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友清肖青兰(河南科技大学附属黄河医院河南三门峡472000)
【摘要】目的观察中西药联合应用治疗脂肪肝之临床疗效。方法将我院收治120例非酒精性脂肪肝患者随机均分为试验组、对照组各60例,对照组口服阿托伐他丁,试验组在对症治疗基础上口服自拟清脂平肝方和阿洛伐他丁,并观察临床疗效。结果试验组在临床疗效与肝功能改善方面均明显优于对照组。结论中西药联合可有效治疗脂肪肝,改善肝脏功能。
【关键词】脂肪清脂平肝方阿托伐他丁
【中图分类号】R453【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2095-1752(2012)36-0162-01
随着人们生活水平及饮食习惯的改变,脂肪肝的患病率呈连年上升趋势,其发病机制至今不明,西医尚无彻底治疗良药,自我院采用中西药联合治疗本病以来,取得较好之治疗效果,特报告如下。
1临床资料
选择2010年3月至2012年2月间来我院就诊之脂肪肝患者120例,均符合中华医学会肝脏病学分会制定的《非酒精性脂肪性肝病诊疗标准》[1],随机分为试验组与对照组各60例。试验组:男性患者42例,女性患者18例,年龄最小30例,最大73岁,病程最短4个月,最长达12年,肥胖者49例,伴有糖尿病者11例,伴有高血压者17例,肝功能损害者36例;甘油三酯(TG)升高者46例,胆固醇(TC)升高者50例。对照组:男性患者38例,女性患者22例,年龄最小29岁,最大74岁,病程最短6个月,最长达12年,肥胖者42例,伴有糖尿病患者9例,伴有高血压患者18例,肝功能损害者32例,甘油三酯(TG)升高者35例,胆固醇(TC)升高者37例。2组患者年龄、性别、肥胖程度及病情轻重等方而比较无显著性差异(P﹥0.05)。2组均排除合并各型病毒性肝炎、酒精性肝病、遗传代谢性疾病及自身免疫相关疾病者,排除妊娠或哺乳期妇女。
2治疗
2.1治疗方法
对照组在给予阿托伐他丁每日10mg,口服。试验组在对照组基础上给予清脂平肝方,方药组成:柴胡、半夏、陈皮、茯苓、泽泻、山楂、丹参。并依据临床症状给予随症加减,每日一剂,加水浸泡半小时后煎两次,分早晚两次温服。所有患者如伴有高血压者加服降压药,糖尿病患者,给予口服降糖药物。上述患者均以1个月为1疗程,治疗前和3个疗程后复查观察指标。患者在治疗期间均给予戒烟禁酒,忌食肥甘厚味,适度锻炼。
2.2疗效标准参照《中药新药临床研究指导原则(试行)》[2]相关标准拟定。治愈:临床症状、体征完全消失或基本消失,B超检查恢复正常,肝功能、血脂正常;显效:临床症状、体征已明显好转,B超检查显示基本正常或近场回声稍增强,远场回声衰减不明显,肝内管状结构可见,生化检查显示血脂下降≥40%、肝功下降≥40%;有效:临床症状、体征有所好转,肝功能下降≥20%,血脂下降≥20%,B超检查基木正常或近场回声稍增强,远场回声衰减不明显,肝内管状结构模糊情况有所改善;无效:临床症状、体征无明显改善,B超、生化检查显示ALT、AST、γ-GT、TC、TG水平未达有效标准者。
3结果
经统计结果显示,试验组患者用药后治疗的总有效率明显高于对照组患者,且(P<0.05)具有非常明显的统计学差异(详见表1)。
表1治疗组与对照组临床治疗效果比较例
组别例数(例)治愈显效有效无效总有效率(%)
试验组60101828493
对照组60313251968
注:实验组与对照组比较,P<0.05
4讨论
非酒精性脂肪肝是一种与胰岛素抵抗(IR)和遗传易感密切相关的代谢应激性肝脏损伤,包括非酒精性单纯性脂肪肝、非酒精性脂肪性肝炎。是临床内科常见病、多发病之一,现代医学认为不良生活方式、IR、代谢综合征及其组分(肥胖、高血压、血脂紊乱和2型糖尿病)是其高危因素。多种综合导致肝脏脂肪变性。目前西医对脂肪肝尚无特异之疗法,他丁类药物降脂疗效明显,但清除肝脏沉积脂肪疗效尚不确切,且常有明显的毒副作用。
本病属中医学“积聚”、“胁痛”的范畴。中医认为本病的发生主要与情志不畅、外感毒邪、饮食不节,过食肥甘厚味有关。病机为气滞肝郁,脾失运化,痰、瘀、浊内结,脂质沉积而形成本病,故治疗宜疏肝解郁、健脾消积、祛痰降浊、活血化瘀。
方中柴胡本为清热透表之药具有疏肝解郁、理气止痛之功效、兼有引药入肝之性。现代药理证明柴胡具有保护肝细胞损伤和促进肝脏中脂质代谢的作用[3]。陈皮、半夏、茯苓、泽泻合用共奏运脾祛湿、利水化痰之功效;现代研究均有良好的降低血脂改善胰岛素抵抗(IR)作用,现多用于清血脂减体重治疗代谢综合征,泽泻可抑制TC在体内合成,抑制外源性TG的吸收[4]。方中山楂归脾、胃、肝经,有消食化积,行气消瘀之功,此药既可消化肉食积滞,又可活血化瘀,是治疗脂肪肝的常用药物。现代药理研究表明,山楂含有脂肪酶,可促进脂肪水解,所含的多种有机酸能提高蛋白酶的活性,使肉食易被消化,在治疗脂肪肝中有独特疗效,深受医家青睐。方中丹参一药,活血调经、祛瘀止痛之功效。现代药理认为,丹参具有改善肝脏局部微循环,增加肝血流量,促进脂肪在肝中的氧化,从而降低肝中脂肪的含量,尤其可降低TG及抗脂蛋白氧化的作用[5]。纵观全方使痰浊清而不伤阴,瘀血散而不耗血,药味虽少,痰瘀同治,脂清肝平,既除病因,又防病变,故而临床疗效显著。
综上所述,中医药配合有效的西药对症治疗可降低血脂水平,减少脂毒性,改善患者肝脏功能修复损伤的肝组织,改善血管内皮功能,降低血液粘稠度,从而起到预防肝脏纤维化、心脑血管等病变发生,值得进一步深入研究与临床运用。
参考文献
[1]中华医学会肝脏病学分会脂肪肝和酒精性肝病学组非酒精性脂肪性肝病诊疗指南,2010,2(4):43.
[2]郑筱萸中药新药临床研究指导原则(试行).北京:中国医药科技出版社,2002:88.
[3]梁晓天.常用中药基础研究(第一卷).北京:科学出版社,2003:467~546.
[4]李富.中西医结合治疗高脂血症脂肪肝疗效观察实用中西医结合杂志,1994,13(2):62.
[5]沈吉云.丹参对消化系统药理作用及应用进展.中国中酉医结合脾胃杂志,1998.8(6):380.