的情况表明了Batty光学模型势在奇异原子中应用的正确性,进而表明核子间的强相互作用力为排斥力.(本文来源于《吉林大学学报(理学版)》期刊2006年05期)

黄淑一,陈洪[10](2006)在《最低质量负宇称核子态中的混合角对夸克超精细相互作用的检验(英文)》一文中研究指出分别用单胶子交换和单π介子交换产生的夸克超精细相互作用,计算了最低质量负宇称核子态中的混合角.结果表明,两种交换之间的差别较大,混合角的实验数据更倾向于支持单胶子交换.(本文来源于《西南师范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期刊2006年03期)

核子核子相互作用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手征SU(3)夸克模型和扩展手征SU(3)夸克模型模型能合理地解释轻强子物理,本文将这两个模型应用到重味领域,采用共振群方法初步研究了核子与含单个重味夸克非奇异介子的相互作用。首先,研究了处在不同自旋、同位旋下S波N-D和N-D*之间的相互作用。结果表明,N与D(D*)之间是引力作用,主要来自轻夸克之间σ介子的交换,且扩展手征SU(3)夸克模型中的引力作用均要大于手征SU(3)夸克模型。又经求解共振群束缚态方程,发现ND、 ND*系统均可形成束缚态,除了手征SU(3)夸克模型中同位旋为O的(ND)J=1/2和(ND*)J=3/2及同位旋为1的(ND*)J=1/2叁种情况。同时,我们研究了相应的S、P和D分波的散射相移,发现S波散射相移提供的信息与前面相互作用和束缚态的结论定性一致。进一步的研究发现在扩展手征SU(3)夸克模型下,同位旋为O的(ND)J=1/2和(ND*)J=3/2束缚态分别与实验上观测到的Σc(2800)和Αc(2940)+相符。也就是说,在我们目前的研究中,共振态Σc(2800)和Αc(2940)+可以分别解释为同位旋为0,自旋为1/2的ND和3/2的ND*分子态,这一点与其他理论方法给出的结论一致。然后,利用同样的模型与方法研究了NB和NB*系统,包括相互作用、束缚态和散射态问题。结果表明其内部相互作用也是吸引的,且引力也主要是由轻夸克间σ介子交换所提供。该引力能够形成束缚态,除了手征SU(3)夸克模型下同位旋为0的(NB*)J=3/2和同位旋为1的(NB*)J=1/2,而且与ND和ND*系统相比,该系统的束缚能在数值上高出约0~15 MeV。各分波散射相移曲线变化趋势分别与对应的ND、 ND*类似,只不过相移的幅度略高,说明其相互作用引力略大。最后,又分别对系统N(?)和N(?)*、N(?)和N(?)*进行了研究与分析。经计算得到N(?)((?)*)、N(?)((?)*)之间的相互作用力基本上是排斥的,均无法形成稳定的束缚态。S分波散射相移呈现的也是排斥力,P和D分波基本没有作用。其中,我们得到的N(?)的S分波散射相移与某些理论方法给出的结果定性一致。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核子核子相互作用论文参考文献

[1].李凯文,任修磊,耿立升,龙炳蔚.超子-核子相互作用理论研究的最新进展[J].科学通报.2018

[2].杨丹.核子与含单个重味夸克非奇异介子的相互作用[D].内蒙古大学.2016

[3].严雨亭.在组分夸克模型下研究核子N与D介子间的相互作用[D].南京师范大学.2016

[4].陈融.同位旋相关的唯象核子有效相互作用[D].上海交通大学.2012

[5].江丽娟.基于密度依赖的相对论Hartree-Fock理论的核子-核子相互作用研究[C].第十四届全国核结构大会暨第十次全国核结构专题讨论会论文摘要.2012

[6].高业会,丁斌刚,鲁定辉.核子对相互作用的壳效应[J].浙江大学学报(理学版).2008

[7].欧立.质子引起的散裂反应及介质内的核子—核子有效相互作用和两体散射截面[D].中国原子能科学研究院.2007

[8].董映璧.日精确计算出核子之间的强排斥相互作用[N].科技日报.2007

[9].游阳明,任天忠,宁平治,张学龙.Σ~-原子与核子的强相互作用[J].吉林大学学报(理学版).2006

[10].黄淑一,陈洪.最低质量负宇称核子态中的混合角对夸克超精细相互作用的检验(英文)[J].西南师范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2006

标签:;  ;  ;  

核子核子相互作用论文-李凯文,任修磊,耿立升,龙炳蔚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